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教学心理学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外语教学界的先驱早在上个世纪就注意到运用心理学理论来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学习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少学者将注意力转向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作为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外语教学心理学应运而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技能教学心理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技能教学心理学论文 篇1:

浅谈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美术,亦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的手段,创作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欣赏价值的视觉形象艺术。美术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必不可少的知识内容之一。因此,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此项研究最初起源于儿童绘画的发展研究,后来在实验美学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展了儿童美术作品的欣赏研究。20世纪后半世纪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更加重视儿童的审美心理发展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丰富了美术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如1887年,意大利的美术史研究专家里奇出版了《儿童的艺术》一书,在欧州创始了儿童绘画的研究。1905年,德国学者柯申斯忒纳出版了《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一书。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将儿童绘画的发展划会为5个时期:2-4岁为实验前期,华特乐将此期称为“涂鸦期”;第二期为图式期;第三期为线与形、色期;第四期为平面画期;第五期为立体画期。

中学生是个性初成和人生观初步确立的阶段,在此阶段利用美术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品德观,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是促进中学生心理成长良好途径之一。

二、美术教学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美术教学有两项基本任务:

一是训练中小学生的美术技能。这方面的教学心理学问题有:(1)美术技能的结构和测量;(2)中小学生绘画能力的发展;(3)中小学生美术技能的训练等。

二是培养中小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这方面涉及到的教学心理学问题有:(1)中小学生美术欣赏的心理特点;(2)中小学生美术欣赏的教学心理学问题;(3)中小学生美术创作指导和创造性培养等。

上述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小学美术教学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三、针对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是美术学科最显著的教育功能

美术是造型艺术,一个人不论是对作品的欣赏还是对美术语言和技法的掌握,都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领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掌握作品的内涵或美术语言和技能的要旨。这一点绝不能简单地用类似于公式的形式去概括。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的学生来说,对同一形象会有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乃至不同的解释。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和创造性,美术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通过形象塑造来进行的,这是美术课得天独厚的优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美术教学。如今的美术教学已从单一的绘画教学发展为绘画、工艺、欣赏三种课业。在绘画写生、工艺制作、命题创作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欣赏课上学生所获得的是系统的形式、分析美的法则,以及从作品中感受的精神力量,这对提高创造力非常有益。同時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见解。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美术创造力。当前国外美术教育领域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一种国际性的意识--“创造性美术教育”逐渐引起了各国的关心和重视,美术教育正在走向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家认为,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系统的美术普及教育,使其作为创造性教育的手段之一,将在造就未来人才的事业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前辈大师的话告诉我们,美和艺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艺术创造是在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前提下才得以发挥的。首先必须感受美、理解美,才能创造美。审美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的。因此,培养提高审美能力是美育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有些人把艺术创造能力看得非常神秘,对自己缺乏信心,一提到艺术创造,便说自己“缺乏艺术细胞,哪里会搞什么艺术创造?”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艺术创造力只有高低之分,而且创造力是可以培养、提高的。提高的方法除了学习他人的创造经验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努力地进行艺术创造的实践。

美术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将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并深化教学理论的研究。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全面实施,美术教学心理问题的研究也将受到更广泛的重视。

作者:郭莉莉

技能教学心理学论文 篇2:

外语教学心理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摘要: 外语教学界的先驱早在上个世纪就注意到运用心理学理论来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学习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少学者将注意力转向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作为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外语教学心理学应运而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着重探讨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心理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外语教学;心理学;大学英语;教学

1.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发展

在外语教学这一领域里,人们过去习惯于把注意力放在教学法和教材上,以为学生学得好坏关键在于教学法是否得当,选择的教材是否得当.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教法和教材的研究理所当然受到重视.从上个世纪开始,外语教学界的先行者就注意到运用心理学理论来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早期关于语言的心理学研究,曾对各种教学法流派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前人所作的努力是很好的开端,但毕竟限于有关学科的发展水平,许多见解往往停留在某些流派的一家之言.近年来,学习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科理论之间互相借鉴补充有所增加,然而许多专著或论文仍较多侧重语言现象的研究,且较多是探讨儿童语言的发展.现在有不少人已经将注意力转向外语教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近十几年,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英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逐步提高,但社会的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是英语语言技能全面发展的大学毕业生.在高校扩招之后,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压力.学生人数增多,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享用率越低(刘润清,2000).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我们不但需要更多高素质外语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手段和设备,更需要更新教学观念,特别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的问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是作用于一切学科的科学,对于外语教学而言,历史上各种流派的教学法,从来都是以当时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总是受到一定心理学流派的影响.以苏联别里亚耶夫1959年出版的<外语教学心理学概论>为先导, 近几十年,心理学与语言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总的说来,语言教学理论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外语教学心理学作为教学心理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一般原理为基础的.它必须依从教育心理学上的各种规律,利用学习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成就,综合运用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的有关规律来研究外语教学中的心理问题,为建立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体系并正确组织外语教学工作提供心理学论据.在学习和研究时我们需要客观的认识到:外语教学心理学既不能取代别的学科,也无意解决外语教学中所有问题,只从心理上探讨使用语言,学习语言,掌握语言的过程和特点, 尽可能有助于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外语是一门以教会学生运用外国语言为目的的学科,运用语言本身就是心理现象,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由心理语言学来研究.外语教师不仅应该从教学角度要求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而且应该很好地了解言语活动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外语,掌握外语的心理活动规律.,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把外语教学方面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根据心理学已发现的一般规律和外语教学方面已明确的特殊规律,有效运用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各种先进手段,广泛进行教学试验,并注重研究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把理论探讨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着现实意义(朱纯,2010).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暂不对外语的掌握进行心理学分析,只着重讨论外语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关的心理学问题.

2.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教学工作的成效,即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帮助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而且主要决定于学生本身的主观条件.学生的智力,语言天赋,学习动机和态度都是影响外语学习的内部因素.另外,认知方式,认知因素,个性特点等因素也都对外语学习有一定影响.这些因素因人而异,而这些心理上的个别差异,也正是在相同外部条件下学生之间学习效果不同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才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发挥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

人们在从事任何活动或进行任何工作之际,总是一定的心理状态在起作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无疑一直在起着重要作用.心理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衡常状态,总是在一定的时期保持一定的心理状态.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就很难有效地传授知识技能.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即便在一节課上,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时常不能始终如一,保持稳定的积极状态.教师想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上好每节课,更有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力图帮助学生对外语学习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为此,教师应当考虑如下几点:

2.1善于引导学生的注意,培养学习外语的兴趣.

通常学生在课上积极性的标志是注意地和有兴趣地听教师讲课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状态首先表现在注意力集中.因此,掌握课堂,首先强调的是掌握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掌握声音的强度,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媒体和直观手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教材,就有可能有效地掌握学生的注意.而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一些人最初对外语本身无好感,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有了一些进步,也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兴趣.

2.2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培养学习外语热情.

积极的心理状态还包括着情感因素.情绪体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巨大的作用.一般来说,只有那种与人的需要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东西,才使人产生情绪态度.凡能带来成功或帮助人达到既定目标的东西,就会引起肯定的情感;凡是招致失败的东西就会引起否定的情感.情绪体验是人的行动是否获得成功的信号.只有人对它具有一定的肯定情绪的那些目标才能引起人的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在多种多样的情绪体验中,热情是掌握整个人的身心,决定思想行为基本方向的强烈,稳定而深刻的情感状态。外语教师必须经常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尽可能保证使学生形成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情感状态,使其产生热切的学习愿望,从而投入大量精力到外语学习活动中.

2.3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

坚持学习是重要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为了达到目的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学习外语一般都是有目的的,而且学习过程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因而总体上说来,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坚强的意志以自觉性,果断性和坚持性为特征。就学习外语而言,坚持性尤为重要。外语教师,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重视意志品质的培养,坚持外语学习。

如果说学习目的是学习要获得的结果,动机则是促进达到目的的动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这种动机通常产生于某种需要.外语学习无疑属于较高的层次,是一种获得性需要.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是学生从无需要或者很少需要到产生需要的过程(王初明.2000).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习者了解学习掌握外语对社会和对个人的意义;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接触外语,逐渐培养对外语的兴趣;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利用学生原有动机的转移,使产生学习外语的需要;通过有效的帮助使学习者在学习中提高成绩,获得一定的满足,进一步唤起学习的需要和学习兴趣。

教师不仅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而且还需在教学中随时激发学生已形成的动机。除了让学生了解授课目的,重视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使学生产生兴趣外,更要重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适当组织比赛等活动,引起竞争意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4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调节。

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言语示范,讲解,动作,直观媒体以及学生多样的实践活动都应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学生一定强度的兴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帮助。了解神经活动的规律,对教学上的合理安排有很大作用。

外语学习之间的差别首先是心理上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年龄特征,智力和语言天赋,认知方式,个性因素等诸多方面。不同类型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材施教,从而帮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 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心理学分析

3.1教师的教学能力

外语教学获得成效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力即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外语教学中教师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因而教学能力也就不可能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特征。对外语教师来说,不仅要求具有向学生传授和培养外语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学生学习和运用外语的能力。传授和培养外语知识技能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讲授,善于示范,善于提问启发,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善于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能深入浅出地将困难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易于领会和掌握。

外语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技能。有经验的教师与无经验教师最突出的区别常常反映在提问启发的能力方面。向学生提问是外语教学很重要的手段。教师应按不同目的恰当地提出问题。提问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适当运用各种联系通过提问帮助唤起一定的联想,从而激励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材料,发挥已具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加言语活动。培养言语技能要求进行大量言语实践活动。对于外语教学来说,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应视为练习。教师应熟知各种练习形式的作用并建立有效的练习体系,从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内容着手,让对话变得生动,活泼,从而使学生感到有收获。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错误,有效的帮助改正错误,还应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掌握改正学生错误的时机,具体分析,分别对待。

3.2教师的组织能力

教学中的组织能力主要指教师动员和组织学生集体进行学习的特殊能力。外语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外语教师的组织能力,一般表现在有效地掌握课堂和有效地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同时注意教材内容,自己的言语和言语表达;注意学生理解和表达的正确性;注意课堂情绪和纪律,注意工作方法和时间,那就需要熟悉教材,牢固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熟悉学生,深知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充分了解课堂内外的情况;善于观察课上情况和学生的心态变化,还要十分沉着,镇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课堂。

另外培养外语技能不仅仅停留在掌握课堂,还必须千方百计动员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一踏进课堂即进入了一种创造性境界,思维活跃,有丰富的联想,能够自如的运用知识技能,从而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染,愿意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引导的学习活动中。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当解剖自己,了解自己,就教学能力的各个方面看到自己的强项与不足,只有针对自己的缺陷,坚持不懈地下一番功夫,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高;只有善于学习,注意吸收别人的长处,积累经验,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学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克服工作中的不足,才能获得应有的威信,使自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外语教师。

结语

时至今日,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信息理论,传播理论及教育技术等相关的科学技术,都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相关科学不断进步的研究结果越来越深入地在外语教学领域中揭示各个方面的有关规律,对实际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外语教学心理学从心理上探讨使用语言,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过程和特点,以提高外语教和学的实际效果为目的,为外语教师及所有学习研究外语的人们服务。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基础学科的存在,强调心理上的分析研究,但不迷信任何现成的结论,而是从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策略和具体方法,让外语教学心理学成为外语教师最可靠的助手,为外语教学作出应有贡献。

參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吴莉

技能教学心理学论文 篇3:

情感教学模式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情感教学是基于情感教学心理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对情感教学模式含义、理论依据、实施原则和程序的进行了阐述,并对该教学模式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模式;护理;精神科护理学

护理是一门基于普适性人文价值观的职业,表现为仁慈、同情、关心和对自我与他人的热爱(Branch WT Jr etal.,2014)。护理教学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然而,传统的护理教育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情感的培养,以致培养出来的护生不能适应护理发展的需要(马锦萍,2006),造成临床护理中“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不高,人文精神缺失(王秋芬,潘丽萍&管燕平,2009),护患沟通短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情感因素注入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了解学生的职业态度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和专业实践中,从而使教学目标最终得以实现,是护理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情感教学模式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一探讨。

一、情感教学模式的含义和特点

情感教学模式是在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来优化教学为目标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卢家楣,2006)。情感是一切人类活动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使得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积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能使课堂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和教育力。情感教学模式以“以情优教”为教学理念,通过寓情于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有情境性、感染性、激励性和教育性等特点。

1.情境性。情感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根据教学目标,营造生动、积极、丰富的情景氛围,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而不同的情境,将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感染性。情感本身所具有的感染性能够影响他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让情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和迁移,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彼此认同,从而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3.激励性。情感教学的激励性实质为“以情激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的积极作用,采用积极、合理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提升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进取心,从而开启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使得学生的知识、道德、思想、心理在积极情感的氛围中得到升华。

4.教育性。情感教学法的教育性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感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与良好的道德情操,其本身具有教育培养的功能。

二、情感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理论观点

以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学不仅要重视学习者的认识发展,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同时,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中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接收知识、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

(二)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

我国卢家楣、朱小蔓等自80、90年代开始对国内教学中的情感现象进行研究,并推进了情感教学心理的研究和拓展。情感教学心理学包括教学的情感系统观、教学的情知矛盾观、教学的情感功能观及教学的导乐观(卢家楣,2012)。其中,教学情感功能观包含情感的动力功能、调节功能、疏导功能、强化功能、协调功能,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学生认知学习、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师生关系融洽的作用(卢家楣,2015)。情感教学心理学中的“以情优教”理念强调,情感因素既是教学目标亦是教学手段,通过积极的情绪情感,完善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情感素质、认知及其他素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现象、情感作用、情绪调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形成了包括情感教学理念、原则、策略、程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完整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来优化教学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情感教学模式在精神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精神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必修的重要临床课程之一,是应用护理学和精神病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研究和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恢复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多数精神科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和自制力,其感知认知、思维情感、语言行为异常,甚至出现自杀、自伤、毁物伤人现象。因此,护理工作者不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临床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应该具备理解患者、同理患者的高尚、博大的人文关怀品质和职业情感。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情感教学模式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更易于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怀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文关怀品质,使学生更加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从而践行护理人文关怀。情感教学寓情于教,“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符合精神科护理学的课程特点,更易达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有效完成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情感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和程序

(一)实施原则

情感教学模式包括乐情原则、冶情原则、融情原则三个原则(卢家楣,2015)。乐情原则以学生学习的心理背景问题为依据,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快乐-兴趣的心理氛围;冶情原则以学生学习的素质目标问题为导向,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条件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融情原则从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人际环境问题出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实施策略和程序

情感教学模式常见的教学策略有心理匹配策略、认知匹配策略和形式匹配策略、超出预期策略、赋予情感策略、发掘情感策略等。实施的基本程序为“诱发-陶冶-激励-调控”(卢家楣,2006),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环节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做相应的顺序调整。针对精神科护理学课程特点,以情感教学模式为主,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的思考如下:

1.精心设计,“诱发”兴趣。诱发旨在诱导和引发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的兴趣,以调动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实施“诱发”,在开始上课前,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在课程导入环节采用心理匹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匹配策略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学活动,使之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从而达到学习活动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使学生以快乐的情绪学习(卢家楣,2012)。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采取启发式导入,从临床典型病例入手,提出问题,满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达成心理匹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在抑郁症的学习中,通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崔永元罹患抑郁症的典型案例,首先以名人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抑郁症的典型临床表现和病因;同时,对名人的崇拜,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职业价值感,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走出第一步。

2.丰富教材,“陶冶”情感。专业课程教学中,陶冶的目的就在于开展认知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及情感能力,以有效达成教学活动的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蕴含情感的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同时还包含教材。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教材中蕴涵了教师和学生情感融合的情感场(卢家楣,2006),教材为陶冶学生情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应用情感赋予策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情感因素,使之成为培养学生情感的有用素材,并通过多种形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形情感因素,使学生在认知的同时获得积极情感的陶冶。例如将叙事故事、典型病例、电影、情景剧表演、新闻等引入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以加强学生的同理心,促进换位思考和开放“差异性”,并刺激其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反思(KumagaiAK,WearD.,2014),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其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3.创设条件,“激励”情感。激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胜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后继动力。根据心理行为规律,个体的行为动机会随着愉悦的正性情感体验增强,不愉悦的负性情感体验消退。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任务的加重、难度的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会慢慢减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获取成就感,尽可能给学生鼓励性评价,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推进教学活动。如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转变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方式,注重评价的激励调节作用,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激励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加倍努力。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情感教学水平,积极发挥角色榜样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患者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价值,从而激励学生对精神科患者实施关爱行为,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怀。

4.关注状态,有效“调控”。人的情绪受外界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常处于变动的状态。调控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并及时诱导或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绪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有利于学习活动的状态。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专业知识和情感体验的融合,把所学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用以提升解决精神疾病患者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情感性精神障碍》一章的学习过程中,躁狂症和抑郁症是两种临床表现截然相反的疾病,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优化教学效果。

总之,对于精神科护理学课程而言,情感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该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情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优化教学效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上,需要教师注意正确的理解教材情感、学生感情及自我情感,这也是情感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Branch WT Jr,Chou CL,Farber NJ,etal.Faculty Development to Enhance Humanistic Teaching and Role Modeling:A Collaborative Study at Eight Institutions.J Gen Intern Med,2014,29 (9):1250-1255.

[2]Kumagai AK,Wear D.”Making strang:e”a role for the humanities in medical education.Acad Med,2014,89(7):973-977.

[3]卢家楣.大学生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模式及控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141-144.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5]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55-60.

[6]马锦萍.护理教学中的护理情感教育[J].现代护理,2006,12(8):773.

[7]王秋芬,潘丽萍,管燕平.护士条例背景下护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7):73-74.

[8]姚美雄.大学生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43-144.

[9]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2012,35(3):522-529.

[10]韩苏曼.从情感教学心理学角度谈课堂导入艺术[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63-64.

[11]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精神科护理学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3-97.

[12]卢家楣.对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1):78-84.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

作者:尤蔼 徐志芳

上一篇:物业公司年终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党员教师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