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降低生产成本政策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金砖国家农业政策发展目标、农业生产支持政策和农产品贸易政策3个方面,详细比较解析了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农业支持政策的异同及成因,为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降低生产成本政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降低生产成本政策论文 篇1:

中国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建构

摘 要:有效的农业支持政策首先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目标体系。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因此中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能发挥效能的农业支持政策工具组合。

关键词: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体系;工具选择

农业支持政策目标是政府为解决农业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所欲达到的目标、指标和效果,体现了政府的调控意图与政策取向。不同的农业政策目标体系代表着对农业发展形势的不同判断,反映出不同的利益指向。同时,为适应选定的目标体系,需要构造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农业政策工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引导、调节作用。由于中国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中国的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及工具的选择必须体现自身的特色。

一、建构中国现代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基本原则

尽管国内国际政策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但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第一,制定的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体系要切合实际,尽量纳入和协调农民或农业组织、中央与基层政府、消费者、纳税人等各层面的政策诉求。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注重这一问题,如在近年制定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为应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实,中国已将环境保护和提高农民收入纳入政策目标体系,体现出了对国情的积极响应。第二,农业支持政策工具的选择要符合实际。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对象是达2亿多的小规模农户,农业支持政策的执行成本会很高,这就要求选择的政策工具成本低、效益高。第三,农业支持水平要适度。在中国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比例居高不下以及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同样急需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支持水平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只有在现有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发展的道路,才能避免出现发达国家在特定阶段出现的因农业支持过度所造成的巨大财政负担。

(二)尊重国际规则,借鉴国际经验。WTO农业协议是各成员国制定农业支持政策所应遵守的准则,中国也必须遵守其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农业政策的支持空间。但是,中国目前的国内支持水平与农业协议所允许的支持水平仍有相当的差距,仍有较大的提高农业支持水平的选择余地;另外,WTO农业协议允许使用的政策工具中,中国仍有相当部分没有充分利用,甚至有些还处于空白。因此,中国应认真研究WTO农业协议的规则,尊重并充分利用农业协议提供的政策工具选择空间。同时,发达国家实施农业支持政策较早,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中国在制定农业支持政策时要积极借鉴,消化吸收。

(三)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作用。农业支持政策存在的前提是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的农业逐渐地纳入市场经济轨道,农民的生产、生活和行为也依产品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约研究员,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委党校兼职教授,信阳市农业局局长。

受到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在此情况下,制定和实施农业支持政策也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顺应市场经济的规律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和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会适得其反。

(四)兼顾区域差别,制定区域政策。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条件差异极大,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根据各地域的区情分别制定适宜的农业支持政策,促进区域间适度分工,建立起等价交换的经济协作关系,对发挥出各地的比较优势,以及总体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中国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设置

农业支持政策目标是农业支持政策核心要素之一,也是选择农业支持政策工具和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的基本依据。

(一)农业支持政策目标的特性

1.多元性。农业政策问题的多样性和农业政策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农业支持政策目标是一个多元化的目标体系。如为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农业支持政策必须包含产量目标;为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农业支持政策必须包含农业生产者收入目标;为保护农产品消费者的利益,农业支持政策必须包含农产品质量目标,等等。在多元性的基础上,农业目标呈现出了一致性与冲突性。一致性如增加农产品产出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产品质量会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农业竞争力。冲突性如增加农产品产出和增加农民收入之间,因产品供给增加而导致价格下降,却降低了农民收入,即“增产不增收”。

2.层次性。首先,根据与农业政策问题的相关程度,农业支持政策目标可分为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最终目标与农业问题直接相关,中间目标是为实现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变量或指标。如若增加产出保障粮食安全为最终目标,则稳定和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可作为中间目标。其次,从农业支持政策目标实现的角度,农业支持政策目标可以分为理想目标和现实目标。理想目标是特定政策所追求的最为理想化的目标,它是在假设一切条件都能够具备的情况下所要实现的目标。比如期望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能推动良种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现实目标考虑到目标约束条件及其满足的可能性,这时的理想政策目标往往要打一个折扣。比如根据中国农民自留种籽的习惯,将良种覆盖率目标定为95%。

3.阶段性。任何政策目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几乎都建立在对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关怀之上。在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农业政策问题的侧重点和解决的优先序截然不同,所以,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也会不同。总体上,在农产品供不应求阶段,农产品产出是主要问题,需要建立以增加农产品供给为主的目标体系;在农产品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阶段,则转向以强调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主的目标体系。

(二)中国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建构

1.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支持政策的最终目标

因资源禀赋、社会发展阶段、政治制度等农业支持政策环境的不同,各国或地区农业支持政策的具体目标存在差异。如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收入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欧盟农业支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日本支持农业的最终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2.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目标的演进

建国后,中国长期采取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剥夺农业剩余来支持工业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农业的主要作用在于在保证农产品基本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积累资金。因此,农业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增加农业产出、保障粮食安全。“九五”以后,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但随之出现了卖粮难、粮价下跌问题,许多地方特别是一些粮食主产区出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徘徊不前的局面。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随后粮食产量出现滑坡。为此,国家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纳入了政策目标体系。

除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两个基本目标外,在特定时期也交织着其他政策目标。如1998年南方特大洪灾后,国家启动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政策目标。随着加入WTO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成为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此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农业政策向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迈进,政策目标的多元化特征已全面显现。

3.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农业支持政策最终目标的择定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整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将更加全面体现这些特征。在此背景下,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

(1)保障农产品供给。核心是保障粮食供给,这是由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稀缺的耕地和水资源所决定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规模对粮食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会不断增加。同时,受耕地资源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加上市场机制作用下非农产业对农业资源的吸纳,粮食增长空间十分有限,供求缺口将会存在。并且作为人口大国,若粮食大量依赖国外进口,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将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始终坚持的首要目标。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民将从事农业的收入预期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预计能获得明确的、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竞争力的农业收益,农民就有从事农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时期,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和绝对水平均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的低水平,尤其是家庭经营收入低下,首先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投资农业生产的能力,进而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将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业生产者同其他社会行业的收入差距纳入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

(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这些问题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将其纳入政策目标体系,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4)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根据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国内四个关键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政府的作用以及机遇因素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效果看,衡量一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农业产品(包括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支持农业的传统手段逐步消失,这对通过调控农产品进出口来平衡国内农产品供需带来更大困难。因此,只有着力提高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才能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4.农业支持政策最终目标全面性和优先序的确定

最终目标是一个有机的体系,既不能遗漏重要的目标,也不能将不属于最终目标层次的目标纳入其中。并且,因农业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不同,各目标实现的紧迫程度也不一致。所以,必须明确最终目标的优先顺序,以合理安排资源投入。为减少确定最终目标的决策过程的随意性,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意见法相结合的方法(推导过程略),推导出当前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目标的重要度依次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据此,在随后的农业支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资源投入的确定时,要依此目标顺序安排。

5.中国现代农业支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定

为了在最终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了解目标实现的程度或者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或补充措施来争取最终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在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纳入一些中间目标。中间目标的选取要具有相关性、可控性、可测性等。建立中国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如图1。

三、中国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工具体系选择

为实现上述中国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体系,需要选择绩效显著、功能互补的政策工具集合。

(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1.提供农业必需公共产品。农业公共产品可由政府直接提供,如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与咨询、检验检疫服务、部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对这类公共产品的支出不是直接提供给农户,而是属于一般服务范畴。农业公共产品也可由政府提供补贴,由农户、农业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如某些农业准公共产品可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由农户根据受益程度的大小按股份集资生产,例如小型机井、田间机耕路建设。也可将一部分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合作经济组织,来提供单个或少数农户无力或不愿提供的一些公共物品。此时,政府可以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指导,而不需要进行补助。这类公共产品的支出可直接提供给农户、合作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另外,为理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应增加高产创建补贴和加大种粮大县财政补贴,完善农业保险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建立保险补贴基金,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2.保证农产品合理比价。目前,为达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已经实施的政策是农业保护价收购。保护价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农民生产的合理收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今后,应继续实施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收购价格水平。通过政府制定高于市场价格的干预政策,为农民提供稳定的价格预期,确保农民获得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可比的合理收益。这一政策属于黄箱政策,对贸易和市场价格有一定扭曲作用。因此,在具体实施上,一是要合理控制范围,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上运用,以免突破支持总量。二是要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标准。要按照粮食等农产品主产区的平均生产成本加社会平均利润,并考虑当前和未来市场供求状况确定。三是在实施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对农民直接售粮可由国家储备系统敞开收购,以最低收购价与市场价格的最高者向农民直接付款。

3.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一般而言,政府的政策多数都能直接或间接的降低农户的农业生产成本。这里主要指直接作用的政策。目前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政策有很多,如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补贴置等生产资料补贴,农业综合补贴和其他对农民的直接转移支付。其中,生产资料补贴、营销贷款和与生产挂钩的直接付款属于黄箱政策。在具体实施上,一是要控制总量,不突破承诺标准。二是要扩大生产资料补贴范围。良种补贴要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畜禽良种的基础上,继续对部分优势产区的其他农产品实施良种补贴,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面,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三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由种植业的大中型农机具,逐步扩大到旱地节水灌溉机械和养殖业的现代化机械,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四是对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等常用农资,实行与市场价格挂钩的补贴办法,以抵消农资价格上涨因素。五是增加对农产品销售的补贴或贷款支持,促进农产品流通与销售。六是根据特定农产品产出、水土保持、种养规模以及投入使用等目的,实施特定的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当然,这些转移支付属于黄箱政策,应谨慎运用。

(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一般而言,所有的农业政策都能直接或间接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里是指政策目标或首要目标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工具。

1.提高农业内部收入。主要是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转移支付,如种粮直补政策。今后,要加大脱钩的收入支持力度。建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目标收入补贴政策。在种粮直补的基础上,对农民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收入部分,逐步实施收入直补,拉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施其他直接转移支付政策。实施地区援助计划,继续加大对贫困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2.提高非农产业收入。目前实施的政策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和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应扩大培训专业,增加补助金额,提高培训水平。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政策应继续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其经营上规模、上水平,并继续增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提高农民参与二、三产业分配的的深度。

(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国外类似的政策有农业资源储备补贴、休耕补贴。如美国的土地休耕保护计划,这项政策的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增加鱼类和动物的栖息地,改善水体质量,保护土壤,改善农村景观等。进入计划的土地一是要休耕,退出粮食种植,二是要采取植被绿化措施,包括种植多年生的草类、豆科草类、灌木或林木。目前,中国为实现这类政策目标所实施的政策工具很少,主要集中在对农业种子资源的保护利用上。因此,中国应建立农业资源的储备补贴政策,确保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2.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实施的政策有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等结构调整和资源投入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承包土地、草场的改良投入,荒山、荒地植树造林的投入等进行补贴。为切实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今后应加快农业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步伐,特别是对一些农业环境保护空白领域(如土壤污染、流域污染防治、无公害农产品等)的立法及修订,将更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1.实施有效边境保护。在利用边境政策支持国内农业发展时,必须与加入WTO的承诺一致,符合WTO农业协议框架的要求。在加入WTO时,中国在边境政策方面的承诺有非关税措施关税化、降低关税、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取消出口补贴等。因此,在未来一定时期,中国可用于支持国内农业发展的边境政策工具有:关税、关税配额、绿色贸易壁垒、出口退税等。

2.促进农产品合理出口。主要的政策工具有出口补贴、检验检疫补贴。在加入WTO时中国承诺取消出口补贴,因此,今后实施的主要工具是加强检验检疫补贴。

3.提高农产品质量。主要的政策工具有良种补贴。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只有立足本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与工具体系,才能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礼力.论农业的外部性与农业政策目标[J].陕西农业科学,1998,(3).

[2]卢鸿鹏.我国农业政策目标及政策支持[J].农村经济,2006,(3).

[3]叶堂林.现阶段我国农业战略目标与其政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4,(12).

[4]李建平.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高保周,杜长乐.我国农业保护问题的再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4,(4).

[6]王万山.论现阶段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的调整[J],经济纵横,2002,(3).

责任编辑:伊 人

作者:齐 城

农业降低生产成本政策论文 篇2:

金砖国家农业支持政策比较

摘要从金砖国家农业政策发展目标、农业生产支持政策和农产品贸易政策3个方面,详细比较解析了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农业支持政策的异同及成因,为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砖国家;农业支持政策;政策目标

Key wordsBRIC countries;Agricultural support policies;Policy objectives

〖FQ(7*4。28*2/3,ZX-WZ〗

基金项目农业部国际合作项目“金砖国家农业信息比较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项目(CAAS-ASTIP-2015-AII-01);农业部2016年创新人才项目“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简介王禹(1987—),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业信息分析研究。*通讯作者,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产品市场分析研究。

收稿日期2016-11-30

作为新兴经济体典型代表的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逐步形成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政策体系[1],这些政策对于金砖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富差距、稳定国内物价,同时增强国际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本国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同时,金砖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笔者从农业政策发展目标、农业生产支持政策和农产品贸易3个方面,比较分析金砖各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异同及成因,为中国农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农业政策发展目标

金砖国家为发展农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目标,这些政策目标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国情的改变,形成了独特的政策发展轨迹。金砖国家的农业政策发展目标是各国农业发展的“方向盘”,对其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和支撑作用。各国农业政策发展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国农业,但各国国情时代不同,农业政策发展目标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巴西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改变了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当前,农业已是巴西重要的支柱产业,巴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并制定了系列农业发展支持政策。巴西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进一步实现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保持环境可持续、提升农业人口就业水平、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减缓区域不均衡发展为主旨,并通过制定具有特定目标的农业发展计划来实现具体的农业发展。巴西不同时期农业政策各不相同,但总体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2007年生效的《俄罗斯联邦农业发展法》首次将农业政策纳入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之中,并明确规定了俄罗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加快提升农村人民生活质量,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斷改善农产品的质量,以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不断改进投资环境,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加快建设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市场运行机制为目标;不断创新评估技术和制度,以实现农产品投入产出合理评估为目标[3]。

印度的农业政策目标可概括为:一是以发展生产、增产粮食、保障粮食安全为主的经济目标。印度政府通过提供财政支持来减缓国际竞争对国内农业的冲击,保持合理的粮食自给率,以此达到粮食自给和向消费者提供可接受价格的基本食品的目标,到20世纪80年代印度已基本实现口粮自给。二是以财富合理分配、消除贫穷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为主的社会目标。印度政府出台实施了包括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农村无地者就业保证计划、农村青年自营职业培训计划、农村妇女和儿童发展计划和干旱地区发展计划等系列扶贫计划。

中国政府农业政策在不同时期侧重点各有不同。一是作为人口第一、资源相对有限且多次饱受饥荒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4];二是伴随中国城乡间、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问题日益尖锐,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旨在实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目标;三是随着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保障农产品安全成为中国政府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四是面对农业生产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窘境,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发展理念,将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5-6]。

南非多重政策选择源于发达农业与黑人家庭农场的二元结构,农业政策的具体目标如下:一是明确农产品市场主管部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二是确定土地改革的目标与方式,1997年实施的《土地政策白皮书》以土地改革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推动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三是弥补种族隔离政策对黑人造成的利益损失,通过《重建与发展计划》(RDP)、《黑人农业经济赋权框架》等一系列政策改善种族隔离时代对黑人造成的不公平待遇;四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食品安全;五是促进农产品出口;六是强化农业科研服务能力,促进农业发展。

2农业生产支持政策

金砖国家为发展本国农业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生产支持政策,该研究详细介绍了包括农村信贷在内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支持政策、包括各种农业补贴在内的金融支持政策等[7]。金砖国家基于各自的国情和发展的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各有侧重。

2.1价格补贴支持政策

巴西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是农业生产支持的重要政策。具体包括:最低保护价政策;公开出售期权合约体系;食品采购计划政策;农业家庭价格保护计划政策;生产者价格保护计划政策;产品售空计划政策。除对农产品生产者提供政策支持外,巴西政府对农产品消费者也进行支持,最重要的支持措施是农产品售空计划(PEP)。

俄罗斯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具体包括收入支持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和价格支持政策。按照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收入支持,主要包括生产规模补贴、产量补贴、投入品补贴以及其他类型的补贴等。除上述补贴外,2015年俄罗斯政府调整了畜牧业补贴政策,由联邦预算补贴调整为地方补贴。2016年俄罗斯政府实施一种非惯例的支持农业生产者的政策——对化肥出口浮动税率。

印度价格补贴支持政策主要由价格支持政策、投入补贴政策和税收等政策组成。印度政府的价格支持政策主要包括最低保护价政策、市场干预政策、储备政策和区域销售限制政策等;投入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化肥补贴、电力补贴、灌溉补贴和种子补贴,其中种子补贴只是偶尔发放;印度在税收方面的政策由法律明文规定,其中耕种面积不超过8英亩(3.24 hm2)、年收入10万卢比以下的农户可免缴包括所得税在内的各项税款。

中国农业生产的补贴和支持政策主要包括价格支持补贴、投入补贴、收入补贴等。其中,价格支持政策主要包括最低收购价政策、临时收储政策和目标价格政策等;投入补贴主要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生猪补贴、祖代蛋鸡补贴、渔业油价补贴等。

南非对价格补贴支持的政策主要以市场法案和税收减免政策为主。1996年颁布《农产品市场法案》规定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增加农产品出口额、确保食品安全、支持小规模农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稳定农业生产者收入等内容;20世纪90年代中期南非政府对农业税的征收方式进行了修订,将农业方面的资金由以前的一次性征税改为依次每年征收50%、30%和20%的农业税。

2.2金融服务支持政策

巴西政府在金融服务支持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农村信贷体系和优惠贷款、家庭农业支持计划和债务重订计划。农业贷款主要是由国家农村信贷体系依据土地占有面积、农业产值、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确定贷款额度来提供的;针对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家庭农户,采取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贷和免费培训等在内的一系列关于家庭农业的支持计划;通过重新确定还债期限,支持由于气候灾害、雷亚尔升值以及虫灾等带来生产成本上升、资金困难、债务偿还能力不足的生产者。

俄罗斯支持农业的主要金融服务措施之一是信贷优惠,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利率补贴的形式实施,优惠对象包括各类农业生产者企业、小型家庭农场和农户、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生产合作社、食品加工企业等。近几年信贷补贴的规模和范围大幅度增加,贷款类型从只提供短期贷款扩大到长期和中期贷款,受益者范围扩大到包括农村住户和生产者合作社,借款用途也呈现出多样化。

印度政府关于金融服务支持方面出台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信贷政策和债务削减免除政策两方面。其中,农业信贷方面给予的支持政策按照支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用于农田保护和农村电气化的长期信贷、用于改善生产条件的中期信贷和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短期信贷。印度49%的农户是负债者,为了解决农民债务问题,2008年开始印度政府陆续推出农民债务免除和削减计划。

中国政府近年来多次提出对农业实施金融服务支持政策,旨在农业信贷、农业基础建设、农村金融服務、金融机构援助、土地规模经营等方面给予支持和补贴。具体包括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2009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优先满足农户的信贷要求,不断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13年);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2014年);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015年);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2016年)等。

南非政府在金融服务支持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农业信贷优惠政策、土地银行政策、小额信贷计划和政府投资基金等。2001年南非政府颁布《农业债务管理法案》对触资、管理和承担农业信贷局留下的农村债务重新做出了规定;土地银行则是南非主要的涉农贷款金融机构,服务客户包括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营销组织以及个体农户;2005年建立的“南非小额信贷计划”不仅为公共耕地的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为小规模农场主提供资金支持;南非政府直接投资农业的项目包括建设农业围栏、安装灌溉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等。

3农产品贸易政策

金砖国家为调节农产品市场余缺、调整对外经济关系、保护本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农产品贸易政策,这些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又会反过来对本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基于国情和发展需要,各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政策略有不同。

3.1出口贸易政策

巴西政府为了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采取积极的农产品出口政策以及限制进口的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退税体系和出口融资措施2种。巴西的关税退税体系是在1966年建立,至今已有10%~15%的进口产品获得了关税退税。出口融资措施主要包括银行信贷、出口资助计划以及出口担保金3种。

俄罗斯农产品出口较少,贸易逆差显著。截至目前,俄罗斯限制出口的方式主要包括出口关税、出口配额、出口许可证以及禁止出口等,而俄罗斯农产品中被限制出口最多的品种主要是资源型农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原料。

印度在农产品出口政策方面一方面強调鼓励出口,通过建立农产品出口区、对特殊农产品出口给予支持,鼓励部分产品出口,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强调保证粮食安全,特别限制被本国消费者视为不可或缺商品的出口,如2013年印度政府出台新的政策要求取消洋葱的最低出口价格限制,决定棉花、棉纱、肉类和肉制品将不再享受出口激励政策。同时,印度政府也强调鼓励出口和粮食安全两者之间的平衡。

中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支持政策,扩大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不断加强建设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出口基地;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给予其检验检疫和出口通关的优惠和便利;不断尝试农产品出口信贷方面的创新,尝试将出口信用融入农业保险当中,建立防范机制;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贸易,在保税加工物流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措施方面给予支持;帮助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维护其合法权益,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

南非出口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出口补贴和出口许可两个方面。针对欧盟和美国对南非部分农产品实行进口配额限制,南非政府为确保本国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出口企业获得公平的农产品出口机会,对这些农产品出口中小企业采取发放出口许可的办法,确保农产品中小出口企业获得一定的出口量。

3.2进口贸易政策

巴西为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通过关税政策和进口管理政策抑制进口。进口政策中最重要的条款是南方共同市场制定的共同关税政策,为抑制通货膨胀,2013年巴西政府决定将大豆(不含眉豆)进口关税从10%降至0,此次降低关税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降低产品价格;同样,非自动进口许可、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许可证和关税评估等非关税措施也被巴西广泛使用。

俄罗斯关于进口贸易政策主要采用了关税措施、关税配额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等。其中,《税法典》是税收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税收优惠是鼓励外国投资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对部分农产品税目实施零关税;而关税配额分配方面,俄罗斯并没有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而是将大部分的猪肉、牛肉和禽肉配额分配给了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只将少量配额分配给了中国;2013年起所有向俄罗斯出口涉及检验检疫的产品的出口商必须在俄罗斯联邦兽医和植物卫生监督局许可的企业目录之内。

印度关于进口贸易主要采取了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两种。长期以来政府对所有农产品实施从价税,适用税率范围为0~182%;印度政府主要通过进口限制、关税配额、国营贸易和政府监测等手段实现非关税管制,印度的关税配额是指对包括奶粉、玉米、初榨葵花籽油和红花油、精炼菜油及芥籽油等在内的产品实行关税配额。

中国政府的进口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关税措施、关税配额管理、国营贸易问题和其他管理措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农产品关税逐年降低(到2008年结束),并对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制度由绝对配额管理制度调整为关税配额管理制度,这些大宗农产品主要包括大米、小麦、玉米、棉花、豆油、棕榈油、菜籽油、食糖、羊毛等;在关税配额的分配方面,继续保留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进口实行国营贸易管理权利的基础上,引入非国营企业直接参与,需满足规定的配额比例;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商品检验和认证体系对国产品和进口产品提供合格评定服务,但保留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对于转基因产品的进口,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8]。

南非的进口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关税政策和进口许可证。保护本国农业的贸易措施主要是对进口农产品征收从价税或从量税,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南非对农产品的关税保护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税升级,初级农产品的关税税率要显著低于加工产品的关税税率,此外,南非还对一些国家和某些产品实行关税配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等措施;南非还规定了某些特定的限制商品必须有许可证才可进口,对这些限制性产品的许可证有效期南非政府做了明确的规定,具体为发放日至当年年底。

4结语

金砖国家为发展农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目标,对其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示作用和支撑作用。其中,巴西政策的制定主要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消除区域发展不均、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为主;俄罗斯围绕农业改革和农业发展出台了系列政策;印度在政策的制定方面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主,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为主,同时在理解和执行WTO有关规则方面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中国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发展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南非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内消除种族隔离,对外积极融入国际市场。这些政策目标指引着金砖国家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符合各国国情的特色农业。

金砖国家为发展本国农业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生产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农村信贷在内的农业品价格收入支持政策和包括农业补贴在内的农业金融支持政策等。其中,价格收入支持政策被金砖各国看作是农业生产支持政策的核心,因此各国一直在不断完善农业价格支持政策,以期成为促进工农协调发展,提升农业的重要手段;农业金融支持政策也被金砖各国看作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另一重要方法,伴随各国经济水平提升及各国国情的不断发展变化[9],金砖各国的农业金融支持政策也不断推陈出新,预计未来金砖各国还会有更多更好的适合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被采用。

在农产品贸易政策方面,金砖国家采用了不同的进出口政策保障本国农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其中,巴西为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采取积极的农产品出口政策和限制进口的政策;俄罗斯采用的是消极的出口政策和积极的进口政策;印度支持部分农产品的出口并采取适当调剂的进口贸易政策;中国采取了积极的出口贸易政策和适度的进口贸易政策;南非政府采取出口补贴和出口许可保护本国中小出口企业获得公平的农产品出口机会。进口政策方面,金砖各国普遍采用的是关税政策用以调节和保护本国农产品进口和农业企业的发展。出口贸易政策方面,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为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扶持本国中小出口企业而采取积极的出口贸易政策,如巴西、中国和南非;第二类是为确保本国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消极的出口贸易政策,如俄罗斯;第三类是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和鼓励部分农产品出口的兼顾型出口贸易政策,如印度。

中国在保障本国粮食供需安全的基础上,未来要继续推出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政策,培养出一批有竞争优势的国内农产品企业,应用政策手段重点给予其支持和帮助,分批次地培育国内农产品企业,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优势。同时,要根据中国国情,不断研发出创新性的农业生产支持政策和农产品贸易政策,尽量削减“黄箱政策”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绿箱政策”潜力,不断提升中国农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EB/OL].(2010-02-01)[2016-08-21].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898856.html.

[2] 康燕萍.中国与金砖国家双边贸易研究[M].北京:外交学院,2010.

[3] 张怀波,刘瑞涵.俄罗斯农业补贴政策之解析[J].世界农业,2010(11):53-55.

[4] 王禹.基于营养需求的粮食生产目标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5] 许世卫.大数据大机遇[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48):26-27.

[6] 许世卫.创新农业监测预警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建设[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48):22-25.

[7] 张超,李哲敏,董晓霞.金砖国家农业补贴政策[J].世界农业,2015(7):87-92.

[8] 李哲敏,刘磊,刘宏.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32-137.

[9] 李干琼.生物质能源对玉米、大豆国际市场的影响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1):79-83.

作者:王禹 李哲敏 吴培 张超

农业降低生产成本政策论文 篇3:

国外促进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政策与借鉴

摘 要:通过介绍、分析国外推动农业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包括印度的财政补贴政策、德国的金融扶持政策、日本的科技技术政策和英国的人才培养政策用来推动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出我国可以借鉴其中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有益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表现为全面的财政补贴、高效的金融政策、有效的科技政策和合理的人才政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组织;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科技技术

一、国外发展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政策

(一)印度财政补贴政策加快农业发展步伐

印度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也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尽管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但依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总经济总体中农业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口多,土地面积却十分有限,吃饭成为政府最关心的问题,食品供应和粮食安全一直是政府的头等大事。因此,印度政府结合自己农业生产的现状和条件,主要采取4项政策措施推进农业发展。

1.增加对水利灌溉设施的投入。印度位居南亚印度半岛,气候比较干旱,每年需要大量用水灌溉农产品。因此,印度政府在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投资农业灌溉设施。

2.印度政府制定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贷款政策和价格。采取低息贷款和价格补贴促进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的规模扩张的发展,给予农业机械化设备生产销售企业相应的财政补贴,在帮助农户购置农业机械的过程中充分使用了财政政策的作用和补贴机制,不但银行提供农户商业贷款,而且通过其他方式,向农户提供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

3.充分利用外援发展本国的农业机械化。印度政府很清楚自身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的经济实力,因此,印度政府从一开始就采取利用外国的资金来发展自身,从世界银行、美国、前苏联和国际开发协会获得了大量的援助。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还很注意援助自己的国家有哪些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先进的方法,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经验,总结自己的不足。

4.积极推进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预测与战略的研究工作进展。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较多一直是政府关心的问题,在制定农业生产发展战略时,尽管印度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时间比较晚,但在推进利用先进农业机械中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补贴政策也是有着灵活多样的成熟经验和自身特点的。

(二)德国金融扶持政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1.金融机构的构成。德国是欧洲农业信用合作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国家。德国的金融合作组织与日本的农协有着相似之处,二者都有自上而下提供服务融通资金、自下而上逐级入股上存资金的合作金融机构。从这个结构的构成来看,主要有中央合作银行,地方合作银行和地区合作银行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央合作银行,主要负责开发各类金融产品,提供资金融通、系统内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第二层次是地方合作银行,社员本身就是存款者,采取了民主管理方式自主管理;第三层次是地区合作银行,主要为基层银行提供短期再融资、资金支付和结算的服务。

2.金融机构的特征。合作银行组织层次分明,体系完整,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政府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加强立法保障,给予财税支持,甚至直接参股等形式的政策措施,以保障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二是在运行管理方面都有严密的行业审计监管体制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行业自律体系。三是在风险控制方面,每个基层合作银行都要按年度用它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存入特别专项基金作为贷款担保基金,万一成员出现大的危机,无法独自承担,由该基金全数补偿。四是在层次关系方面,各级合作银行都拥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上级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为下级机构提供各类服务。

(三)日本科技技术政策鼓励农业发展进步

日本能够跻身世界经济强国,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在二战后日本企业通过引进技术,不断实施再创新,形成了新的自主技术,走在了其他人的前端。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激励科技创新。

1.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日本政府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就扩展了竞争性研究开发资金的规模,在第二、第三期的计划过程中又进一步扩张了竞争性研究资金开发的规模。同时,为保障重点领域和基础研究的开发,日本政府以纳米材料、生命科学、信息通信和环境保护四大技术为核心,兼顾边缘科学、社会基础设施、制造业和能源方面的关键技术,有效配置科技经费,切实地推进基础研究和研究开发,重点突出实施科技创新。

2.科技体制改革。日本政府加大营造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在农业经济组织的运营中,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生产环境。日本政府以及地方各个部门还搞活农业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完善地方创新体系,推进有效的科技竞争,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消除科技创新的制度性障碍,全面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共同开展开发研究。

3.增强科技振兴的社会基础。日本政府有重点有计划的改善农业经济组织科技振兴的基础设施,改善科技创新和研究开发的基础条件,促进科研机构和经济组织的只是产权的保护、利用和创造。

(四)英国人才培养政策推动农业发展进程

1.出台政策促进职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英国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二是建立长期的政策调研制度,为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经济手段的调节机制。主要措施有:奖励技能竞赛优胜者、要求农业经济组织对技能等级提高者和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者在薪资与晋级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立法规定带薪培训、发放培训津贴、设立培训项目基金、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等。

2.注意处理好社会与农业经济组织、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英国培养技能型人才注重政府主导的多元协作,以完善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法律体系作为合作的基础,以政府为中心,政府和地区、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市场的最大经济利益为根本。这与当前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方式截然不同。为保障培训与考核工作的高效性、严肃性和公正性,英国采取分开培训与考核工作、考核与培训项目公开招标和透明的评审制度。培训机构、政府和行业组织在培训与考核体制中分担明确的职能。

3.注重技能培训后的就业导向。英国政府在制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政策时,充分考虑到合作社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文化的差异,更加注重人员技能的终身发展,即更加重视培养关键技能。这种技能不光满足目前的岗位技能的需要,而且还以目前岗位能力为基础,适应技术、经济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能力。

二、国外促进农业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全面的财政补贴

世界各国对农户购置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给予财政补贴,使其成为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补贴的方式。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中的相关条款,制定适于自身发展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其主要成员国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财政支持上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期,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是利用财政补贴、投资、信贷、税收等。由于原有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差异,也有一些国家在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中,在施行补贴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行政组织运行机制来保证有效地实施补贴政策。二是大多数国家在乌拉圭农业协议达成以后,国内支持农业的政策就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倾斜,采取向农民提供直接的支持。之前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多数国家采取直接资金支持的形式,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明显的收益。如今,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财政补贴已经重点转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

我国发展基本机械化的阶段,按照国际惯例,这是政府支持农业器具和机械设备及其普及化发展的重点阶段。政府应该提供主要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信贷、财政等政策措施上,解决这一时期农村家庭居民户投资能力不足、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等突出问题,以达到提高农村劳动力土地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目的[1]。

(二)高效的金融政策

1.继续加强政府对合作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政策支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主要为贫困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服务,其主要目的是为贫困人士提供第一桶金,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我国在进行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同时,要给与政策上的必要支持,建立强而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从外力上支持其发展壮大,这是推动农村金融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从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上决定的。

2.用股份合作制形式构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从德国的经验上得出,基层合作银行不光是地区性合作银行的股东还是它的客户,同时两者还都是中央合作银行的客户和股东,各级合作金融机构都是独立法人实体,盈亏自负。我国应该借鉴这种以资产为联合的现代产权制度和股份合作制。

3.完善风险防范和法律法规机制、增强对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以帮助出现危机的合作银行弥补损失,德国还建立了信贷风险基金制度。我国也应该尽快完善各类失信惩戒、风险防范和守信激励等机制,并尽快建立可以互助救援的农村存款保险公司或基金,加强农村合作金融的防范风险水平[2]。

(三)有效的科技政策

我国学者在研究世界各地农业经济组织的科技创新计划之后,发现西方的科技政策需要变通。要想加快国内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就要利用其科技创新力和资源,更好地整合各个合作社的整体实力。在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强调科学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倡全社会重新看待科学,重新树立科技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加大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政府应该制定政策促进科学界和民间的积极互动,促进科技同大众的相互认同。

我国的国家政策包含着科技政策的演变,因为计划经济是全社会共同分配资源,不存在特殊利益一说。科技政策的重点是主要针对具体产业发展的科技问题,比如机械行业科技攻关重点等。近几年来,国家科技政策积极关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开展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试点、发展高新技术园区、推出西部开发科技活动、出台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意见等工作。同时也大量研究关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科技发展工作。

(四)合理的人才培养

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依据农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的资源整合,实现优化组合、资源共享。从这个方面来看,学校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合作从本质上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农业发展的结合。

发达国家普遍采取职业教育与经济组织的合作形式,这种合作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农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达国家之所以可以两者合作,首先要归功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在协调学校与经济组织的过程中,政府依据本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指导学校和经济组织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其次,通过引导、协调、评估等多种方式主导两者的运行机制。两者合作时,应首先发挥合作社的主体作用。我国之前的中专和技工教育制度,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形成的,为基础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今要通过政策、法律等形式,引导合作社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举办职业教育,对接雇主的要求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加强技能培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贾红刚.浅议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0).

[2] 赵俊英.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

[责任编辑 王 莉]

作者:刘鸿

上一篇:社保处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林业局半年工作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