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导读: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管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三个方面,在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从传统的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篇: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论文

深化实验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文章从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提高、仪器设备、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实验室的合理建设与科学管理。

[关键词]专业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孙瑜,青岛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山东青岛,266109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如何建设和管理好实验室,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几年来,动物科技学院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着手,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

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鼓励教师和学生跨学科使用实验室,努力实现实验室面向全院开放,提高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全院对于各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规范各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动科院将原有的以教研室管理为模式的实验室进行调整、重组与新建,组建了以动科院管理为主的实验室管理新体系。调整重组后的实验室新体系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实验室的设置遵循了大学科、宽口径的原则,保证实验仪器的最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例如,将原来18个小而分散的实验室重组合并为3个跨院、教研室管理的相对集中的大学科实验室,克服了过去那种“小而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保证了实验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二是专业课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本着专业发展的长远性和普遍性原则。对于那些涉及面窄小的专业课实验教学融合在大专业实验室中进行,不设置那种临时性“昙花”式的专业课实验室,尽可能避免造成仪器设备资源的浪费。

三是新建了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体的动物科技公共实验室;以动物医学专业课为主体的动物医学实验室;以动物生产专业课为主体的动物生产实验室。设置了优质水禽研究所、动物胚胎工程中心、动物生殖发育与基因工程研究所、动物疾病研究所、生物制品研究所、动物医院等,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基本要求。

在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方面,学院每年都要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新需求,不断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比如,为了全面提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学院统一加强对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并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测试等多项技术服务。逐步实现了校内资源的社会共享,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举措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它的建设与管理是学校综合水平、办学条件及人才培养状况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形势条件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实验室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近年来,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强面向21世纪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研究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抓好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从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定、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实验教学的检查与考核评估到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进行了探索,强调“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并重,突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为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1.规范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大纲。根据学校的总目标和总教学计划,学院制定出每门实验课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每门实验课均有稳定的实验教材、讲义、实验指导文件和教学指导用书。实验中心根据每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制订实验课程总表,并严格按实验课程表运行和检查,保证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

2.规范实验项目管理。凡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的实验项目统一印制成实验项目卡片,规范每个实验项目仪器设备配套数和实验用低值易耗材料等相关要求和内容,划拨相应的实验维持费、设备费,配备相应的实验指导人员和实验场地,以保证实验教学的规范和实验开出率。实验项目卡片反映出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为检查实验教学质量、统计有关数据、配备仪器设备提供依据。

(二)实验环节的设计

实验教学体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涵是训练环节,它覆盖了实验教学中的每个平台。

第一个训练环节即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目标主要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实现。第一个环节的实验教学一般是由指导教师对实验内容、原理、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并进行必要的示范,学生按实验指导书指导步骤做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辅导。这一层次的训练内容为:(1)基本教学规范、标准操作、实验科学素养和实验知识准备的演示观摩。还将由指导教师进行现场答疑和帮助,初步培养学生自由思考并准备实验方案的能力;(2)实验基本操作的培养,主要将最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和操作集成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实施,从而避免多门实验课程中此类操作的低效率重复,如动物医学专业的灭菌实验、离体实验方法等实验内容;(3)开展实验基本操作的组合性小型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的培训和实做,融会贯通并实际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这类组合性实验包括参数测定、数据合成、误差分析等。

第二个训练环节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的目标主要通过综合性实验来实现。第二个环节的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只对综合性实验的内容、提供给学生的实验仪器作简单介绍,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一般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的指导方式采用启发式,偏重对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检查。这一个环节的训练内容较第一个环节在复杂性、难度上均有所提高,既要考虑能掌握、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验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畜牧兽医的部分科研成果将要依据其难易程度、适用范围和市场前景等逐步过渡和移植到综合实验阶段,使学生尽早接触有使用价值的、有创造性的和前沿学科的实验研究,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较先进的高级的仪器设备。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第三个训练环节是设计性实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独立研究的综合性阶段。这一层次的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只提出实验要求,学生必须自己设计实验、准备仪器并独立完成实验,不必刻意追求实验的成功率。学生必须对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写出实验报告,从成功与失败中获得知识、接受教训。这一环节的实验内容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科研成果、国内外最新研究论文和优秀实验课程教材上择优选择。设计性实验一般都是难度较大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在制定实验方案、组织实验、对实验结果及现象的解释等,都需要自己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因此,实验室必须提供较为先进的实验仪器,足够的实验器材和工具书。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方法,以便缩短教与学、教学与科研、教学内容与现代教学技术的距离,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将得到很大锻炼。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工作,它不仅关系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问题,也关系到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因此,必须紧跟形势,与时俱进,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索研究,将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充分发挥实验室在高等学校中应有的作用,提高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孝钦,等.实验室教学与管理改革初探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5).

[2]赵双琦,巫建坤.重视实验环节,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2).

[3]邓志良,等.深化实验体制改革,构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6).

作者:孙 瑜

第二篇:完善高校教学管理 提高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当今社会是呼唤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性教育的时代。本文在这种大背景下,探讨了以完善教育管理为手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构想,并对创新性教育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育管理;大学生

本文属于作者“提升大学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而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无法承受未来的冲击。全国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上,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这对于我们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来说,必须认清形势,紧跟时代的脉搏,将创新型高级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任务。

一、创新型人才介绍

所谓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和素质:第一,要一直充满对新知识探索和学习的渴望,要善于获取新知识,要具备宽阔的知识面;第二,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保持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强烈的创造激情;第四,要有创造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质;第五,必须要具备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勇于攀登的创新精神。

二、创新性教育概述

创新是贯穿教育的指导思想,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求。创造出一个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人才的宽松育人环境是进行创新教育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创新教育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创新教育是超越式的教育。创新教育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双重流程,是在人文本质上超越了前辈的一代“新人类”。创新教育是以这种文明高度的伟大超越作为自己最高价值探索的超越式新型教育。从价值取向这个层面分析,创新教育已经摒弃了传统教育单向的、机械的“适应论”走向了“超越论”。

2.创新教育是主体性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是把个体的发展、潜能、地位、利益置于核心地位。创新教育突显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创新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创新教育注重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培养。首先,它注重培养受教育者从事未来创造工作必备的精神品质。如独树一帜、吸纳百川而又博采众长的宽广胸怀;不随大流、坚定探求独立的人格;富于变通、不拘陈见的灵活态度;破除陈规、标新立异的批判精神等。其次,它注重德、智、体等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中的渗透,培养其宽广渊博的文化素质、崇高坚定的人生理念、敏捷灵巧的生活技能、纯洁优秀的道德品质、坚忍不拔的奋斗志向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理想。

4.创新教育是更高层的素质教育。创造是人类本质的最高体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是更高层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是创造素质。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既是当前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更高层的实践模式,也是人类更高层的教育。

三、高等院校创新性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具有创新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行的高校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个别教师没有经过实际锻炼,科研能力弱,缺乏自主的创新意识得情况;其次,在课程安排上,专业课程及必修课程占主导地位,忽视选修课程和基础课程;再次,在教学上,忽视实践活动,只重视知识传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评价体系仍主要依赖于分数,科学评价体系严重缺失,难以促进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最后,创新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性,而传统教育概念中的教学设施是以培养学生总体认知水平为目标的,和个别化、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大差距,因而需要有较大的财力投入用来改善教育设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目前情况是创新教育的投入依然严重不足。

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相应的对策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是确定培养目标。在我们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明确目标确定的前提下,高校教学管理要注意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系统化、知识化、创新化。一切教学创新得以施行的关键是教学管理的创新,同时教学管理的创新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转变观念,在办学思想上重视教育创新。高校要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对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坚定创造方向,树立创造意识,掌握创造性发明和发现的方法和技巧提供帮助,为各类社会上的学院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服务,以达到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的目标。

其次,实行弹性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投入。创新性人才培养强调只有适合学生需要与兴趣的课程才是最恰当的课程,因而弹性教学管理必须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弹性,以实现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以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条件。

第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随着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建立符合创新教育原则的科学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按进步幅度和提高幅度进行质量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基础。树立以人为本的综合评价体系,融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为一体,抛弃原有的应试教育里的废旧质量标准和人才标准,实现创新教育的要求。

第四,实行创新型教师的素质激励,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法。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学生。教师要想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自身有创造才华和能力。

最后,优化课程结构,积极开设通识课程,打通学科壁垒,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备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在美国,《耶鲁1828报告》中很早就提出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被定义为主修和副修课程教育之外用于提高学生的智能、情感、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

通识教育包含社会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外国语及多元文化教育等。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以通才教育作为基础,因此,大学教育也应该朝通识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在我国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在招收“大理科”和“大文科”类的学生,为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型人才在努力。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在培养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管理以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上努力,为科教兴国和教育创新奋斗,发挥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方增泉.美国教师教育改革新趋势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5).

[2]周丽华.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8).

[3]刘欣,胡振京.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人民教育,2008,(11).

[4]柯文进.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6,(11).

[5]谈松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教育制度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作者简介:常怡(1979-),女,陕西人,中央财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持并参与多项课题:曾主持并参与多项课题:多媒体技术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创建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建立和完善本科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的探析等,多篇论文曾发表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求知与探索》等。

作者:常怡,刘文臣

第三篇: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管理水平的关系整合

导读: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管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三个方面,在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从传统的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管理 体制机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20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教学管理,对于引导学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种教学管理的解析及评价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关的教学管理解析

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机制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管理效率等要素。根据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发生作用的全过程,与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教学管理大致可以分为3个方面,即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

(一)目标管理

在应用型高职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目标无疑是放在第一位的。目标就是方向,就是包括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的共同努力方向。对于高职土建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在这个目标之下还要解决其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靠日常性的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因此,教学目标也是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在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中,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因此教学目标也相应划分为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这是教学计划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在科学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才能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才能顺利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的管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高职学生在学院或企业进行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才培养的管理过程,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与之相适应。根据教学管理的规律,大体上可以分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信息管理、教学质量监督、创新激励机制与教学改革等几个方面。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把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政治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根本大计。

(三)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与目标管理密切相关,是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执行情况的总结。根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绩效管理大体上可以分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水平、身心健康状况4个方面。对于高职土建类专业来说,职业技能学习效果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学习效果评价可以细化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实际动手能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特长等三级子项目,在学习效果评价和绩效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管理的“四坚持”

教学管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指管理主体的总体管理方式与管理水平,以及对管理对象渗透力和影响力的总和。[1]这种教学管理对高职学生特别是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得以实现。

(一)在管理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首先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关,也与教学目标有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在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物业管理等专业领域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而教学目标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总体教学要求。这种目标是统领学生学习的首要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因学习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过日子,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一无所长,一事无成,在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才知悔之已晚。因此,作为院系两级管理主体和广大教师,应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把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学习效果必然就会得到提高。

(二)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德育为先”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一个工程管理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中的首要条件。许多高职土建类专业企业在录用新员工时,也往往把应聘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首要条件。不少企业都曾有过这样的惨痛教训:如果录用了一个思想道德素质低劣的人,往往其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有鉴于此,学院一定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不但是顺理成章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在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时候,要理所应当地把德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正确的人才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踏实肯干、团结合作等优秀职业道德。可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甚至比技术技能水平更为重要。

(三)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兴趣引导”原则,通过改革管理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效果中难以衡量、但在学习效果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这也就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教学过程管理系统中,如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从实际出发,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管理办法,建立起一套新的卓有成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学管理工作者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四)在管理过程中坚持“计划先行”原则,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管理与高职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学习效果的联系,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习实训条件、考试考核方法、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等工作。要切实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地制定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不但要有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也要有“两课”与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不但有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也要有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管理重心: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转变

传统的教学管理重心主要是过程管理,即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与高职培养目标大相径庭,与理想中的学生学习效果也相去甚远。这种传统教学管理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

(一)容易忽视人才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只是作为一个空洞的口号,而与实际培养人才过程相脱节。许多高职学院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大都仿效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办法,成为一种压缩型的“本科管理模式”。[2]在这种模式下,高职土建类专业的高职学生上课学习主要在校园内进行,以学习专业理论为主,职业技术技能不受重视,更谈不上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企业仍然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对新员工从头开始进行培训,甚至出现许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一无专业能力二无职业技术的怪事。

(二)不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改革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管理,实际上是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一味强调学生必须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在执行规章制度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往往是“一刀切”,比较刚性和呆板。这种管理体制机制与广大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化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也与专业技术的多样化、复杂化和技术发展多变性不相匹配。许多规章制度实际上成了束缚教师和学生的清规戒律,使师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管理机制总体上缺乏活力。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循规蹈矩,教师缺乏改革的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也不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改革和创新精神。

(三)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有力杠杆。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却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在评价教学质量的时候,不太重视学生学习效果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时候,往往只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不大关心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也不大关心学生的兴趣与要求。[3]在人才质量评价方面,往往以学院本身的评价为主,而忽视企业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和社会的评价。这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必然是一种片面的评价,也是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由于学校的绩效评价机制与社会认同相脱节,与企业的要求相脱节,许多高职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得不到企业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方向,是管理重心必须实现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实质性转变,即管理的重点应该落实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绩效上来。

四、结语

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绩效,实际上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管理与评价,实质上也是对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管理和评价。关键的问题是,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效果到底与原定目标是否存在差距,或存在多少差距。通过教学管理,最终要缩小这种差距,这也是高职院校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责任所在。

强调目标管理与绩效管理,不是不要过程管理或者淡化过程管理,而是要求过程管理一定要服从于目标管理。在过程管理中,要使包括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内的各项工作,都要自觉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各种教学改革办法的出台,也应该首先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绩效的提高。其中,特别应重视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他们对学习职业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刻苦学习,特别是自觉学习专业理论和职业技术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

说明:本文系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立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中建协〔2013029〕)。

参考文献:

[1]柳琼.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才智,2010(3).

[2]陈正江.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

[3]王明芳.提高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责任编辑:张 炜

作者:康亮 朱剑萍 韩敏

第四篇:案例教学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许丹,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理论与实务。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既有管理学科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探索案例教学在工程管理专业课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案例教学是学习“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既可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关键词:工程管理;案例教学;隐性知识;人才培养

中田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是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自1998年国家教委对本科专业目录重新调整后,全国设立此专业的院校猛增至200多所。专业的迅速发展,是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所致,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人才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培养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实干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所面临的一个紧迫又现实的课题。

人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体制、教师素质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劣,在教育体制、教师素质一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案例教学与人才培养

对于案例一词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中国案例研讨会会长余凯成教授认为: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作素材而编写成的某一特定情景的描述。美国案例教学专家,托尔认为: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件相互作用的工具,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案例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是进行学术研讨的支撑点,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上述定义中,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一个案例就是某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念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代替。概而言之,案例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时空性等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重点培养学习者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学习者充分理解特定的工作情景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重要教学形式。

(一)案例教学是适应教学需要而产生

一般认为,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始于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理工学院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进行实际工程教育外,还可以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制造与模拟各种实际的情况,让学生进行锻炼,而医学院却不能把病人搬到课堂上去,也不能视病人为实验品。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只能由临床医生把病人的诊断过程记录下来,写成日志,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病例”,然后教师用这些病例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这些病例进行讨论研究,如同医生面临病人一样,学习诊断,进而成为一名医生。法学院主要是利用法院的判例进行教学。判例详细记录了犯罪分子的犯罪经过,以及律师的辩护词和公众舆论的反应,学生就从这些判例中学习审理案件的技能,从而培养他们当法官或律师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因企业管理人才培养需求而被重视

20世纪20年代后,案例教学真正受到重视并得到研究。这一方面固然与案例教学在医学院和法学院中的应用得到巨大的成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工业发展的背景不无关系。美国经过南北战争后,经历了工业革命,以后又经过几次经济危机,大大加速了工业生产的集中和垄断,工商业急剧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日趋复杂化,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能够综合地独立处理企业问题的能力,旧的教学方法却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新要求。案例教学重在研讨,妙在引发思索,集思广益,能把学生带入“现场”,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案例分析中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排除风险和正确而果断的决策能力,而这正是一个高级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于是,刚刚崭露头角的案例教学由于适应了当时工业发展的需要而倍受青睐。如1920年美国的洛克菲勒财团,为了发展自己的视野,急需一批精明的人才,拿出一大笔资金资助哈佛大学工商学院,供学院进行新教学方法的试验。

传统的、独创的案例教学是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其着力提倡亲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模拟情景中体悟和从事管理实践。在哈佛大学,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按公司分组,然后在这些公司之间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公司的运行模式完全遵照现实交易中的准则。现在,哈佛大学要求一个研究生3年内必须学习2000个案例才能毕业,其目的在于培养未来的商业大亨们处变不惊的本领。美国最大的公司,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国际电报电话公司、洛克希德公司等都派人去研究学生的业务素质和个人素质,确定打算录用的学生。

由于哈佛在教学中总是教给学生一种哲学思想,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开放办学,创新务实,注重素质培养,造就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

(三)案例教学因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而被推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都陆续在管理教育中引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之所以很快风靡全球,在于它在管理人才培养中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案例教学随着MBA引入我国,在管理干部的培训中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1980年我国与美国在大连联合建立工业科技管理培训中心后,就积极推广应用案例教学,中美专家、教授合作编写了大量教材,培养了大批人才。1983年国务院决定对全国全民所有制经理、厂长进行国家统考,并组成了经济管理干部国家考试委员会,要求在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在统考题型中要有案例分析。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发出了《关于大中型企业领导进行现代化管理知识培训的通知》,通知要求对经理、厂长、总工程师、总经理、总会计师、党委书记为首的经济管理干部的培训,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启发式教学。随着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干部培训中应用的推广与成功,大中小学教学中也开始重视对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虽然我国案例教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处于起步状态,但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案例教学在我国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全面的发展。

二、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及其人才素质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管理学、经

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模式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于“通才”原则。“通才”并非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什么都会,“通才”教育只是强调学生要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宽口径是指专业设置的口径要宽,学生就业的适应面要广。专业划分过细过窄是计划经济时代专业设置的一个特点,如果说在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由政府用行政手段分配的情况下,细而窄的专业划分尚能勉强适应人才的需求状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此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教育部调整了专业目录,将原来的建筑经济、建筑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造价管理等专业整合为现在的工程管理专业。所以说,我们必须树立大工程的指导思想。

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能很快地适应所有工程管理主体的工作,包括政府与工程管理相关的职能部门(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计划与发展管理部门,经济贸易管理部门)、业主、设计与施工承包商、相关的社会中介(如工程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工程内容遍布各行各业,建筑、水利、交通、铁道、煤炭、化工……也就是说,各行各业务部门都可能成为工程管理的主体,工程管理不只是建筑部门才需要,也不等于建筑管理、施工管理。当然,建筑部门是工程管理的主体之一,而且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管理主体。

宽口径的前提条件是厚基础。厚基础就是要夯实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广泛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其不变应人才需求的万变。专业基础课包括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土木工程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等。

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所在,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能力。这也是一个人经过大学培养所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大学教育除了传授必要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学习能力好比生产力,具有无限的再生产能力,而知识是现有产品,有限的,一旦消耗掉就没有了。

2.业务能力。大学本科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具有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因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纯管理学或工商管理比较,具有其特殊性:第一,工程管理专业强调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工程管理的对象是工程,管理者对工程的物理属性必须有所认识,这是管好工程的前提。因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如水利、交通、机械、化工等,工程技术内容包罗万象,不可能一一涉及,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工程技术课程是各行业工程建设都不可少的带有共性的土木工程部分;第二,工程管理专业在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工程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具有很强的计划性、法制性、程序性,对经济、社会、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且影响具有滞后性,工程施工规律有别于一般生产规律,这些决定了其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课程带有极强的专业特色;第三,工程管理专业注重实务性。工程管理专业所设置课程内容都比较具体,很多具有直接指导性,通过某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完成工程管理某一环节的具体工作,拿出相关资料,如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报价单等。

3,创新能力。创新并不是指每个人都去搞发明创造,更多的是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工程项目管理,项目活动过程的一次性,决定了活动环境的一次性。每个项目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不同,可得到的资源条件不同,项目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经验可套用,更需要的是项目管理人员因时因地因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地,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者。

4.品德素质。品德素质是人在行为作风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方面的特征,包括道德素质、思维素质和性格素质。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尺不仅仅是经济实力,还包括民族精神、国民人格、民主意识等。同样,一个健全的现代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人格、道德和精神生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品德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品德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但大学教育期间,在培养业务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品德素质的培养。

三、案例教学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既有管理学科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工程项目的一次性、环境的多变性、知识的复杂性、技能的经验性、团体的合作性角度看,在工程管理专业课中实施案例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1.案例教学是学习”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工程管理的知识结构与工程技术不完全一样,表现为相对较少的逻辑性、推导性,结果往往也不是唯一的,较多的是政策性、人为性和外因的不确定性,通常习惯称硬技术、软管理,管理学知识除了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外,还有其艺术的一面,它和个人的体验、经验、机遇和遭遇直接关联,它更复杂,也更少结构化。

20世纪50年代,英国思想家、物理化学家波兰尼提出了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观点。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交流得以传播的知识。它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据形式借助物质载体保存和传播。除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大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知识、关于某项技能的知识等。事实上,隐性知识是人们进行智力与实践活动的前提,它潜在地支持着人们的智力与实践活动,而显性知识只是这些活动的最终成果而已。假如把显性知识比作大树的果实的话,隐性知识则是为果树提供营养的树根。传统教学对其中隐含的大量的隐性知识是无能为力的,而案例教学则可以提供这样的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帮助个体在思考、讨论、争辩过程中领悟与学习这些隐性知识。

2.案例教学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要途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如课程作业、实验、课程设计(大作业)等;二是集中实践性教学,如社会调查、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人多,涉及面广,是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管理的理论与工程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中必须思索的一个问题。有

些觉得工程管理专业课过于理论化,与工程管理的现实有差距,有些觉得工程管理理论过于肤浅,对工程管理实践缺乏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总是被置于一种人为的对立与冲突的境地中。然而,案例教学让我们看到了走出这一窘境的希望。当人类步人新世纪,当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的时候,工程管理者在充满期冀的同时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工程管理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需要探讨的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应对的挑战也日趋复杂。在这种极不稳定的环境下开展工程管理工作,工程管理者在决定、选择与行动方面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任何工程管理者要想有所作为,就不仅要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娴熟的处理现实问题的管理技能,要有相应的认识、分析环境的能力,要能抓住时机制定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并将之付诸实践。在这方面,案例教学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也许,有人觉得,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毕竟不是工程管理现实,其作用仍属“纸上谈兵”,这种想法虽然不是毫无道理,但也须看到,案例是工程管理实践的再现或是高度拟真,一般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案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工程建设现场的集中实习更有意义,因为在现场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是物理形态的在建工程,仅仅是施工环节的现场管理,并不能反映工程管理的实质内容。不仅如此,由于案例的学习者摆脱了工程管理者所处的当下现实的束缚和困扰,他们可以更超脱、更开放地进行批判反思和理论学习,他们可以在实践与理论的时空中更加自由地穿梭,由此推动工程管理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整合与统一。案例教学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教学形式,它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当然,案例教学并非要取代理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另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关系开辟了道路。

3.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发展学习者的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

管理世界中的工作人员的合作意识和品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单靠甚至主要不是依靠传统的讲授而获得的。相反,这种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是人们在各种具体的大量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实践合作而日积月累地生长起来的。由于案例教学特别依赖并突出学习者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就使它与管理的本质内在地贯穿起来。通常,人们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为其辩护的能力、劝告他人的能力、认真倾听的能力以及与周围人合作并一道构建新思想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组织有效的案例教学而发展起来。在一个彼此协作、支持的团体中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也远优于单独的个人学习所具有的效果。在对案例和管理情境的集体研讨中,各种观点和解释将会变得多样起来、丰富起来。在案例教学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仅学会对他本人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且将学会与其他人协作,努力为其他人的学习做出贡献。

4.案例教学可以使学习者感受工程管理者的矛盾处境

管理的过程是一个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协调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协调的内容不仅包括各行为主体的关系,还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投资、质量、进度”这一矛盾体,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被人们所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案例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在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能否确立起管理复杂观至关重要,它关系着管理的实效。在案例教学中,学习者通过扮演管理者的决策角色,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来自各方不同意见的压力,体会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艰辛,一个成功的案例总是能让学习者充分地感受管理过程中的两难,而这种两难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俯拾即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还可以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进而逐渐养成一种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总之,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习者在体会诸如此类的管理两难过程中逐步地成熟起来,并进而发展起一种能够容纳百川的胸襟、

5.工程管理相关执业考试的内容安排从另一个角度充分说明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从目前情况看,工程管理领域内的执业考试主要有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咨询工程师、建造师,所有这些考试都无一例外地安排了一门案例分析,目权重数较大,洋见下表:

总之,工程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途径,学是目的,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内因的作用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才能真正产生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承毅.案例教学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4.(9)

[2]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西南帅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杜作润,等.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伍世安 经济学类专业案例教学从教学入法研究与实践[R],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攻革工程”课题

[6]田游.物业管理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探计[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

[17]缪燕燕 论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建设[J].山西财经人学学报,2002,(2).

[8]赵纯均,等.中国管理教育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杜晓玲.临理工程师考试模拟题解[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0]莫俊文.工程管理与业毕业设计指南[M],水利水电山版社,2005.

责任编校:植予

作者:许 丹

第五篇: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化,这为高校教学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学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对此,本文作者从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解读了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弊端,并提出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策略,从而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管理 创新策略

在现代社会中,改革与创新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的关键则是人才,只有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才可能实施与实现创新。而教育不但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应用的主要基地,还是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对高校而言,同样如此。

1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的解读

为了适应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应正确认识与理解教学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1.1 创新性高校教学管理

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创新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高校办学的管理格局,从学术和创新出发;第二,创新管理制度与组织;第三,创新管理技术与手段。许多高校,其教学管理处于人工或者半人工的管理状态;第四,创新教学管理文化,如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文化价值等,第五,创新型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

1.2 创新性高校人才培养

以教学管理来说,创新人才培养即教学管理怎样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环境与服务,其内容如下:第一,构建创新观念体系;第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包括管理机制与动力机制等;第三,培养创新人才的学术力量,包括教学技术、教师、课程以及科研等;第四,創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建设,如管理环境、学习与辅导环境、生活环境等。

2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弊端

当前,高效教学尽管在传统的管理思想、方法与制度上有一定的改革,但仍存在着一些弊端,这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2.1 未彻底实施学分制

管理办法与教学计划的柔性不够,未能提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足够空间,导致其发展缺少自主性与灵活性,限制了学生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发展。

2.2 教学评价标准难以完善学生人格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其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评价方式。教学评价侧重评价教学结果,表现了学生的智力发展程度,但未能体现学生的人格情况。

2.3 有些教育氛围与环境不利于创新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一定的氛围与环境,知识创造的前提为思想自由,而思想需和他人交流以及相互批判才可形成,然后经过思维碰撞产生新思想,进而创造出新知识。然而,目前,有的高校在教学与管理上趋于保守、封闭、讲权威与统一、缺乏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4 教学管理的重心过高

目前,不少高校实施校与院(系)的两级管理,虽然学校下放一定的权力给院(系),但权力有限,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专业的设置、教学改革与教学计划的拟定等方面,其拥有的权力很少,在教学管理与重大教学改革中,广大师生也未有较大的发言权。在统一管理中,院(系)缺乏特色,更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而,在教学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出院(系)的作用,以便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3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策略

在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的教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应不断探索出新的对策,打破传统教育管理,创新教学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探索的机会,从而有效解决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3.1 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培养社会所需创新人才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应转变学管理理念,以适应教育发展需求,逐渐由管理型转向研究型、教育型与服务型。

(1)在教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与方法时,教学管理者应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其创新人格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可以将知识变为能力,同时,营造出激发他们创新意识与学习动机的氛围。(2)教学管理应由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模式转向综合开放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由知识教育向方法教育转变,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的创新人才。(3)完善与创新管理制度,结合学生特点、知识结构以及目标要求,细化组织方式与实施措施;在设置教学环节时,优化资源,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在实施中,应体现出教学管理的新理念,注重人才培养,遵循人本精神,增强管理效能。

3.2 加大实践探索,营造创新环境与机制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发掘优势资源,在理论与实践中创新教育管理理念,从而营造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利环境与激励机制。

(1)基于学科“平台课程”,规划出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展现基础知识覆盖面、专业课的综合性与特色,同时利用课程大纲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2)充裕课程资源,提高选课灵活性,注重必修学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依据兴趣、专业来自由选课,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3)完成课程重组与整合,提高学科融合与交叉,促进宽口径培养的实现。加大各学科交叉,在文科专业中,增加一些自然科学的学分要求;在理工科专业中,增加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4)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拓宽人文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各科类学生的形成创新意识。

3.3 探索与创新管理方法,保证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1)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各教学信息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分析,满足教学管理、教师以及学生等对信息的需要。(2)全方位规划整合,促进资源共享。设置实践体系中,应把教学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生产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劳动锻炼等作为整体加以统一设计,多层次、全方面地锤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3)鼓励各骨干教师加入课程教学组织工作,主课程教材与内容的更新、教材建设以及本校岗位聘期则同步开展,以提高教师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与积极性;教学中,倡导新、宽、精的教育目标,穿插则采取双向交流、提问的讲课方法,倡导讲授变为师生共同探究的课题,使课堂变为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总之,在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以便向时代创新人才迈进。

参考文献

[1] 李辉生.高校的管理创新与创新教育[J].中国行政管理,2007(7).

[2] 高福安,林淑华.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8).

[3] 赵兴军,姚子艳.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4).

作者:赵倩 赵荣安

上一篇:融资融券论文下一篇:设计构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