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民族音乐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凝聚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琳琅满目的民族文化里,音乐文化尤为绚丽夺目,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民族音乐教育也因此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校民族音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民族音乐论文 篇1:

广西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研究

【摘 要】广西加快学校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应打造丰富的民族音乐教程“套餐”,采取行之有效的民族音乐教学策略,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音乐资源,打造教师终身学习民族音乐的“创新平台”。

【关键词】民族 音乐文化 传承

2006、2007我国年公布的两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西有28个项目列入其中。2008年初,文化部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广西11人榜上有名。这些传承人不但数量有限,而且年事已高,平均年龄达66.7岁。另一项对广西各地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的1700多名学生进行的“多少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的壮族学生、5%的瑶族学生、29%的苗族学生、31%的侗族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可见民族音乐传承工作的时间紧迫感和任务的艰巨性。针对这种情况,广西各级各类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相应措施。近年来,广西的音乐教师对学校民族音乐传承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打造丰富的民族音乐课程“套餐”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两者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关于如何看待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美国学者塞勒(J.G.Saylor)等人提出三个隐喻。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方案,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民族音乐教育亦是如此。根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学音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以下四种不同的民族音乐课程“套餐”(见图1、图2、图3、图4):

注: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套餐1重点以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划分。

注:广西壮、侗、苗、瑶等不同民族都有属于他们的歌舞乐,套餐2重点以各民族声乐、器乐、欣赏和创作的学习领域划分。

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结构的不同,套餐3重点以学校层次划分。

注:由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域发展的不均衡,套餐4重点以教学设备、教学师资和教学条件划分。

四种套餐课程设计中既从广西的民族音乐风格、学习领域、学校层次、教学条件方面考虑,同时又要从广西的文化、素质、特色、发展、整体与个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套餐课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用课程体现文化,用文化塑造素质,用素质体现价值;以学生素质培养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学生素质的形成为终极标准;力求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广西区域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第二,为广西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为学校发展创造空间。第三,根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注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协调同时追求个性发展、满足个性要求、体现个性差异。实践证明,以上四种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套餐的实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民族音乐教学策略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确定课题、制订计划与明确意义、搜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五个阶段。本文试以广西崇左地区天琴音乐文化为例说明。

确定课题:《天琴音乐文化》

制订计划与明确意义:深入广西崇左地区,挖掘古壮天琴文化及传承推广天琴音乐文化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搜集资料:天琴是流传在左江流域壮族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伴奏乐器,是壮族人民神圣的吉祥物,壮家世代的传家宝。古老神奇的金龙峒是天琴文化的发祥地。天琴,纯属手工制作,依凭自己独特的结构及弹奏方法,弹奏出天籁之音,蕴涵着宗教信仰等神秘气息,极富有古壮民族的文化韵味。

总结整理:龙州天琴是壮族三大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壮话称为“鼎叮”,用葫芦制作,由琴筒、琴杆、琴轴、琴弦、琴马等部件组成,音域宽,音色清凉、圆润、甜美悦耳。作为骆越文化在曲艺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天琴具有独特的骆越文化传统见证价值。在龙州境内,每逢重大民族节日,必定有天琴弹唱表演节目。2007年1月,龙州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与发展天琴艺术注入更多的动力。

交流评价:天琴的表演形式为边弹边唱边打脚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可用于独奏、合奏或歌舞伴奏,具有节奏明显、轻盈跳跃的特点。演唱上运用龙州方言的进行歌唱,音乐上具有清新、优雅、又富有神秘色彩。

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真实问题;主要一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有助于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采取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策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分类教学。本文试以以下两个课例来对此加以论述。

课例1:《演奏》

用电子键盘打击乐模拟民族打击乐器演奏。

在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中流行一种古老的音乐——锣鼓乐,它主要是通过击奏各种不同形制的鼓、锣、钹、等打击乐器而产生的一种节奏性音乐;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模拟,如汉族锣鼓乐、瑶族锣鼓乐、苗族锣鼓乐、毛南族锣鼓乐等。

课例2:《演唱》

同一音乐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方法。以在音乐教育学课程中开设广西民歌这一课为例。

课前准备:按广西壮、侗、瑶、苗、京等少数民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布置专题任务,学生分别搜集一个民族的民歌资料并备课。

教学环节的第一步:主讲的学生对自己准备的广西某一少数民歌,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年代、特点、流派等,向全班同学作以详细介绍。教学环节的第二步:主讲的学生现场进行演唱两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将该作品所表示的意境、内涵、技巧等,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作以说明。教学环节的第三步: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搜集、准备的相关资料,对主讲的同学进行品评或补充说明。教学环节的第四步:全体同学提出问题,然后由主讲学生和该小组成员进行现场答疑。教学环节的第五步:由教师进行总结式的讲解,并补充和完善同学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最后布置下周作业《广西民歌演唱会》。

(三)运用对比法教学

主要可运用专题比较法、表现手段比较法、体裁比较法、相同题材比较法、风格比较法、时代比较法、结构比较法、相同单元比较法、不同单元比较法等对比法。在运用比较法教学时教师应注意:选准比较因子,贴近学生思维要求。同时,教师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例如,我国的大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民俗相近,其音乐风格与我国西南地区音乐有许多相似之处,越南音乐与广西京族音乐同源;缅甸泰国等地的泼水节风俗与我国云、贵、川的傣族泼水节风俗一样;东南亚民间常用竹子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和乐器,如越南的竹筒琴、印尼的昂格隆等,我国西南地区,人们也用竹子做芦笙、口笛等来传情达意。这些对比有利于我们进行跨地域跨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民族音乐资源

广西是多民族聚集地,蕴藏着巨大的音乐文化资源。民歌、歌舞、曲艺、戏曲和民间器乐艺术异彩纷呈,风格多样,作品数量浩如烟海。如歌圩文化、壮锦艺术、花山壁画、山歌文化及铜鼓艺术,它们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说:“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用唱歌来表达感情,表现生活的传统。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得二声部或三声部山歌。农历三月三日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据《中国民歌集成》广西卷的普查统计,共收集了各族不同曲调的民歌达三千多种。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演唱的歌种有壮族的德保“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靖西的“下甲山歌”那坡的“西伦山歌”;田东的“瞭歌”;田阳的“古美山歌”龙州的“金龙山歌”和“霞秀山歌”;马山的“三顿欢”;崇左壮族民歌短衣壮的送客歌,敬酒歌,催眠瑶等民族歌舞。这些歌曲都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歌种,将它们收集在一起并传唱开来,就是一个生动的民歌博物馆。

近年来,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地建构和发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校利用地域性资源优势,开始尝试以本土资源为基础,开发校本音乐课程资源,传承和宣传本民族音乐。如: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天琴教学、江南路的民族乐队吹奏啵咧(壮族吹管乐器)、南宁第十四中学的独弦琴的特色教学,三江基础学校的侗族大歌和多声部音乐等都是成功的典型范例。通过学习广西不同地区学校的校本资源特色,不仅为学校如何挖掘本土资源特色提供借鉴,也有利于加强各学校之间对民族音乐教学的交流。

合理进行专题拓展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广西的当代民歌、创作剧种、流行歌节、名家讲座和音乐人物等。介绍广西解放以来,创作的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文艺作品和经典剧目。另外包括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和民间人物,形成一个具有探究性课题的民族音乐扩展内容。在信息化环境下,突破以往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实现学科知识呈现多媒体间的整合交互并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的要求。学校音乐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如图5:

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围绕欣赏、演唱、演奏、舞蹈、即兴创作五个方面展开(具体见图6)。

在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遵守以下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应从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紧密结合教学需要,考虑本地区教育水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突出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地域和人才优势,扬长避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与管理课程资源。二是经济实用原则。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要尽可能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注重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目标,讲究“实用、管用、够用”,重视对已有资源的改造和利用,避免重复建设,防止脱离实际需要的做法。三是共建共享原则。各市、各县、各学校之间要逐步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机制,加快实现学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乃至不同地域之间课程资源共享的目标,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

四、打造教师终身学习民族音乐的“创新平台”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技化、民主化和多元化的脑力劳动密集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学习”理念拓展到教学以外的所有人身上,音乐教师只有继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与学生的“共振”感。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加大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如2010~2011年由广西艺术学院承担“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自治区师资培训项目——小学、初中音乐骨干教师培训子项目的培训工作,共培训学员245名,均受到学员的好评。根据2012年7~8月广西区普通高中学科教师新课程标准远程培训最新信息统计,音乐学科的学员参与情况如下:

以上统计信息体现了网络学习平台在音乐教师培训方面的优越性。更新知识结构包括音乐专业技术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掌握,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和区域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现代音乐教育,提升音乐教师自身的知识层次、更新音乐教师的知识观念。通过网络的形式给教师构建一个终身学习民族音乐的“创新平台”。一是建立音乐教育教学资源总库。建立以连接各校园网站为平台,以资源应用与管理为核心的网络资源总库,包括电子音像教材、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媒体素材、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题库、网络课程、教学工具与软件等内容。二是建立音乐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建立以音乐学科或音乐学科内的某个模块(或单元)为主题,为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搭建一个互动、开放、动态、实用的平台。提供包含必修和选修在内的自主学习资源,有多元化的交流协作记录、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学生作品及研究性学习案例等内容。此外,可以建立音乐教师博客网站,用于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教学成果发布、信息交流等。

【参考文献】

[1]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J].中国音乐,2010(1)

[2]覃贤珊.本土音乐走进高师公共艺术课程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1(4)

[3]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国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西南宁,2010

【作者简介】陈玉丹,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教授。

(责编 何田田)

作者:陈玉丹

学校民族音乐论文 篇2:

学校民族音乐教育融入即兴歌舞表演形式的创新发展和思考

摘要: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凝聚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琳琅满目的民族文化里,音乐文化尤为绚丽夺目,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民族音乐教育也因此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现如今学校的音乐教学还有很大一部分依然处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这种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素质教育观内容的要求,面对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民族音乐的影响,学校民族音乐教育融入即兴歌舞表演形式的教学创新,对音乐人才培养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 即兴歌舞表演 表现力 传承和发展

学生在学唱歌曲中掌握相关的基本乐理知识和培养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忽略了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自20世纪以来,我国引进学习了不少国外著名的音乐教学体系,其中,影响较深的有德国奥尔夫体系和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系等,达尔克罗兹体系中出现的“体态律动”“动作即兴”等词语给予了我国音乐教育学者们丰富的教学灵感。将“唱歌”和“舞蹈”以及“表演”这几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让学生通过大脑和心灵去感受音乐的同时,以即兴的方式在既定的要求下用身体语言来表达音乐,不是纯粹地用嘴巴歌唱,这种身与心共同体悟音乐的形式不仅提升了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艺术潜质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来说,在外来音乐等文化的影响下,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创新的教学模式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共同守护民族文化这一国家宝藏。

一、民族音乐教育

(一)民族音乐

1.含义

《中国大百科辞典》中提到民族音乐的定义——“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逐渐丰富起来的带有本民族特点的音乐文化统称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有着历史悠久而厚重、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特点,它既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各个民族独有的文化个性,艺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大地之中,在世界这个百花齐放的文艺花坛上独树一帜。

2.分类

民族音乐还分为传统音乐和创作音乐,传统音乐是指在清代之前创作的音乐,包括了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等四个类别。创作音乐指的是由我国近现代的音乐家们所创作的作品。一般来说,相比起传统音乐,近现代的音乐创作作品更被大众所接受,这些歌曲旋律悦耳动听、朗朗上口,歌词表达的意境更为直接、明显,因而在现如今的音乐课堂上,出现更多还是创作音乐类型的歌曲,例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人音版)的音乐教材第9册(五年级上册)中的《赶圩归来阿哩哩》《红梅赞》,第11册(六年级上册)中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爱你,塞北的雪》以及初中音乐课中的《歌唱祖国》《北京的金上山》等歌曲,这些都是被纳入音乐教材中典型的近现代创作民族歌曲,当然,这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传统音乐的作品也有少数会以欣赏歌曲的形式出现在中学的音乐教材上,这些歌曲的旋律节奏些许复杂,不易掌握和接受,歌词的内涵较为深刻,不易理解,教学内容一般以赏析課为主,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歌曲背后的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较少出现。但不管是传统民族音乐还是创作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一直都得到国家和音乐教育学家们的肯定和重视。

(二)教育现状

1.教材使用现状

在《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程的内容上也明确要求学生每学年能够背唱中国民歌1-2首。通过查阅各地使用的音乐教材发现,民歌在教材选用的音乐类型当中占着很大比重,在每一册每一章节都有出现,从教材章节的细致分类也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例如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湘艺版)出版的音乐教材中,列举其中一部分:

三年级上册:新疆好《新疆是个好地方》

三年级下册:草原上《我是草原小骑手》

四年级上册:藏族《我的家乡日喀则》、对花《沂蒙山小调》

四年级下册:蒙族《牧歌》、江南小曲《茉莉花》

五年级上册:西部放歌《黄河船夫曲》

五年级下册:天山风情《掀起你的盖头来》

六年级上册:西南音韵《太阳出来喜洋洋》

六年级下册:红土地民歌《浏阳河》、粤桂民歌《落水天》《旱天雷》

可见,在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音乐教材编写中,民族音乐根据中国地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进行详细分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不同民族音乐的同时,全方位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同样是湖南省的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出版的音乐教材,其中的每一册都设定了名为“五十六朵花”这一章节,章节中歌曲的设置也是让学生学习我国不同民族的不同音乐文化,还有类似于“绿水江南”“西部风情”等章节,都在教材编写的细节中为学生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

2.课堂现状

教材是教育的方向,尽管国家在音乐教育上对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重视跃然纸上,但仍有许多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教学的重要性,学校的音乐教师也没有真正地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教学,反而根据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喜好选择想要学唱的歌曲。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今天,科技和网络飞速发展,人们对音乐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改变,所谓的流行音乐随着时代潮流趋势大大占据了当下音乐市场的主流,课堂中的音乐类型逐步时尚化、年轻化,音乐教学也逐渐偏向娱乐性,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也随之淡然,这无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学校的音乐教育不应被时代盲目牵引,民族音乐教育应当借助时代更新的力量,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二、即兴歌舞表演

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在事先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当前的情景和感受,在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临时发挥、表演,这样的即兴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核一个人的某种专业能力是否强硬,也能够为艺术的创作带来无限可能性,它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是创新的源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歌舞之邦,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流传千年,尤其是在我国民族气息浓郁的地区,歌舞已经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歌舞的形式也在课堂中广泛使用。在我们音乐课堂当中,表演是教师通过教学的示范带动学生在演唱状态、肢体动作、神态仪表上表现音乐的形式。

将以上三种形式结合的即兴歌舞表演形式融入我们学校的音乐教育当中,包含了音乐、舞蹈、舞台表演等专业方面的多项知识和技能,它不同于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简单的歌曲学习,也不同于一般音乐课堂中规范的歌伴舞或是情景表演,将即兴融入其中,就是对歌舞表演最大的挑战,也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一个新的考验,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不断开阔其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即兴歌舞表演为音乐教育的前景带来了许多未知的美好和宝贵的艺术财富。

三、民族音乐教育融入即兴歌舞表演的创新发展

(一)创新的前提条件

音乐教学中融入即兴歌舞表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符合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中提到的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创新的教学带来创新的课堂和教学成果,当然这也离不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重视理念创新

首先要提升基础教育的重视度,学校只有重视艺术教育,意识到美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实施的音乐课程。其次是学校民族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和要求的完善度,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项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每一节音乐课,是值得音乐教师们终身思考的问题。

2.重视课程设置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融入即兴歌舞表演的创新教学,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又关乎着学生是否能主动学习,因此课程创新设置尤为重要。音乐课堂如果仅仅是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机械化地进行语言讲解,会使得学生在音乐的审美和体验感上有所缺失,尤其是中学阶段的音乐课,教师的课程设置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学校的不重视,就会导致音乐课最后变成自习课,甚至被其他学科的课程所代替。创新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课程创新,谈何发展教育?

3.重视学生为本

新课程中提到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是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另一项要求,学校里每一位学生的先天素质、后天修养和潜在的能力都不相同,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个性,但这些学生都是可发展的人才,都有机会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迸发出无限能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即兴歌舞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鼓励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在音乐课堂中尽情发挥各自天马行空的想象,用各自的身体大胆地表现出来,这也能够给予教师新的教学灵感,师生间的相互合作共同赋予课堂新的生命,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形态。

(二)民族音乐教育融入即兴歌舞表演的课堂实践

民族音乐教学中融入即兴歌舞表演,前提就是需要教师的示范,老师必须能歌善舞、能说会演,要从教唱歌、教跳舞、教音乐理论等固有学科思维的习惯里摆脱出来,学生才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教学的要求和目的,一堂音乐课合格与否就取决于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音乐课堂上学习一首歌曲,先由教师对这首歌曲进行基本的介绍和简单的歌舞教学,例如学习民族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在了解关于新疆的歌曲背景以及学习了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之后,可以教一些类似晃头移颈、拍掌响指、绕腕、垫步等新疆特有的基础舞蹈动作,完成这些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歌词和律动,在嘴巴歌唱的同时用形体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歌词的理解,例如这首歌歌词中掀起盖头的动作,弯月亮似的眉毛、红苹果似的脸蛋的形态,都可以在演唱时用肢体动作即兴表演出来,还可以根据这首歌曲轻快的节奏律动,利用沙铃、小鼓等简单的击打乐器,边唱歌边用乐器随着音乐的节拍律动,结合前面所学的新疆舞蹈动作轻轻敲击手掌、肩膀、大腿小腿等身体部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学生个人、集体或者小组的形式完成,全方位地开动头脑和手脚,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从中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将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结合其中,例如,歌词唱到月亮、苹果等事物的时候,提问学生能否列举带有以上词语的流行歌曲,比如《小苹果》《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从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在民族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为了保证课堂的秩序和安全性,歌舞表演这种形式一般情况下是让学生在各自原地的座位上站起将凳子放置桌底下或者几位同学到讲台展示是较为合理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音乐课安排在无桌椅的多媒体教室上课最合适不过。音乐课堂上以即兴歌舞表演呈现的方式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有趣的课堂需要师生的相互配合,尽情开发教师和学生的大脑和身体,利用所能使用的乐器和道具,激发无限的创意,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四、结语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地方,教师是传播载体,学生是接受知识传播的群体,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融入即兴歌舞表演这一形式,无论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还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都将提升一个新的层次,并且将在不断创新发展过程中传扬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让学生能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觉接受、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能力和意识,从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守护优秀文化的同时摒弃不利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事物,将屬于我们自己的艺术财富收入囊中,并将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创新和发展下去,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儿女共同的义务和责任,音乐的魅力和音乐教育的意义也就在这里进一步地彰显和发光。

参考文献:

[1]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8.

[2]韩彦婷.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阈下的民歌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3]卫晓琼.让歌和舞的艺术走进音乐教育[J].天津教育,2008(12):50.

作者:翁兆宏

学校民族音乐论文 篇3:

学校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

摘 要:民族音乐是关系到民族意识、民族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音乐教育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中应竭尽全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通过有效的途径,在学校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

关键词:呼吸;节奏;音色;情感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佳渠道。而民族音乐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见证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教育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没有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使得美育和德育在有些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一直没有占据有效地位,这就必然造成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表明过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课作为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学校要正确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抓紧建设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使之不要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在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教授的是“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其中他把音乐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乐纪·策篇》也说:“乐者,德之华也。”认为音乐是道德的精华,可见,音乐对道德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在古代,在现代教育中,音乐作品同样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和建国以来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大多蕴藏着进步的思想内涵。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接受德育,在潜意识中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

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能使人的心灵发出震颤,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变化。音乐的产生过程是全部的创作过程,无论学生的表演或欣赏都必然伴随着创造性的表现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又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这一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比其他学科较大的优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音乐课应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更加和谐文雅和充满爱心为教学目标。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创作思维,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在西方音乐教学中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老师强调的是对作品和作曲家的理解,注重的是对学生全面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善于表现作品的内容,在广阔的音乐领域里学习和了解的方面非常广泛,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在我国,有部分人认为学习音乐是为学专业而学,只有学音乐的学生才会认真对待这门课程,而其他学生则认为学习音乐跟自己无关。这种思想观念是制约我国普及民族音乐教育的一大重要因素。所以,在学校老师应给学生灌输学音乐是为提高自己修养而学、是为提高自己素质而学的音乐思想。我国音乐教育应该把普及民族音乐、提高全民素质作为教学目标。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教育中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聆听民族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民族音乐当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要使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很好地传承,就要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改善教育措施是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国音乐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3]赵振民《声乐理论教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4]王发曾《素质教育名著导读》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

张涛(1976~ ),男,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

作者:张涛

上一篇:客服年终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社区半年度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