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寓言小故事

2022-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十二个寓言小故事

关于人生的十二个经典故事

经典故事之一:七十岁的人生

上帝制造万物。最先制造了牛,上帝对牛说,你到人世间去拉犁开荒,给你50岁的寿命。牛一听,不行太辛苦了,我只要20岁的寿命,上帝答应了。又制造了猴子,对猴子说,你到人世间逗大家取乐吧,给你20岁的寿命。猴子一听,不行我只要10岁,上帝也答应了。又制造了狗,让狗给人去看门,也给它20年的寿命,狗一听,我也要和猴子一样只要10年的寿命。最后制造了人,对人说,让你们到人世间去享乐去吧,给你20岁的寿命。人一听很高兴,但觉得寿命太少了,让上帝增加寿命,上帝便把牛、猴子、狗不要的寿命全给了人。你看,现在的人20岁以前吃穿玩乐不用发愁,尽情享受;20~50岁期间象牛,奔波奋斗,养家糊口;50~60岁期间象猴子,成了老小孩,逗大家取乐嬉笑;60~70岁就成了狗,腿休在家,孩子们出去游玩、看电影,便对老人说,“爸,我们出去了,你在家看着门”。

经典故事之二:鸡的危机意识

鸡认识到“每天产一个蛋、主人的刀才会靠边站;如果十天半个月不下一个蛋,这…,不杀你才怪”。鸡的广告意识比鸭高,鸭蛋比鸡蛋大,但没有鸡蛋普遍,鸡蛋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过节期间说的肉禽蛋丰富,这个蛋是鸡蛋。鸡下完蛋后,就会宣传“个大、个大、个个大”。

经典故事之三:庙里的和尚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经典故事之四:店主买鹦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经典故事之五:心理学教授参观疯人院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

经典故事之六:农民陈阿土出国旅游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

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MORNING 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MORNING 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 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 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经典故事之七:爱吃饺子的富家子弟

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别刁,只吃馅,两头的皮尖尖就丢到后面的小河里去。

好景不长,在他十六岁那年,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继病逝。这下他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饭。邻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给他吃一碗面糊糊。他则发奋读书,三年后考取官位回来,一定要感谢邻居大嫂。

大嫂对他讲:不要感谢我。我没有给你什么,都是我收集的当年你丢的饺子皮尖,晒干后装了好几麻袋,本来是想备不时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还给你了。 大官思考良久,良久……

有一个有名的三八理论: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工作,这个人人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在于业余时间怎么渡过。时间是最有情,也最无情的东西,每人拥有的都一样,非常公平。但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资源的人才会成功。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经典故事之八:在森林遇到老虎的A和B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经典故事之九:赶牛下山的父子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经典故事之十:汉克、爸爸、妈妈和哥哥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对别人多有帮助。 责任可以让我们将事做完整,爱可以让我们将事情做好。

经典故事之十一:七人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经典故事之十二:动物园的小骆驼

在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地长?" 骆驼妈妈说:"当风沙来的时候,长长的睫毛可以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看得到方向。"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 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帮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条件。" 小骆驼又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 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高兴坏了:"哗,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惜现在没人用。一个好的心态+一本成功的教材+一个无限的舞台=成功。每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

第2篇:英语寓言小故事

Making His Mark “刻舟求剑”

A man from the state of Chu was taking a boat across a river when he dropped his sword into the water carelessly. he made a mark on the side of the boat where the sword dropped, hoping to find it later. When the boat stopped moving, he went into the water to search for his sword at the place where he had marked the boat. As we know, the boat had moved but the sword had not. Isn’t this a very foolish way to look for a sword?

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时,他不小心把自己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宝剑落水的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他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To Pull up the Seedlings to Help Them Grow “拔苗助长”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farmer who planted a plot of rice. After he planted the seedlings, every day he went to the field to watch the seedlings grow. He saw the young shoots break through the soil and grow taller each day, but still, he thought they were growing too slowly. Eventually he got impatient with the young plants and suddenly he hit upon an idea that one by one, he pulled up the young plants by half an inch. The next early morning, the young man couldn’t wait to check his “achievement”, but he was heart-broken to see all the pulled-up young plants dying.

从前,有个农夫,种了稻苗(seedlings)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时,都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很不耐烦。想了又想,他终于想到一个“最佳方法”,他将稻苗全都拔高了几分。第二天,一早起身,他迫不及待地去稻田看他的“成果”。 哪知,却看到所有的稻苗都枯萎了。

Pluggin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掩耳盗铃”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man who wanted to steal his neighbor’s doorbell. However, he knew clearly that the bell would ring and catch the other people’s attention as long as he touched the bell. So he thought hard and suddenly hit on a clever “idea”. He plugged his ears with something, thinking that everything would go well when he stole the bell. Unfortunately to his disappointment, the bell still rang loudly and he was caught on the spot as a thief.

从前,有一个人想偷邻居门上的铃,但是他知道一碰到铃,铃就会响起来,被人发现。他想啊想,终于他想出一个“妙极”,他把自己的耳朵用东西塞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当他去偷铃时,铃声仍旧响起来,他被别人当场抓住

The Fox and the Crow

“狐狸和乌鸦”

One day a crow stood on a branch near his nest and felt very happy with the meat in his mouth. At that time, a fox saw the crow with the meat, so he swallowed and eagerly thought of a plan to get the meat. However, whatever the fox said to the crow, the crow just kept silent. Until the fox thought highly of the crow’s beautiful voice, the crow felt flattered and opened his mouth to sing. As soon as the meat fell down to the ground, the fox took the meat and went into his hole.

有一天,一只乌鸦站在窝旁的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心里非常高兴。这时候,一只狐狸看见了乌鸦,馋得直流口水,非常想得到那片肉。但是,无论狐狸说什么,乌鸦就是不理睬狐狸。最后,狐狸赞美乌鸦的嗓音最优美,并要求乌鸦唱几句让他欣赏欣赏。乌鸦听了狐狸赞美的话,得意极了,就唱起歌来。没想到,肉一掉下来,狐狸就叼起肉,钻回了洞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 “画蛇添足”

Long long ago, several people had a jar of wine among them and all of them wanted to drink it by himself. So they set a rule that every one would draw a snake on the ground and the man who finished first would have the wine. One man finished his snake very soon and he was about to drink the wine when he saw the others were still busy drawing, so he decided to draw the feet to the snake. However, before he could finish the feet, another man finished and grabbed the jar from him, saying, "Who has ever seen a snake with feet?” The story of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 tells us 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 not going far enough.

古时几个人分一壶酒。他们都想独自喝完那壶酒,所以就定了一个规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最快,这壶酒就归谁。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他正打算喝这壶酒时,看见别人都还在忙着画,就决定给蛇再画上几只脚。结果,他的蛇脚还没加完,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那人一下把酒壶夺了过去,说:“有谁见过长脚的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是不对的

第3篇:小寓言故事

篇一:小寓言故事

中学生最喜欢的哲理小故事汇总 【寓言典故】负暄献曝

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厦温室和丝袄狐裘。他回头招呼妻子说:“这般享受的办法,别人一定还不知道,等我们去告诉国王,肯定会有重赏哩。” 教学内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简要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也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的社会教育等密切相关。这个农夫有这样的想法,是由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的社会教育等社会存在决定的。 【寓言典故】马价十倍

有人牵着一匹骏马在集市上卖,整整站了三个早上,连上来问个价钱的人也没有。这人便去求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卖了三天都没人要。麻烦您老帮个忙,只消在我的马旁边站一站,看一看就行了。小人定有酬谢。”伯乐就踱到集市上,在经过马身边时瞟了两眼,又回头看了一下。人们听说了,蜂涌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马价立刻提高了十倍。教学内容:实践的特征

简要分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客观物质性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卖马人为什么要去求助于伯乐呢?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利用伯乐的活动来提高马的知名度,从而顺利的把马卖出去。这正说明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寓言典故】愚公移山

北山有位愚公,年已九十,立志要把阻挡门前交通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率邻子孙开山垦壤,用锹挖、用肩挑,用箕畚运到别处去,一年往返一次。智叟劝他不要白费劲。愚公说:“我的决心下定了,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可以一代一代地搬下去。而山呢?搬掉一挑土,就少一挑土,这样下去,还怕它不平吗?”愚公的这种干劲,感动了上帝。上帝就命令神把两座山搬走了。 教学内容:实践的特征

简要分析:这个故事的本意在于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我们深为愚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的同时,也不免要问:“为什么一定要用锹挖、用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用现代化的机器和运输工具呢?”因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其手段是客观的: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寓言典故】秀才断事

有个乡下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我要是有一百亩稻田就心满意足了。”邻居听了,心生嫉妒,便说:“你要是有一百亩田,我就养一万只鸭,吃尽你的稻子。”于是两人争吵不休,便去衙门告状。他们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墙大门,就扭打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个秀才在大堂上踱方步。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地上,各诉状情。秀才说:“这样吧,你们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待我做了官,再给你们审理这件案子。”教学内容:在奋斗是实现理想

简要分析: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又可以转化成现实。但理想要转化成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就主观而言,特别需要艰苦奋斗,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秀才所言,正是此意。【寓言典故】爱钱忘命

永州地方的人都很会游泳。一天,江水暴涨,有五六个人划着一只小木船横渡湘江,船到中流,被大浪打翻,拼命向岸边游去。其中一位使出全部的力气,也游不了几尺。同伴问他:“平日你最会游泳,今天怎么了?”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枚大钱,重得很,所以游不动了。”同伴说:“怎么还不丢掉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头。不一会儿,更加游不动了。已经上岸的同伴对他说:“你好愚蠢,被钱迷得太深了!命都顾不上了,还要钱干什么?”他还是摇头,最后,沉到水下淹死了。

教学内容: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简要分析: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这种价值观是错误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如不加以自觉的抵制,必象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会被金钱淹死。 【寓言典故】凿壁偷光 匡衡年青时十分好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不能读书。他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让微光透过小洞照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习到深夜。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并不识字,但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打工,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家很奇怪,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藏书,我就满足了。”主人很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终成西汉有名的学者,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教学内容: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简要分析: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条件,同时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匡衡之所以终成大学者,是与他的个人主观努力分不开的。

【寓言典故】再作冯妇

从晋国有位勇士,名叫冯妇,善于打虎,闻名全国,被提拔作了士人。一次,冯妇和许多士人乘车经过一座山头,有许多老百姓举着锄头、木棒,正在追杀一只老虎。这只猛虎背靠山崖,面对众人,怒跳狂吼,吓得众人不敢上去碰一碰。忽然有人发现冯妇,大家连忙迎上来,请她打虎。冯妇二话没说,振臂下车,老百姓看了一起欢呼叫好;而车上那些士人都在嘲笑冯妇身为士人,却不成体统。

教学内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简要分析:老百姓欢呼叫好,并不是因为冯妇成了士人,而是由于冯妇下车打虎为民除害,这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而车上的其他士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寓言典故】一目之罗

有一群鸟飞来了。捕鸟人布了一张大网,结果网到了不少鸟。有个人在旁边仔细观察,发现一个鸟头只钻一个网眼,于是心里就想:何必那么麻烦,把许多网眼结在一起呢?他回到家里,就用一截一截的短绳子结成许多小圈圈,准备也去捕鸟。别人问他:“这是做什么用的?”他回答说:“去网鸟用的。反正一只鸟头只钻一个洞,我这种网岂不比一张大网省事多么?” 教学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简要分析: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这个典故正说明了这一点:捕鸟用的网固然是由一个个网眼构成,但如果离开了整张网,靠个的网眼是肯定捕不到鸟的。 【寓言典故】不死之药

有人来向楚王进献不死之药。传达官拿着药走进内宫,迎面碰到卫队射击手。射手问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可以吃吗?”传达官说:“这是不死之药,怎么不可以吃?”射手听了,一把夺过药吞了下去。楚王大怒,命人将那位射手斩了。射手托人到楚王面前辨白:“射手是问了传达官可不可以吃’,传达官说可以吃’,他才吃的,这不是他的错,而是传达官的罪过。而且,这客人送来时说是不死之药,可是射手刚吃下肚,就要被大王杀掉,这就明明是催死之药嘛。这说明是客人在欺骗大王。您要是杀了射手,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宁愿听别人欺骗自己。”楚王听了这话,就把那个射手放了。 教学内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简要分析: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总是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但历史上总有些人妄图长生不老,到处寻求不死之药。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不死之药是没有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具有自然性。 【寓言典故】盗牛者说

衙役押着个偷牛的犯人经过大街,有个熟人见了犯人很惊讶:“你犯了什么罪啦?”犯人回答说:“悔气撞出来的,上次在街头上闲走,见地上有根草绳,以为有用,顺手拾了起来。”熟人回答道:“拾根草绳也犯法?”犯人回答:“说不清楚,我哪里知道草绳那头还拴着一头小牛呢?”

教学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简要分析:这个犯人实属极端个人主义,但却还要给自己找美丽的借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寓言典故】埋两头蛇 孙叔敖还是小孩时,有一次出去玩耍,看见路上有一条两头蛇。他把这条蛇杀了埋到了地里。回到家里,他就哭个不止。他的母亲问他为什么哭?他回答说:“我听人说看见两头蛇的人就会死。刚才我看见了两头蛇,恐怕要死了,再也看不到母亲了。”他母亲问:“两头蛇现在在哪里?”他说:“我怕别人看见,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亲听了说:“你做了一件好事,上天会给你好报的。后来,”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全国人民都相信人的仁德。 教学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简要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首先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做到: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确利益。孙叔敖面对“死亡”,仍能做到“怕别人看见,把它打死埋掉了”。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寓言典故】子夏胜肥

子夏去见曾子,曾子对他说:“近来你胖多了。”子夏说:“我战胜了,所以我发胖了。”曾子不解:“你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我在书房里读到尧舜禹的道德仁义,十分羡慕;走到街上看见世俗的富贵荣华,也十分羡慕。两种心思在心中斗个不停,未知胜负,茶饭不思,人也瘦了。”“那现在谁战胜了呢?”“先王的仁义战胜了。所以我就发福了。”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简要分析:以追求利润获取自身利益去激发不同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驱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换句话说,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人们为“富贵荣华”而奋斗。但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手段必须正当、合理、合法。这个故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义利关系很有借鉴意义。【寓言典故】聪明的鸟师

有位捕鸟师在湖泽上张开了罗网,撒下了食饵。不一会儿,成群的鸟雀飞来。鸟师一拉网,所有的鸟儿都网在了网内。这时其中有一只大鸟撑开翅膀,所有的鸟雀都奋力齐飞,便带着网一起飞上了天空。鸟师抬着头,紧追着鸟网。有人对他说:“鸟在天上飞,你凭着两条腿,怎么追得上啊?”鸟师答道:“日暮时分,这些鸟儿都要各自回窠,方向一乱,鸟网就一定会掉下来。”说罢,他仍紧追不止。太阳下山了,网中之鸟有的要飞归树林,有的想回到山崖,有的往东,有的朝西,翻飞争竞,闹成一团,不一会,整个鸟网当空落下。鸟师连忙上去,把这些鸟儿都收拾了。

教学内容: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简要分析:现代化建设需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这就需要集体主义来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否则,象这网中之鸟,最终肯定是什么事也办不成。 【寓言典故】反裘负薪

魏文侯出去游玩,看见路上有一个人反穿着皮袄,毛向里,皮向外(古时候的皮袄穿时都是毛在外的),背了一捆草。魏文侯问他说:“你为什么要反穿皮袄背柴呢?”那个人回答说:“因为我爱惜皮袄的毛。”魏文侯说:“你这样做,难道不知道皮弄掉了,毛就长不住的道理吗?”

教学内容: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简要分析: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两者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当然,两者相比,社会集体利益更具有根本性,占首要地位。人个利益必须建立在集体利益之上,没有集体利益,也就不会有个人利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寓言典故】子罕不受玉有个热衷于拍马的宋国人弄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浑玉,来献给子罕。子罕不要。那个人说:“这是块宝玉啊,只配给您这样的君子做器具,那些贪财受贿的小人可不配用。”子罕说:“你把这块玉看作是宝贝,我呢?把不收你这块玉当作宝贝。” 教学内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简要分析:这个宋人把这块玉视作宝贝,而子罕则把严以律己、不贪污受贿视作珍宝,这是由于他们的价值观不同所致。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寓言典故】儿子也善泅

从前有个善于游泳的越国人,生了个儿子刚满月。他的母亲就要把儿子丢到水里去。有人奇怪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母亲回答:“他的父亲是个游泳的高手,他必定也是个会游泳的人。”

教学内容: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简要分析:这个母亲之所以得出“他必定也是个会游泳的人”得错误结论,是建立在她的“儿子必定象父亲”这个错误前提上的。我们在思维中进行推理,要获得新和正确知识,必须注意推理的前提必须正确。

【寓言典故】儿子也善泅从前有个善于游泳的越国人,生了个儿子刚满月。他的母亲就要把儿子丢到水里去。有人奇怪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母亲回答:“他的父亲是个游泳的高手,他必定也是个会游泳的人。” 教学内容: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简要分析:这个母亲之所以得出“他必定也是个会游泳的人”得错误结论,是建立在她的“儿子必定象父亲”这个错误前提上的。我们在思维中进行推理,要获得新和正确知识,必须注意推理的前提必须正确。 【寓言典故】獐鹿之辨

王安石之子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一起。客人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看了半天,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听了,十分惊奇。 教学内容: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简要分析:在叫维中作出正确判断,基本要求是:判断必须真实、准确,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判断应当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能够指导人们去进行实践活动。王安石之子的回答,表面看来,倒也没错,可究其实质,是废话一句,因为它没有回答任何具体问题。现实生活中也常有此情形:大块文章,洋洋洒洒,大会报告,滔滔不绝,但实际上不解决任何问题。

【寓言典故】鲁王养鸟

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派人把它捉来,供养在宫殿里,把宫里最美妙的音乐奏给它听,用最丰盛的膳食招待它。可这只鸟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片肉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沾,只三天便死了。

教学内容: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简要分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限的。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质与规律。人们应当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否则,就会象这个鲁王一样,用他供养自己的那一套办法来供养海鸟,而不是用养鸟的办法来养鸟,结果是把一只鸟活活养死了。 【寓言典故】扣盘扪烛

有个人生来瞎了双眼,从来没见过太阳。他想知道太阳的模样,便去问明眼人。别人拿来一只铜盘,告诉他:“太阳的形状象脸盆,是圆的。”瞎子接过铜盘,敲了敲,发出了当当的声音,他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过了几天,瞎子在街上听见当当的钟声,高兴地说:“和知道,这就是太阳!”旁人对他说:“不对,太阳是会发出亮光的,就象点燃的蜡烛。”同时拿来一支蜡烛给他摸了摸。瞎子便牢牢地记在心里。有一天,他摸到一根竹箫,便对别人说:“这肯定是太阳!”

教学内容: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简要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但要实现这种上升,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运用科学和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否则难免会闹出“扣盘扪烛”式的笑话。 【寓言典故】一鸣惊人

楚庄王莅政三年,从没发布过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有一天右司马悄悄问楚庄王:“大王啊,我听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飞、不叫、不理羽毛,默默无闻,这是什么道理呢?”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是为了让羽翼更加丰满;三年不飞不叫,是为篇二:小学生成语(寓言故事)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好学的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通过这则寓言表达了在良师的引导下,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黔驴技穷: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塞翁失马: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篇三:儿童寓言故事

1、胆小先生

有一位先生,住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因为他的胆子很小,大家都电他胆小先生。 一天,一只大老鼠闯进了他的房子。胆小先生马上去捉,结果在地下室捉住了它。 你放了我!大老鼠挣扎着说,我要是一跺脚,整个房子就塌了。

胆小先生害怕了,连忙放开了他,还允许他住在地下室里。

地下室里吃的东西真多,大老鼠吃呀,喝呀,真开心。后来,大老鼠生了一窝小老鼠,小老鼠又长成大老鼠??很快,地下室住满了老鼠。

不行,不行!大老鼠冲着胆小先生嚷嚷:这么多老鼠住这么一个小小的地下室,而你一个人住那么多房间,太不合理了,得换房子。

换房子?胆小先生住在地下室,老鼠们住进各个房间,他们在宽大的客厅里唱呀,跳呀,在喷香的厨房里喝呀,吃呀,每天都像过节一样。

你应该搬出去!大老鼠又冲着胆小先生嚷嚷,你干嘛住在地下室?这么好的地下室,你配住吗?

什么?胆小先生气愤得跺了一下右脚,咚--老鼠们害怕了,他们个个抱头乱窜,以为地震了。 哦,原来我是很有力量的!胆小先生抓起旧扫帚,这儿一扑,那儿一打,这儿一戳,那儿一捣,老鼠被打得吱吱叫,全逃走了。 胆小先生后来怎么样了?小朋友能猜到吗?

2、农夫和狐狸

有个心肠很坏的农夫十分嫉妒邻居农田里的庄稼长得好,一心想毁掉这些庄稼。于是,有一天,他趁捉狐狸的机会,偷偷地把烧燃的木柴放在邻居的地里。正好路过此地的狐狸拿起那块木柴,按照神明的指示,扔到这个农夫的地里,把他的庄稼烧得精光。

通过这个故事 ,我们可以知道害人必害己,神是决对不会放走任何一个坏人!所以,小朋友们,我们必须要老老实实地做人,不能打坏心眼,要做一个好宝宝,乖宝宝!

3、野驴和家驴

一天,野驴看见家驴舒适地躺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就走了过去,夸奖他身强体壮,还享受美味的食物。野驴非常羡慕家驴美好的生活!后来,野驴又看见家驴驮着沉重的货物,驴夫还跟在后面用棒棍边打边赶,于是,野驴对家驴说:“我现在不再觉得你幸福了,我看得出来,不遭受那百般痛苦是得不到一点点享受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所得到的利益、收获都必须靠辛勤的劳动等沉重的代价来获取的,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所以,小朋友们,我们不能单纯地羡慕别人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在幸福背后,人们是付出了很多劳动和努力的!

4、花言巧语的狼

牧羊人的笛子吹得非常动听,一天,一只小羊趁着牧羊人深情地吹笛子的时候偷走了出来。偷走的小羊的居然和幼狼做起了好朋友!当牧羊人发现小羊和幼狼一起玩耍的时候,他把它们一起抱了回去,并做起了实验。小羊和幼狼一天天地长大了。每天,狼都用花言巧语哄骗着牧羊人,并偷偷地学着偷捉小羊。渐渐地,狼成了一名出色的小偷,正如牧羊人预想的那样——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们总是花言巧语,伤害弱小。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懂得正确地认识他人,很多时候,坏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5、值得骄傲的鹿角

森林里有一只漂亮的鹿,它总是为自己拥有一对美丽的鹿角而骄傲。于是,小鹿看不起其他的任何动物,经常嘲笑它们外表难看。一天,森林之王狮子出来了。小动物们都纷纷逃跑,只有那只骄傲的鹿还站在原地。同样,小鹿居然开始嘲笑狮子,认为狮子没有它头上那对漂亮的鹿角,不值得骄傲!狮子受到小鹿的嘲笑,非常恼火,于是狠狠地扑向了小鹿!当小鹿拼命逃跑的时候,那对漂亮的鹿角居然卡在树上,它只能秫秫殆命了!这时候,骄傲的小鹿才明白:没有头上那对骄傲的鹿角,也许没有那么漂亮,但至少能够活得长一些! 小鹿因为自己美丽的外表而异常骄傲,看不起任何同伴,甚至用骄傲来挑衅森林之王!最后,当然是死路一条!这告诉我们,不能单纯地满足自己美丽的外表,不能骄傲自满,要学会谦虚,学会审慎。

6、 情况不同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他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是要我的命的 ? ”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 ,不宜幸灾乐祸,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要有宽容的心!

7、 靠自己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8、土拨鼠哪去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因为痴迷于电脑、电视、小说等往往放松了学业,忘记了最初的追求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给他们叫这样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白色的兔子,兔子飞快的向前奔跑,三只猎狗围追堵截,兔子急了,噌的一下爬上了另一颗大树。兔子在树上,仓惶中没有站稳,一下子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兔子乘机逃跑了。

故事讲完后,教师要问学生:这个故事有问题吗? 学生可能说:兔子不会爬树。

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直到学生找不出问题了,教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趁学生思考之际,教师由此引发话题教育学生:

土拨鼠,猎狗追求的目标,可是由于兔子的出现,猎狗改变了目标,我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打了差,土拨鼠竟在我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追求人生的目标中,我们有时会被风光迷住,有时会被细枝末节打断,有时会被一些琐事分散精力,在中途停顿下来,迷失了方向,或走上了歧路,从而了最初追求的目标。同学们,人生的路很长很长,既有奇花异草的诱惑,又有山峦叠嶂的阻挡,你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不要忘记你最初追求的人生目标。

9、鹅卵石与钻石

为什么我们非要学习这些没用的东西呢?这是当老师的所听到的学生们的抱怨与质疑中最常出现的一句话。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寓言: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的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旨意。神出现了,神开始说话了:你们沿途要多拣拾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后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他们还是各自拣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褡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昨天放进马褡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后悔极了,后悔没有拣拾更多的鹅卵石。

现在我们觉得没用的知识,就像鹅卵石,将来有可能变为无尽的财富。

10、教育学生自尊、自重、自信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常常伤心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是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那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的有很多人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孤儿院,男孩兴奋的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价格较昨天又涨了十倍,但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为稀世珍宝。男孩兴冲冲的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将这一切告诉院长。院长望着男孩,徐徐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又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价值,生命就有意义。

11、学会期待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自己雕刻的表现心中理想女性的美女像产生了爱恋之情,在他深切的期待中,雕像变为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这虽是神话故事,但在现实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其后向教师提供了一份名单,并说,这些孩子又很大的发展可能性。教师们甚感困惑,因为名单上的孩子有一些是差生。心理学家解释说,这只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测,不是说学生的现在,并要求老师保密。8个月后,罗森塔尔重返学校,进行第二次测验,结果令人惊讶,凡名单上的学生,无论在学业成绩、智力发展,还是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等方面,无一例外,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而这个名单,只是从全部学生中随机抽取的。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的期待,会通过言行、表情传达给学生,学生会受到鼓舞,并朝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发展,这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作用。期待是多么神奇,我们做老师的要学会期待。

12、让美德占据学生的心灵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是饱学之士,真是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学生说:十年游历学,你们现在有了很多学问,长了不少见识。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便围绕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我们坐在旷野里。这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感到很惊奇,他们都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先开口了: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弟子说:散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弟子说:斩草要除根,要把根挖出来才行。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经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子坐了下来,等待老师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这样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

我曾进行了五年德育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到学校搞调研时,常听学校回报说,他们搞了八不准十不要,我说,最好还是搞个学生应该怎么做吧,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一些。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做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践行性,还是让学生养成美好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更有效果。篇四:成长中必看的10个经典寓言故事

成长中必看的10个经典寓言故事

引导语:生活中长长有一些意义深刻的小寓言,诙谐之中透露出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今天小编搜集一些成长中必看的10个经典故事,看完你会明白很多!

1、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2、只乌鸦坐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一只小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象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干吗?”乌鸦答道:“当然啦,为什么不呢?”于是,兔子便坐在树下,开始休息。突然,一只狐狸出现了。狐狸跳向兔子??并把它给吃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要想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你必须坐(做)得非常非常高。

3、只小鸟正在飞往南方过冬的途中。天气太冷了,小鸟冻僵了,从天上掉下来,跌在一大片农田里。它躺在田里的时候,一只母牛走了过来,而且拉了一泡屎在它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牛屎堆里,发掘牛粪真是太温暖了。牛粪让它慢慢缓过劲儿来了!它躺在那儿,又暖和又开心,不久就开始高兴地唱起歌来了。一只路过的猫听到了小鸟的歌声,走过来查个究竟。顺着声音,猫发现了躲在牛粪中的小鸟,非常敏捷地将它刨了出来,并将它给吃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1.每个在你身上拉屎的都是你的敌人。2.每个把你从屎堆中拉出来的都是你的朋友。3.当你陷入深深的屎堆当中(身陷困境)的时候,闭上你的鸟嘴!

4、一次,一个老强盗带着徒弟去抢劫银行,被警方追捕。两人狂逃,差点儿连裤子都跑掉了。好不容易甩掉了警察,两人上气不接下气,瘫倒在地上。 良久,惊魂稍定,徒弟说:“师父啊师父,要是这个世界上没有警察,该有多么美好啊!”师父骂道:“放屁!要是没有警察,我们还有饭吃吗!”徒弟大惑不解。师父语重心长地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想想,如果没有了警察,是不是大家都敢去偷、去抢了?正因为有了这些警察,把那些能人挡住了,我们才有生存空间啊!和他们相比,我们算什么东西?有什么本事啊?我们不就是仅仅凭着一颗贼胆,敢干他们不敢干的事,才混得一口饭吃吗?有了警察,才有我们啊!没有警察,哪里有我们的好日子过啊!” 你看成功人士多么风光,但是,你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另外一面,你“只看到贼吃肉,没有看到贼挨打”,没有看到他们为成功所流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即使,你看到了“贼挨打”,你也只愿意做“只吃肉不挨打的贼”。天下哪里有这样便宜的好事!上面那个老强盗的经验,我们是可以好好借用一下的。只要有一点点勇气、自信,就足够用来突破生理和心理的障碍。

5、两个食人族到某公司上班,老板说:“如果你们在公司吃人,立马开除!”三个月下来大家相安无事,突然一天老板把这两个人叫到办公室大骂一顿:“tmd,叫你们不要吃人你们还吃,明天你们不用来上班了!” 两食人族收拾东西离开,出门时一个忍不住骂另一个:“告诉过你多少遍,不要吃干活儿的人,三个月来我们每天吃一个部门经理,什么事都没有,昨天你吃了一个清洁工,今天就被他们发现了!”

6、小狗汤姆到处找工作,忙碌了好多天,却毫无所获。他垂头丧气地向妈妈诉苦说:“我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没有一家公司肯要我。” 妈妈奇怪地问:“那么,蜜蜂、蜘蛛、百灵鸟和猫呢?” 汤姆说:“蜜蜂当了空姐,蜘蛛在搞网络,百灵鸟是音乐学院毕业的,所以当了歌星,猫是警官学校毕业的,所以当了保安。和他们不一样,我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文凭。” 妈妈继续问道:“还有马、绵羊、母牛和母鸡呢?”汤姆说:“马能拉车,绵羊的毛是纺织服装的原材料,母牛可以产奶,母鸡会下蛋。和他们不一样,我是什么能力也没有。” 妈妈想了想,说:“你的确不是一匹拉着战车飞奔的马,也不是一只会下蛋的鸡,可你不是废物,你是一只忠诚的狗。虽然你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本领也不大,可是,一颗诚挚的心就足以弥补你所有的缺陷。记住我的话,儿子,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要珍惜你那颗金子般的心,让它发出光来。”汤姆听了妈妈的话,使劲地点点头。 在历尽艰辛之后,汤姆不仅找到了工作,而且当上了行政部经理。鹦鹉不服气,去找老板理论,说:“汤姆既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不懂外语,凭什么给他那么高的职位呢?” 老板冷静地回答说:“很简单,因为他是一只忠诚的狗。”

7、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8、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 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4篇:管理寓言小故事汇总

绩效管理寓言故事:三只老鼠

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他们找到了一个油瓶,但是瓶口很高,够不着。三只老鼠商量一只踩着一只的肩膀,叠罗汉轮流上去喝。当最后一只老鼠刚刚爬上另外两只老鼠的肩膀上时,不知什么原因,油瓶倒了,惊动了人,三只老鼠逃跑了。回到老鼠窝,他们开会讨论为什么失败。

第一只老鼠说,我没有喝到油,而且推倒了油瓶,是因为我觉得第二只老鼠抖了一下。 第二只老鼠说,我是抖了一下,是因为最底下的老鼠也斗了一下 第三只老鼠说,没错,我好像听到有猫的声音,我才发抖的。 于是三只老鼠哈哈一笑,那看来都不是我们的责任了。

想必多数人都能明白这则故事所表达的含义,但是,在职场上,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老鼠”却随处可见。就如在某企业季度绩效考核会议上,

营销部门经理A说:最近的销售做得不太好,我们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主要的责任不在我们,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新产品,比我们的产品好。所以我们也很不好做,研发部门要认真总结。

研发部门经理B说:我们最近推出的新产品时少,但是我们也有困难呀。我们的预算太少了,就是少得可怜的预算,也被财务部门削减了。没钱怎么开发新产品呢?

财务部门经理C说:我是削减了你们的预算,但是你要知道,公司的成本一直在上升,我们当然没有多少钱投在研发部了。

采购部门经理D说:我们的采购成本是上升了10%,为什么你们知道吗?俄罗斯的一个生产铬的矿山爆炸了,导致不锈钢的价格上升。

这时,ABC三位经理一起说:哦,原来如此,这样说来,我们大家都没有多少责任了,哈哈哈哈。

人力资源经理F说:这样说来,我只能去考核俄罗斯的矿山了。

就是在我们的企业中类似的情况似乎总在发生,而老板、主管们却也似乎总是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就只能归咎到中国人的通病:一出事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而不是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在工作中,各部门并不应该把所谓的客观因素当原因,责任人人有份,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不会是“自古华山一条道”,每个部门应该都多少能找到解决之道,这就是主观态度问题了。推诿只是表面现象。主要是素质问题。

1、没有团队精神;

2、没有责任心;

3、没有面对错误的勇气;

4、不能反求诸己;

5、凡事归罪于外;

6、饱汉不知饿汉饥,自己吃饱了万事大吉......

管理寓言:摘自《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爱丽丝说。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

这个故事讲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个目标。有目标,你才知道自己想要到哪里去,有目标你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想要去哪里都搞不清楚,再高明的人也无法给你指出出路。

天助先要自助,当一个人没有清晰的目标方向的时候,别人说的建议再好也是别人的观点,不能转化自己的有效行动。

企业也是如此。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统一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如果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清晰,员工即便想努力,也会有无从下手的无力感。

没有组织目标的企业不要奢望员工可以自动自发地工作,不要奢望员工可以自动产生归属感。一个企业,首先要制定组织的目标,用组织的目标指导员工制定自己的个人目标,并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兔总经理的困惑 南山住着一群兔子,在兔总经理的领导下,过着丰衣足食、其乐融融的生活。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兔总经理发现兔子采摘回来的食物越来越少了——原来很多兔子在偷懒。

兔总经理很生气,它发现偷懒的兔子不仅自己消极怠工,而且对其他兔子还宣扬“干多干少都一样”的负面思想。于是兔总经理决定奖励那些表现好而且不乱说话的兔子,给它们最爱吃的胡萝卜。

一只小灰兔得到了兔总奖励的第一根胡萝卜,结果引起了兔群的轩然大波。几只老兔子在把小灰兔嘲弄了一番之后,还责问兔总奖励小灰兔的理由。兔总说:“我认为小灰兔表现优秀,很听话,如果你们积极表现,自然也会得到奖励。”

兔总此话一出,兔子们开始研究获取胡萝卜激励的秘诀,几乎所有的兔子都认为:只要善于在兔总面前表现得好一些、多说一些好话,就能得到奖励。于是,日久天长,在兔群中兴起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变脸式工作作风——当面是兔子,背后是魔鬼,极尽阿谀奉承之能势、弄虚作假的风气盛行。

兔总请来了咨询公司,从咨询公司的调研分析报告中知道了兔群的现状,很受不了,为了改革弄虚作假的作风,兔总废除了按照“是否听话是否表现好”进行奖励的做法,让咨询公司制定了一套有据可依的激励办法。办法规定:兔子们采集回来的食物必须经过验收考核,按照完成的数量来进行奖励。一时间兔子们的工作效率为之一变,食物采摘大丰收。

兔总经理没有得意多久又犯愁了:兔子们的积极性在盛极一时后很快又变差了。兔总经理感到奇怪,调查发现,原来最近一直干旱,南山的食物早已被过度开采得差不多了,兔子要到很远的西山才能采摘到食物,有兔子指责他的政策——不考虑爬山的因素、不考虑干旱的因素,激励没有增加,只考核食物采摘量的方法是短期和片面的。

兔总觉得很有道理,陷入了沉思,难道用咨询公司制定的考核方案也不行吗?有一天兔总发现小红兔虽然没能完成月度采摘任务,但小红兔是多次带病去采摘食物的,兔总经理对小红兔带病工作的行为大加赞赏,给了小红兔双倍的奖励。

此例一开,兔子们又开始大吵大闹,一到月底考核,说情者有之,抱怨者有之,辞职者有之,弄得兔总经理烦躁不安。

兔总经理想用时间来消化这些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面越来越恶化了,如果月底没有高额的奖励,谁都可以抱怨,谁都可以说上自己有多辛苦干得多好得到的太少之类的废话,谁都可以把咨询公司的考核方案大骂一顿。 无奈之下,兔总经理宣布:不用考核了,取消咨询公司的咨询方案,制度一出,兔子们很高兴,一些老兔子拍着胸脯纷纷向兔总经理表示,一定会努力工作,而且会干得比以前更好,并赞扬兔总是一个善于创新、人性化管理的高手。

一个月后考核时,兔总发现所有的兔子居然没有一个如期完成任务的——不是有很多兔子向他保证会干得更好吗?兔总经理气坏了!兔子们私底下嘲笑他说:“这个傻瓜,既然已经提前把奖金发给我们了,还不用考核,谁会费劲爬山头去折腾呢?谁去不是傻瓜吗?”

思考:这是一个关于绩效管理的寓言故事,兔公司的考核系统:

从无——有——无,从失败——成功——失败,这个生动的演绎过程说明了哪些问题? ——为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总经理开始激励表现好的员工

——单评德能勤绩,导致员工只注重自己的行为表现,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激励政策失败

——改变绩效体系评价标准,以KPI为导向,业绩大幅度提升 ——环境变化,KPI和激励政策未及时修正,出现很多问题了

——时间长了之后,绩效体系和激励政策出现疲态,公司无奈下放弃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改革彻底失败,最后的结果是员工只要高薪激励,不要考核,改革了一圈,又改回去了

猎人和猎狗的故事

一条猎狗满山遍野地追逐兔子,追了很久,一只兔子也没有抓到,牧羊犬嘲笑猎狗,说:“你真没用,兔子比你小,反而比你跑得快,你连兔子都抓不到!”

猎狗回答说:“呵呵,我和兔子各自跑的目的不同,我只是不想把自己搞得那么累而已——兔子是为了逃命,而我只是帮猎人打工而已。”

猎人从牧羊犬那里得到这个消息后很不爽,想炒掉这个胡说八道的家伙,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当前只有这么一条猎狗,炒掉它就没人做事了。后来猎人从狗市上带回了几条猎狗,为猎狗们制定了新的制度: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可以得到奖励(骨头),捉不到的则没有饭吃。于是,猎狗们个个争先恐后抓兔子。 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出来了,猎狗们发现小兔子比较好捉,大兔子很难捉,可是捉住大小兔子的奖励都一样。于是,猎狗们都去捉小兔子,没人愿意去捉大兔子。

猎人很头疼,决定不再将猎获兔子的数量与奖励的骨头挂钩,而是采取多个指标同时考核的方法进行考核——统计每只猎狗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按照数量和重量来评价猎狗的绩效。新政策很快就取得了成效,猎狗们捉到的兔子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

可是,好景不长,猎人发现猎狗们捕捉的兔子数量又明显下降了。原来猎狗们私下里正在讨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一只老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主人,当我们老了,捉不了兔子了,主人还会给我们骨头吗?”

猎人非常愤怒,对这些培养了多年但又忘恩负义的猎狗感到很失望,但迫于无奈,还是制定了一个新的政策:捉兔子超过一定数量,年老后在若干年内都可以领到相应数量的骨头。

但好景还是不长,过了一段消停日子后,一些猎狗开始辞职了,一只老猎狗,曾获得过“十大杰出青年”,对主人说:“我这么努力抓兔子,只得到几根骨头,现在还没房没车,而你什么都有了!现在我想找几个朋友一起开个捉兔子的公司。”

于是,一些猎狗离开了猎人,另立门户开捉兔子公司去了。

思考:这是一个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给总经理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员工打工心态很重,缺乏责任感,企业盈利能力偏低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该如何做?激励工作该如何做?

——绩效管理体系及考核指标该如何制定?

——企业创造的价值该如何分配?如何满足员工中长期激励? ——企业如何看待员工创业的问题?内部股份制改造还是人才流失?

动物界的考核标准

森林里的动物们准备进行选美大赛,很多动物都报名参赛,吵吵嚷嚷好不热闹。由猫头鹰、麻雀、老鹰、蚂蚁、棕熊组成的评委会,开始安排赛前的准备工作。这时,森林之王——狮子召集动物评委们,讨论如何组织这次选美比赛。

狮子说:“要选美了,咱们首先要制定出选美的标准——什么是美。棕熊,先谈谈你的看法。”

棕熊说:“这个问题我已经想了很久了,选美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必须慎重。我们评选的标准首先应该是身体健壮。身体健壮才是美,就像我们熊的家族,个个都是动物界的大力士,我们有一种力量美。”

麻雀说:“我不同意棕熊的看法。美丽的动物一定要有漂亮的外表,比如我们鸟类家族中的孔雀,她的羽毛多美丽,气质多优雅呀!”

老鹰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最美丽的动物应该是有一双锐利的眼睛,那才叫迷人。我们鹰的眼睛是最锐利的。”

蚂蚁说:“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内在的美,才是最美。我们昆虫世界里的蜜蜂,天天不辞辛劳地工作,那才叫美丽呢。”

猫头鹰说:“你们的理解都有偏差,最美丽的动物应该是对森林最有贡献的动物。比如说啄木鸟,天天忙着捉虫子,没有它们的努力,森林里就会到处是虫子,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很糟糕。”

评委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狮子看大家争了半天也没有个统一的意见,就说道:“我看大家对美的认识各有看法。咱们能不能综合一下,把选美的标准定为:要有熊一样的力量、孔雀般漂亮的外表、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像蜜蜂那样勤勤恳恳,还要有啄木鸟的奉献精神。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评选,一定能选出最美的动物。”

狮子说完后,动物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好。

点评: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1.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一点你一定赞同,但仅仅赞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要认同人的差异,而不是试图“消灭”它;2.不要试图搞出一个所有岗位/人员都适用的“考核标准”,因为它根本不存在!3.不要试图找一个“完美”的人——就象故事中的“标准动物”,因为这种人不可能存在。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人才选拔标准,管理者素养要求等,总要弄得面面俱到,好象我们选择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位神仙!4.不要让不同类型的岗位去讨论共同的标准,那样只会浪费时间;5.每个人的“客观标准”其实都是建立在自己认知基础上的——因此并非真正的客观,既所谓“屁股决定思路”。如果你不认同这一观点,正说明你的“屁股”不在这里!

两熊赛蜜

黑熊和棕熊喜食蜂蜜,都以养蜂为生。它们各有一个蜂箱,养着同样多的蜜蜂。有一天,它们决定比赛看谁的蜜蜂产的蜜多。

黑熊想,蜜的产量取决于蜜蜂每天对花的“访问量”。于是它买来了一套昂贵的测量蜜蜂访问量的绩效管理系统。在它看来,蜜蜂所接触的花的数量就是其工作量。每过完一个季度,黑熊就公布每只蜜蜂的工作量;同时,黑熊还设立了奖项,奖励访问量最高的蜜蜂。但它从不告诉蜜蜂们它是在与棕熊比赛,它只是让它的蜜蜂比赛访问量。

棕熊与黑熊想得不一样。它认为蜜蜂能产多少蜜,关键在于它们每天采回多少花蜜--花蜜越多,酿的蜂蜜也越多。于是它直截了当告诉众蜜蜂:它在和黑熊比赛看谁产的蜜多。它花了不多的钱买了一套绩效管理系统,测量每只蜜蜂每天采回花蜜的数量和整个蜂箱每天酿出蜂蜜的数量,并把测量结果张榜公布。它也设立了一套奖励制度,重奖当月采花蜜最多的蜜蜂。如果一个月的蜜蜂总产量高于上个月,那么所有蜜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

一年过去了,两只熊查看比赛结果,黑熊的蜂蜜不及棕熊的一半。黑熊的评估体系很精确,但它评估的绩效与最终的绩效并不直接相关。黑熊的蜜蜂为尽可能提高访问量,都不采太多的花蜜,因为采的花蜜越多,飞起来就越慢,每天的访问量就越少。另外,黑熊本来是为了让蜜蜂搜集更多的信息才让它们竞争,由于奖励范围太小,为搜集更多信息的竞争变成了相互封锁信息。蜜蜂之间竞争的压力太大,一只蜜蜂即使获得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某个地方有一片巨大的槐树林,它也不愿将此信息与其他蜜蜂分享。

而棕熊的蜜蜂则不一样,因为它不限于奖励一只蜜蜂,为了采集到更多的花蜜,蜜蜂相互合作,嗅觉灵敏、飞得快的蜜蜂负责打探哪儿的花最多最好,然后回来告诉力气大的蜜蜂一齐到那儿去采集花蜜,剩下的蜜蜂负责贮存采集回的花蜜,将其酿成蜂蜜。虽然采集花蜜多的能得到最多的奖励,但其他蜜蜂也能捞到部分好处,因此蜜蜂之间远没有到人人自危相互拆台的地步。

激励是手段,激励员工之间竞争固然必要,但相比之下,激发起所有员工的团队精神尤显突出。绩效评估是专注于活动,还是专注于最终成果,管理者须细细思量。

鸭子有几只脚:

某城市有个著名的厨师,他做的北京烤鸭堪称一绝,深受客户的喜爱。他的老板对他也非常赞赏,不过这个老板从没有给予他任何奖励或鼓励,这使厨师整天闷闷不乐。

有一天,老板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点了烤鸭后,厨师奉命行事。不一会儿,香喷喷的烤鸭就上了桌。

然而,老板很快就发现桌子上的北京烤鸭只有一只脚。他于是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问他的厨师:“为什么这个鸭子只有一只脚?” 厨师说:“老板,我们的鸭子都只有一只脚。“ 老板感到诧异,碍于客人在场,就没有细问。

饭后, 老板跟着厨师到鸭笼看个究竟,时值夜晚。由于所有的鸭子都在睡觉,所以都是用一条腿站着而把另外一条腿藏在羽毛里了。所以,他们看上去都像是只有一只脚。

老板于是想起了一个好主意。他于是朝着鸭子大声鼓掌。所有的鸭子都惊醒了然后把第二条放下了。老板于是得意地对厨师说:“看见了吧,他们是不是有两只脚?”

厨师说:“对,对,不过,只有鼓掌拍手,才会有两只脚呀!”

哲学家的故事: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目睹了一艘船遇难,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毙了。他大骂苍天之不公--只因为一个罪犯在船上而让众多无辜者受害。

当他正沉迷于这种思想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被一大堆蚂蚁围住,原来他站的位置离蚂蚁窝不远。那时,一只蚂蚁爬到他身上,并咬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脚踩死了所有的蚂蚁。天神这时候出现了,并用他的拐杖敲着哲学家说:“既然你都以类似上苍的方式支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那你有什么资格去指责上苍呢?”

启示:

这上则寓言生动的描述了两种有碍绩效管理的心态,一是以偏盖全,一个是宽于律已,苛以待人。

我们对文中哲学家的做法一定认为不以为然,可是一旦我们成为人,往往也会不小心触犯以上两条禁忌。因为人是感性动物,例如:一位主管老是看到一位员工加班,而另一位员工则总是按时下班,即依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即价值观)来进行判断,认定准时下班的那位员工配合度不够,工作不够敬业。

然而事实未必是我们所看到的,经常加班可能是在上班时间浑水摸鱼,工作没有按时完成,只能在下班后加班完成;也可能是工作方式不对,不能如期完成工作,只好加班了;还可能是工作份量分配不均„„

所以管理者要不断提醒自己,勤劳上进的未必是合作度高的,试图取悦上司的未必能够胜任艰难的工作。

另一项管理的禁忌是:宽于律已,苛以待人。这是员工最厌恶的主管类型,也就是管理者管理标准不统一,宽于律已,不以身作则,反而以放大镜来看待对员工的行为,致使产生管理冲突,造成员工产生“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结或是“上行下效”,毫无做为。这也是人性之一。管理者做为表率,一定要言行谨慎,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执行公司的各种制度,当你拿放大镜看别人却放纵自己时,员工肯定也是拿放大镜看待你,其中产生的冲突就可想而知了„„

唐僧分伞

话说,唐僧团队乘坐飞机去旅游,途中,飞机出现故障,需要跳伞逃生。不巧的是,四个人只有三把降落伞,势必有一个人没有办法使用降落伞逃生。这给师傅提出一个管理难题。

为了做到公平,唐僧想到了一个办法,对各位徒弟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谁可以得到降落伞,如果考核没有通过,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受苦,以自由落体的方式,自己跳下去。

于是,师傅问孙悟空,“悟空,天上有几个太阳?”悟空不假思索地答道:“一个。”师傅说,“好,答对了,给你一把伞。”接着又问沙僧,“天上有几个月亮?”沙僧答道:“一个。”师傅说,“好,你也答对了,给你一把伞。”八戒一看,心理暗喜:“啊哈,这么简单,我也行。”于是,摩拳擦掌,等待师傅出题,师傅的题目出来,八戒却跳下去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师傅问的问题是,“天上有多少星星?”八戒当时就傻掉了,直接就跳下去了。

过了些日子,师徒四人又乘坐飞机旅游,结果途中,飞机又出现了故障,同样只有三把伞,师傅如法炮制,再次出题考大家。师傅先问悟空,“中华人民共和国哪一年成立的?”悟空答道:“1949年10月1日。”师傅说:“好,给你一把。”又问沙僧,“中国的人口有多少亿?”沙僧说是13亿,师傅说,“好的,答对了。”沙僧也得到了一把伞,轮到八戒,师傅的问题是,13亿人口的名字分别叫什么?八戒再次晕倒,又一次以自由落体结束履行。

第三次旅游的时候,飞机再一次出现故障,这时候八戒说,“师傅,你别问了,我跳。”然后纵身一跳,师傅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殊不知这次有四把伞。”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问题:

1、企业经常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想到绩效考核这个工具。

比如企业发现某些员工工作态度不认真,经常完不成任务,比如企业面临奖金分配,不知道如何分才能让大家满意的时候,比如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需要裁员的时候。

就像故事中的师傅唐僧一样,他也是在飞机发生故障的时候才想到考核这个工具。 这样的操作思路完全违背了绩效管理致力于帮助员工和组织一起成长的管理理念,既没有预先设定组织目标,也没有和员工沟通绩效考核指标和衡量标准,只是企业单方面的决定,按照企业的逻辑对员工实施考核。因此,这种操作方式不可避免地把员工推向对立面,遭到员工的抵制,就像八戒最后表现出的绝望一样。

2、绩效考核指标的衡量标准既不可过低,也不可过高。

绩效考核指标的衡量标准应在员工的能力范围之内,员工跳一跳可以够的着,这样的考核指标最有效。衡量标准过低,没有挑战性,无法引导员工追求高绩效,会让员工养成懒惰的习性;衡量标准过高,无论员工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那么员工也会失去信心,甚至开始抛弃考核指标,他们会想:“反正我无论怎么做也达不到,不如干脆落个轻松自在,扣分就扣分吧。”,于是,考核指标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故事中的八戒每次都接到无法完成的考核指标,最终无奈失去了信心。相信如果还有下一次旅游的话,八戒一定极力主张师傅不要在坐飞机了,太折磨人了!

很多企业在设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喜欢用高指标值强压员工,这种指标设计的假设是如果指标值设定的不够高的话,员工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如果用一个很高的指标值考核员工,即便员工没有完成100%,而只是完成了80%,也已经远远超出企业的期望了。

这种逻辑是实际上强盗逻辑,表现出了经理的无能和无助,只知道用高指标值强压员工,殊不知,指标背后的行动计划才是真正帮助员工达成目标的手段,而指标值本身不是。

其实,设定一个员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指标值,然后,帮助员工制定达成目标的行动计划,并帮助员工去实现,才是经理的价值所在,经理做到了这一点,才是实现了帮助员工成长的目标,才真正体现了经理的价值!

第5篇:睡前寓言小故事

1、一只火鸡和一头牛闲聊,火鸡说:我希望能飞到树顶,可我没有勇气。牛说:为什么不吃一点我的牛粪呢,他们很有营养。火鸡吃了一点牛粪,发现它确实给了它足够的力量飞到第一根树枝,第二天,火鸡又吃了更多的牛粪,飞到第二根树枝,两个星期后,火鸡骄傲的飞到了树顶,但不久,一个农夫看到了它,迅速的把它从树上射了下来。

启示:牛屎运让你达到顶峰,但不能让你留在那里。

2、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什么事都不用干吗?乌鸦说:当然,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兔子在树下的空地上开始休息,忽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跳起来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

启示:如果你想站着什么事都不做,那你必须站的很高,非常高。

3、一只小鸟飞到南方去过冬。天很冷,小鸟几乎冻僵了。于是,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的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很温暖,渐渐苏醒过来,它温暖而舒服的躺着,不久唱起歌来,一只路过的野猫听到声音,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声音,野猫很快发现了躺在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启示:不是每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也不是每个把你从粪堆里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还有,当你躺在粪堆里时,最好把你的嘴闭上。

4、海底里有一个瓶子,这瓶子里困着一个巨魔。那是五百年前一个神仙把巨魔收到瓶里的。巨魔曾经许过一个愿,谁能把这个瓶子捞起来,把瓶塞打开,把他救出来,他就赠给这个人一座金山。可是,五百年过去了,还没有人把这瓶子捞起来。巨魔十分气恼。他诅咒说:“以后,如果谁把我救出来,我就一口把这个人吞掉。”有一个青年的渔夫,他撒网捕鱼,当他收网的时侯,发现网里有一个古旧瓶子,他把瓶塞打开,啊!一阵浓烈的烟雾喷出来,徐徐吐出一个比山还大的巨魔。“哈哈哈哈!”巨魔的笑声,震得海涛汹涌起来。他说:“年青人,你把我救出来,我本应谢谢你,可是,你做得太迟了,倘若你早一年把我救起,你就可以得到一座金山啦!唉,我等了五百年,我太不耐烦了,我已经许了恶愿,要把救我出来的人一口吃掉!”那青年吃了一惊,但立即镇定地说:“哟,这么小小的瓶子,怎能把你盛下呀,你一定说谎,你再回到瓶子给我看看吧!”

“哈哈哈哈,我不会上当的!天方夜谭早把这个古老的故事说过了,我如果再钻入瓶子里,你把塞子再塞上,故事不就说完了么?”“什么?你有看过天方夜谭么?你真是一个博学多才之士呀!你还有看过苏格拉底的哲学著作吗?”“哈哈!这五百年我躲进瓶子里,穷读天下的经典著作,苦苦修行,莫说是西方的巨著,东方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我都念得熟透了。”“啊,中国太史公的史记你也颇有研究吧?墨子的著作有涉猎么?”“别说了,经史子集无一不通!”“不过,我想你一定没有见过红楼梦的手抄本,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版本呢!”“哈哈哈,你这个小子太小觑我了,这本书的收藏者正是我呀!让我拿出来给你开开眼界吧!”巨魔立即又化作一阵浓烟,徐徐进入瓶子里。这时侯,那青年渔夫不再迟疑,连忙把瓶塞堵住瓶子了。

启示:重复同样的错误,是最愚蠢的行为。

5、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启示: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6、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启示:推销生意是一种组织性质的生意,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我们不时听到是非难辨的话,如某公司攻击另一间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7、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靠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

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启示: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8、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启示: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只知道有问题,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基。

9、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洪水开始淹没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跪着的膝盖了。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跟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过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又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跟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飞机缓缓的飞过来,飞行员丢下了绳梯之后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见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父还是意志坚定的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上帝会与我共在的!!”

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见到上帝后很生气的质问:“主啊,我终生奉献自己,战战兢兢的侍奉您,为什么你不肯救我!”上帝说:“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来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去,你还是不要;第三次,我以国宾的礼仪待你,再派一架直升飞机来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急着想要回到我的身边来,可以好好陪我。

第6篇:通信业寓言小故事

这是一个系列性的寓言故事,作者是通信人家园的网友老哈。

文如其名,字如其人。

轻松诙谐调侃的文字,在嘻嘻哈哈之间跃然纸上,勾画出来了一个当前国内电信业的众生相。小编在此特节选了部分内容以飨读者,看看在这些故事中,是否能够发现自己的影子。

下面这个故事是这个系列的开篇之作,如果您觉得还入得了法眼,不妨来通信人家园论坛与诸多坛友们切磋一番。网上能得几知己,岂不快哉!

狮子是一个小老板,专门生产和销售牛奶,日子过得挺滋润,森林里的动物们甚是羡慕。可惜好景不长,老虎、狗熊看到这个生意有钱赚,也纷纷开起了奶业公司,有卖羊奶的、卖马奶的,一下子就把市场搞乱了。 狮子很着急,就找狐狸、奶牛来开会。狐狸出主意说:“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要有紧迫感,从现在开始,奶牛们每个月也必须发展用户,完不成不给草吃。”

奶牛面露难色:“我们都去卖奶,哪谁来产奶呢;再说,我们也不会吆喝呀。”

狐狸说:“哼哼,没有用户,产再多的奶有啥用?不会卖,有任务就会卖了。”

奶牛们想想也是,没有用户,产的奶卖给谁呀,放着还占地方,又容易坏;而且大家青草是固定要吃的,公司岂不是白白受损失。

你还别说,自从搞了全员营销以后,狮子公司的业务的确红火了一阵,员工们走亲访友,二舅的小姨子的同学的表哥的四爷都接到了推销电话。但是老虎、狗熊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坚持使用价格战来应对,一来二去,三家公司的奶价就直线下降。 几番商战,老虎和狗熊并没有被打败,自己的利润却日渐稀薄。狮子觉得很恼火,把狐狸叫来臭骂一通。狐狸委屈地说:“部分奶牛为了完成任务经常窝里斗,搞得用户不知所从。还有,咱们家销售激励政策也不如另外两家。”

狮子决定再加大营销力度,并调高售奶岗位的绩效基数,调低产奶岗位的绩效基数。

在狮子动员和薪酬激励下,一些头脑灵活、口才较好、健壮能跑的奶牛们不再产奶了,集体成为专业售奶员工。一时间,公司呈现出两派景象,一方面各种市场分析会、竞聘演讲会、头脑风暴会天天举办,热闹非凡;另一方面产奶车间暮气沉沉,一帮老弱病残,淅淅沥沥地生产着原奶,偶尔一头略显稚气的奶牛不安地抬头望望窗外,憧憬着什么时候加入外面的那一群队伍。

狮子的销售队伍不断壮大,到后来几乎60%的牛都在外面走亲访友,还有30%的牛为他们提供管理支撑,同时还发展了一大批加盟商,如兔子、蟑螂等协助销售。至于生产牛奶的那一拨牛,也就在公司更趋边缘化,甚至于好些都叫不出名字了。

“弟兄们,从今天起,我们要积极探索专业化运营,坚决消灭长期以来,职责不清,兽浮如事的不良现象。”

猩猩很高兴,摸着口袋里零零星星的几张毛票:“终于来了一位懂行的领导,这下我们这些老实做事的不会吃亏了。”

一年过去了,牛总总结说:“咱们公司100位员工,其中生产岗占80%,用得着这么多人吗?今年我们通过业务重组、减员增效,减少了50%的生产人员,一线员工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由于政绩突出,牛总高升了,马总上了台。上台第一周,它就在大会上讲:“弟兄们,去年收入水分很大,企业经营日益艰难,从今天起,我们要努力挖掘各种潜力,打破各专业的条条框框,最终实现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决不能让能干的吃亏。”

猩猩再次高兴起来,摸着口袋里零零星星的几张毛票:“我一定要勤学苦练,争取多掌握几项技能,好多干事,多拿钱。” 一年过去了,马总总结说:“公司好不好,管理是关键。如何加强管理?今年我们通过推动部门融合,一专多能,减少了50%的生产人员,一线员工综合素质大幅提高,管理水平真正上了一个大台阶。”

马总也高升了,调来猪总掌舵。猪总心情沉重地对大家讲:“弟兄们,企业效益逐年下滑,已经到了唱国际歌的时候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从今天起,我们要积极探索划小核算,承包经营,激发内生动力,提高经营效益。”

猩猩高兴得跳了起来:“这下我们自己给自己干活,说什么也得玩着命的干。”

一年过去,猪总顺利地离开了公司,羊总走马上任了,公司再一次掀起了如何改革创新的热潮。大家学习红头文件,分析经营和服务数据,了解行业动态,召开一个又一个的讨论会。在喧嚣拥挤的会议室不远处的厂房里,几只傻大黑粗的猩猩,拼命地挥舞着长臂,一边车零件,一边搞电焊,抽空还得抡几锤子,咣咣地敲钢板。嘴边的电话也不闲着:“喂,熊老板,上次你买的碰碰车啥时候给钱啊。坏了呀,坏了我给你修嘛。顺便给你老婆做个按摩,我刚学了推拿,很舒服呢…”。 美丽森林的沼泽处,一间残枝搭成的窝棚里,挂着几串不太新鲜的香蕉。一只小猩猩兴高采烈玩着捡来的皮球,丢过来甩过去:“嗬.嗬.嗬,晚上有香蕉吃喽…。”

上一篇:童年趣事作文批语大全下一篇:联想集团的管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