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教师教学分析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下,立德树人的目标成为了教育发展的要求,实现学生全方面发展成为教师教学的关键点,而高中语文是对曾经知识积累的运用,是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德育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德育的融入一方面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深化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贫困山区教师教学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贫困山区教师教学分析论文 篇1:

贫困山区教师教学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教师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自我反思等方面的调查显示,教师教学行为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培训力度不够、压力大、评价体系滞后等原因,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需要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要降低教师压力,消除其职业倦怠,以培养积极的个性;要改革教师评价标准,建立动态、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新课程 学习方式 教学行为 评价体系

教学行为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取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办法,是在教师自我监控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为了解贫困山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哪些变化、还存在什么问题,研究基于对“贫困山区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研究”的调查,调查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以期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策略。

一、教学行为分析

1.受传统观念影响,新课程理念模糊。课程理念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表达越明确,把握越准确,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越强。从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已深深扎根于部分教师的头脑中,这自然会干扰、阻碍他们对新课程理念的吸收。在他们的认识中,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成绩。因此,不顾学生的实际与感受,将学生作为接纳知识的容器,随心所欲;一味地向专家学习、向权威学习,视专家、权威为标准、真理。另外,还有一部分一线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过于理想化,不分学科的三维目标过于泛化,这必然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2.教师培训力度不够,流于表面形式。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新的对课程理念、课程管理体制以及课程实施的深刻变革,更加需要全面、深刻的教师培训来保证。但是,目前教师的培训针对性不强,一般限于专家的集中讲授,表现出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与教师的实际要求不吻合。

3.教师压力过大。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这类学习方式一般适用于小班教学,在大班中运用,教师需要更认真地设计,在备课与方法上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对学生能力、主体性的培养,教师难以适应。此外,经济的贫困导致大多数教师工资待遇低,生活负担重,经济压力大,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4.教师职业倦怠感较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工作在高度压力下的教师,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长期的压力和倦怠不仅造成教师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同时也影响着教学水平。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绪衰竭,即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每天机械奔波于家庭与教室之间;第二,非人性化,即教师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第三,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评价降低。高年龄、高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高于年轻教师,小学教师明显高于中学教师。如此消极的心理状态显然难以有合理的教学行为,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

5.评价体系滞后。评价体系,尤其是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落实课程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教师教学行为。而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却又担心孩子考试成绩,两相权衡下还是多以升学为主要追求。个别学校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受到家长的强烈抵制;每年一度的评优、评模、晋升职称等常规工作,仍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如此评价标准下的教学方式自然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悖,评价制度的滞后与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瓶颈。

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对策

1.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首先在于其能够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这方面,除了教师自学新课标外,学校还要通过培训、观摩录像等多种途径,使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蕴含的时代内涵和本质要求,从内心深处树立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切实转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激发教师对教育改革的内在动机与热情。

2.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由人类的主体性构筑而成,需要教师对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教师真正改变教学行为的前提,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反思内容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实践、能力结构、处理学生问题的方法、教学结果等,它是基于提高自我教学能力的强烈愿望,以教师的教学需要和个性特征为前提的。有反思意识,才能以教学主体的身份投入教学之中,对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不断地促使自己朝既定的方向努力。而缺乏反思意识的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作者:马福俊

贫困山区教师教学分析论文 篇2:

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策略分析

【摘要】 在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下,立德树人的目标成为了教育发展的要求,实现学生全方面发展成为教师教学的关键点,而高中语文是对曾经知识积累的运用,是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德育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德育的融入一方面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深化了语文教学的内涵。因此,本文以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应用策略分析为研究主题,从以语文教材为媒介、深入挖掘德育渗透点,创设直观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入多元教育方法、形成思想与情感共鸣等三方面进行阐述,力求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德育 高中语文 应用策略

学生和教师是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两方面,学生是教育的被接受者,而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对于学生来说,体会语文教育的博大精深,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根本目标。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立足于教材的内容,将德育与教育相互融合,创设情境式教学,注重教学方法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在知识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更要在德育培育方面实现更大的进步。

一、以语文教材为媒介,深入挖掘德育渗透点

教材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基本素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语文教材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素养,还存在着深厚的精神文化素养。语文教材就是德育培养的依托,充分挖掘文中的德育内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以语文教材为媒介,深入挖掘德育的渗透点,充分汲取高中语文教材的精神内涵,实现课堂与德育的有效结合。

例如,教师在《拿来主义》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简要概括,以《拿来主义》的德育题材,通过鲁迅在文化遺产方面表达的态度方面,明确侧面反映的社会现象,形成自我意识,在学习外国的文化时,应秉持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能一味地“占有”,应开动脑筋,以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学会挑选,对于一切具有毁灭意义的东西摒弃,同时还要讲究创新精神的运用,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能盲目的“拿来主义”。这样以语文教材为媒介,深入挖掘德育的渗透点的应用策略,在教学中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有利于德育内容对学生教育作用的凸显。

二、创设直观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课堂内容的完善是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新课改提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而直观的情境式教学有效解决了该问题,通过在形象、生动、直观、趣味的情境中,利用引导、问题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改了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情境式教学,将培养学生兴趣为目标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例如,在教学《劝学》一课时,为了深入贯彻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通过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丰富课堂内容,以生活中的实例优化课堂内容,在备课时准备贫困山区的教学条件,将其进行对比,在贫困地区学校环境简陋,学生的学习生活得不到保障,这样的鲜明对比下,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激励学生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努力学习,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在贫困山区这样的直观性教学情境,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了教学质量,为德育教育也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形成德育内容的全面深化。

三、引入多元教育方法,形成思想与情感共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这样单方向的讲述过程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烦之感,造成思想上的压力感。为了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内容,教师需要结合新时代技术的发展,采用微课的方式,促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化被动为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德育教育的内容,鼓励学生投入课堂,积极反馈,形成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上与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在《赤壁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其中所包含的德育内容进行多元化分析,借助微课手段在课堂上对文章基础知识的讲述后,将苏轼的一生以视频的手段展开德育升华,让学生感悟苏轼坎坷而又不乏辉煌的一生,感受苏轼遭遇贬谪后积极向上,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随后让学生在演讲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对文章中德育小知识的挖掘,强化课堂教学的德育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多元的教育方法下,教师可以与学生达成共鸣,有利于德育内容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高中语文的德育教学中,注重知识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创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丰富教学的方法,使语文课堂更生动活泼,形成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与情感的共鸣,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化主动为被动,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和融于课堂,不断加强师生灵魂与心灵的交流,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参 考 文 献 ]

[1]武义婷.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下),2020(05):171.

[2]罗家敬.试论高中语文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策略[J].求知导刊,2019(27):37-38.

作者:李强云

贫困山区教师教学分析论文 篇3: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疏解探略

摘 要: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开展是确保高校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對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都有着十分重大的责任,文章通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分析,作出以下结论。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疏解探略

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推广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育理念中,学校教师也开始逐渐的在思政课教学课堂中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受一定条件的约束,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推行和应用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不能达到期待的效果。为此,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要从自身出发,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发挥其教学意义,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决定着他的人生价值观和品行的好坏。为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格素养,还有效的激励学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积极的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在为人做事时,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意识,面对一些不道德的社会行为进行自我约束。思政课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全面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一名社会公民的存在价值,尊重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面的彰显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在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来说,不仅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还激发了学生的生活理想,促使学生有目标的去成长和发展。在集体劳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意识到团体合作的力量,还能让学生通过劳动受到一定的启发。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充分的体现自己的人道主义,自觉的履行社会公德。学生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尊敬父母的前提条件上,体谅父母,爱护老少。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培养了学生民主与法治观念,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有效的进行了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提升了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1]。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思政课实践教学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制约,使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具体的原因整理如下:

(一)学生认知不足,缺乏动力

学生是高校思政课实践的教学主体,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存在状态对教学的有效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应对教学过程,没有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为自己的人生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管理,不能有效的投入到思政课的教学当中,以至于不能从中获取有效的教学意义,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得不到提升。

(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教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由于学校对思政课教学的不重视,致使思政教师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岗位职能。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应用实践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全面的向学生展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三)教师教学方式落后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在现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应用先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贯彻落实实践教学在思政课当中的教学意义。教师不能有效的应用社会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不能深入挖掘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意义。另外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没有建立适宜的管理体系,没有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参与其中,行为混乱。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能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四)学校不重视,教学设施短缺

对于高校领导来说,没有充分的对政府下达的相关政策的文件进行学习,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没有切实落实。在组织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时,政府撥发的教学资金有限,学校对其投入的资金也有限,使得在实践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的开展。另外,在目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社会也在不断的变更德育教学应用到的教学设备,学校资金短缺的问题也限制了学校教学设备的购买,使教师有效的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遏制[2]。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校重视,完善教学设施

为了有效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在学生当中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教育机构和部门要从自身做起,给予学校一定的教学任务,加强学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首先,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学习当中,政府部门要加强在学校落实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加大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落实和改进,并拨发相应的教学资金,让学校增加自己的教学设施设备,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学校一旦有了教学压力,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合理的应用教学资金,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加强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让教学设备设施得到充分的应用。相关的教育部门和机构要在学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定期对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监督和核查,确保学校切实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任务工作。建立审查制度,及时的反馈学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情况和问题,及时的做出点评和评价,对没有落实的学校提出批评和警告;对于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的学校要有正规性的提出一些见解,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切实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的高校进行鼓励,在教学平台上提出表扬,并给予合理的奖励资金,使其进一步的提升学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3]。

(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是有效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岗位有一定的认知,就会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为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岗位职能,就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学校要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培养,为教师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训课堂,让教师贯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全面认识到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岗位,激发教师育人教人的伟大情怀。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当中,不断的学习和深化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有组织安排教师外出支教,派遣教师到一些贫困山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当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的生活状况进行体验,充分感受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渴望程度,有效的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充分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自己的责任能力和道德操守。教师在回归后进行教学时,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充分的在教学工程中展现自己的道德素养,真正的在教学之中发挥自己的教学职能,老师对学生教学的责任,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做好领头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得学生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在为后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打下基础[4]。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时,不能全面的把教学知识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接受的知识内容不全面,不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弱,不会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阻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此,学校在招聘学校思政课教师时,就要提高招聘条件,从源头上有效解决教师能力弱的问题。在招聘时可以把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加入到招聘要求当中。然后学校有方法的对招聘的人员进行培训,首先要对他们的教学技能进行培训,按照标准的教学流程对应聘教师开展地毯式的培训,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效的导入教学过程运用的教学设备,通过教师对教学设备的学习和应用,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设备的应用能力,使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的把类似于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运用到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当中[5]。高校通过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比,通过在实习讲课中学生和各科教师对应聘教师的讲课成果进行评价,选取出教学能力较高的应聘教师,运用于学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学校已经存在的思政课教学教师,学校也要加大对他们的教学能力进一步的提升,寻找合适的教学机会,安排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公共活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和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学习校内外其他教师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的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对学生给出的教学建议进行分析研究和学习促使自身全面的发展。

(四)抓住机遇,合理开展

要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的在高校学生之间开展,学校和教师也合理的抓住教学机遇,运用生活当中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例如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时,要充分的借助感恩节,以此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父母家人的感恩,对教师的感恩、对朋友以及社会的感恩。学校要有组织的开展感恩大会,邀请专门的演说家,组织师生全体人员参与大会,通过在感恩演说家的演讲过程中,让全体师生人员都有一定的感触,使他们的内心都受到一定的波动,有效的碰撞他们的心理,让内心深处的触动萌发出来,有效的促使他们注重感恩教育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进行自我培养和提升[5]。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伟大的历史人物事迹,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下,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合理的导入教学内容知识,把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融入到教学实例当中。例如,教师可以借助邱少云为避免暴露给其他战友带来的影响,任由火势蔓延全身,放弃自救壮烈牺牲的教学视频;刘胡兰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说出对敌人有效的信息的英雄事迹;带领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视频,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融情于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这些英雄人物事迹的全面了解,知道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激发出学生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教师还可以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把当年祖国人民遭受到迫害的具体事件融入到其中。例如深入国民内心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激发学生对恶势力的抵抗和打击情感,充分感受如今美好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对当前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学生牢记中华民族的苦难和抗争,充分体验祖国人们曾经受到的欺辱和压迫,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当中,化悲愤为力量,不断进取、奋发图强。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理想抱负,在实际行动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报效祖国[6]。

(五)社会实践,全面拓展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整合,合理的利用校内外开展的一些公益活动,充分的把实践教学落实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当中。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社团活动。在许多高校,学校都会有组织的建设一些社团活动,例如学校的志愿者组织。学校的志愿者组织都会在学校的沟通联系下,有组织的到一些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等进行一些公益活动,通过帮助孤儿和老人整理房间和生活活动区域,帮助他们和他们一起做饭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自己参与社会劳动为社会人群带来的帮助和意义。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当中,教师有目的地,以班级为集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学校会为教师拨发经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小组,合理的安排相匹配的学生对小组成员进行管理,科学的制定实施计划和措施,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好一切安全防范措施,健全师生之间的沟通设施,以便于及时的和学生沟通联系。教师要科学的进行统筹,合理对学生进行组队,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的展现自己才能的同时,学习他人优秀的品德行为。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的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当中,使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有效开展,实现教学目的。学生能在实践教学中全面的成长,有效的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7]。

四、结束语

基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有目的地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从加强学校重视,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抓住机遇,合理开展、社会实践,全面拓展这几个角度入手,有效的解决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教学问题,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学习教学内容知识,有效的培养了高校学生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确保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以后高校学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洪书源,李月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05):169-171.

[2]宋萍.“互联网+”对高职思政课迎接挑战的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05):61-63.

[3]杨柳.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提升研究[D].山东大学,2016.

[4]谭笑.公安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实施策略[J].廣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9(02):117-121.

[5]尚起媛.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6,18(01):51-53.

[6]靳蓬.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的困境与教师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7):149-150.

[7]卢继富,卓加鹏.基于校园文化平台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路径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9):63-65.

作者:郭晓红 屈卓

上一篇:班级年终工作总结范本推荐下一篇:班主任新学期工作总结范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