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设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设

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提高高校师德水平的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从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可以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同时能促进高校、教师、学生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高校师德建设正从短期性、临时性、局部性向长期性、常规性、全局性转变,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正在形成。2014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师德建设意见》)为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规则标准和理论指导。从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师德建设意见》,进一步探究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可以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长期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动力机制

高校师德建设的动力来源于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来源于人民群众追求优质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師追求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师德建设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同时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机制,以应对高等教育的挑战。

(一)制度政策发力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师德建设工作。2014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积极倡议广大高校教师做“四有好老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精神鼓舞。

2014年教育部制定的《师德建设意见》提出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些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理想激励机制

理想是激励人们奋斗前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的第一就是要有理想信念。《师德建设意见》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要构建理想激励机制,首先,要健全学习制度,学习党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树立“四个自信”,学习师德模范、体验职业乐趣、感悟师德光辉。其次,要尊重教师的崇高师德,要推出身边的师德模范,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和自媒体等媒介进行舆论宣扬和激励,营造尊师崇德的良好氛围。

(三)利益导向机制

追求利益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高尚的道德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马斯洛的五种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三种需要和物质水平直接相关,后两种需要是在前三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体面的收入是对个人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体现。高校师德利益导向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多劳多得的原则,不断提高校教师的收入,要逐步对教师在德育方面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主要对爱岗敬业、服务学生、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活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定量化的考核,将之作为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合理科学的师德标准机制是推进高校师德建设运行机制的必要前提,教育宣传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运行机制的主体工程,而考核反馈评价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运行机制的关键所在。

(一)师德标准制定机制

《师德建设意见》为当前高校师德标准提供了最新的标准,不同的高校应该在遵守基本师德规范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师德规范。比如,对普通本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前者师德标准应强调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则强调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即使同一学校,师德标准也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层次,既要有无私奉献的崇高道德,也要有遵纪守法、诚实劳动的师德底线。有学者提出师德的三重境界即“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在第一重功利境界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培养第二和第三种境界。高校师德标准的制定要符合一定的程序和制度,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师德标准大讨论,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达成共识。

(二)师德教育宣传机制

教育宣传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运行的关键一步。高校师德建设的教育宣传机制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与宣传,以达到提高教师师德水平的目的,使师德规范成为教师自觉的追求。师德教育和师德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师德建设需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师德教育宣传体系,使师德教育宣传贯穿于师德建设的全过程。

1.师德教育宣传要制度化、系统化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全员师德专题教育和日常师德教育制度,将师德教育作为广大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将师德宣传列为学校年度宣传工作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要建立岗前教育培训与岗位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职前、职中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使教师师德教育培训制度化、规范化。

师德教育宣传系统化就是要构建系统完备、内容全面、结构互补的师德教育宣传体系,要把师德理论教育与师德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要把教师心理卫生教育等内容融入师德教育内容,积极开拓师德教育新领域;要系统宣讲学习教育教学的法律法规,把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相协调,提高教师依法执教和以德育人的能力与水平。

2.师德教育宣传要坚持创新

高校要加强师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精心选择适合本校特色的师德典型和模范,不断推出本校的教师先进代表,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的载体,培育良好师德师风。高校可以通过师德演讲、师德征文、师德大讨论等形式,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依托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宣传师德师风。

(三)师德考核反馈机制

考核反馈是确保师德建设工作效果的关键环节。考核是反馈的基础,反馈是考核的目的,两者相互联系,形成“考核—反馈—改进—提高—再考核”的良性循环是师德考核反馈机制的目标。

1.学生评价考核师德

学生评价是师德考核反馈的重要渠道。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接受主体和对象,全程参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所以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评价是相对全面和客观的,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可靠性。学生评教的反馈要及时、全面、客观,学生评价的结果能促进教师时刻注意个人的师德行为。

2.教师同行互评师德

高校教师同行互评师德要依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互相评议。高校教师群体是一个专业性强、素质高的群体,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可以达到取长补短、互相提高的目的。

3.学校师德督导评价

学校师德督导评价反馈机制是相对独立的学校内部师德评价组织,负责全校范围内所有教师的师德考核活动。学校师德督导评价反馈机制要发挥作用,首先要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教学水平优秀、熟悉教育教学规律、作风正派廉洁的师德督导队伍。其次要严格要求教师按照教学规范教书育人,及时掌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风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的师德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学校师德督导的反馈信息要及时向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及学校师德建设部门反馈。

以上三种评价反馈机制都属于学校内部的机制,学校外部的师德考核反馈机制还包括毕业生评价反馈机制、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和社会第三方的评价反馈机制。

三、高校师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机制

组织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开展的组织保障。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师德建设覆盖范围既包含高校内部不同部门和科室,也牵涉校外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的单位和组织。高校要建立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的师德建设委员会,全面负责对外和对内的关于师德建设的组织机构。学校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要充分体现其权威性和广泛性,其组成人员由党委书记、校长、部门负责人以及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

(二)监督机制

高校师德监督机制是师德保障机制的重要一环,只有全面的监督机制才能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

1.全面監督

全面监督是对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对高校教师的日常生活包括校外活动进行监督。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政治方向和育人职责的履行情况,监督的方式是听其言、观其行,要确保教师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

2.全员监督

全员监督要建立健全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通过各级领导和教师听课、学生评议等途径,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工作情况。

3.全方位监督

全方位监督要激发教师和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充分调动人人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构建学校多方和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师德监督体系。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学校要更加重视网络在监督师德方面的重要作用,高校要设立相应的部门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特进行监督和分析,要充分听取学生在网上的呼声,对学生肯定或否定的教师都要高度重视。

(三)惩戒机制

高校师德建设惩戒机制是对违反师德的行为进行惩罚和警戒的制度和措施。惩戒机制是确保师德规范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把惩戒和教育结合起来。

近年,一些高校屡曝师德丑闻,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师德惩戒机制的缺失。高校必须从国家法律层面入手,严肃惩戒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师德建设意见》指出了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简称“红七条”),一旦出现师德禁行行为,学校必须严肃查处,并视情节轻重按规定给予相应处分,对品行不良、影响恶劣的教师,学校要按程序上报上级部门查处,对严重违法违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

参考文献:

[1]曹峰.简论师德的三重境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5,(5).

[2]万美容.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综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8).

责编:夜 雨

作者:程展鹏

第2篇: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综述

摘 要:有关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20多年来,学术期刊发表的关于高校师德建设机制问题的研究论文有240余篇,有部分著作涉及师德建设机制的内容,但尚未发现公开出版关于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学术专著。通过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发现,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领导组织机制、教育宣传机制、监督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 师德建设; 机制

检视公开出版的高校师德建设的专著,内容主要涉及师德现状及原因、师德建设途径和方法等,没有专门研究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著作。为了全面掌握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的总体现状,我们运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II辑”数据,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师德机制”、“师德建设机制”、“高校师德建设机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高校师德建设领导机制”、“高校师德建设教育机制”、“高校师德建设监督机制”、“高校师德建设激励机制”、“高校师德建设评价机制”等研究主题进行了多次检索。检索发现,从《青海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发表赵瑞麟《谈高校师德建设及其激励机制》一文以来,学术期刊发表的关于高校师德建设机制问题的研究论文有240余篇,但2000年之前非常少,共有5篇。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5年以后,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研究论文明显增多。就其内容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涉及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设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原因与必要性以及各种机制的建立等,而长效机制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领导机制、教育宣传机制、监督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

一、关于高校师德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研究

不少研究者认为,为加强学校对师德建设工作的有力领导和有效组织,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党委书记、校长作为组长,是师德建设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分管副书记和分管校长作为副组长,是师德建设的直接负责人。领导小组成员有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工会等部门。学校形成了由党委领导、行政组织实施,工、团等组织积极参与的师德建设管理体系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师德建设工作格局。”[2]“学校二级教学单位成立相应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并对师德建设负有直接责任,要合理分工,落实责任,结合本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教师师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3]

不少研究者指出,高校师德建设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工作计划以及具体的实施保障措施,这是构建组织领导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领导小组要研究制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总体规划、年度目标,明确当年师德建设的主题、主要内容、主要措施等,让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师清楚了解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年度任务和具体要求。”“在制定目标和分解目标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教师的参与度越高,自觉参与目标实施的能动性就越大,这样就越容易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系,为教师道德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体系。”[4]在制定目标和措施的同时,还要“加大精力投入和经费投入力度,定期开展师德状况分析,研究师德建设工作。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众团体紧密配合,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合力”[5]。

二、关于高校师德教育宣传机制研究

高校师德建设的教育宣传机制,主要在于通过师德教育与宣传,达到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师德水平的目的。一般认为,高校师德建设教育宣传机制的建立,是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进行师德教育,需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师德宣传教育体系,使师德宣传教育贯穿于师德建设的全过程。

第一,区分不同对象进行教育宣传。师德教育的对象包括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两类,前者是后者的补充力量,师德教育应有不同的要求。“在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工作的目标为:在教师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良好师德师风,实现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为内容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培养一支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的教师队伍。”[6]“职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以及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为主。其目标为在准教师中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流教育价值的导向,灌输并陶冶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要求去培养未来教师队伍的教育素质。”[7]对在职教师进行师德宣传教育,主要是“抓好岗位教育,寓师德教育于工作之中。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重点学习高等教育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增强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8]。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师德宣传教育,主要是要抓好岗前培训,“进行包括师德、校情、规章制度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培训,实行严格的导师制度,选择德才兼备的中老年教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在思想道德建设、业务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进行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9]。教师师德教育还要“建立健全师德教育培训档案,坚持岗前教育培训与岗位教育培训相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职前、职中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使教师师德教育培训制度化、规范化”[10]。

第二,不断完善丰富宣传教育形式。“教育形式必须是能够有效地实施教育目标体系的载体,要丰富多样,吸引教师主动参与。”[11]在高校师德建设的宣传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师德建设要在高校范围内取得成效,就必须把全体号召和模范带头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与人格示范结合起来,通过宣传营造出气氛浓厚、声势浩大的舆论环境。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高尚师德,一是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集中组织教师利用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时间开展师德建设的讨论。二是通过广播、板报、橱窗、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师德建设。三是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形成优良的师德风范,推进全校师德水平的提升。四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师德建设中的互动作用,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激励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2]

三、关于高校师德监督激励机制研究

高校师德监督激励机制是指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和其行为目标的选择起督促、制约与引导作用的系列措施与制度。“监督激励机制作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具有调控、预防、补救、改进和提升的功能”[13],是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而要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激励长效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合理的监督方式和健全的监督组织机构。有研究者提出,“师德监督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网上公示与BBS论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4]。还有研究者提出“建立并完善学校内部组织监督、同行监督、学生监督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情况”[15],“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以及教师之间互相评价,督促教师更新思想观念、完善道德修养,建立起师德问题公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16]。

第二,要有及时的监督信息反馈。即“高校师德建设的决策机关-党委发出信息后,通过下属各部门把信息传输在职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学生,及时收集信息,再把收集到的信息返回到决策机关,以便对师德建设决策进行修正和调整”[17]。同时,还要把监督的结果与教师评定、聘用、评优、晋升、奖惩等挂钩。

第三,采取合适的激励手段。“高校教师是社会中较为独特的群体和阶层。因此,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运用激励方法具有特殊的作用。激励主要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实践证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非常必要”,“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各种师德建设的激励制度,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聘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18]

四、关于高校师德考核评价机制研究

“师德考核既是对教师职业行为是否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考察和评定,也是将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人行为准则的转换机制及教育渠道和方式。”[19]所谓师德评价,即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它“是人们凭借社会舆论、教育传统和内心信念等力量,采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判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和道德品质的道德价值的活动”[20]。而要进行师德考评,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师德规范考评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是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并形成良好运行状态的重要一环,也是引导教师遵守师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21]。

第一,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有研究者提出“建立师德考评指标体系,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为主要内容”[22],“其中,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爱岗敬业的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表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学术规范等,都应该是师德评价指标中必须具备的要素”[23]。但是,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之间各有特色,高校教师也富有个性特点。因此,对教师的师德评价不必整齐划一,可在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框架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依据自身特点和评价目标,制定出各具特色的评价标准”[24]。

第二,制定多样化的考评方法。有研究者指出,“师德评价可分为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三个层面进行”[25],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定期考评教师的师德表现。有研究者认为高校师德的考评还应注意考评的动态性与长期性,“师德是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考核教师师德好坏应“看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坚持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品德、是否坚持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26]。另外,在考核的手段上,大都认为还应坚持公开与隐蔽相结合,通过观察、交流、面谈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师德的真实表现予以评价。

第三,注重考评结果的实效性。注重考评结果的实效性,就是要将师德评价的实际效果和评价结果进行有效运用。有研究者提出应建立师德档案袋,“把经过公示认可的考评结果予以建档,作为教师聘用的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并与职称晋升、调整工资、表彰先进挂钩,在激励先进的同时,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使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27]。大多数研究者赞成将师德考评结果与晋升、奖惩等挂钩,但也有研究者指出“师德评价不是为了对教师的品行进行‘定性’或‘定论’,而在于及时矫正不良行为,为了促进教师师德的提升”[28]。

参考文献

[1][9] 刘连富.“三位一体”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J].统计与管理,2012(6):169-170.

[2][3][11] 哈斯也提·艾力,张涛.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8.

[4] 敬枫蓉,戴丽红.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提高师德建设水平[J].理论与改革,2009(4):127-129.

[5][6][19] 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5-236,230,243.

[7][8][24] 王文升.构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J].发展,2007(3):76.

[10][20][21] 沈红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216,249,216.

[12] 徐谡,杨直凡,等.立德树人,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J].政工研究动态,2008(7):35-37.

[13] 洪玉兰.关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7):18.

[14] 林宁,王劲松.论高校师德建设及其激励监督机制的构建[J].理论月刊,2006(3):157-159.

[15] 吴九占.论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6(8):24-25.

[16] 张建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J].今日科苑,2009(12):1671-4342.

[17][25] 王德勋.高校师德建设运行机制及目标考核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69-72.

[18] 韦诗业.论高校师德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74-76.

[22][27] 张丽萍.试论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构建[J].黑河学刊,2010(5):81-82.

[23] 郑婧伶,徐英.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机制评析与重建[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9-62.

[26] 黄丽贞.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完善师德评价机制[J].大学教育,2012(3):77-79.

[责任编辑:张俊华]

作者:万美容 王芳芳 袁本芳

第3篇: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教师师德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调查发现,教师师德在奉献意识、育人意识、为人师表、敬业乐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建立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师德评价机制、工作条件保障机制、师德激励机制以及师德监督机制,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教师 师德建设 机制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以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良好的师德是教师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但是,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在奉献意识、育人意识、为人师表、敬业乐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制度和机制上的改革和创新,构建出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师德建设是教师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的需要

教师的教书育人是以渊博的学识、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等为中介教育、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塑造学生人格、品德水准、个性特点。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学生身边鲜活的教材、生动的范例,它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和巨大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道德水平,能够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教师的工作动力,主动钻研、认真探索,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以自己精湛的业务、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去陶冶学生、教育学生,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2.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我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社会民众对教师始终尊敬和爱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国家对创新型综合人才的需求,社会对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了更高的期待。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授业解惑的同时重视传道,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项贯穿其中。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可以使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师德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关乎人才培养。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项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应当是这样的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身教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合格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

4.师德建设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辐射源”,可以有效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首先,教师通过培养的学生同社会发生间接联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而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操守情况又会影响社会成员。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可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教师的家庭成员、教师的亲朋好友、教师的邻里,影响着家风、朋友间的诚信互助、邻里间的和睦。最后,教师通过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加强师德建设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可以促进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奉献意识不强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有奉献意识和奉献精神,然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难免会使得一部分教师利用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去谋利,过分强调个人的一己之利,把自身的职业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奉献意识不强,使得一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不能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受到影响。

2.育人意识弱化

教师应当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和学生健康发展的人生导师,即教书育人。然而,调查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些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等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方面,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只教书不育人,存在“育人”意识不强现象。育人意识不强,就难以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使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教育思想得不到有效落实。

3.表率示范作用有待改进

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更严格、更具体,原因在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四有”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责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其思想道德、业务能力、人格魅力、行为表现等会直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为人师表。它要求教师言传和身教要同时并重,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教师的为人师表常常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例如教师的文明举止、教师的语言等,但调查发现,26.3%的教师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太关注,7.5%的教师有讲粗话、脏话的习惯,言语不文明。教师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言行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4.存在体罚学生、歧视学生现象

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进行直接体罚的现象不多见了,然而还存在着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的情况。对学生的调查表明,54.2%的学生认为教师存在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表示认同。与变相体罚学生相伴的是有些教师不能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存在歧视学生现象。有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来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于来自于低保家庭、困难家庭的学生存在歧视现象,对于家庭富裕、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子女表现出过多的偏爱。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以及歧视影响了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办好学校的教育思想。

5.敬业乐业精神有待提高

敬业乐业指的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能够以校为家、以学生为本、忠于职守、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多种因素的干扰,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敬业乐业精神。对一些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发现,有些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照本宣科,旧教案反复使用,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案。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57.6%的教师存在不能准时上课现象,有2.5%的教师经常性迟到,有61.5%的教师找学生代批改作业。敬业乐业还要求教师脚踏实地、勤于学习、严谨治学。但是对教师师德的实证研究中发现,28.5%的教师很少学习与教学业务有关的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学术浮躁、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这些现象反映出敬业乐业精神的弱化。

三、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1.建立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

教育培训是教师师德提高的基础,要切实重视教育培训的基础性作用。在教育形式上要把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统一起来,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统一起来,榜样教育与警示教育统一起来,创新教育形式,讲究针对性,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第二,开展法律政策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做到依法执教,牢筑党纪国法的思想防线。第三,开展教育观念教育,树立起“以人为本”、人才全面发展等理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第四,强化教师的岗前师德培训、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使教师了解师德规范的要求,尽快进行角色转换,适应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

2.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评价机制

师德评价对于师德建设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要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第一,发挥师德评价的导向性作用,使师德评价能够在促进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起作用;能促进教师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优良的师德师风、教书和育人并重。第二,制定内容具体、操作简便、考核客观公正的师德评价标准,能够反映出教师的人格状况、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操守情况、教师的创新素质情况。第三,采用多元化的师德评价方式和方法,以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的结合等。第四,建立一整套评价的机制,如评价方案、评价的步骤、评价的监督、评价的奖惩标准、评价的制度保证,以保障评价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效用。

3.建立工作条件保障机制

师德建设要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建立起教师工作条件的保障机制,妥善并有效解决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一,关心他们的工作,重视他们的专业发展。第二,在政治上予以关怀。要把信仰坚定、政治觉悟高的教师积极吸收到党组织中去,同时保障法律所予以教师的各项民主权利,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各项建设。第三,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如住房问题、职称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福利待遇问题,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第四,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有创造欲望,希望有成就感、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要重视和解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由于工作的压力、社会的过高期望等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避免对教师、学生的负面影响。

4.建立教师师德激励机制

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为师德建设提供强大的内部驱动力,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爱岗乐业、履行好教师的职业责任,要重视教师师德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榜样激励机制。要善于寻找和发现教师身边的先进人物,以鲜活的事例、生动感人的事迹感化和教育教师,激发其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第二,完善教师晋升和聘任制度。完善的教师晋升和聘任制度能够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督促教师道德上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业务上精益求精。教师晋升要严格参照教师的德勤能绩,教师的聘任要人岗匹配,有效配置教师资源。第三,完善教师的奖惩制度。完善的奖惩制度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主动性和工作动力,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塑造出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奖励教育教学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惩罚师德败坏、学生反映突出、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必要时将其从教师队伍中予以清退,维护教师队伍的整体良好形象。第四,个人激励和集体激励统一起来。激励措施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性,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同,感受到学校发展与他们个体努力的密不可分性。同时,个体激励要和集体激励统一起来,以保持整个教师团队团结、和谐、合作、进取的精神风貌,培育教师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5.建立教师师德监督机制

遵守教师师德规范既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还需要外在的监督来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压力。第一,加强师德教育监督,促进师德教育工作的长期化、制度化。第二,建立多元监督体系,包括学生监督、家长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等监督形式。学生与教师联系最为密切,学生对教师师德的监督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家长可以通过子女的看法、教师的电话联系、教师的家访来了解教师的师德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促使教师经常性地约束自己,促进彼此间的进步。媒体监督优势突出,媒体覆盖面广、社会受众多、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第三,加强教师的自我监督和自律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本质上说主要还是要靠教师的自我监督和自律意识的提高。不断强化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增强自律意识,通过反思和内省达到道德自觉。第四,建立信访处理制度。通过校长信箱、电话、网络平台等信访渠道,及时了解社会各方面对于师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促进师德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3] 李晓晴.关于构建新时期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9).

[4] 王宏.青年教师师德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

[作者:王宏(1968-),男,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教师,硕士。]【责任编辑 郭振玲】

作者:王宏

第4篇: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青岚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为人师表”才能“立德树人”。我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引导全体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紧紧抓住新校成立的契机,通过建设长效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教育部、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学校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江西省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的师德表现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教师晋职、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在专业技术岗位聘用过程中,实行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

二、学习教育机制。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和《师德建设学习材料》,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人文关怀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经常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倾听教师意见,了解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定期召开会议,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建立了业务上帮助教师,创设条件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生活上关心教师,切实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政治上关怀教师,大力实施民主化、科学化管理等制度,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四、加强督促检查。

全面了解教师教育教学情况,强化教师以生为本、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取长补短,精益求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从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一步营造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

五、建立了师德考核评估体系。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江西省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制定出台了学校师德考核评估细则。

六、完善师德建设的宣传评价机制

加强师德建设的舆论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高尚师德。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通过 “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同时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把落实师德规范与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和晋升、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及各种荣誉称号的授予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使师德建设内化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第5篇: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落实安全责任,构建全校干部教师职工人人抓安全、事事抓安全、处处抓安全、时时抓安全的工作体系,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根据中心校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建立了聂楼小学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一、落实责任:学校与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

学校坚持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与全校干部教师职工签订了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在校内设立了:领导值班制。教师包班制等。将按照中心校安全工作量化考评实施细则要求健全制度、档案,扎实、有序、规范开展工作。

二、强化考评:每日安全考核与全期安全考核相结合。

学校通过检查、督察等方式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考评,量化考评结果将与教师的评优、评先和安全责任奖挂钩。

三、严格奖惩:安全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 。

学校对教师安全工作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全期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的教师,学校给予安全奖。对出现安全事故的教师,学

校将予以扣发安全奖等。对安全工作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工作不力,发生责任事故的有关责任人,按 “四不防过”原则予以追究。

四、安全工作教育机制

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广泛宣传,加强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班级每周开一节安全教育课,学校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积极普及宣传安全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正确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安全防范知识,让学生能自觉地防毒、防骗、防溺水,防交通事故,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加强校纪校规教育,提高学生辨别事非能力。严肃学校纪律,要求学生不与校外不法人员来往。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开设心理课程,而且各学科都渗透心理教育内容,教育学生理解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培养健康的人格,正确对待挫折,珍惜生命和生活。

五、安全工作合力机制

积极探索综合治理校园和周边治安环境的工作方法,建立保持学校校园和周边良好治安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努力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学校积极同工商、交通等部

门协调,对学校周边的环境安全进行综合治理。禁止学生进网吧等娱乐场所;对学校小卖部、校园周边摊店的不定期进行卫生检查。

学校“把安全工作放在工作的首位,加强学校安全教育,责任重于泰山。”

聂楼小学2013年2月26日

第6篇: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黄旗堡街道中心幼儿园

民族振兴,教育是根本,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挥在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所有素质中,师德最为重要,是教师之灵魂。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关系到的办园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面对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师德建设的垒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造就关爱幼儿,教书育人,学人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合格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作出贡献。

一、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统一协调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做好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健全机制。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是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保障,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内容。教育部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人员落实。

二、以教师为本,构建教师的成才成长机制

邓小平同志讲:“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

1

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培训,要从思想教育人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营造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引导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教育幼儿,以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引领幼儿。

三、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师德考核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做出善恶判断,确定其道德价值,表明自己褒贬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考核可以激发教职工的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能够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职业道德,改进和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

第二、健全师德建设的奖励机制。幼儿园要把对教师道德规范要求纳入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具体决策之中,要将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制度化,要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奖励与舆论导向相结合,在精神奖励上,通过开展评先创优活动和倡导高尚的师德活动,树立教书育人的典型,以掀起树形象、学榜样、找差距、作贡献的热潮,充分发挥典型任务的激励、向导、示范作用,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在物质奖励上,通过设立师德奖励基金,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重奖,在晋级、评聘,职称评审、进修深造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教师发表的有关教书育人的文章、著作,应以教育科研成果对待。

2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舆论宣传。通过校报、宣传栏、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师德先进,如在校报上开设“名师”专栏,建立师德教育网站等,以扩大师德宣传网络的覆盖面,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利用每年的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对那些思想道德素质优秀、教书育人事迹突出、贡献突出、家长称颂、幼儿喜欢的优秀教师大力进行表彰,广泛宣传先进事迹,交流家园共育、教书育人工作的先进经验,以倡导尊师重教的好风尚。

四、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动态监控机制

教师的师德行为具有外在性、主动性、善恶性、可塑性的特点,可以通过教育、评价、监督来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构建民主监督、教师职业良心自律监督等方式来调控教师的师德行为,最终促使教师自觉履行师德义务。构建监督机制也应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首先建立师德建设的领导与监督机构;其次建立师德建设督导队伍;最后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

第二、建立系统完善的约束制度。幼儿园要依据《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有关法规、条例,从增强敬业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师德风范入手,制定本园《师德建设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等制度,重点强化教职工队伍在思想道德、教学纪律、教学风气、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举办经验交流座谈会、观摩教学、参观访问、学习典型等多种形式,使师德教育制度化、科学化、有形化、经常化。

3

五、以教师为本,构建师德建设的信息反馈机制

反馈是控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构建信息反馈机制,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信息反馈要迅速、准确。信息具有滞后性、时效性特点,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反馈的时效和速度,一旦发现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应及时汇报,迅速向上级领导反馈,信息反馈者要对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认真核实,对所掌握的材料认真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保证信息的价值及准确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建设,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体现高等教育精神的重要一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实践,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之所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扎扎实实地将师德建设抓紧抓好。

第7篇:治超长效机制建设总结

茶房检测站开展

治超长效机制建设年活动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治超成果,有效保护国、省道建养成果,提高路网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加快治超工作长效机制建立,茶房检测站按照省厅、局统一安排部署,在丹凤、山阳两县辖区路段深入开展治超长效机制建设年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截止10月15日,南北站、卸货点、流动稽查共检测车辆247825辆,其中超限1581辆,卸(分)载货物559.78吨,超限率为0.63%。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措施

(一)强化宣传工作,把宣传教育始终贯穿到治超工作的全过程。除了对《陕西省治理公路超限运输办法》、《陕西省超限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等治超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外,茶房检测站抓住7月份《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的有利契机,大力宣传治超长效机制建设活动,充分利用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上门送法、媒体宣传等各种宣传手段,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辖区群众和厂、矿企业,运输司机充分认识到超限运输的危害性及政府对治理超限超载的信心和决心,以及治理超限超载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广大承运人理解和支持治超工作,自觉合法装载,守法运输。截止10月15日,茶房检测站共在各类报刊、网站发表治超宣传报

道28篇,悬挂横幅15条,发放宣传单2700份,上门送法

276人次,接受群众咨询150人次。

(二)积极健全联动联勤机制,全面推进路政、公安、

交警和运政部门联合执法协调机制的制度化和长期化,通过

与丹凤县农管局联合治超,加强干支联动,开展盲区治理;

与商邑、武关收费站加强联系,实现收费治超联动,严格落

实超限车辆通报、登记、移交、处理和信息反馈工作制度,

保证联动工作有序、常态、长效运行;在山阳权垣卸货点做

到公安交警、运政人员派驻制,各部门联合执法,保持治超

高压态势,对阻碍执法、恶意超限、强行闯站等行为协调公

安机关予以严惩,有效打击超限超载车辆的嚣张气焰,创造

良好的治超执法环境。

(三)加大大件超限运输车辆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大件

运输车辆监管程序,不断强化大件运输车辆监管工作力度;

坚持车辆移交制度,认真核查《通行证》和车辆实际装载情

况;另外,在监管过程中,我站因地制宜,灵活掌握监管程

序,今年9月,一车货总重为97吨的大件车辆需运送设备

到丹凤尧柏水泥厂,我站工作人员考虑到该车总重较大,通

行线路途径多处桥梁,为确保312国道桥梁安全,我站积极

与高速路政人员交涉,言明利害关系,建议该车继续走高速,

改由棣花出口下高速实施监护,此举得到高速路政部门的理

解和支持,最终该车被安全监管到目的地。截止10月15日,

我站已安全监管大件运输车辆35辆,确保了国道安全畅通。

(四)进一步加强山阳权垣卸货点检测长效机制。为完

善公路治超长效管理机制,加强203省道山阳权垣卸货点的

管理,维护203省道公路改建及大中修建设成果,强化短途

公路治超管理工作,强化了山阳权垣卸货点治超长效机制。

为使卸货点工作顺利开展,站领导多次与山阳县政府、交警、

运管、路政等部门协调沟通,取得相关部门支持,建立了联

动联勤工作机制;7月中下旬派出12名路政执法人员,1辆

路政稽查车,1辆路政巡查车在商洛公路局路政科的组织安

排下开展了为期为10天的宣传摸底工作,为治超长效机制

的建立,做好了扎实的前期准备。8月1日,卸货点正式启

动24小时检测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卸货点规范化管

理各项规章制度,狠抓落实,保持严管重罚的治超高压态势,

对203省道超限运输车辆进行了有效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完善流动稽查工作机制,努力促进流动稽查常态

化。随着商丹工业园区和商州区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延

长石油、尧伯水泥厂、丹凤水泥厂等大型企业基建,短途拉

运砂石、矿料等超限运输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公路养

建成果,给沿线群众出行带来安全隐患。为此,我站加大流

动稽查和盲区治理工作力度,依托固定检测站,充分发挥流

动稽查车的机动优势,采取定时与不定时、定点与不定点相

结合的方式,分别于5月、7月、9月、10月集中开展打击

绕行、闯站及短途超限车辆活动,尤其是省厅开展砂石料百日整治活动以来,我站充实流动稽查队人员、装备,完善流动稽查方案,对超限车辆严管重罚,并将货物装载源头、货运车辆、驾驶员信息等情况及时通报有关部门,为落实“一超四罚”制度提供执法依据。

(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治超人员文明执法服务意识。通过对执法队伍的政治、业务培训和军事化训练,不断提高治超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通过开展各项治超专项活动,加大对治超人员责任心、使命感的塑造;集中解决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治超队伍的综合素质,达到“政治合格、作风过硬、行为规范、业务精通、纪律严明、廉洁高效”的队伍建设目标。活动开展以来,茶房检测站共组织集体性培训学习班3次,内容以《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公路超限检测站管理办法》、《交通部行政执法五规范》等治超法律法规为主,参训人员达270人次,考核通过率100%。

(七)不断强化治超执法监督机制,杜绝公路“三乱”。通过设立监督岗、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等形式,受理投诉举报;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做到执法主体公示、执法依据公示、执法程序公示、执法结果公示、执法监督公示;同时,聘请5名行风监督员对治超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坚决清理治超执法过程中的“三乱”现象,对违规违纪行为进

行了严肃查处;开展了作风纪律专项整顿活动,塑造良好的治超外在形象。

二、存在问题

在推进治超长效机制建设工作过程中,我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治超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近年财政政策变化,加上我站点多人多,经费十分紧张,直接影响治超工作有序开展。

(二)联动联勤工作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个别部门配合不力,造成治超力量单薄,路面治超基本上只有公路部门唱“独角戏”,影响治超政策全面落实,弱化了治超工作力度。

(三)个别短途拉运砂石车辆司机有意刁难、拒不接受检测,甚至威胁、辱骂执法人员等恶性事件仍有发生,治超缺乏强硬的制裁措施。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督促认真落实。

(二)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执法人员政治、业务学习,规范执法行为,努力建立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执法队伍,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三)进一步搞好执法宣传,使广大厂矿主、运输户理解和支持治超工作的开展,自觉合法装载,守法运输。

(四)将固定检测和流动检测相结合,采取动态治超,继续加大对短途绕行、闯站等超限车辆的打击力度。

(五)进一步加强与交警、运管、路政的联系,努力将联动联勤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好。

(六)重视调研工作,对治超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出可行性对策。

超限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时刻面临治后反弹的挑战,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站要戒骄戒躁,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治超长效机制的建立做出贡献。

第8篇: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十八大调研报告之二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有完善而严格的制度作保证。对领导干部来说,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核心是用制度管自己。在提高素质上,应健全理论学习和学习成效考核评价制度;在提高决策和决策执行的水平上,应完善决策程序制度以及决策后督办落实制度;在改进党内生活上,应坚持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健全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在加强监督制约上,应健全党员和党组织对各级领导干部监督的制度和领导干部权力制约制度等等。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合理、完整严密、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保障。同时,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保证做到有章必循、执章必严、违章必究,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建立长效机制,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健全学习教育机制,增强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夯实加强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是基础。一是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江泽民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一系列的重要论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二是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学习经济、法律、金融、科技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开展的能力。三是要学习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反腐败经验,提高业务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参加培训与在职学习相结合,形成认真读书、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研究问题的风气。在教育形式上要灵活多样,注重在“实”、“活”、“新”上下功夫。“实”就是从干部队伍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作到“管用”;“活”就是灵活安排教育活动,力求形式活泼富有吸引力;“新”就是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为保证思想教育的效果,要坚持首长负责制,单位“一把手”是思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所在单位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坚持责任追究制,对思想教育不到位,部分干部思想出现偏差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通过常抓不懈的思想教育,使干部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意识和宗旨观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完善培训机制,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为加强作风建设提供本领支撑。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培训是支撑。一是搭建培训平台,要在县委党校建立起廉政教育基地,对全县党员干部进行一次廉政教育和干部作风建设集中培训。干部培养一靠课堂,二靠实践,最主要还是靠社会实践锻炼,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培养干部,越是在危难时刻越能显示干部的作风和能力。二是丰富培训形式,主要是在实践锻炼中培训,增长才干,形式不拘一格,既可以交流、轮岗,也可以挂职锻炼;三是进一步完善干部培训管理办法,科学制定干部培训的计划和目标任务,要坚持定期培训制,制定思想教育培训规划,除日常坚持思想教育外,还要分期分批对干部进行培训,使培训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大胆改革学习培训方式,切实突出学习教育的目的。培训时间,应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通过多渠道锻炼培养,使干部真正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成为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楷模。

3、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构筑加强作风建设的动力平台。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制度管理是平台。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和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办法,防止干部“带病提拔” 和“带病上岗”。二是深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健全司法机关依法接受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投资体制的改革。四是完善落实好各项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严格实行“管采分离”。五是健全县镇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六是完善县镇财务管理制度,继续推行“乡财乡用县监管”制度,健全财务预算、开支审批、审计监督、政务公开等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坚决堵塞“小金库”资金来源,防止胡支乱花,铺张浪费。七是要完善干部考察制度。要把过去对干部单一的提拔性考察变为与经常性考察、重点工作专项考察、重大事件跟踪考察相结合,随时了解和掌握干部的表现,对不称职和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要进行果断调整,使干部考察不仅作为干部提拔的重要程序,而且要成为对干部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八是要改进干部考核制度。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构筑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在考实、考准、考出积极性上下功夫。对考核末位者实行淘汰,强化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的观念。九是要强化纪律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纪律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干部作风的执纪检查力度,增强纪律的刚性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出现的不良作风,敢于果断警示和处理。十是要建立直查直处制。由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部门负责,不打招呼,不要陪同,直接深入到基层单位和工作现场,对于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干部的作风表现、群众反映的问题,直接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处理。 4.强化监督机制,扩展监督范围和内容,为加强作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监督是保障。在干部作风建设中,要注重拓宽监督渠道,发挥好多层面的监督作用。要把贯彻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县委关于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从会议纪律、请销假、民主生活会、函询、质询、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方面强化监督;每半年对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健全廉政档案;在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基础上,健全监督网络;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县乡党委换届调整后的领导干部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认真实施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内询问和质询办法,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校务公开、村务公开,完善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逐单位(村)设置公开栏,实行定期公开和随时公开,责任到人。建立对领导干部作风情况的动态监督和测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全面掌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情况。对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本地本部门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通过专项治理,刹风整纪;对作风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的,坚决查处,决不姑息。聘请党风政风特邀监督员,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和评议活动,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开展反腐倡廉,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形成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舆论氛围,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5、建立导引机制,调动广大干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营造加强作风建设的良好氛围。要使优良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应发挥好三个导引作用。一是领导干部的表率导引。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导引,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时时、处处、事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作风建设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做执行制度的模范,自觉维护领导干部的形象。二是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坚持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示范引导,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开展“廉勤兼优”党员干部和“廉内助”评选活动,使广大干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自觉锤炼自己的作风。三是“争先创优”的激励导引。锻造良好的作风,需要相互激励的平台。通过评优评模,树立典范,媒体宣传,大力表彰先进事迹和优秀干部,充分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争先创优”活动,使广大干部逐步形成事争先进、业争一流、有位就晋、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良好作风。

第9篇:抓住重点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分宜县妇幼保健院医疗质量监管六项长效机制建设

(一)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管理和监督。对于一些容易发生腐败和商业贿赂问题的部门和环节,必须加强管理,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医院 领导,应重点加强对药品、设备、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采购、药品使用、基建、人事、财务、总务等的管理和监督。

(二)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院务公开工作。按照卫生部已出台的政务公开和院务公开指导意见的要求,我院制定政务公开目录,规范公开形式,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行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重点做好收费公开和医疗服务信息公开。

(三)认真做好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今年我省将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药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我院按照要求,规范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同时认真贯彻《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规范推进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工作,并加强监督管理。

(四)认真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并对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处方管理办法》是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的专门管理办法,对于防控商业贿赂具有重要的作用,我院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

(五)认真落实医院经济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卫生部印发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社会捐赠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和省卫生厅印发的《省直医疗卫生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措施,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努力防止经济问题的发生。

(六)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关于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纪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药品、医疗设备、医用耗材购销活动的监管.对列入商业贿赂不良纪录的医药生产、经营企业,自公布之日起,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购入其药品、医用设备和耗材。

上一篇:银行信贷部门岗位职责下一篇: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