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22-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摘要:河南省禹州市具有丰富的钧瓷文化旅游资源,拥有发展钧瓷文化旅游产业的天然区域优势。发展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对禹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河南省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通过禹州实地调研与问卷发放,文章在了解受访者对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看法及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促进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详细策略。

关键词: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发展策略

一、相关概念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它是以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有形的或无形的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并以此满足人们各种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

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是以禹州钧瓷为载体,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区旅游资源等经济活动要素相结合,是禹州鈞瓷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创意产业,与禹州居民经济收入紧密相关,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有着密切联系。

二、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1. 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区域独特性

钧瓷是禹州市所特有的文化产品,它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在瓷林中独树一帜。神垕古镇拥有五千多年的钧瓷文化,是钧瓷文化旅游必去的钧瓷圣地,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目前,神垕镇区有各种古寺庙、古居民、古祠堂等,这些古建筑基本上做到了原貌保存。禹州文化旅资源丰富多样,有钧官窑址博物馆、许昌大鸿寨、禹州森林植物园、金鼎钧窑、钧台钧窑遗址等,这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景点,形成了以钧瓷为主的文化观光旅游区。

(二)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态势

1. 文化旅游产业正从“规划型”向“产业型”转变

《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围绕“一心”“一核”“二带”“三区”整体布局,到2020年有望把神垕古镇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国际陶瓷艺术特色小镇。禹州实施的“旅游+”计划,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展现文化魅力,靠文化挖掘旅游潜力,实现从“规划型”向“产业型”的重大升级。在新的禹州市“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将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列为了重点打造的旅游发展项目。

2. 文化创意成为文化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神垕古镇利用当地钧瓷特色资源,引进文化艺术、休闲旅游、工艺设计、影视传媒制作等具有特色的企业入驻,积极发展钧瓷文化旅游创意产业。2017年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节的创意节目:传统猜瓷魁互动、钧瓷制作体验等,好评不断,这不仅推动了文化旅游消费,更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禹州文化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步提升

2016年生产总值558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三产业增长11.0%。2017年全年生产总值647.404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三产业,增长11.4%。由表1可以看出,禹州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由此发现文化旅游产业对河南省经济贡献逐年提升。

(三)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度较浅

虽然禹州钧瓷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尚未完全合理规划,只取得了部分成绩。当地还有许多文化名人古迹及钧瓷文物未开发整合,且关于传统钧瓷文化资料的整理,还停留于较初级开发阶段,其内涵开发、深度开发较浅。

2. 钧瓷文化旅游市场未完全打开

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发放,及禹州市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10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1亿元。其中神垕古镇全年接待游客7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6亿元。实现了钧瓷文化与旅游发展的高度融合,游客接待和旅游综合收入创历史最高。其中,游客多为邻省,国内游客,国外游客可较少,综合以上及图1,说明钧瓷文化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意不足,体验性、互动性不够

目前,禹州钧瓷消费旅游结构已经由传统单一的观光休闲旅游向多层次、多样化方向转型。但文化旅游产业没有真正的开发出供游客体验的专项型文化旅游项目,其文化旅游项目多为静态观光类产品,产品的体验性、互动性功能较欠缺,既不能满足游客参与的欲望,也不符合当今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4. 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内部割裂未形成整体

尽管国家和政府十分重视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但受各种因素制约,禹州钧瓷文化资源较零散,缺乏整体规划,各产业相关要素缺乏系统联系。例如,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衣、食、住、行、娱、购)之间的发展处于失衡状态,食、住、行、游的占比较大,而娱、购的占比较小,对产业发展不利。

5. 专业人才匮乏

人才是当今每个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不可或缺,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是如此。孔家钧窑负责人表示:懂钧瓷文化的人不具备旅游开发相关知识,具备旅游开发知识的专业人才又对钧瓷文化了解甚少,这种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能将钧瓷文化准确翻译成各种外语的人才更是一票难求。人才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的开拓,特别是国际市场的推广。

三、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一)科学制定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资源特色,利用已有条件和可能条件,进行科学规划。一是对不同钧瓷的价值进行挖掘,对于少数具有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等珍贵钧瓷与较普通实用(如茶壶、茶杯)的钧瓷进行判别标定,制定两种不同的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对其所处的不同位置及影响程度进行归类整理,在确保资源保护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规划,再将二者进行整体联系,寻找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依托互联网,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社会不断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在依托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特点,进行爆发式宣传,如“抖音+景区”,景区特色直播(钧瓷烧制、老艺人表演),影视走近钧瓷文化,裂变式传播。尤其是在新媒体渠道日益丰富的今天,巧妙利用新媒体直达终端,自动传播的优势,把线下原有鼓锣喧天,极尽奢华,大场面,大手笔,大造势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欣赏。

(三)积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产品的体验性和娱乐性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钧瓷景区等文化园完美展示钧瓷,钧瓷“高高在上”,古建筑宏伟气派,但观众总有一种走马观花的体验,所以开发出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的旅游开发项目已成为发展趋势。如科技制作钧瓷,增强声、色、光动感(烧制一件钧瓷成品耗时耗力),钧瓷拉胚比赛展览等趣味体验活动,对窑炉进行电子式再建,钧瓷文化电影式放映,让游客置身其中互动体验,这样更有利于钧瓷文化的趣味传播。

(四)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缓解地方投资压力

禹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投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即使政府大力支持,但依旧不够。因此,还需要内外资及个人共同开发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发展钧瓷文化旅游产业。根据《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禹州市应利用好钧瓷文化资源,吸引国内外企业,缓解地方压力。

(五)加强复合型人才培養

在禹州钧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既了解钧瓷文化,又熟悉整个钧瓷文化旅游产业概况,及营销管理售后等复合型人才极少,因此,政府应加强与企业及当地高校联系,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全方位培训,满足各方企业所需,或者去高校开展招聘会,广纳人才,进行培训。

(六)以产业集群化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禹州市具有多个龙头企业,即孔家钧窑、大宋官窑、苗家钧窑等,协同互助,根据自身的特色,分工协作,不断创新,设计出独有的文化旅游路线,打造更强更大的钧瓷文化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张宏梅,赵忠仲.文化旅游产业概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5.

[2]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周春波.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与产业升级[J].优先,2018(01).

[4]王吉祥.景区式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发展研究[D].贵州大学,2017.

[5]张俊海.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开发规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

作者:张秋月 李皓文 陆煜彤

第2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摘 要:我国文化创意以创造、创作、创新为基本手段,而文化旅游以打造文化气氛、创造文化体验形式为根本。其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仅仅促进了自体发展历程,也打造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如何实现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呢?文章以海南为例,在概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础上,分析海南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实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对策。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对策探究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年平均气温22~26℃,长夏无冬,光温充足,雨量充沛。文化旅游创意作为新兴现象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目前学术界提高了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视程度,有人认为外部动力机制与产业自身动力体制是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要素,故对促进两者有效融合、长足发展的对策进行探究。

一、概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含义

在特殊的条件下,众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企业以及有关部门空间或者是功能聚集的区域,其空间(园区、基地)是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创意构成了旅游景区重要的吸引物,以达到游客“一站式体验”为基准,从而塑造出完整化的旅游以及有关产业链条。

二、分析海南省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较,过去海南省文化创意发展的局势不尽人意,产品加工的原料一般是由岛外供应的,以快速成型技术为依托。而如果使岛内创意设计理念与旅游前瞻性的制造资源融合在一起,把市场衔接、金融孵化、专利转化、品牌营销等增值服务内容提供给服务企业,其能够有效的弥补海南省创意设计服务体系上的缺口。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是多样化的,例如软件开发、广告、电影、动漫等可以被视为推动国民经济有效运行的支柱性产业。海南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渗透,为该省相关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开辟新纪元。正如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及“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总之,海南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将是促进我国国有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有智增长”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引导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彰显出“拓展产业链”、“延伸空间链”、“秀出主题链”的发展风格。

三、探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对策

1.资源转化对策

所谓的资源转化,实质上就是指借助对方的优势资源,在创意理念的引导下使其转型为促进自身发展的资源,最终达到使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的游戏、产业园、艺术开发等环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可以突破传统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观的局限性,上述那些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文化创意环节可以被看做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有效途径。

海南省可以借助科学技术与文化创意两大行径,使大规模的人文资源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固性基石,尤其是文化科技产业园、文化场馆、工业遗址、文艺产品等。例如南山文化旅游区中的南山寺作为三亚礼佛必经之处, 游客在此还能观赏到造型雄伟的“南山海上观音”。总之,这些具有文化创意与旅游价值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遗址场馆等在高端科技的辅助下,可以激发游客参与和观赏的欲望,当然提升旅游景区观赏价值也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可见,借助资源转化这一策略,能够加速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速率,最终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创意资源体系。

2.节事重组对策

首先节事重组模式的构建,要求旅游产业以旅游的需求作为节事活动开展的基础,而节事重组最大的目标就是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为其创造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各项旅游事件要以文艺活动开展的原则彰显创意性、互动性、参与性的特色,强化自体的魅力。

在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传播的快捷性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契机。旅游产业只有在创意理念与公众参与力量的辅助下,才能够使节事重组活动产生品牌效应,为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铺路垫石。海南省要使各类节事活动达到有机重组的目标,可以参考以下行径:一是深入挖掘并提取出节事活动特有的文化内涵,并对其做出特有的标识设计为传播做准备;二是参照各类节事活动的主题创造出有关的创意活动;三是利用各种途径把公众导入各节事活动中,借助提升公众感受程度以及表演者之间互动性的方式,达到节事重组的目的,最终落实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

例如,海南国际创意港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赴两广考察第一个落地的项目,其被列为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将国内最大的创意设计产业链运营服务商深圳灵狮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引进来,主要会专注于海南高端旅游产业研发、创意农业开发,成为了海南第一个以产业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建立健全“一站式体验”模式的对策

“一站式体验”是以产业聚落理论为依托,其强调的是集聚溢出效应或区位适宜效应,此期间旅游产业、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服务企业、开发商等之间形成密切的关联。之所以认为“一站式体验”模式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主要是因为体验式经济“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模型、以消费者为核心,从而创造出激发消费者参与兴致、让消费者有流连忘返的创意活动。”总之,“一站式体验”是产业园区内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以及各个企业高效合作的成果,此时消费者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一切需求均被满足。其实,“一站式体验”凸显的是游客消费行为方式的特点,以及消费心理变化的形式。那么,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要想实现融合发展的目标,就应该以产业聚落理论为根基、以“一站式”服务理念为背景去研究旅游体验的形式,从而为游客提供别具特色而愉快的文化创意感受,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使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中得到传承,并实现壮大发展的目标。此外,“一站式体验”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在促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旅游经济集约型增长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犹如一瓶催化剂,能够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征程,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了使两大产业有机融合并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应该对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究,不但使资源转化对策、节事重组等对策的实效性彰显出来,还要基于旅游体验与文化创意产品之间的互融性,使两大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

[2]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马琳.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

作者:李科长

第3篇: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战略选择

【摘要】 文化旅游产业是新世纪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甘肃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实现文化强省目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为理论基础,立足甘肃的文化旅游资源,分析了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环境对甘肃的文化旅游产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再通过SWOT分析方法进行战略匹配,最后提出战略选择和实施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文化旅游  旅游产业  战略选择  甘肃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得旅游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的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址遗迹、历史建筑、博物纪念馆等的历史文化旅游和以民族风俗习惯、节庆等的民族文化旅游。

2、文化旅游产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文化和旅游已经相互参透、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是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既具备文化产业的特点,又有旅游产业的优势。

二、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状况

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重要依托。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地域辽阔,东西狭长、两头稍大,状似如意,具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被誉为黄金路段。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大地湾文化遗址、人文始祖伏羲、丝路文化、彩陶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等;甘肃由多个民族组成,有着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例如剪纸、香包、庙会、皮影、窑洞和牛肉面等;甘肃地区存在着五大宗教体系,有着神秘的宗教文化资源,例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佛教圣地的莫高窟和道教圣地的崆峒山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摇篮,有着独特的两黄(黄河和黄土)文化资源,例如黄河第一湾——玛曲、刘家峡、八盘峡等;甘肃是具有革命传统的省份,有着革命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会宁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八路军兰州办事处、高台县烈士陵园等;甘肃现代文化产业和景观颇有影响力,有着相当实力的现代文化资源,例如《读者》杂志、歌舞剧《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等。

三、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良好。我国的文化旅游起步比较晚,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也不是很透彻,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国外的权威机构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但是,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产业也逐步扩大规模,呈现出质量优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数量增长的良好势头。甘肃将文化作为一项旅游活动来展开,向外来的旅游者展现当地的旅游资源。例如敦煌文化,它是将多种文化融合与撞击在一起的交叉点,是艺术的殿堂和丰富的文献资源。每一年都有上万人来到敦煌莫高窟,来领略其中的奥妙,同时这也带动了甘肃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文化旅游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目前,甘肃的文化旅游也开始依托于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两黄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文化。将山水风光旅游、商业旅游和文化旅游相结合起来,三者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将旅游者的需求引向更高的层次。

(3)文化旅游营销体系初步建立,文化旅游知名度稳步上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内涵越浓厚,旅游价值也就越丰富。通过文化精品对外宣传,吸引大批的旅游者到甘肃来旅游,实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局面。甘肃近几年通过一些文化旅游节和国际赛事来对外进行宣传,例如嘉峪关的国际滑翔节、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和酒泉神州科技文化旅游节。同样,大型的歌舞剧《丝路花雨》、《大漠敦煌》获得多项荣誉,电影《月圆凉州》和历史体裁的《大敦煌》都受到一致好评。

2、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力度不够和管理信息化滞后。甘肃虽然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是发掘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投入的力度也是不尽人意。政府和景区管理人员没有重视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对其资金的投入也是严重不足。甘肃文化旅游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并且旅游科技投入较少,科技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促销的过程中科技含量不高。

(2)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由于受到资源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甘肃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敦煌和甘南地区。河西走廊主要指的是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和嘉峪关5个市,具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而敦煌有享誉国内外的莫高窟,是现存洞窟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和艺术价值最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藏族群众的聚居区,除了有总人口的54.2%的藏族,还有其它22个少数民族,能够展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于其他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没能够形成区域合作,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3)相关旅游产业专业人员的缺乏,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虽说甘肃从事旅游产业相关的服务人员已达上万人,但是由于甘肃的旅游服务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导致各层次的旅游人才储备不足。首先是高层次的从事旅游规划的人才缺乏,不能够将甘肃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再者是从事专业导游和专业酒店管理等的高素质、善导游、懂管理的人才缺乏,使得许多品位高、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得不到有效地推广,不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4)文化旅游硬件设施有待加强,配套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甘肃的酒店和旅行社众多,可以容量大量的旅游者,但其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另外,除了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包括文化旅游景点的讲解到设施的介绍都要加强,例如景点的介绍牌应配上英文解释;景区的定点导游和服务人员的配备也没有供上相应的要求,综合接待能力比较薄弱。

四、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甘肃的文化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要想提高其竞争力,就要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凸显出其旅游特色。因此在制定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需要进行优势、劣势的分析,找出能产生机会和构成威胁的因素。根据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的动态结合,制定出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如表1),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使甘肃文化旅游行业在整个旅游行业中取得有利地位。

第一,S-O战略,是发挥强大内部优势,把握外部机遇的战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实力,抓住有利的外部机会,积极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扩展经营领域以获得更大的旅游客源市场。

第二,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的劣势的战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众多的机遇,但是有存在着明显的劣势,所以要设法弥补不足,扬长避短,将劣势变为优势,积极寻求发展。

第三,S-T战略,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回避或减少外部威胁的一种战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面临着强大的威胁,但是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要积极的面对外部的威胁,分析威胁的来源,调整战略,寻求新的机会。

第四,W-T战略,是减少内部弱点来回避外部威胁的一种防御性战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应该重视面临的威胁和克服内部的劣势,改善自身的条件,消除劣势,回避威胁,寻求新的市场机遇。

五、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选择

1、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提供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某种特殊产品或服务使得其使用价值实现的方式来实现顾客价值增值,获得高于行业水平的平均利润。所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无论是在开发新产品或是改进旧产品时,都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文化资源的特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品牌支撑,形象致胜。品牌是塑造甘肃文化旅游形象的核心,是扩大客源市场和提升产业地位的基础。充展现“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旅游主题形象,依托“丝绸之路、沙漠戈壁、宗教文化、雅丹地貌”等的特色资源优势,在国内外树立起具有广泛影响的旅游品牌。

(2)打造特色季节旅游产品。根据甘肃每个城市的特色,挖掘其文化内涵,开展特色的节庆活动,打造甘肃文化旅游的“四季”让活动形成品牌。

春季:借甘南州的晒佛节之际,传播宗教文化,弘扬藏文化

夏季:举办河西走廊葡萄酒文化节,通过丰富的活动,提升其葡萄酒品牌

秋季:凭借丝绸之路节和胡杨林文化节,弘扬丝路文化和感悟胡杨林精神

冬季:举办赏雪品梅活动,领略不一样的甘肃风情

2、增长型战略

(1)市场开发战略。市场开发战略是将现有的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细分市场或开发新的用户群,通过扩大市场的覆盖面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扩大其销售量和经营规模的战略。

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抓住景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巨大历史机遇,加强与周边省份、西北地区及本省的区域合作,将资源进行整合,树立甘肃文化旅游的形象,充分的挖掘市场潜力。以甘肃为中心,构建西北区域的文化旅游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旅游区域空间布局体系,进而提高其旅游竞争力,将优势转化为胜势,打造文化旅游强省。

(2)产品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是指向现有的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改进后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战略。

现在的游客讲究的是一种体验旅游,所以要充分利用体验营销的手段,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有效的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还可以开发一些附属产品,例如西北餐饮文化、大漠诗词、西部放歌等等。同样,要不断改进现有的旅游产品来增加旅游者来甘肃的旅游次数。可以借鉴其它城市成功的经验,如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带动了这些地区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更掀起了旅游者去领略特色文化的热潮。所以在甘肃也可以推出类似的舞台剧,如《印象·丝路》、《印象·莫高窟》等等。

3、集中化战略

集中化战略是指将目标集中在特定的消费者或地理区域上,也就是说在行业较小的竞争范围内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集中化战略要求企业不在于达到全行业范围内的目标,只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目标展开经营和服务。

(1)核心市场的集中推广。由于推广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城市在国内有许多,例如西安、洛阳等等,所以甘肃要想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就要明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地理位置的市场细分,将西北和环渤海地区作为一级市场,加强对这几大省份的推广,进行深度的促销和传播。

(2)黄金周的投入力度加强。随着新的假日制度的实施,人们可利用的空余时间要比以前增多,所以这也是甘肃进行文化旅游品牌推广的良好契机。通过媒体,在黄金周前期或黄金周期间加大推广的力度,引领消费趋向,形成攻势。

4、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可持续发展旅游就是要“保护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及其他资源,使其为当今社会谋利的同时,也能为将来所用”。有的人认为旅游业是“无烟的工业”,不像其它产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认为在投资工程中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消耗,并且旅游资源师可再生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这些都是对旅游资源的扭曲、误解,如果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有效保护的话,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甚至是毁灭旅游资源。

甘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历史长河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和宝贵的文明遗址。因此在对甘肃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尊重自然科学规律、按照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科学的选择开发模式,合理的选择旅游路线、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特别是在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

六、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实施

1、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目前甘肃的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光是依附市场来调节、推动其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够的。因为市场上存在着一只“看不见的手”,许多旅游企业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进行“价格战”,导致明显的市场失灵。所以需要政府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各个阶段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来进行干预。通过市场传递经济信息、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利益,政府从各个方面支持甘肃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强其旅游文化感染力和旅游文化的氛围,实现“大文化、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目标。

2、产业承接战略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将成为地区旅游业跨越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所以主动融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壮大甘肃旅游产业和提高其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有利于培养新的旅游业态,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与周边城市进行合作,转变发展的模式,加快实现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

3、多种促销手段结合

宣传、促销是让旅游者了解旅游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想打造出文化旅游强省的称号,必须要加强宣传促销,扩大知名度。针对目前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强有力的宣传促销手段是必不可少,这一点在甘肃旅游“十二五”规划中也有体现。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一种手段,可以进行深入宣传,提升甘肃文化旅游形象。因此可以科学高效地结合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读者》杂志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等媒体。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入境和省内外旅游城市门户区、机场、火车站等科员及三空间,突出“精品思路、多彩甘肃”主题形象。

【参考文献】

[1] 霍海丽: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

[2] 尹彤:泰山旅游发展战略[D].辽宁大学,2012.

[3] 熊文平:临川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4] 李国秀:顺境中的甘肃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分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3(7).

[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三版[M].中国旅游出版社(京),2011.

[6] 王生鹏、孙永龙:甘肃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战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3).

[7] 王磊:长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8] 陈永芝: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

[9] 王向杰: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8.

[10] 汪萍霞: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以鸿山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例[D].河南大学,2009.

作者:付泳 高远 柴玲

第4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在世界各先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深入发展,并成为其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介绍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经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1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纵观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发展,直至1998年,创意产业的地位才开始上升并日益得到更多重视。根据英国文体部2004年8月发布的《创意产业经济估算统计公报》的估算,创意产业占2002年英国GVA的8%,超过金融业占英国GVA的5% ,创意产业对伦敦经济的重要程度已超过金融业,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官方统计,过去十年,英国创意产业增长93%,而整体经济增长仅为70%。在这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超过英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3%的增长速度。

在就业方面,1997至2006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其中2005至2006年间则高达4%,。创意企业的数量从1997年的11万多增至2006年的12万多,2006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高达200万人,成为全球创造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1.2美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977至1997年20年间,美国核心版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6.3%,超过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2.7%的增长率。核心版权占美国GDP的份额已经从1997年的5.65%,增长到2001年的5.89%和2002年的5.98%。2002年全部版权产业占到美国经济的12%,为12540亿美元,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呈继续增长的态势,其中2003年为23.28%,2005年为24%。

在就业方面,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为513万,至2001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增至582万,2002年,核心版权产业和全美就业人数均有所下降,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就业人数降至548万,但1997至2001年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均超过美国就业总增长率,2003至2004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仍呈下降趋势,2005年又有所回升。至今,核心版权一直保持着比整个美国经济较快的增长势头,对提高美国就业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3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根据日本数码内容协会《数码内容白皮书2004》的统计,以动漫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2004年的产值达到12.8万亿日元,约占日本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2.5%,超过了日本农林水产品产值10万亿日元。另据韩国文化体育部数据显示,在世界动画片总计3000亿日元的版权交易中,日本动画片占65%,在欧洲,日本动画片的市场份额竟高达80%。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

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钢铁总收入的四倍。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极具意义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了一个调整、完善、反思的阶段,改革经验向政策、法规转化,产业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阶段。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重点培育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文化创意产业正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北京798艺术园区、杭州Loft49等知名的创意集聚地和一批如“蓝猫”等文化创意活动活动品牌。

纵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化创意实践更多的是以城市和地区为载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态势。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二者利用全国领先的文化、经济优势,引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第二梯队为深圳、昆明、广州、长沙、杭州等省会级城市,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民族、文化优势,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其他城市,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为将以北京为例,影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603.5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8.76%,从业人员77.4万人,总资产达到4537亿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以逐年扩大之势增长,2006年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增至10.3%,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为89.5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

纵观世界各国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可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是大势所趋,并大有可为。

第5篇:绵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绵阳文化产业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绵阳文化产业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调查方式:访谈法 实地考察法 观察法 调查对象: 绵阳文化产业 调查时间:2014年 6月15日 调查地点:绵阳文化局 越王楼 调查组织:

文化是承载历史文明进程的灵魂,文化产业是传承与弘扬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实质性载体。绵阳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城市,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民族民间文化。同时绵阳还是现代文明气息非常浓厚的城市,灾后重建以来,企业文化、民间民族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一片繁荣。

但是,在绵阳文化发展大好趋势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却令人堪忧,基本上是各行其是,个立山头,互相之间沟通较少,无法把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无法体现出绵阳整体文明发展的优势与集约品牌化外向延伸。文化产业在绵阳还是一个薄弱产业,产业贡献对地方的经济与社会繁荣的带动尚为有限。

绵阳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1.绵阳科技城的文化内涵与主题、标志不突出不醒目,缺乏文化产业的带动及相关主打产品的支撑,缺乏对资源的系统整合和包装。

2.缺乏标志性的建筑与雕塑,没有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广场。 3.文化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 4.缺乏有影响力的地方特产,缺乏高品位的文化休闲活动,老百姓的文化休闲活动形式单一。5.与文化相关的会展活动较少,即使有规模的也很小。 6.缺少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活动,文化创作出版落后。

7.绵阳的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够。如绵阳的各类博物馆举办的活动少,宣传少,参观者少。

对发展与建设绵阳文化产业的建议 :

1.着力打造绵阳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往往成为人们心中那个城市的代名词,也能够更好地让各地人们了解绵阳。

(1)用丰厚的“历史文化” 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 绵阳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绵阳古名“涪城”、“绵州”,自公元前201 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 多年建城史,这里是人文初祖黄帝的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哺育了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欧阳修、等无数杰出人物。打造标志性建筑,就是让人们看建筑识绵阳,了解绵阳是一个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2)用“现代科技”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

绵阳有“科技城”美誉,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注重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辖区内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及中国燃气硪轮研究院等十八个家研究所,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和人才基地。用“先进的科技”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树立绵阳在人们心目中的“先进科技城”的形象。

(3)用“唯美的旅游文化”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推广绵阳 绵阳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平武境内王朗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最多的地方;北川境内的小寨子沟,是目前亚洲最原始状态的自然保护区;以民族风为特色的北川羌寨羌族文化旅游;窦团山、猿王洞、千佛山、七曲山古柏林、罗浮山温泉、仙海风景区、白马民俗风情、西蜀子云亭、三国古战场,山水园林城市风光,有以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的风洞群、长虹商贸中心为代表的工科旅游,都极具魅力。 以旅游的美好风光为主题做绵阳标志性建筑,吸引更多游客,让游客见建筑就能将绵阳的风光呈现在眼前。 2.建设文化广场

一个城市的文化广场常被比作这个城市的“会客厅”。它不仅是展现当地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吸引游人的美丽风景,同时为当地居民提升文化涵养提供了平台。 因此建立具有绵阳特色的文化广场,能够呈现出绵阳在历史、科技、旅游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开辟为绵阳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与文化活动的场所;搭建绵阳居民了解家乡文化、增加自身综合素质修养的平台。

3.系列化开发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文化的寄托物,而绵阳城市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如今呈现缺乏状态。文化产品的开发的好处在于:第

一、能够带动经济消费,增加经济收入;第

二、文化产品能够将绵阳市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一种免费宣传的效应;第

三、文化产品能够更直观的让消费者了解绵阳的文化,提升绵阳的城市形象。第

四、提升绵阳市民的文化内涵。绵阳可以开发以“越王楼”形象做的吉祥物,富有民俗气息的羌秀。

4.开发特色餐饮与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产

我们四川的餐饮是全国文明,然而我们绵阳的特色餐饮、特产却有待开发。特色产业、地方特产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比如:云南米线、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等。具有特色的餐饮、地方特产能够将城市的文化、名气都很好地宣扬出去。不吃狗不理,就等于没去天津;可见城市特色餐饮、特产对于一座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将绵阳的科技、文化等特色和餐饮相结合,将会是绵阳城市的有一个亮点。 特色餐饮、特色也能够增加我们绵阳市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地方特产通过游客的携带,也将绵阳的文化、特色、名气带到了全国各地,增加绵阳城市名气,吸引更多的游客。 5.充分利用绵阳本土优势,发展科技文化力量 争取设立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改制重组和并购。目前全国已成立11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逾300亿元,大多由政府主导设立。从事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网络传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文化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或是高新技术项目,将给予行政性收费减免。

6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多渠道调动群众热情

可以通过向群众发放部分免费券,或是减价打折门票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自发参与和丰富文化精神生活。

城乡广场和农村小戏台,重点举办“开心大广场”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整合零散、重复的活动项目,依托我省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培育特色鲜明、在全国有影响的民族民间艺术节和艺术大赛。

加大对民间文艺团队、社会组织的扶持,大力开展文化下乡、对口支援和城乡帮扶活动,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确保每个乡镇建成一支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壮大群众文化服务队伍力量。对那些开展得好的还可以评为省级群众性文化团队。

2012年中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12欢乐健康游,围绕主题年和宣传口号,绵阳市的文化产业建设应该组织和设计各类欢乐健康旅游活动,如欢乐家庭,山水健身,运动健体,温泉疗养及中医保健,中华食膳,中华武术旅游等。

第6篇: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804303105刘伟琴

内容摘要:咸宁作为武汉“8+1”城市圈之一,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通过对咸宁特色文化的研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成就的基础上用文化创意的思想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打造咸宁文化产业品牌。

关键词:咸宁文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咸宁市地处鄂南,是一座新兴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中国著名的桂花之乡、温泉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其东邻赣北,南极潇湘,西望荆楚,北依武汉,境内铁路、公路、水运四通八达。全市面积9861平方公里,现辖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崇阳县、通城县,共有63个乡镇和6个乡镇级办事处人口278万,森林覆盖率达53%%,是名副其实的“绿城”。

咸宁地名,出于《易经》之“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咸宁自古是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交汇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富有特色和魅力。 一,咸宁文化特色魅力

咸宁文化秉承荆楚文化的风骨,吸纳吴楚文化的精髓,融粗犷与细腻于一体,集阳刚与阴柔于一身,古老与现代相互融合,淳朴与浪漫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咸宁的主要物质文化遗产有湖北龙山文化遗址尧家岭文化,商代铜鼓为代表的青铜器文化,中欧茶叶之路源头羊楼洞、辛店积淀的茶马古道文化,因赤壁之战闻名于世的三国文化,佛、道两教同藏的宗教文化与闯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警世文化、原始生态文化和明清民居古建筑文化融于一山的九宫山文化,汀泗桥北伐战争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及桂花文化、楠竹文化等。咸宁正在挖掘和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赤壁盆鼓、嘉鱼呜嘟、崇阳提琴戏、咸宁山歌、桂、竹、洞、泉民间神话传说和颇有先秦古韵的方言民俗文化。民间歌舞、音乐、剪纸、布贴等曾远赴欧洲演出和展览。山鼓、脚盆鼓、呜嘟、拍打舞、《李闯王传说》、《双合莲》等9项目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更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世代传承,异彩纷呈,组成了独具魅力、形式多样的咸宁特色文化主骨架。 同时以温泉、九宫山、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最响亮的一个品牌当属温泉休闲文化。

咸宁,又是“中国桂花之乡”,也是“嫦娥文化之乡”。咸宁大规模种植桂花始于唐代,盛于清朝。古老的月亮崇拜与当地桂花种植习俗的结合,催生了独有的“嫦娥文化”现象。2000年,咸宁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桂花之乡”的荣誉称号。 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咸宁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十五”期间,咸宁市加大了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落实了国家出台的各项文化发展措施,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从财政、税收、土地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咸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曾几何时,咸宁的文化资源静养深闺,难以显现经济和社会价值。近几年来,咸宁市突出文化旅游和温泉休闲,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具有咸宁风格、咸宁特色、咸宁气派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彰显出新特色、新气象、新魅力。

㈠发展路径多元化

目前,咸宁市文化项目呈现齐头并进之势。例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赤壁之战、李自成殉难地、北伐汀泗桥等战争遗址,咸安刘家桥、赤壁新店羊楼洞、通山大夫第等明清民

居,还有九宫山、陆水湖等,都结合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资源,逐步构建起文化旅游网络。旅游产品不断挖掘地域文化的内蕴,开发态势如火如荼。赤壁市依托茶文化和三国文化,开发茶叶、猕猴桃、鱼、竹等“赤壁四宝”,行销海内外。嘉鱼县依托“二乔”文化生产“小乔”木枕、“二乔”麻花,成为游客之首选。咸安区延伸嫦娥文化产业链,开发桂花酒、桂花蜜、桂花糕和桂花糖系列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集聚是文化产业壮大之征象。市温泉文化产业初具集聚效应。生态新城倾力打造第五代温泉文化,按“一核二片三轴四区十园”建设现代化田园型生态城。以月亮湾为中心,汇聚温泉谷、碧桂园、三江森林、太乙、叠水湾、温泉国际等众多温泉企业,集中体现温泉度假、生态居住、养生休闲等功能。

㈡文化品牌高端化

品牌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咸宁市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提升战略,重点打造几大品牌。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使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一批特色鲜明、品位高端的文化品牌,正走出鄂南幽巷,昂首迈向全国。

最响亮的一个品牌当属温泉休闲文化。咸宁市温泉产业具有两个鲜明特质:一是高品位。休闲时代的温泉消费十分注重品味和质量,我市温泉发展定位越过“泡汤”层次,从满足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提升到满足消费文化、精神层面。近两年,大量星级温泉度假村的建设,形成集养生、休闲、美容、健身、旅游、商务为一体的高端温泉休闲产业。二是复合型。我市一直以“大文化”的理念塑造温泉文化。从一开始就把三国历史文化,鄂南山水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汀泗桥、黄袍山等红色文化,都作为温泉文化的丰富底蕴。

咸宁市委、市政府也在大力推广温泉文化,通过整合和策划咸宁温泉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首届中国咸宁温泉文化国际旅游节”、 “美在咸宁————中国温泉之都”摄影大赛、“中国温泉之都————魅力咸宁”锦绣山水缤纷游、“中国温泉之乡”树碑仪式等活动大大丰富了咸宁温泉文化的内涵;鄂南民俗风情歌舞《梦寻咸宁》演出、全国著名诗人“极沐楚天咏温泉”诗歌大赛、“有朋自远方来”盛大欢迎音乐午宴等,也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提升了咸宁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扩大了咸宁地方特色文化的影响。

另一个品牌是三国文化。近年来,咸宁市三国文化产业纵横扩展。纵向方面,不断开掘文化内涵。总投资3.1亿元的赤壁风景区扩建工程,新建三国雕塑园、古战场恢复区、三国城、三国宾舍、大型系列《赤壁大战》场景戏等,赋予三国文化更深的蕴藉涵容。横行方面,努力延展文化覆盖面。投资1.6亿元的湖北风情赤壁度假村,打造地域风情文化。嘉鱼挖掘二乔文化,倾力打造二乔公园,与赤壁之战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㈢产业模式特色化

文化产业的新气象与特色十足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咸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办法是:节会开路。2009年首届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成为彰显城市品牌,展示咸宁形象的靓丽名片,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县市区节会运作也十分成功。赤壁市连续举办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使三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通山县九宫山避暑节、咸安区嫦娥文化研讨会等节会都成为拉动文化旅游,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歌舞搭台。咸宁市坚持一手抓艺术生产,一手抓市场运作,加大专业艺术的市场化步伐,摸索出了一条“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新路子,初步构建起以市场为核心的专业艺术发展新格局,艺术生产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同时,歌舞也为经济发展搭台酬唱。两届旅游节中,《梦寻咸宁》受到海内外嘉宾高度评价,为节会胜利举办增添厚重的砝码。目前,全市歌舞百花齐放、精品叠出,赤壁市的《千

古风流》、三国赤壁景区实景戏、通山县的《白云深处》、咸安区的《千桥流水桂花香》、崇阳县的《隽水河畔》,都对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搭建了流光溢彩的舞台。

咸宁全市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长江工业园,成立了占地1.8万平方米的咸宁印刷工业园,同时聚集民营资本在各个县市区分别组建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图书超市;咸宁的广播电视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5年,该市共实现文化产业产值和销售收入8.37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万余众。

三,咸宁文化发展对策

“十一五”期间,咸宁文化产业将向多元化发展。开发温泉谷、龙佑温泉,发展温泉度假休闲产业;开发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发展文化名人产业,完善开发汀泗桥北伐战争旧址等红色文化产业;依托通山古民居和赤壁羊楼洞、辛店石板街,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依托“咸宁是武汉的后花园,生态条件最好”的优势,新建温泉美食文化城,发展饮食文化产业;依托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项目,发展壮大体育旅游。同时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发展壮大媒体传播、出版发行,计划到2012年,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7亿元,占全市GDP的6%,形成文化旅游、媒体传播、出版发行、娱乐美食洗浴休闲四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有望成为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温泉发展未形成集聚效应,产品的知名度仅限于湖北周边地区,因此要全局统筹温泉旅游休闲开发。同时不可忽视咸宁竹文化的开发利用。解读、利用、弘扬竹文化,有效利用竹资源,发展竹文化产业,提高竹产品附加值,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

㈠用文化创意提升温泉产业发展水平

如今,国内许多温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如何用文化创意挖掘温泉产业的附加值,不断出新,研究温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从而研究利用温泉整合休闲业的文化新项目,已经成为实现温泉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助力。令人高兴的是,咸宁温泉这一新的温泉文化品牌也正在形成。

温泉正成为咸宁的城市新坐标。温泉正成为咸宁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交融发展的载体。赤壁三国历史文化、汀泗桥红色文化、桂花楠竹之乡的生态文化等要与温泉文化汇聚碰撞,用一个大文化的理念,丰富了咸宁的城市精神,使得咸宁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个国际服装节,把大连推向了世界;一个国际风筝节,把潍坊推向了世界。只有通过分析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咸宁打出了温泉牌,推出了温泉文化节,通过温泉和温泉文化的酣畅喷涌,咸宁温泉文化品牌会越来越亮。

㈡用市场开发观念打造竹文化品牌

结合现代人追求养生和绿色生态的消费心理,对咸宁竹制品(食品)的营养成分、保健功能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和宣传推广。在竹子的利用,经济价值的开发方面,可以说前途无量。竹子生长速度快,易于栽种繁殖,产量很大,用途甚广。竹笋营养好,竹材质量高,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加工可以开发一些新产品。竹制器物,符合环保要求,只要提高工艺水平,仍有广阔市场。竹子在药物、保健品提炼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例如中国新时代集团以淡竹叶为主要原料,科学提取、精制而成的“竹康宁”,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免疫调节的保健功能,被誉为保健珍品。

大力开发咸宁市竹雕特色旅游工艺品,可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促进文化艺术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扩大农村和农民就业,实现富民强市。特色竹雕旅游工艺品可成为旅游者良好的纪念品,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延伸,对咸宁市可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把握较

有发展前景的竹文化产品。如:日用炊具、茶具、餐具、工艺玩具、工艺品、家具工艺、用具、装饰品,利用竹材复合板、人造板开发的产品,以及竹荪、竹笋等为主的竹文化产品,以及应运而生的竹雕刻、竹文学、竹文化、竹画、竹艺术等竹文化产业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咸宁这块古老的热土孕育出来的灿烂文化,正沐浴着文化市场化的春风,在继承和发扬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咸宁已是一座"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水绕城转"的山水园林城市和旅游名城。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在优秀人才的建设下,咸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湖北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钟新桥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9)》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7篇:中国文化产业现状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二.分类发展情况

三.发展类型

四.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具体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相比之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突出,“有效供给”相对不足,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尽管国际社会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划分标准,各国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还不一致,但也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发挥不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要真正成为国

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二)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由于起步较晚和文化领域条块分割、市场壁垒等原因,我国的文化企业“软小散滥”问题比较突出,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均衡,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知识产权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投入、人才保障不完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从总体上看还不够完善。文化立法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产业政策还需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产业规划不明晰,行业管理不规范,特别是对网络文化等新兴业态的管理仍然依赖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模式。盗版侵权问题仍比较突出,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

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对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

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刚刚起步,统计指标体系还在完善,统计工作尚未全面覆盖从事文化产业的所有单位和个人。现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愈加紧密,但传统文化产业利用新技术的动力不强、活力不足。文化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比较滞后,影响了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和规模扩大。

(四)文化贸易逆差仍然较大,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近年来,虽然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渠道比较狭窄,出口价格远远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以演艺产品为例,我国引进和派出的文艺演出每场收入比约为10∶1,我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亿美元,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

(五)盲目发展的苗头一定程度存在,规划、引导和调控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热情高涨,竞相上马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遍布各地,各种资本也纷纷涌入文化产业。这一方面体现了各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预期,也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如全国有几十个城市已开工或准备建设大型动漫主题公园或文化主题公园;不少风景区都拟上马大型实景演出;有的文化产业项目以文化之名搞房地产开发。这些势头如不及时加以规划、引导和调控,很可能影响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四.201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四大趋势

1 新形态不断呈现企业管理面临考验

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形态日益丰富,我国首部IMX3D电影《大明宫传奇》上映、首部立体动画片《渔童》问世、首份3D日报正式发行。未来5年,我国的3DMMORPG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这些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不仅为相关行业寻求了一条新的发展出路,对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市场国际化、专业化的浪潮中,我国的文化企业能否驾驭这些新呈现出来的形态,能否在市场化的大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化企业将面临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考验。

2 品牌化提升企业多元化发展

从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文化产品的品牌化程度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加强,助推了旅游、新闻出版、电影等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大型企业在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个别中小型企业也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壮大,实现了大中小型企业并存发展的市场局面。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我国文化产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3 规范化建设推进国家管理复杂化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但是随着文化产业形态的不断创新、文化企业的不断增多,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将成为我国政府管理机构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4 量与质将更趋平衡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各文化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技术专业化的考验,文化产业不仅在“量”上实现快速增长,而且在“质”的方面也有新的跨越和提升,两者的平衡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2009年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第8篇: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盐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省、市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结合盐津实际,紧紧围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盐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做了一些初步探索。一

、xx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xx县紧紧依托门户通道、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和品牌文化优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1场,观众达29700余人次;文化“三下乡”活动共开展了41场,观众达50000人次;部门专题宣传24场,观众44000人次。启动实“2131”电影放映工作,市文体局配送了价值12余万元的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和4套电影设备,“十五”期间全县电影放映703场,观众达67.1万人次,覆盖率达100%;参加省市文艺调演2场,提高盐津文艺的知名度;老年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县有组织的老年文艺队1个,在重大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共演出8场,参加300人次。

(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的精神,集中整治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校园周边环境,竖决打击黄、赌、毒,坚决制止娱乐场所接待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法行为,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运行,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户99户,从业人员145余人,年创收76万元,实现利税5.3万元。

(三)历史文化开发多措并举。一是与旅游相结合开发豆沙历史文化。豆沙古镇扼西蜀之要冲,锁南滇之咽喉,自古就是滇川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县委、政府启动并分步实施了以风景名胜区豆沙景区为龙头的旅游开发方案,以丰厚的自然历史文化和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二是加大了保护设施建设投入。对豆沙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修保护,维修保护项目5个,投入资金60余万元。软件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在今年5月,县委、政府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领导100余人云集盐津,围绕挖掘豆沙古镇历史文化内涵,探索旅游市场运作,打造旅游精品为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研讨会上共形成论文22篇,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的18篇,县文体局将收集到的这些宝贵材料编写出版《豆沙关五尺道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一书。同时,豆沙古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已形成,将筹资建设。三是品牌争创不断实现,遵循“适度操作、分步实施、逐步加温、推向高潮”的原则,抓对外宣传工作,唱响“豆沙关”品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拓宽渠道,精心包装,强力推介,致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明显。一是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投资65万元、建设面积760.36平方的普洱文化站已建成启用,正在建设的豆沙文化站、新区文化馆投入资金160万元,建设面积1600m平方。二是非文化长廊设施建设,庙坝文化站投资23万元,建设面积300平方。三是建设竣工的旅游公厕总投资25万元。四是豆沙风景区两座牌楼建设将在今年10月份完工,投入资金30万元。

(五)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推进有序。一是成立机构,为顺利完成普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进行人员培训,为普查工作提供了业务保证。三是通过模底调查,确定“庙坝火纸”等7个重点项目,完成上报材料29份,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四是对普查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为民族民间文化的查询建立了历史档案。五是完成了申报工作,经县政府批准,将《关河号子》等6个传统文化项目列为盐津县第一批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保护名录进行公布。形成材料64份,按时上报。

(六)群团文体活动异彩纷呈。一是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其活动内容有:体操、工间操、太极拳、扭秧歌等,累计参加人数达50多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受到广大青少年及中老年人的好评,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定期召开篮球运动会。五年间共召开了5次篮球运动会,共有61支球队,618人参赛。比赛场次共达323场,投入资金40多万元,观众达5万多人次;三是以生基为主的民族体育活动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每年苗族“花山节”吸引了众多邻近县、乡的苗族同胞前来观看,五年来共举办3次苗族“花山节”,参赛项目共10个,参加人员共2000多人次,投入经费3万多元,观众人数达16000多人次。增强了民族团结,发展了民族体育。四是“十五”期间我县中小学参加了市级举办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2次,获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6枚,共投资1万元;五

是老年体育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县老体协利用各种规格节日开展以门球、地掷球为主的体育活动,2004年全市县老年体育门球运动会在盐津召开,我县参加了5个项目,有4个项目分别获得了名次。同时,我县老体协积极参加活动,共参加6场次,参加人员177人。在十二个乡镇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极大地丰富了退休老同志的文化体育生活。六是体育场地的基础设

施建设良好。老县城灯光球场进行维修改造,修建了门球场、地掷球场,共投入资金40万元,保护了这些体育场的完好,有利于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七是文体荣誉接踵而至。“十五”期间全民健身活动受各级表彰7次,县文体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书协活动内容丰富,共展出8次,拟在今年9月推出《古道行吟•盐津书画诗词楹联协会会员作品选集》一书。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盐津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文化体育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目前,老县城文化馆、县图书馆馆舍面积狭窄,不能满足正常业务开展;新区还无文化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文化的需要;乡镇文化站大部分无独立用房,且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二是产业结构失衡。文化产业起步晚,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经营收入(即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商贸业、文化传播业、文化服务业和其它收入)结构看,全系统产业经营收入主要是服务业和其它收入,反映出我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三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人才紧缺。文艺创作、表演行当不齐,编、导、演人员青黄不接,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缺乏才艺素养,文化经纪人才匮乏。四是资源亟待整合。我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致使文化资源流失或闲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船工号子”、“打鼓草”、“僰人舞”、“傩戏”等是我县久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因受各种原因的冲击,这些民间艺术濒临灭绝,亟待拯救。五是现行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县财政仅能满足有限的人头事业经费,文化系统大部分单位甚至连必要的办公经费都难以保证,文化产业市场机制还未形成,致使文体产业难以启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快盐津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为使文化产业发展既体现省、市的要求,又符合盐津县域文化发展的实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盐津县县域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县域文化发展强县),抓住一个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机遇),坚持五大原则(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的原则;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抓住发展机遇与依托丰富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三个重点(豆沙关文旅结合的历史文化开发;市场文化的调整整顿,规范管理,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中开展经营性文化活动)打造六大品牌(以实施“精品工程”为重点,打造文艺创作品牌;以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重点,打造城乡文化建设品牌;以推动社区(街道)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军营文化、商贸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为重点,打造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品牌;以积极开展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为重点,打造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以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业品牌;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造高规格文旅结合品牌),主攻三大项目(豆沙关历史文化开发的重大项目;市场文化上的重大项目;公益性文化中开展经营性文化的重大项目),强化四大保障(政策保障,投入保障,社会环境保障,管理保障)。力争我县文化产业GDP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达到6以上。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抓紧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四大机遇,创新思路,整合资源。

盐津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时又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发展机遇优势。我们将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再次掀起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抓住豆沙镇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机遇。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盐津精神,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县委、政府“开发旅游资源”的发展思路,建设“过境旅游县”的定位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县的门户、通道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品牌文化优势,邀请专家进行高层次的策划,创新规划思路、开发思路、资源挖潜思路、产品开发思路、热点亮点思路、文化科技含量思路和宣传促销思路,使之摆脱浅层次起步,以高起点的水平进入市场运营。

(二)培植龙头,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豆沙关是盐津文化产业开发的龙头,要在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上。开展石门漂流,湖泊荡舟,关隘、古镇觅古活动,观赏古关隘风光,领略历史文化风采,形成雄关、湖泊、古镇浑然一体的龙头精品亮点景区,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风景名胜之地,成为盐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精品景区。

1、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一是开发以豆沙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掘、整理僰人文化,以豆沙古镇、唐袁滋题记摩崖、僰人山寨三大有形资源和汉族劳作民歌“打鼓草”、僰人舞蹈、傩戏三大无形资源开发为主,形成“人无我有”的高档品牌,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开发;二是搞好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开发民族民俗风情,如歌、舞、曲展出,书画、服饰以及饮食文化等;三是培育发展文化市场,扶持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人员开展文化市场经营,鼓励企业从事文化产业建设、经营,培育发展农村文化户,填补农村文化薄弱和农村文化产业滞后现象;对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立奖励机制,给予优惠政策和信贷优惠条件,创造良好的产业市场环境。

2、繁荣文艺创作。以樊忠慰的诗歌、李荣曦的书法为代表树立我县品牌文化。樊忠慰在省内、国内发表新诗40余首,《绿太阳》诗集获省政府文学创作二等奖,樊忠慰获云南第七届王中文化奖;李荣曦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参展、被收藏、获奖;两位的作品均参加人文昭通在昆展出;盐津散文队伍健康成长,数名新秀佳作在省内、国内大刊上发表问世,为盐津的文艺繁荣创造了条件。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实施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抓住对正在实施的我省千里边疆文化长廊昆水线各点和农村文化站建设,加快我县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点新区文化馆、新区图书馆、豆沙文化站、柿子文化站、盐井镇文化站、普洱文化站、滩头文化站建设步伐;加快非长廊建设点庙坝、中和、艾田、串丝、落雁、兴隆、牛寨等乡文化站建设步伐,改善全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4、培育文化市场。要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充分履行法律赋予文化部门的职责,实施管理,加强文化娱乐业的引导,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民间工艺品展销和民俗文化旅游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5、加强队伍建设。专业、业余、管理、文经四支队伍是文化队伍建设的主流。专业队伍主要抓人才调入、专业培训培养,改变文化人才数量少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业余队伍主要抓业余文化协会组织,骨干培养和群众、民族、民间、校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要高度重视行政、文物、市场三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文经队伍主要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开发,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上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在深化文化体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内涵,提质升档,切实抓好七项工作

1、主要课题的定位研究。聘请专家对盐津历史文化中一些主要课题进行学术研究,科学定位,为发展创新提供历史依据。

2、历史文化的考证定位。考证僰人悬棺年代,阿杓墓年代及是否是乌蒙王,史万岁南征是否经豆沙关,马湖府边界线,李兰义军在牛寨整编,何提督简史,赵端横江起义,朱德在盐津等史料。

3、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层挖潜。对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三川半”文化、移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定位、整理、开发。

4、流散史料的征集鉴定。为研究盐津新石器以来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广泛征集民间有史料价值的诗文、器皿、钱币、书法、绘画、雕刻、族谱、契约、工艺品等实物史料,为研究工作提供详实的佐证史料。

5、依据资料,撰文纂书。把有价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人玉音、前人足迹、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特色文艺,通过收集整理、编纂成书、出版发行,展示盐津厚重的历史文化风采。

6、摄影摄像,集册制片。把盐津有档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物、民间文艺、民族风情,通过摄影摄像方法,精心选择剪辑,出画册,制作专题片,以图像系统展示盐津山川人文风光。

7、突出地方特色,开发旅游产品。一是开发乌骨鸡、腊肉、九香虫、竹笋、魔芋、茶叶等天然食品;二是开发豆沙粑、黄粑、猪儿粑、泡粑、油花子、甜浆油糍、水粉等名特小吃;三是开发天麻、虫草为主的中药材保健产品;四是开发竹编、竹雕、木刻民间工艺品;五是开发兰花、盆景、根艺产品;六是开发地方书法、绘画、摄影艺术产品。

(四)悉心谋划,创建载体,广泛宣传,强力推介。

要立足本土特色,精心组织人员,谋划宣传方案,从十个方面抓好文化宣传推介:一是发扬“云南团队”精神,参与全省实行整体宣传促销战略;二是准备宣传资料,积极参与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宣传活动。三是加强同周边省市县旅游部门、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四是拍摄旅游宣传专题片,在电视台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区位交通优势、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五是准备宣传材料、图片,通过新华网进行图文并茂的宣传;六是请省内、国内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社,到我县进行采访报道宣传,同时拍摄印制专页或综合性的宣传画册进行宣传;七是充分利用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宣传;八是在滇川交通干线和昭通、宜宾两市设大型宣传广告牌进行宣传;九是开展专题研讨、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产品展销进行宣传;十是举办“南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扩大宣传效应。

(五)严格执法,强化管理,优化环境,提供保障。

依法规划,依法开发,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使盐津的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建文化执法队伍,培训执法人员,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手续,开展执法工作,做到宣传有人抓、市场有人管、违法有人究。二是开展文化法规宣传。宣传国家、省的保护、规划、开发、经营、安全、消防、卫生、纳税等方面的法规,增强部门、行业、经营、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水平,自觉依法开发文化资源。三是严格依法管理。对文化规划、开发、经营、保护的领域和行为进行全程的监督管理,防止违法违规的行为出现,给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安全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应急处理制度,投诉举报制度。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全面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查处一切违法案件,实行公开曝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六是搞好部门配合,开展联合执法。要强化公安、工商、国土、质监、建设、环保、消防、安全、卫生等部门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的保障体系。

(六)加强领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为确保文化产业的有序推进,全县将从四个方面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一是实施分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县县、乡两级根据资源结构、条件,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拓展市场,发掘亮点,从而以点连线,以线连片,形成整体合力。二是要求各乡镇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定期研究,强化督促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切实搞好服务工作。四是调整工作重心,实现政府管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方向转变。

第9篇:***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目标,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全面整治市场环境,着力提升旅游形象,旅游业整体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1 -8月,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5.04万人(次),占全年计划的88.3%,比去年同期增长74.1%;实现旅游收入10.8亿元,占全年计划的88.5%,同比增长74.2%。接待海外旅客6558人(次),同比增长11.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04万元,同比增加12.6%。预计全年全区可接待游客266万人(次),同比增长88.3 %;实现旅游总收入12.23亿元,同比增长42.2%;接待海外游客1008人(次),同比增长7.6%;旅游外汇收入460.5万元,同比增长8%。

《***区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旅游工作紧紧围绕‚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抓好规划编制,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加大宣传促销,着力强化行业监管,着力加强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在旅游规划体系建设、旅游产业规模、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研究、旅游宣传促销、

旅游产品营销、旅游市场规范、旅游人才培养、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带动相关行业2万余人就业。2011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86.9万人次,同比增长25.1%,实现旅游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43%,新增就业人数1107人,同比增长23%,并荣获甘肃省旅游局颁发的‚完成全省旅游‘三年翻番和质量提升’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区旅游单位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结果,是真抓实干、奋力拼搏、积极配合、密切协作的结果。

一、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全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并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领全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从2011年起,区上每年安排200万元(市上是5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旅游事业发展。全区各部门、乡镇(街道)‚合力兴旅‛ 的氛围日益浓厚,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日趋统一,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二、旅游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区上先后编制和出台了《***市***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规划》、《亥母洞旅游景区规划大纲》、《***区旅游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区

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指导区内各旅游景区编制或修订建设性规划。截止目前,天梯山石窟景区已编制完成景区建设规划。沙漠公园、白塔寺景区和西郊公园正在修改完善建设性规划,黄羊河休闲农业旅游区已启动编制建设性规划。旅游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对我区旅游业的有序发展和旅游招商引资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

三、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景区开发及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白塔寺、天乙生态园、沙漠公园和***植物园等一批景区(点)新建、改造和修缮了道路、游客中心、星级旅游厕所、电力设施、水利设施和园林设施,通过一系列的‚美化、亮化、绿化‛使景区(点)面貌恍然一新。同时,通过多渠道融资建设了柳湾湖度假村和高坝镇同益村省级专业旅游村。招商引资内蒙古鄂尔多斯客商投资2000多万元组建了***西远旅游公司。

四、旅游整体形象得到提升。今年7月***植物园成功创建为AAA级旅游景区,为我区旅游品牌建设中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区内现有A级景区11家,星级宾馆7家。近年来,通过在央视、甘肃卫视及《读者》、《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上全方位宣传,着力打造了‚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圣地‛的品牌形象。同时,通过‚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及***民间文艺大赛,集中展示和挖掘了丰富多彩的民

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歌舞乐,着力提升了***‚文化古都‛的品牌知名度,吸引了大批省内外客人到***来旅游观光,切实提升了我区旅游品牌的形象。

五、旅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通过与旅游经营单位签订《旅游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的方式,落实旅游安全生产责任。通过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通过执法使旅游行业变松散型管理为规范化管理;建立快速受理和处理旅游投诉工作机制,切实维护游客权益;定期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旅游执法大检查,重点打击违规开发、违规建设、违规经营行为等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切实保障了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了‚和谐、安全、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

六、乡村旅游市场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制定了《***市***区城乡融合乡村旅游规划》。我区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实施了天乙生态园、西营药王温泉、柳湾湖度假村等项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多方筹资,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10个专业旅游村,2011年已建成2个,新增农家乐经营户40户,新增从业人员约350人。

上一篇:绿色食品小麦种植规程下一篇:计生协会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