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道德建设

道德心理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点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立足于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出道德心理建设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点,探析了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内在心理动因与外在方法手段的互动。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心理建设多向互动

随着高校思想品德建设方法手段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了道德心理建设已经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1 道德心理建设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起点

在传统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灌输是传递知识的必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同样要以传播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渠道,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然而,高校育人的方法手段又绝非依赖单一的灌输实现其作用,尤其是不能忽略人的内在需要。在将“灌输”与“引导”结合的尝试中,我们能够寻找到的应当是一种既能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又符合学生学习利益需求的平衡点,这就是道德需求。

所谓道德心理建设,就是在长期的道德知识的获得、道德意识的形成以及道德修养的提升过程中,有目的地提升人们对更高道德水平和道德层次的心理认同感,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心理结构。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灌输”与“引导”的有效链接,而这一链接点恰恰就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在需求与变化过程,是其主动参与教育、体悟教育内涵的心理需求的满足过程。

“灌输”与“引导”的结合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帮助大学生找到心理基点。人的需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个人获得的需要;二是回报社会的需要,人必须将为自我和为他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并把为他人献身和为人类牺牲的需要作为更高级的需要,即道德需要,才能实现灵魂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社会也才能由此而得到发展。我们在灌输教育中帮助对象理解了这种内在关系,就等于帮助他们完成了道德需求的正确选择。

2 道德心理建设是“显性式”与“隐性式”教育方法的结合点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诸因素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通过“显性式”传播手段传递进步观念和正确信息,激活主体的自我图示结构,还要用“隐性式”启动认知过程,使主客体间的知识传递产生互动和联动效应。

主客体互动的关节点就是大学生的道德需求。道德需求作为心理积淀能减少学员在理论学习中产生的压力和抽象感,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员应当设置轻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将“显性式”与“含蓄式”相结合,让学员在轻松的教育环境中获得知识,提高素质。

道德需求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心理基点,要其必须设置适应对象心理要求的教学情景。如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多媒体和网上资源将教学需要的情境通过多媒体声像进行情境的模拟、演绎,要求学员通过自我观察做出判断;让学员充当情境演绎的主角,通过表演、叙述、演讲等方式再现生活场景,用生活事实来说明道理;通过生活道理潜移默化地使学员领悟生活价值和人生真谛。总之,道德的心理需求是一种无形力量,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独特手段。

3 “单向式”与“多向式”相结合——构建多向互动的模式

传统的教学理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沟通模式,这种简单模式经过多次教改之后已经发展为今天的师生双向互动模式,并且逐步开始向更高的模式发展,即由“单向式”——“双向式”——“多向式”的不断转化。

“多向式”教育模式是对现代教育模式的最新体悟和诠释。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这个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天,信息时代的发展让知识的传播更具多样性、广泛性、快捷性和开放性,在知识的占有和传播上没有固定的先后之分,全人类共享着他们所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打破传统模式就是打破教员与学员之间的固定身份,让知识传播得更自由、畅通。可以采取提问式、论辩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员和教员在开放的形式中都能获得和补充知识。

4 “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具备面向国际的视野

教育必须要具有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其他学科等开放性的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求人才的培养绝对不能是封闭型的。从高校教学发展前景看,高校德育必须打破常规,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为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在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途径上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模式和人才的培养经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和合作意识,具备面向世界的观念。

5 “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启动心理契约的机制

所谓“心理契约”,即某一特定关系中的主观约定,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不成文的内隐协议。在高政治教学中引进心理契约概念,就是在学习中建立主客体之间的内在主观约定,达到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最佳耦合。

教学实践表明,建立心理契约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热情。由于心理契约是一种非正式的契约关系,它不受行政关系、师生关系的制约,因此能够被大多数学员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强化契约意识,积极维护心理契约机制,保持彼此之间的期望相容,帮助对象在隐性机制中调整好学习心态,激发出学习动机,保持对契约伙伴的期望张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益。

作者:孟威佳

第2篇:《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守正创新中推进道德建设

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要求,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新文件既坚守了道德建设规律,又进行了创新创造。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看,新文件遵循了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体现出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

第一,新文件体现了道德建设中知与情的统一。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的基础和起点,道德情感对道德认知具有一定的指向、强化、激励作用。道德建设,不能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分离开来。新文件强调必须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强化道德认同。同时,新文件强调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情感,并提出路径: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自觉传承中华孝道,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长辈关爱之情,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等等。

第二,新文件体现了道德建设中知与意的统一。

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形成以一定的道德认知为前提。新文件在关注道德认知的同时,强调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提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第三,新文件体现了道德建设中知与行的统一。

道德认知是道德实践的先导。新文件坚持将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引导人们去过一种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新文件特别突出了公民道德的践行,倡导道德实践主体要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有所行动,不光是心中有道德尺度,更重要的是将之付诸行动。公民进入社会,就做一个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进入职场,就做一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好建设者;进入家庭,就做一个夫妻和睦、邻里互助的家庭好成员。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理论层面上,新文件在知情意行四方面互相呼应,体现了个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其次,从实践操作的层面看,新文件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更加具有针对性,便于落地。

第一,在道德建设任务上,新文件要求更为明晰。

新文件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着力点,提出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大任务。新文件除了规定了面上工作,还要求聚焦重点,以点带面:提出道德建设的关键点是黨员干部的道德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在道德建设中为全社会作出表率;重视青少年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从娃娃抓起;等等。

第二,在道德建设路径上,新文件更加强调全社会各方面要协调一致。

新文件强调不同主体都应自觉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推进道德建设。如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上,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帮助支持青少年成长发展,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就是说,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面向所有公民,是一项共享的事业。不论处于什么领域、哪个岗位,每个公民都应是行动者。

第三,在道德培养方式上,新文件所列出的各项措施更加具体可操作。

对于如何推动道德实践养成,新文件引导人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比如,开展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扶贫救灾、敬老救孤、恤病助残等。又如,在推进诚信建设中,深入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兴商宣传月”等活动,评选发布“诚信之星”,宣传推介诚信先进集体,激励人们更好地讲诚实、守信用。

第四,在道德建设着眼点上,新文件更加强调问题意识。

新文件围绕“新时代”这一关键词,重点强化了法治保障、网络空间、生态文明、对外交往等富有新时代气息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新文件专辟一章予以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新文件也不回避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的正确引导,开展网络治理专项行动,清理网络欺诈、造谣、诽谤、谩骂、歧视、色情、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惩治网络违法犯罪,促进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王芳,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刘 烨

作者:王芳

第3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教师道德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者和塑造者。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伟大事业中,教师担负着特殊使命,起着奠基的作用。教师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九五”计划、把我国各项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重要保障。学校是育人阵地,其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精神文明建设程度都直接决定于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水平是新时期教育工程中不可忽略的任务。

一、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处在主导地位。教师不仅把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自已的品德也在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象征,是规范化神圣化的人格形象。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转化为学生内在品质不可缺少的决定因素。古人云:“严师出高徒。”这里的严,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上要严谨,也包括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自己身边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学生的心里烙上深深的烙印,甚至铭记终身。在未来的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科学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就坐在我们现在中小学课堂里。现在,就需要我们用教师的高尚的品格去影响自己的学生。

二、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

我们只有敬业才能乐业,才能精业,敬业包含了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和权力感,高尚的职业尊严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它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基础。教师只有把敬业精神培养出来,才能抓住教师道德素质提高的核心,在师德建设中,敬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应该是第一课,而且是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目前,我国教师有一多半源于国家各级各类高中等院校毕业生,他们曾经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就总体看,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继续教育和正规培训,其职业道德素质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在我国重大的变革中,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辛勤耕耘,使教师在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品质情操等方面都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表率和榜样。

四、有法可依,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关键

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都受到身边道德规范的制约。社会道德规范作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和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有着法律等强制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具备高尚职业道德规范,因此,制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和要求,为教师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提供了法律依据,它对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强化制度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证

教师队伍建设是以依法治教为前提的。制度建设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建设,是依法制教、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在教师管理的制度建设中,重要的制度之一就是把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其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这是对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效果效力的法律依据。师德考核,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运用一定的考核原则对教师职业道德表现行为进行考核与评价。

总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水平,是一项重要而意义深远的工作。只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水平,才能把我国的教育事业发扬光大,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作者:刘世臣

第4篇: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列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学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养成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运用传统道德文化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的进行自身道德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现状; 传统道德文化; 道德建设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尤其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双重影响。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能正确地对待个人利益,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群体整体对国家的改革和建设持肯定态度,对国家大事深切关注。学生的道德观表现为有较好的公德意识和品德修养,主要的人际关系比较正常,形成了较好的健康的婚恋思想。但西方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冲击着年龄与心理都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欠缺。主要表现为:

1.理想追求淡化

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一些学生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学生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一味地强调索取;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

2.生活行为失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但是,由他们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做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却被看做是“有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忽视男女双方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

3.贪图安逸享乐

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鼻;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4.诚信缺失

诚信缺失现象集中反映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和贷款等方面。学生抄袭作业、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比较突出。期末考试,甚至是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作弊现象。其作弊方式层出不穷,作弊手段防不胜防;生活中背信弃诺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现象更为普遍;不按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的学生也不乏人在,更是让学校和银行处于两难的境地。

培养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学生不仅是科教兴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培养具有深厚学识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能遵守社会运行秩序、明礼诚信、服务于社会的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知识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没有较高的修养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灵魂“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知识经济的高科技竞争中稳操胜券。

二、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传统道德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道、释三家文化,主体是儒家学说及其思想。儒家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儒家的“内圣外王”的价值观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更是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学习和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礼节,在细微之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修养。如《论语•学而》中云:“礼之用,和为贵。”一语道出了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精义,即“以和为贵”的思想。再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也是儒家特别重视的人性修养,就是做人应当时刻反省自我,对人要有诚意,同时也应该恪守信用。儒家思想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这些哲理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2.传统道德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

中國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被称之为“会通”之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上许多丰富的经验教训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启迪作用。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人生百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学生应对各种复杂的事情,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理性。

3.传统道德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中国的远古圣王,都被描述为道德的典范。如尧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尚书•尧典),舜是“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舜典)。正因为如此,尧舜简直成了德者的代名词。在中国道德史上,《尚书•皋陶谟》把人的品德概括为九项,即“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所有这些关于道德的论述,都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源头活水。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强调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尤其强调个人的“内省”和“慎独”,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按照儒家文化,个人是道德的,由道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不仅个人要服从道德,国家也要服从道德。所以,儒家处事的根本原则就是道德考虑高于并优先于功利考虑。儒家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的社会与政治理想,而“修身”是基点,也是以德性为先,以求知学文为后的中国儒学传统。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出理想人格。儒家修身理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它也是历史的产物,其道德伦理观念和为人处世哲学等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历来强调公私之辨,把“阔然为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基本的价值理想,并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朱熹曾说:“凡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朱子语类》卷十三)“公”的核心就是去掉私意,“背私谓之公”。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也就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也历来被看做是“大节”,崇尚节气,讲求情操,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源泉,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陆游、前仆后继抵御外族入侵的杨家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还有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以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的杰出代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杰出的爱国人物的熏陶,能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帮助其修养“为天下立功,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品格。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公而忘私的价值取向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价值观导向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悠远,积淀和蕴涵着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大学生人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道德建设中的应用

1.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有利于建构大学生的完整人格

完善的品德结构,是人类文明发展所必需的素质,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素质,也是我国青年大学生成为21世纪合格人才需要的素质,而这种素质蕴涵着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自身道德修养建设,从心到意到身的完整要求和从言行视听都有严格的要求。对传统道德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进而完成学生的道德内化,最后使学生外显为道德行为。我们从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形成规律入手,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堂学习、课后学习等过程中不断地、耳濡目染地进行深入教育,这样才能够逐渐完善大学生的品德结构,使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真正地提高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建构大学生的完整人格。

2.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努力践行传统道德文化的要求

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几千年来,我国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教育理论,提出了一套做人的规范,如尊礼、忠孝、贵仁、重义、尚勇、励志、践行等;总结了一套修身的方法,规定了一套为人处世的准则,如修身正心、诚实守信、不尚空谈、淡泊明志、三省吾身、乐业敬业等等,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传统道德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品格修养有着勿庸置疑的价值和意义。

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道德修养

儒家把“格物致知”当作道德修养的起点。这里的格物致知的物,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指在日常小事之中体会道德修養的真正含义。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对道德的“知”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在对道德知识的认知、认同的基础上,把它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最终表现为道德行为。学生的优良道德最终要在实践中形成。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特别是社会公德的培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职业选择、培养未来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完善自己的道德,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构建校园伦理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几十年间不断的社会革命的批判冲刷,许多优秀的成分由于缺少辨别而遭到摧残,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基础是薄弱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人的道德底线已经越来越薄弱。学校要引导一种礼貌待人、诚实守信、互助互爱、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等内容为中心的公德文化建设;引导一种以敬业乐群内容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文化建设;引导一种以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忠诚和谐为中心内容的家庭道德文化建设。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自觉完成自身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国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J].新东方,2007(9):35.

[2] 文久富.论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40.

[3] 高锦花,杨宇宁.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0):25.

[责任编辑:孙文婧]

作者:王晓华

第5篇:道德模范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影响

【摘要】道德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杆,而道德模范人物功能是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备高道德水准的载体。文章以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为例,通过简要介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对道德模范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为正确发挥道德模范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道德模范人物 公民道德建设 吴菊萍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转型发展,公民道德价值观也在遭受新的冲击与考验①。尽管如此,道德模范人物功能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仍获得可喜成绩,例如:2011年7月2日感动中国人物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双手接住10楼坠落的孩子,这位伟大的母亲不仅展示了社会道德风范具有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行为,还彰显了普通人民伟大、崇高、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感人力量,使道德再次经受住考验。因此,在道德滑坡的今天,加强向道德模范人物的学习,树立新道德风和弘扬人间大爱、社会正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下,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始终是我国重要的治国方针策略,而我国整体道德水平正是在人们共同努力下,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公民综合道德水平再次获得提升。不断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道德模范人物,说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成绩显著,不仅公民维权和责任意识增强,而且公民对党和政府加强道德建设的意识也有所加强。其中,在道德模范人物功能教育方面最能体现人们学习和实践公民道德规范,因此,党和国家也以此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动力,树立大批道德模范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从2007年直至2014年,全国评选出的道德模范人物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群体。尊重、发掘、树立、加强道德模范工作思路是提高公民道德水平,促进道德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正确的道德方向是影响和改变道德价值观、规范公民道德行为和选择的桥梁。不管是道德模范人物,还是普通公民,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将诠释着道德文明,追求和培育优秀的道德品质是国家前进发展、振兴富强必然的选择②。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公民道德发展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也有许多社会坏风气和扭曲的道德价值取向正在蔓延,例如:诚信的缺失;各种欺骗欺诈;爱国和集体主义、社会观念的淡薄;许多官员贪污受贿、违法乱纪、黄赌毒等等丑恶现象的泛起,引发了许多道德问题。直至今日,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行业潜规则”、“贪污腐败”、“见死不敢救”、“诈骗”、“拐卖儿童”、“诈捐”、“救死扶伤反被诬告”等等道德事件,都在深深刺痛着人们的每根敏感神经,引发大家对道德的反思和讨论:我们的社会怎么会是这样?我们的道德、良知、责任感去哪了?社会道德底线一次又一次地被触碰和挑战。从当代公民道德现状调查报告中,我们发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问题最明显、最严重,尽管目前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社会中发生的各种道德事件同时也反映出公民道德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需正视和解决。

道德模范人物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

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凝聚感染影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道德意识逐渐消弱,道德要求、模范标准也发生改变。而道德模范人物的出现,凝聚了先进的道德意识、加深了道德文化的基本,即使面对环境的挑战,也可以有效发挥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具有较强感染力的社会道德学习和实施氛围,推进社会现代化发展③。

第一,道德模范人物凝聚先进道德形态。道德模范人物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反映着社会道德形态,评选的道德模范人物来自不同城市、拥有不同职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不同群体的道德意识,利用道德模范平台,将不同群体的道德模范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发展强大的驱动,从道德模范先进影响下全方位自我对比和反思,有利于提高公民全面道德素质。如: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自身利益往往高过公众利益,以往传统互助的美好品德早已被人淡漠,当吴菊萍用双手救托住10楼坠落的妞妞时,她托起的不仅是一个生命,还托起着社会责任、人性的至高美。她的事迹凝聚了人们对这个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反躬自省一下,如果换成自己,在那危急的一刻会不会奋不顾身去接④。这位“最美妈妈”用自己的行为为世人点亮了封存最高道德,并在人们手中传递,她是最好道德学习的榜样,社会需要更多像吴菊萍一样的普通人。在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中,吴菊萍用最美的人性、最美的“真善美”唤起了人们心中被遗忘的情感道德。

此外,道德模范人物凝聚先进道德形态除了体现在“最美妈妈吴菊萍”的大爱外,还体现在对当今社会腐朽道德形态的对抗中。有许多评选出的道德模范都是在与社会消极道德行为的较量中脱颖而出,道德模范人物积累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坚持与不良道德形态划清界限,使道德模范人物功能在公民道德建设中逐渐凝聚与成熟,成为纠正社会道德行为的典范。虽然,被评选的道德模范人物生活不富裕,甚至有些条件更为艰苦,但她们用自己优良的道德传统体现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凝聚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动力。

第二,道德模范人物营造优越道德环境。道德环境作为评价社会道德水平和推动道德发展的重要依托外,道德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开放、多样,因此,影响道德环境的因素逐渐增多,例如:具有较强传播力量的虚拟环境媒体对腐朽思想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环境价值的侵蚀(网络、百度贴吧、微薄、微信、易信等)。目前,社会上频频发生的贪腐事件、潜规则事件,以及那些不断触碰道德底线的事件,使社会道德急剧下滑,因此,树立道德模范人物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举措的又一创新。评选和树立的道德模范人物为我们营造了寻找、尊重、学习模范的良好社会道德环境。他们是社会文明的楷模,是社会真、善、美风气的净化者,是带动群众效仿的动力。

第三,道德模范人物稳固道德文化基础。社会道德文化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在不同文化思潮、不同价值形态、物质经济诱惑的影响下,树立道德模范人物功能不仅能够加强公民道德文化的自信,而且还能够稳固我国道德文化基础。由于我国最近常发生道德危机上的问题,因此,树立和完善道德模范人物榜样教育的机制,从实质上就是一种传统化道德功能被现代化道德模范功能所替代,以此获得社会的道德信任,并指引社会道德舆论向正确的路途前行⑤。例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救妞妞的同时,各种荣誉也随之扑来,不仅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各报纸、新闻上广为流传,还被杭州市评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市杰出职工、感动中国人物”等,获得各种肯定的表彰。这种表彰弘扬的不只是模范人物的高风亮节,还表彰了社会文化基础、深深扎根的奉献精神,为社会营造好的道德风气、值得效仿和学习的德育文化,因此,道德模范人物功能在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中有着极大的推进影响力。

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影响。在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中,道德模范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道德模范人物榜样教育更具真实性、生动性、形象性、可见性、模仿性,更能吸引人们的关注。道德模范人物功能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行为等融合在一起通过可感的实际生活实例来影响人们,是面向全国群众而感人平凡的事,是最佳引导、感染、激励、调节和培养公民道德价值的教育平台。依靠典型的道德模范实例示范引导,利用模范人物人格的力量来吸引、凝聚人们的心,以模范人物事件中体现出来的事、情、品来感人、动人、育人,在弘扬社会时代精神的同时,从而提升人们道德认识和自身行为的规范,达到教育目的成为社会和谐的楷模,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上升。此外,随着社会道德舆论力的作用,道德模范人物具有道德价值导向的影响力,道德模范人物是活生生的现实人物,他们的行为更容易唤起人们的内心。如:从最美妈妈吴菊萍身上我们看到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观念、智能、理性、规范、行为等等表现。他们崇高的人格永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和无尽的源泉。以往受阶级斗争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假、大、空”盛行,但自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树立道德模范人物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后,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一创举。

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引领。不管是人依赖或物依赖,还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抓典型、树模范始终是社会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道德模范人物是面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鲜艳旗帜,道德模范人物反映的不仅仅是社会道德意识、人们对道德认识和选择,还是规范人们道德行为,避免人们迷失道德而指明方向的亮光。道德模范人物表彰的是人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普通英雄。就像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一样,她的平凡善举在公民道德上体现了人性的善良本能、母性的永恒光辉、良好的美德,以及新的希望。她敢于直面对人生与人生的各种人性冷漠,给社会群众上了一堂最感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引领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作为榜样道德模范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发展过程中,还将引领人们塑造和谐的公民人格,及正确的公民道德典范。

正确发挥道德模范人物功能应采取的措施

在现代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中,虽然道德模范人物充分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获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在社会各界的舆论下,道德模范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道德模范人物过多是否会造成道德认识上的疲劳?各媒体选择性或周期性的多元化价值报道是否会造成道德模范信息上的传播错误?缺乏科学的道德模范指导,当遭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是否会引发社会公信力和道德价值观改变的问题?除此以外,还存在被利益的驱动、过度夸大个人道德行为、强制性道德模范育人灌输教育等问题。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正确树立和发挥道德模范人物功能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建立健全的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机制。评选优秀道德模范人物是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发展所采取的新教育方式,从模范人物的发现到树立再到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机制才能使道德模范人物功能长久持续下去。在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中,最重要的还是发现和树立,注意道德模范是否具有先进性、真实性、代表性、群众性,不能虚构榜样、夸大榜样,避免模范实例的生搬硬套、一个样。例如: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迹,作为道德模范人物她在那关键时刻的伸手,让我们记住这一份人性精彩的传递,她用爱交织着身边的事,关爱着身边的人。同时,发现和树立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道德模范人物,利用现代各传媒方式进行先进事迹的传播。例如:采用电视、网络、巡回演讲、事迹展览会、报刊等宣传道德模范人物的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诚信守信、见义勇为等等。及时发现、推广、宣传、树立身边的道德模范人物形象,使人们有对象可学习、可对比、可思考、可追寻。

科学正确应用道德模范人物功能教育。由于每个公民对道德认知有所不同,当现代模范人物对象过多的时候,就会造成人们在道德模范认知上的疲劳,加之媒体选择性或周期性的多元化价值报道,使公民对道德模范人物功能的作用在信任上出现质疑,使其在教育引领上遇到阻碍。因此,针对不同社会群体采用不同的道德模范人物教育才能获得最佳效果。首先要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只教授理论,也要有实质的操作;其次要选择有价值的道德模范人物作为教育的介质,使大众接受、认可、学习。例如:当最美妈妈吴菊萍获得阿里巴巴公司20万元奖励时,在记者询问她如何用这20万的时候,她的回答却与其他模范人物有所不同,她说:“我刚买了房、还有很多贷款、父母身体都不好,这笔钱我要自己用”,这一回答在当今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必定对这一行为有着各种不同质疑和否定等言论。但吴菊萍用真诚面对媒体、面对公众、没有包装,她告诉世人不要被这些关注、荣誉、言论套牢。冷静地反思,此次事件不仅教育人们要“人性本善”,还折射了人们对“人性本善”有了更深理解。

加强对道德模范人物育人威信的维护与提升。在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中,道德模范人物是人们学习效仿的标准,该功能所具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一旦道德模范人物的品行受到质疑和争议,道德模范人物功能示范性也将受到弱化。因此,加强对道德模范人物育人威信的维护与提升,是确保道德模范人物榜样作用获得发挥的关键。例如:针对道德问题: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认为,不能单单只关注几个模范案例,就认为中国道德沦丧了、无可救药了。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有一些人也许会变得很可怕、很自私,但是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要想道德模范人物发挥作用,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维持性地进行培养。同时,避免过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鼓励人们虚心、尊重、争当、学习道德模范榜样,并紧密与思想和本职工作联系,而不是一味模范。只有这样,道德模范人物功能在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中才能更好地被应用。

道德模范人物不仅是全国人民的榜样,还是新时代道德的标杆。在公民道德建设发展基础上,道德模范人物起着引领的作用。拿杭州道德模范最美妈妈吴菊萍事迹来说,在那危险静默的刹那间,吴菊萍的“人性本善”使她站出来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她的伸手一托,不仅延续了妞妞的生命,也延续了“爱”、“感动”。在公民道德建设发展中产生了感染、教育、引领的影响。

(作者分别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刘灿婷:“积极推进我国道德模范常态化建设—基于学雷锋活动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8期,第103~104页。

②马岱超:“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燕山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3~25页。

③曾长秋,李盼强:“树立道德模范人物与提升公民道德价值观”,《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第56~57页。

④曹力铁:“‘吴菊萍现象’与我们的价值观”,《杭州(我们)》,2012年第2期,第78~79页。

⑤李盼强:“新时期树立道德模范人物研究”,中南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20~123页。

责编 /丰家卫(实习)

作者:吴新平 蔡海波

第6篇:重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我国加入WTO以来,我们面临着21世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如何更好的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我国走向和谐社会和走向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价值取向;道德修养;见微知著;明礼诚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被新思想、新观念、新生活所诱惑,另一方面对新萌发的道德观念又被旧心态、旧思想、旧观念所禁忌,原先行之有效地思想伦理准则,有的己经或即将失范,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思想道德律令又未能完全建立起来。由此加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

一、正确认识我国道德观念面临的困境,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人们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和追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同时市场本身不容否认的消极影响,诱发出一些人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损人利己的思想,使得我国道德观念出现了一些困境。

(一)道德评价失范

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道德价值观在多年计划经济环境中,人们对善、恶、荣、辱、美、丑、高尚和鄙俗等是一目了然的,是不需要加以思索即可作出肯定或否定,但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人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和道德标准去评价,似乎无论那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道德评价变得摸棱两可,人们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出现了人们的任何一种活动,一种行动和一种现象,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评价,导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二)非道德主义兴起,反对道德约束,主张放任自流,用虚无主义对待社会提倡的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

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原先的伦理道德正在发生历史嬗变,非道德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抬头。

(三)社会主义道德控制弱化

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是实施控制的重要手段,对社会道德控制,一是要有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是要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良知”自律;三是要有良好的道德教育体系;四是要有完善的道德法律制约机制。一个社会要行成稳定的道德秩序,必须建立高度有效地道德运行机制和高尚的道德标准体系。

(四)道德教育扭曲变形

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一个高尚道德品格,是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理想相一致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乎视了道德教育建设,曾出现了家庭教育讲权力、金钱;社会教育讲市场竟争、效益、个人成功、个人崇拜;学校教育讲成绩,分数以及个人自我教育讲个人欲望的实现,从而道德教育的内容严重偏向,有时出现把相互对立的道德标准向受教育者一起灌输。

二、规范道德标准,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为人民服务,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诚实守信、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使每个人成为自强不息、刚建有为的敬业精神与厚德载物、团结互助的凝聚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情感依托、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准则、以共产主义为理想境界;提倡事业上人人竟争、生活上理解宽容的现代人际观;树立起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

三、注重学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础

我们知道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靠教师,教师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所以教师即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全面的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而且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扎扎实实的做好教师们的思想道德工作,才能保证学校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创造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最佳环境,做好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工作

(一)關心学生理想追求,抓好理想教育

学生的理想信念,就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会议精神为指导,用广大教师的正确教育,逐步培养出学生们理想信念,为此教师要始终不渝地向学生灌输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提倡、弘扬和继承,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关心学生生活,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

从关心学生的生活,积极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入手,注重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在学校要使全体教师做好学生的帖心人,针对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细致的思考分析,从中发现学生们的喜、怒、哀、乐,掌握他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困难在那里?找出他们思想动态的“冷”,“热”点,并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热情帮助,使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始终为他们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把他们的高尚品格化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三)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律的经济,法律的建立又是由道德规范转化而来的,在道德体系中,有一起道德义务是最低限度的义务,他们能否得到普遍遵守意味着社会基本秩序能否存在,运用立法直接把社会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会一体遵守的法律强制力,这样就大大增强了道德义务的约束力,我们通过法律教育,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对违反最低限度道德义务的行为予以制止的同时,对见义勇为等先进行为,給予各种物质和精神奖励,并要通过网络、广播等先进设备,进行大力宣传,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道德风气。

(四)用良好的工作方法,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1.教师要虚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善于接纳学生的意见,借鉴他们的长处,只有虚心学习,才能不断与学生沟通,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针对他们不同的思想状况,采取不同方法解决他们思想上的问题,这样有利于转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要有耐心:做学生工作遇事要冷静,不怕反复,要做长期艰苦的工作。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一成不变,对任何事都要做到真正通思想,达到提高认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教师要有热心:以诚相待,尽力解忧,投之以情、施之以爱,热心对待每一个细小的问题和成绩,理解他们不同的期望和需求,正确对待他们不同的爱好和习性,用真情和热心打动他们,用科学理论启发和武装他们。

4.教师要有细心:要善于观察,见微知著,熟知情况,把握思想动态,“对症下药”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细心观察其学习、娱乐、交往以及受到奖惩,对待得失等思想变化情况,从一点一滴的细微变化中,掌握学生真实思想,及时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作者简介:周金良(1960-),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经贸系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周金良

第7篇:学术道德建设论文高校道德建设论文

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要素分析

摘 要: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和学校等三个要素的状态和作用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承担教学和研究的双重责任,应该做到发现和传播真理、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并承担维护学校声誉的责任。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素质有待提高,应该正视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改进学校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制度体系中,对教师和学生作用最突出的是学术制度,应该完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

关键词:学术道德建设;教师;学生;学校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形式和特定功能的系统,每个要素都处于系统的一定位置上发挥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系统的性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一所高等学校就是一个系统,所有高等学校就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一个更大的系统。在高校系统中,教师、学生和学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要素,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理所当然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和学校等要素的状态和作用在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的责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

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他们直接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曾指出:“所有的大学教师都要恪守教学、研究和服务上的基本责任。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大学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必要条件,而大学教师个体都有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些任务„„然而,如果一名大学教师未能做好上述任何一项工作并且表现出了对它们的不尊重,那么他就违背了自己的责任。”①按照希尔斯的观点,高校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学工作者,其特殊责任包含教学和研究两个方面。从实质上说,教学和研究都是为了发现和传播真理。高校教师应该牢记自己重要的、与众不同的使命,在一切教学和研究领域中维护真理,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尊重真理。高校教师真正需要关心的事情是,在教学中提出的或者在研究中得出的陈述应该尽可能真实并立足于系统收集的证据和经过分析的论据,应该考虑到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状况。假如一名高校教师把一种缺乏可靠证据的观点、一项尝试性的假说当做确凿的真理加以讲授,或者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故意地、轻率地对其观测结果进行虚假的描述,那么他就严重地违背了自己的责任。

高校教师应该正确处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认识到教学如果得不到研究的支持就会丧失活力。只有积极地扩充知识并且将知识运用于

教学之中,才能使教学保持活力。由此,高校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这并不意味高校教师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研究方面。如果一名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研究成果是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获得职务晋升和赢得社会声望的依据,把从事研究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或唯一职责,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变得漠不关心,甚至有意逃避教学任务。因此,应把教学和研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达到教学和研究责任二者在高校教师身上的有机统一。

高校教师应该以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以尊重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学生,竭尽全力向学生传授真实的知识以及获取和评价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术上的疑问和困惑。“成功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学到一门学科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并且以此来改良他们的人性和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富有成效的培养,高校教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履行了相应的道德责任。

高校教师还需要为自己任职的学校承担责任,应该尽职尽责地维护自己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事实上,学校不仅是学生的母校,也是教师的母校,是教师在学术上获得支持和培养的学术家园,理应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爱、尊重和忠诚。“一所大学在其他大学当中和在整个社会上赢得的好名声可以维护其成员的自豪感,并且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正因为如此,大学教师不应该去从事那些不光彩的、轻浮的或者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以免让自己的大学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上蒙受耻辱。”③

没有任何一种职业能够免除基本的道德责任,“学术道德是拥有大学教职的人士所负有的责任的总和”④。学术道德是真实存在的,每一名高校教师在获取和传播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活动中都承担着一定的道德责任,对于自己的学科、学生和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长期以来,我国广大高校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胸怀对真理的虔诚和敬畏,彰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理念,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赢得了整个社会的广泛肯定和赞誉。但是,目前个别高校教师仍然存在无视职业要求、忽视教学和学生、育人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以及功利思想严重、治学态度浮躁、学术行为不端等问题,这使得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高校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是兴校强校之根本,同时也是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真正形成高尚的师德和教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的素质

从被揭露、被曝光和被查处的事件来看,近年来我国高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是当事人的职务、职位和学衔越来越高,个别教授、博导、校级领导乃至院士等都名列其中;另一方面是在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学风不正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规、违纪现象。因此,必须加大学校的工作力度,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养成良好学风,增强诚信意识。

研究生是最具创新潜力的学生群体,是学术事业的后备队伍,是

未来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关键环节,其学风、素质、道德水准应该受到格外关注。目前在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问题经常出现,诸如在课题研究和成果发表过程中,抄袭、剽窃、侵吞或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及注释,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或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一稿多投或改头换面重复发表等不良现象一再发生。一些研究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如果一稿两投或多投没有造成两发或多发的话,也就不属于违背学术道德行为。还有一些研究生对待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耐人寻味。不久前记者的一项调查表明,“39%的博士生认为学术不端‘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谅’”⑤。

这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认真反思。一般说来,研究生的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不乏内在主观因素的驱使。或者说,我国学术界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学术政治化”和“学术经济化”、学术共同体内部激励机制的功利化和约束机制的软弱化等异化现象以及个体的学术价值取向的偏离和学术目标追求的迷失等,直接或间接地共同造成了一些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尽管如此,我们仍必须正视和剖析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它与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具有更直接和更密切的关联。

从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学校无论是培养方案还是课程设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仅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术道德教育的

倾向。有关研究生的学业评价内容和标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往往只注重其是否修完了必要的学分、发表了规定数量的论文以及学位论文是否能够通过评审以及取得怎样的答辩成绩,而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高低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也没有进行相应考察的具体措施。几年前有学者针对教育的整个过程指出:“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哪个环节对学生进行过科学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有谁告诉过学生和科研人员在科研中应注意的道德问题是什么,又有谁向学生分析过科研作假行为,并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做一个诚实的科学家?”⑥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学生甚至到了研究生阶段,仍不清楚何为引用、参考、抄袭等一般常识。事实上,长期以来所谓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往往只是响亮的口号和美好的愿望。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普遍重“智”轻“德”、忽视学术道德培养的后果,必然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的欠缺和自律、自控能力的不足,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也就自然难以避免。因此,正如徐匡迪所说的那样,“诚信教育、做一个诚实的人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小平同志在1989年曾说,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到目前为止,虽然教育不是最大的失误,但还是没有走到完全正确的道路上来”⑦。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不仅体现为研究高深的学问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体现为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这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既是正确的、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学术道德教育应该通过有组织、

有计划的方式进行,使受教育者逐渐接受正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学会对自己的学术形象负责并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并内化为自己的学术良心和良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纳入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之中,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和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些措施都将对我国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学校的制度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高等教育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当前,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着力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则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等学校对于其成员来说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是为学生成为专门人才和教师取得学术成就提供学术支持的源泉和开展学术活动的环境。所谓“一所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被真切地感受到的物质的存在,它还是一个可以对它的所有成员起到督促作用的非人格化的集

体„„它是一个可以规范其成员的态度和活动的模式”⑧。“大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也不是为了管理,而是为了各种意义上的学术。”⑨换句话说,高校既不是经济实体也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一个学术集体,是一个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尊重和加强的模式。它有自己的价值目标、精神传承、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行为规则,学校的制度体系成为学校正常运行和发挥其职能的制度保障。

在学校的制度体系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活动影响最直接、作用最突出的无疑就是学术制度。简单地说,学校的学术制度是用以处理学校中各种关系、调整其成员从事学术活动的有关规定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发挥着规范和制约、激励和导向等功能。如果学校在对待教学与研究的政策方面存在错位,使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把研究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和职务晋升的硬性指标,而不是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那么,教师不潜心教学、不乐于教学,回避承担教学任务、消极对待教学工作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学术制度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在学校的学术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学术制度中,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学术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奖励的基础,学术活动的有序开展和良性运行必须以客观、公正、学术贡献和学术承认的一致性为前提。任何评价和奖励的实施都离不开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否科学直接制约着评价和奖励结果的合理性。一段时间以来,正是由于过分强调量化的作用、

过于追求量化的评价指标,在重视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作用下,大量“学术泡沫”得以产生,一些教师和学生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出现,一些学校也沉浸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中。事实表明,选择数量重于、优于质量的评价指标严重背离了学术活动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行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的缺陷。应该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研究类别、不同岗位职责,建立由业绩、品德、知识、能力等构成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和奖励制度。

目前,由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至今仍然是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特点,行政职能泛化、行政级别分明,学校的学术品质难以得到充分显现。一方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严重失衡,教师在项目申报、经费获取、成果评奖等方面困难重重,学术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高度捆绑,学术权威与行政地位相辅相成,行政利益与学术利益密不可分,学术活动的管理者与学术活动的受益者合而为一。因此,学校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必须尽快制定和出台“大学章程”,明确学校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办学任务等内容,建立协调有序、规范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创新学术制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站在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上设计和制定学校的制度体系。应进一步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断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和教师在学校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质量

与数量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质量与数量兼顾、内涵与外延结合、质量和内涵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速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注释

①②③④⑧⑨[美]爱德华希尔斯:《教师的道与德》,徐弢、李思凡、姚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

3、6

5、6

3、8

6、6

3、87页。

⑤杜晓:《学术不端持续蔓延几成潜规则》,《法制日报》2009年3月23日。

⑥王锋:《科学不端行为及其成因剖析》,《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1期。

第8篇: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总结 3

阿岗二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总结 根据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提高全校公民道德建设整体水平,培育文明向上的健康风尚,我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我校对“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召开专门会议对“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并把此项活动作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及少先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管教师协助抓,教师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道德建设氛围。

二、创新形式,广泛开展各项活动

1.召开座谈会,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相关领导组织全体管理人员召开了座谈会,对此项工作做了安排部署。组织全校师生集中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体教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中。校长强调,全校教师要大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全校师生,大力弘扬、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力倡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精神。

2、观看教育实录,感受道德的力量

我校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广大师生一致认为,道德模范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努力奋斗、无私奉献,为道德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全社会树立了道德榜样,他们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见义勇为、敬业奉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我们一定要向道德模范们学习。

3、出专刊,引导学校文明礼貌风尚

为开展好相关活动,学校专门出了专刊,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广泛的宣传,让全校师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收到熏陶。

4.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学习讨论

全校开展了“学习道德模范,做一个文明有礼的澧县人”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各班学生学习了全国楷模、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并写出自己的心得。通过此次主题班会,同学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明礼诚信,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小事做起,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争做文明有礼的澧县人。本次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全体师生之间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在全校营造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全校师生的公民道德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今后,我校将认真总结活动经验,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上一篇:多元化经营下一篇:地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