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四章

2023-03-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重点: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导入新课] 【问题探究】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什么问题? 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革命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是指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课件展示: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板书)

(一)严峻的形势(板书)

【问题探究】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总的来说是严峻的。

在国内,军事方面,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造成但是局势的不稳定。在经济方面,新中国的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实际上,新中国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因为代表四大家族利益的国民政府的搜刮是在蒋介石掌握中国政权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一直就存在着的,解放战争前后,国民政府更是加紧了对工农业横征暴敛,此外,内战也使国统区的工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使工农业的生产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而且国民党撤退的时候还带走了大量的财富。另据统计,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当时,毛泽东就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由此可见当时我们的经济可谓是“一穷二白”。

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并走向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

【问题探究】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为什么我们新中国还能生存并发展至今呢? 我们党怎样应对的? 1.“以苏为鉴” 1)原因

第一、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搞这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

第二、苏联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辉煌,对于刚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很有吸引力

第三、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唯一给与我们经济和技术援助的国家就是苏联

“以苏为鉴“”取得成果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

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12000多名专家;6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3)苏联模式弊端凸现

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前五条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各方面;

(1)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4)国家、生产单位和成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后五条涉及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与非党的关系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板书)

1、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无偿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 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 国际一些国家出现问题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

斯大林破坏法制;斯大林搞个人崇拜;斯大林肃反扩大化,性格暴躁,杀人如麻;斯大林对战争毫无准备,靠地球仪指挥战争;斯大林对农民剥夺过多;斯大林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有错误。

毛泽东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作用有两点: 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 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完全照搬苏联不行,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没有经过党内充分酝酿,草率提出,纰漏百出;暴露和纠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如此重大而长期的问题,事先不与各国共产党通气,难免引起巨大震荡和思想分歧。

在1956年6月波兹南事件发生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策盖尔斯基机车车辆厂的约16000名工人聚集起来,进行示威游行,向政府要求更好的待遇和较低的税赋,并派了一位代表去华沙向政府陈情,然而因为传言代表遭到当局的逮捕,示威演变成了暴动,政府为了阻止暴动,出动了400辆坦克和10000名士兵,当天晚上,暴动方告平息。

匈牙利十月事件

匈牙利人民政权建立后,照搬苏联模式,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制造个人崇拜,破坏法制,引起人民强烈不满。 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近20万名大学生和群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第一书记格罗辞职 ,游行者推倒了市内的斯大林铸像,同保安部队发生武装冲突。

匈牙利局势混乱,开始时是由于人民群众对匈牙利领导人拉科西的工作失误不满,引发了示威游行,反革命分子则乘机挑拨,国外帝国主义势力也大肆鼓噪,情况越来越复杂而紧张。这时,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一步策动匈牙利军队叛乱,到处发生反革命复辟。匈牙利政府出于无奈,邀请驻匈境内的苏军帮助恢复秩序。在震惊世界的13天中,900多万人的小国,就有上万人伤亡,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福林(匈牙科货币),给匈牙利人民造成了一场历史性悲剧。

西方国家的破坏活动

1947年,美国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它宣称共产主义“危害着自由世界和美国的安全”,美国当时拨出巨款,借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为名,扩大势力范围,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以达到分化东欧的目的。

1951年,美国制订了“向世界共产主义发动政治进攻的纲领”,加紧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破坏活动。美国国会通过法案,从国家预算中拨款一亿美元用于对社会主义阵营各国进行破坏活动。 “匈牙利民族委员会”,“旅美匈牙利人同盟”等反动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这些经费维持的。

美国极其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破坏活动。资产阶级的宣传家通过电台、散发传单、书刊等方法,宣扬西方文化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甚至对人民民主制度进行直截了当的诽谤。美国之音”每天都用匈牙利语播音14次,宣传反对社会主义的观点。1951年开始播音的“自由欧洲”电台,则公开号召采取恐怖行动,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人民民主制度。

围绕苏共二十大以及波匈问题,中共中央先后发表上述两篇重要文章。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毛泽东指出,苏共20大反对斯大林,我们自己要从中得到教训。他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苏东社会主义的结局

• 1991年11月25日晚9时,飘扬了70余年的苏联国旗黯然降下,三色沙皇国旗代之缓缓升起。

社会主义国家由:15-5个;占陆地面积由:24%-7.5%; 人口由:16亿-12.7亿; 共产党由:180-130家;

共产党党员由:9100万-6400万。

1956年的复杂形势迫使每一个执政的共产党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时代在呼唤着新的认识、新的思想的出现。

曾经为马列主义思想宝库贡献了极为丰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自然而然地迎接了这场挑战,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探索。

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1、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

2、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品p50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受苏联的影响,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促使党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第

一、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 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第二、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 (重积累、轻消费)

第三、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第

四、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内容:

1、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

2、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3、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并举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成果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泽东: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太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成果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毛泽东: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成果三:经济建设方针 中共八大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思想——毛、刘、周 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朱德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陈云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毛泽东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陈云 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民主管理——毛泽东 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邓小平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7、关于科学和教育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9、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过渡】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板书)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板书) 1.初步探索的历史背景(板书) (1)“一五”建设的经验教训 (1953年-1957年) 第一,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第二,管理体制过度集中统一。

第三,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高积累、高速度。

(2)以苏为鉴

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第一、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 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第二、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

第三、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第

四、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建国以来 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 课件展示:美国海外驻军示意图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

1.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毛泽东提出了不能剥削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家经济计划等观点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他提出了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等等。

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等

周恩来:提出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朱德: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等

邓子恢: 提出在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课件展示:虽遭挫折 成就巨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 继往开来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 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 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

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1985年8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指明重点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第2篇:毛概第四章单选

毛概第四章单选、多选题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属于( ) A.社会主义范畴B.资本主义范畴 C.民主主义范畴D.共产主义范畴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里,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是( ) A.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 ) A.资本主义社会 B.后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4.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合作社经济的性质属于( ) A.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经济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C.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D.本质上仍然是个体经济

5.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内,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是( ) A.资本主义经济 B.社会主义经济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控制和调节的具有社会主义取向的资本主义经济6.在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 ) A.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B.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C.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D.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形式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 ) A.唯一的经济基础B.主要的经济基础 C.一般的经济基础D.次要的经济基础 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造”,其中“一化”是指( ) A.社会主义工业化B.社会主义现代化 C.农业机械化D.农业集体化 9.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 A.三大改造B.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C.实现工业化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同时并举B.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同时并举

C.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D.先合作化,后工业化 11.我国农业合作化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最初形式是( ) A.换工劳动B.互助组 C.初级社D.高级社

12.农业合作社过程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过渡形式是( ) A.互助组B.初级社 C.高级社D.人民公社 13.农业合作化最后在高潮阶段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因而具有( ) A.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B.国有经济性质 C.全民所有制性质D.低级公有制性质

14.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 ) A.剥夺资本家的财产B.排挤私营工商业 C.国家资本主义D.保护民族工商业 15.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一个创新性办法是对民族资产阶级( ) A.和平赎买B.剥夺生产资料 C.公私合营D.生活上给出路 16.新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 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

17.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1956年底的( ) A.国家对私营企业计划订货、统购包销或经销代销 B.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C.全行业公私合营 D.取消定息 1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 ) A.1949年9月B.1952年9月 C.1954年9月D.1956年9月

19.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国民经济恢复和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 20.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 )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和平赎买与全行业公私合营 D.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B.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D.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就全国范围来讲,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类似于马克思列宁所说的过渡时期 C.它从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D.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质上是相同的

3.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主客观条件和必然性在于( ) A.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B.经济上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奠定了相当的物质基础 C.初步积累了利用、限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

D.二战后欧亚一批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4.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间社会阶段的历史定位是( ) A.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B.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C.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D.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因素同时存在又以社会主义因素为主导的社会形态

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 ) A.社会主义经济B.农业手工业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6.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它们是( )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 C.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7.新民主主义时期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种主要经济成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他(它)们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 ) A.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C.马克思主义与民主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矛盾 D.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之间的矛盾 8.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包括( ) A.国营经济B.合作制经济

C.文化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D.政治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 9.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造”,其中“三改造”是指( ) A.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0.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的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B.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C.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D.改造人与改造生产关系的结合 11.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相联系,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在于( ) A.个体经济增长潜力有限,难以实现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要 B.民族资本主义不仅工业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基础,无力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C.私营企业与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利益冲突加剧 D.私营经济与国营经济之间矛盾日益明显 1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具体是( ) A.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B.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 D.手工工厂是地方国营经济

13.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过暴力没收、和平赎买两种形式,而和平赎买的优越性在于( ) A.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B.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C.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巩固发展统一战线 D.有利于争取团结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服务14.在我国之所以能够争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原因在于( ) A.民族资产阶级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B.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以强大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D.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统购统销 15.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的做法主要有( ) A.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注意给资本家以合法权益 B.在政治上、工作上对资本家做出妥善安排

C.组织资本家及其家属参加政治学习和技术培训

D.让资本家自食其力,改造剥削制度的同时改造剥削者 16.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主要经验有( ) A.和平赎买政策 B.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C.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 D.由初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17.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B.劳动人民从此成为生产资料主人,摆脱受剥削受压迫地位 C.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一五”提前超额完成 D.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偏差主要是( ) A.要求过急

B.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C.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D.1956年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恰当 19.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存在一些偏差和失误,主要是因为对社会主义缺乏科学认识,表现在思想观念上的具体问题是( ) A.过于追求纯粹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公有制形式的理解和选择过于简单化

C.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可以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D.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20.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是因为(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了广大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21.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 ) A.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B.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C.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D.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Ⅰ 1.A 2.B【解析】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里,虽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但由于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所以选B项。

3.D【解析】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4.C 5.D【解析】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但在我国受到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限制、利用与调节,后来又被改造。所以选D项。

6.C【解析】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选C项。 7.A【解析】当时的提法是“唯一的经济基础”,反映当时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经济基础的认识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后来实践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8.A【解析】“一化三改造”,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体现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所以选A项。 9.C10.A 11.B【解析】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及其他生产资料仍然属于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社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所以选B项。 12.B【解析】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按劳分配与按土地入股分配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所以选B项。

13.A【解析】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公有制不同形式是根据不同发展水平而决定,不存在高级、低级之分。所以只能选A项。 14.C【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最终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 15.A16.D 17.C【解析】1956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82%的商业企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8.C【解析】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且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由《共同纲领》代行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所以选C项。 19.B 20.D【解析】A、B是国家资本主义低级形式的具体表现,和平赎买是“改造”的政策与方法,全行业公私合营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所以选D项。

二、选择题Ⅱ

1.AB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了基本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故A、B、D项均是正确答案。C项排除,因为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才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ABC【解析】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从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它是过渡性质的社会,因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故D项不能选。 3.ABCD 4.ABCD【解析】关键是明确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其他皆由此而来。

5.ABC【解析】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就是A、B、C项三种。 6.ACD【解析】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联系的是工人阶级,与个体经济相联系的是农民与其他小资产阶级,与私人资本主义相联系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所以选A、C、D项。 7.AB8.ABCD 9.ABC【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三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D项不选。

10.ABC【解析】“一化三改造”本身并没有D项的意思,所以不选。 11.ABCD【解析】只有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解决上述问题,所以选A、B、C、D项。 12.ABC【解析】实践中是A、B、C项三步骤。

13.ABCD【解析】还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14.ABCD【解析】这是和平赎买的客观依据。 15.ABCD16.ABCD17.ABCD 18.ABCD【解析】根据是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工作方法上简单化。 19.ABCD【解析】关键是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理论。 20.ABCD21.ABCD

第3篇:毛概第四章的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6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这条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一方面,分散而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要,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民主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威信空前提高,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国家已经有了相当强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且在建国初期的条件下,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经过1949年到1952年的三年奋斗,我们已经掌握了重要的

67

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同民经济的命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在质上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国营经济已占主导地位,为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基础,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并且暴露出与大规模国家建设要求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建国初期私人资本的几次投机活动以及私营工商业中相当严重的“五毒”现象,无分暴露了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的本性。毛泽东因此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无政府状态同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经济建设及其生产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而且,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因此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必然受到限制。再加上当时私营资本主义工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国营工业企业,也适应不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另一方面,新中国在最初三年的工商业调整中,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经过调整,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市场出现初步繁荣景象;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等。在实践上证明了调整改造私营工商业政策的正确性,证明了共产党的治国能力。

第三,在农村,土地改革后开始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也可以称作是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形式,同样可以作为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适当途径,同样可以靠生产协作提高生产力。同时,中国广大而又极为分散落后的仍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个体农业,在发展生产方

68

面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根本无力进行机械化,不可能照搬“先机械化,后合作化”的发展模式,也适应不了国家工业化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

第四,计划经济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能较快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推动民族的繁荣富强,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新中国的建立,赶走了帝国主义,打垮了封建势力,没收了官僚资本,从而扫清了中国工业化和富民强国道路上的障碍。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尽快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呢?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也因此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第五,“三反”、“五反”斗争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产生了在“三反”斗争胜利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意向。中共中央后来在总结“三反”时曾经指出: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最后一年,即1952年的“三反”、“五反”斗争,已经开始造成了我们国家有可能完全控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局面。在此以前,三年经济恢复的过程中,私人资本主义对恢复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家大量订货,国内市场扩张,在政治上也需要国内的团结一致,从而使私营工商业在抗美援朝的加工订货中赚了一大笔钱,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他们便开始想同国营工商业平起平坐,在利润上平分秋色。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大肆拉拢、腐蚀干部,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有的不法奸商甚至在运往抗美援朝前线的军需物资上做文章,将失效药品供应前线,使许多战士的生命受到威胁,其犯罪活动恶劣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因此,要顺利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69

造。

第六,初步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意识形态基础。建国初期,党较早地进行了思想文化方面的社会改造工作。思想文化改造工作的主要方针,一是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洋奴买办思想等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敌对意识形态,尤其深入地批判肃清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进行的封建法西斯主义的反共宣传,在配合彻底消灭三大敌人残余势力,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为确立新民主主义及其以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二是以《共同纲领》为基础,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慎重对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等非无产阶级思想,用“爱国主义的思想、共同纲领的思想”教育人民,教育改造资本家,鼓励他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

最后,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国际上东西方正在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胜利采取仇视态度,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遏制和侵略政策。1950年的朝鲜战争,使中国与西方本来就很紧张的关系更趋紧张。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获得什么援助,而且连正常的贸易交往都不可能。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而战的民族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援助中国。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事实上也别无选择。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又与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新中国仍然面临严重的战争威胁,这要求我们必须争取时间,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化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同时,在两大制度对比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很不景气,社会主义却正生机勃勃,从一个国家到一个阵营,显示出

70

对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初步成功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客观上具有巨大的示范和鼓舞作用。这也是推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促使中国人民在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以发展互助组为中心,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1954年到1955年上半年,是初级社在全国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是农业合作化高潮阶段。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对手工业和其他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的步骤和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针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71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得以实现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第二阶段:1954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把土改后农民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合作化运动中来,防止了两极分化。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积极而又慎重地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第三,逐步过渡。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这样就使农民比较自然地适应集体生产方式,避免了由于生产关系突然变化而引起生产力的不适应。

第四,实行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巩固地把团结中农,对富农经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主要经验

第一,和平赎买。根据中国国情,正确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分别对它们采取“剥夺”和“赎买”政策,顺利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

72

的国有化。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采用了支付定息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先对公私合营企业中属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评估,核定资本家私股的股额;再对属于资本家的这部分私股,采用定息的办法,将它转移到国家手中。所谓“定息”就是把资本家私股的股息固定在一定的息率上。最终确定,不分工业商业、不分大户小户、不分盈余户亏损户、不分地区、不分行业,统一规定为年息5%。定息从1956年1月1日起计算,直至1962年12月31日,7年不变。当时,国家每年支付定息的资金大约为1.2亿元。后又延长3年多,但定息有所降低,实际到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才停止支付。如此算来,在整个改造期间,资本家一共获得32.5亿元,其中包括1949年至1955年期间的利润13亿元,1955年至1968年的定息11亿元,高薪8.5亿元。把他们手中的生产资料转移到国家手中。毛泽东说:“出这么一点钱,就买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政策,中央是仔细考虑过的。资本家加上跟他们有联系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文化技术知识一般比较高。我们把这个阶级买过来,剥夺他们的政治资本,使他们无话可讲。”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最有特色的实质性内容。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如何剥夺过去的“剥夺者”对此,马克思并不认为暴力的强制没收是惟一的方式。1894年,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申明了他和马克思一致的意见,指出,马克思曾向他讲过多次,假如我们能用赎买的办法摆脱资产阶级,那对于我们是最便宜不过的事情。不过,这不取决于我们,而是取决于我们取得政权时的情况,即要根据各国取得政权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两次提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的设

73

想,认为这是对无产阶级最有利的事情。由于后来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的反抗方式,使列宁的计划未能实现。

第二,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不剥夺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把本来属于对抗性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从而避免了社会震动和生产力的破坏。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原有的私方人员根据他们的能力、经验等安排工作岗位,使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对年老体弱等人员适当照顾;对有较大代表性的人物,还将他们安排在人大、政协或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第三,逐步过渡。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初级形式如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包括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实行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保证了有条不紊地从资本主义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查找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国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具体说,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就主要通过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同时在一定工业企业中开始发展公私合营,而适应金融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通过这些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仅次于国营经济,居于现代工业的第二位。经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关系。到1956年第一季度,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基本完成。

第四,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将原来的剥削分子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使他们通过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经

74

营管理经验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对私营企业原有的在职人员,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

3.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1981年6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作出了正式的结论。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到一九五六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项工作也有缺点和偏差。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内遗留了一些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人民出版社,第170页。)

第一,所谓“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期明显过急过快,不仅广大农村由初级合作社向高级合作社的转变过快,而且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国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也过于短促。结果原来设想用三个五年计划,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只用了3年多一点(加上国民经济恢复的3年,才6年多)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而且几乎是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一年左右时间里完成的。

第二,所谓“工作过粗”,是指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一窝蜂”的局面。社会主义改造初期还是基本上按照自愿的原则,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75

和个体农民、手工业者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地由低级形式逐渐向高级形式发展。但是在高潮期间,原来提倡的相对深入细致的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等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被简单的行政命令所代替。疾风暴雨式的政治性压力扑面而来,结果不顾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到处都“一窝蜂”式的盲目升级,盲目合并,一“合”了之,工作简单粗糙。

第三,所谓“简单划一”,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模式选择上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几乎是清一色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城市,又几乎是清一色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几乎不存在,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随着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出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迅速扩展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并将它固定化、绝对化,几乎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是:

第一,对中国国情和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1955年毛泽东多次严厉批评右倾机会主义,批评“小脚女人”,“在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像一个小脚女人,动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418页)。就毛泽东本人而言,当时并没有想在1956年就提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但是,由于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和“小脚女人”的批判,党内外出现了严重的“恐右症”,为了避免“右倾机会主义”、“小脚女人”这样的政治帽子落在自己的头上,各级干部宁肯越快越好,而不敢有半点的“懈怠”,结果互相攀比,你追我赶,预定的步骤几乎完全打乱,以致改造的速度越快,甚至

76

超出了毛泽东本人的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一发不可收拾,它超出了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以一种内在的运动惯性朝着既定的目标奔腾而去。

第二,虽然我们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方法是创新的,但在改造的终极目标上仍然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急于消灭私有制经济,追求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忽视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改造的方法步骤上又简单化,草率地急于求成,由此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限制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

正如邓小平所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当时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3页。)

社会主义改造出现的问题同它的成就相比毕竟是第二位。“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70页。)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再次肯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4.如何正确认识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同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首先,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的要

77

求、历史的产物,都有其事物发展自身的内在的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总量的前后衔接、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没有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建立不起来。而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纲领所规定的,也是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要求。如果没有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遗留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此后的实践中不断暴露,使人们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才有了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它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前提,社会主义改革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两者的方向、目标与要求,都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迎接时代挑战,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品质。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已经确立。三大改造的完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78

奠定了经济基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自己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些规定充分表明我们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是任何资本主义民主所无法比拟的。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3.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

79

化的农民。

4.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从1953年到1957年底,工业建设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595个大型项目全部建成并投产,我国过去所没有的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和精密机器、发电设备、高级合金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基础工业的实力得到很大加强。5年内,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到60%以上。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6年的51.3%。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参与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遭受统治阶级政治压迫的屈辱历史。

第二,祖国大陆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往的社会更替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究其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

80

有制没有改变。

第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与剥削阶级社会的“不劳而获”、“按资分配”是根本对立的,是对几千年来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人剥削人的现象的根本否定,因而有利于逐步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迅速实现了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对国民经济拥有了相它的调控能力,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走上有计划、按比例和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解放后仅用了3年时间就医治了长期战争创伤,把国民经济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被全世界视为奇迹。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这一胜利,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的面貌,鼓舞了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3.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1)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进行革命、进行阶级斗争并不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目的。我国人民长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接着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为了铲除旧的生产关系的桎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具有清醒而深刻的理解的。

(2)革命后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81

如果说,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没有完成的时候,由于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还不可能集中精力来发展生产力的话,那么随着私有制改造的基本完成,剥削制度的消灭,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将不复存在,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就不能不提到首要地位。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明确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9页。)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伟大胜利以后,毛泽东也明确指出过:“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而号召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方面来。从我党的历史看,中国共产党70多年的一切努力和奋斗,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维护和促进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党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赢得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所在。

经过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不仅解决了1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一个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的落后农业国一跃成为经济总规模已进入世界前列的社会主义国家。

4.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

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作出了科学的论证。列宁在1923年写了《论我国革命》一文,

82

针对孟什维克苏哈诺夫所谓俄国缺乏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这种说法,明确指出:“你们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8页,第777页。)

邓小平指出:“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6-47页。)

中国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荣。

83

第4篇:毛概教案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 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 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第三, 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选择,简答)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论述)

第一, 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第二, 要全面的看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 第三, 要发展的看问题,绝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

第四, 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单选) 4,怎样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问答)

第一, 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 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第三, 重视理论的创新。理论在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问答)

第一,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第二,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第三,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6,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问答) 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7,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联系(选择)

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问答)

第一、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三、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及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方面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精髓,才有了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才有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们要确立的基本认识就是:

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呢?我们可以从纵向的也就是实践的方面和横向的也就是空间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或者说从历史的发展和理论体系这两个方面来理解。我们先看纵向的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纵向看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诞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2.横向看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的各方面。 先看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包涵着许多独创性的理论。 毛泽东提出的创造性理论(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以及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光辉。

例如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这一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它又强调中国革命的核心是农民,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而民主资产阶级又是我们统一战线的对象,中国革命的统一形式是斗争,这一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又强调,我们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以后,要建立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和五项斗争,是我们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等等。这些思想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特点的成果,突破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的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把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了一个重大成果,凝聚着实事求是的精髓。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光辉。

我们再看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很多重要内容比如,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如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等),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

同样,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实现了邓小平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飞跃,从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个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面,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论断,比如,突出了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解释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和中国社会的日益多样化,论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同最高纲领的关系。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的经济制度的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提出了新的安全观,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战略,特别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这些新的论断新的观点既深化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 26 主义问题的问题,同时又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从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创造性地回答,以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同样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5篇:毛概精品——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习题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单项选择

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 (B)

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C.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2.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一篇重要文章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 (A)

A.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B.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

4. 在我党的领导人中,比较早地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概念的是 (B)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 (c)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6. 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 (C)

A.爱国主义性质的

B.政治联盟性质的

C.社会主义性质的

D.人民民主性质的

7. 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A)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国家统一

C.加强民族团结 D.增强人民凝聚力

8. 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是( A)

A. 党指挥枪 B. 官兵平等 C. 拥政爱民 D. 一切行动听指挥

二、多项选择

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因为 (ABCD)

A.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B.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

D.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2.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 (ABC)

A.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B.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C.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D.使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E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三、论述题

1.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句话。

[答案要点]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一心为民,始终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取信于人民,我们党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才能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显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间相互促进推动。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这不仅指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

(3)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全身心地投入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创造中,也只有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恰如其分的道出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第6篇:毛概李冠“毛概”课程实践教学

“毛概”课程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湘湖校区周边村落的文化建设

指导老师:

李兴华 所在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 专业班级: 11无非2班 姓名:

李冠 学号:

201110210307 联系电话:

调查时间: 2013.12.28-29

一、项目报告者基本信息

二、选题意义

景德镇乃是世界瓷都,瓷文化历史悠久,享誉世界。对于其郊外的村落的文化考察与记录却不被人们所十分重视。今天我就将走访景德镇湘湖镇周边的几个村落,对其原生态的文化习俗与人文历史进行简单的考察与记录,为大家展现一下江西原生态农村的别样文化风采。并对其发展与保护提出一点建议。

我本次考察的村落是位于玉田水库生态旅游区的玉田村。

三、实施方案

1、 进行村庄地理、生态环境考察。

2、 对村庄目前的产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进行简单的了解。

3、 对村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考察与记录。

4、 走访村民,获得更多关于村庄历史文化的信息。

四、实践记录过程

2013年12月28日上午,到达玉田湖生态旅游区进行走访调查。

2013年12月28日下午,在玉田村内对村民进行了走访,了解村镇产业结构与文化建设。 2013年12月29日上午,前往玉田湖生态保护区,进行生态文化考察。

2013年12月29日下午,对玉田湖湿地腹地的村民进行走访,了解文化建设情况。

五、调查报告正文

关于景德镇浮梁县玉田村的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本学期,我进行了题目为“湘湖校区周边村落的文化建设”的“毛概”课程实践调查。并于本周末前往玉田村进行了相关社会调查实践。归来之后,感到收获良多。现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报告如下。

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世界闻名的瓷都,乃至整个江西省都以景德镇陶瓷而闻名。可是对于江西本土的除陶瓷以外的原生态文化的调查与保护工作却并不完善。今天我通过对两个十分平凡的村落进行文化考察之后,竟有了出乎意料的感受。

一、基本情况

28日,我首先来到了湘湖镇北侧的玉田村。玉田村是依靠着玉田水库生态旅游区而生长的一个小村落。村内的文化自然和这片水库紧密相关。玉田水库我并非第一次来,但是这一次通过了细致的调查有了和以往很大不同的认识。由于玉田水库距离学校很近,所以成了我们日常举办一些课余活动的不二之地。这里风景秀丽,场地宽阔,非常适合进行露营烧烤等活动。但是它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供人休闲娱乐的去处。

我通过对玉田村民的调查走访得知,玉田水库始建于1958年,原名跃进水库。文革结束之后改名玉田水库。现在是景德镇的一个旅游区,称玉田湖风景区。玉田村村委会的水库管理人员告诉我,水库西南方向最长之处有2.1公里,集雨面积多达一百余公顷,丰水期水面面积153公顷。甚至水库还有发电的功能,有两座坝后式发电站,总容量325千瓦。同时加固了堤坝,增强了防洪能力。现在在水库腹地已经形成了一片天然湿地,越冬的候鸟常常栖息于此,为此村民也成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来保护这片生态繁荣的湿地。

了解到了村民的口述之后我随即前往水库腹地亲自考察。沿着小路行进,进入了一片我从来不曾见过的玉田水库。小路两侧幽静清冷,从树木的缝隙中隐约可见水面的影子。这片树林是一片自然保护区和林场,林场内树木不得乱砍滥伐,不得耕种,不得破坏与放火。在我看来,冬季正是严防破坏林场的季节,这片林场保护的十分好。我相信这也是由这片水库滋润起来的一片给村民的宝贵财富吧。经过了这片景色不错的林场,玉田湖腹地的湿地便展现了在我的眼前。水面碧波荡漾,湖心岛上郁郁葱葱,候鸟在其间往来穿梭。时而落水时而腾空,时而出没于茂林修竹之间。着实让我吃惊不小。不敢相信这片十分熟悉的水库还有这般面貌。欣赏完了美景之后,我便随即前往此处居住的村民了解这片湿地的情况。获得的信息是,这片湿地现在已经确实建立了候鸟保护区,并由专人看守,维持卫生与防火安全。湿地深处便是湖心,也规划出了相应的区域用于取水灌溉和鱼类养殖。

玉田村村庄住民情况情况基本同现在大多数的农村一样,比较多的人员外出务工。留在村中的多为老年人和玉田湖的管理人员。主要产业结构为耕种为主,对玉田湖的附加经济收入(如养殖、采摘、捕捞)为辅。围绕玉田湖而建的村落有很多,比如从玉田水库后面发电水坝经过的公路可以通到北安村。北安村的情况和玉田村也很相似。但是北安村在村子文化传承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村中又一座古老的李氏宗祠,种植有一颗二百余年的银杏树。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

二、主要体会与思考

经过全面了解了依玉田湖而发展生长起来的玉田村的情况,我深深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生态文化、充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村庄,和玉田湖相依相存,保护着玉田湖并合理利用着玉田湖。整个村落文化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深深的令人感动和钦佩。

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很强烈。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的一时也相当令我钦佩。我在进入林区之前多次被叮嘱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便用火。在玉田湖湿地也被多次叮嘱不要在湿地乱扔垃圾不要惊吓鸟儿。这些都是普普通通的村民的告诫。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问题与建议

虽然对玉田村的文化建设很有好感,但是我认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村民虽然很尊重自然,尊重玉田湖,但是对于湖区的管理还是不够规范。对于湿地的保护力度很大,但是对于景区的保护则显得不尽人意。也许是承包出去的原因,景区内前来钓鱼的游客随手扔垃圾的现象很常见。前来露营烧烤的人也会对环境做出破坏。但是这些现象很多。同时这也反映出来管理人员人手不够的问题,因为村中居民很多都外出务工。一个管委会区区几个人管理这么大一片水库实属力不从心。同时村落文化建设没有核心,村民的归属感不强。像北安村,修建有氏族宗祠。这是村民归属感的一个很好体现。

我认为作为玉田湖的居民,应该努力去维护加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令水库是我家的意识深入人心。同时也可以适当加大对水库的开发与利用。比如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更多的有附加值的服务,而不仅仅限于划船垂钓等没有新意的项目。比如可以开办农家乐,可以在冬季开办观鸟节等等活动。这样可以为家乡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吸引外出人员回家,同时也能加大对水库的管理力度。使村子与水库形成良性的互补发展。

以上就是我关于此次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

六、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对于我个人来说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更加令我深刻认识到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必要性。对周围耗不起眼的村落进行文化调查,出乎意料的竟也得到了许多难忘的成果。这一点尤其令我受教。身边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事物也许就隐藏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保护的东西。以后为人处世,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行动能力与发现意识。去留心周围不起眼但是却值得留心的事物。会对自己很有益处。

七、调查照片

玉田湖生态保护区的堤坝

丰水期玉田湖东侧被水淹没的发电堤坝与道路(通往北安村)

图一:受访的玉田村村民王大爷 图二:调查者李冠进入玉田水库候鸟保护区腹地

北安村的李氏宗祠与二百年银杏树

上一篇:4业务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乡级信息员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