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及心理转换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音乐创作中,灵感是极其重要的创作因素,甚至是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源动力,但灵感的产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灵感是什么?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是怎么产生的?灵感在音乐创作中有什么作用?本文以音乐创作中的灵感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灵感是什么、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是怎么产生的以及灵感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这三个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音乐创作及心理转换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音乐创作及心理转换论文 篇1:

谈音乐认知心理结构研究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联

[摘要]文章从音乐审美心理学出发,分析音乐认知发展的大脑心理机制以及音乐认知的心理结构,提出构成音乐审美文化的多元象征体系,探讨音乐认知心理结构研究与音乐审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并进一步理解认知心理的研究对提升和培养音乐创造性能力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认知;心理机制;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是主体对客观形象的价值认同与精神强化的意向性体验过程,是一种基于审美客体而又超越了现实性的理想化体验。目前学术界已经进行广泛和深入地研究了音乐的审美教育、情感道德价值等,但对于音乐认知过程中的概念象征、符号加工、逻辑抽象、时空想象、关系推理以及思维理念意识的优化建构等心理学意义上的认知价值问题,更需要进行多学科和交叉性的深入研究与客观实证依据,从而才能有利于音乐文化对音乐审美教育产生重大意义和作用。近来对于音乐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多是基于艺术、人文与神经科学一体化的模式来辨识音乐对人类大脑的复杂影响,并以神经系统的客观变化来阐释人类认知音乐的心理机制及其表征方式,这一过程有助于增强音乐研究的准确定量性,并使人们能够深刻理解音乐认知的研究对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认知过程中的心理结构体现为主体的心理要素,诸如感知觉、情感思维和意志等对外部刺激信息的同化方式,换句话说,它体现了音乐文化内化并转化为审美主体新的心理活动载体形态,具有时空交汇的特点。

首先,在生理结构上,主体感知音乐特征的区域包括耳蜗神经节、上橄榄核、外侧丘系、下丘以及内侧膝状体所组成的皮层下结构,这些结构是对音乐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加以展现的载体,成为了大脑皮层建立的一级信息感知模式,它能将其所负责的乐声分解为不同的频率成分(即频域加工),并以听觉组织所具有的频率特征和实践特征为基础,从而使人类在大脑中形成了最初级的音乐表象。

其次,生理结构上的感觉皮层结构,即由初级听皮层、次级听皮层、第一听觉联合区以及第二听觉联合区所组成,构成了音乐感知的二级信息感知模式,它为组织相应的本体经验和情感状态提供大脑生物学的载体基础,并在音乐表象中首先渗入了主体的情感动机或者是其特定的经验,甚至可以体现在主体所具有的更高层级的心理表征之中,从而使得主体的音乐审美理念及理论知识与人格理想等能够发挥主动性,并对情感、经验等审美状态的形成产生积极能动性的作用。

再次,生理结构上的大脑联合区结构由颞极、枕颞联合带、额颞联合带、边缘系统以及边缘旁区、丘脑和下丘脑等神经元组成,它们占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能够处理内部信息并持续缓慢地发出一些可逆信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各种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评判认知一部音乐作品的价值,都依赖于大脑的这个特殊结构,因为它能够为主体提供多种感觉信息,并结合其自身所具有的经验知识和认知理念,将一切音乐体验通过知识记忆和大脑的形象判断能力与人类的所有生活情境相互融通,并在其他各种领域里将主体的音乐审美与音乐创造能力实施心理迁移,从而使得主体对音乐文化的感受和创新能力得以综合性地延展和优化。

最后,大脑生理结构上最为复杂的结构能够成为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形式及其内容与认知客观世界的存在性规律相互联结的载体,它主要包括以前额叶新皮层为主的最高级调节性神经元结构。而且它以一种特有的自上而下的输出方式不断地发出高频慢波电流,这样整个大脑的所有区域都可以时空同步地实现相关的脑电活动,并与上面提到的三个结构交互投射,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便有助于最终形成音乐审美或创造方面所特有的高级产物——音乐意向,并由此产生出了人类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审美认知意向,它包括感知意向、听觉意向、想象意向、理解意向以及情感意向等。

二、音乐认知心理结构分析

研究音乐认知的心理结构首先要了解音乐认知心理的表征方式。音乐信息的主体性内化方式包括感性层面的乐音、经验和情感的表象构建,知性层面的和弦和声规则、旋律判断方法和想象与推理程式的模式构建,以及理性层面的乐音运动规律、情感思想规律和主客观世界深幽规律的意向建构等三大表征形态。这些机制形成了审美主体自身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意念,并对客体世界的发展规律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最终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审美猜测以及对未来理想境界的审美价值。因此,音乐认知心理结构的形成对审美主体增强其想象和判断推理能力,对拓展自身的情感世界并最终形成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认知心理结构可以通过音乐表象的各种建构形态表现出来,它包括有音乐基本组织形式的音素、音位和音节的声学表象、有听觉与视觉联合起来时空整合表象,以及与客观世界中时空情境相关的综合感觉表象、存在于感知觉层面的和音、乐句、和弦与旋律指导下的结构法则及其相应的音乐概象建构,以及音乐意义展现的象征意义所映射出的精神世界及其价值品格的理性层面构建。这种音乐认知心理的构建是审美主体与客观世界的时空价值规律得以相互联结的具体表现,在人类的音乐创造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三、音乐审美文化的多元象征体系

音乐心理学认为,音乐审美文化涉及到了人类是怎样处理音乐信息的具体过程,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如何使音乐信息内化、理解音乐信息的方式以及新的音乐意向的构思与形成。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它在信息传递上首先表现为如何展现客观世界存在的情境状态,其次音乐可以表现人类内心世界具有的主观性以及特有的情感特征,最后音乐文化也是将主客观世界相互融汇的契约与特有的精神状态。因此,音乐文化便形成了多元同一的文化象征体系,并具有情境状态、情感特征以及精神状态三大价值品格。

同时,音乐也是一种具有时间延续特征的艺术,它能够使人类将持续时间上所获得的经验与对历史或未来的意识情境相互联系起来,并展现出音乐艺术的时空发展规律,从而使人的复杂情感可以从情感的不断变换与认知经验的获得中衍生出来。我们以肖邦音乐创作中的《降E大调夜曲》为例,它的特点是展现出了优美恬静的旋律以及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既表现出了热情浪漫的精神风格,又抒发了作曲家温婉柔美的惆怅与憧憬的情思。肖邦音乐中的这种诗意境界和情思品格,属于典型的事实——经验象征,它能够将听众的体验、想象和精神意识加以世界性扩展与哲理性提升,使人们在变化的创造性天地中认知并逐渐改变自己原来的经验结构与情感品质。

此外,音乐具有的层级性和序列行的作用内容与多元化的作用方式,可以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而人的各种生活感受和文化体验,最终都要通过审美移情而得到实现和升华,并达到无限自由和快乐的精神境界,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和最高理想。

四、音乐认知心理机制下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音乐文化具有多元功能,它体现在认知教育、审美教育和情感人格伦理教育等方面,并具有将人类大脑心理发展的动力性结构、层级性秩序和思维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重组的逻辑特征。音乐认知主要是以美感作为主导动力,以激活概象认知能力并拓展深化形象思维时空为继发性功能,以塑造意志品格、优化审美性道德或情感取向,并以完善人格行为品质为终极效应的一种影响深远的复合性、创造性的素质教育。

王秀萍认为,音乐教育的审美已经成为当代审美教育的主导型观念,它有助于克服以往偏重科学知识、音乐技术和符号结构等片面性倾向,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与体验音乐的人本性内在价值,还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借以表达自我情感理想的审美元素、认知结构、造型规则和形式创新原理。所以,音乐教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是对个体的情知意素质的提升以及培养创造性能力的有效方式。

首先,音乐审美教育对人脑神经结构具有重塑的作用,音乐审美活动对少年儿童初级听觉皮层的结构重塑发挥着异常重要的正向作用。其次,音乐审美教育对主体情感素质与认知能力具有改善作用,音乐世界里蕴含各种时空变化的表象与心境以及主客观世界的规律与秩序等内容,主体只有借助于音乐表象的事实象征才能充满想象,人的情感借助于经验的激活重构和想象活动创造出全新的意境,而音乐概象又使人的经验世界与知识世界相统一、使情感意向与逻辑规律相互整合,从而能极大地提升人的认知水平与复合思维效能。同时借助于音乐意向,人类个体可以扩展并深化对理念意识与人格情操的优化重构水平,获得对象化移情、理性化渲染以及人本化复归和哲理性升华。最后,音乐审美教育是青少年大脑心理发展的动力催化剂,是个体的审美素质和创造能力优化建构的基础文化方式与核心要素。可见,音乐审美教育所传导的人对自身情感心理世界的认知论、方法论价值,以及其所激发出的人的经验结构与情感心理结构的重构性、转换性的变化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取代的。

作者简介:刘洋(1972-),男,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技巧、音乐心理学。

作者:刘洋

音乐创作及心理转换论文 篇2:

音乐创作中的灵感刍议

摘要:在音乐创作中,灵感是极其重要的创作因素,甚至是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源动力,但灵感的产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灵感是什么?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是怎么产生的?灵感在音乐创作中有什么作用?本文以音乐创作中的灵感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灵感是什么、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是怎么产生的以及灵感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这三个问题。

关键词:灵感;音乐创作;产生;作用

之于音乐创作者而言往往存在着“难产”的情况,即使处于安静且舒适的创造环境中,拥有丰富多元的音乐素材以供参考,也无法创造出理想的音乐作品,正在苦恼烦闷时,大脑中灵光一现,出现了灵感,随后一首契合创作者创作思维的音乐作品应运而生,一气呵成。这种神秘且具有力量的思维与创作者的艺术积累和艺术理念相融合,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创造成果。笔者以为这便是创作者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一、灵感是什么?

在文献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早期在古希腊文化中“灵感”的原意是指神的灵气,也就意味着音乐家在创作作品时,通过非本体的媒介获取了神的灵气,从而使得音乐创作的过程有如神助,使得音乐作品具有神奇而独特的魅力。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谈到:“灵感是在人的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人的意识之上。是人的潜意识的工作在意识上的收获。”灵感往往产生于艺术家绞尽脑汁的思考行为之后,这正说明了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思考基础的,而这个基础就是艺术家创造性的想象活动经历无数次萌生与调整,思考与改进所形成的。这种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到达一定的阶段之后灵感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会随之产生,奇妙的是由创造性想象活动递进到灵感这一质变究竟在何时产生这一问题没有具体的参照。大千世界中的万物皆可触发各种各样的灵感,而能敏锐的捕捉到灵感并使灵感经过艺术加工转化为音乐作品的,只能属于勤奋探索音乐表达方法、扎实积累音乐知识丰富艺术素养的创作者们。正是因为灵感具有瞬时性,短暂性,突发性和突破性,创作者们对它爱恨交加,一旦获得它便能高效的打破创作壁垒,走进新的创作世界。一方面这带有惊喜色彩的突破会使创作者们欣喜若狂,另一方面一旦错失灵感创作者们又苦不堪言。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对灵感做了如下解释:现代思维领域不单单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这两种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能够在文艺创作、科学研究甚至是政治决策中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即灵感。这种思维形式是在大脑中偶然出现的,瞬间即逝,是一种极其短暂的思维过程。而灵感思维的体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尤为突出,并且发挥的作用也更为明显。事实上灵感的产生需要深厚的现实基础作为铺垫,也就是创作者的反复冥想和他自身具备的创作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灵感总是降临在创作者的反复思考和苦思冥想之后,笔者以为它是介于创作者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想象活动之间的一种具有自发性的创造型想象活动。

二、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是怎么产生的?

在音乐创作中,灵感具有瞬时性,短暂性,突发性和突破性,其中突发性是灵感最为显著的特征,在灵感到来之前没有任何征兆,他是创作者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创造性想象活动中获取的,虽然它有复杂的组合过程和丰富的想象基础,但创作者无法准确意识到这个过程,一旦灵感在潜意识形成,它便会在意识层面爆发出来。那么音乐创作中灵感是怎么样产生的?灵感的产生需要哪些基础?

1、明確的创作方向

创作者在客观生活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事物和形形色色的个体,被其中的事物所触动或产生某种鲜明的情绪,从而产生想用艺术形式来表达生活中某种事物或情绪的欲望,进而产生了明确的创造方向。之后的艺术创作中应该如何恰当贴切的表达构思中的情感,创作者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也在祈祷灵感的眷顾,即使其中存在着太多的偶然性和不定性,但是如果我们连表达情感的欲望和创作的大致方向都没有明确,灵感将永远无法被激发。

2、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

灵感的瞬时性和突发性使创作者烦恼,但是相比它的突破性而言人们对它更多的是迫切的期待,灵感的出现能使创作者产生顿悟感,创作起来有如神助能迅速打破瓶颈。灵感不是信手拈来的,这也是它之所以吸引人们的原因。同时灵感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只要是有生活积累的人都有产生灵感的条件和可能性。要想得到灵感的眷顾就要从生活出发、投入生活、热爱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和情感原点。勤于思考,追求深层和独特的创作题材。元初画家姚安仁说:“人言画山水易,某甚以为苦。每作一幅,必往来胸中,经营累日,然后敢落笔,亦如文字得题而苦思也”,这也充分说明了灵感的产生离不开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苦思冥想在先,豁然开朗在后。只有不断重复萌生与调整,思考与改进的过程,才能在锲而不舍的探索中收获顿悟之感,也就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和创作动力。

3、孜孜不倦的创作态度

笔者以为灵感的产生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且具有现实依据的,这不仅只是灵感这种想象思维的本质表现,也是现实生活中其他事物的再作用,所以现实生活与灵感产生时的想象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人愿意称灵感为一种“天启”,笔者更以为它是一种在饱含热爱的艰苦创造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灵感的表现形态多具有突发性和突破性甚至带有很强的跳跃性,他常常出现在创作中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或是因一个突发的外界事物刺激而生。他的突然造访常让创作者恍然大悟却又没有人能掌握其出现的规律,这种捉摸不透的想象活动很难解释清楚。然而,常被灵感眷顾的人皆是已经充分做好思维构造的。究其本源即是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中对他正在创作的音乐意象的热烈顽强、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的结果。所以,笔者以为灵感产生的关键是作曲家孜孜不倦地工作。

4、始终如一的热爱创作

柏拉图曾说过:“灵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难得的回忆和观照,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是谁,都将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艺术创作以创作者的内心思维为原点进行构建,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表达行为,只有源于热爱才会产生自主创作和情感表达的欲望。那么灵感对于创作者来说就是逛街,创作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创作者只有对自己所创作的题材和事物充满热爱,灵感才能轻松的浮现。古人有云:“用志不纷,乃凝于神。”一件优秀作品往往是一气呵成的,而只有热爱才能聚集能量凝聚精神,向一个目标全力进攻。创作者本体对艺术的喜爱程度和对艺术语言的掌握决定了其艺术作品表现效果的好坏。例如作为一名优秀的作曲家,第一就是要热爱创作本身,精准掌握艺术语言的表达技法;其次是对中外的文化、文学修养方面的了解喜爱和认识,比如对传统诗词和旧曲新唱的学习研究;其次是对艺术的专一以及创作时的专注程度;总的来说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素养和阅历皆存在差异,那么灵感所带来的情思和意象也会差异同步;对于同样的艺术主体和题材,因创作者本体的差异性会呈现出各自独特且各具吸引力的艺术表现。[2]

三、灵感在音乐创作中有什么作用

从古至今优秀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各具特色,但是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伴随着灵感的迸发而产生,因此,灵感这种产生于理性思考之外的“意外之喜”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灵感的出现不会直接导致艺术作品的形成,但是它却占据了艺术创作的关键一环,作曲家在有强烈创作欲望和明确创造方向的前提下潜心创作,却始终无法找到精准表达的艺术语言,这时灵感的出现就显得尤为珍贵,它帮助创作者找到创作切入点,用贴切的艺术语言和方式来进行情感表达。灵感带领创作者走出创作迷宫摆脱瓶颈和困境,提供他们以有价值的信息和思维,从而打通创作壁垒为顺利的完成艺术创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在创作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即创作者已经初步完成了一个作品,但是苦于作品的表达与创作本意没有完美契合或者没有突出特点,创作者迟迟不愿发表,他们想要追求更加精准的表达和更为突出的创作亮点。这时如果灵感乍现,创作者的创作之路便会豁然开朗,新的思维和想法也会源源不断。恰似创作者冲破黑暗进入了一片新的世外桃源,这种喜悦之感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灵感既可以在关键时刻带领我们走进创作瓶颈后的新大陆,又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带来神奇的转折瞬间和喜人的转折效果。使作品的亮点更加突出,展现出创作的独特之处。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灵感只是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偶然出现的具有突发性的想象活动,但它本质上却是一种创作者综合思考的必然结果的展现,同时灵感的瞬时性使得这种必然结果的呈现以偶然性为明显特征表达出来。而创作方向和创作欲望,以及艺术语言的灵活运用都是创作者在长期的生活和积累中所沉淀下来的结果,以这些因素为前提加上创作者锲而不舍的探索和追求使得灵感的出现成为一个必然结果。用一首经典诗词来形容设计大师的创作思维经历最为贴切,那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灵感只是展示創作者丰富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冰山一角,例如《黄河大合唱》的作词者诗人光未然,他自身有非常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非常准确的艺术表达能力,同时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场景且心怀浓烈的爱国热情,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是其创作灵感的源泉。又如《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家冼星海,他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立足与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创造出极具个性和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作品。正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共情能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他才能将黄河这一意象表达得如此丰满,才能让黄河背后的中国普通民众立体化、形象化、艺术化,当创作者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确定了一个想要表达的对象,且对这个对象有着极强表达欲望之时,他便会倾尽全力投入其中。不断的在萌生想法,改进想法,探索新想法改进新想法的过程中循环探索,在这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随着探索的面越来越广涉及的元素越来越丰富,灵感产生的几率也会越来越大,最终量变转换为质变灵感也随之产生。

创作者们在一次次的创作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或者创作特点,对于同一主题的创作不同创作者之间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思路可能千差万别,所以在不同创作者创作中灵感产生的机缘不尽相同,激发灵感的事物也各不相同。这样的个体差别在艺术大家的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往往都有自己鲜明的标签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因此每一个创作者都在寻找自己风格和创作特点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和进步。

四、总结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的创造也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给予受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优质的审美享受,创作者应该倾尽全力探索出艺术语言的最优化表达,寻求最佳的创作效果。音乐创作中的灵感在音乐创作中起到启发创造能力和把艺术经验和创作技巧融合付诸实践的作用,所以灵感看似捉摸不定实则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灵感具有显著的突发性但是这个突发性是牢牢依赖于作曲家的创造思维和艺术积累的。同时音乐创作乃至艺术创作皆是综合性极强的想象活动,是把现实意象用抽象思维与创作手法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表达,这个过程往往是艰难地,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但如果此时有灵感的爆发则会使得创作活动事半功倍,也就是灵感充当了音乐创作的催化剂。

正是因为灵感具有捉摸不定的特点,所以一旦灵感光临创作者一定要抓住机会,把握好灵感发生的每一个瞬间,迅速把他记录保存下来,将其最大化的表现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这样作品才会有显著的突破。反观之如果在灵感到来之时创造者并没有做好准备,没有重视它,那么灵感便会转瞬即逝只留下遗憾和懊悔。错过之后再去祈祷灵感的眷顾将会变得难上加难,即使灵感再次闪现,也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与之前不一样的意象与思维。斯坦尼拉夫斯基曾说:“灵感来访问你,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你对它准备好了必要的园地亲自把它请来了。”我们应该为每一灵感的出现准备好园地,并把握好每一次灵感出现的机会。总而言之我们应该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文化内涵、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创造能力,用心去观察世界感悟生活,对自然万物充满激情与热爱,在创作中善于把内心所感结合灵感启发用具有自己特点的艺术表达予以表现,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高静.论艺术设计创作中的灵感[J].大舞台,2014(01):94-95.

[2]姚明琦,丁远亮.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J].大众文艺,2017(19):74.

[3]王崇.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54.

[4]高阳.艺术创作的源动力——论柏拉图的“灵感说”[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6(06):59-62.

作者简介:陈洁(1998.9-),女,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人,湖南师范大学声乐表演专业在读研究生。曾荣获第十二届“金钟奖”长沙市优秀奖、湖南省第六届本科院校三独比赛二等奖、2018年中国声乐艺术节湖南赛区银奖。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作者:陈洁

音乐创作及心理转换论文 篇3:

利用歌配画音乐创作优化美术生音乐课堂教学

【摘要】音乐学科的课程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和审美能力。由于我校的特殊性,根据美术中学课程的特点,将音乐与美术的融合,探索顺应校本发展的音乐与美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利用歌配画音乐创作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歌配画音乐创作模式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内心起歌进行音乐创作,将美术结合到音乐教学中来,既能把音乐形象化,又使绘画更具情感。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美术特长的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从而使音乐与美术学科整合,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歌配画音乐创作;新型的教学模式;音乐创作手法;留白

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当中提出要将兴趣爱好变为审美情趣,要提升音乐实践的必要性,课程的设计要体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并明确指出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这也就给我们的课程设计指明了方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设计,引领我们的课程实施。音乐学科是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音乐课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并通过课堂的亲身体验,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音乐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融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看,他们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有时,他们哼唱的自编小曲,尽管显得很稚气,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创作,是学生真情的流露。这足以说明,学生不仅有创作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有创作音乐的可能。为此,作为音乐教师,在美术生音乐课堂开展歌配画音乐创作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把内心的旋律唱出来,更能结合美术特长,发挥学生的创作精神。

一、歌配画音乐创作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意境导入画面,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创设意境能增强直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中,针对不同的歌曲选取古诗词或诗歌创编的作品进行画面导入,比如选取《山高路远》、《乡愁》、《青玉案·元夕》、《山居秋暝》、《陋室铭》、《敕勒歌》等这些歌曲作品时,我会选取诗歌或古诗词的画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有限的畫面,产生无限的联想!

当学生对歌曲作品产生兴趣的时候,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这些作品是如何创编的,如何表达诗人的感情思绪,作曲家的感怀是如何通过音符来表现的。分析作品的整体情况,如歌曲的风格特点、体裁特征和不同的风格,以及体裁如何影响旋律、节奏等的构成。分析歌曲里有哪些引人入胜的佳句,甚至是某个动机、乐汇与歌词结合得特别贴切、准确的精彩之处。

(二)通过学生素描线条来描绘音乐的旋律线

线条是绘画最简单、最基本的表现技法。在表现技法上,点线面恰如其分的结合,以及看似纷乱但疏朗有致的线条,使得画面有了节奏和生命力。线条不仅勾勒出事物的形体,也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心灵的体现,是音乐的旋律。音乐作品的音高、速度、强弱的变化配上不同的线条,可以让学生更加的直观感受到音乐美妙的旋律线。

1.旋律线的形态为直上型或直下型,常表现动荡起伏的情绪。比如歌曲《那就是我》的直上型或直下型旋律线:6 6 | 6 — 6 6 | 7 . 6 | 6 5  5 — | 5 6 5 3 . 066 | 6  6 . 6 6 | 6 7 7 7 . 6 |。学生根据聆听此旋律,画出直上型或直下型的线条。

2.旋律线的形态为上下锯齿型,起伏不大,适合表现较为细腻柔和的情绪。比如美国民歌《雅拉玛》的上下锯齿型旋律:51 | 3 32 1 21| 6 1 . 1 51 | 3…… 学生根据聆听此旋律,画出波浪型的线条。

3.旋律线的形态为正弧线型或倒弧线型,气息较为宽广,常用在表现抒情、舒展、歌唱性的旋律。比如《同一首歌》的正弧线型或倒弧线型的旋律线:5 — 1 2| 3 . 4 3 1| 2 — 1 6 |1 — — — |。学生根据聆听此旋律,画出正弧线型或倒弧线型的线条。

4.旋律线的形态为直线型,常用在雄壮有力,气势恢弘的音乐中。比如《五月的鲜花》的旋律线: 1 1 . 1 1 1 | 0 1 1 1 1 1 1 | 1 — 7 — |。学生根据聆听此旋律,画出的直线型线条。

在本环节中采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将适当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对照,使学生获得更为清晰的印象,更为明白的理解。

(三)通过色彩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

音乐向绘画借来了“音色”,绘画向音乐借来了“调子”。在音乐作品中采用冷暖色调来表现音乐。表现轻柔的音乐,可以用黄色、绿色;表现欢快、热闹的音乐,可以用红色、橙色;表现恐怖、忧伤的音乐,可以用黑色、蓝色、灰色、紫色。用变幻的色彩表现多变的旋律,用点线的节奏表达着对音符的跳动,使美术和音乐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在此环节,我采用视听结合方法,利用直观、通感原理,调动学生视觉因素的助力,使视、听觉相结合,通过丰富色彩让学生更能感受到音乐丰富的情绪。

二、教会学生歌配画的音乐创作手法

(一)教会学生如何写好简短的动机音乐

动机音乐是音乐创造的启始,所有音乐的创作都离不开动机音乐。什么是动机音乐呢?在音乐创作上,动机是我们围绕它进行、发展的一段乐句或某个旋法,它常常是我们写下的第一个乐句,然后通过它来展开创作。动机是主题的最初形态,一个动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最小的、可辨别的音乐想法。它可以小到只有两个音符,也可以是一个简短的乐句。动机音乐的写作,对于全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的旋律从心里唱出来,找到灵感,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二)教会学生发展动机的方法

学生创作了动机音乐,还不能成为音乐作品,需要运用音乐技能把动机音乐作恰如其分的拓展,使简短的音符成为有节奏、有旋律的乐句。而发展动机音乐是有方法可循的,以下是教给学生发展动机的方法:

1.改变节奏

①缩短或加长不同的音符。把原有的动机音符缩短,八分音符变成十六分音符,或把原有的动机音符加长,四分音符变成附点音符等。

②重复音符。重复原有的动机音符,但改变不同的节奏。

③把音符转换到不同的拍子。 把原有的动机音符转换到不同的拍子位置,把第一拍的音符转换到第二拍或第三拍等。

④改变距离。把一小节四三拍子的音符放到两小节的四三拍子里,进行改变距离。

2.发展音程

①保持方向但改变距离。把原有的动机音符保持同一个方向发展,但扩大或缩小距离,改变原来的音符。

②保持距离但改变方向。保持原来的时值,但改变旋律的方向,从低音发展到高音改变成从高音发展到低音。

③添加经过音,装饰音等。在原有的动机旋律上进行添加经过音或装饰音,使得音乐更加丰满。

(三)教会学生掌握旋律发展的手法

旋律是一首乐曲的灵魂,或轻快、或高雅、或激昂或柔和,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旋律,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画面,这样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不同的图画。旋律发展的手法,是有方法可循的,以下是教会学生掌握旋律发展的手法:

1.一种旋律发展是后句和前句为对称性关系的发展手法

①采用完全重复的手法。完全重复是把一个音乐材料原样的反复一次或多次,以加深印象。这是发展旋律的最简单也是很有效的方法。比如南斯拉夫歌曲《啊,朋友》的完全重复旋律:03 67 1 6·| 03 67 1 6·|。

②采用重复变化的手法。在重复原旋律时,根据需要对个别音或少量音加以变化。比如《欢乐今宵》的旋律:1    1  6 . 5 6 — |1 1 6 . 5 3 —|。

③采用级进的手法,分为上行级进和下行级进。上行级进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常使旋律趋向渐强,情绪逐步明朗,高涨。比如《多来咪》的上行级进:5 . 1 | 23 45 | 6 - | 6 - | 6 . 2 | 34 56 | 7 - | 7 - | 7 . 3 | 45 67 | 1 - | 1 -|。下行级进较为平和,常使旋律趋于减弱,情绪逐步缓和。有时也表现低沉、忧伤的情绪。比如《小白菜》的下行级进旋律:5 3 3 2–|5 53 32 1–|13 2 6–|2 1 16 5 –|。

④采用跳进的手法,分为大跳和小跳。大跳更加明亮、奔放。旋律开阔、舒展,使用旋律线的波动幅度增大,可产生紧张、激动、振奋的艺术效果。比如《东方之珠》的大跳旋律:01 | 4﹒6 1 765 | 5﹒ 1 3 136 ︱。小跳是擴展旋律级活跃旋律进行的常用手法,并经常与同音反复或级进一起使用,构成平稳的旋律进行。比如《共产儿童团歌》的小跳旋律:1 3﹒1 2 5︱1 3﹒1 2   5 ︱。

⑤采用模进的手法。模进是模仿进行,即把某个音乐主题片断作为原型,整体移到不同的音高位置上进行重复。比如《我们多么幸福》模进旋律:3 3 · 2 | 1 1 - | 1 1 · 7 | 6 6  - |。

⑥采用变奏的手法。是将一段音乐材料在保留原型主题基本旋律和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快简慢繁”的原则,即快的复杂的音乐材料加以简化、省略;慢的简单的音乐材料加以丰富、装饰。用节奏或旋律的加花或精简重复变化的写法。

比如《小对花》的旋律:1·2 1 6︱ 5 — ︱5 ·6 5 2 ︱ 3 — ︱2 3 5 6 ︱3 2 1230︱变奏为:2 2 5 ︱3·2 16 ︱1·3 21 ︱2 — ︱1·2 1216 ︱5 — ︱5·6 5652︱3 —︱。

以上后句和前句为对称性关系的发展手法一般是用在音乐作品起句、承句和合句的创编上。

2.另一种旋律发展是非对称性关系的发展手法。两句之间节奏一般不相似,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自由伸展,这种发展手法有绵延、衍展、气息悠长的发展特点。这种发展手法一般适合高潮部分,也就是转句的创编。

所有的创作,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进行模仿,模仿是学习作曲初期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模仿学习,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作曲的基本方法,逐渐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知,从而掌握作曲的技法。当学生掌握了作曲的技法,就可以创作出属于心中的那首旋律。

三、教给学生歌配画音乐创作的留白

(一)“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常用的一种技法

传统绘画的留白,是画面上不着墨的空白空间。“留白”巧妙地舍弃了墨的作用,在绘画创作中的技法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留白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灵动,更加整体。随着绘画创作的发展,绘画的留白不再单纯的突出主题、表现空间感,同时也是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留白通过“无中生有”的虚实关系,展现了绘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二)“留白”也是音乐创作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技法

在创作旋律中使用休止符也能呈现出留白。留白出现在恰到好处的地方,会使人产生细腻微妙、难以言传的情绪体验。音乐中的留白比音乐本身,更有感染力。音乐中片刻的休止或停顿,有张有弛,才能体现音乐的节奏。白居易在《夜筝》里写道:“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无语凝噎,这就是音乐的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休止符的使用,需要考虑清楚使用。

四、结束语

绘画以线条和色彩来创造形象表情达意。音乐则通过声音表达情感,不同的音调、节奏、旋律组成的乐章,传递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用节奏、音调、旋律创造出色彩丰富的音乐,用线条和色彩巧妙搭配出深浅浓淡的画面。可见音乐与绘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用无形的声音画出形象,用有形的形象创造出音响。每位学生通过歌配画的音乐创作,表达对音乐不同的理解,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歌配画音乐创作作品。

作为美术生的音乐教师,将音乐和美术融合在一起,利用歌配画音乐创作优化美术生音乐课堂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美术的领悟,还可以使音乐与美术教学相互融合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其整体效应,将音乐与绘画多方面进行融合,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歌配画音乐创作既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既兼顾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体现了崭新的教学理念,也促进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为音乐教学注入了一股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曹理. 创作教学 [M].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1993(1):272-278.

[2]陈国权.旋律发展手法 [M]. 歌曲写作教程,1992(1):31-47.

[3]郭鲁川.刘丽英.论标题音乐的几种创作手法[J].音乐创作,2015(6):121-122.

[4]詹丹丽.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小学生歌配画艺术创作活动探究[J].新课程(上),2013,8.

[5]高京伟.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的留白艺术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责任编辑:周炎平)

作者:张建芬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教学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双拥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