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美育教学

2022-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语文课中美育教学

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仅要实现传统的文以载道、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进行最重要且最易忽视的美育教育,也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以美怡情、以美育人。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是一项重大课题。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教材激发学生想象使之感知美,指导学生理解欣赏使之品味美,帮助学生启迪发散创造美。

一、激发想象感知美

语文教学中的言传口授是审美化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能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能够带着自身感受作情感描摹,这样,就能使审美主体自始至终沉浸在浓烈的情绪氛围中,“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审美感知与审美活动的高度和谐,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联想活动就可以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升华。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课堂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又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首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教师为之描绘的情境之中,唤起他们感知美的内驱力。教师可以采用巧设悬念、投石激浪、旁敲侧击等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吸引学生步入美的殿堂,从而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审美状态,成为审美主体。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借学生生活中对春天的体验入手,说对春的感受,从而设疑激趣,引入课文,使学生通过作者的体验和感受,发现自己所发现不了的春之美,更加深入的去感知美。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美,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帮助学生再现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连绵的青山,汹涌的江河,辽阔的草原,秀美的水乡等等,一套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具体而微观的人化自然,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中学生是从阅读走向自然、走向世界,凭着作者的描述,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将迅速引到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真善美的世界,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那么,无声的汉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就会鲜活起来,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而然的跳脱出来,呈现在审美主体的面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学生可根据作者的描述,通过教師的引导,就会在审美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诗人衣袂飘飘,遥望风烟迷茫的五津,为友人送别,依依惜别中寄托作者的深情,表达作者的胸怀,并从中感知到意境之美。这样长期积累,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仓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欣赏理解品味美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它所选用的文章都是典范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又是作家运用文字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它们的内容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是学生感知美的主要载体。就一篇文章来说,就能体现多种美,如文章的建筑美、形象的人格美、文字的音乐美等等,而这些美又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步理解、感悟和欣赏品味。

文章的建筑美就是文章的结构层次之美。建筑美是艺术和技术的高度统一的美,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欧洲的教堂等,或以其庄严雄伟,或以其古朴典雅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它是直观的、可感的,而文章的建筑美缺需要审美主体通过文字、情节、场面等,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认知经验加以理解,从而明白文章结构的匀称、言辞的精彩、逻辑的严密,进而体会品味其行文之美。同样,文章塑造的形象的人格美、文字的音乐美更是审美主体要理解、欣赏和品味的。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和品味能力的。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和环境的蕴含、戏剧的潜台词等,都渗透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如写人栩栩如生、叙事曲折多姿、绘景如在眼前、状物活脱可感等,只有让学生去理解、欣赏直至品味,才能对欣赏者的审美感官和审美心理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藤野先生》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正直善良、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人物形象,寄托作者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更主要的是隐含在作品中的作者的爱国感情,都需要学生通过理解品味,领悟到人物的人格魅力、作者内心强烈的民族感情,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激起情感波澜,进而活动更生层次的美感。

“情欲信,辞欲巧”,众多的作品之所以生动形象,撼人心魄,还得益于作品精美的文辞。《春》的清新明丽、《背影》的含蓄隽永、《沁园春雪》的恢宏飘逸……,构成丰富错综如乐曲般的组合,使人获得如欣赏音乐旋律的美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启迪发散创造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美的创造。教师可启迪学生借助教材中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结构建筑,通过感知、想象和理解,进行发散思维,由对美的自我认识和感悟,进而自己动手,借助描绘再现美的意境,实现能力的迁移,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活跃的审美想象,触发创造的原动力,从不同角度进行美的创造,显示正能量,以自己的审美情趣来展示自己的审美观念,实现自我审美的创造。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具备一定的分辨和评价美的能力,就可以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课堂移向社会,到社会生活中去感受自然之美,品味生活之美,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创造美。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从文章的结构、事件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可以进行美的再创造,内化于心,行至以文。也为其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以自己對美的追求、美的实践,影响人、感化人,真正达到文以载道的最终目的。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引导、启迪学生在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美的教育,以达到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李才荣

第2篇: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特点

语文课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并且有着特殊的地位。可以说,在全社会的美育中,青少年是有战略意义的美育对象。为青少年进行美育的诸种途径中,学校美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学校美育的多种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一个综合的美育课堂。长期以来,人们只看重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对语文美育却相当忽略,往往把美育当作实现德育、智育的一种手段,而很少注意美育的独立价值。即使在教学中美育贯彻得较好的老师,也往往缺乏理论的自觉。因此,一提起美育,首先想到的是音乐、美术而不是语文。固然,音乐、美术在美育中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但相比之下语文教学有更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是由语文教学中自身的美育特点决定的。

一、基础性

语文教学是文化学习的基础,也是进行美育的基础。它的基础性与文化性相关,也与工具性相关。在语文教学中,一度强调字、词、句教学,一度又纠正强调字、词、句的偏向。其实,语文教学是无法离开字、词、句的,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要想进行交际,就必须掌握词汇,具有组词成句,联句成篇的本领。语文课通过对各类文章的讲述,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更重要的还在于要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和美的信息,进而用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从而成为欣赏美、创造美的必要手段。对语言的感受是审美能力的标志之一,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又是创造美的能力的标志之一。可以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实现,美的创造的完成,美的观念的确立,无不与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是打开美的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二、综和性

文字的符号性及其广泛的描述功能,使得语文课中的美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语文课中美育的综和性,集中表现在课文的选择上,以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为例,课本内容涉及美的各个领域,有写自然美的,如《登泰山记》、《天山景物记》、《长江三峡》等;有写社会美的,如《火刑》、《同志的信任》、《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属于艺术美的音乐、绘画、雕刻、文学等无不涉及。课文内容还涉及美感的各种形态:大自然崇高雄伟的奇观,如蒋家沟泥石流,如“响雷般怒吼”的海潮等;大自然优美宁静的景物,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荷塘月色等。还有布鲁诺、祥林嫂式的悲剧,有冒充内行的南郭先生和穿着华丽的“新装”举行游行大典的皇帝的喜剧……可以说,语文课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的大门,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使学生受到了多方面的美的陶冶。

三、实践性

语文课不是纯粹的实践课,但它有明显的实践性。这个实践性由对象与主体共同决定。从对象角度看,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对象,都是作者自觉从事实践创造的产物。从主体方面讲,对课文的讲解和阅读是一次美的欣赏实践,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实践,并在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事美的创造。美的创造与实践离不开具体的能力,因此美的欣赏和创造就离不开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情感体验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等。元遗山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嚼不出味来,就欣赏不了美。要想嚼出“余味”,就需要多种能力综合起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欣赏文学要由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单教学生逐句听讲,那么,纵使教师的讲解尽是欣赏的妙旨,在学生只是听教师欣赏文学罢了。”这就是说,语文课是师生共同的欣赏实践,而不单是让学生去听教师的实践。他还说,“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们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可见,教师指给学生欣赏的“门径”和“暗示”,无非是在比较体会中发现语言的特性,在阅读中发掘文章的蕴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体味感情,发挥想象,理解思想。这些单靠干巴地说教是不行的,必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去反复地实践。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注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情感体验力等,这正是美育自觉性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美育实践性的体现。

四、理论性

美育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审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区分出真正的美和丑。语文课中的美学内容恰好以深刻的理性色彩区别于音乐和美术,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从上述既可看出语文课美育内容的丰富,也可看出语文教学美育地位的重要,它对整个学校乃至社会的美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黄磊,教师,现居河南汝南。

作者:黄 磊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探析

摘 要:美育指的是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进行培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涵盖了十分丰富的美育内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挖掘课文中的美育点,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渗透,使学生体会美、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文章分析阐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以期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渗透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3.053

一、通过重复阅读,体会语言美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既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也应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作品,在修辞手法、遣词造句、思想内涵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也涵盖了较为丰富的美育元素,值得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初中语文课文内容都是精挑细选的,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十分吻合,且文章内容蕴含较强的社会哲理,反映出一定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通过理解教材内容,体会文章的意蕴美、修辞美、音律美。教师也可以重点让学生阅读具有意蕴美的部分,让学生仔细揣摩,对文章的意蕴美有一个更深刻的体会。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对古诗文的律动性、合辙押韵、平仄交错等形成一定的语感,对散文中的修辞手法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体会。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章中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并分段品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品赏能力。

二、拓展学习内容,感受文字美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渗透,“新课标”逐步成为新时期的教学标准。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环节,拓展教学内容。针对书法内容,除了给学生传授教材上的理論知识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书法练习,让学生通过临摹书法作品,体会书法中蕴含的美,感受汉字的魅力。汉字间架结构的书写、写字过程中力道的掌握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需要学生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反复体会,十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审美素养。而且,书法知识本身也蕴含了深刻的美学内涵。尤其在“新课标”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教师对学生开展书法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包含了一些读写方面的内容,其中就有书法作品。教材中也收录了许多书法大家的作品,比如毛泽东、启功等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了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欣赏、启发学生读帖、鼓励学生临摹三个层面开展。欣赏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读帖能使学生进一步对汉字之美形成深入理解,而临帖则是实际书写书法作品,这种亲自尝试突破了学生认为书法难学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同时也在实际书法创作中提高了自身的审美品位。

三、认真品味分析,欣赏形象美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也具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因此,教师可以在这一阶段为学生引入一些人物教学,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匹配,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也应注意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好的人物形象始终都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更是学生追求和向往的目标。将榜样人物导入课程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动机,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便于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为学生学好语文知识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语文教材作为依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文通读,旨在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主旨。同时,教师也应注意鼓励学生对课文中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行感受,分析品味相关人物的描写,进而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分析总结人物的优秀品质,这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激励精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意识。

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与文章中人物具有相似性格特征的人,并将二者的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分析、品味,更加精准地欣赏人物的形象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衣着、动作、神态以及人物的语言和个性特征,并深入分析人物产生这种性格的根本原因,并同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联系,找出二者生活经历等的相似之处,并归纳出二者的共同特征。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及分析品味文章中人物的内涵,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分析思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提高写作能力,体悟创造美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写作是对自身的语文能力进行灵活运用的表现。同时,语文写作能力的强弱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应注重平时让学生练笔,使学生学习创造之美。

教师对学生开展语文写作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即阅读与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对课内及课外的佳作名篇进行欣赏,并从中汲取知识。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阅读名篇的过程中,对文章的构思及内涵进行学习,然后将这种知识体系进行内化吸收,使其变成自己的知识,以便运用在写作中。此外,教师也应让学生欣赏和阅读一些散文和古诗,感受语言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强化指导,使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创造,体悟语文的创造之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可以反映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扎根于生活的人才可以创作出绝佳的文学作品。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挖掘社会、社区、家庭、校园的美。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布置主题作文写作活动,并鼓励学生根据不同命题去体验生活,以此感知生活,进而能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的过程中,可以着重从审美角度去分析作文内容,以此考查学生是否真正领会到了教材中的语言美,是否真正对课文的知识形成内化并灵活运用。教师可以从提高文章审美内涵角度点拨学生如何创作。反映社会现象和内容,不过是一种基础的、浅表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描写揭示内容的实质,体现事件蕴含的内在美,让读者阅读后可以产生一种美的享受,如余音绕梁获得一种长久的品味,这才能算作一篇成功的作品,也才能够确保学生可以通过写作使自身的审美能力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五、感染熏陶,领略情感美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语文的情感美是建立在善良、真诚、美好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的。情感美不仅包括伟人的豪迈美,也包括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的平凡美。虽然美的形式不同,但其意义是相同的,都是人类高尚、纯洁、真挚情感的汇集,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同时,教师也应让学生理解,课文中以刻画人物的方式对真实情感进行表達,而这则是更深层次的事件的意蕴之美,是一种人类情感的共融和集中表达。让学生在理解真、善、美的基础上,去领略人物和事物本真的情感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审美能力。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情感美。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全部是佳作名篇,而且每篇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对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进行体会,以此提高学生对文章内涵的认知。在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自主查找资料,对课文的历史背景有一个了解,进而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思考,以此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寻找课文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以便对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理解和把握。教师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可以逐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领略到文章的情感之美。

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意境,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空间,使学生可以通过动态、静态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文章的意境美进行感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体会文章中人物的美,并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领略文章的情感美。在学习一些具有强烈人物个性美和意境美的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为学生展示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以及意境美。在欣赏人物个性以及欣赏自然风光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优美的录音,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受到双重刺激,确保学生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美。

在观看视频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在体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之后,学生的朗读情感也会得到提升,会更好地朗读出文章的情感韵味,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学生通过这种情景交融的教学形式,对文章的情感美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激发了学生体会情感美的意识。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主要学科,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美学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它对学生的美学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以及生活中包含的美,并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同时,也可以夯实基础阶段的语文学习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梁杏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与审美能力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2).

[2]丁琛.绽放语文之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5(5).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杨万里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体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心端正。”美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进行“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拄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苏州园林》、《地下森林断想》等课文,就展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在教学中,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 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地理、历史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 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皇帝的新装》、《威尼斯商人》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审美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审美教育的特殊功能,审美教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审美教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总之,只有当学生有了感知美和理解美的能力,才能逐渐掌握语文表达的审美规律;只有学生长期的开展阅读鉴赏,使语文外在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在情感的丰富性融于一身,并不断积累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准才能日益提高。

第5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我国的识字教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古至今有多少学者来研究它的教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拼音识字,部件识字,循环识字等。这固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如何给识字教学以更广阔的天地,增强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呢?笔美教育,可得到事半功倍数的效果。

美国当代美学家h.c.布洛克在他的《美学新解》中谈到:“事实上,世间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成为一件审美对象,或者说都可以对其作审美的观照。只要有一种审美的态度,任何事物(不管是一棵树,一个用轮胎或一只墨水瓶)中包含的审美性质都被人感受到。”

对,只要我们对识字教学采取积极的审美态度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字都有它透着的、蕴含着的美。

汉字是人类文学史上历史最悠久、充满生机的、既形象美丽又蕴含智慧的文字。汉字从图形表意到符号表意,再到音、形、意为一体的表意文字的历史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提示其美的因素,让学生欣赏汉字的优美造型,领略字形结构之美和蕴含的意义。如最具创造力的形声字,教师通过读其声、绘其形、写其意,使学生认读和书写时体会其独特的美质。

那如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一、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字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是我们运用书面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认好字、写好字,是儿童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今天的汉字形美、音美、意美,积聚着我国文字美的魅力。要想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利用汉字的结构、凭借课文的情境,来创设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汉字的情境。这样可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又可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字的古代美与现代美。笔者在教学“日、月、水、火”这四个汉字。如教学“日”时,在黑板上出示彩色画片:

1于是便像讲故事似的,边讲边画,边演示,把对字形、字音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教学“日”,先画一个太阳如图(1)。提问:这是个怎么样的太阳?(圆圆的太阳)古时候我们就根据太阳的模样,创造出了表示太阳的这个字。起初就是这么写的,如图(1)。后来慢慢地

变得越来越像今天的“日”字了。如图所示。然后再教学“日”的读音及笔顺。教学“月、水、火”三个汉字也用同样方法。这样教汉字,表形、表意的特点就充分显示出来了。儿童识字的难度在创设的情境地中减小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的形美、意美。汉字外在的形态,使其具备了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抽象意味,即字形美。汉字内在的字义,可以引发儿童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即意美。如看见“日”字便可想像太阳,它的光与热。

当然每个汉字的读音又有独特的情态,可以组成高低回旋的韵律,如毛泽东七律诗《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支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此诗共八句,每句七字。双句押韵,各句用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交错,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音律美,使诗句读起来朗朗爽口,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对于语调中的那种特有的韵味的欣赏,还往往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变化,从而产生联想和想像,使学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同其情。”更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字组成的语言的音韵美。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汉字的形美、音美、意美三者相结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这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感受和认识到汉字既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又是集形态美、音韵美和意蕴美于一身的文字系统。

二、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身边到处都是美

识字教学中渗透美教育,这更促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朝着美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他们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情趣,逐渐塑造出美的灵魂。

1、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

自然界的事物纵有万千情态,它的美总让人陶醉。对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识字教学中的美育,使他们真正去体会自然界的美。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一大部分指称的是自然界的具体事物,特别是象形字更是“画成其形,随体诘屈”直接以自身的形体概括而抽象地描绘自然界的景物。笔者认为教师可针对汉字的这一个特点,大胆地去尝试。在识字教学中有意制造汉字与学生脑海中有的自然景物联系起来,进而体会自然界的美。

如笔者在教学“山”时,围绕“山”这一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想象、联想或出示有关图片。使“山”这个字具体到雄伟壮阔的泰山,高大挺拔的黄山,让学生感受到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以把它具体到延绵不断地群山,此起彼伏的山陵,让学生感受到山的淋漓酣畅通、活泼跳宕的情态;或者可以具体化为高低不平的丘陵,农家大小不一的土堆,体验到山的清纯活泼。在这样的细致品味中,自然界山的万种情态灵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山”字。来感受到强烈的自然之美,从而掌握“山”字。

2、学生感到社会之美

自然美通过具体的自然界景物形象地表现出来,更多地表现为形式美。而中国的汉字也有一大部分所内含的是一种审美价值。在识字教学中的美育,是要让学生看到某个汉字,脑中反映的有仅有它的字表意义,还有它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即审美价值。如“松”作为一种树的指称;但是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它内在的审美价值:(1)可以想到松树的挺拔与遒劲;(2)生活环境的恶劣;(3)生命力强;(4)具有奉行精神……等等。又如“鸟”本是一种天空中飞翔的动物,但是通过识字教学中的美育,就可使学生想到轻快灵捷、春天、欢乐等。这样,一方面汉字的意义清爽透彻,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把握自己的意愿、情感。这就要让学生通过识字美育,来体会整个社会带给的美。

三、通过识字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之艺术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它所选定的基调,不管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是雄壮的,还是轻柔的;是幽默讽刺的,还是赞美歌颂的。都包含着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或说明的道理。都有它所存在的艺术美。如《司马光砸缸》中的纯朴美;“低头思帮乡”中的思情美等等。但是这些蕴含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去体会,必须理解字、词的含义。那就有必要加强识字教学的力度。

把识字教学融入在具体的环境中,既能识字又能解字,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来感受课文所体现的艺术美。如笔者在教学《爸爸回来了》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冬冬、毛毛、亮亮三位小朋友看见爸爸回来了,都……(学生自己说)。有谁上来做“迎”这个动作?

(请一位小朋友面对大家做“见到妈妈回来了”,其余小朋友仔细观察他的动作、表情。)

师:谁来说说刚才这位小朋友的面部表情?

生:非常开心,满面笑容……

师:你是怎样理解“迎”的?

生:看见爸爸回来了非常高兴,就扑上去……

师:客人来了要“欢迎”

生:谁要来,我们去“迎接”。

……

这样,把认字、理解字放在实践表演中,使学生对“迎”的意思理解得丰富细致,印象深刻,还感受到“迎”的动态之美。体现课文中冬冬、毛毛、亮亮见到爸爸时表现出来的喜悦美。

在实践表演中以情促知,推动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兴味盎然地学习。这对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大有帮助。这样创设识字教学的情境美,不仅能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地中掌握、理解更多的生字,而且能体会到课文呈现出来的艺术美,以便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及陶冶自身美的情操。

四、通过识字教学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识字教学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文字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文字美的陶冶,还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来表现文字美,用自己的笔来模仿文字美和创造美文字美,这是美育过程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美育的角度来讲,学生说话的过程,应该是再现文字美的过程。学生再现文字美的要求,则来源于对文字的感知美和鉴赏美的体验。因此,这个实践不是枯燥乏味地认读生字,强记字形,而是令学生倾心、愉悦的趣味活动。如教学了《鹅》这首古诗,就让学生自己配乐读,看图读,画画读等,这就是让学生用口头表现文字美的极好形式。又如教师在教“远方”这个词中生字时,指导启发学生造一句句子,有学生这样造“远方的小树穿起了碧绿的衣裳。”多美的句子。又如教学“爸爸、妈妈、我”这些词中生字时,让学生串起来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并分角色有情味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再现文字美的实际活动中,拓展想象力,丰富领悟内容,完善对美的感受,使获得的美感得到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创造性思维是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字教学应该有天真烂漫的异想天开。

总之,汉字作为表意符号系统除了具有深厚的内在意蕴,记载着大量的表意信息外,还涵有丰富的审美信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汉字“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如果教师能够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识字教学中,那汉字的美会在学生面前显示的淋漓尽致。心理学认为,如果对事物的整体感受越长久,事物在脑中留下的记忆表象也就越牢固,保持得也越长久,而以审美的方式去掌握客观事物,正是着眼于对事物的整体性把握。识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同样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学生如果能自觉对汉字的音美、形美、意美加以体会和感受,充分把握了汉字各方面的特性,对汉字的认识和掌握也是就越准确越深刻。

参考资料: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著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徐汝智主编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

第6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张琦(0920110304)

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出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通过语文教学实施美育,达到优质教育的目的呢?本文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美,体现成功喜悦这四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美育;语文;审美情趣;创造意识;审美想象力

现今教育的趋势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今后教育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美育作为五育中的一育,也忽视、马虎不得。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所谓美育,也称美感教育。席勒认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的途径。”教育家蔡元培更是美育的倡导者。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在当时新形势的推动下,响亮地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鲜明地显示了他的美育思想的民主主义色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美育因素是极其丰富的,而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具有可塑性强、善模仿等特点,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都应抓住以下四个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展示美。

一、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

“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的完整与自由的实现,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实质亦既终极目的。”情感是儿童行为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创设审美情景,指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让他们通过感知,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揭示文章的内在美,调动学生情感,让他们进入无我之境后,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让他们欣赏、感悟作家塑造的美,让作家的情感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一)欣赏作品的静态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如巴金所写的《鸟的天堂》,美的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景色,美的篇章结构构成文章的一大特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特别生动,其中的“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出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色彩鲜明,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绘的栩栩如生,使人如见榕树那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形象。这一整节的语句,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可以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欣赏榕树的静态美。

又如《第一场雪》中,下雪后的景色美不胜收,“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还连续用了好几个叠词,如“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来描绘大雪后柳树、松树、柏树的美丽景色。通过品味,学生能对静态的美如痴如醉,这时候如果能因势利导,让他们想想在身边有哪些静态美。

(二)欣赏作品的动态美

景物的静态固然很美,但如果有景物的动态加以衬托,就更加美不胜收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作品的静态美外,还可以让他们欣赏其动态美。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让学生随作者第二次游经“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那热闹的情景,与第一次看到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

(三)欣赏作品的语言美

许多作品都会运用语言这个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塑造小学生的人格。现在的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当我们随作者一起放舟《长江三峡》时,似乎“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那激流澎湃的三峡,那万千气象中优美动人的传说,不仅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的意境美,更感受到母亲河流长江美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雄奇和伟大。

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如《金色的雨钩》中,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能顺利走出大草地,用缝衣服的针弯成鱼钩,钓鱼煮汤让“我们”吃,自己却啃“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当“我”发现这事后,老班长的语言更让人感动:“一路上,我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你们带出草地。”直到老班长支持不住,倒下了,也不肯浪费仅有的粮食。“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的话,没有诗人吟诗那种意境,没有作家写作那种修辞,平平实实的语言就能突出他那舍己救人的精神。可见,语文课本是一本多么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二、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教师只有通过审美,以自己的眼光认识和发掘教材的美,契合融进自己的情感,对教材的美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才能启发学生探求这些作品所蕴藏的意境、情趣。有意识地从启迪学生审美意识入手,引发学生发挥想象,在欣赏作品各种美的同时,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两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一)进入角色中想象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佳句和感人的故事,但有时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使学生难以深受感动。因此,我把现代教学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进入角色中,使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例如教《桂林山水》中桂林的山那一段,可以先通过电脑软件把桂林一座座形状不

一、各不相连的山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通过局部动画展示山的姿态万千,在声像并茂的课堂中,学生定会身临其境,接着可以让学生想象这些山的外貌。

(二)身处现实里想象

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让学生身处现实里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小学生们大多都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所以答案也肯定多彩多样,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爱的火花。

三、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优美动人的诗文应反复朗读,于诵读中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因此要通过课文内容、课外阅读、格言警句的反复诵读、默想回味来进行美的熏陶感染。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范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合作读等。通过朗读,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平平无奇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使学生产生了不吐不快之感,于读中表现美、创造美,并把自己体念过后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比如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背景,把整个课堂都渲染成中朝两国人民离别时伤感的氛围,教师可以饱含感情地朗读了全文此时同学们定能有所撼动。就在这时教师可以及时提问“你想说什么”同学们都会把抑压在心中的感情表现出来,纷纷赞扬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然后顺势让学生品读全文,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再细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感情。

又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 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他的声音哽住了——‘我,我„„’转身在黑板上用尽全身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每个人都会为那荡气回肠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而震撼,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而这种崇高所产生的精神美便会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创造更多美好的事物。创造是使学生将前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进行分析,并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创造美。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中,当“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十分高兴:“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在指导朗读这句时,可能会有同学就把“啊”这个字读成惊喜的语气,老师这时候可以问原因,并指出:朗读的语气没有约定俗成的格式,只要你觉得合适,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

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启发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体会到作者的所见所感,体验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并明白美所具有的时代性、共同性的道理。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因此,朗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别人欣赏的需要。因此,我把握每一个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美,并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其审美情操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课堂实践中展示美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美,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有的学生说得结结巴巴,都应给予肯定的赞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愉快下感受自信美,直到过渡为迫切要求展示的表现美。

如在教完《小珊迪》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有感情的叙述,并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即席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帮帮小珊迪》的演讲大赛,让他们把小珊迪催人泪下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所听者感怀身世,予以帮助„„

(二)在课外活动中展示美

社会之大,无处没有语文。语文美育无处不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懂得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美好的事物倾注感情,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并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占领学生深处阵地,为练笔作文打下基础。

另外,老师还可以经常在班上举办形形色色的比赛活动,如:书法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从而发展自由展示美到创造美。

将美育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和能力,而且对养成学生积极、乐观、活泼、勇敢、坚毅的性格和美好的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持之以恒,大胆探索教改新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增长财智。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6页 [2]《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页

[3]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549页 [4]刘勰,《文心雕龙》,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第7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

凤岗清英学校:黄秀燕

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2.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因此,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 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荷塘月色》幽静的意境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 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情感美、节奏美,教师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情感美、简洁美、对称美、照应美、和谐美、流动美、主体美、布局美、整体美、整齐美、含蓄美、哲理美、奇异美、造型美、线条美、文学美、色彩美等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 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受到思想的感染,受到智慧的启迪,受到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由上可知,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4.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包括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想,趣味,能力等),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谐趣,志趣和情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感受取得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和对假、恶、丑的厌弃,从而对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内心受到濡染;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心里佩服,自觉不自觉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综上所述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2011年秋

第8篇: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

科学求真,美育寻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美感是主观的,但它来源于科学实践活动,科学中丰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因素是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科学方法之真、价值观之善、情感之美,客观上要求科学教学表现出更丰富的情感性和审美性。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承载着让儿童感受科技美的启蒙任务。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审美形象就是人类科学活动及其成果呈现为审美对象的成果,是体现人的探索本性和认识能力的活的形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美育,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科学之美,必须根据科学教学的审美特点,遵循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在发掘、把握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探索正确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情起兴,陶冶学生审美的情趣

感染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美育不可能以说教或讲解的方式存在,其实现依靠的是小学生与审美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从动之以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美育不能被动接受,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他们的美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之中才能形成。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所以,以情起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引领学生感受科学之“美”的最基本的途径,以此实现“美”的教育功能。就其实施的方法来说,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弥漫一种温暖的气息

杜威说:“知识是情感汪洋中的一杯水。”王国维说:“美学即情学。”科学教师要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首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传情,以感动感,让学生产生“科学学习是美的”感受。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什么听有些教师的课,感觉舒服,甚至回味无穷呢?这就是情感的魅力,是美的魅力。科学用理性方式把握世界,强调理性和客观。

学生往往对科学活动中蕴含的真、善、美难以体会,将科学学习等同于课上记笔记、背概念和课后做习题等枯燥的学习活动,无法从科学学习中获得美感,丧失了科学探究的兴趣。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没有自由,美是不会生长的。只有学生自己愿意进行探究学习,他们才会获得美的享受。所以,对科学教师来说,就是要成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亲身介入并悉心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高昂、愉快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开展探究,由情入理,情理交融,感悟科学之美、探索之趣,收到陶情冶性的效果。

2.以审美对象之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美育也总是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觉生动、活泼、有趣,趣味性是美育的一大特征。美育的过程总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儿童审美心理具有直观性,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美的形象,激活学生审美的意识,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缺少的是眼光。”科学学习内容有三大领域: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的、和谐的美。

(1)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

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教学中的资源,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如果学生能为了欣赏日月星辰、风霜雨露的美景而停下脚步,能因为小草萌芽、叶子飘落的美态而心头柔软,能为观察到显微镜下一滴水里的世界而感到心灵震撼,能看到自己种植的植物和饲养的蚕儿、蜗牛等茁壮成长而敬畏生命,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丽,他们感受到的快乐和美感会多很多。

(2)用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

美是生活。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科技形象来感染学生,用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通过带领学生开展制作纸鹦鹉、做太阳钟、折形状、建桥梁、搭支架等制作活动,使儿童体验科技作品中蕴含的科学之美。同时,由此联系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去欣赏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激动人心的航天工程,了解神奇的克隆、人工选择等生物工程技术,感受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电脑、手机、微波炉等日常用品,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科技之“美”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二、感悟过程,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实践。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冥思苦想后柳暗花明的情景,产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心理体验,师生的情感被源自心灵的成长所照亮,不知不觉融入探究之中。此时,教学成为美好的过程,表面化的教学活动走向认知的实践活动,科学过程的内在景观变得丰富多彩,科学认知过程产生了美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儿童对科学方法的“真”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实现美育中“真”的教育功能。如何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呢?

1.在过程中启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尝试把解决问题的艰苦劳动转化为一种审美享受,每一次的问题解决都是一种充满灵感的体验,而成功的发现是对学生们最好的奖励,学生在对真理的把握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

第一,感受科学方法的智慧美。为了证明地球的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结论。这些著名的实验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科学方法和验证结果的完美。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能产生由衷的喜悦和深沉的美感。比如:设计一个在10秒钟内能摆动10次的摆,学生们首先要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得出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以后,设计出反复调整摆长以达到实验要求的实验方案,经过多次艰苦尝试,最终制作出了10秒钟内摆动10次的摆,明白了摆的制作原理,并能解决生活中钟摆走得快和慢的实际问题。这时,学生们会感到科学是有用的,他们从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第二,感受科学过程的曲折美。感受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科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亲历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认识科学的基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真情地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知识比他们以前的个人见解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迷人的魅力和科学规律美的震撼力――“科学之美”。比如《简单电路》的教学,教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当学生们不懂得闭合电路、不知道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在小灯泡的底部和侧面两个触点上时,他们往往点不亮小灯泡,经过反复观察、对比、尝试等一系列艰苦的探索以后,他们点亮了小灯泡,懂得了要点亮小灯泡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这时,学生们所收获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当他们反观自己探究的过程、审视已建立的简单电路概念时,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精神上的愉快就是美感。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的对科学求“真”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2.以好奇心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人类的发明离不开想象,儿童在审美活动中同样离不开想象。“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可以达到对现象发展规律的审美表现及自由把握。”想象力是科学的生命。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使科学活动之中的思维美为学生所欣赏、所接受。

(1)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知识容易遗忘,而思想可以潜移默化。教师要注意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学生,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留白”的审美艺术,讲述时适当做些减法,尤其要避免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按部就班地操作,而是要善于抓住关键处让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急于填补、充实的欲望。比如:教学“环形山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猜想假设,有学生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有的认为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也有的认为是月球形成之初形成的,等等。这时,不要告诉学生答案,继续引导他们自己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及时组织交流与评价,让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学会悦纳、分享别人的见解,在倾听中让思想悄悄拔节,看到“每一粒沙中的世界”,获得思维美的熏陶。

(2)创设美感情境,引导学生移情。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转移到审美对象上,以情感为动力,结合审美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分析、加工、改造,美学上称之为移情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要从创设情境开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形成审美的心理共鸣。如教学《变色花》时,教师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然后往上面喷洒紫甘蓝汁,白色的纸花瞬间变成了红花。在学生跃跃欲试时,再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请一名同学同样往上面喷洒紫甘蓝汁,白色的纸花却没有变成红花。这时,学生会产生探秘老师在第一朵花上动了什么“手脚”的强烈好奇心,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正是他们感受、领悟科学方法之“真”的原动力。

3.培养批判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美在哪里?就在创造中。实践证明,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的。审美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美的火花。要想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轻松润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对别人的探究结果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教师不一定非要追求什么“标准答案”或“终极真理”,而是要随时抓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出来的富有创意的思维火花,并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转化为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和创新活动,让学生深刻体悟到创造不仅是智慧的升华表现,也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受到美的感染。

三、美化心灵,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塑造,是实施于伦理层面的美育,侧重于美育中“善”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对科学、对自然、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1.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辨别美

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对待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些价值观隐藏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拾取其中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完成感受、欣赏、评价、判断的审美过程,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培养学生的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

2.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美育终究要以高贵、健全的人格为旨归。良好的科学精神会潜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此后支持他们行为的一种无意识力量,会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个体人格的塑造。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形成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这里面涵盖了求真求实、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解放思想、合理怀疑的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民主自由、平等合作的团队精神,锲而不舍、顽强执着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科学精神渗透于小学生科学学习之中,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精神之美。在科学精神的观照下,学生逐渐从审美自发走向审美自觉,最终由内而外表现在他们的经常性行为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筻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普教重点自筹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校本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b/2013/02/164。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新河中学 陈 静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弘扬祖国文化以及吸收人类进步文明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寓德于教,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寓德于教。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1.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词句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要始终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因为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一定要选准角度,认真钻研课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寻找与语言文字的最佳联结点,对揭示文章思想内容的重点词语、某些限制性成分或是一些警策性的句子进行点拨推敲,因文悟道。在教学《我的信念》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就采取听读、朗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斟酌课文词句,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从而培养他们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老师讲解、学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发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悠久文明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

2.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德育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思想品质教育的优秀的素材。例如:课文《七根火柴》,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伟画卷以及红军战士不怕远征难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使学生的内心感到震撼,心灵受到洗礼;课文《谈骨气》,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出了一个人应具有的品质,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做人的真谛,深度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现实„„这些课文充满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听、说、读、写等方式,以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优势,在学生的心里树起一座座丰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另外,数千年来,无数的爱国英雄在中华民族大地上孕育而生,如代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木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们应该通过课堂语文教学在心理上、思想上使学生产生共鸣,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敬慕和仰慕,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渠道外,课外,我们还可以将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目录,要求学生必

须多看、多读课外书,然后写读后感,通过阅读优秀书籍使学生接受健康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百部影片”“综艺大观”“神州风采”等电影、电视节目,让学生看新闻,谈体会,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历史文化,关心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能让学生接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德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语文教材作为思想启蒙的载体,又一次分担了思考的任务。目前,我们推广的语文教材和大纲,加强了人文性,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品德、个性以及创造性的培养。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在这种情形下,语文教育和德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课题,这对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一系列崭新的、建设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将成为众多探索者追求的目标。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自己“灵魂工程师”的身份和使命,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业务进修,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上一篇:防火门验收规范下一篇:深化水利改革对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