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预防欺凌教案

2022-05-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案中构建各部分、各环节的练习次数、练习组数、预计练习密度、预计心率和心率曲线图等,严格把握、调控运动负荷,形成适宜的运动负荷,真正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预防欺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校园预防欺凌教案

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策略

[摘 要]校园欺凌现象是严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毒瘤,其致因众多,我们需要更多、更恰当的应对策略来提升校园管理的有效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严肃查处校园欺凌事件、建设家校共管网络、加大社会法制力量介入,都能够对校园欺凌形成有效围剿,为学生营造祥和、安静、和睦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初中;校园欺凌;预防;应对

[

校园欺凌事件不仅给学生带来损害,也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一定压力,作为学校,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坚决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学生打造和谐安全的学习生活空间,确保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需要更新教育管理观念,强化学校制度建设,实现家校合作,形成管理合力,从理念更新、制度建设、管控结合等方面寻找应对策略,以提升学校教育管理品质。

一、更新观念,创建校园和谐

更新教育管理观念,是遏制校园欺凌现象的根本举措,只有全体师生提高了认识,校园欺凌才会销声匿迹。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校园欺凌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因为很多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导致不少欺凌事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如果当事学生不主动揭发,这些欺凌事件很难被曝光。这无疑也给教师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初中生思想不成熟,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性质认识不准确,也会助长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部分教师思想不够端正,不重视校园欺凌事件,也是导致校园欺凌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制定有力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前提条件。

学校应推出多种宣传教育活动,将校园欺凌内容融入教育活动之中,以提升教育效果。如开展以“拒绝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征文竞赛、班会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正面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和谐校园”主题演讲活动,让有相关经历的学生现身说法,特别是对具体遏制校园欺凌现象的措施进行经验介绍,可以给其他学生以更多的启迪和幫助。教师也需要对主题活动进行针对性引导,对反制校园欺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集中传授,让学生都能够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促使学生提升自我防范意识。让学生参与“我为好人好事点赞”征文活动,有助于树立校园正气。发动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歌咏、会演等文化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传递正能量,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特别是参加集体竞赛活动,需要团队精诚合作,因此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内聚力,自然减少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有浓厚的参与兴趣。学校将遏制校园欺凌宣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接受度更高,其教育效果更为突出。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这是校园欺凌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学校利用多种文化活动展开相关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自然能够获得较理想的管控效果。

2.推出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推出的主题教育活动,必须要针对学校管理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这样才能提升教育主题活动的作用。如邀请专家来学校做“反制校园欺凌 构建和谐校园”的专题报告,让专家对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危害性等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对如何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方法和对策进行针对性解析,并利用一些典型的案例资料进行广泛的宣传,以便引起师生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通过对比讲解,让师生明白正确掌握遏制措施的重要性。专家利用大量图片、视频等信息展示,给师生的多种感官带来了冲击,不仅能够让学生增加了见识,对校园欺凌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还给教职工带来了更多的思想触动,使其重视教育管理,这对遏制校园欺凌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明确了校园欺凌的性质和危害,自然不会去制造校园欺凌,遇到欺凌行为也会有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这样的专题活动,校园和谐气氛更浓了。专家进驻校园,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因为其讲解的案例丰富,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触动会更为大,学生从中获得的启迪和感悟也会更为直接而深刻。专家讲座引发学生情绪共鸣,这说明专家报告的教育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二、加强管控,健全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强化管控力度,从制度上展开管理控制,势必给校园欺凌带来严重打击,给学生提供更多制度保护。

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离不开制度建设,在校园欺凌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仅要借助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相关约束,还需要建立针对性更强的管理制度体系。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体系。学校领导班子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分管德育和安全的领导要及时跟进,对政教处、学科教研组、班主任展开针对性管理,责成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校园安全教育。学校要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班主任会议上、家长会上,将校园欺凌作为一个专题进行集体讨论,以便达成管理共识。其次,要在班级内建立监督岗,让部分骨干学生承担监督任务,及时观察、发现、汇报校园欺凌事件,以便班主任及时调度处理,将校园欺凌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校园欺凌现象呈现了更多情况,其界定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人格侮辱、殴打辱骂,这无疑属于欺凌行为,长期语言攻击、联合孤立等,也属于欺凌现象。在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界定时,班主任需要遵循相关管理条例,也要做出合理的判断。特别是不能将学生之间的个别矛盾划归校园欺凌范围,这无疑属于小题大做了。学生之间需要正常的嬉戏,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只要不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不能将其界定为校园欺凌。

学校教育管理包括众多内容,在具体操作实践中会遇到多种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形成科学的管理意识,不断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并在实践创新中总结一些经验,这对全面遏制校园欺凌有一定帮助。

2.严肃处理欺凌事件

严肃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可以树立反面典型,让更多学生引起关注,正确对待校园欺凌问题,自觉矫正自身行为。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我们需要对这些事件进行筛选,对比较典型的事件进行公开处理,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让学生家长或者派出所介入,并将这样的处理行动作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宣传教育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如我校初二(2)班曾出现了一起严重的欺凌事件,四名男生在厕所内对一名男生进行羞辱,扒光其衣裤,对其进行人格侮辱。这件事曝光后,学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召集班主任和相关学生家长进行协商处理。几名参与欺凌的学生也被班主任和政教处进行隔离谈话教育。经过多方协调,学校对涉事学生进行了严肃处理,分别给予记过、警告、赔偿处理。学校对此事进行了全校通报,要求全体学生引起关注,勇敢对校园欺凌说“不”。

严肃处理学生中的欺凌事件,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处罚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不能走向極端。特别是偶发的欺凌事件,在具体处罚教育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客观原因,给学生以更多改过的机会。

三、形成合力,创建和谐校园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管理合力,对构建和谐校园有决定性意义。作为学校,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自觉与学生家庭形成管理共识,引入社会法治力量,这样才能带来显著的管理效果。

1.建设家校共管网络

校园欺凌事件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些学生会与社会青年有联络,这样关涉的方面更多,其危害也更大。我们需要与学生家长达成管理共识,与家庭建立家校管网。学校教师和家长经常联系,这是确保家校管网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家校管网有了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支持,这也给家校管理高效运行创造了条件。班主任、学校领导、家长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展开互动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并共同协商管理对策,从而有效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效接轨,往往能够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有一位初二女生,性格很内向,有一段时间整天心事重重的样子,班主任发现后,几次找其谈话,都没有了解到什么有价值的情况。后来班主任和其家长取得了联系,在家长反复做工作之后,终于发现了重要线索。原来,班级里有几个女生故意孤立这个女生,不准任何人与其交往。班主任了解了这个事情之后,从几个方向展开教育工作。首先是与犯错的几位女生分别进行谈话教育,从思想方向形成突破,让这些学生知道其行为的严重性。其次是利用网络互动平台与学生家长进行广泛沟通,发动更多家长参与到实际讨论活动中,并吸收更多学生进入网络互动平台,与家长展开对话,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性展开开放性讨论。最后让涉事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逐渐达成一致认识,实现多方谅解,帮助学生完成思想蜕变。在班主任多方干预下,受害女生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家校共管,需要教师和家长展开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共商教育管理大计,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正能量。特别是网络互动平台的构建,给家校联系带来更多的便利,也为学校教育管理创造更多的发展契机。

2.加大社会法治力量介入

校园欺凌事件呈现多元化特征,有个别比较严重的事件,已经超出了一般学生矛盾的范畴,一旦形成社会治安案件,自然会引起当地法治部门的关注。为确保学生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与当地法治部门协作,对欺凌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对严重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学生给予必要的管制和教育。涉及社会方面的,学校也要积极追索,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如初三有一名男生在校门口被三名社会青年围殴,学校发现这个情况后,及时报警。经过调查,这是一起校内学生和校外辍学青年相互勾结的治安事件。经鉴定,这名被打的男生,多处软组织受伤,视力受损,鉴定结果为轻伤。三名参与围殴的社会青年被拘留,并要求其承担被打学生的医药费。学校及时报警,派出所介入,将这起事件顺利解决,给更多学生带来了教育。

学校不姑息不纵容,对参与谋划欺凌事件的学生进行公开处理,就是要树立反面典型,让更多学生引以为戒。学校借助多方力量遏制校园欺凌事件,为学生提供更多保护措施,体现了人民的教育人民管的意识。只要全社会都能够对校园欺凌“零容忍”,校园欺凌现象便没有生存的土壤。

消除校园欺凌现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管理,还需要家庭、社会多方力量的介入,以提升校园的和谐指数。校园欺凌现象呈现新情况,我们就需要有更多的应对策略,只要形成管理合力,就能够为校园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希望。

(责任编辑 柳 紫)

作者:覃春霞

第2篇: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现象的刑事司法思考

摘 要:近几年,恶性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大众的深思。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保护未成年人是毋庸置疑的,而对未成年人的犯罪的惩罚过于看重。甚至有些孩子会利用法律对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保护而实施犯罪行为。因此,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宽容而不能纵容。本文将在反思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校园欺凌;刑事司法制度;刑事责任年龄;矫正体系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一次次的震撼着大众的内心,其中校园欺凌事件更是触动着每一名家长的神经。面对一个个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熊孩子”,更多的人开始思考我国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是否合适。

一、校园欺凌的概述

校园欺凌是一个广义概念,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2016年4月28日发布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言语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校园欺凌可分为五类,一是打架斗殴,打架斗殴是最常见的一种暴力行为,普遍存在于学校各处。二是敲诈勒索,敲诈勒索通常是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以恐吓的方式索要财物的行为。三是恃强凌弱,恃强凌弱主要是指学生一张家世、身体等方面的优势欺辱其他相对弱小学生的暴力行为。四是性暴力,性暴力属于严重暴力行为之一,不仅会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伤害,更严重的是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以及精神上长期的伤害。五是凶杀案,凶杀案是严重暴力行为,影响极其恶劣,虽极少发生但近些年发生的概率有加大趋势。[1]

校园欺凌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即残忍性,团体性以及报复性。在多起校园欺凌事件中都是二人以及二人以上的小团体实施暴力,且手段残暴,侮辱性极强,如扒衣、拍裸照、强迫下跪、打耳光等伤害性暴力行为。2015年美国南加州中国留学生凌虐案中的行为就包含了校园欺凌的典型行为。

校园欺凌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信息爆炸”时代,未成年人接触到的不良信息增加,容易模仿、复制。第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存在问题。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等因素都会使学生产生暴力行为;学校主要以讲授知识为主,忽视对学生相关知识的教育,致使学生易产生暴力行为。第三,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出现校园欺凌时,学校采用的主要的管理手段是进行批评教育、写检讨、处分等方式,但这些管理手段的惩治力度不够,对学生没有約束力。最后,当代中国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制度均缺位。由于施暴者普遍未满十六周岁,刑事司法中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而不满十四周岁的施暴者更无法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未成年施暴者“有恃无恐”,而校园欺凌行为也因此得不到有效遏制。

二、校园欺凌的法律缺位

1.对施暴者追究刑事责任的缺位

当代中国校园欺凌刑事责任缺位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相关立法部门对学生暴力行为的主观恶性认识不足,相关部门认为校园欺凌只是少年的心理特征导致的易冲动而引发的打闹行为,学生之间存在冲突矛盾在所难免,因而立法部门对校园欺凌行为未实施刑事责任制约,造成了刑事责任的缺位。其次我国刑事责任年龄较高,而未成年人的发育成熟较快,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造成了刑事责任的缺位。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罪,强奸,贩毒,纵火,故意伤人致死致残等重要罪责的,且年满14 周岁未满16 周岁的才需要负刑事责任。简而言之,十四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即使故意杀人也是会受到法律保护的,不需要负刑事责任。由此可见,刑事责任的缺位具有严重的后果,致使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2.对被害者以法律全面保护的缺位

中国校园欺凌法律保护的缺位主要由于立法与执法部门对校园欺凌危害性认识不足而导致的。比如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问题解释中就有明确规定,未满16周岁已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偶爾与幼女发生关系,情节较轻的不认为是犯罪,未满16周岁已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轻微暴力威胁索要财物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中国校园欺凌法律保护缺位的问题从这种突破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条件而对未成年人一味放纵的立法思路可窥见一斑。同时,立法者将校园欺凌行为看做一般暴力行为,忽视了校园欺凌对同样为未成年人的被害人的心理及精神的危害性。以延安多名高二女生威逼学妹并猥亵的事件为例,受害学生的身体伤害终将愈合,但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长期难以修复。但是目前我国的立法司法机构,对未成年人最易受损且难以恢复的心理健康权益缺乏保护。[2]

3.矫正制度的缺位

我国对进入刑事审判程序而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人通常是实施社区矫治,但因未设立专门的治理结构,也未划拨专门的治理经费,相关的机制尚未完善,社区对于未成年人罪犯的帮扶与监督流于形式,方法简单,并不能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无法有效教育、矫正未成年施暴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司法实践中,社区矫治效果差强人意,部分未成年人出现重复违法犯罪行为,校园欺凌行为更屡禁不止。

三、校园欺凌法律缺位的应对措施

1.适当调整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十四周岁”的法定年龄,是1979年制定刑法时基于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确立的。经过近四十年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已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现实。首先,根据专家测算,当代国人的发育比30年前至少提前了2到3年。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年龄与90年代相比提前了3-4岁,低龄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5%,未满14 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率上升260%。也就是说,未满14周岁的青少年已经成为未成年犯罪的多发主体,而法律对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却缺乏约束力。而且,社会在不断发展,未成年人获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了解一定的犯罪方法、手段,熟知刑法的性质功能及漏洞,甚至利用法律施暴的现象屡有发生。研究发现,一些少年凶徒由于知道法律对其缺乏约束力从而大胆施暴,一些学生在施暴时知道攻击不致命的部位,从而避免接受法律的惩治。(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笔者认为,可以将两种方法融合,依据恶意补足年龄理论,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这两种暴力程度极高的行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至12岁。年满12岁的人应当清楚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能够控制自身行为。如果其实施了故意伤人行为和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就可以认定其主观上具有严重的恶意,可以追究刑事责任。这样一方面可以对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进行法律规制,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恶意补足年龄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随意和不统一。同时,笔者认为不宜为未成年人设置弹性法律。如前所述,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未成年人强奸、抢劫行为的规定,在刑法总则已经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及存在相对不起诉制度的情况下,将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以司法解释的行为排除,是对法律的扩大解释。

2.完善相关法制法规

配合调整刑事责任年龄应当实施一系列配套方案,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教育矫正体系。从立法规定和实施效果看,现阶段针对涉罪未成年人的责任方式存在不少缺陷。收容教养、行政拘留和各种刑罚等拘禁性处遇副作用严重,难于实现教育、感化、挽救的目的;社区矫正因为配套法规、措施的落后和缺乏有效监管,实施效果难以保障;工读教育已逐渐沦为一种形式;训诫、责令严加管教等缺乏实际的约束力或可操作性,难于发挥惩戒功能。 对于那些年龄、行为没有达到刑事或行政处罚标准的实施校园欺凌的未成年行为人,基本上等同于放任不管。总体而言,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还很不成熟。为确实落实未成年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实现对未成年行为人的真正保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丰富和完善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的教育矫正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媛.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6,(6).

[2]朱媛.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6,(6).

作者简介:

肖湘,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研究方向:检察理论及实务。

作者:肖湘

第3篇:预防“校园欺凌”教育在中职德育课程中渗透效果的研究

摘 要:近年来,媒体会经常报道全国各地发生的一些校园欺凌暴力事件。事件令人震惊。这些暴力事件无疑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当然也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应该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作为一所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防止学校欺凌的发生,使中职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天堂。

关键词:德育;预防;校园欺凌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校园欺凌中经常发生暴力事件,事件的过程令人震惊。这些带有暴力倾向的事件无疑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严重威胁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当然也削弱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成果,应该得到家庭、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1校园欺凌的定义

国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起源于北欧,挪威的Obis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个学生长时间反复欺凌一个或多个学生。英国政府將校园欺凌定义为在校园内故意造成伤害的持续、故意或重复的行为,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视为针对偶然事件的欺凌。台湾学者陈慈星对校园欺凌的定义是:为了达到特定违法行为的犯罪意图,对学生、教师、学校和校外闯入者进行暴力、破坏和侵犯生命、身体和财产的行为,旨在通过胁迫威胁的手段,压制受害者的反抗和意图。中国青少年犯罪协会副秘书长童立华认为,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对学生身体或精神的攻击。

校园欺凌一般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直接欺负是指被欺负者直接实施欺负,间接欺负是指被欺负者通过中介被排除在某个群体之外。

2防止校园欺凌的必要性

学校欺凌会对受欺负的学生产生心理阴影,惊慌失措,害怕学校被滥用,造成身心伤害。因为受到欺负,有些学生不得不住院。一些学生造成了精神障碍。有些同学性格变了,沉默不语,性格怪怪的。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他们还没有树立起充分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校园欺凌事件如果持续下去,不加以有效预防,就会扭曲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价值观,破坏对自己主动性和奋斗正确性的信念。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会在心理上感到压抑。学生的心理逐渐扭曲,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甚至是欺负别人以自豪的乐趣。过去,一些学生终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遏制学校欺凌日益增长的势头,尽量减少和防止学校欺凌现象的出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3预防"校园欺凌"教育在中职德育课程中渗透策略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作为当代中职学生,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也影响中华民族能否在世界民族中壮大自己。因此,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探索和实施学校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防止学校欺凌行为的发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尝试:

3.1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防止校园欺凌

“孟母三迁”是一个关于环境选择的著名故事。历史表明,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道德化至关重要,学校应努力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例如,学校环境是影响学生士气的重要教育模式,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情绪、塑造学生美丽心灵和塑造正确世界观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使学校能够在校园走廊、楼梯台阶或室内走廊的两侧设计突出、谚语和艺术作品。还可以在校园一角设置适合教育需求的健康教育报纸、知识栏目、荣誉总数、黑板和书籍。总之:校园里的每棵树,每一个字,每一幅画都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美丽的供给,美丽的香和美丽的教育。每天,学生们都生活在一个通过沉默促进健康心理,从而防止校园被支配的环境中。

3.2注重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防止渗透。

学校课程规定,课程应在提高道德、健康、精神和科学文化、弘扬和促进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中职学校注重教学,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语文、数学等文化教学上。因此,通过法律和心理健康伦理规则以外的学科的教育来渗透学生的伦理教育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作为德育课程教师,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体育教学、努力摄取营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可以进行代表性的文学,如“我不是最弱的”,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弱者,不欺负任何人。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简单的课堂调查等方式,在课堂上活跃教学,明确课堂上受压抑学生的人数,并告知学生不喜欢以他人为目标;融入音乐艺术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有助于鼓励学生融入社会,不要欺负自己;在一个结合实际情况的精神病课程中,使用PPT、视频等直观的表格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样他们才能明白,骚扰不是一件光彩照人的事情,有关人员必须正确捍卫自己的权利。此外,笔者认为,学校在评估教师培训的成功与否时,不能以成绩为主。除了教师的基本培训知识和控制课堂的能力之外,还取决于他是否在教学目标中渗透了道德、态度和价值观。

4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欺凌现象严重危及学生的健康成长,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中职学校必须明确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采取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和控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管理体系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为中职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场所,进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佳,刘芳.中职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德育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11).

增城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广州 511300

作者:刘伟英

第4篇:预防校园欺凌教案

校园防欺凌活动方案

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老师们要给学生们上校园欺凌主题班会,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小学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的及意义:

不管是言语上还是身体上的攻击,都是校园欺凌,校园暴力行为。在校园暴力欺凌发生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抵制呢?我们应该保护自己,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会很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理心等等,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等等。同时间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欺凌是学校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及预防的问题。但同学和家长的合作也很重要的。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说一件有关校园欺凌的事情。

2.播放几则校园欺凌记实录像片。

3.由电脑高手制作smart课件。

4.准备一句反欺凌口号。

活动过程:

1.开场白。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2.下面请每个同学都来说一说你对校园欺凌最深的一件事情。(略)

3.大家说了很多欺凌事件,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真实的校园欺凌事件。(播放校园欺凌记实片)

4.看了这部记实片,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同学意见略)

5.我们将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反欺凌?,请大家说说想法。

6.请胡悦悦同学带领大家读口号。

7.活动结束,请班主任老师讲话。

效果:

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挪威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总结:

一、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向校园暴力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

①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2)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①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②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第5篇:预防校园欺凌教案

六年级(1)班

执教教师:蒙启学 让学生伴着《校园的早晨》的优美的旋律走进课堂,欣赏他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照片,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和谐安宁与美好,接下来切入漫画,直接导入新课:然而,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似一双黑色的大手,它撕碎了校园的和谐安宁,让多少孩子心灵蒙上阴影,又让多少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平安校园,拒绝欺凌”,直面暴力现象,寻求解决途径,让青春不再惊恐,让父母不再担忧!本环节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通过强烈的对比,初步激发起学生维护校园和谐,抵制校园暴力的情感,明确本课主题接下来就是进入新课,学会自护第一环节:知暴力、展示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及文字材料,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

事件一:

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园暴力视频疯传,一名男生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先是边拉上衣边踹,踹倒在地后继续踹胸部。不少学生围观,有的学生甚至嬉笑着说,“别打他腮”、“再来一遍”,据网友称,此事发生在五莲街头中学。经了解,事情发生在5月6日早饭后,当事学生因被同学起外号,怀疑同学向老师打小报告等产生不满,遂发生打骂现象。

事件二:

2015年4月8日,济宁邹城大律中学的初二女生小青,已

经有一周时间不肯去学校了。在父母的追问下,小青终于道出了实情。上周一晚上,小青被同年级的三名女生殴打侮辱,跪在地上自扇耳光长达一小时。不堪其辱的小青再也不肯回去读书了。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亲身经历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讲述身边的欺凌故事。

举例:一位同学向班上一位学生每天索要一元钱,一共索要了十几元,你们说这是不是勒索?钱虽然少,是不是犯罪?同学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欺凌事件。

3、接下来就和学生一起归纳: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其形式有(大屏幕展示):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等等。校园欺凌还可分为硬欺凌和软欺凌,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是硬欺凌,乱起绰号、造谣污蔑等等就是软欺凌;软暴力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欺凌。这一环节通过看照片、读材料、讲故事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知道校园欺凌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分析校园欺凌的危害提供材料。

第二环节:谈危害

结合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校园欺凌会产生哪些最直接的后果。(学生一般会针对受害者一方发言,指出对受害学生身体和

心理造成的后果。)教师展示事先搜集准备好的施暴者悔过心声,并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校园欺凌对施暴者和受害学生都有极大危害。对施暴者一方而言,容易使其形成以强凌弱的暴力意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受害学生来说,由于校园欺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身心健康倍受摧残,必然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其家长的正常工作,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法律的尊严。

图片展示危害:

本环节通过自主探究法、案例警示法让学生明确校园欺凌的危害,产生警示效果:让施暴者停止侵害,让受害者不再沉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培养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6篇:预防校园欺凌教案

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 付明钊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认识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理解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事件悲剧的发生。

2、了解校园欺凌的一些案例,提高预防校园欺凌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积极参与预防校园欺凌悲剧的发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校园欺凌及其危害。

2、难点:提高预防校园欺凌意识,积极参与预防校园欺凌的行动中去。

教学过程:

一、校园欺凌

(1)、校园欺凌定义【百度百科】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 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

(2)校园欺凌的角色 校园暴力角色一般分为:

①欺凌者:发起暴力行为,通常还带领其他同学参与其中;

②受害者:受到欺凌者;

③协助者: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欺凌行动;

④附和者:支持欺凌者的行为,例如在旁边嬉笑或呐喊助威;

⑤保护者: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欺凌行为;

⑥局外者:置身事外的人。

二、校园欺凌案例

(1)、初二女生找男生说话遭掌掴

2016年5月14日雯雯在济南历城区某中学读初二,成绩优异、性格爽朗。刘女士觉得女儿表现异常,再三追问之下,女儿痛哭流涕,才说出自己的遭遇。大概在半个月前,雯雯因为跟同班一个男同学多说了一会儿话,就被该男生的女友喊来俩同伴扇了耳光。 (2)、日照五莲一中学学生在厕所被群殴

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园暴力视频被疯传,一名中学生男孩,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其中几十人围观, (3)、西安某学院17岁女生遭同宿舍5名女孩群殴

2016年5月19日,17岁女生小宜看到陌生人靠近,就会浑身发抖,蜷缩起来说“别打我”,而她这样的反应,只是因为连续两次遭受同宿舍5名女孩的群殴。

(4)、四川一未成年女生被同龄人扒衣拍裸照

2017年6月22日晚11点之后到今(23)日,资阳有几张照片在网络、QQ、微博上流传甚广。照片中,3位女生包围着一位上身全裸的女生在自拍,其中黑衣女生手持手机对着镜头微笑,白衣女生和另一名黑衣女生同时用手比出“剪刀手”,而受害女生则低着头,用手臂遮挡着自己的胸。

……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害者”造成伤害,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

“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家长、学生必须认识到校园暴力的严重危害。

三、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1、学校

(1)、学校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2)、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

(3)各学校、教育部门等对于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加强监督; (4)出现校园暴力,学校负责人需及时与涉及到的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保证家校沟通透明。

2、家长

(1)、选择性地给孩子讲一些校园暴力伤害的案例,让这些事件对孩子有一个警醒的作用;

(2)、平时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些跆拳道、散打之类的训练强身健体,尤其女生;

(3)、家长平时要多和老师联系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4)、给足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让孩子在发生事情后能第一时间告知;

(5)、关注孩子从学校回家的日常表现,例如身体是否有伤痕、文具是否有丢失或者损坏、孩子是否表现出不想上学或怕上学情绪。

3、学生

(1)、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4)、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对方的言语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为自己争取时间;

(5)、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或家长解决;

(6)、穿戴不要奢侈,尽量低调,不过于招摇;

(7)、独自行走时尽量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四、总结升华

校园暴力是人际冲突的一个极端,对学生来说是双重伤害,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的问题。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大声说“远离校园暴力”。

第7篇:校园欺凌预防主题班会教案

目的:在校园中,校园欺凌事件时常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本文是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建议以及预防措施,让我们一起预防校园欺凌,共创和谐校园吧!

过程:

一、校园欺凌事件存在的原因 :

1、家庭防线的失守。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人许多年才回家一次,孩子的教育无人过问。目前学校有305名学生,50多名教职工。从学校情况来看,80%的孩子家长外出打工。一方面,家庭结构失能,使得孩子在成长中缺少关爱和教导,另一方面,一些家庭虽然看起来美满,家长对孩子也充满关爱,但由于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问题,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一些家长这种明显走偏的观念,不仅使孩子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用暴力方式解决,同时也让校园里一些原本稀松平常的“磕磕碰碰”,被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2、学校教育的缺位。在校园欺凌背后,学校法制教育和德育的缺失不容忽视。教育部门对法制教育有专门的规定,要求做到进课堂、进教材,教师落实,课时落实,但现在看来做得还不够。一方面,学校没有法律教师人才储备,讲课的基本上都是政治、思想品德教师;另一方面,法律知识被分散在多本教材中,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加上学校出于升学率的考量,并不重视普法,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十分有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机制”课题组2014年曾开展过一项专门调查。调查中,65%的调查对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时选择“不懂法律”;64.7%的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60.5%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价,就不会实施违法行为。法制教育缺失,加上学校和社会缺乏相应的惩戒手段,难以对校园欺凌行为形成警示和震慑作用。而本应对欺凌行为发挥重要预防作用的德育,其现状也十分堪忧。

3、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渗透。现在的社会上,经常能够看到相互偶尔触碰就会引爆无休无止的争吵,甚至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目前市面、网络上的大量小说、游戏都包含色情、暴力情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连一些热门幼儿动画片里也开始出现“暴力美学”,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导致他们极易因盲目模仿、追求刺激而产生暴力冲动。十多岁的孩子正是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多孩子就会不自觉模仿从网络上接受的信息。此外,当前社会上“一夜成名”“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影响着校园。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年龄原因,很多孩子实施校园欺凌却不会受到惩罚,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藐视法律”的心态。当前社会应提高对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重视程度,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这部分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校园欺凌事件建议 :

1. 治理校园欺凌,应遵循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在强化家庭的监护责任,净化社会风气,加强未成年人品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完善相关法规,为校园撑起保护伞。

2.严守法律底线 加大矫治力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反映出我国在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处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定滞后和不足。孩子们不懂法、对法律缺少应有的敬畏,这说明法制教育没有落实到位。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良行为,对其负有监护和教育责任的家长、学校并未承担相应责任。在监护人方面,虽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良行为,父母会受到公安机关的训诫。如果未成年学生因欺凌行为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一起进入司法程序;如果法官认定孩子欺凌行为与父母不法行为(如吸毒、酗酒)有关,法官可以把孩子的监护权转移到寄养家庭;如果父母管教不当,法官会要求父母上训导课程,学习如何合法管教子女;如果子女的欺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父母必须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针对当前校园欺凌低龄化的趋势,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3.对于已经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涉案者,法院可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美国不仅对欺凌行为实施刑事惩罚,而且会严惩其同伙。工读学校,以前起到了很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一个孩子进入工读学校,必须家长、学校、派出所三方同意,但现实情况是家长一般不会同意。对此,应该细化、明确进入工读学校的标准,比如可以参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评估,只要符合这些条件,就应当送到工读学校,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矫正是必要的。

4.法制教育也至关重要。在校园法制教育层面,学校应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把法制教育摆在和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体系。应把中学生法制教育列入教学大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实践,如案例教育、法官指导模拟法庭等。通过法制教育进课堂,普及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使青少年养成遵纪守法、恪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

三、校园欺凌的预防与措施 :

1、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 ①国旗下讲话,向学生宣讲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危害,并告知学生如何预防方法及发生校园欺凌的紧急应对。②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开展讨论、分析“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该怎么办?”。③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平台加强宣传和教育。④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加强宣传教育和家校联系。⑤专题讲座,邀请派出所、司法所、法院或法律顾问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后果。

⑥召开教职工会议,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

2、完善相关规章制度。①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指导预防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和校园欺凌应急处理;②保卫处及时制定《“校园欺凌”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部门、相关人员 “校园欺凌” 处置的职责。③校长、分管副校长组织校行政人员参加专题会议,学习《行政人员值班制度》,明确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谁当班谁负责”、“谁首接谁负责”,杜绝相互推诿、不闻不问、甚至听之任之的现象。做好应急处置和汇报。如情况紧急,可直接向当日总值班或校长汇报,在当日总值班或校长指导下进行应急处置或报警;如情况失控,紧急联系校园安保人员,第一时间进行隔离、疏散,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如发生人员伤害,视情况可先报120并组织紧急救护,后汇报。

3、加强预防,防患与未然。①加强行政值班和校园巡查工作,重要时间(早上上学、中午午休、放学后至晚自习前、晚自习后)、重要场所(操场、食堂、校园超市、宿舍楼、实训楼、教学楼)的巡逻和查看,并做好相关记录。②督促学校安保人员加强校园巡视,采购巡视记录仪;加强对安保人员的培训考核,将巡视的频率和发现、制止突发问题纳入考核和奖惩。③在部分重要场所增加高清监控摄像头,对已有的非高清摄像头进行部分更换,从技术上提高防范、发现、制止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④加强学校督导人员督导和巡视,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上报保卫处和学工处。⑤督促宿管人员加强宿舍管理和巡视,提高巡视频率;同时要求监控中心值班人员认真负责,通过校园监控发现校园内的学生打斗及欺凌事件,要求加强与宿管、巡逻保安、行政值班人员的联系和沟通。⑥要求班主任利用加强家校沟通和联系,发现苗头问题及时提醒,并共同教育。⑦向学生公布学校 “校园欺凌”救助电话。⑧利用教职工会议、班主任会议、校行政会议等加强宣传教育,明确全体教职员工的全员育人职责和要求。⑨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或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跟进解决,防止事态恶化。

四、及时处理,教育惩戒。

对已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保卫处应及时调查处置,根据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由学校或受欺凌学生及其监护人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第8篇: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2018年3月12日八年一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了解校园欺凌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欺凌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欺凌事件: 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学生有2人,中学生4人,3人已辍学。她们年龄都在12至16岁之间,其中涉案人员刘某被刑拘。 本校同学之间发生的欺凌事件。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可以是电视上看到的、可以是课本上读到的。

二、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第

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常见情形:

1. 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 2. 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 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4. 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 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第9篇: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长阳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言行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出示两幅图,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想对图中的某人说点什么?

二、平安导航:

1、什么是校园欺凌(暴力)?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 教师补充介绍欺凌行为包括:

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粗言秽语、喝骂。

对受害者的重复的物理攻击,身体或物件。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 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家人或其他。 拉帮结派:孤立或排挤受害者。 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画侮辱画。

2、我们身边有没有校园暴力现象?谈一谈。

3、分析校园暴力容易发生的时间、地点、对象。

4、校园暴力有哪些危害呢?

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校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更严重的是危害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5、如何避免和预防校园暴力?

6、演一演:如何面对校园暴力?学生小组内讨论、表演、评价。

教师点拨: 应对原则:

当我们遭遇校园暴力时,千万不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但最好不要进行正面搏斗,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可以采取及时告知老师、家长的措施,有必要时要寻求法律的保护。不能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恶意报复只会导致雪上加霜。近期和几个好友一起行动,避免落单;如有伤口,及时到校医务室或医院处理。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2)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①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②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7、播放校园欺凌案例。说说自己的启发。

三、学习法律知识:

《湖北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选取条款进行解读。

四、活动小结,教师寄语。

我们一定要记住:当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尽自己所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我们除了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们也不能去做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上一篇:社区意识形态研判报告下一篇:丑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