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新媒体逐步深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如今,新媒体已经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方便。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巨大的,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新闻传播亟待创新。文章详细介绍了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特征,阐述了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希望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一定参考。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色彩艺术

新媒体技术属于互联网时代进步的产物,基于计算机网络、无线通讯系统、卫星频道和计算机、移动电话与数字电视终端为客户带来信息与服务。从空间方面来说,新媒体通过数字压缩及无线网络系统支持,与当下的传统媒体呼应,具备迅速发展、大容量、实时与交互等优点。伴随新媒体的出现,地铁阅读、超大办公室屏幕等宣传模式出现了巨大的改变,把传统媒体信息移入新的传递空间。这种情况下,新媒体持续发展会直接影响传统新闻模式。

1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征

1.1 快捷性

伴随“互聯网+”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模式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其快捷性加快了消息传播速度,为大众带来大量有内涵的新闻。当前,新媒体的消息传播范围持续拓展,让大量有价值的内容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普遍传播,体现了本身特点。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打破了时空制约,一个社会焦点话题可以在短期内传遍全国甚至全世界,变成大众注意的焦点,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新媒体给社会大众带来了信息沟通平台,让大众可以深刻了解时代的发展,对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新闻消息传播范围大

伴随互联网的持续改进,新闻传播涵盖面不断扩大,人民越来越依赖于新闻传播,现如今的传播形式克服了时空制约,向着全球化趋势演变。在传统媒介和互联网媒介的作用下,传播形式表现出多样化特征,传播范围日益扩大,既可以利用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等传统媒体,也可以依靠互联网来传播,所有人都能够变成新闻传播主体。

1.3 互动性

新媒体背景下,大众与信息之间互动沟通的机会增多,新闻传播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性。当前很多新闻传播均以视频模式体现,人们能够依靠弹幕来表述自己的看法,媒体公司能够汇总弹幕上的内容,再按照大众的意见来创新节目。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客户参与度,促使媒体公司形成良好形象。而且,新闻生产者也能够直接使用各种平台和用户进行沟通。

1.4 数据容量大

新媒体带来了大众接受大量新闻信息与自愿发布新闻内容的机会,完成了社会化新闻消息沟通平台的建立,克服了传统媒体新闻内容发布落后与不全面的特点,转变了传统媒体从传播对象到受众的单向新闻传播形式。能够实现先制作有关新闻,再制作新闻专题,接着制作新闻素材,通过新闻引起的社会影响做得完整且深化。另外,新媒体也有许多其它特征,例如:能够精准便捷地查询原来的新闻信息,查找相应的新闻历史与背景材料也十分便利。

1.5 克服时空的开放性

基于新媒体视角,促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不同族群、不同区域与不同文化环境的社会群体之间、人和人之间实现新闻内容的自由传播与沟通。受众能借助新媒体克服时间、地点的制约,跨越时空与线上的任何人完成新闻信息沟通、聊天通话、视频聊天、文字交谈、群体探讨等,方式不限。新媒体无时间限制,随时能加工发布新闻内容[1]。与报纸、广播、电视比较,仅有新媒体才可以真正随时发布内容。原来媒体的新闻传播比较线性,而“互联网+”新闻传播属于非线性网状传播,这样就使新闻传播充满时效性且让社会大众开放式地参加。

2 新媒体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2.1 垃圾内容泛滥

现在的网络中有许多垃圾信息,例如垃圾邮寄、虚假消息、失实消息、过期消息等。垃圾邮件给电信安全、客户利益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而且垃圾短信骚扰且侵犯了人们的安定生活,属于侵犯人们个人隐私权的体现。

2.2 侵犯知识产权

以盈利为主的网站,若没有通过本人授权,随意采用别人的图片、文字,就是知识侵权现象。但是,网络中信息存在可修改性,若未及时存储好相关证据,将会陷入明知道自身被侵权但无证可举的困难境地。

2.3 新媒体上资源量多,判断信息变得困难

因为开放性与数据源的多样化,改变了原本仅有新闻机构才可以发布新闻消息的局面,这让其真实性很难判断,或者造成完全虚假的新闻内容泛滥的情况[2]。因为信息发布者能够属假名,而信息发布商与各种论坛对不良内容的阻截效率较低,对流言及恶语不能有效制止,有些甚至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

3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发展方向

新媒体转变了信息传播和媒体市场的局面,新闻媒体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及早做出调整,以符合新媒体市场形势,进而在新媒体背景下取得长远发展。

3.1 形成以大众为本的新闻服务观念

新闻从业者要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倾听大众的建议,注意从民众中吸收营养,进一步创新传播模式,方可得到受众的认同,满足民众的现实要求。新闻传播阶段应以维护大众根本利益为立足点与落脚点,掌握大众的主观意愿,促使大众提高整体素质,一心一意为人们服务[3]。新闻从业者要关注与大众利益有关的事件,及时、精准、全面调查新闻消息,规范新闻工作方案,保障新闻内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另外,要使大众自觉参加新闻传播,提高大众的主体思想。如积极设立新闻消息热线,依靠互联网邀请大众参加新闻点评、转发,提升新闻消息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3.2 创新工作思路及方法

信息时代,资讯传播途径越来越多,采编工作在新闻传播方面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新闻采编者要创新工作思路及方法,由此吸引人们的关注。首先,以内容为主,精确定位。工作中要将“采”与“编”相融合,创新思想与内容,搜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消息,规范化编辑。媒体要一直坚持道德底线,保证原创,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其次,利用大数据,进一步提高新闻内容价值。新媒体时期,新闻采编者要积极使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洞察力,科学掌握新闻采编趋势,从新闻受众角度,选取大众真正有兴趣的信息[4]。再者,用科学措施完善消息采编。在信息爆炸社会,媒体采用哪种途径报道信息特别关键。网络消息良莠不齐,唯有价值高的内容才可以引起大众关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采编者要淘汰那些无用信息,挑选出有用的内容,全面搜集图片与视频,给社会民众带来大量新闻资讯。最后,开发有观点、有意义的媒体平台,提高新闻的可看度。新闻采编环节最关键的是媒体可以客观公正地介绍社会事件。采编者要持续提升整体素质,为大众带来大量有用的新闻。

3.3 建立媒体统一新平台,创建宣传服务新场所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行业要整合多种优质资源,创建多角度的媒体系统。传统媒体应开发新闻消息服务渠道,整合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等系统,制定有机联动制度,真正完成信息一次性搜集、多样化播发。

第一,新闻媒体要了解到新媒体社会的机遇与挑战,形成媒体结合发展的新观念,形成网络思维、一体化观念,建立一体化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

第二,新聞媒体应掌握媒体结合发展的规律和方向,重视市场调研,创建融合传播阵地,建立融合产品,增强新闻服务的目的性[5]。

第三,促进媒体系统端口统一、互动、互补,制定与优化突发情况舆论引导体系,凭借新平台,突出新闻媒体的关键价值。把大数据服务融入新闻消息的策划、采编等过程,实现信息共享,创新新闻呈现模式,提升新闻传播质量。

3.4 加强大数据与AI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AI和大数据产生了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积极采用AI与大数据,能够有效提高信息采集效果,完善信息展示功能,增大新闻消息的报道力度,进而推动新闻产业的发展。例如,采用大数据可以精准分析大众的关注焦点,准确掌握新闻工作趋势,可以帮助新闻从业者精准预计正在产生的事件,制定预测性新闻传播机制[6]。借助AI技术实现信息智能形成、全天候报道。大数据分析与AI技术正在无形地转变新闻产业的发展局面,媒体要积极使用大数据及AI技术,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力培育人才团队,让大数据与AI技术为新闻产业的发展带来足够动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社会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新闻媒体应掌握好时代机遇,促使媒体融合朝着纵深发展,唯有如此方可提高本身的竞争力,取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荣春.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探析——评《新媒体与新闻传播》[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3):87.

[2]赵婷婷.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如何走出困局[J].传播力研究,2020,4(02):46-47.

[3]董黎明.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特点及发展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3):252-253.

[4]季雪旎.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能力的自我培养及提升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1):145,147.

[5]王成果.新媒体时代下报社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探讨[J].传媒论坛,2020,3(01):93.

[6]王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分析[J].传媒论坛,2019,2(11):4,6.

作者:高波

第2篇: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点与新格局

【内容摘要】 媒介融合的持续深化导致媒介形态、传播规律的颠覆性变化,国际传播工作面临着媒介整体格局变迁、传播环境重构、价值期待更加多元等现实课题,是机遇亦是挑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体现,也为把握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与格局,以及未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路。

【关 键 词】 媒介融合;国际传播

媒介融合的持续深化使得媒介形态、传播规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给中国国际传播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造就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能否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把握新的传播规律,快速建构起基于融合化媒体平台的影响力、话语权,成为未来中国国际传播工作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因素。

一、媒介融合与国际传播态势的转变

(一)媒介格局整体变迁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核心所建构的世界舆论格局。最明显的变化是,一大批曾经拥有突出影响力的报刊随着纸媒市场的整体衰落而正式停刊或停止发行纸质版,其中包括《独立报》《世界新闻报》《基督教箴言报》等知名报纸。CNN、BBC等传统强势媒体也都面临着新媒体平台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构问题。同时,以《赫芬顿邮报》为代表的网络原生新闻媒体、以Buzz Feed为代表的新闻资讯聚合类应用、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因其用户规模、用户活跃度、用户黏性的持续增长而成为国际传播不容忽视的舆论场,从而改变着国际传播的媒介格局。

从更深层面来看,以技术为驱动的媒介融合恰好与世界政治经济权力转型的过程形成耦合,由此加深了当前国际传播媒体格局重构过程的复杂性。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力图通过传统强势媒体影响力的新媒体化、新兴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监控等方式继续将全球媒体话语体系置于西方叙事理念之下;另一方面,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不断增强的硬实力支撑下,亦表现出强烈的获取世界话语权的意愿。俄罗斯2005年开播的全数字化电视台“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便充分运用自有互联网平台www.rt.com和YouTube等其他开放平台开展国际传播,并专门建立全球视频新闻社(Ruptly)向其他媒体和视频网站提供与西方媒体不同视角和声音的独家素材。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今日俄罗斯”在与BBC、CNN的舆论对抗过程中,已经成为打破英语媒体西方垄断的重要力量。

当前,“调整国际传播策略、加速建构融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影响力”已经成为不同国家的共同选择。美、英、法、俄、日等国均在不断加大对新媒体平台传播的资金、人才、技术投入,布局融媒体环境下的新一轮话语权力争夺。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①我们需要将符合融媒体时代媒介系统运作逻辑和传播规律的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思维深度融入国际传播的工作思路之中,建立包括多样化媒介形态的国际传播媒体矩阵,把握国际传播媒介格局整体变迁的历史机遇。

(二)传播环境深度重构

融媒体时代,媒介资源高度丰富,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场景,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传播渠道的泛化带来媒介接触时间、场景的碎片化。无处不在的媒介接触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交织在一起,随时产生着“在场”影响,持续不断地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良莠不齐的融媒体内容和真假难辨的信息混杂在一起,极易造成人们对虚拟与现实、真相与谣言的混淆,信息传播、舆论对抗和舆论防御的难度随之提高。

其次,媒介融合带来了媒介系统开放性的增加,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国际传播相关信息生产、话题建构和公共决策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传递的国界限制,提高了信息扩散的速度,增加了对舆论走向把握和控制的难度。在国际信息空间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煽动反华情绪,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负面信息传播活动,对国际传播的策略、技巧、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技术竞争更加激烈。融媒体时代的媒介系统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传播平台和工作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国际传播工作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依赖更加突出。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成为全球舆情研判、精准化传播、高效内容生产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技术。因此,日益激烈的技术竞争环境也成为融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三)价值期待更加多元

“界限消弭”是媒介融合的特征之一,例如媒介形态的融合、传媒与通信行业的融合等。事实上,媒介融合也使得国际传播与国家信息安全、外交等重要工作的关系更加紧密,国家和公众也因此对国际传播工作有了更加多元的价值期待。

一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球网民数量突破35亿,占世界人口的47%。按照联合国的估算,到2020年,网民比例将超过60%。若考虑基于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途径产生的二级、三级传播的效果,则互联网的影响足以扩展至全球范围。这也就意味着,开放信息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安全维护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的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的三个地带,即红色、黑色和灰色地带。网络空间同样需要巩固红色地带,与黑色地带斗争,对灰色地带争夺,而国际傳播则是维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最为直接和重要的途径之一。

二是国家外交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外交、新媒体外交成为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融合在带来国际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新媒体外交主体多元化。随着BBC、美国之音等知名国际广播电台相继关闭部分语言播音服务,“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诸多功能已经逐渐让位于移动客户端、网络电视、社交平台官方账号等新媒体形式。融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外交体现出正式外交、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相互交织,媒体活动与外交活动界限模糊的特征。国际传播工作本身也就成为国家外交工作中更加重要的部分。

三是人文交流功能。人文交流是增进中外民众互信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国间关系温度、韧度、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基础。中国已经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法国、印度尼西亚、南非、德国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人文交流活动。但人文交流活动普遍存在着当地媒体可见度不高、公众关注度不足、信息传播不充分的问题,迫切需要针对相关国家的国际媒体合作、国际传播活动作为支撑。

二、融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思路与方法探索

当前,能否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把握新的传播规律,快速建构起基于融合化媒體平台的影响力、话语权成为未来中国国际传播工作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为国际传播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思路指引。

(一)以“创新”引领国际传播工作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硬实力的支撑,将整个国际传媒格局置于西方叙事理念之下,长期占据世界舆论主导地位、把握着世界舆论的话语权。现在,中国有机会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硬实力作为支撑,参与到融媒体时代的世界舆论格局的变迁与重构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的明确要求。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播热点瞬息万变,“创新能力”和“创新的速度”决定着我们能否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系统性创新和革命性创新,这包括居于核心位置的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操作层面的传播体系创新、策略创新、手段创新、内容创新、运作模式创新等,作为支撑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等多个层面;需要将符合融媒体时代媒介系统运作逻辑和传播规律的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思维深度融入国际传播的工作思路之中。

(二)以“协调”统筹国际传播工作

国际传播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构成部分。国际传播工作不仅承担着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重任,还肩负着向世界传播和解释中国制度、文化、政策的职责。国际传播既要基于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的总体布局制定总体工作规划,又要根据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国情、舆情制定针对具体对象国家或地区的传播策略。在融媒体时代,因传播对象国的国情、舆情、信息化和媒介融合进程差异明显,国际传播工作中需要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传播需求和传播环境,以“协调”的思路实现统筹兼顾的意义更加重大。2016年G20杭州峰会因采用了细分化的、多语种、多媒体的协同传播策略而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这就是“协调”思维对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意义的有力证明。

具体来看,在当前的国际传播过程中需要重点协调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外交战略需求,协调推进重点国家、重点领域、重点时期的国际传播,兼顾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二是根据不同国家的信息化、媒介融合进程,协调实施传统主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互联网平台的国际传播,以融媒体的传播规律和思路逐步在当地搭建多样化媒体矩阵,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需求,兼顾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三)以“绿色”引导国际传播工作

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体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地球村的形成,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着同一个信息空间。“绿色”的网络空间环境与自然环境一样是亿万民众之福祉。融媒体环境与网络信息空间有着很高的重合度。国际传播工作不仅需要注重传统媒体层面的传播与竞争,亦需要主动建构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信息空间环境;面对融媒体空间的负面信息、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做到多平台的主动回应、及时回应、正面回应、全面回应。

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还需着力于“绿色”国际传播生态的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说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是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刚力,人文交流则是公众加强感情、沟通心灵的柔力。”国际传播正是塑造和提升这种“柔力”的重要途径。在融媒体的环境下,国际传播能够通过多样化媒体平台与各国民众开展积极而友好的信息交流互动,以多样化的方式讲述充满正能量的、真实可感的“中国故事”,从而逐步使其形成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这种认同感和信任感将在各国公众接触到与中国相关谣言和负面信息时,成为最有效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也将从根本上形成建构绿色网络信息空间和国际传播环境的柔力。

(四)以“开放”促进国际传播工作

“一国一策”的传播需要大量优质内容作为支撑,单纯依靠几家国家级媒体的力量难以满足。“开放”是实现国际传播“供给侧”改革的根本途径。我们有必要建立开放化的生产平台,以大数据为支撑,通过定制的方式,调动包括各类媒介内容生产机构、自媒体、写作机器人在内的多样化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开展内容生产。只有开放的、全新的内容和信息生产方式,才有可能兼顾“碎片化”的需求与“精准化”的传播,真正实现对外传播能力的整体提升。同时,“开放”也是我们整合多元力量开展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例如,中国主流媒体工作者很难进入南苏丹和苏丹地区,但中国为当地培养的传媒专业的留学生回国后,却能在当地媒体机构刊发数十篇报道来关注和展现中国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融媒体时代,内容、渠道、平台、运营和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传统管理思维下开展融媒体内容生产,或是将传统媒体渠道建设成开放平台都是不可取的,也无法成功。

(五)以“共享”提升国际传播工作

信息技术将共享化基因写入媒体与传播,互联互通、用户赋权、开放互动成为所有传播活动的共同特征。融媒体传播也因此具有了明显的网络外部性特征。以Facebook、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影响力的迅速增长便是其中的代表性案例。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我们有必要顺应和运用这一传播的新特征,通过充分共享,使信息得到更广的传播、产生更大的效应、实现更大的价值。“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观”,也正是符合开创中国国际传播新局面所需要的“共享”思维。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中国民众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际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已突破国家层面,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关联。无论是在虚拟空间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国民众都是国际传播工作成果的共享者。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知、认可和认同程度可直接转化为个人在国际交往中所感受到的受接纳、受欢迎、受尊重的程度。“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受益者”正是中国国际传播的现时状态。只是这种“共享”还处于技术驱动的自发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打造面向全国、甚至是全球的国际传播开放平台,通过建立相关运行机制和信用机制,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渠道共享,凝聚亿万公众的力量,在发挥国家级媒体的旗舰作用的同时,以多种声音、多种方式扩大国际传播的效果和价值。

总之,把握融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机遇是一个整体性工作,不仅需要深刻理解国际传播的新特征、新格局,还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媒体矩阵体系,并进一步建构起支撑新媒体矩阵体系所需的良性运作的制度体系和人才供给体系,建立起符合新的媒介系统运作逻辑的传播理念和国际传播工作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常态下中国的发展理念,对融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工作也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应用性,是把握历史性机遇、打开新局面的智慧钥匙。

(责任编辑:姬德强)

作者:王润珏 胡正荣

第3篇: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传播特点与策略

【摘 要】新媒体背景下,凸显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当前,微电影、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企业品牌营销传播的重要渠道,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媒介、传播理念、传播技术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必将形成日趋立体、多维度、融合化的传播方式。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索企业品牌营销的内涵,立足新媒体时代全面阐释品牌传播的重要性及其中尚存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为持续推进品牌营销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品牌营销;新媒体;传播策略

当前,整个市场格局瞬息万变,各类科学技术层出不穷,企业之间逐渐陷入了白热化的竞争之中。新时代,要求企业立足发展现状,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制定品牌营销策略。然而,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当前很多企业尚未能结合新媒体优化营销传播策略。本文主要基于新媒体探索企业如何深化品牌营销策略,提高营销传播水平,促进企业品牌发展。

1 品牌营销的主要问题

1.1 建立品牌的意识薄弱

我国市场中99%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整个市场的中坚力量。但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小企业能够自主建立品牌,在发展中站稳脚跟逐步壮大,并顺利打入国际市场。近年来,国内市场经营环境良好,宏观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对比生产制造品牌市场普遍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虽说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共同推进了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但是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号召力不足等缺点,真正能够成为产业翘楚并引领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企业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1.2 缺乏推进品牌营销的资源

从企业品牌营销的现状分析,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偏低、资源有限、经营不规范、规模较小等问题。对于建设品牌,营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鲜少有企业将品牌建设作为日常工作重点。绝大多数企业仅关注眼前发展。从某种层面说,资源、资金匮乏是影响企业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资金和资源,所以企业的扩张之路充满未知与挑战。

1.3 管理团队综合素质偏低,忽视品牌营销的重要性

国内很多企业的决策者同时是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甚至是企业的主要技术工人。这类企业以老客户的支持维系发展。但是随着企业扩大发展,加之整个市场的竞争加大,客户的选择越来越多,极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之中。绝大多数企业采取“压低价格”的策略应对此种情况,试图通过价格赢得客户的支持,而未寻找自身原因,重视品牌建设。此外,部分企业在规模较小时,更加倾向于占领市场,认为要通过“价格战”让自身获得市场份额或者认为以后有实力、机会再进行品牌营销。显然,此种思想是错误的。任何企业都必须将品牌建设放于首位,重视人才团队的管理,落实品牌营销,才能把握优势。与此同时,只有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充分提高各类人员的配合度。人事管理是企业的重要管理工作,也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而落实人事管理的关键在于公共关系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存在各司其职而未能有效管理企业人员的情况,未形成一个可引领企业各层次人员精神的主线,导致人员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2 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是融合了新兴信息技术、互联网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媒体。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能够实现精准化、具体化、形象化的传播。新媒体也被称为“第五媒体”,这是因为其信息传播精准度高、性价比高、互动性强、形式丰富、传播渠道多元化。相較于传统的媒体,它还兼具费用低,具有双面性、互动性等特点。下文将剖析新媒体传播的特性。

2.1 互动性强

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直播视频、贴吧、微博、博客等均属于新媒体的范畴。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策划品牌,并利用大数据分析社交平台用户数据信息,可以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品牌的特点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体验、服务,最终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企业、客户依托新媒体传播互动性突破地域、时间等限制,实现有效沟通,有助于企业打造品牌形象。

2.2 传播的双面性

互联网时代,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传播速度、覆盖范围无限大。任何品牌只要得到受众的关注,那么就相当于获取了良好的口碑。但是互联网信息传播并不总是传播好的信息,除了可以传播优秀的企业文化、优质产品的信息之外,还会同步传播企业的负面信息。一旦出现此种情况,就必须第一时间消除负面信息,以最小化负面信息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基于此,企业应积极提升综合实力、品牌质量,落实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积极作用。

2.3 节省宣传成本

众所周知,企业往往需要向传统媒体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才能通过品牌宣传品牌,且此种宣传方式很难做到精准投入,其宣传没有任何针对性。新媒体背景下,品牌的宣传无需或者说几乎不需要费用。这是因为新媒体可借助大数据分析用户特征,精确地计算广告阅读量,并精准营销,利用多渠道、多样性的方式进行网络传播,在获得良好的传播效率的同时,有效控制广告成本,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3 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策略

3.1 营销策略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首先,只有当消费者认可企业产品质量,才会关注企业品牌,这是企业塑造品牌的关键。基于此,企业可借助各大社交平台宣传产品,使消费者更深层次地了解产品。其次,重视品牌建设工作。企业应将重点放在自身产品与其他同类型产品的差异上,创建品牌。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推送广告信息、产品资讯,结合各类新媒体营造良好的口碑。此外,为了扩大宣传范围,要构建互动式营销模式,打造社会品牌。

3.2 借助手机进行品牌营销

当今社会手机的普及率非常高,几乎已经达到人人有手机且机不离手的状态。这客观上为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很多国际公司已经“嗅到”手机营销的竞争优势,并积极开展手机营销。研究表明,相较于其他营销方式,手机营销具有交流性、互动性强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传统营销方式空间、时间的限制问题。把企业品牌特点融入娱乐节目中,打造品牌知名度。充分利用“微力量”促进产品营销,落实品牌推广工作。比如,运用微信进行品牌营销。微信是现代人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几乎所有手机用户都会用微信聊天。同时,微信具有语音、文字、群聊等多种功能。利用其二维码形成VIP客户电子版,帮助企业节省会员制作费用。此外,还可运用各种数据充分掌握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并实现有针对性的营销。此外,微信具有零资费、显示输入状态等功能,可提高交流效率,节省投资费用。比如,微信粉丝达到500人以上,就可通过官方认证的方式,提高微信的真实性。

成本低、传播速度快、适应性强是微信的基本特点,也是广大网友朋友信赖微信的主要原因。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营销方式也应该相应地发展。企业应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利用二维码快拍等方式扩大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率,创建消费途径。总之,企业在进行品牌推广方面,应更加重视微信的作用。当前,“80、90后”已经成为消费主体,这一群体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较深且较易接受,非常适宜企业进行品牌营销、传播。企业应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创新品牌营销理念,提高品牌营销效率。

4 结语

新媒体时代对企业品牌营销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新媒体有助于现代人了解企业品牌,关注企业品牌。企业应结合新媒体的背景,创新传播方式,深入挖掘品牌内涵,逐渐形成立体化、多维化的品牌营销方式,创新品牌营销策略,为企业的崛起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陈慧,荆梦阳.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传播策略探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9):61-62.

[2]李素霞.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传播策略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19(1):14-16.

[3]黄晓颖.新媒体时代品牌營销传播策略探讨[J].大众文艺,2018(5):162-163.

[4]陈红莲,赖新芳.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传播策略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27(6):47-50.

作者:姚璎璐

第4篇: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第5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和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课是针对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通过对经典篇章的精读精讲,达到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因而是公共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但基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学英语教学也随之经历了一次次的挑战和变革。目前电子媒介的异军突起及由此而至的新媒体时代,使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嬗变的同时,也让教师的压力倍增。如何在学生热衷于泛娱乐化新媒体阅读的背景下,让他们意识到大学英语课熟读精思的重要性,并且能沉下心来乐于并善于学习大学英语的基础知识,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坚持“精、专、博”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1 新媒体冲击下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目前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蓬勃兴起的热点媒介,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伴随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媒介的逐渐普及和网络服务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新媒体时代。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则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之一。以我所授的三个大学英语本科班为例,每名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超过半数的学生配有笔记本电脑,还有少数学生拥有平板电脑,而他们日常的信息资料搜索、交友互动、娱乐消遣等基本都是通过电脑及手机网络进行。因此他们的学习习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阅读的影响。与传统的纸媒相比,新媒体阅读具有互动性、移动性及泛娱乐性等特点,而热衷于新媒体阅读的大学生也多采用“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终极追求的阅读形式”,其“阅读内容限于考试或工作需要,功利性较强”。

相比而论,大学英语作为面向大学非英语专业

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要整合优化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的英语知识,继承其知识精粹,矫正其学习盲点;所谓启后,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语音、语法、词汇训练及人文社科知识的熏陶,使学生达到由高考应试英语到大学实践型英语的质的转变,从而为高年级的专业英语课的开展打下牢固的基础。这一重要的作用也就决定了大学英语的“精读、慢读、苦读”的特殊性质,即大学英语要求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文化背景、篇章结构、写作手法、重要语法点、句型和词汇都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将其熟练运用于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实践中。而对语言精准的把握,必须是学生宁静状态下的苦读及反复研习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如此耗时、耗力、见效慢的课程与新媒体阅读时代的“泛读、快读、悦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也让大学英语教学越发变得“不合时宜”。对于大学英语课,不少学生存在抵触和畏难情绪,不愿学又学不好。而大学英语教师又苦于无法摆脱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质与新媒体时代学习方式之间的冲突,在教学上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局面则让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2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困境

电子媒介的兴起,稀释了成熟于印刷媒介时代的读写深度和浓度,图像、影像挤走了文字,占据大众的注意力中心之后,视觉弱化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搁浅了我们对世界、人生的深度思考。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湎于图文并茂、视觉冲浪的网络、手机阅读,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阅读长篇文本,也不习惯深刻思考问题。而大学英语课旨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恰恰要求他们专注于经典篇章,在对语言知识点细致把握的同时,对其中涉及的有关社会、文化、环境等人文话题做出自己深入的思考和严肃的判断。但这也正是新媒体阅读所欠缺的。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继续成功有效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备课难、上课难和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难。

3 新媒体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如上所述,新媒体冲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困难重重,如何突破瓶颈,让大学英语课能“常教常新”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个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精”、“专”、“博”三方面入手。 3.1 精讲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大学英语的课程本位是基础英语,对学生的语音、语法、词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首先是“精讲教学”。而部分学生也确实体现出基本功不扎实、学风浮躁、眼高手低的倾向。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夯实其语言基础。 (1)培养学生合理运用词典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部分学生喜欢用手机词典而忽视纸质词典的问题,我经常会比较一些英语学习实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的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引导他们在深入学习大学英语词汇时应多查看纸质词典。同时,向学生适时介绍一些二语习得方面的知识,让其充分意识到“先看英语释义再看汉语翻译的使用策略与英语主动词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的语言学习规律,鼓励学生通过重点学习英文释义,提高其词汇水平。

(2)将校园生活和人文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入词汇教学中。教学研究表明,“英语

2 词汇量的多少,标志着英语水平的高低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强弱”,因此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资源已基本与教师持平。教师如果仍照搬教师用书或词典上的权威例句,不但不会发挥例句应有的示范作用,还会降低学生上大学英语课的热情。因此,我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将重点词汇的例句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反映校园生活的新动态和90后学生的独特看法。同时,鉴于词汇和文化、历史的内在联系,我经常在讲解词汇用法时,将其与英语发展的历史和民族思维的变化等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加深他们对特定词汇的印象。此外,还利用图、文、声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比较近义词的用法。例如在讲解有关“身体语言”的一组英语词汇时,就在课件中插入了十几个gif 动画图片,通过图片中动画人物滑稽夸张的动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意识到各种“身体语言”之间的区别。 3.2 专业教学——训练逻辑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初入大学的学生仍囿于中学英语学习思维,对文章理解的重视不够,且受新媒体阅读的影响,浅阅读倾向明显,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能够回答课后阅读理解题的层面上,而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不甚了了。更有甚者,虽然明白一句话中每个词的意思,但却无法理解整句话的意义。而“阅读低效和理解偏差都是由于书面语言形式和认知背景的不相匹配,即阅读的很多问题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读者的图式知识和思维能力”。因此,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基础课,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综合性人才。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体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点。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学英语课本中的部分语言材料虽然陈旧,但有相当一部分文章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因此我在课上有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鼓励他们课后反复朗读这些课文。而这种朗读不能是机械性的“发声阅读”,而应是“出于口、入于耳、沉于心”的诵读。如此这般,才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把握其逻辑架构,并在不经意间将其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时,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与文本配套的音频和视频材料,充分发掘新媒体时代的视听优势,激发学生对已学文章的诵读热情,深化其学习效果。

(2)实践出真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读”和“写”结合起来。一方面,培养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而“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批评,也包括鉴赏,不仅仅是审视缺陷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感受美的过程”。所以在讲述具体语言点前,都会通过问题解答、集体讨论、图文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行文逻辑、写作手法进行细致分析,并

3 在具体语篇分析中对其间的起承转合予以提示。同时结合该文的文体,介绍同类文体的写作方法,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有研究表明,“在学习者达到一定水平需外力推动时,输出比输入更能起到推动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批判性思维阅读训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此时如果能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提醒其在写作中注意行文逻辑,并及时评阅其文章、指出其不足,那么其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学生尽享视听娱悦的同时,也令大学英语面临着教师不好教、学生不愿学的两难境地。而如果能在实践中真正将大学英语变为“精”、“专”、“博”三位一体的教学,那么或许可以突破这一教学中的瓶颈,使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第6篇:新媒体的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大全

新媒体的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隐蔽性 新媒体的许多形式隐身于日常环境的各种空间、物体中,它最低限度地减少了与受众之间的抵触性,使广告同娱乐结合得更为紧密。 分众性 可以更有效地针对产品的消费群,加上一些新媒体属于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率高,所以它能够很好地找到每个人单独的时间,通过这些零碎的时间,得到传统广告难以获取的好环境。 高科性 使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与广泛的应用性,适合于不同场所,可以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具备了较好地表现商品的各种特性 使商品的广告大大降低了整个环节的成本,又充分提高了广告的传达率。 新媒体的优点 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他指出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

什么叫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 曾几何时,互联网络的盛行,曾经使业内人士无不感叹,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内,网络媒介成了新媒体的代名词,似乎一提起新媒体,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网络媒介。但是,说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正确吗?答案是不正确。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 最后,可以明确地说,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 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信息”与“意义”无关 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为意义是完整、单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来进行传播的,易于甄别,而信息是可以编码、分段、压缩,进行传播,再组合、复原、解码,进行读取的,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判别每一片断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上海目前发展很快的楼宇视频和地铁视频系统是电视还是计算机?曾经发生一场定性之争,就是这种突破的生动案例。 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弹”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 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传播学研究中曾经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 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 分类 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 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 手机版报纸内容图文并茂,只不过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编辑们要将报纸的新闻精编一遍后再搬上手机。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版报纸新闻时效性更强,很多新闻都能在报纸上报摊之前看到;简洁方便,可容纳一份内容丰富的报纸,从热点新闻、房产行情、彩票服务到生活信息等内容应有尽有;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随时阅读。此外,手机版报纸不占用手机的存贮量,像电脑一样只是一种虚拟存贮状态。 相比较以往的手机看新闻业务,“手机报”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从订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延伸需求。形式上,最大限度地展现报纸的全貌;使用上,瞬间接收,随看随翻,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而且订阅者还可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无线报纸平台,编读间再没有隔膜,实现直接交流互动。这改变了传统的传者传递信息,受者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实现了互动有效,人情味十足的沟通新局面。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发放3G牌照以后,手机媒体可传送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越来越多,手机的媒体趋势越来越明显。 IPTV,传受互动进行时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指出,“IPTV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 网络电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弊端。业界人士提出,“网络电视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一场盛宴,对节目制作商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然而,“在新媒体产业领域,广播电视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优势,与市场接轨的企业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它的发展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臵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

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 数字电视是一个从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输直到用户端都以数字方式处理信号的端到端的系统。基于DVB技术标准的广播式和“交互式”数字电视.采用先进用户管理技术能将节目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做得尽善尽美并为用户带来更多的节目选择和更好的节目质量效果,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具有图像质量高、节目容量大(是模拟电视传输通道节目容量的l0倍以上)和伴音效果好的特点。 特点: (1) 音画,细腻逼真。由于采用了数字编码、压缩和传输技术,大大降低了传输过程造成的信号损耗,基本消除了模拟电视中的“雪花和条纹”现象,收视效果接近DVD水平。 (2) 功能,种类繁多。除了数字电视基本频道、专业付费频道等视频节目以外,使用方便的节目收视导航、电视网站、实时股市行情、游戏、电视短信等新型服务形式也将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3) 频道,极大丰富。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使一个频道传输4—8套节目成为可能,全方位拓展了收视空间,用户仿佛臵身“节目超市”,精彩节目随意挑选。 (4) 内容,个性十足。有线数字电视节目注重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真正成就“家庭电视台”的梦想。 分类 数字电视可以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 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

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地面数字电视DVB-T)、卫星传输(卫星数字电视DVB-S)、有线传输(有线数字电视DVB-C)三类。 按产品类型分类 可以分为数字电视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 按清晰度分类 可以分为低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250线)、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500线)、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800线,即HDTV)。VCD的图像格式属于低清晰度数字电视(LDTV)水平,DVD的图像格式属于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水平。 按显示屏幕幅型分类 可以分为4:3幅型比和16:9幅型比两种类型。 按扫描线数(显示格式)分类 可以分为HDTV扫描线数(大于1000线)和SDTV扫描线数(600~800线)等。 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1、基本定义 狭义上,移动电视是指在公共汽车等可移动物体内通过电视终端,移动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一种技术或应用。 广义上,只以一切可以以移动方式收看电视节目的技术或应用,这就包括了狭义的

第7篇: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公关传播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①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网络电视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对以传播为手段的公共关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进行公关传播已成为公关界目前关注的热点。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特点

相互融合的传播内容与渠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融合性。在传播内容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以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媒体报纸为例,在新媒体时代,报纸不再是单纯的“纸质媒体”,目前国内很多报纸都有了自己的电子报,不仅可读,还可听、可视,极好地融合了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内容特点。在传播渠道上,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渐消融。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正是以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传播渠道的融合为基础的。

全时全球发布的传播环境。随着Web2.0、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瞬间的、随时随地的、没有任何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发布成为新媒体传播环境的最大特点。在时间上,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的采访——写作——编辑——传播的过程被大大简化,新媒体在进行传播时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实现实时传播。在空间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信息的发布已突破了发布地点及传播地域的限制,实现全球发布,使“地球村”的概念真正得以实现,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交互式的“点对点”传播模式。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单向的、“点对面”的,它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不确定的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地接受,很难进行信息的反馈。而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交互式的、“点对点”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交互式的传播模式使受众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他们再也不是只能被动接受的被传播者,他们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声音。“点对点”的传播也使新媒体由传统的大众传播走向了分众传播的重大变革。

个性化的传播行为。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可以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3亿,国内微博客用户规模约为6311万,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客的使用率达15.5%。”②博客、播客等个性化的传播行为使人们在接受、处理信息的同时,也将自己新的感受、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发布出去。这种个性化的传播行为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公关传播的新契机

利用新媒体可提升公关传播的内容到达率。内容到达率是所有公关主体在进行公关传播时非常看重的指标,它意味着有效传播。新媒体在传播模式上由传统的“点对面”变为“点对点”,这给公关主体进行差异化公关传播提供了可能。即按照公关目标将全体受众根据其特征划分成不同的群体,并向他们有针对性、有区别地传递不同的公关信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目标受众看到合适的公关信息,这就相当于对症下药,并通过反复传播使内容效果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目标受众遭受无关信息的噪音侵扰,降低影响公关效果达成的负面信息量。

利用新媒体可使公关传播更具个性化。新媒体交互式传播模式的特点在公关传播中所起的一项重要作用是使受众这个角色在整个公关过程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受众真正参与整个公关过程成为可能,受众不仅参与的主动性增强,选择的主动性也得到加强。同时,新媒体信息的异常丰富使受众的选择余地非常大。随着新媒体技术向智能化、个人化方向的发展,受众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声、图、像、文一体化的多维信息共享和人机互动功能。自由地传递信息,自由地选择信息,新媒体把“公关到群体”推向“公关到个人”,使公关传播更具个性化。

利用新媒体可使公关传播更具亲和力。在新媒体时代,公关主体对内、对外的沟通可以显得更具亲和力。对内,公关主体可以及时发布各方面的运作情况,并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领导决策层,从而大大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组织的凝聚力。对外,公关主体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在商业网站上建立自己的活动专区等形式积极与外部公众沟通,通过建立服务信息库的方式,对目标公众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和沟通,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方式,亲和力更强,传播效果更好。

利用新媒体可使公关传播更便于危机处理。危机处理的关键是危机发生后能够作出迅速的反应,采取正确的公关策略。如何能够做到反应迅速、公关策略正确就涉及信息的反馈速度和准确性上。新媒体交互式“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可以使公关主体在事件伊始就能搜集到各方反馈信息,据此可以在危机前期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积极展开公关沟通工作,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积极搜集信息反馈并进行分析,不断修正公关措施,将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进行点对点的沟通,寻求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8篇: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典型报道

摘 要: 典型报道是指用报道和宣传典型的方式树立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典范,是我国新闻媒体长期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和民众价值观念的急遽变迁和多元化,媒体在关注和报道那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时,在报道路径、叙述视角和典型形象的塑造等方面也开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兴媒体信息传播具有信息丰富、实时互动的优势,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到传统媒体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关注人性、贴近实际、弘扬时代精神、尊重受众心理诉求、重视底层意见的新特点。

关键词:新媒体;典型报道;特点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体裁形式。不仅对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极为重要,而且对弘扬时代精神,褒奖社会先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形态多样化和人们的价值趋向多元化。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背景下,网民的碎片化认知与个性化的信息诉求,推动了新时期的典型人物报道呈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与新趋向。新时期宣传报道的典型人物更加依据“三贴近”原则即尊重个性、关注人性,让典型人物走下神坛,融入本职工作生活中。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的权利、利益、表达等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各方面的问题。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也贯彻这一理念。记者在典型人物报道的采写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利益诉求,深入挖掘生活细节,突出人物个性,尊重人的内心感受,使报道的典型形象更加丰富也更加符合现实层面的人。

一、注重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优秀美德

社会转型期,围家竞争力的提升、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美德以淳化民风、凝聚人心,提高民族文化的号召力、软实力,典型人物往往是优秀美德的代表人物,在报道中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注意挖掘他们身上所蕴含的行为示范、精神激励、思想导引、心理安抚的因子,借助典型人物报道来弘扬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洪战辉,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携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读书,读书期间挣钱养家,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品学兼优,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感动无数国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直接对社会做出巨大的经济、科技贡献,然而他们身上却闪现着不一般的优秀品质,作为普通人成了感动中国的典型。这充分说明了现如今媒体选择典型人物的标准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普通人物的优秀品德成为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高扬典型人物的时代特征

2010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发表评论“从沈浩看干部形象与责任”,称赞沈

浩“踏踏实实地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在基层带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为数不少的干部愿意在繁华的大都市工作。大都市里服务齐全且方便,各种信息发达,工作交际的人群素质较高,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亲临国情一线,与落后的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产值不高的农业在一起。而沈浩的典型事迹弘扬了党员干部的时代精神,对干部下基层了解国情.与百姓在一起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示范效果,《人民日报》文中如此写到:“一个甘愿扑在基层一心为民的干部,肯定是个好干部。”

三、增加更多人性、人情话题

在任长霞的通讯报道中,展现了任长霞作为一名女性的爱美之心。“一瓶忘记拧盖的化妆品仍散发着淡淡的芳香”,乃点睛之笔,让人顿感局长也是普通女性.是有灵有肉的人。有着七情六欲。从而更为她的努力和卓然的业绩所打动。“杂交水稻”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媒体除了浓墨重笔报道他的不朽业绩和突出贡献外,“新闻l+l”节目也关注并报道了他买车的事情。靠自身的劳动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袁隆平家产过亿,光顾一次车展,欲买部汽车,一改过去科学家奉献一生、清贫一生.家里日常用具都成古董的形象,得到绝大多数观众、网民的支持与认可,大科学家买部高档车,提高生活质量也是正常需求。

在抓住典型人物蕴含时代精神的闪光点的同时,抓住典型人物的人性人情,展现从普通人成长为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新时期典型人物事迹报道,非常注重还原典型人物的个性、本色。在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洪战辉也曾经想把捡来的妹妹送回她亲身父母身边来减轻生活压力的描述。摒弃传统典型人物报道对“高、大、全”模式的运用。深入采访对象的实际生活之中.关注生活细节中体现的人性之美,使典型人物具有更多的亲和力。典型人物形象的多视角的展示,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他们作为普通人血肉丰满的真实一面,使受众在心理上、情感上更容易产生接近性、共鸣性。使典型人物形象的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四、即时互动等多种技术传播手段,使典型人物报道信息空前丰富,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图文并茂,动静互补,深度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及时反映受众心声。表达受众情感,实现媒体与受众的全天候互动

人民网对待网民对典型人物的关注非常具有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论坛内容、形式的设置上,人民网不仅设立了典型人物事迹专题论坛,还特别地加入了让网友为典型人物送鲜花的传播环节,在网上列出了多种鲜花,如玫瑰、康乃馨、桂花„„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情感表达。选择能够代表自己心情的鲜花,写上真挚的情感寄语。发送在网页上,满足了网友对典型人物表达情感诉求的需要。同时,网络用普通读者、网友的情感心声引导广大群众,也进一步扩大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影响力,强化了舆论导向。

五、多元的价值观融入到典型报道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变化。在这个多元的媒介,多元话语,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里,个体意识的增强对典型报道 发挥舆论引导、榜样示范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符

合 时代的需求,准确把握典型宣传主题,使其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认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 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这正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

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信息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信源多样化,信息选择多样化。关注重点多元化,全媒体信息传播形态是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典型人物报道开始探索应用信息传播规律,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组合不同媒体,增强报道影响力,拓展报道深度。在众多媒体的不断实践和对受众心理、新闻规律的不断研究中,典型人物报道正逐渐克服过去平面化、样板化、单一化的形象,走向人性化、多元化、丰富化的形象建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同时,挖掘内容、创新形式、丰富手段,着力展现先进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使先进典型人物报道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要形式。

第9篇: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总书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传统媒体怎样与新媒体嫁接,一直是各种传媒论坛的主题。我想首先说明对“新媒体”的理解,我一直觉得——只要思维是新的、理念是新的、操作模式是新的,大家都是“新媒体”。在这一轮的融合浪潮中,电视媒体如何勇立潮头,“核、聚、变”是其中最重要的三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核

“核”的要点是内核与内容。在和新媒体的竞合过程中,内容制作一直是电视媒体的竞争利器。今年以来,有两大趋势值得关注:一是,电视优质资源在新媒体呈现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品牌节目和热播电视剧在电视上的高收视,会在新媒体平台上更加立体的、爆发式的呈现。日前有报道显示,今年,视频网站在自制节目和自制剧上的投入,大约是去年的10倍以上,一些网站单档综艺节目的投入,甚至超过了千万元,一批网络自制节目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二是,一批网站的自制剧自制节目逆向输出到了电视平台。新媒体从一个内容的购买者发展成为了内容的提供者,这样的案例在前些年是比较少见的,但如今已不是个案,尽管最终效果还有待收视的检验,但这种逆转的趋势值得业内关注。

以上两大趋势充分说明,融媒体时代,无论对电视媒体还是新媒体而言,很多变革都围绕内容展开,谁掌握内容制作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竞争中的先机。作为电视媒体,该如何掌握内容生产的主动权呢?关键要打好三张牌。

第一张牌,抓核心,打造好具有本土特色的新闻社教类节目。整合《泸州新闻联播》、《泸州现在时》、《社教630》等在泸州有影响力的栏目。

第二张牌,铸品牌,开放节目平台

品牌节目,是电视台的门面,也是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竞争中掌握内容主动权的关键。打造品牌节目,一要理顺机制,配置好内部资源。在进行人、财、物的系统配置中,关键要通过机制创新,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二要开放平台,利用好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和部分优秀节目制作公司的合作,从点状节目合作上升到大型节目、品牌活动、艺人培养和整合推广的体系化合作,双方深度介入内容制播全产业链,开启新的发展模式。

第三张牌,促融合,台网深度联动

电视和新媒体的台网联动,浅层次的是推广资源互换和买卖层面;更深度的联动,应该是相互整合资源,共同打造新内容。

关键词二,聚

“聚”的要点是渠道和终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观众的收视习惯和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尼尔森最新的监测数据,国内有超过50%的观众,使用过电脑或手机看电视。而来自谷歌的一项调查结果则更为惊人,美国77%的观众选择多种渠道收看电视。很显然,跨屏体验已成为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收视常态。面对这样的趋势,电视媒体必须聚力于终端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屏幕终端要做好和技术、内容、平台的三大结合。

一、视听高清化——终端创新要和技术相结合

相比PC屏和手机屏,电视屏的一大优势在于其观赏和视听体验。传媒大亨默多克判断电视媒体优于新媒体,原因是人们更愿意躺在沙发看电视,而不是坐在椅子上盯着电脑屏幕。因此,未来电视的发展,还要致力于终端的技术创新。一方面是电视设备的技术升级,比如3D电视机、高清电视机等等;另一方面是电视媒体的技术升级,比如演播摄录设备等等。

二、一云多屏化——终端创新要和内容相结合

背靠自身内容优势,电视媒体要主动发展新媒体终端,参与竞争。首先,要有前瞻意识,提前落子布局。在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和I P T V等平台进行全面布局。

第三、电视社交化——终端创新要和平台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用户对于媒体的互动和社交需求日增,作为电视媒体,一要多方开发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让习惯使用新媒体的受众群,通过互动增加与电视平台的黏性。同时,通过网络积聚节目的人气,反过来促进电视的收视率。二是创新终端,让受众变“看电视”为“用电视”。使电视可以实现点播、回放和评论的功能,甚至还有可能把触角全面伸向购物、游戏和电子商务等“全业务”方向。

关键词三,变

“变”的要点是机制和体系。融媒体时代,媒体共生互融,电视如果希望延续强势地位,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我变革,而且是全方位的变革:包括业务流程的再造,产业链条的重组,营销机制的整合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方向

一、全媒体运营

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不仅仅是平台的替代,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思维转换。因此,在布局新媒体的过程中,要用全媒体的思维去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第一,传播渠道全媒体搭建。形成了以网络电视台为核心,向新媒体覆盖的传播网络。第二,制播流程全媒体介入。从“单一渠道采集、封闭式生产、点对面单向传播”的传统制播流程逐渐转向“多媒体采集、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全新制播模式。第三,广告营销全媒体组合。全媒体时代,电视台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段位和冠名,更应该向广告客户提供全媒体的营销组合,即整合多频道、跨媒体的传播平台,使其投入在产业价值链上获得呈几何倍数的放大。

方向

二、全过程互动

从资源整合、制作播出、节目编排到推广营销、品牌等打造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化互动模式。一是电视内部资源的互动。二是电视和新媒体的互动。在电视剧和节目营销中,充分利用全媒体组合,进行立体、互动的矩阵推广,引发了较强的规模效应。

方向

三、全产业整合

向上游延伸,打造优质内容,向下游拓展,聚力终端发展,全台的产业整合发展有三大重点。第一,做强核心主业。节目、栏目、大型活动、影视剧仍是当前的核心主业,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第二,延伸关联产业。逐步摆脱单一靠广告收入的经营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第三,善借社会资本。面向市场,吸纳社会资本,是广电媒体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多媒体的竞合发展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是互为机遇而存在的,并且,这一过程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与“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谁能顺势而为,主动而为,创新而为,谁才能抢占未来传播格局的制高点。

置身于更大的时代、更广阔的背景下,只要我们能够以内容为核,全渠道聚力,因趋势而变,电视媒体的核聚变就一定会发生,并且能释放巨大的能量。

注:有关数据和内容来自《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

温海 2014.09.15

上一篇:财务总监工作汇报下一篇:导购员聘用的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