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发展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提升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是长春市建设东北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的重要突破口,是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实现长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选择。立足市情、对标高位、提升长春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应从延长工业、农业产业链条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两个方面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现代服务业发展论文 篇1:

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甘肃省拥有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的地理区位。推动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分析,探究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界定现代服务业范围的基础上,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演变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现状;对策

甘肃省在资源、区位、人才等方面拥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因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甘肃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扩大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甘肃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地位提升至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2012年,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提出,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省长刘伟平指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显著增加社会就业和劳动者收入。

“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是市场化持续推进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带动甘肃省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对优化甘肃省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不仅体现在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或GDP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也体现在现代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包括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以及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地区结构,同时现代服务业开放程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大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考察的指标可以体现在产值上,也可以体现在从业人员、利税规模、营业收益以及投资等方面。从增加值和劳动者报酬看,2013年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劳动者报酬均占服务业总体的40%以上,即近一半比例,增加值实现954.45亿元,占服务业42.05%,占三次产业比重的16.89%;劳动者报酬为463.15亿元,占服务业41.31%,占三次产业比重的17.62%,说明甘肃省现代服务业产值规模逐年扩大。在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折旧和外商投资总额占服务业比重较大,分别为67.89%和61.81%,固定资产投资2013年实现690.73亿元,占服务业34.49%,占三次产业12.67%,说明甘肃省现代服务业投资情况良好,对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作用较大;生产税净额和企业盈余在服务业中和三次产业中所占比例稍偏低,说明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从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看,8个行业所占比重在逐步优化。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信息行业所占比重普遍较大,说明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特征相吻合。金融业在增加值中占19.32%,在劳动者报酬中占11.33%,在生产税净额中占46.42%,在营业盈余中占56.89%,可见,金融业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行业。其次是房地产业,在增加值中占15.33%,在生产税净额中占15.29%,在固定资产折旧中占46.09%,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47.66%,说明房地产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行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在增加值、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以及营业盈余中均占较大比重。

(三)现代服务业的开放程度显著提高

现代服务业开放程度主要指现代服务业市场主体多元化情况,非国有成分比重越大说明现代服务业开放程度越高。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底在岗职工人数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三个指标来看,2013年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各种经济单位构成中,国有单位均占较大比重,约为90%左右,城镇集体单位比重约为3%左右,其他单位比重约为7%左右,即国有单位仍是甘肃省现代服务业主体经济单位。但对比2011年可以发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国有单位比重比上一年下降0.44个百分点,而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比重分别上升0.02个百分点和0.41个百分点;年底在岗职工人数国有单位比重比上一年下降0.04个百分点,其他单位比重上升0.07个百分点。可以发现,伴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甘肃省现代服务业非国有成分逐年上升,即市场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开放程度显著提高。

(四)现代服务业地区结构得到改善

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在各州、市间发展呈现不均衡布局,地区间差异性较大。从现代服务业生产总值看,兰州市水平最高为2 586 081.00万元,最低的金昌市为145 028.00万元,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17.83倍,地区间差距较大。从现代服务业就业情况看,兰州市现代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为16.97万元,而嘉峪关仅为0.65万元,兰州市为嘉峪关市的26.11倍,呈现出甘肃省西北和西南地区低于东北和东南地区态势,区域间就业人员差异较大。甘肃省地区间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不能仅从总量指标上考察,从人均水平分析更具有参考价值。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看,嘉峪关市最高为51 612.00元,而武威市最低为30 270.13元,最高地区比最低地区多21 341.88元。

从各地区现代服务业占甘肃省现代服务业比重看,无论是产值比重还是就业比重,均显示兰州市远高于其他地区,产值比重达到33.66%,就业比重达到24.40%。而其他地区比重普遍较低,大致均低于10%以下,其中最低地区为嘉峪关市,产值比重仅为1.91%,就业比重仅为0.93%,说明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二、促进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加快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甘肃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促进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努力。

(一)政府视角——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环境因素是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优越的环境能够促进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不利的环境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来说有着较大的制约作用。甘肃省位于西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到环境因素制约。促进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必然要求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包括体制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地域环境等,而推进环境改善的主体必然是政府。

1.体制改革

体制因素是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制约性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受束缚等。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依据资源使用追求效率优先的原则,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会自发流入生产效率高的行业,一方面,提高了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促进了高效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甘肃省市场经济体制,减少资源流通障碍,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中的主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政府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活力,有利于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主体的多元化。降低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现代服务业的门槛,让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物流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甘肃省现代服务业领域。

2.政策支持

现代服务业是充满活力的产业,但同时也是较为薄弱的产业,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和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在资金投入方面,积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导向和杠杆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向现代服务业流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引导资金投入到急需资本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在人才方面,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紧缺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发展各层次、各种类型的现代服务业专业教育,通过相关专业的设置,培养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同时也要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做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储备人才并举。

3.空间优化

空间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域载体,合理的空间结构布局是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空间布局上,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发挥小城镇空间中介作用;合理进行城市功能分区,突出城市综合功能,科学布局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城市空间格局,从完善城市功能出发,可以依据核心功能区为中心、重要功能区为极点、基本功能区加大覆盖面的模式布局现代服务业,拉长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实现各产业优势互补和集约式发展。

(二)产业视角——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自身能力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的一个表征,产业结构优化包括总体产业结构优化和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而竞争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重要的内在动力,竞争力来源于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因此,提升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自身能力包括了结构优化、产业联动、竞争优势和自主创新等。

1.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即不同产业间的组合关系,不同产业比例关系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影响大小也不同,产业结构优化即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表现为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上升,有利于突出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的贡献。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还包括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优化,合理布局现代服务业各产业层次,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即关联度大且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行业,比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核心,对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高于其他服务行业,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方向要侧重对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

2.产业联动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联动发展,即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包括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以及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等。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而现代服务业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随着专业化深入,制造业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两者互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也是互动发展,发展服务业应充分发挥两个优势,即传统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现代服务业的后发优势,在互动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现代服务业比重。

3.竞争优势

强化市场竞争能够推动现代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走集约化道路。提高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可以通过培育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以及促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等途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需要遵循发展潜力原则、技术进步原则以及比较优势原则等,以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市场竞争力。产业集聚有利于产业效率的提高,实现要素共享、规模扩大和分工合作。可以通过空间规划和区域功能设计,推动甘肃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成特色集群区域,提升集聚层次和水平,发挥聚集性经济正向效应。

4.自主创新

创新即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依靠创新带动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符合产业发展的趋势,也符合甘肃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现代服务业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及区域创新等内容,科技创新是路径,产业创新是载体,区域创新是区位空间载体。推进现代服务业持续创新,完善创新保护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方面,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有利于产业创新的科技产业政策,推动甘肃省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沈言实.国办支持甘肃《意见》解读28: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N].甘肃日报,2010-07-20(5).

[2] 杨波.甘肃现代服务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2,(6):34-38.

[3] 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4] 赵惠芳,王冲,等.中部省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21):83-85.

[5] 陈丽珍,赵美玲,肖明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江苏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J].商业研究,2011,(6):44-49.

[6] 赵书华,王雅贞.北京与上海、广州现代服务业比较[J].江苏商论,2007,(2):84-86.

[7] 李大明,肖全章.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因素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4):17-22.

[8] 朱茜,陈丽珍.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11):54-56.

[9] 闫星宇,张月友.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75-84.

[责任编辑 张宇霞]

作者:胡玉霞 胡海林

现代服务业发展论文 篇2:

长春市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的路径

摘要:提升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是长春市建设东北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的重要突破口,是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实现长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选择。立足市情、对标高位、提升长春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应从延长工业、农业产业链条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两个方面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关键词:长春市;现代服务业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7.03.014

服务业兴旺发达是衡量经济发展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提升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是长春市建设东北亚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的重要突破口,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是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实现长春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选择。

一、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近年来,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呈不断上升趋势,总量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城市相比,长春市现代服务业总量偏低,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较高水平,长春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长春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全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不相适应。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

目前,长春市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作为长春市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作用日益突出,新领域、新业态和高技术、高增加值、高集聚度、高辐射度等“两新四高”现代服务业占比超过服务业总量的50%。与发达地区相比,长春市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依然不尽合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着城市功能和服务能级的提升。首先,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结构失衡。从世界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看,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目前长春市服务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商贸流通等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仅为45%,金融保险、信息、通信、中介咨询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并且存在对汽车制造业的过度依赖,尚未形成良性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链条。金融产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而长春市金融产业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短板,尽管2014年长春建立东北亚金融总部基地,为长春市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但相比于国内发达城市,长春市金融产业仍面临着金融体系不健全、品种单一等劣势,影响了长春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次,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薄弱。目前,长春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长春制造业的服务需求开始由低端走向高端,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的科技服务能力较弱,影响了对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随着服务能级的提升,高端服务业应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长春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却存在明显欠缺。会计、审计、税务、会展及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落后于长春经济发展的需求,直接影响服务产业链的延伸和规模的扩展,未能发挥出对城市功能和服务能级提升的支撑作用。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

目前长春市已建成2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10个为吉林省政府确定的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投资规模超过150亿元,进驻企业突破2000户。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如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启明软件园,表明长春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长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集聚区整体发展还不成熟,与相关产业的协作程度不够紧密,产业的集聚度和关联度还不高,缺乏功能整合。长春市现代服务业除了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关系较为紧密,与省内其他优势支柱产业如生物制药、光电信息等行业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并不明显。由于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致使大量服务活动只能在工业企业内部消化完成。

二、立足市情,对标高位,提升长春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

提升长春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应从延长工业、农业产业链条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两个方面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发挥自身优势,推进融合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竞争力

首先,应加强与现代农业、制造业融合互动。发挥长春老工业基地与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优势,围绕长春市汽车、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重点布局一汽和汽车零部件、玉米深加工等产业链。培育壮大装备制造、建筑、医药健康、旅游四大新支柱产业,抓好高端装备、现代中药、生物制药、生态旅游等领域重大项目。进一步拓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物流配送等服务,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其次,应加强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融合互动。充分利用长春市的自然条件,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绿色旅游业,依托雕塑公园、净月潭、电影城、东北虎园等景点打造一批具有长春特色的主题公园,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链条,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互动,推动产业升级。同时促进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互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利益最大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创新力

建立健全服务业技术创新机制,政府增加科技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积极促进产、学、研联合,通过技術创新推动科技型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促进现代服务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利用信息化和高技术发展促进长春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自主创新,向新领域、新业态和高技术、高增加值、高集聚度、高辐射发展,提升长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创新力。

强化规划引导,优化结构布局,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辐射力

按照城市布局的功能性促进行业发展区域化,将长春市服务业整体布局、要素集聚及功能提升加以统筹规划,使全市各相关区域依据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进一步加强长春新区、南部新城等区域服务业建设,使相关产业链条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打造既相互关联又各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依据长春制造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各自的发展特点,加强对现代服务产业链条的设计,建设与周边省市优势互补的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区域品牌,增强承接国际市场订单的能力,更好地提升服务业的区域辐射力。

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力

首先,应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集聚区。发挥长春综合交通枢纽的有利地理位置和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优势,结合长春汽车、轨道客车制造业基地、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运用“互联网+”培育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物流園区,不断扩大规模效应。其次,应积极构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东北师大、吉林艺术学院和省内艺术团体打造文化产业链条,提升长春市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综合水平。同时应积极建设现代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实施“互联网+”服务行动计划,加大电子商务企业和平台的引进力度,促进电子商务在长春市各大支柱优势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尤其应加快互联网医疗和互联网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创新与融合。利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长春兴隆保税区和吉林省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等政策优势,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服务业。

培育服务业发展增长极,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力

首先,应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主体,着重发展和引进大型连锁企业及连锁企业集团,整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资源,对现有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完善服务产业链,推动专业服务业等高端行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服务能级提升。其次,应实行供给侧改革,发展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发挥长春地区的旅游优势,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发展现代旅游业。加速发展社区服务业,既能满足百姓需求,又能吸纳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引导国内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投资发展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服务业,打造长春现代服务业增长新亮点。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力

首先,应不断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行之有效的决策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制定与落实、公共服务平台配套、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情况、招商引资等重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其次,制定系统化的产业扶持政策。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制造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将服务需求外包给服务业企业,发展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提升长春服务外包能级;政府设立专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专项基金,探索建立现代服务业信贷担保基金和现代服务业绿色发展引导基金,引导、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拓宽融资渠道,针对项目运营特点,灵活运用多样化融资模式;制定优惠的土地政策,优先确保现代服务业建设用地,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给予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和鼓励发展的企业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地方税减免,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提升长春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撑力。

作者:赵延芳

现代服务业发展论文 篇3:

加快贵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旨在对加快贵州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进行梳理,并对工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服务业发展,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关系,城市服务业集聚与农村服务业覆盖,服务业对外开放与产业安全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以期形成系统配套的保护和支持体系,促进资源要素流向服务业,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步伐,确保贵州省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持产业平衡,调整产业结构,确保现代服务业为富民兴黔事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加快 现代服务业 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和人们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贵州当前正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贵州省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步入"十二五",贵州省牢牢把握主基调"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努力实现贵州"十二五"工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达到1万亿元以上",成效显著。2014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780.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全省服务业增加值1611.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1.1%,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加快贵州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14年6月6日"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在贵阳召开,同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4﹞18号)。

《意见》重申了加快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两大主战略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有利于发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功能、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强化国民经济发展支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发挥服务业环境影响小的优势、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有利于发挥服务业就业"容纳器"等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我省后发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意见》提出了我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企业数量、税收收入分别达到6300亿元、9800亿元、33万户和1250亿元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服务业就业人员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数的比重分别达到51%、52%和26%左右。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税收收入、就业人员分别达到9300亿元、1900亿元和590万人左右,培育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一批具有先导性和示范性的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一批具备较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把我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商务会展中心、物流中心和全国领先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全省服务业发展总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力争达到西部地区先进水平。

《意见》梳理了我省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即加快发展重点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重点生活性服务业。明确指出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抓手:改革创新突破工程、平台建设突破工程、集聚发展突破工程、市场主体突破工程、项目建设突破工程。

《意见》明确了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及保障机制。

《意见》为我们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紧紧围绕我省省情实际和区位优势,深刻把握和顺应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产业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谋划思考,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笔者认为在深入学习和贯彻《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推进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

发展服务业必须把握阶段性特征。现在,我省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要谋求建立"三角"的产业格局。第一个"角"是农业和采掘业;第二个"角"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个"角"是服务业。要从这样一个大的产业格局高度来把握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方位。在这个"金三角"的产业格局中,突出的是要处理好推进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

从工业化本身的阶段来分析,尽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从我省来说仍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推进工业化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不能离开工业化片面地讲服务业的比重。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服务业的比重曲线呈一种"哑铃型"的态势,即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工业化水平低,服务业比重比较高;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服务业比重会有所下降;之后随着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其所占比重将再次升高。但是"哑铃"两端之高,其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幼稚阶段的"低水平、高比重",后者是成熟阶段的"高水平、高比重"。离开工业化进程,片面讲求"唯服务业比重论"是不当的。

但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格局来说,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现代服务业将是国际上跨国资本产业转移的一个新领域,需要为之提供发展的广阔平台;如果再考虑到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可以预计,现代服务业将是"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因此,在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要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

二、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体制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

我省现代服务业领域蕴藏着可观的潜在能量和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必须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把服务业从一些垄断性行业和领域中剥离出来。这些行业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改革步伐。

第二,把服务业从社会事业领域中剥离出来。具体来说,要将社会事业领域中"营利性"的部分划出来,推进这些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至于公益性部分,政府应该提供上述各领域的公共服务,但提供不等于直接举办,也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的方法从服务业市场上获得,提供给消费者。由政府采购使服务商获得相应的利益补偿,能够有效激活服务商的积极性。

第三,把服务业从行政管理活动中剥离出来。政府担负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但是,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普遍存在着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现象。比如当前普遍存在的地方政府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等行为,实际上是政府替代了中介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功能。因此,应把服务业从行政管理活动中剥离出来,使这些业务真正按照中介、咨询和信息服务业的运作规律来发展,从而给现代服务业开辟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三、正确处理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

按照目前服务业的门类,划分为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等。在以上四层中,既有传统服务业,又有现代服务业。一般来说,传统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但是现代的、特别是新兴的服务业较为薄弱。服务业内部结构失衡的现象比较明显。基于此,应该采取"三步推进"的方略,推进行业结构升级。

第一步: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主要以三类服务为载体:一是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二是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三是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等)。在以上三类中,应重点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同时瞄准法律、金融等潜力大的服务业。还应积极创造、开拓新的服务业,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创意服务业、动漫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

第二步: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产前服务(如企业研发、工业设计等)、产中服务(包括以供应链管理为实质的物流服务等)和产后服务(如营销服务)等。从国际上看,现代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分工明晰,服务含量在整个企业产值和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我省现代制造业的推进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预见,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第三步:传统服务业不可忽视和偏废,但要注重用新的技术、业态、方式进行改造。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因此绝不能忽视和偏废。由于该领域的服务较多具备必需品的特征,因此市场容量相对较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传统服务业的进入门槛从总体上说较低,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有效缓解就业压力。针对传统服务业档次和服务水平比较低的状况,要借助各种创新手段来推动其改造升级。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二要通过组织创新,运用现代新型业态进行改组;三要通过管理创新,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正确处理城市服务业聚集与农村服务业覆盖的关系

从空间结构的变迁来研究,一方面要重视服务业向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这一趋势与我省的城市化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预计,现代服务业向城市的聚集效应将会进一步放大,其服务产品供给对城市的拉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为此,要因势利导,通过空间的集中和发展区域内专业集群,主动发挥城市在发展服务业过程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农村人口是一个庞大的服务人群。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将会给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第一,随着新农村建设中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活动的展开(如搞好农业技术服务等),给农村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空间;第二,随着农村一系列社会事业的展开(如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农村的技术培训等),给农村的医疗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提供了机遇;第三,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对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业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四,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展开,各种文化产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也需要相应地跟上。因此,要妥善处理城乡之间的空间关系。

五、正确处理服务业对外开放与保障产业安全的关系

我国进入加入WTO后过渡期以后,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发达国家服务业向中国转移,给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服务商提供了机遇,为此,需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另一方面,有条件的我省服务业投资商也应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加入世界服务体系的合作与竞争,在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趋势。在双向互动中,既要积极参与又要积极应对,建立应对诸种新挑战的机制,以寻求扩大对外开放与保障产业安全的平衡点。

作者简介:李琪(1979-),男,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教学部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

作者:李琪

上一篇:制造业出口贸易论文下一篇:国培计划培训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