急救职业技能教学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键词】高职高专;急救实训室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日常生活中意外或暴力行为,而受伤需要治疗的人数约为上述人数的100倍~500倍,其中约有200万名受害者因各种原因留下了永久性的残疾[1]。如抢救者掌握常用的急救技能,能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措施,完全有可能减轻受害者的伤残和痛苦,甚至挽救生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急救职业技能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急救职业技能教学论文 篇1:

高职《室内空气监测》课程项目化设计研究*

摘要:文章根据室内空气检测工职业技能要求,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对《室内空气监测》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设置室内热环境参数监测、室内气态污染物监测、室内颗粒态污染物监测等5个教学情境,以及室内空气温度湿度气压的测定、新风量的测定和室内空气中氨的测定等9个教学项目,明确各项目的教学时间,并改进考评方法。

关键词:室内空气监测;教学项目;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赵根成,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技术教学、科研及对外技术服务;贾劲松,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技术教学、科研及对外技术服务;姚运先,男,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技术教学、科研及对外技术服务;李支援,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职业技能培训。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资助项目“室内空气检测工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研究与开发”(编号:XZJ2011GH009)的研究成果。《室内空气监测》是高职院校环境监测技术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室内空气检测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室内空气监测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培养合格的室内空气检测工。近年来,研究者在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建设各级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发现项目化课程代表了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成为摆脱学科型课程束缚、推广项目教学法最广泛的课程模式。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职业技能培训效果,我们对《室内空气监测》课程进行了项目化设计的相关研究。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①②。项目教学法具有下列特点③:①职业性。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进程作为设计项目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以企业对现代职业人的素质、能力、知识要求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②实践性。项目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实际情境相吻合;③科学性。项目教学是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目标的实践活动;④互动性。项目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教、学、做于一体。

二、项目化设计的思路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选设项目,其依据主要是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各工种的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都有明确的技能要求。根据本课题组正在制定的《室内空气检测工职业标准》,可将室内空气检测工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共五级,高职院校通常要求学生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室内空气检测高级工职业技能要求主要有监测准备、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养护设备和实验安全等方面,具体要求如表1。

根据室内空气检测工高级工的职业技能要求,《室内空气监测》课程设计主要考虑监测准备、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测定、监测报告编制、维护和保养仪器设备、安全操作6个方面。

1.监测准备。能根据《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167-2004)制定室内空气监测方案④,确定采样点位、采样时间、监测指标、监测方法、质控措施、评价标准、人员安排及仪器试剂的准备工作。

2.室内空气样品采集。能对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现场监测,对主要室内污染物指标(氨、甲醛、苯、甲苯、二甲苯、TVOC、可吸入颗粒物等)进行样品采集和保存。

3.室内空气样品的分析测定。能对采集的室内空气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

4.监测报告编制。能规范编写《室内空气监测报告》,对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或《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⑤⑥。

5.维护和保养仪器设备。能对常用室内空气采样设备和分析仪器进行正确维护和保养。

6.安全操作。能执行实验室各项安全守则、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安全使用各种电器;能正确使用通风橱,不乱排放废液、废渣;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能对突发的安全事故果断采取适当措施,进行人员急救和事故处理。

三、项目化设计的主要内容

1.教学项目设计。根据室内空气检测工高级工的职业技能要求,我们将《室内空气监测》课程设计为5个教学情境:室内热环境参数监测、室内气态污染物监测、室内颗粒态污染物监测、室内生物污染监测、室内放射性污染监测。每个教学情境设置若干教学项目,共计9个。此外,还对每个教学项目设计了教学参考学时数,如表2。

2.考评方式设计。考评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按照室内空气检测工职业技能的重要程度,对考核内容设置相应的比重,如表3。

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操作技能考试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室内空气监测是当前社会日益被广泛关注的行业,但《室内空气监测》课程的起步较晚,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时数和考核方式进行项目化设计,试图为参与该课程的教师及室内空气检测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注释:

①宋伟文.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和教学法[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7).

②刘林华.高职《统计实务》课程项目教学法中项目设计初探[J].警官文苑,2012,(4).

③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④HJ/T 167-2004,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⑤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⑥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编辑:易继斌)

作者:赵根成 贾劲松 姚运先 李支援

急救职业技能教学论文 篇2:

高职高专校内急救实训室建设实践

【关键词】 高职高专;急救实训室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日常生活中意外或暴力行为,而受伤需要治疗的人数约为上述人数的100倍~500倍,其中约有200万名受害者因各种原因留下了永久性的残疾[1]。如抢救者掌握常用的急救技能,能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措施,完全有可能减轻受害者的伤残和痛苦,甚至挽救生命。先进、完善的急救实训室建设为进行急救技能训练提供保障。我校急救实训室不仅能保证校内学生实训,又能向社会开放,经过多年探索,已逐渐成为集校内实训、社会技能培训及职业鉴定任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室,现将实训室建设、管理、运行的情况总结如下:

1 急救实训室建设情况

1.1 急救实训室建设指导思想 急救实训室集教学、培训、社会服务多种功能于一体,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的医护职业环境,又能承担社会医护人员和外校师生职业技能培训等多项任务,注重其共享性、规范性和高效性。急救实训室的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要求教学仪器设备要先进,管理要科学规范,开放要灵活多样。

1.2 整合实验资源,优化实验室设置 为减少资金的重复投入,最大化的利用实训资源,我校将原临床实训中心和护理实训中心进行整合,重新规划设计组建了医护实训中心。急救实训室隶属于医护实训中心,同时又投入100多万元增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形成一个建筑面积200 m2,设备资产200余万元的现代化实训室。

1.3 按照工作模块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 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治、中心ICU监护治疗“三位一体”发展道路是当今急诊学科发展的趋势[2]。基于此我校实训中心经过调研、论证后,结合工作流程确定其功能分区,包括:院前急救训练室、网络化急救训练室和ICU监护病房。院前急救训练室主要承担心肺复苏等基本生命支持急救技能的训练工作;网络化急救训练室主要通过计算机内存储的不同案例,以情境为依托,培养学生基础生命支持以及进一步生命支持综合急救技能应用的能力;ICU监护病房,以其先进的仪器设备、仿真的布局设计,主要用于持续生命支持高级急救技能的培训。

1.4 急救实训室的现代化、仿真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维权意识越来越高,对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患者身上学习和演练实践技能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建设现代化、仿真化的实训室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网络化急救训练室配备交互式急救医学训练系统,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急救实训课程。如根据教学需要,教师设定各种急救场景如溺水、电击、高空坠落等供学生进行综合判断,学生根据模型的心电图和生命体征,实施相应的抢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起博,注射、输液等。这个系统不仅可以进行实训示教教学,也可以进行学生的逐一考核。ICU病房配有3个功能先进的高级智能综合模拟人实验教学系统,教学仪器设备主要有中央监护站、中心负压供氧设备、床旁监护仪、全能呼吸机、除颤仪、血气分析仪、注射泵、输液泵、洗胃机、吸痰器等。该实训室内教学仪器设备采用与临床相同的配置,实现了与临床的零距离对接。

1.5 急救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建设 营造具有浓郁医院文化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质。在院前急救训练室布置了“疾驰而过的救护车”和“心肺脑复苏(CPCR)流程”两幅巨型装饰画,让置身其中的学生真切的感觉到紧张的气氛,不断强化抢救流程,自觉的将“争分夺秒救治患者”为己任。此外,我们还在急救训练室内、外悬挂了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和急救人员工作职责。

2 急救实训室管理、运行情况

2.1 明确实训室功能,实现资源共享 急救实训室服务于全校各系部,开学初由各系部上报实训计划,管理教师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实训时间及资源,最大化的满足在校生的实训需求。急救实训室不仅面向学生,同时还为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提供了服务。都目前为止,已为医院、红十字会等单位进行了1000多人次的培训。急救实训室已逐渐成为集校内实训、社会技能培训及职业鉴定任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室,实现了实训资源的校内共享和区域性共享。

2.2 完善管理制度,使管理规范化 我校结合实际,先后制订或修订了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使急救实训室管理规范化。建立实验低值易耗品、低值耐耗物品的申报制度,及时、有效地控制了实验经费的支出;建立实验仪器设备保管制度、定期检查维修制度,保证了实验物品的完好率;建立实验室开放使用管理制度,提高仪器设备及实训室的使用率。

2.3 急救实训室运行情况 在学期末,由各系部上报实训计划,包括:实训项目、实训仪器设备以及实训耗材。实训管理教师根据各系部实训需求,统筹安排实训室的使用,并做好实训消耗物品预算和实训准备工作,保证实训室正常运行。业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由各系部上报实训计划,实训管理教师统筹安排实训室开放时间和开放的班级。在充分保证校内学生实训时间及效果的同时,开展对外服务,如:红十字会技能培训等。

总之,虽然我校急救实训室在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进一步改进。如:需完善实训室工学结合管理机制、实训资源共享制度、实训室借用制度等。

参考文献

[1]掌握急救常识的重要性[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7,25(06):296.

[2] 韩文斌.现代医院急诊运营管理实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157.

作者:曹迎凤 杨怡 王芳玲

急救职业技能教学论文 篇3:

巧用成组考核模式提高护生急救综合素质探赜

摘 要:成组考核模式是提高高职护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它有助于实现护生对待考核的三个转变。在训练与考核中要重视以下三点:技术与能力并重,着重培养五种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应变能力、信息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训练与考核齐抓,心理素质是重中之重;形式内容巧搭配,提升职业素养是关键。

关键词:成组考核模式;急救综合素质;护生;职业素养

目前,临床为了尽快提高低年资护士急救综合素质,尝试了一种考核形式——成組考核。成组考核模式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以若干成员形成小组,在组长的指挥下协同合作完成各自指定考核项目的考核模式。为了让护生更快更好地与临床接轨,提升护生急救综合素质,本文作者在五年制高职护生“危急症护理”实践考核中采用了这种考核模式。结合实验课题,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如何运用成组考核模式提高护生急救综合素质。急救综合素质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护生与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本文认为在训练与考核中要强调以下三点:技术与能力并重,着重培养五种能力;训练与考核齐抓,心理素质是重中之重;形式内容巧搭配,提升职业素养是关键。

一、技术与能力并重,着重培养五种能力

1.评判性思维能力

在考核过程中,高仿真模型或真人的“病情”可能有所变化,需要护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仔细观察、综合分析、及时判断,然后采取最正确、最有效的急救措施。而这一系列过程,有助于对护生评判性思维的培养。考核结束之后,让护生对自身及他人操作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也是提升护生评判性思维的另一种渠道。

2.团队协作能力

成组考核模式为护生与更多人、在更大的空间紧密合作提供了平台。在考核过程中,组长能够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做到合理规划抢救顺序,同时每位护生也能与同组的另外两名护生紧密合作,学习他人有益的经验,做好彼此沟通交流,提升默契度,从而提高急救效果。通过考核,护生能更快领悟到“我在群体中,群体需要我”的重要性,明白团队协作的意义。

3.应急应变能力

成组考核模式可以让护生在具体情境中熟练完成各项任务,还能根据其他护生的反应、现场环境的变化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能让护生学会如何综合、立体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如何从全局着眼,又如何从细节着手,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成组考核模式降低了教师的位置,提升了学生的高度,护生可以在得到最基本的信息之后自行消化、讨论分享、前后对比,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教师“喂”得少了,“说”得少了,护生“想”得多了,“动”得多了。

4.信息沟通能力

传统实践考核模式的考核对象为单个护生,缺少强烈的急救现场气氛和特定的参与者(如医生、家属或陪送者),护生的沟通能力难以充分展示,常常出现沟通不足或表达不当的情况。而成组考核模式,对提高护生沟通能力有了更多、更充分的训练。从考核结果看,新考核模式下的护生都能完成急救方案的设计,尽管文稿质量参差不齐,但都达到“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训练和考核目的,且考核效果较为满意。

5.人文关怀能力

护理人文关怀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护,是除技术服务之外的一种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在急救护理中,人文关怀至关重要。粗暴的动作、哑剧式的沟通有时会带给患者更大的伤害,而轻柔的动作、人性化的关怀则能温暖患者的心。传统实践考核模式对护生人文关怀方面的考核要求较低,因而护生始终有着“为考而练,为考而考”的心态,没有把模型当成一个真正的患者来对待,对真人扮演的患者也很少主动关心。而成组考核模式除了技能考核之外,还附加了人文关怀方面的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护生要注重适时地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合理把控动作的轻柔程度,学会尊重、理解患者,懂得关爱、体谅患者。要真正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个护理行为之中,改“为考而练,为考而考”为“为救而练,为救而考”,展现急救技术的真正魅力。

二、训练与考核齐抓,心理素质是重中之重

心理素质是抢救成功的要素之一,心理素质不过关,急救技术再好也难以充分发挥。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需要特定的环境,需要学校、工作单位和家庭的密切配合,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从实际情况来看,急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素质不强,因此,护生的急救心理素质亟待加强。

1.提高护生应急抗压力和耐挫力

现在的独生子女经受挫折的机会不多,这对其成长不利。适度的挫折不但能让护生认清自身的不足,也能让护生更好地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成组考核模式,为护生提供了一个提升自身抗压力、耐挫力的机会。虽然护生在考核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准备物品时出现少物品或物品掉落在地的现象,对病人实施抢救时遇到问题瞬间停下无法完成,甚至有些护生会紧张出汗、满脸涨红、手脚发僵等,但考核之后,大部分护生认为新考核模式让自己充分认识到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足,明白今后工作中要保持沉着冷静,强大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不断磨炼。

2.增强护生心理调控能力

心理调控能力也是临床抢救生命的关键要素之一,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有时能让急救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成组考核模式中,护生完全处于仿真环境,不仅要在规定时间内准备操作用物以完成自身任务,还要思考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同时由于设定的考核时间较短,护生从物品准备到临场抢救必须环环相扣,顺畅衔接。这对护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做到从容应对,分秒必争,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考核之后,大部分护生认为新考核模式让自己在短时间内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整的体验,自控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所思所得为今后的工作留下宝贵的财富。

三、形式内容巧搭配,提升职业素养是关键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护士职业素养是指护士自身的素质及其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的综合品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来养成。传统实践考核模式强调“以技术操作为中心”,重操作,輕能力,导致部分护生在抢救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素养有一定欠缺。成组考核模式则注重“以综合素质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不但让护生较好地完成既定项目的考核,而且也让护生学会适应,学会相处,学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医者的伟大,从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学会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同时,成组考核模式也让护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得到很大的提升。

要提升高职护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除了要重视职业技能和非技术性能力培养之外,还要不断激发护生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获益感,不断强化护生努力提升护理职业必备技能和素质的热情。要达到上述目的,就要重视实践考核,研究护理实践考核考什么、如何考、什么时候考这三个问题。

1.考核形式要灵活多样,力避繁杂,追求实效

目前,高职护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形式有很多,如模拟临床情境法(包括高仿真模拟人的应用)、角色扮演法、团队合作项目完成法、案例分析解决法都是常用的考核形式。考核形式的选择与搭配要贯彻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根据培训对象的学业水平来定,一般学业水平越高,考核形式越有难度,其难度规律如下:本科护生>专科护生>中专护生;二是每次选用的考核形式不宜过多,以不超过三种为宜。

2.考核内容要接轨临床,难易适中,相对稳定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往往落后于临床。因此,考核内容接轨临床要稳妥渐进。考核既要立足于护理基本技能训练,又要适当兼顾临床护理技能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的难易度,让绝大多数护生经过努力能顺利完成,以利护生保持对护理职业的热情,增加成功感。

3.考核时间要合理安排,循序渐进,确保合格

成组考核要尽可能地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与临床接轨。因此,考核时间不能太早,一般可以安排两次:一次在相关护理临床课结束后,一次在护生进行临床实习前。个别考核一次不过关的护生,学校可以安排补训、补考,以确保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护生基本合格。

综上所述,成组考核模式是提高高职护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它有助于实现护生对待考核的三个转变:即从以前“把考核当成学习任务来完成”转到更关注“自身参与的程度与状态”,从只看重“独立完成技能的熟练度”转到更关注“护生间相互合作的默契度”,从仅注重“知识技能的领悟和训练”转到更强调“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在今后的护理实践考核中,高校教师要不断探究,不断完善,为社会培育出更高质量、更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青,王英,杨丽.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在成组制管理中培训的探讨[J].今日护理,2011(10).

[2]施学芝.小组制考核模式在急救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08).

[3]黄燕梅,金娜,梁小玉,等.医护团队急救演练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岭南急救医学杂志,2014(05).

[4]张欣欣,贺连香,张玲,等.新护士团队成组情景模拟BLS急救技能培训效果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7(01).

[5]陈梓珊.成组抽考法在护生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05).

[6]柯盈盈,黄敏娟,廖永珍,等.案例式团队考核模式在高职常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7(02).

[7]徐金梅,卢惠娟,刘桂娟.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急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13).

作者:裘璘

上一篇:质监人事科计划下一篇:药品监督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