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艺术与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麦草画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消费、健康消费的时代趋势,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从国内外麦草画工艺发展现状着手分析,重点研究在传承技艺的前提下,以创新作为其经济价值开发的动力,就如何利用其艺术气质提升其文化价值,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有效回答。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文人画艺术与民间艺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人画艺术与民间艺术论文 篇1:

浅析文人画的审美价值取向

摘要: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中的特有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如何在不断发生、衍变的文人画历史流程中,理解和把握文人画特定的内涵与外延,认清文人画这一艺术形式自身的规定性,从而为文人画艺术批评和审美评价提供标准,对文人画及其审美价值取向进行客观评价和批判地继承。这样,我们才有理由对文人画进行合理诠释。

关键词:文人画;审美;价值取向

文人画泛指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区别于民间绘画和宫廷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其“文人之画”。旧时也往往借此抬高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师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素材,借以抒发个人抱负,也有寓意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文人、士大夫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一、文人士大夫画家审美价值观的取舍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一踏上仕途之路,就注定要经历身心的磨难与曲折,这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是息息相关的。这也为文人士大夫从事艺术活动提供了一个心理上的动因。文人画继承的民族文化缘情言志的传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独特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显示出独特的风格特征。文人画的缘情本质决定了它对画家主观条件本身的极端重视。文人画家认为人品胸次、品德修养、气质气魄的高低优劣,决定着绘画中所达之情的高低优劣,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绘画的生命和价值。文人画蓬勃时期,各种以自然物象为题材的绘画已经基本上齐全,亟待进一步发展;书法艺术已经高度成熟,富有余力向别的领域渗透。从这个角度说,苏轼、赵孟頫等人的绘画风格的诞生不是偶然的。人们逐渐意识到艺术要表现的东西不应局限于模仿像一个物象,不能仅仅拘泥于物象的形似。总之,文人、士大夫画家的审美取向是绘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

文人画是以笔墨语言形式的独立为其本体特征的,笔墨自身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容量在文人画一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致使文人画在“元四家”阶段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至明清,文人画在社会主流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又以开放的结构,吸纳民间艺术的有机养料,再次激活了自身的生命本体,而演绎出明清“雅文化”与“俗文化”辩证发展的历史。

二、意境的创构和审美追求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对画面形象的塑造是绘画艺术的核心问题,他的描绘及构成,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效果。而在文人画艺术里,却表现为与其他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不同的价值取向,写心表意成为其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因而,在文人画的历史发展中,引导了关于形象似与不似的若干讨论。

绘画之道亦即悟道之道,这在荆浩《笔法记》中讲得很清楚。对不谙画道的人来说,把眼前的山水外形尽量逼真地描摹下来,还说得过去,但艺术家不同,他应该在作品中把握那种无形的内在精神。正如青原惟信禅师所说:“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董其昌更是强调“悟性”的重要,他的“南北宗论”即借唐代禅宗分南北二宗来比喻自唐至明数百年绘画的发展,将唐以后的山水画分为南北两大派系,也即北宗指院体山水,南宗指文人山水,北宗讲“渐修”,南宗讲“顿悟”,南宗高于北宗。此论一出,一呼百应,举世首肯,影响达四、五百年而不衰,董其昌也俨然一代宗师。

在绘画历史上,从文人画介入绘画开始,对形象问题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主张,如顾恺之从写神的角度,张彦远从气晕的角度,强调不似因素的重要和审美价值。再观倪云林的作品无论是一丛竹子,还是些平坡山石或几株近树,通过其特有的用笔,表达出画家本人对恬淡幽静境界的审美追求。

三、结语

尽管“文人画”这个名称在今天已丧失它的外在意义,但作为具有特定内涵和审美价值取向的绘画思潮,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画坛仍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文人画的审美价值取向不仅对现代中国画坛仍然有着具大的魅力,也以其独特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世界画坛中有着一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文人画的审美本质是对“天人合一”的深层认识。对文人画及其审美价值进行正确评價和批判地继承,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张胜超

文人画艺术与民间艺术论文 篇2:

汝南罗店麦草画工艺品的创新研究及应用

摘要:麦草画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消费、健康消费的时代趋势,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从国内外麦草画工艺发展现状着手分析,重点研究在传承技艺的前提下,以创新作为其经济价值开发的动力,就如何利用其艺术气质提升其文化价值,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有效回答。

关键词:麦草画;民间工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麦草画作为我国古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源于隋朝,兴盛于唐宋,流行于明清,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其产生、流传、发展的身影,也可以称为麦秆画、麦烫画、熨烫画等。据学术界考证,其发源地大致位于中原地区,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独特、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麦草画以纯天然小麦秸秆为基本材料,将原材料经过熏、蒸、染、刮、绘、贴、烫等三十几道工序,根据原材料的光泽、肌理、内容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富有立体层次感,散发出自然光泽。并且当代工艺技术实现了产品的形色不变和长期保存,具有很高的民俗人文内涵和极佳的装饰效果。

一、麦草画工艺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麦草画艺术以民间传统工艺为基础,借鉴了国画、剪纸、版画、烙画等多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精选麦秆进行一系列技术处理,形成了一种质朴、典雅、别致的手工艺品。其作品保留了麦秆本身的光泽、质感与纹理,给人们以返璞归真、自然亲近之感,被誉为民间一绝,赢得国内外艺术节的很高评价,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麦草画所带来的艺术欣赏性和市场经济性,带动麦草画艺术研究朝着产品化设计快速发展,这反过来对艺术研究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领域内知名代表有: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常爱英女士。她在国内首创了立体绘画熨烫工艺技法,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麦草画的

工艺研究及创新工作。其作品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制作工艺和专业绘画技法,构图上也在民间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艺术构图形式,拓展了麦草画装饰性的发展空间。(2)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汤金明先生。其作品以其独特的制作风格、精美的图案在工艺美术行业独树一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与喜爱。2006年作品《凝香》和《夏风》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同时另有4副作品被收藏入中南海。(3)汝南一笑堂,业内知名麦草画工艺品研制生产企业。其研制的陶瓷麦草画可谓是麦草画工艺发展历程上的一次重要创新。它主要是以瓷器作为麦草画创作的载体,通过技术处理,使二者完美的融为一体,实现了瓷器和麦草画的完美结合。其代表作品:尽显尊贵的红瓷,彰显高雅的青花瓷,多姿多彩的颜色釉。器物造型考究、形态优美。

通过调查,国外直接用麦草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形式并不多见,相近的形式集中于一些实用生活用品的编制。具体来看,如东南亚的草帽、斗笠;日韩等地的草编类物品更是融入了流行设计元素,如时尚女士草编包等很受欢迎;非洲地区由于自然与生产条件的局限,草编类产品更是多见,除了草帽、草鞋等实用物品,还有一些具有浓郁非洲风情的草编小饰品;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崇尚自然环保的生活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对原生态作品更是有极大的追求。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相关产品的制作工艺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需要,会适当地加入一些其它元素进行点缀,整体而言,都是偏向实用性。因此,像我国麦草画这样在传统手工艺基础上发展成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并不多见,我们应该去加强创新力度和推广程度,使我国的麦草画工艺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汝南罗店麦草画的历史与发展

1993年汝南县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农民画院,汝南罗店的王桥麦草画作为传统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呈现出勃勃生机。此画院的农民艺术家们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画家建立联系,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纷纷获得了世界级大奖,罗店乡也因麦草画方面的杰出成就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成为驻

马店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早期的麦草画表现题材为千篇一律的花朵、动物,表现形式也是停留在简单的贴后处理、装裱成画的单一模式,后来经过麦草画艺人们的潜心研究,又将麦草画与瓷瓶结合,技术上的创新使麦草画工艺品成为走亲访友的佳礼。罗店乡麦草画所表现出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表现在其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的创新。

如麦草画的图案样式,基本都与许多特定的观念相关联,多采用谐音、寓意、符号等手法,如花瓶里插牡丹,表示富贵平安;喜鹊立在梅树枝头,表示喜上眉梢;寓意是将自然中的客观物象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有明喻、暗喻、借喻等手法,如莲蓬、石榴、鱼等常被作为多子多孙、生命力旺盛的象征;以喜鹊、蜘蛛象征喜庆;牡丹、孔雀象征富贵;松树、鹤、桃子象征长寿等1。这些有深刻内涵和美好寓意的象征性造型,迎合当时的大众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象征性,这与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底蕴有着极大的关系。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已经不满足于这些传统的图案形式和题材表现,需要艺人们另辟蹊径,不断创新,创造出更精美独特的作品。因此,罗店民间艺人们需要富自已的创作素材和表现形式,创造出符合自已时代特点的作品。当然,2006年汝南陶瓷麦草画花瓶的成功研制,备受民间艺术界瞩目,为麦草画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创新之举,也为汝南“一笑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展示机会,2013年,由汝南“一笑堂”工艺品有限公司研发的麦草画工艺瓶作为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被展示在世博会的各个场馆,巧夺天工的技艺引来了世人的赞叹。工艺瓶的研制成功,恰恰反映出传统的工艺跟现代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可见,麦草画的成就与发展离不开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唯有继承和创新,才能使麦草画这个不朽的工艺得以更放异彩。

三、创新是汝南罗店麦草画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

(一)理论研究是创新的基础

目前关于研究麦草画艺术的书籍和论文数量很少,建立在一定理论之上的研究更是稀缺,与现在麦草画工艺发展的态势不相称。关于麦草画工艺在当代的传承和创新研究,在国内进行系统分析的著作尚未出现。可以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查阅的麦草画工艺相关论文40余篇,多为麦草画文化发展和制作工艺的介绍,大多较为浅显。真正从产品工艺、产品理论、产品图案及器形的创新、产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着手研究的更少。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若文人学者在产品的艺术价值、文化底蕴、图案器形上潜心研究,并结合日常应用来增加其兴趣和普及程度,势必会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使古老的技艺散发新的光芒,打响品牌。

(二)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吸附是创新的关键

传统的技艺需要有优秀的传承人,由于传统麦草画工艺繁琐、收入微薄等条件制约,许多年轻人不愿潜心钻研传统工艺,人才的匮乏制约了麦草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另外,高层次文化人才的研发参与也阻碍了麦草画这一民间工艺的发展。麦草画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艺人需要在继承传统民间样式的基础上,将其与现代装饰艺术、先进工艺等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符合人们审美趣味的手工艺品,这就需要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出谋划策,方能在麦草画题材、图案样式、表现手法上进行创新,提升其艺术性和品味性。据调查,目前汝南罗店从事麦草画生产的厂家,大都处于家庭作坊式的零散状态,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限制了销售,使产品的研发、制作、销售等环节严重脱节,竞争力弱,缺乏对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吸附能力,而人才的匮乏又限制了麦草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汝南罗店麦草画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工人基本只是从简单地模仿熟悉就开始进行生产,没有经过相应的系统、专业、定期的培训,虽然可以熟练制作,但向更高层次的创新方向发展,则显得后劲不足,产学研的结合函待加强。因此,省内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研究基地,设立基金作为专项人才的培养经费,将麦草画这一产业对高层次文化人才产生较强的吸附能力,从而建立一支精良的优秀队伍。

(三)产业聚集与品牌推广是创新的能量

汝南罗店麦草画虽然远销国外,并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较高的艺术欣赏性,但从其销售范围多在河南境内来看,就足以说明其在全国范围内并无多大影响,这归根结底在于其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作坊式生产,不利于麦草画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行业之间缺少协作,对市场的合作研发能力弱,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造成了门槛较低、开发无序、重复雷同多的粗制滥造现象,大大削弱了品牌在市场的影响力。因此,汝南罗店麦草画品牌打造应该在掌握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进行企业的协同研发,形成不同层次的产业需求,打造产业集聚地,更好的发挥品牌效应。

(四)政府的支持是创新的助推力

汝南罗店麦草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与汝南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目前汝南麦草画产业停留在中小企业,作坊式生产居多,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在麦草画产品设计中开发创新,在发展过程中提供有效的财力和智力支持,使麦草画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取养分,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吸引客商和企业的目光,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汝南地区,协调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使两者相互发展,相互促进。

汝南罗店麦草画既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富有浓厚的装饰性和欣赏性,其艺术魅力源于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表现在麦草画艺术的不断传承与创新上。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经济水平、欣赏水平的提升,对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及升值潜力的艺术品的认可和需求不断增加,文化消费已成为时代趋势,麦草画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定能让中国文化深入人心,更能为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一笔。

【参考文献】

[1]张文远.汝南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2]钟敬文.话说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3]张永刚.把传统工艺做成富民产业[N].农民日报,2007-4-6:006版.

[4]陈克.河南民间美术区域性特色探究[J].装饰,2005(9).

作者简介:刘牧原(1985.12 —),女,汉族,河南省汝南县人,黄淮学院,讲师、艺术设计学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和文化研究。

作者:刘牧原

文人画艺术与民间艺术论文 篇3:

重拾美的信仰

摘要:《中国艺术简史》是视觉与传媒艺术学院不同专业的基础公共课程,也是本学院的平台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确定了各自的教学目标。在整体教学框架下合理规划出各自教学的侧重点,同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他们的多学科视野,提升心灵与视觉的修养与感受。

关键词:美的信仰;多学科视野;翻转课堂;艺术品位

《中国艺术简史》是我们学院的基础平台课,本课程面向美术、动画、平面和数媒四个专业方向,这门课程需要任课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笔者自觉稍有接触但并非美术史论专业出身,有些惶恐。但对艺术美的信仰,又让笔者觉得自己能够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中国艺术。授课对象主要是动画专业的学生,任教本课程三年来,在课程教学体系的大框架下有了一些教学上的思考和尝试,发现问题的同时也收到较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学过程中有幸地接触到音乐专业类似的史论鉴赏课程,收获颇多。现将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体会和思考总结如下。

一、真诚地走近学生,让学生了解到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拾中国人美的信仰,树立族群美的自信

在视觉文化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手机、电视或电脑。伴随科技快速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无处不在的图像已经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在人类社会复杂多变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我们没有中断过自己的文明,但我们存在一定的族群自卑心理,正逐步丧失自己美的信心和美的信仰,本土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自身内在的生命价值,像文人画艺术、民间艺术、雕塑艺术、书法艺术、各地域美术文化等,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性格和艺术内涵。我们高校在美术基础教育这块不能忽视他,更不可抛弃他。必须在数字化的时代里养成高校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持久兴趣,逐步树立保护、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新文化的志向。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艺术,我们自己的生活从来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和发现美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我们心灵与视觉的修养与感受。在每次开课初始,都要告诉学生我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什么是创造,回顾“艺术”的“艺”的本源,回答以下问题,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思考我们人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然后再去讨论艺术的主题、形态流变的过程中,艺术家本人在想什么,表达什么,一个时代特征如何形成,一个时代如何表达他们自己的语言。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思考。最后我们会建立一个共识:所有关于美的创造其实是个心情层面的东西,人在精神上、思维上的一种表现,人不满足于物质功能的使用,在与物质对话的过程中,不满足于现状,通过手的技术、运用人类的思维使物质本身接近于更完美的状态,一切的“绘画、工艺、雕塑、建筑、戏剧、舞蹈、音乐、书法”等艺术都展现了人类更高的完美形式,所以美开始发生,艺术诞生了。同时这种美的产生也记录映照在人类自身,我们自己的身体是美的最完美的结果。人类在创造艺术的同时创造了人类的最高形式,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有了对美的基本认识和自信之后,学生不再觉得是场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开始对课程内容感兴趣。

二、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前后课程衔接关系,合理规划课程的教学重点,注重构建学生的多学科视野

我们知道每一点创新都包含多学科的知识。创新的本质在于多学科的交汇,而这种创新的能力来自于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学习。个人的创造力不仅仅是掌握科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内在的创造力和美感能力。掌握现代动画软件技术仅仅是培养高校动画专业学生的一种科技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理性的科技和感性的美感相结合的素养,这也将成為今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出路,科技的创新将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我们的学生无论今后将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多学科的视野,具有审视美和创作美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以多元的、网状的思维模式取代以往单一的、线性的思考模式,学会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思考和学习的方法。笔者担任的这门课程的学生主要来自动画和音乐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对于动画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一年级基础必修课,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同学来说是大四毕业在即的延伸选修课。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学习阶段,课程的教学重点有所不同。动画专业的课程教学重点是绘画史、雕塑史、建筑园林史,并将中国传统动画作品中吸纳的传统艺术的源头联系到各个专题中。分析动画作品中包含的美术风格、场景、人物、道具等的设计角度和思维方式,中国动画如何继承传统民族艺术的精髓并融会贯通。例如水墨动画作品《山水情》与传统写意山水的关系,在介绍敦煌莫高窟及石窟壁画时,先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九色鹿》切入主题,写实动画《草原英雄小姐妹》与中国写实绘画的关系等。而音乐专业的同学更多地是从绘画史与音乐史的结合,在绘画作品中解读和研究音乐史的内容,例如敦煌壁画强调的是乐舞部分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具有吸引力。音乐系的整体艺术课程注重艺术语言的产生和演化,掌握具体的艺术风格特征和形式语言。

三、课堂教学注意沟通技巧,通过恰当的翻转课堂形式去调动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几年笔者接触到作为选修课的大四毕业班的艺术鉴赏课,这可能是让很多老师乃至教授都头疼的课程:一方面,学生很忙,忙于实习找工作,各种假条很多,出勤率不高;另一方面,即便来到课堂的同学也即将毕业,难免稍许有些心浮气躁,不能安心听与他专业、工作、生活无关的话题,或窃窃私语或忙于各种私事。笔者抱着只要有一两个学生认真听就认真讲的态度走进课堂。课程开始的时候,仅有个别同学与老师有眼神交流,当走到同学身边,抛出话题与学生交流时,学生是没有办法拒绝视觉邀请的,大家就自然而然地身心合一地走进课堂。在分析作品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习热情这点尤为重要。例如分析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图,先让学生按照作品的五大部分内容——众聆曼奏、击鼓助舞、宴中小憩、轻音徐来、宴终曲尽,从画面中乐器的类型入手,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让他们翻阅资料、展开讨论。适当加以引导连接到画面内容的解读上,在这部绘画作品里的“蒙太奇”叙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所谓教学相长大概就是这样吧。又如在分析近现代绘画时,适时地插入《牧笛》这部传统动画,分析其画面的艺术语言、音乐特色和视听方案,我们先从音乐入手,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堂主角,去分析本作品中的音乐叙事,学生不仅准确地分析其中“三问”的配器设计,还把主旋律给唱出来、写出来,任课教师只需顺势把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完美结合点出,并阐释音乐在作品中的叙事性,再引导学生转入画面和视听结合的理解就更加自然。

四、藝术品位养成起步启蒙和传统人文情怀的渗透

在动画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发现“90后”学生都有一个明显的日本动漫特征的审美倾向,他们认为八个头、九个头身的长腿欧巴和大眼大胸美女才是他们对人物造型美的判断标准,对中国传统的平面化人物造型嗤之以鼻,乃至在服饰设计和场景的美术设定上都是浓郁的日本情节。每次与同学讨论为什么不设计我们身边的元素时,他们总是眉飞色舞地说起他们从小是看着日式漫画长大的,以及他们对日本动漫文化的热衷。一旦觉察出这样的单一的审美倾向,我们在基础课程教学里能做些什么?在动画专业的《中国艺术简史》的教学过程中,适量引入中国动画史的内容,解读中国动画学派的艺术特征、艺术成就以及与传统艺术的关系。中国动画的民族性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中国学派,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结出的硕果,当下中国动画在学习美国动画的商业元素、领略日本动画的社会责任中摸索前行,原创动画《大鱼海棠》让很多动画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和国际化的动画视听,本土原创动画有信心越来越好。我们自己学生毕业作品中也有传统绘画与现代三维技术相结合的概念动画《鲲鹏》,有传统剪纸动画艺术的重生《山阳君》,在美术设计上巧妙汲取传统剪纸的造型特征和设色方案,真是源于传统的积淀又具有现代的时代风尚,令人欣慰!

参考文献:

[1]梁玖.中国当代学院美术教育重度缺失的内容[J].艺术百家,2011,(4):90-96.

[2]钱初熹.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J].艺术百家,2010,(3):48-53.

[3]钱初熹.学校美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的力量[J].艺术百家,2012,(6):36-83.

[4]谷涛.生活体验与澄明之境——基于现象学的美术教育理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4,(2):133-138.

Revival of Beauty

—"The Simply History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Arts" Teach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JIANG Yan-qin

(School Of Art,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Jiangsu 215009,China)

Key words:beautiful feeling and faith;multidisciplinary field of vision;flipped classroom;artistic taste

作者:姜艳琴

上一篇:应用信息技术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房屋租赁合同(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