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从深层的法理视角论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政府责任的必然存在,从现行法律体制和具体规定方面阐述了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责,从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和现实论证了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导责任,由此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共青团毕业生就业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共青团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动员全省各方面力量 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摘 要]本文分析丁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全面论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如何动员全省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 就业

[作者简介]王儒林,省委常委、吉林省常务副省长(吉林长春 13005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49号)和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动员全省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做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4年间全国高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净增2倍。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212.2万,比去年净增67万,增幅达46.2%。实践表明,这个决策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对于拉动内需、延缓就业、加快人才培养、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本科学生即将毕业,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困难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就业工作关系全体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地抓好。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这个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及有关部委连续下发了4个文件,并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和国家如此高度重视,并出台系列重大举措,是前所未有的。

我省与全国一样,通过近几年的扩招,明显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截止到去年底,我省高校在校生数已由1998年的125 284人增加到282 608人,增加了125.6%。高校招生录取率连续3年都在70%以上,超过全国10多个百分点。去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8%以上,是全国率先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省份之一。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得到了加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王云坤书记、洪虎省长都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高等学校都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大力建设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出台并落实相关政策,优化社会环境,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是一次签约率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58 348人,比去年增加19 362人,增幅达46.7%。到目前为止,在“非典”疫情的影响下,今年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生的签约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而我省就业工作不松懈,“非典”时期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洽淡,就业仍稳步发展,到6月30日,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签约率已达98.2%、75,8%和39.4%。与去年同期相比稳中有升。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从全省经济发展形势看,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战略性重组、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大量引入以及县域突破战略的全面实施,会进一步加大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必将为我省高校毕业生提供新的、广阔的基本就业空间。因此,我们既要正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又要看到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困难。从总体上说,高校毕业生不是过剩,而是远远不足。从发展的眼光和全局角度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经过各方面努力是完全能够缓解和解决的,对此我们应有坚定的、充分的信心。

高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使多年培养的大学生人尽其才,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是:今后5年,全省城镇将新增劳动力155万,企业将新增下岗人员51万,共需消化206万,即使按9%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最大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只有160万个,缺口达46万,而“十五”期间我省将有29万高校毕业生,这无疑在一段时间内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到基层、农村、艰苦行业工作的思想,“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用人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意识不强,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观念陈旧,不能合理引入和使用人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但严格说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的相应机制尚不够完善,政策还不配套,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全社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凡此种种告诉我们,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总的看今后几年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很严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涉及全局的重要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上来,提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自觉性。

(一)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各级政府坚持“执政为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现阶段实行了促进就业的长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解决就业问题是当前和今后长期的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我们在本世纪头20年里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8大主要任务之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做不好,一个家庭花几年积蓄培养的一名大学生毕业后迟迟不能就业,这样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而影响我们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所以,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和贯彻“三个代表”的具体实践。我们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认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我省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兴业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的需要来看,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数量、规格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应当看到,高校毕业生是人才资源中的优质资源,是科技进步与发展的骨干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是把这种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发挥优势,真正使我省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这是我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希望所在。

(三)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等教

育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按照我省制定的科教省建设目标,到201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35%;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40%以上。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坚持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坚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不动摇。显然,如果没有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上述目标就难以实现。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对其招生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另外,毕业生就业率正在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社会了解高校的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就业就如同企业产品的“销路”。我们绝不能让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应该通过积极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来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实现我省社会政治稳定的大事。

我省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有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这方面,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和工作预见性、超前性。高校毕业生是思想活跃、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确保全省改革开放大局、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前进的重要内容。

总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发展,关系到社会政治安定,关系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务必要抓实、抓好。

二、改革创新,优化服务,扎实做好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和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进一步拓宽渠道,强化措施,完善市场,深化改革,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拓宽渠道,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高校毕业生传统就业领域的局限性日趋明显。在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就业“当干部”、“铁饭碗”的就业之路越走越窄,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高校毕业生才智的充分发挥。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出高校毕业生传统就业的误区。要扩大视野,重心下移,特别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使其充分施展才华,大有作为。这是今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今后一个时期,要努力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

1.城市社区渠道。近几年,我省城市社区建设蓬勃发展,一些城市管理职能已逐渐下放到社区,社区的功能也正向全方位服务转变。社区建设无疑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管理人员,蕴含着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巨大潜力。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我省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出台了加快城市社区发展的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接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条件。

2.乡(镇)及村社渠道。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要求农村乡(镇)干部和村社管理人员应具有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建设要求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去,实现知识分子与“三农”结合,有利于用现代工业化思维谋划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才大有希望。高校毕业生勇敢地到农村基层和艰苦的地区经受锻炼、磨炼,也才能更茁壮地成长进步,这些地方是有志青年施展才华建设祖国的宽广舞台。

3.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渠道。近年来我国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较快,发达地区非国有企业占经济结构的总体比例已达70%,而中小企业则数量多、分布广,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多于大中型企业。2000年以来我省高校毕业生每年到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的增长比例达10%以上,可以说,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增长点。

4.快速增长的第三产业渠道。据统计,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者的比例达60%以上,而我国仅为30%左右,发展潜力是巨大的。现代化的第三产业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持,其中金融、保险、中介、咨询、文化和教育等服务产业所需的从业人员必然是高素质的,来源渠道主要在高等学校。快速增长的第三产业是现阶段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载体。

5.自主创业渠道。高校毕业生是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潜在生产力,是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社会群体。发挥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其自身就业,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原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87届专科毕业生任国亮,仅凭一把“瓦刀”起家,在北京创办了天龙建筑公司,现固定资产上亿元,每年还能在母校长春工程学院招聘40多名毕业生,对长春工程学院毕业生自主创业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像任国亮这样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还有一些,这体现了高校毕业生的特殊社会价值,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我省民营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缺乏规模,这是经济发展不快的重要表现。从长远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我们期待并积极支持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创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因素。大家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探索,不断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

(二)落实政策,充分利用和开发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

国家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性政策,这是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现有各项政策执行得如何、落实得怎样。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办发[2003]49号文件精神,同时,结合我省实际,出台新的政策。这些政策和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

1.各级党政机关每年录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时,要优先录用普通高校毕业生,并确定相应的比例。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在乡(镇)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2.对到本省国家确定的贫困县的乡(镇)、村就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省财政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生活费。

3.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行政部门免收一年的登记类和管理类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级政府要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促进第三产业、非国有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力量,出台相应的提供创业贷款和担保等具体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4.对到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公安部门可为其设立集体户口,就业单位有义务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其合法权益。

5.对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经学校证明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临时性社会工作、社会公益活动应优先安排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并给予一定的报酬。

6.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内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的毕业生,民政部门按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7.在本省国家级贫困县或国家西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在报考各类研究生时,优先推荐、录取。今后农村中小学校出现教师空岗,要优先考虑由普通高校毕业生补充。

8.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允许高校毕业生跨省、跨地区就业。各级政府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特别是高职毕业生流动的各种规定,以减轻就业压力。

9.取消对毕业生不合理收费的各项规定。国家和省已制定出台的,任何部门不得随意变动和更改。各级政府的财政、物价、监察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毕业生收费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者进行严肃处理。

(三)完善市场,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我省就业市场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多数省属高校没有自己的市场基地,这是多年困扰我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市场的一大问题。为此,我省加快了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就业大厦已投入使用,各项指标居全国前列。省教育厅连续3年组织了就业洽谈月活动,在组织、协调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成效明显。今后,我们要按照“政府牵头,学校联办,以强代弱,以大代小,集中办会,网络洽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把市场办活、办大、办好。

要科学整合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省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资源共享。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通过这一渠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已达75%以上。在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有效利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尽量避免无序竞争,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公益性人才市场,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要立足于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各种就业市场不能干扰学校和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

要积极拓展省外就业市场,弥补省内市场的局限性。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树立“大市场”意识,处理好为本省服务和为国家服务的关系,在保证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和必要的人才储备基础上,拓展我省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市场。2002年,我省毕业生在外省择业的占毕业生总数的30%,部属及原部属院校达60%,且这一比例仍呈上升趋势。要下大功夫办好省内市场,为全省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积极开拓省外就业市场,为完善省内市场优化环境,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作用的同时,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网络市场建设,使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机结合。要尽快实现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与中国高校毕业生信息网及人才、劳动信息网和各高校信息网联通,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由集市型向信息网络型转变。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类就业市场的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深化改革,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内在生机与活力。

从深层次讲,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出路在于改革。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内在动力,不断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是转变用人机制,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必须切实落实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对用人单位按规定录用的高校毕业生,有关部门应及时办理就业手续。严格实行就业准人制度。高校在组织毕业实习时,要逐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用人制度。切实解决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后顾之忧,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职称评聘、工龄计算、党团关系等方面应享有与到公有制单位就业相同的待遇。各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用人计划,避免人才的“低消费”或“高消费”现象。

二是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计划、人事、财政等部门应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设置、扩大规模、经费投入和确定人员编制的重要依据。要把就业工作作为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和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之一,从而形成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机制。要紧紧围绕我省和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及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增加现实岗位需要的知识,强化实习、实践环节。还要把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共同课计划,实施全程有效的就业指导,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基本方式、方法、技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是坚持并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市场意识,通过市场机制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千方百计为高校和用人单位提供准确、有效的就业市场服务。完善就业机制还必须建立就业市场中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诚信关系,提高双向选择中的效率和效益。要尽快实现由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模式真正转变到市场配置、双向选择就业机制;就业管理真正由单纯的限制性管理转变到全程的服务性管理;选才标准真正由依赖社会关系转变到依靠自身综合素质上来。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国家和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决策和部署,要真正解决问题,关键在领导,核心在落实。

(一)落实领导责任,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

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在于领导。要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主管领导分工负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抓好落实。充分发挥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导机构的作用,经常分析就业形势,及时提出对策措施,切实保证工作落实。省设立100万元高校毕业生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层层建立并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责任制度和定期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制度,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严格管理,积极推动工作。在全省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

各市(州)都要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教育、人事、劳动保障、计划、财政、物价、公安、监察等部门组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搞好协调和配合工作,切实落实省政府各项工作要求。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再就业总体规划,实行目标管理,

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促进就业工作。

各高校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抓在手中,落到实处。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招生就业专门机构,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机制。要把毕业生就业和招生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按1:500的师生比配备毕业生指导教师,每年要从学费的1~3%的比例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二)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政府各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务必要抓好、抓实。必须明确,这项工作关系全局,仅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要创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条件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大局为重,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切实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积极主动地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要加大对事业发展、结构布局、质量评估、经费使用等与就业工作的统筹力度,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教育管理与就业挂钩的若干政策措施。强化高校质量评估、招生计划确定、学位点设置等与就业率的联系。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改革进行适度、有力的行政调控,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尽快转向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完善并充分发挥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核心作用,创造就业品牌市场。

人事部门要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力度。要进一步扩大招录高校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比例;做好县、乡党政机关和执法队伍招录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实行好照顾政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落实非公有制单位和中小企业接受高校毕业生的政策措施。

劳动保障部门要广开就业门路,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拓宽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和岗位,统筹安排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未就业和生活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期间给予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帮助,为从事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社会保险等服务。

公安部门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户籍管理工作。在落户问题上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取消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一些限制,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绿灯、行方便。

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都要结合自身职能,创造性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多做工作。

(三)各高校要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教育、服务工作。

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工作来抓,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做好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毕业教育,促使广大毕业生牢固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观、成才观和创业观,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的岗位,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发挥聪明才智,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尽快形成国家、省、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广泛收集和发布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咨询和服务。

(四)动员全社会力量,营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环境。

要积极创造和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社会各界都要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一把力,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工作。要引导学生、家长转变人才观和就业观,树立不等、不靠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就业观。引导毕业生认清形势,把握机会,先就业、再立业,自主择业,积极创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舆论宣传工作,新闻媒体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关心和重视;宣传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针和政策;宣传各市(州)、政府各部门在就业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宣传用人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好做法;宣传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投身农村、投身贫困地区施展才华和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苦的任务,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也是对我们的一场考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靠国家的有关政策,二靠深化改革,三靠务实的态度和实干的精神。虽然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但是我们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各部门的密切协作,有各方面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让我们发扬迎难而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开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此文为王儒林副省长在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略有改动)

(责任编辑:黎豆)

作者:王儒林

高校共青团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法律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之政府责任

[摘要]文章从深层的法理视角论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政府责任的必然存在,从现行法律体制和具体规定方面阐述了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责,从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和现实论证了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导责任,由此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法律视角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政府责任

[作者简介]姚金凤(1965-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李泰山(1980- ),男,安徽太和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经贸系法律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法学研究。(江苏苏州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09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D880064)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要从根本上保证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长期得到政府有力有效地引导,就得构建完备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体系。

一、政府承担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主导责任的法理基础

近现代人权观念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随之而行的人权实践,使得其倡导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精神理念不断为公众普遍接受,法学基本理论也不断从法理逻辑和法哲学的角度不断予以回应,这为现代就业权相关理念最终的法制化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现代社会,政府的统治因选举而产生,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是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因而是法治政府。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应当承担起与其权力对等的职责。我国宪法有关人民民主专政体制的确立也从事实上印证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就业权是劳动权利的必然组成,是劳动权这项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业不仅是公民的生存之本,而且事关公民个人的尊严。作为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权利,就业权是积极权利,包括工作自由权、平等就业权、解雇保护权、就业服务权和失业保障权,就业权不是单一的权利,而是一种具有复合性质、包含多个更具体的单项权利的权利群,有它内部的体系,需要国家和政府为就业权建立完备的救济机制和体系。

在现代社会,对法律责任的设定、认定和执行,普遍实行国家垄断原则。就业权上的法律责任,应当由国家在立法时通过就业法律规范预先设定,包含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之中。由此,政府应当承担保障公民就业权的主要职责,建立有政策支持的长效机制,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为公民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教育及培训。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但由于在工作经验、公共关系、就业基础方面缺乏优势,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政府应当承担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定职责,为大学生就业建立专门的、完备的保障体系,而不仅仅停留在就业政策的制定上。

二、政府承担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主导责任的法律依据

高校毕业生作为公民,本身也是一个需要就业的普通劳动者,普遍适用的劳动和就业法律规范是政府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的依据。同时,高校毕业生又是一个刚刚毕业、即将踏入社会的首次就业人员,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许多有关高等教育、高校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是重要法律依据。

(一)我国有关劳动就业的基本法规定

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该条款还规定:“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该条款是宪法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规定之一,也是我国公民就业权的宪法依据。作为普通公民行使就业权的根据,自然也是高校毕业生享有就业权利、政府履行就业促进职责的根本法。

(二)我国有关劳动就业的普通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

我国《劳动法》第二章促进就业中明确指出: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我国《就业促进法》更是通过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等一系列的规定详细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权,明确了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具体职责。此外,《劳动合同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兵役法》及其他有关的地方性法规等相关法律法规也是有关公民就业权和政府促进就业职责等规定的重要法律依据。

所有这些法律法规,作为针对劳动就业及促进的普通法律规范,同时也都是政府承担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主导责任的重要法律渊源。

(三)我国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和规章等

我国《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高等教育的专门法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作了一些规定,但相对内容较为原则,对政府责任的问题也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条文加以规范,这从一个方面也显示出专门法对这一问题的立法缺陷。

相对来说,作为部门规章的原国家教委1997年9月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则是一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门规章,其对有关政府及部门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责、分工、程序、就业指导等都作了详尽具体的规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只是其对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这个主题,与《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衔接不够紧密,难以形成有效系统与强大合力。

近年来,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多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对各部门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但由于是以文件形式出现,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力度不够。

三、政府承担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主导责任的现实需要

(一)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决定了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中的主导责任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是比较典型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它是融投资者、办学者、管理者为一体的“集中模式”,国家或各级政府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在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下悄然发生了新的变化,民办高等教育、中心城市办大学等方式不断崛起,但政府的绝对主导地位依然没有改变。

首先,以国家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其高等教育布局、专业设置与调整、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等,都是由政府主导进行。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调控是基于国家的基本情况、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因此就业市场也是在政府掌控之中。

其次,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相对封闭,与开放的经济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与时代要求有一定差距,高等教育要走出封闭的“象牙塔”,尽最大可能释放高等教育的知识能量和技术能量尚需时日。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自身没有能力完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这样一个本来就十分艰巨的任务。并且,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高等学校实际意义上的办学自主权相对比较少,相关管理权限、体制模式、创新拓展等均受到限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会有一定程度束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的现实困难决定了政府在其中的主导地位

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严峻形势、现实困难及其由来。为适应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政府积极采取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高校扩招使得在校大学生规模急剧扩大,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个新的矛盾的产生——大学生就业难。政府所采取的高校扩招措施,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也强行地增加了高校的载重量,使得原本已经有限的教育资源显得更加贫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数量的相对过剩、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政府在这当中扮演的角色是主要的。就业矛盾的产生,再加上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国政府作为行政主体,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导力量,肩负着社会管理的职责和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责任。温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为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就业体系,完善就业政策法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全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2.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十分复杂和烦琐,远非一般工作可以比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面广、量大、内容复杂。仅就部门来说,其至少涉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财政、公安、高校、教育主管等部门,有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则同时又会涉及工商、税务、组织、宣传、共青团等诸多部门。就其涉及的工作内容来说,则更为复杂和烦琐。比如,会涉及:统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宣传、落实与监督;统筹相关行政和政策资源,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行政合力;统筹人才需求规划与大学生培养计划,实现大学生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衔接;统筹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在转型升级中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落实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等。同时就具体工作的开展来看,会涉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会涉及基层、农村、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会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创业引导及对高校自身管理的工作等。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下,各高校纷纷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专门部门,但由于就业工作的复杂性,就业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繁杂的工作,无法应对新形势下对就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新要求等。总之,无论是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内容,还是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来看,都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范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在培养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才上提供政策支持,为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反映社会的公平,其背后折射出的则是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恶化将使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无法实现。在我国这样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模式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使政府信用受到严重挑战。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必须在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中发挥主导功能,担当其应有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邬大光.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J].教育研究,2001(3).

[2]万高隆.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哲学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

[3]李运华.就业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杨为宗.大学生就业促进法律体系构建探析[J].昆明学院学报,2009(1).

[5]万高隆.保障公民就业权的法理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9(5).

[6]万高隆.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责任体系[J].长春大学学报,2010(1).

[7]许家明.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与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5).

作者:姚金凤 李泰山

高校共青团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提供链条式服务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更好的链条式服务,本文认为,高校应做好“一二三四五六”等六个层面的工作,着力构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一”是一大主题主线: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二”是两大目标任务: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就业满意度;“三”是三大核心内容: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四”是四大关键要素:课程、教材、师资、实践锻炼;“五”是五大平台载体:现场供需见面会、网络招聘和移动端服务、项目和活动、就业工作督查评估、就业质量报告;“六”是六大支撑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备受社会关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毕业生提供完善的链条式服务,高校应从六个层面着手,构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

一、始终坚持一大主题主线,明确就业创业工作方向

“主题主线”是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应当围绕的中心,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需要坚持的主题。

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是迄今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最高级别的文件。这里所说的“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中小企业、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单位,更多是指大量的中小企业、中小微企业。坚持“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题主线,对国家、社会和毕业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关键是经济发展,根本在人才推动。广大农村、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人才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大学毕业生素质和能力都较高,到这些地方就业有利于为当地注入新鲜血液,改善落后的思想和状况,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建设出力。

其次,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助于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相较于一线城市,广大基层更需要接受过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丰富知识和实操技能的青年人才。这些人才到基层单位,将大大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的学历和年龄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

再次,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助于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目前,一线城市就业竞争激烈,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去基层就业值得许多毕业生考虑。基层空间广阔,潜力巨大,能够为毕业生提供锻炼自我、发挥才智和成就事业的舞台。到广大基层就业,不只是解决了就业问题,也能为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二、着力落实两大目标任务,保证就业创业工作效果

“目标任务”是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要实现的目的或达到的境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效应和学生利益,应当树立两大目标:“提高就业质量”和“提升就业满意度”。

这里所说的“质量”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更高质量的就业,通过就业创业服务,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二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就业创业工作的反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就个人而言,高质量就业才能实现高质量生活;就国家而言,实现高质量就业是经济增长更好地转变为国民福利的途径。

与就业率相比,就业质量不仅能反映就业的数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的优劣、结构、性质,而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就业满意度。另外,劳动报酬、工作时间、职业发展、职业尊重等因素也会影响就业质量[1]。

提升就业满意度,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很低,学生不满意,家庭也不会满意,社会必然也不满意,因此,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高校必须关注就业满意度。

要提升满意度,首先要努力提高就业率,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只有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了,实现充分就业了,政府、学校和家庭才能满意;其次,要努力提高人岗匹配度,把学生的职业期望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机结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匹配,使得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才干,工作得满意,用人单位能够借助人才实现平稳发展。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双满意,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最大成功。

三、重点抓好三大核心内容,提高毕业生综合竞争力

“核心内容”是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最重要的内容。要实现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高满意度,前期的培养至关重要。除了专业课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学生在校期间还应加强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内容的学习。这三大内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和核心内容。

首先,生涯教育以学生的生涯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生涯目标、选择生涯角色、寻求最佳生涯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生涯成熟[2]。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一个人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探索阶段,正是学生的大学时期。因此,高校一定要通过开设生涯教育课程,教育学生怎样选择和主导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学生能够将自身职业发展的时间、广度、深度诸要素,与自我生涯设计紧密相联,去尝试统整各种生活和学习的经验,逐步树立职业目标或理想。

其次,创业教育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最早始于美国。美国考夫曼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曾将创业教育定义为“向个体传授理念和技能,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被他人所犹豫的事情,包括机会识别、风险性资源的整合、开创新企业和新创企业管理等内容”[3]。他们将创业教育对象的范围限定为创办新企业的人才,而美国劳动部的官方定义是,“创业教育通过使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验承担风险、管理结果、从结果中汲取经验教训等,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潜在创业者或具有创业思维的人”。因此,本文所说的创业教育是指后一种广义上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过程或活动,以传授知识、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创业技能为目标,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利用已有或潜在资源,更好地发现机会和创造机会,成为具有冒险精神和开创个性的事业创造者。

创业者是创新的先锋。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环境下,成功的创业者必须掌握三个关键战略能力:制定明确的目标;创造性地管理现金,或学习“引导”;以及能用社交手段说服别人给企业投资[4]。因此,良好的创业教育不应只教授学生技能方面的知识,而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

再次,就业指导教育是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各个高校开始重视就业指导教育,开设了相关课程,内容由过去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心理疏导、就业方法与技巧的传授等浅层次逐渐向纵深发展,并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教育的对象也逐渐普及到所有学生,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大一和大二侧重于就业观念和择业意识的培养,大三和大四侧重于简历撰写、面试技巧、沟通表达技巧等实操性技能的训练,根据学生心理和阶段性任务的不同来设置就业指导课程,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四、有效把握四大关键要素,提升就业创业服务品质

“关键要素”是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就业创业工作中,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职业规划影响深远。要使这三项内容的教育落到实处,产生效果,必须在“课程、教材、师资、实践锻炼”四大关键要素上下功夫。

不管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生涯教育,都要有系统、科学、规范且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课程体系。良好的课程体系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需要各学校在参照教育部下发的教学大纲的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与院系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保证课程建设方向和建设效果。

有了完善的课程体系,要实现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离不开好的教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教材方面,美国在生涯教育和创业教育方面走在前列,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都是直接翻译过来的,在体现国内就业情况或者高校特色方面做得不够,需要进行有效的“本土化”。因此,高校就业创业工作者要结合工作实际,多搜集更新鲜的学生案例,多总结更丰富的学生经验,积累素材,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针对性教材。这种内容丰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还有很多案例可借鉴的实用性高的教材,不仅有利于课程的发展,也能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水平和层次。师资方面,当前,高校在开展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时,最缺的就是专业教师。很多高校都是负责学生工作的一线辅导员或学院副书记兼任授课教师,繁重的学生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能够投入的精力相对有限;加上很多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企业经验,无法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重点为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精准的回答[5],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专业性。因此,下一阶段,高校应在经费保证的前提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引入专职教学的师资,通过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与教学机构建设、优化教学评价等,加快课程建设步伐。

生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不只需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锻炼。实践锻炼属于第二课堂的内容,是课堂教育的丰富与延展。生涯教育的实践,鼓励学生了解行业、产业和职业,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工作跟随、工作实习等方式来了解行业发展历程、产业发展趋势以及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晋升渠道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包括创业竞赛、创业论坛、创业项目推广与实施等,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通过交流与互动明晰创业方向,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目前,许多高校都通过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来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内容与模式较为单一,实践的层次不够深入。要真正提高创新创业的实效性,必须重视学生创业项目的发掘、培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就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实战”训练和体验,这是当前许多高校的薄弱之处,也是未来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五、建立健全五大平台载体,打造就业创业服务窗口

“平台载体”是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方式、手段和机制等。加强平台载体建设,主要是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办好现场供需见面会,吸纳更多用人单位到现场招聘,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专业对口的岗位,增加就业机会。

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新媒体,提供网络招聘和移动端服务,提高学生求职的便利性,降低学生的求职成本。

三是宣传和推广精品项目与活动,比如加大“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的宣传、推广和实施,让更多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项目,愿意投身于广阔的基层;学校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学校举办大型的就业创业类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让学生在活动中厘清发展思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四是做好就业工作督查与评估,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来衡量就业创业工作效果。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中的优势和不足最终都会在毕业生就业上得到反映[6]。因此,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从组织、领导、资金、人员、管理、就业指导等维度,全面、客观地评价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和人员的水平,为提高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促进学校在层次、专业、培养规格上与社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做好就业工作评估,最重要也最难的是建立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就业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评估指标只有运用系统、科学、合理的方法建立,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全过程进行全面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

五是定期向社会发布就业质量报告,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学校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满意度、薪酬水平等情况。就业质量报告这个反馈机制,是就业创业职能部门最有含金量的一项工作和重要“抓手”。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如何、是不是受社会欢迎,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育教学组织是否有效,这些都能通过就业质量报告来检视。一方面,社会对高校办学的“入口和出口”有更清楚的了解。以往高校基本上是封闭办学,学校教学和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少向社会公开,高中学生和家庭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很难获取到相关专业就业方面的讯息。就业质量报告的公布,让高中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有一些真实数据作为参考,可以大大增加志愿填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既给了高校做好就业工作、交出一份满意年报的压力,也让高校不再只关注就业率,而更关注学生就业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在就业形势不断严峻的当下,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会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业不再游离于人才培养体系之外,从侧面体现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这些都在客观上促使高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就业问题,努力增强办学透明度,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六、切实强化六大支撑支持,保障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开展

“支撑支持”是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来自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六方面的支持,才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如果把这六个方面的力量整合好,形成合力,就业创业工作的成效就会显著提升。

政府出台好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各个职能部门将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惠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人才招聘和选用,在毕业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学校注重人才培养,狠抓教学和实践环节,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良好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学生要有积极主动参与就业的意识,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要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参与社团活动或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技能。

家庭是学生求职择业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统,家长的建议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或创业意向。因此,让家长们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获取最新的就业形势、当前的创新创业政策等信息,极为关键,这也是高校发布就业质量报告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社会”因素。“社会”是个宽泛和宏大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社会”,一方面是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愿意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团体,如妇联、共青团、残联,以及其他的就业促进会等等;另一方面是指媒体和舆论,要引导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体形式,宣传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形成一种良好的、传播正能量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苏丽锋,陈建伟.我国新时期个人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5(4):107-118.

[2]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16.

[3]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22.

[4]Candida G.Brush..Pioneering strategies for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Business Horizons,2008(51):21-27.

[5]郭享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强化途径选择及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2):162.

[6]董春秋.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5):144-146.

(责任编辑刘第红)

作者:王创

上一篇:现代服务企业税务管理论文下一篇:优秀教师申报材料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