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体组业务学习笔记

2022-05-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艺体组业务学习笔记

语文组业务学习笔记

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预习

(第二周)

现今的课堂是学生的的课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积极自主的来学习。新教学大纲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方法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所以,小学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获得知识的多少和取得成就的大小。 如何让学生能自主的的来学习呢?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条件,而抓好预习是有效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掌握部分解决不了的问题,引起探索的兴趣,为进一步积极主动、深入学习造成一种期待情境。要使学生预习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一、预习形式要多种多样,单一的练习式的预习是不可取的。

社会实践、调查访问、查找资料、上网查询等都可以看作预习。比如:《桂林山水》的时候我会要求学生去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有关的知识,这样学生在课上就更容易理解文中的语言;在教《草船借箭》一文前,我就要求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这一内容的前后三个章节,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教《猴王出世》前举行齐天大圣的故事会,讲述自己知道的有关孙悟空的故事。这样的预习,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也兴趣盎然。

二、设置问题,激发求知欲。

设置问题不要太困难的,但是又很能说明下一节课内容问题,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小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预习写出问题解决的思路,推导的过程,在课堂上先让他们来讲解,同时给予肯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如:在教授《爬天都峰》的时候,课前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在什么时间?谁在爬天都峰?爬上去了吗?教《赤壁之战》时,提出:题目有个“战”字,交战双方是谁?交战的过程及交战的结果是什么?用疑问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去学,去思考、去感受文中的内容。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教师教变为学生自主的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得有激情,有收获。如:《将相和》、《晏子使楚》、《穷人》等课文时我并没有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朗读指导,字句分析上。而是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准备一些这节课上要使用的道具,分小组让学生来表演,看看那一组表演的最好。学生的积极性特高,心想展示自己的机会来了。为能演好这一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读熟课文根本就不要老师操心了,而且好多的学生还查阅了许多的书籍。这样的课堂,学生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的充分,因此需要教师的宽容和赏识,更需要教师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思维和较高的应变能力和评判能力。

四、预习既可以是个人行为,又可以是学生集体(小组)行为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况且小组合作取长补短,有利于带动差生。如在课堂上先进行小小组预习,各人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然后再到全班交流。还有课外的合作,如在教学生写“建议书”前,先让学生三二人一组,去寻找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不如意的现象,然后通过商量,提出解决的办法。

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我们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能积极主动地自己去完成。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预习,从而就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产生畏惧心理,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良好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等能力。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上来。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活课堂,让学生活跃起来

如何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第六周)

课前预习课文是每个同学都知道的,但是有不少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读课文,读一遍课文就算是预习完课文了。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我对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做了以下几点要求:

1.读准读顺课文

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是不认识的字词。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扫除阅读中的障碍。而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不会读的字要么读半边,要么把他放过不读。这就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如果要想把课文读顺,光光只读一两遍是达不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拿到新课文后要反复读课文,特别是文中难读句子,就更需要反复读。而在课堂上,我们是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由此可见,课前能读准读顺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

2.圈点标注课文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读课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圈画一些优美的词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再则可以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打上“?”。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就能特别留心听老师讲课。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就更好。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学生预习时对“醉里吴音”一词产生了疑问,课堂上该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一问反而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的欲望。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大家讨论,并联系上下文及文中的插图进行引导,学生才豁然开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习时看似简单的圈点标注,却是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的真实流露。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乐思好学的孩子常常把书上标注的满满的,每到交流发言的时候,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3.理清课文思路 预习时,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然而在教学时,却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只会照着书上原文照读,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表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思路。

4.结合课后练习

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就能领会课文。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桂花雨》一课中,为什么用“桂花雨”作为课题?《童年的发现》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预习时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教学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

5.查阅相关资料

有时候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仅仅通过读课文学生了解的内容可能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生预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如《秦兵马俑》一文,课文虽然通过语言文字对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作了深入的刻画。但很多同学不会满足于这些,他们还可能对兵马俑的制造、历史、发现„„感兴趣。如果课前学生们对兵马俑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那么在课上他们对文字也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我觉得“六字预习”法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所谓六字预习法就是课前预习做到六个字:“读”、“查”、“画”、“批”、做”、“问”。

1 “读”:一读课文前面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明确这篇课文应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了解通过本课学习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应如何学习本篇课文等;二读课文,将课文读熟、读懂。如预习《分马》时,先读“训练重点”,明确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掌握详略主次,主要人物应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那么在上课时就要围绕这个重点去思考。读“预习提示”,了解这篇小说写作的背景及故事梗概、主题,有利于读懂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再朗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弄清了这些,上课分析人物性格时就容易多了。

2 “查”: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等不懂的问题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在预习课文时,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3 “画”:包括在“预习提示”和课文注释里勾画出文章的主题、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文学常识等,便于教读课文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画现文中精彩的词句;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画出课后。练习在文中涉及到的地方等。

4 “批”:指批注。将“画”出的部分作旁批,即对文中的词语、句子、写作方法、写作特色、课后练习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中。

5 “做”:做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抄写字词,做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意(弄清意思)、会用(学会运用)。在笔记本上摘录文学常识、写出心得体会等等。 6 “问”:提出不懂的问题,在教师上课时求得解答。在熟读课文和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去,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以上简要介绍了“六字预习法”的一些基本作法,这只是一些肤浅的认识,对六个字的理解不仅仅是这些,但基本思路是这样。如果按“读”、“查”、“画”、“批”、“做”、“问”真正落到实处,就可以说过好了课前预习关,过好了这一关,对上好语文课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预习课文的方式不是千篇一律的,应该根据具体的课文来确定。但是预习课文是一定不能放松的,只有做好了预习,课堂上学生才能更主动自主地学习。

语文课上如何进行学法指导

(第十周)

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也说过:“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 ,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教师向学生教授学法的重要性。学法与教法相伴而存,相辅相成,好的教法有利于学法的形成,而已经形成的学法又有助于教法的实施,在一段时间里,我们曾过多地强调了教法的研究,而相对学法来说,研究的力度就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充分”地发挥了,以教师“教”的指挥棒引导着课堂一节一节地往下进行,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没有发挥出来,每节课都在学习方法,小学毕业了,拿到一篇文章还是独立阅读不了,这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学法指导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在狠抓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把它提到一个更醒目的位置,使它从我们的口号上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老师这样认为:“小学阅读教学内容,历来只是以阅读对象为自己所教所学的对象,只是以阅读对象的内容作为自己所教所学的内容,没有把阅读这一活动过程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以及实现操作所需要的方法技能技巧等本领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效益不高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学法是阅读教学自身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强调学法,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在如何对待阅读课的观念上来一次改革,真正把学法指导恢复到它应有的地位,在课堂上要由过去的重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进行倾斜,由过去教给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向培养其能力方面进行倾斜,由以往教学中注重教学结论的总结向优化教学过程方面进行倾斜,由死记硬背争高分向灵活运用强素质进行倾斜。指导学法是一个大的工程,学法也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的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周期,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地抓下去,才能把一大批有用的人才交给二十一世纪。

一、学法的指导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任何方法都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人们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面对自然和社会,头脑里几乎是一片空白,特别对于抽象的文字,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根本不可能驾驭。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起,我们就要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走进知识的天地,这个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谓的“全过程”,就是包括所有受教育者的所有学习阶段和所有教育者的所有教学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思想中应该确立一个观念:学法要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能获得,只有在教师这个“外因”的强大作用下,学生的“内因”才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根据教材所承担的任务和学生已经具备的实际接受能力,确定好训练要点及实施方法,从听、说、读、写的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方法,进而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这个大流水线上重要的一环,我们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不折不扣的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么,学法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二、学法是好的教法运用的结果

我们强调学法的指导,发挥课堂中“主体”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放松教师对教法的研讨,而恰恰相反,正是科学有效且学生乐于接受的好教法才孕育了一系列好的学法。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以学为中心,以教导学,以教助学,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而,教师在研究教法的时候,应以是否有利于学法的落实为着眼点,只有备课时以“学”来定“教”,才能在教学时以“教”来导“学”。教法并不等于学法,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良好的学法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光看教法是不是落实了,是片面主义的一种错误。教法应该突出的是教师“主导”的作用,学法应该突出的则是学生“主体”的作用。例如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该如何指导呢?我们就应该在低中年级坚实的学法基础上来进行。就一篇课文来说,老师首先应该做也能够做到的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老师最好的帮手,我们就是要把探究、学习、掌握方法的动力安装进这架学习机器,并且还要在教学中多进行角色的互换,经常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需要掌握哪些方法,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它?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只教给他们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也不至于引导他们走已经走了无数遍的老路。平常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拿到一篇文章连题目也看不透甚至看不清,就试图往文章里钻,在考试中常常出现答的内容与题目不符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漏洞。那么,能不能准确地分解目标,让学生从点点滴滴开始积累,诸如能否从某一篇文章的题目入手,透过题目这个小窗口先领略一下文章中的大世界;比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能否从过渡段入手理顺文脉,利用过渡段理解文章,归纳文旨,利用过渡段仿学方法;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能否从中心句入手,弄清几件小事与中心句的关系;教学《草船借箭》时,能否时时注意前后的照应;教学《赵一曼》时,能否和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对比方法的妙用等等。

三、学法要有意识地进行指导

不教学法的课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为教学法而教的课也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教学法一定不要离开了课文这个载体,文以载道,文以载法,我们要寓教“学法”于学课文之中,寓学“学法”于听说读写之中。教师表面上在教课文而心里却要打指导学法的主意,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回顾自己一节课、一天、一学期都学到了什么,做为老师的我们能不能也经常的问一问自己,这一节课、这一单元、这一本书我教给了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尽管向学生传授学法还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但没有方法,能力的形成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学习方法掌握的多少,取决他能否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学习方法加以恰当的选择和运用以至有效地解决问题。没有教给方法,我们就对不起学生,就是对他们的耽误。所以,在心中我们一定要把教学法这个口号喊响亮,在行动上要为落实学法扎实地办几件事:

(1)教案中要有篇幅。教学法必须先备学法,学法的确定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年龄段要求、符合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实际,我们不能追求学法的“多”和“新”而盲目地揭示,不可强求一课必有一得,而应该注重“同类、一得,一法能用多篇”。

(2)时间上要有保证。阅读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和多读多练分不开的。要确保训练的时间,就要果敢地精减教师可有可无的活动,比如提问是老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但提问也应该是学生的事,单靠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并不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因为用这种方法,只有少数人真正投入动脑、动口、动手的训练,难以大面积提高。问得少一点,精一点,面积广一点,留出时间来给学生活动。杭州市教委有一个《小学语文学科“加强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操作性意见》,里面明确规定一节阅读课学生朗读和默读的时间总量不应少于十分钟,书面练习的总量最好不少于十分钟,一节课中关于内容理解上的问题一般不超过五个。如果老师的提问减少了,这两个“十分钟”落实了,一节课最起码有二分之一的时间被学生自己支配了,长期坚持下去,对学生学法的掌握必有相当大的好处。

(3)形式上要灵活。我们既反对表面上“轰轰烈烈”的集体活动,同时也反对使教学活动变得枯燥无味,无声无息。学生毕竟有别于成人,他们的兴趣还有赖于外界信息对其感官的刺激,而只有满怀兴趣才是获取知识的前提。因此,安排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设计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考虑并付诸实践的。可以设想:课堂上有听的,有说的,有读的,有写的;有集体活动,有个体活动;有单向的信息交流,有多向的信息交流。这样的课堂该多么有生机。总之,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真正做到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会学”,由“学活”变成“活学”,达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目的。

(4)内容的难易要适度。我们所进行的学法指导,既有“承上”的作用,又有“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以前方法的巩固,是我们指导学生尝试的基础;“启下”是对新学法的探讨,是我们引导学生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努力。我们就是在“尝试──总结──再尝试──再总结──不断提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拥有方法,形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耐下心来,围绕知识点去揭示学法,任何操之过急,要求过高的心态都只能导致无异于“拔苗助长”的后果。

四、设计练习题和考试时要增加考查学生学法的比例

学了并不等于会,只有在多练中才能掌握,特别是当考试仍是调控教学的一种工具时,我们有意识地增加有关的训练,必将有助于学生对学法的重视。美国学者阿普斯指出:“学生与其它读者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方法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而实际上,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适用所有文章的。”这对我们设计练习可能会有一些启示。有些时候的有些学法的指导,看上去和过去某时的很相似,而实质上较之过去可能是一个提高。同样进行扶放教学,过去我们“扶”的可能是字、是词,是句,“放”的程度可能小一点,而现在我们“扶”的可能是段,是篇,同样是运用迁移规律,“放”的程度可能就大一些。我们在教学中,对造句、段意的总结、中心的概括相对来说,花的力气大一点,而在其它一些方面比如围绕中心安排材料、课文中“整体—部分—整体”的讨论就弱一些。学法的掌握主要靠学生自己,任何人也不能包办代替,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渗透和提示学法,但对提示出来的学法往往“时过当堂而不予理睬”,致使学法名存实亡,还有的人以为了节省时间为由,常常用三言两语去概括所谓的“学法”,让学生不知所以然地去记去背,这样做,既不便于学生以后自主学习时迁移操作,也不便于针对学生某一个体进行灵活调控。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不是不断地给学生“总结”方法,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尝试去发现新的学习方法,让学法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常在提示的基础上加强定型训练,纵横迁移。而这种尝试和探索就是练习,我们设计的练习题应该有利于这种尝试和探索的成功。用灵活实用的训练形式,用学生获取成功的自我激励去改善我们的教学,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就不会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同样,学无定法,但学须有法。“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只有教与学双方能往一点上交汇,能在教法与学法的共同作用下营造出一个新的教改局面,那无疑是我们对教育的一大贡献。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第十四周)

第一节预习的学法指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三年级起开始学习预习课文。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从第七册开始,“预习”已进入课例,与“课文”、“思考·练习”匹配,成“三足鼎立”格局。叶圣陶先生早已断言:“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依据大纲和教材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预习的学法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明确预习指导的序列层次

预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习惯到习惯、由粗浅到精细的实践过程。指导中要有层次性,力求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新大纲关于预习的要求其序列层次是:

三年级: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四年级:学习预习课文。能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五年级:能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讲究预习指导的一般策略

1. 预习进度应遵循从课内到课外,先扶后放的程序。

预习开始阶段,应将学生的预习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预习的时间和质量,有利于小学生在集体的制约、影响和带动下,学会预习。引上预习之路以后,即可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预习。逐步减少课内预习,循序增加课外预习。使学生逐步由被动预习过渡到主动的独立的预习。

2. 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符合“四性”原则。

“预习”列入新教材课例之后,教师要结合实际认真分解“预习”要求,设计具体的预习题目,以利学生更加明确预习的方法和具体目标。预习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四性”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

即针对教材训练目标、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能力,布置预习题目。

②趣味性原则。

预习题要避免千课一面的公式化倾向,要形式活泼多样,注意激发学生学文情感和求知欲望,促动他们愉快地主动地探索问题。

③操作性原则。

预习题的设计既要反映明确的学习要求,也要提示操作程序和预习要领。有了操作性的指令,学生就不会离开读书过程去机械思考问题,预习才能到位。

④可接受性原则。

预习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自学与探索新知识过程的第一步。预习新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要求过低,学生感到索然寡味,没有效果。

3. 预习评价要注重督促检查、及时反溃

预习的直接目的与作用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对已知的复习;对新知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新知的难点并孕发质疑点;对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有布置,就要有督促检查。

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可在预习中进行,亦可在讲读中有机穿插进行。检查的方式很多,诸如试读、试讲、试译、复述、回答问题、看预习笔记等等。无论哪种方式的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讲评。讲评中以鼓励为主。讲评后提出改进意见,以推动下次的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是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教师评价引导得当。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逐步养成。

三、教给预习的具体方法

1.常规性预习四步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概况。先把课文读一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有个初步印象。第二步,划出字词,查阅注解。划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然后查阅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写上注解。实在不能理解的,在听课时作为重点。第三步,标号分段,归纳大意。给自然段标号,再写出每段大意。根据自然段的大意再分出意义段,并试看归纳段意。高年级还可试着归纳每课中心思想。第四步,思考练习,提出问题。阅读课文后,看一看后面的思考与练习,然后试着做一做。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解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特殊性预习六法。

特殊性预习法是指读不同类型文章所采取的独特的方法,是相对“常规性预习法”而言的。“常规学法”是基础,“特殊学法”是发展。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能根据课文的某一特点进行预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四素”“六句”法。对于初学记叙文的学生,让他们在预习课文中找出记叙文的四个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进一步要求从事情经过的记叙中,抓住主要的句子,分别从表述动作、听觉、视觉、感觉、思念和言语行为等方面加以理解。从而了解记叙脉络和具体感知各种行为记叙句的表述功能。因为记叙文主要是写“人做事”(或“拟人做事”),“人做事”的经过不外乎是通过六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方式进行。六种行为方式转换到书面表述,就是六种行为记叙句。

(2)实验演示法。教材中有些常识性的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皮球浮上来了》、《称象》、《捞铁牛》等课文都是讲浮力的道理,都可提示学生回家结合预习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3)填表法。有些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说明文,分门别类的,条理很清楚。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训练重点,设计表格(表格内容栏可以有引例,也可以没有引例),让学生通过预习填写。表填好了,课文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

(4)情境法。教学童话、寓言、故事以及状物写景之类课文,可以通过游戏、演唱、观察等活动,让学生预先感触有关情和景,激发兴趣,丰富感知,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预习《爬山虎的脚》,提示学生去观察“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生长状况。预习《春天来了》、《秋天》、《初冬》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课文时,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观察秋景,或在课前教唱“冬天的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意向活动。由于形式新颖、活泼、有趣,内容又与课文印证相关,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又得到了学法的启迪。

(5)图示法。一是提示学生找寻或查看有关图片资料。如预习《长城》、《颐和园》、《南京长江大桥》等课文,可让学生找有关介绍它们的图片资料。通过看图初步感知宏伟建筑的壮丽。预习《动物的远游》,可以让学生查看地图,了解动物远游的历程。二是提示学生以简笔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比较直观的图解,以解剖其纵横联系 ,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6)审题法。小学语文课文命题方式有以人物语言、以内容、以中心、以人物身份、以人物事迹、以人物名字、以处所或以环境命题等等。有人把文章的题目比作“窗口”或“眼睛”。我们预习课文抓住题目来理解,就可以“破窗而入”“看到灵魂了。”学会审题是读懂课文的基本功。预习中审清题意,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就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和重点。抓“题”预习,可以通过质疑、分析、抓题眼、联系比较等方法入手。如预习《飞夺泸定桥》一课,仔细审题,就知道题眼落在“飞夺”上。“飞”是速度快,“夺”是“强取”“抢夺”的意思。分析题眼后,初读课文,就不难发现作者是抓装飞”和“夺”这两个重点,一层一层展开情节的。进一步了解自然段的段意,又知道前四个自然段是围绕“飞”这个重点记叙的。后三个自然段是围绕“夺”这个重点具体记叙的。

通过审题法预习,我们就知道文章内容的选择、材料的安排、重点的确定及各段的层次都是围绕文题进行的。

语文教学中的双边互动

(第十八周)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一分资料表明,中国学生的课堂互动时间远多于英国学生,但绝大多数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而在国外,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远多于师生互动时间。 在师生互动中,中国教师注重与学生个体交往(个别提问)及全班学生交往(集体回答),并将后者放在更优先的地位,相比之下,国外教师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学生个体和学生小组,且后者占有一定的比例。那么如何克服我们的缺点,让课堂互动发挥最大的效益,各位同仁,在您的教学中,如果也曾关注过这样的话题,或有过这样的困惑,请写下来,大家一起探讨! 生生互动也就是强调合作学习,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已经很重视合作学习了,在《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J.A.)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学到知识,也可以在学生同伴中的相互学习中获得知识。 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颇具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广泛运用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着眼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普遍性,将合作性的团体结构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以生生互动为基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我们一般意义所说的合作学习就是指这类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较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的出现,主要的问题有下面几种。

1、如何解决小组内的冲突和利益关系。 合作学习小组内的成员彼此是异质的,他们在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家庭背景各有不同,要想他们能很好的合作,一开始必须要做通他们思想方面的问题,要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团体,他们之间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既要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又要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帮助,只有大家都有进步才算是胜利。每个人在小组中都有自己的责任、任务分工,不准有一个人偷懒,不能占同组成员的便宜,只有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同心协力才有个人和小组的荣誉和成绩。

2、掌握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时间的度。 合作学习是几个人为单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相互进行讨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容易引起课堂的喧哗,噪声比较难以控制,因此在小组活动时老师要和学生约法三章,制定一些措施使课堂纪律在老师的控制之中。学生小组的相互交流讨论的时间要确保学生们是真正的有效的利用,这也要采取一些手段保证学生能高效率的利用好课堂宝贵的有限时间。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欣赏成功的学生,让他感受成就。比如,对精彩表达口语的学生,我们应祝贺他(她): “好,未来的文学家,真棒”这种成功被人认识,被人欣赏,会带给学生巨大的成就感。成就感让学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2、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保住尊严。在课堂教学训练时,小学生难免出现答非所问,牛头对马嘴,会感觉受到别人的嘲笑而伤了自尊心,内心产生自责甚至恐惧。教师不应跟着哄笑,而应信心十足地望着这个学生的眼睛,快快乐乐地对他说:“你积极参加训练,这种精神很好。下一回一定能说得列好”

3、唤醒自卑的学生,使他发现自己。自卑的学生往往喜欢一个人独处,沉默寡言,陷入顾影自怜、自我封闭的境地,他们很容易把问题片面化,只看到坏的一面,悲观、失望,这时候教师要以鼓励的语言开导他,安慰他,让他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是最佳方法。

4、爱护出错的学生,使他多受启发。多样结合,双向互动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加强体验学习、发现问题,关键是为学生释疑解惑、改善接受学习环境,要积极探求接受学习的新形式。

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当堂反馈

(第二十周)

新一轮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年,对这场改革的看法褒贬不一,特别是目前,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从“狂热”进入了冷静反思阶段,尤其对课堂教学这一块,正在不断追求“有效课堂教学”。那么相对“有效”而言自然也就是对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反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学过程反馈的内容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超前性反馈(前馈)

超前性反馈是防患于未然的反馈。我们知道,教学信息的传递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靠反馈来纠正教学偏差,往往要滞后一段时间。为了克服反馈信息的这种滞后性,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反馈信息未出现偏差之前进行预测,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息,以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这叫超前性反馈,又称为前馈。教学中教师若能把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就一定能取得更佳的效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所以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的前馈信息把握得很好。

前馈又总是以反馈为基础的,要实现教学的前馈控制,首先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除了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外,还要深入地研究学生,要研究哪些内容对哪些学生可能成为难点?哪些内容对哪些学生可能会“卡壳”?教师需要作怎样的帮助?对这些,教师都要力求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师还应十分重视反馈信息的积累,平时教学中要十分注意记录每节课的教学体会。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学生特别容易出差错的典型例子一定要记载下来,并加以原因分析和提出预防措施。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业务学习,通过观摩教学,互相听课,以及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等,不断摄取教学营养,为以后的教学储存大量的前馈信息。教师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前馈信息,在教学中才能预测到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少走甚至不走弯路,使他们的学习偏差减小到最低程度。 (2)诊断性反馈

诊断性反馈是为实现迁移作铺垫的反馈。就是在教学新课之前(各种复习课之前)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巡视、提问、板演、小测验、讨论等),有目的地检查了解学生的旧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确定新课是否可以按原计划正常进行。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新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利用旧知识可以为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即通常所说的由旧可以导新。通过诊断性反馈,如果发现学生旧知识掌握得较好,那么授新知识之前就不一定再组织复习,如果发现学生旧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那么授新知识之前,就必须组织简要的复习,否则,正迁移就不能实现。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诊断性反馈的目的,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必须布置学生复习旧知识的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复习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基本概念及与基本概念有关的基本习题。还要利用各种方式,如直接抽查(含提问、板演、批改等)学生完成作业题、复习题的情况,及时地搜集反馈信息,使得上新课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3)巩固性反馈

巩固性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课内过关性反馈,指的是在结束一堂课的几个教学目标之后,教师精心设计一套课堂练习题(含讨论题、操作题)让学生当堂及时地巩固新知识,并促进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在学生做练习期间,教师进行紧张的、有目的的巡视,及时收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将反馈信息进行处理,正确的及时肯定,错误的及时纠正,疑惑的及时剖析,缺陷的及时弥补。特别要注意加强对学习困难生的帮助。

巩固性反馈练习的设计应注意如下几点:①题目要紧扣教材,要突出“双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揭示规律;②题型要多样化,作图、证明、判断、选择、改错、计算、问答、讨论、论述、实验等都可出,不要单一枯燥;③题目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有分类要求,起点要低,基础题要占多数,也要有适量的有一定难度、灵活性较强的变式题(打上*号),让优秀生练习;④要把巩固性反馈练习设计成一份小测验题,要给出分数,最好在课前刻印好或写在幻灯片上;⑤题目的来源应以课本中的练习为主,也可将课本中的练习题、习题改造变形,也可适当补充一些题目⑥课堂反馈练习题通常在授完本节课全部内容后集中使用,有时也可把其中的某些题目分散,供即时性反馈时使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出示反馈练习题的参考答案,以供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讲评时参考。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课内练习的容量和密度,而且便于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评价,及时矫正,做到当堂教学当堂过关。

(4)延续性反馈

延续性反馈是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深度的课后深化性反馈。根据反馈原理和记忆规律,当课内新知识得到一定的练习和掌握后,教师根据课内了解到的信息,再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并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师则可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

延续性反馈作业的布置,①要有针对性,必须根据课内各个层次了解到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的知识缺漏与薄弱环节来布置课外作业;②要有层次性的要求,不要一刀切,起码要有两类要求,即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中差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③课外作业题目的来源要以课本中的习题或改造题为主,必要时可适当补充一些题目;④要对学生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评价与矫正,要力争在上下一节新课之前批改完学生作业,并及时将批改情况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以便及早地纠正错误,作业批改可采取教师批改、面批面改、学习小组互相批改、集体订正等形式。作业批语要带有鼓励性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反馈对提高班级成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反馈,其目的都在于诊断学生学习的情况,以便教师及时查缺补漏,防止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积累。因此,在进行教学反馈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是精心设计反馈题。反馈题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难易适度,有思维价值。

二是全面、准确地收集反馈信息。无论是当堂反馈,还是阶段性反馈,教师都要力求做到全批全改,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信息,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下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信息收集不全面、不准确,则会形成一种假象,从而难以发挥反馈对教学的诊断和改进功能。

三是要及时讲评。要将学习结果告诉学习,在坚持无分数评价的基础上,要通过教师的讲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并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能力还有欠缺,采取什么方法补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等。

2014.9

第2篇:数学组业务学习笔记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2月份)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论小学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3月份)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多样化作业如何设计(4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过的知识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意味着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课堂教学如此,作为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之一的作业也应如此。但平日那种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作业已使学生成为一个“机械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受到压制。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在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改变原有的作业观,认识到作业也应顺应课改要求,展现出全新的形态。

这就要求教师能用新课标理念指导作业改革,从注重人的未来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角度去考虑,来提升数学作业的设计理念。认识到作业不仅是做习题,而且要做与习题有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创造。使作业成为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和了解科学的载体,使作业成为学生开发潜能、体现个性和培养能力的场所,作业才能真正发挥最佳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堂观下与之匹配的新作业观呈现给学生的应是开放的、整体的和多元的。即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开放的内容,采用有效的策略,促进知识的整体优化。那么多样化作业设计如何切入呢?

一、操作性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小学数学中几何知识的内容主要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板块。研究图形的位置、特征、公式计算等内容时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让学生亲手制作,通过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并

月份) 在课堂上对其作品进行展示。这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这类作业又可细分为手工类、美工类和拼图类作业。

1.手工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有启发性的提示语,比如可选用哪些较方便的制作材料,大体的制作要求等。如:在学习《角的认识》前,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签、小棒或硬纸条等,通过动手制作来体验角的特性

2.美工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大小自定。并提醒画图时注意确定比例。在正确画图的基础上还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自由发挥。例如,学习了方向和位置后,家庭作业就是:自行设计一张公园导游图,画出主要景点和景点间的线路。结果,学生在上交的图中除完成老师规定的要求外还画上了便利店、洗手间等人性化设施。由此,在完成过程中真实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拼图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要求先动手拼一拼,再把拼后的作品粘贴在纸上或结合拼的过程在纸上用数学语言或符号描述出来,让过程性的知识留下痕迹。例如,学习了图形的拼组后,家庭作业就是:请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并把结果贴在纸上,写出发现的结论。学生通过尝试,很清楚明了地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作业,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了解形体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数感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量与计量的内容。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认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相对比较贫乏,造成学生对量的观念的正确建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光凭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因此,我们需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途径,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观念的认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自己应对这些量的观念有正确、清晰、完整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此类知识时应做到人人练习、多多练习,加强实践,增加感受。例如,学习了《克与千克》后,家庭作业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实物,估一估,称一称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绕着400米的操场走两圈半。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知识有所体验,促进理解。

诸如此类的作业,旨在以各种活动形式为载体,帮助理解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其他内容中的一些小调查。小学数学中统计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统计观念与随机意识。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了解知识形成的来胧去脉,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设计此类题时,教师应对相关的统计专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注意知识的科学性。而且应事先考虑到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干扰因素,进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响对正确知识习得的无关因素。如: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后,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调查爸爸妈妈的身高和体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标准体重。并算出爸爸和妈妈的体重,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诸如此类的练习,训练了学生找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联想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精神等优秀品质的形成。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实现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查阅性作业——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

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进一步研究。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同时,此类知识往往是数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到的辛苦成果,蕴含了人类的千年智慧,体现了数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数学的文化价值,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达到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设计此类作业时,教师应事先进行查找,对知识有全面正确的了解,使自己的专业功底广博深厚,并留心发现学生在查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任务提供保障。

五、整理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每个单元结束后的“整理复习”。在每一单元新授结束后都可用,尤其适合中高段学生。这一板块的内容是重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脉络,从而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可让学生先回顾所学知识,再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和重难点知识都应做到胸中有数,了如指掌。刚开始训练时,只要求能清楚、准确、全面地整理出知识即可。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基础好的话,还可以针对梳理出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相应的举例,写出解题的提示、完整的解题过程和注意事项。并自行出几道同类型的题目。这样的话,学生其实就成了一个小小的编书者。

总之,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类型,设计多元的有效的练习是个长期的课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读课标精神,细心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开发出最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做”作业资源。拉大作业的“长度”与“宽度”,让我们的学生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学会创造,还要放远目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享受多元作业的乐趣中发展自我!

论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5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坚固基石。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存在问题]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概念包罗万象,它们有的需要用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的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了。在第一学段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来自学生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而这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对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来自教师的:教师对数学概念本身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是跟着教材、教参走,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自然会使得孩子们数学概念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糊涂。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也往往只浮于表面。

来自概念本身的: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月份) 具有抽象概括性;数学概念又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对于“角”就仅停留在角的顶点上,并需要依托具体的实物才能进行描述,而数学中的“角”则是“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费劲的。

[解决策略]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

12、

3、

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吗?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我们不能假定他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们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概念,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那么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引领他们,使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第3篇:数学组业务学习笔记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数学组教研活动学习内容 第一次学习

学习时间:9月5日

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第一章

1、 标准的制定基本依据:

标准是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成为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它的内容要涉及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各个具体的领域,内容要体现国家对义务增长率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纲要》中提到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包括:

让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同的过程;内容要与现代社会生活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所以《纲要》是制定《标准》的标准,是制定《标准》的基本依据。

3、 围绕《标准》又进一步开展了哪些重要课题研究?

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的发展;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最新趋势;数学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社会的数学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调查等五项研究工作。

4、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程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一是强调为所有人的数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数学:二是强调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一般数学素养;三是强调学习最有价值的数学,用发展的眼光考量数学的教育价值。

第二次学习

学习时间:9月17日

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5、 基本理念在整个《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标准》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那就是数学课程的发展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的中心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6、《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的发展要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控索和氛围中学习数学;教师的角色要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评价应关注学习过程,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落后等八个方面。

7、《标准》中对全体的含义是怎样表述的?

《标准》中对全体的含义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首先是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总体目标所使然。

第三次学习

学习时间:9月25日

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8、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意思是什么?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就内容来讲,应包括基本的数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应当是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数学,它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以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9、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含义是什么?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也包括能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对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在文化中的地位有所了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有多种途径,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和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

10、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从学生的经验开始的数学课程要继续朝着发现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第四次学习

学习时间:10月9日

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11、什么是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就是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经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以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应该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动手动脑做数学,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12、《标准》确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标准》确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解决问题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

13、如何根据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确定评价体系?

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围绕《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而展开,形成多维度、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包括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对有关数学事实掌握情况的评价,经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评价;在数学思考的评价:包括对有关的抽象能力、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和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解决问题的评价包括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表现的评价;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包括对原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评价。

第五次学习

学习时间:10月22日 学习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1.对数学的认识

1.1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入视角度不同,对数学的认识的说法不同。没有对错之分。

课标实验稿对数学的认识,着眼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数学是理性的音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名言,但数学的应用却长期得不到重视。针对这一现状,不少数学家呼吁要“要重视数学应用,还数学以本来面貌”,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是最后制胜的法宝”。 课标修改稿对数学的认识,着眼于数学的本质。这可能与课标实验稿实施后反映出的实际情况有关。

张奠宙教授《数学的本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

1.2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用)

数学不再仅是一种工具学科,数学已经成为一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空前扩大,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

第六次学习

学习时间:11月6日 学习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3. 课程理念

3.1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全面)

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知识体验、生活积累、思维方式、方法策略各自不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全员)

体现素质教育观念(两全)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有价值的数学——即具有基础性、发展性、现实性的知识。 必需的数学——即作为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大众数学”理念——为所有人的数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数学。

3.2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3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2)什么是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组织、指导取向。

(3)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教师教的方式决定着学生学的方式。 (4)引导学生习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5)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

(6)不同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没有没有优劣之分,且可优势互补相互交融。 (7)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主、合作、探索流于形式。 原因:

①教师提不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② 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引导的程度把握不准(过多或过少) ③ 探究活动环节不全 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探究活动(启发、引导)——结果的展示、交流与评价。

建议: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课标修改稿中对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提出了如下建议: 合理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

②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给最终的归纳总结留有余地。

③ 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适当的空间。既要关注学生获得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

④ 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

⑤合作交流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对于进行自主探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以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努力使他们也能参与探索活动并积极地思考。

第七次学习

学习时间:11月18日 学习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4. 关于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

关于课程目标的几个问题: (1)了解目标体系结构 (2)掌握目标陈述方式 (3)教学目标的制定 ① 相应内容:

知识技能——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主要包括观念、意识、思维、基本数学思想。

问题解决——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一些基本方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主要包括求知欲、乐趣、意志、信心、习惯、态度、世界观等。 ② 书写格式: 分项: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按条:1. 2.3.…………(一般不超过5条)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隐喻性的特点,它隐于知识内部或学习活动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要经过反复体验才能领悟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需要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入手,析出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八次学习

学习时间:11月28日 学习内容《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1)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1)合理创设情境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②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给最终的归纳总结留有余地。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能力,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

③ 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适当的空间。既要关注学生获得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

④ 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 ⑤合作交流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思考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 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学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7.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第4篇:艺体组总结

2006——2007第一学期艺体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工作已接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做一个总结,如有不当之处,请提出意见。

一、常规工作

1、全组教师做到遵守学校常规,按时出勤,努力工作,书写教案,相互听课,定时开展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组织好文艺、美术、体育的代表队辅导、训练。同时,全组教师还认真开展体育、艺术新课改的准备工作,开展新标准的实施工作。

2、抓好“两操一课”,改进课间操的做操质量,提高了做操的质量,现在,课间操已初步成为我校的一个亮点。认真抓好课外体育活动,举行美术展,举办了校运动会,利用课外活动和班会课进行年级的文艺演出,还开展了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举行了全年级的青年歌手大赛等。

二、配合学校完成各项艺、体方面的工作

1、认真完成校教研工作。为了搞好青年歌手大赛,陈正年老师不分早晚,积极组织学生演练,比赛时,忙里忙外,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2、认真积极的参加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其中论文获奖的有:毛碧芳、杨小平、陈正年老师。

3、认真组织校运动会的国旗队、花束队、彩旗队的训练工作。组织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的编排、训练工作,在运动会期间我校各班积极组织、训练,各年级都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第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们组是三合一,因业务的不同性,教研活动开展起来就有些困难,而且,又不在一起办公,使某些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开组内会议必须通知好几遍,老师们请假也好象不容易,致使艺体组叫领导操了不少心,整顿了两次。组内还存在着不团结倾向,整个艺体组分到三个办公室,每个办公室各自管好各自那一摊,给别人一种印象好似不团结。有的教师自律性差,要求自己不太严格,说话、办事不注意团结,造成不应有得分邦、分派,使艺体组出现了不团结的局面。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多作工作,使我们组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积极、向上的集体。在此,谢谢我们艺体组的全体老师,你们辛苦了,祝你们全家春节愉快,全家安康。

艺体组

2007.1

第5篇:艺体组总结

2013——2014年永庆小学艺体组学年下期

工作总结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艺术教研组在学校各级的领导下,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一如既往,做好各项工作。

新的学期,新的工作目标,新的工作思路,我们艺术教研组的全体人员在学校各级的领导下,团结互助,齐心协力,一如既往地做好学校各项工作。每星期的教研活动,我们都能有计划有安排地开展;学校布置的各项日常工作,我们都能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的每次大活动,只要安排到我们,每个教师都能无条件的去完成,不怕出力流汗,不计较名利得失。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大家都尽心竭力地做好每个人自己的工作,就能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共同创造辉煌的工作业绩。

二、为人师表,规范师德师风。

教师以德立教,以身立教,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是教师从事职业的根本。我们教研组全体成员在工作中能不断地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能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在艺术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新能力。

三、端正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组全体成员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教研组成员经常在一起学习业务文章,交流教学体会,设计教学方案,相互听课评课,探索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本学期,我们通过学习《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学生是一面镜子》等文章,提高了大家的教育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

每位成员都能努力上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大家能在课前讨论教学方案,并共同参与试教听课,提出改进意见,以利再教。对每一节课,我们都能组织评课,及时总结教学得失,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改正。

四、努力进取,提高教科水平。

一学期来,我们能积极市级、片级和校级的各类的教研活动,参与听课评课听(做)讲座等活动,人均听课二十节以上,通过学习研讨,大家的教科研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能认真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项教科任务,认真撰写教后小记、教学周记、教学论文,并能积极投稿,力争发表。我们能积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在相互帮助和交流中,力求共同提高。

五、存在的不足:

教师对教育教学科研的研究力度还需加大,特别是对学校课题研究的参与的积极性要提高。艺术课堂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抓好,课堂的教育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

永庆小学艺体组

第6篇:艺体组工作总结

2012年下半年克明学校艺体组工作总结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学校艺体教学越来越显其重要性。我校艺体工作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艺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艺体科目的教学教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教师的自身修养及理论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按学期初计划,各项教研工作得到了顺利的开展,圆满完成了本期计划任务。现将本学期学校艺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绩

(一)思想政治工作

认真组织音体美教师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教师对艺体教育的认识,加强对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态度以及师德的教育,使教师形成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不断钻研业务知识的良好习惯,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以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为宗旨,注重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为我校争创五个一流的名校做出贡献。

(二)抓住艺体科目的共同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艺体工作根据学校教育工作安排和学校本期工作计划为指导,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论。以教育科研为手段,确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的教学管理观念,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常规教学和学科活动中全面贯彻新课标。以“务实、创新”为指导方针,各学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学校在各学科组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艺体工作计划,并努力使教研的内容与学校工作安排和团队活动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脚踏实地地作好各项工作。

(三)发展有特色的艺体活动,促进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

本学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各项活动给学生了一片自由遨游的天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学校成立了田径、篮球、美术兴趣小组,在音体美教师的组织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得有声有色。于2010年12月举行了学校第五届趣味运动会,使学生有了参与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活跃了校园气氛,达到了同学、教师、家长间的沟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从活动中培养能力、开拓思维,获得了很多的感受和收获。

(四)抓好艺体教学常规

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领会其新的思路和精神,注意对照新旧课程标准异同点,切实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脉络,为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狠抓常规管理,定期对音体美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听课笔记等资料进行检查,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音体美教师认真执行教务处工作计划,同时做到相互多听课,老带新,熟带生,在短时间内让新教师适应教学工作,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五)抓好课间操和场地规划

为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质,狠抓课间操质量,并及时找出不足,利用体育课纠正广播操动作,努力使课间操成为学校的亮点,成为全镇学校课间操的典范。中学和小学体育教师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对学校篮球场和田径场进行了规划,让师生有规范的活动场所,集会、做操时有整齐划一的队形。

(六)培养年轻教师工作

年轻教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思维敏捷,接受新的知识信息快。对于他们的工作,学校注入了极大的希望。平时主动看他们的课,定期查看教案,并及时向他们反馈信息,善意提出改进意见,使他们在压力下、磨练中迅速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存在主要问题与不足:

本学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没有传统特色项目,今年未参加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工作缺乏开拓性等。

三、今后努力方向:

总结过去的工作,找出不足,认真进行研究整改,进一步学习法律法规,开展艺术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艺术教育看作是立校之本,育人之舟,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主要的一项工作来抓,并且在工作中讲究一个实字,扎扎实实地开展艺术教育。确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的教学管理观念,加大艺术课程改革力度,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在学科教学和个性活动中全面贯彻新课标。力争课堂教育丰富多彩,深受学生的喜爱,争取在新学期能有更大的进步。

克明学校艺体组 2012-12-20

上一篇: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下一篇:秘书学与秘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