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市场需求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理念、主题思想及其作用,都要依靠色彩来体现。因此色彩设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十分重要,正确的选择色彩能够提高作品的认可度。很多设计师也将色彩的选择和设计作为环境艺术作品设计的关键。色彩设计具有隐喻性、地域性、象征性以及情感性等特点。不同色相的搭配是体现色彩作用的关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环境艺术设计市场需求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环境艺术设计市场需求论文 篇1: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面向市场需求的改革思考

摘 要:环境艺术设计要正视市场需求,发挥设计的实用性,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为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大力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来促进本专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在相关教学工作上,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对教学做适度改革。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市场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实际的环境设计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更偏重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或者理想化,因此,要对市场需求加深了解来完善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的实用性。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现实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多种干扰因素,不可能完全艺术化。环境艺术设计会受到经济、环境、人文、政策指向等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培养上更加倾向于理论,因此,让理论对接实际是势在必行的教学目标。而课本理论教学往往缺乏对当前实际复杂情况的充分考虑,更多从理想化的状态分析,情境想象更为单纯化。理论教学主要围绕课本内容展开,存在一定滞后性,而实际情况是政策、文化、环境的变化较为迅速,教材从内容采集、编撰和出版具有较长的流程,同时由于对于新事物缺乏重视,因此,导致理论材料内容缺乏前瞻性,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

此外,由于对教学导向等多方面的顾及,教学内容对于实际中存在不良导向采取回避的态度,从而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真正与实际情况接轨。教学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距离,无论是实际的设计技术运用,还是设计思想上都存在实用性较差的情况。

在教学安排上缺乏实操教学和考核,更多偏重理论,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缺乏观察事物、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面向市场需求的教学改革

1.加强基础能力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不能停留在文字理论知识层面,更需要夯实操作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设计更多需要依靠相关软件进行,纯熟运用各种设计软件才能提升实际操作效率。同时对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建筑设计、美学、结构设计、人文特点等基本知识做全面的覆盖,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设计的综合能力。同时,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除了对经典理论知识做讲解,还需要将实际运用中需求的理论知识加以强化,围绕实用性的展开教学。

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上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更多需要进行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根據学生的反馈情况来做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习惯,多进行师生互动来不断完善教学,避免闭门造车。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渴求对于市场实用性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搭建好课堂和实际知识的桥梁,做好知识的传输。教学要扩宽学生的专业眼界,多进行实操训练教学,采取校企合作来提升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与大型企业合作,可以让学生获取到最权威、专业、前端的设计知识和经验。多进行专业领域的实操项目和话题的互动交流沟通,让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和贴近实际,有趣味性,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3.收集市场前沿信息打破教材局限性

在教学内容上多选择经典的案例和主题作为补充,有效减少教材滞后性、局限性等存在的不足。仔细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规律,把控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方面所表现的新美学、新动向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的收集更加便捷,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将最新的专业信息转化成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新鲜性。专业的发展对教师也有更多的要求,教师要有获取最新资源的能力和渠道,还要有较强的材料筛选能力,挑选出典型和精品。特别是网络资源较为丰富的当下,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寻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资源,对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是一种考验。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长期无视市场需求的闭门造车只会让学生缺乏获取实用性的能力,在走向实际工作中操作能力低下,无法有效全面地顾全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设计工作缺乏多方面的考虑,导致设计成果无法转化或不被认可。充分面对市场需求,可以有效第正视市场中的发展变化,提升学生观察市场和运用市场规律的能力,从而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陈玲.市场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1-83.

[2]盛燕.市场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48.

[3]王莉莉.市场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 大众文艺,2014(16):227.

作者:王威

环境艺术设计市场需求论文 篇2:

刍议市场需求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摘 要: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理念、主题思想及其作用,都要依靠色彩来体现。因此色彩设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十分重要,正确的选择色彩能够提高作品的认可度。很多设计师也将色彩的选择和设计作为环境艺术作品设计的关键。色彩设计具有隐喻性、地域性、象征性以及情感性等特点。不同色相的搭配是体现色彩作用的关键。文章具体分析了如何在艺术作品中进行正确的颜色搭配,以提高环境艺术作品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色彩设计;环境艺术;隐喻性

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使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随着这种思想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居民生活区还是景观建筑水平都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也成为设计师的主要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色彩的选择、设计、搭配都十分关键。具体影响和实施过程如下:

1.色彩设计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体现

色彩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隐喻性、地域性、象征性以及情感性等方面。以下我们将具体分析。

1.1 色彩设计的隐喻性

色彩设计的隐喻性是指其设计应是对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等审美信息的体现。色彩的隐喻以环境为基础,隐喻性设计既能准确体现出环境设计的主题,也能增加人们的想象空间,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另外,色彩设计的隐喻性也能更好的体现作品独有的特性,很多建筑设计具有明显的色彩特征,只要一提起就会令人想起这一建筑,这也是其隐喻性的作用。

1.2 色彩设计的地域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个人喜好都会对作品颜色的选择造成影响。色彩具有地域性,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不同,在设计时一定要避免使用其忌讳的颜色。地域性也是影响色彩变化的重要因素,环境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人们的认同感。在环境艺术设计的颜色选择上,要具有独特性,尊重其文化背景,这是其存在的价值,也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

1.3 色彩设计的象征性

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设计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其设计过程中对色彩的应用要求较高。色彩设计或选择往往具有深层次的象征意义,这一特点在很多环境艺术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中国的故宫,每一种色彩都具有其象征性,如黄色象征着权贵,这些都是其意境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色彩的运用讲究搭配和独特,很多作品色彩鲜明,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意义。

1.4 色彩设计的情感性

色彩设计的情感性是其设计的最高境界,实现了其要满足人们的最终目的。不同的颜色或颜色搭配在环境艺术作品中往往能体现不同的情感,正确应用颜色设计能够使人的心情愉悦,反之,则会令人精神萎靡。对于办公室建筑设计来说,应采用积极的颜色,改善员工的精神面貌。色彩的设计还可以影响空间的大小,正确应用颜色可以扩大人们生存的感官空间,提高愉悦感。另外,颜色的情感性与人自身的认识和生活习惯有关,如在我国,红色常被认为是喜庆,使人精神振奋。事实证明,颜色不仅能影响人们的精神,还能影响其味觉。颜色中饱含了多种情感,需要环境设计人员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应用。

2.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搭配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正确的颜色搭配是其作用体现的关键。而这一过程中,色相对比尤为重要,只有通过色相对比,才能体现色彩的价值。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色相的搭配包括同类色相搭配和对比色相搭配。同类色相是指反映同一基调的颜色,如红色和橙色均代表热情,属于暖色系。同类色系的搭配使一些作品更加协调统一,体现作品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而对比色相搭配则是具有强烈反差的两种或多种颜色的搭配。通常这一搭配是体现作品的某一独特个性或特征。当然,色彩搭配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并不拘于一种方式,但其都能使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不同特征得以体现。

在颜色搭配过程中,除了借用不同颜色的搭配之外,还可以利用色彩的明度、纯度的不同来诠释作品的意义。色彩的明度体现的是艺术设计作品的轻重感,而纯度则可以抑制色彩的跳跃性,使艺术作品的主次关系得以体现。纯度的调整也能够影响人们对作品的认识和其心情,因此需要设计师格外注意。最后,在环境艺术作品设计中,颜色的面积分布也是其主题体现的重要因素。在不同主题、不同价值的艺术作品上,不同颜色在面积上应进行合理的控制,防止主次不分,影响作品的效果和人们的欣赏。

3.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除了为人们提供居住空间外,还具有调节人们心情、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特点。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是关键,在色彩的选择过程中,应注意整体性与个性化相统一。实现多样性,避免单一性。由于环境设计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其设计原则应为以人为本。设计师除了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应正确把握人们的需求,是作品的设计更加合理。色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不同的搭配的确能够影响人的心情,这也是色彩在环境艺术中作用的体现。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色彩设计应与环境设计、色彩理论等环节联系起来。(作者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 欧阳可文,倪文杰.浅谈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决策与信息,2008.9,

[2] 李莉.论环境艺术中的色彩设计与表现.广西:轻工业纺织与设计,2007.9.

作者:董周

环境艺术设计市场需求论文 篇3:

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本文根据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需求及行业的变化特征,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针对现状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探索,提出了新形势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论述其多元化发展的模式及如何实施,探究更适合当下行业发展形势需求及市场需要的产学研相结合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长远的职业发展生涯奠定基础。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产学研;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化

欧洲工业革命刺激并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大生产代替传统手工业,批量化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设计则成为商业竞争的有效手段,艺术设计便广泛与社会各行各业相结合。艺术设计者逐步成为独立的职业存在,并促进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设计,服务于生产,为企业产品设计增值,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实用、美观的产品,所以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设计专业中显得特别重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任何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处于不断探索研究中发展。尤其在当今新形势下,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以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既存在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它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适合行业发展及市场发展需求的新模式。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学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工科的建筑学校;另一类就是艺术设计学校。其中艺术设计学校还有两类型:一类是艺术设计培训机构,一般分布为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另一类是大中专院校,包括本、专科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等。[1]以上三类学校虽然各有特色,各有次重点,但是他们依然存在极限性,共同特点是注重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能力的训练则较少体现,而掌握的专业知识也仅仅是专业的开端,导致毕业学生很难快速在设计单位进入设计角色。因此,尽管学校性质的不同,学生的不同,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培养方式各有区别,始终都必须为学生提供符合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及知识。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模式上应注重教学、生产及研究相结合,真正做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及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2 新形势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行“3+1”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前七个学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低,无法胜任设计单位的设计工作,即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实际项目设计脱节。尤其在目前新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着新挑战。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创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改革与设置上,增加实践课程与实习实训课程,相应缩短专业理论课程。实现“3+1”新型教学模式,即入学前3年在校参加专业理论课及课程实践课的学习,最后1年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践,将毕业设计转移到设计企业中完成,增加设计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毕业设计要求在第7学期完成,第八学期直接进行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实习,让学生能专心在同一设计公司完成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并在毕业时直接参与工作,确保工作的连续性,真正做到毕业时与设计单位无缝对接,缩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时间,提高就业竞争力。

2.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现“模块化”教学

目前,地产行业发生变化,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状态也随着变化,其市场需要及行业需要都处于调整中,为更好适应市场及行业的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行“模块化”教学。即课程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市场需求及行业人才职业要求的标准确立课程模块。以环境艺术设计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专题设计课程及专题实践课程,按照设计创意构思、设计表达、设计实施与管理的行业设计流程进行课程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课程大体分为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及软装设计等四大主要模块,每模块设置专业的课程设计及相应的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选修模块学习,补充完善自己的专业体系,并通过专题设计及实践课程接触设计企业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设计实践能力,突出产学相结合。同时,“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教师教研团队的组建,同一专业模块的专业老师便于专业交流,能促进教研有机结合。打破以往专业老师“万能贴”的局面,有利于提高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及科研力度,使产学研用一体化。通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贯穿教师、学生、企业及市场需求,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突出设计职业知识、强调职业实践能力及反映设计市场需求的特色。

3 多元化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 建立产学相结合的“工作室”

环境艺术设计产学研相结合形式多样,其中“工作室”是一种重要形式。从“工作室制”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立至今,欧洲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国内清华大学最先引入该模式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内“工作室”是学校连接企业的有效桥梁,是学生向专业设计师过渡的有效形式。在利用工作室资源优势下,参考设计企业的运营模式,承接设计实际项目业务,对内提供教学实践与科研,形成工作室与企业、设计产品、设计实践与教研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使专业教学能有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在强化设计应用型人才方面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二种方式。“引进来”即承接设计企业的设计实际项目,并引进到课上和课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项目,达到实训的目的,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走出去”则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设计企业或设计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及亲身体验,以专题设计实训或毕业实习形式完成设计实际项目,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设计实践各方面专业知识,构建全方位的设计实践感受与学习。

实践表明,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实行“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取得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与广州不少设计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同时设计公司也为教学提供各种设计资源,使产学更接地气。(2)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能够较自如处理各种设计实际问题,毕业后能快速转换角色进入企业设计工作中。(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专业自信心提升,并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4)“工作室”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张名片,不断在推广并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网络,如微信宣传,拓宽了产学相结合的途径。(5)通过“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已经成功孵化两个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团队,他们通过在工作室制度下的团队磨合及设计业务能力的提升,自行组建两大自主创业团队。总体而言“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丰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并有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塑造更符合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特征。

3.2 建立校内设计试验室

环境艺术设计试验室是开展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必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放映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设计试验室主要有建筑模型制作实验室、光环境研究实验室、建筑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这些专业实验室能给学生提供验证课堂理论知识的试验场所,对学生思维开发、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及课题研究培养都发挥重要作用。[3]试验室教学注重各类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一,实操能力提升。比如建筑模型制作实验室——学生动手制作自己设计的方案,将二维图纸设计方案转化为三维空间模型实物,建立空间感,并强调制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再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培养学生将设计思维转化为设计图纸的能力。第二,设计技术经验的提升。像建筑装饰材料施工工艺实验室不仅将各类技术性强的装饰材料施工工艺陈列出来,还邀请具有多年施工经验的工人进课堂形象讲解,提升学生对建筑装饰材料技术工艺的三维认识。明显可见,实验室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强调操作性、时效性及市场化等特点,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转化场所。

3.3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校企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实习基地在实践环节中能提供设计实习机会,老师带学生到设计企业进行实习工作,全面提升学生设计实践能力。企业则通过实习基地招募实习生补充设计师资源,在此过程双方各得其所,学校培养人才解决人才输出问题,而企业则在实习中筛选合适的实习生补充设计师资源。所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显得十分重要,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强有力后盾。

4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当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及市场变化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和长远的设计发展生涯。在顺应时代及行业发展的变化,改变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长远的设计发展生涯。

参考文献:

[1] 李玲.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4 (8):162.

[2] 刘义铭.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探索[J].创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0):149.

[3] 曾丽娟,吴健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1):106-108.

作者简介:许树贤(1986—),男,广东潮州人,广州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刘太雷,男,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许树贤 刘太雷

上一篇:商务内勤工作总结下一篇:畜牧局卫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