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调研报告

2022-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初中数学教学调研报告

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经来临,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对初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21世纪人类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无疑会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使全体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更为广博而又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熟练而又多样的教学技能。而传统教学观下,教师的能力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课程改革呼唤教师形成新的能力结构。而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能力的高低是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也一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在理论和实践上,更需加强对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符合实际的方法和措施,可帮助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系统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英语教学人才。研究亦可创新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理论体系,为学校和教研部门在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意见。

二、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一)初中英语教学能力概念界定

所谓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各学科教师应当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它具体包括掌握和运用教学大纲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学参考书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实施目标教学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测试能力、制作和使用教具的能力等(罗树华、李洪珍《教师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张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教师的教学能力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至今尚无定论。学界理论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实践者认为教学活动是由一系列性质不同的具体活动构成的,每种活动都对应一种特定的能力,因此,教学能力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种综合体,实践工作者所提出的教学能力构成成分较之理论工作者的观点更为丰富(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

结合学科特点和区域实际,本课题所要探讨的初中英语教学能力是指初中英语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前、中、后所需运用的专业素养和基本技能,具体包括把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分析学生情况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能力提升概念界定

从学习入手,通过一系列与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有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实现逐步提升教学能力,以使初中英语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比原来更高。

三、研究目标和主要问题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提高我市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出区域内的专家型教师;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科研能力;

4.通过本课题研究完善初中英语教学理论、英语教师专业化理论,并能为本市初中英语教育出力、献策;

5.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我市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亟待提升的问题。

2.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经及方法。

3.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三)创新性说明

本研究在已有的关于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理論研究基础上,突破了之前单纯探讨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或者单纯探讨如何提高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现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途经及方法,以及提高的标准模式。此外,本项目结合本地实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实践与总结,最终探究出适合区域内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策略和方法,并在区域范围内推广、升华。

四、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课题结合教学实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建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相关论文,在外语教育、英语教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上,结合英语新课程理念,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师的个案研究,以及针对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反映出的问题与困惑,从而探索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途径。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文献等方法为载体,收集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关案例,教学理论分析和归纳整理,形成本课题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以案例实验活动进行实践分析、总结。

第一步,学习、探讨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理论,以理论为指导,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提高的途径及方法、提高的标准。

第二步,以培训、竞赛、名师工作室、公开课等活动为依托,在理论指导下分段开展实验研究,并在实验中完善、验证理论。

第三步,归纳、总结、整理理论和物化成果,并推广、应用。

五、研究成果概述

(一)对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

1.现状分析:

(1)专业知识不扎实。

(2)对新课标教学理念把握不准确,理解不到位。

(3)教材处理存疑惑,教学设计简单、流于形式,不能认真反思教学过程。

(4)教学方法单一。

(5)课堂组织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主要原因:

(1)学习培训机会少,缺少专业指导。

(2)学校教研活动开展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3)不能有计划安排自我学习提高的时间。

(二) 对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和途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

1.借助“国培”计划、名师工作室、县级学科连片教研活动,促进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借助“国培计划”平台,对初中英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训练与课下辅导训练相结合,多角度、多方位的培训,接受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最好的名师熏陶,加快了教学能力提升的步伐,树立了一种对个人能力提升的意识。

名师工作室是促进初中英语教师能力提升的另一平台。名师是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网络为交流载体,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研修团队。“1×10×10”的研修模式,辐射面积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经验通过工作室成员向所在学校传递,促进了一大批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开展县级学科连片教研活动是促进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另一有效途径。

2.聘请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处理教材、教学理念方面的培训及指导是提升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1)聘请教材编写专家对全市九年级教师进行了培训。

(2)聘请教研专家对全市七年级教师进行了培训。

(3)组织初中英语教师进行课标教材网络培训。

3.开展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培训,促进初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4.通过复习研讨会活动做好复习教学指导工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5.组织好各项竞赛评比活动及公开课,促使教师在参与和观摩学习中获得教学能力提升。

“不管世人怎么訾议公开课,我始终都感谢公开课。穿越公开课的荆棘,乃是一名教师走向成熟并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磨练。”“在公开课上,你所成就的,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成就你追求卓越的习惯,这习惯会使你终身孜孜不倦、兴趣盎然…… ”这是名师王君在《一名青年老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中所说。这些话足以证明教师可以通过公开课获得教学能力提升。另外,在教学生涯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有机会参与或观摩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活动活动。在教学竞赛和公开课的磨练中,每一节课都经过精心打磨,都是对自己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尝试,每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都必须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全力,那就意味着每一次展示都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展示。经过这样的蜕变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是巨大的。同时,观摩的教师也会把学到的东西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弥补自己的差距,通过这样的不断完善,也能达到教学能力的提升。

6.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制定相对科学的教学能力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参考标准。

7.指导教师对教学能力进行自我提升。

研究组认为,首先应激发教师对自己教育理想的追求,有了追求,就有要求学习进步的欲望;其次是通过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然后是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后是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通过这样的过程达到自我提升,最重要的是学习、反思和改进的持续性。撰写论文或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保持自我提升的方法之一。

(三)建构了对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确定了评价内容及标准

以课题组成员和各县(市、区)推选的15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项实践活动,得出研究结果,总结出:

1.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经及方法。

(1)研究对象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认定,找出差距;

(2)研究对象对教学能力的自我提升(学习、反思、改进);

(3)聘請有关专家进行培训、指导;

(4)研究对象参与和观摩省、市竞赛活动获得教学能力提升;

(5)组织连遍教研,进行同课异构和听评课活动;

(6)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制定相对科学的教学能力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7)组织研究对象的各项能力评比;

(8)反思各项实验活动,总结完善方法和标准。

2.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1)专业知识能力

熟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扎实的语言基础。

(2)教学设计能力

能正确地理解教材;能全面地分析学情;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合理确定课时目标并准确规范地表述;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策略选择。

(3)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能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学语言精练、生动,体态和 语言富于变化;熟练运用板书;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恰当地提问;学生活动方式 灵活多样;教学组织方式灵活有效;认真倾听与及时反应,做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强化;合理调控课堂的时间与节奏;合理调控教学内容的走向;根据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程;关注个别学生,照顾个体差异;指导学生习得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法。

(4)教学评价能力确定对学生评价方式

科学选择评价学生的方法;有效利用学生评价结果;确定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科学地教学评价方式;有效利用教学评价结果

(5)教学研究能力

熟悉听评课的方法和技能;学习研究省、市考试标准和说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参与或主持教学科研课题研究。

(四)其他实践成果

1.《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调查问卷》

2.《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问卷调查报告》

3.《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中期报告》

4.《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结题报告》

5.撰写研究论文7篇,公开发表5篇,参加编写专著1部。

6.《初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研讨会讲稿》2篇

7. 整理优秀教学设计5篇 (阅读课、听说课),案例2篇。

8.指导录制优秀示范课光碟4节(2节市级一等奖、1节省级一等奖、1节国家级1等奖)。

六、效果与反思

(一)研究效果

1.课题研究分析了本地区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原因,并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提高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途径和教学能力提升标准。

2.课题研究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提升了本區域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出了区域内的专家型教师。

3.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增强了教学科研意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改变了教学观念和方式,促进了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在现实条件下,广大教师最有机会参与的就是教材培训会、学科竞赛活动、毕业班复习教学研讨会、“国培计划”的各项培训和县校级教研活动,作为组织部门和个人,我们应尽力做好活动组织工作和安排好研讨、培训活动的内容,让活动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让参与的教师在活动中受益。

5.本课题研究对完善初中英语教学理论、英语教师专业化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并为本地初中英语教研工作提供了思路、策略和方法。

(二)研究反思

1.课题研究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不断实践总结和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认真安排各项研究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研究任务必须细化明确,开展的活动才更具有实效性。

2.制定的教学能力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实践的时间较短,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使之更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3.教师教学能力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而研究团队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仅仅凭借一项课题的研究就能完成对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4.开展课题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需要系统的学习,由于时间有限,学习不够,研究的深度不够,理论总结的高度不够,只能提供实践经验参考和工作思路。

5.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情况下,考虑到实际情况,大量快速培养有较强教学能力的英语教师,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在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才能为今后教师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光美

第2篇:初中数学教育研究2018年度发展报告

【摘要】对201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转文统计,发现初中数学教育研究围绕着数学核心素养展开,基于理论、课程、教学、教师、学生、评价等视角研究,重心在析理数学核心素养的本真含义、剖析数学核心素养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表征、评析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探究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之策,而未来的初中数学教育研究仍将着力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解构上.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热点;展望

初中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系统的梳理研究成果,明晰研究方向,定位研究价值.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以下简称《初中数学教与学》)集萃全国优秀期刊之精华,是初中数学教育研究佳作之所在,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数学教与学》的转文分析,触摸初中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并提出研究展望.

12018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1.1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2018年《初中数学教与学》共有专栏7个:理论、专题、课程、教学、教师、学生及评价.全年共转载论文176篇,其中理论栏12篇,专题栏49篇,课程栏20篇,教学栏55篇,教师栏11篇,学生栏18篇,评价栏11篇.其中专题和教学专栏论文合计超过载文总量的一半,是期刊的核心栏目,也是数学教育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领域.

1.2转文来源

2018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所转论文来源36种期刊,范围较广.其中转文较多的期刊依次是《中学数学》24篇、《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3篇、《中国数学教育》18篇、《中学数学杂志》16篇、《数学教育学报》13篇、《数学通报》13篇、《中学数学月刊》12篇、《教育测量与评价》5篇、《教育研究与评论》4篇、《中小学教师培训》4篇,占总转载总量的75%左右,其他26种杂志的转载总量仅占总转载量的25%.

1.3所属单位、地域分布

176篇转文中有83篇第一作者来自中学,约占总转量的47.16%,60篇论文作者来自高校,约占到总转量的34.09%,其余作者来自教研单位和其他单位,约占18.75%.地区分布详情见表1,江浙地区的研究人员是初中数学教育研究的中坚力量.

1.4基金项目分布

由表2可知,2018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共有41.48%的论文是以基金项目成果的形式发表的.其中,省级项目成果论文最多,占到基金项目成果论文总数的52.05%,在基金项目的论文中,教学栏目转载论文最多,占基金项目成果论文总数的32.88%.

1.5高频关键词分布

论文的关键词可凸显文章主题,透过高频关键词可以清晰的知晓当下初中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核心议题和重点领域.2018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转载的176篇论文中有关键词704个,篇均4个,表3是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通过统计可以看出初中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

2初中数学教育研究热点析理

2.1理论专栏:剖析数学教育现实,建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

数学教育理论是指导数学教育实践的思想武器,是分析、解决数学教育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初中数学教与学》中主要对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进行了研讨,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教育中的“教思考”、课外补习、数学焦虑、数学抽象等现实数学教育中的重大问题讨论,并通过对比分析来探析数学教育理论发展的走向.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基于文化视野进行数学教育研究,基本论题是:数学文化研究、数学教育的文化研究以及数学教育的社会研究(黄秦安,第10期).同时,纵观国内数学教育领域所经历的三次争议,研究者提出的“寻找‘平衡点’”为数学教育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柯雅梅等,第1期).

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与落实已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数学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支撑点.范连众、孔凡哲提出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要经历“想得通”“想得到”“做得到”三阶段(范连众等,第8期);张定强等指出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需重视学生数学情感(张定强等,第2期);张晋宇等在“双基”“四基”和数学六大核心素养的生成、演化过程基础上,探讨了数学核心素养与“四基”的关系,并结合贝朗塔菲系统定义探讨数学核心素养系统的三级结构以及此系统的功能,以期逐步建立、完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张晋宇等,第5期).

2.2专题栏目:着力数学教学探析,聚焦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专题是由若干聚焦于共同问题探析的稿件组成的集合体.2018年《初中数学教与学》的专题栏目选择数学教育中的重点和热点话题形成12鼐主题,共49篇转文,一主题约4篇,主题数量仅次于教学栏目,着力于探析数学史教学、单元整体教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學、中考复习备考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评价问题研究,诸如2017年中考试题评析、数学素养测评、教材研读等,其中研读教材中倡导用整体观念、动态眼光以及拓展思路等视角切实做到读懂教材(葛余常等,第2期).

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和落脚点,专题栏目聚焦于学生的符号意识、几何直观、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素养的形成,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通过巧设问题情境、重构教学内容结构、渗透三层符号意识等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数学符号意识(张锋、李梦娜等,第4期);通过数学实验、图形直观、现代教育技术等着重在数与代数领域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水平(杜宵丰等,第7期);通过讲清算理算法、关注运算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张宇,第5期);通过将数学史融入课堂、“知”“行”统一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黄健、张昆等,第11期).

2.3课程专栏:探索课程改革新路径,解析教材建构的差异与价值

课程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跑道,要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径首先要深度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周达等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信息素养与数学课程标准及大纲之间的契合度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未来深入整合信息素养与课程内容提供借鉴参考(周达等,第8期),陈月兰和代钦分别对法国、日本的数学教育指导文件(相当于我国的课标)进行了深度分析,以期在我国数学教育过程中加以借鉴以探索我国具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新路径(陈月兰,第2期;代钦,第11期).同时邵文鸿和周建忠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数学史拾趣”“数学实验”“数学思想与方法”“生活中的数学”等4门拓展性课程的必要性、价值性、成效性(邵文鸿等,第9期).

教材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载体.首先,教材分析通过选定主题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深化对教材编写意境的理解,如对章引言、章小结、习题情境、例题难度、内容选取方式以及编排方式等进行不同教材的对比分析;部分学者还通过单个教材的研究,对教材中真实性生活问题、分类思想、阅读材料以及教材教学化进行了研究.其次,在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范连众、董林伟等解析了当下数学教材的应有风貌,即:数学教材应依托数学学科核心知识,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融入教材,注重学生文化修养与品格塑造,学习情境应主题化与生活化、内容应具有典型与可迁移性、编排设计应螺旋化(范连众等,第1期;董林伟,第12期).最后转文研究者提出了教材现存的问题,如数学史走样、数学教材前后不一致等.通过不同方位教材分析一方面深化对现有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提供未來教材编写的思路,使得学术形态数学知识更易于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知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2.4教学专栏:优化数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探析数学教学发展之策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2018年《初中数学教与学》有关教学设计的转文中主要涉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内容的设计,以不同视角如“四基”、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再创造”、HPM等来阐述数学概念、法则、原理等的教学设计,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设计涉及较少.转文中阐述了做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要拥有高立意、宽角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设计目标(张克玉等,第4期),在设计中强调尊重学生,使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夯实“四基”、体会运用化归、推理、建模等思想方法,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要注重教学策略的优化、控制,调整教学过程中从情境到问题、现象、以及问题解决中种种实施策略,在系统思维的框架下统整教学各环节,让师生充分享受教与学的愉悦.

教学研究转文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紧抓数学知识在教学目标及过程中的定位与落实,关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以及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关切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如针对有理数、无理数、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引入,研究者提出“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核心素养、增强情感体验”的教学目标确定(钱德春,第5期);还有“三教”“三学”等教学理念的贯彻,数学实验、单元再构、对话性讲解、“自学—解题—深评”模式以及分步递进、分层达标等教学策略的优化,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学生猜想探究能力和数学抽象素养培养的具体教学方法等,这些探讨有助于数学教学方式的丰富化、多样化.

2.5教师与学生栏目: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研究学生素养落地之策

数学教育离不开教师与学生,教师起主导和引领作用,教师自身基本功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栏目的11篇转文对此进行了研讨,学者主要从质性研究、分析学情、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能力建构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如提升反思能力、解题能力以及讲题能力(钱云祥,第5期).同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异,利用“TOP+X”培训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逐渐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陈沫,第8期).

学生是数学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提高数学核心素养是其目标.2018年的学生栏目比去年增加了8篇,强化了学生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指向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研究者何声清、綦春霞对我国6个地区的大规模的数学学业测试后从认知领域和内容领域分析了数学学优生和后进生的学习表现(何声清、綦春霞,第6期),针对于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数学推理能力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师生关系、学生自信心、数学学习兴趣以及数学焦虑等(杨碧云,第2期;徐玉庆,第6期);使数学核心素养落地还须借助案例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借助基本图形辅助解题以及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来逐步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陈建新,第4期).

2.6评价栏目:深度解析中考试题,完善数学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是促进数学教育进步的利器.评价栏目的转文着重于中考试题的深度解析,分局部与整体解析,如对2017年全国各地区100余份中考试卷的专题“图形与坐标”命题进行研究,发现其具有广泛联系、突出思想、适度创新等特点(谷晓凯,第5期),对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数学试题进行统整评析发现其具有“突出选拔评价功能,导向核心素养教学”的命题立意(潘小梅,第10期).学者还对命题研究的过程进行了探析,指出试题命制要精读教材,关注细节;以生为本,合理预知;不断积累,用心钻研(陈林香,第4期).

结合中考解析、命题研究和评价研究等,不断深入挖掘试题的价值、发现命题视角,以期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四基四能的培养与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测量学生数学能力及数学核心素养等一系列问题相继提出,学者高宏伟等基于广州市区域性九年级数学能力评价项目的分析对测评问题进行了探索(高宏伟等,第5期).同时,在对评价试题的研究下针对具体素养的考察也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关素养的培养方式,如推理能力等,邵长松通过例谈考察了合情推理的主要方式,总结出教师可在探究规律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并通过把其与证明问题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还可在统计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推理能力(邵长松,第8期);易良斌则提出注重几何直观来强化学生逻辑推理,进而丰富数学模型,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体验(易良斌,第12期).

3初中数学教育研究展望

3.1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主题的数学教育话语体系研究

对2018年《初中数学教与学》转载论文基本情况及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数学核心素养研究不断深入,如对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实证研究、各个素养内容的阐释、素养体系的完善以及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探讨了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但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讨,挖掘其深层内涵,如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表现形态、实现途径及各素养之间的内在关系;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水平划分及测评体系;在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贯通性研究;不断完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主题的数学教育话语体系研究.

3.2基于课程标准修订的学业质量体系研究

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深入到数学教育领域各层面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也需要一个完整的学业质量体系来评析数学教育,以期促进学生、教师、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育中应该在对每一个素养正确理解的前提之下加强对数学学业质量体系的研究,如义务教育阶段的以数学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数学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对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整体性把握的实证研究;学业质量水平与中考等考试评价的关系研究;数学试题命制的合理性研究;以及教师实施评价体系过程中价值功能等实证研究.

3.3基于信息化时代数学教育变革路径研究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初中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共生共存已是客观现实,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探索数学教育变革路径?如何在数学教育内容中融入信息技术?如何加强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理念与信息化教学方式?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评价与管理?面对这些问题,在加强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研究空间,从融合的生态视野,视数学、技术、文化、教育于系统整体观下,建构协调、绿色、共享的数学教育新体系.

作者:张定强 杨怡

第3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2021年度报告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研究,年度报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

一、2021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一)论文来源期刊转载数量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21年共转载论文179篇,分布在51种刊物上。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前几名来源期刊及转载篇数依次为:《语文教学通讯》23篇、《中学语文教学》20篇、《语文建设》15篇、《语文学习》12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2篇、《中学语文》9篇、《教学月刊(中学版)》6篇、《基础教育课程》《教育研究与评论》《语文教学与研究》各4篇。以上10种刊物共被转载论文109篇,占总量的60.9%;其他41种刊物被转载论文70篇,占总量的39.1%。

(二)论文内容所属栏目分布

《初中语文教与学》全年常设“理论”“专题”“课程”“教学”“教师”“学生”“评价”7个专栏。各栏目论文统计显示:“理论”栏目21篇,占比11.7%;“专题”栏目44篇,占比24.6%;“课程”栏目18篇,占比10%;“教学”栏目70篇,占比39.1%;“教师”栏目5篇,占比2.8%;“学生”栏目3篇,占比1.7%;“评价”

栏目10篇,占比5.6%。

(三)论文作者所属地域与机构

以被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从地域分布看,来自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福建、广东、四川、重庆的作者分别占比23.8%、15.5%、10%、9.4%、7.2%、4.4%、3.8%、3.3%,合计占比77.4%。从作者所属机构看,77位作者来自中学,占比43%;54位作者来自高校,占比30.2%;39位作者来自教科研院所,占比21.8%;5位作者来自出版机构,占比2.8%;4位作者来自其他单位,占比2.2%。

(四)论文基金项目情况

2021年《初中语文教与学》转载论文中,有63篇属于各级各类课题成果,占总量的35.2%,其中15篇国家级,46篇省部级,2篇其他级别。

二、初中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两个传统”教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落实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的互通互融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初中阶段,以增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语文教学对中华优秀文化精华的吸收,不只是单纯地讲几篇古代诗文,需要深入反思如何将其作为一种基因代代传承,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互通互融,将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理想建立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例如:如何精选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质量文本进入语文教材,如何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怎样对具体文本如《论语》进行批判性阅读,如何判断文本中不合时宜的内容,如何开展相关方面的准实验研究等(荣维东、唐玖江,《初中语文教与学》2021年第8期,以下引自该刊的文献只标注作者和期数)。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经典,首先要做的不是向外拓展,而是要拓展文本本身的解读空间,基于课程规定性充分开发文本内部的丰富资源,将文言、文章、文化乃至文学都融合在文本的解读中(黄厚江,第4期)。

依托统编语文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五个认同”为核心,基于认知因子、情感因子、行为因子三维视角,探查统编语文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一是立足于语文学科规律和课程标准,有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因子;二是以文化认同为着力点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彰显语文学科的独特价值;三是以选文系统为核心,结合形式要素和教学活动设计,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教育(袁硕、周梦圆,第10期)。同时,通过开发语文教材文化资源,增选自然科学领域主题的选文,丰富教材文化内容;借助对文学经典的认知,遴选和重构教材中的文学经典作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编制,借鉴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地区经验,突破古诗文作为单一形式的局限(董蓓菲,第6期)。逆向思考确定教学内容,梳理教材中隐含的文化育人主题,发现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共同点和交叉点,设计群文教学,提炼教学范式,形成“认知—实践”的实施路径(沈建军,第10期)。基于学情与认知规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推进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袁硕、周梦圆,第10期)。

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完成从“化己”到“化人”的学科成长过程。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终身学习,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发挥示范作用,无痕濡染,展现师者的人格修养;挖掘课程内涵,文以载道,传递文本的育人力量;抓住教育契机,以文化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立己修身,以文化人,立足语文学科,在从“自化”到“化人”的过程中完成学科育德(李屹,第5期)。

2.革命传统教育视域下的红色经典作品研习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仍存在一些现实难题:学生情感的陌生化与疏离感、语文课讲授模式的单一与僵化、学生主体阅读的错位与阻滞以及教材选文分散与过度强调思想性(马之军,第8期观点摘编)。对于如何消除学生与红色经典的距离感,研究者认为,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带有作家特点和时代印记,应客观评价红色经典的艺术价值,避免全盘否定和任意拔高,自觉从中吸收有益的营养成分;要创造条件,或以适当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消除因社会转型、生活方式改变、理想和价值追求多元、文化观念嬗变等因素导致的隔膜,真正走进红色经典所发生的历史环境中,才容易与作者或人物产生共鸣(郑桂华,第2期)。

统编语文教材中,革命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集体主义四个方面,在革命文化教学中,须坚持古今转化与课内外转化、文化育人与美好生活育人的总原则(许丹,第8期)。开展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可以立足多元视角。一是运用大单元教学,打破单篇教学的零散烦琐,实现内容统整、知识共享、集约教学与“文道统一”(王浩、荣维东,第12期)。二是从历史、地域、内容、人物和情怀等方面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专题教学(蔡尤臻,第8期)。三是开展深度阅读,从“示范阅读,整体把握”“专题阅读,深入探究”“跨界阅读,对比理解”“迁移阅读,学以致用”等方面,呈现阅读策略的进阶(杨晓勤,第8期)。四是从语体学视角对革命传统诗歌的特质进行探微,厘清其诗体、意象等困惑点,把握同类作品相对统一的教学维度(王梓宇、王娜,第8期)。

(二)阅读教学新形态的构建

1.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阅读教学

研究者认为,共鸣与冲突是阅读中的两种状态,在阅读过程中,理性的质疑与探究才能让学生突破作者,超越自我,最终达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目的,而质疑与探究的关键是“叫停”(余党绪,第6期)。围绕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阅读教学,可探索如下实施路径。

以结构化议题引领思辨性阅读。议题选择是设计思辨阅读活动的前提,其标准为:一是使议题结构化,有机形成对母题的全面支撑,呈现作品阅读的核心价值;二是让议题充满思辨性,有丰富的思考与言说空间;三是议题构成思辨的框架,依托母题提供思辨的纲要(陈兴才,第6期)。实施中,基于“问题域”开展思辨性阅读,重视“问题域”的构建;“主问题”侧重问题的逻辑性,“问题域”强调问题的“场效应”;任务驱动和学习情境是“问题域”的两个构件(袁爱国,第6期)。

搭建教学支架优化思辨链。通过思辨性群文比较阅读,创设具有现场感的讨论情境,激活思维;提供思辨性比较阅读的阅读场域,深化思维;搭建问题驱动下的教学支架,建构完整的思维链(王维维,第6期)。聚焦具体文类,实施审辩式思维观照下的文言文教学(孔晓玲,第7期),论辩式言语交际理念下的议论文阅读(周永祥,第12期)等。

基于不同课型培养高阶思维。在不同课型中,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重点与方式有所不同:以《朝花夕拾》为例,通过导读课、探究课、展示总结课三种课型实施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等高阶思维(王芳,第6期)。

2.单篇、群文、整本书三态共建的阅读形态

研究者提出,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根本,依据学段、学情构建单篇、群文、整本书三态共建的阅读形态,进而设计相关的语文活动,各显其长,融通共生;典范单篇、群文、整本书大体可以“五三二”比例为基点,根据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段特征灵活调控;相应的课程内容模块构成和教学时间配置要逐步走向清晰化、科学化,教学、考试评价机制亦须逐步完善(王君、司体忠,第8期)。

优化名著阅读的指导。一是针对名著阅读指导中的主观性与随意性问题,一线教师应重视统编教材在“名著导读”板块推荐的阅读方法,从书本与读者两个角度出发,梳理“这一本”名著匹配“这一种”方法的内在逻辑(周也,第2期)。二是推进基于课程统整的阅读教学改革,强化阅读策略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评价”能力,发展学生的审辩思維(任明满、严闵,第2期观点摘编)。三是遵循作品规律,探索阅读要点。如将“错位”作为叙事性文学名著导读的“紧要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错位”,在寻“错”解密中开展导读;引导学生去欣赏“错位”,理解“错位”的根源和逻辑,在探究溯源中深入导读;善于创造“错位”,进行内容重组、视角转换和批判质疑,在重构批判中深化导读(曹国锋,第2期)。

3.阅读素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成就动机、阅读教学及其对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研究从成就动机理论的视角,借鉴PISA2018的阅读测试数据,对中国和芬兰两国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阅读教学及其对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就学业成就动机而言,虽然中国学生的动机指数显著高于芬兰学生,但芬兰学生的动机结构更优;就阅读教学而言,中国学生对课堂环境的感知更为积极;在动机方面,中国学生的阅读成绩主要靠学业竞争型动机驱动,芬兰学生主要受任务掌握型动机影响;在教学方面,不同教学指标对两地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趋势相同,认知激活策略运用对中国学生的阅读成绩影响最大,教师适应性教学则对芬兰学生的阅读成绩影响最明显。为提高我国学生的阅读素养,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优化其学业成就动机结构;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关注处境不利学生与男生的阅读水平(钱荃、肖磊峰,第9期)。

文本易读性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易读性对初中生整体阅读能力无显著影响;易读性强的文本中,低阶阅读能力与高阶阅读能力之间差距拉大;易读性弱的文本中,低阶阅读能力与中阶阅读能力之间的差距加大;易读性对高阶阅读能力的表现没有显著影响。易读性研究对于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阅读测试材料的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分级研究等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魏小娜、陈静俏,第2期)。

(三)素养本位的写作教学转型

优化写作课程标准。研究采用德尔菲研究法,通过征询全国31位写作课程教学专家,提出写作课程标准内容修订的建议:重建写作课程理论,积极推行“情境任务写作”;研制内容标准,建立科学、细密、序列明晰的写作课程内容体系;改造传统的“三大文体”为“多类型功能文体”;创新写作课程内容框架与呈现形式等(荣维东、唐玖江等,第7期)。

探查写作内容生成机理。研究分析了写作内容生成在大脑中的认知展现过程,指出经验表征、写作语境、心理语言是写作内容生成模型三个组成部分,写作内容生成是写作主体基于一定写作语境将一定生活经验表征转化为内部心理语言的过程(唐永红、欧小青,第7期)。语文统编教材的写作教学内容为教师开展写作教学提供了依据,教师要发挥学习设计者的作用,通过“情境设计—任务分析—搭建支架—作品发布”这一路径,完成教材写作内容的教学化设计,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的写作起点有动机、思维有图式、过程有支架、结果有意义(郑慧,第10期)。

实施素养本位写作教学。一是构建基于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素养培育模式。写作课程从指向文章作法的写作知识教学模式转向基于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素养培育模式。在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中,“知识本位”向“需求本位”转变、“教师立场”向“学生立场”转变,营造“学习者中心”的教学环境是核心。教师要聚焦典型任务的典型问题,组织支架式的微型教学;始终关注任务完成的“现场”,边诊断边给出处方性知识;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叶黎明,第2期)。二是借鉴“写作任务要素矩阵”教学。从交际语境要素出发,分析写作任务的角色、读者、目的、体式、语言等要素变量;从语篇要素出发,分析写作的主题、结构、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从特定文体的特征出发,分析具体的技法要求等(荣维东,第1期)。三是聚焦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偏误与回归。初中学段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课程层面的功利化、教材层面的边缘化、教学层面的缺失化问题(韦伟,第12期),学生往往囿于“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合乎逻辑”等艰涩的概念,以至于无法实践这些要求(黄珏明,第12期)。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复位与回归需要凸显“以理服人”的写作目的,明确“逻辑知识”的教学内容,满足“具体学情”的写作需求,追求“分类训练”的真实文体,构建“精神成长”的立体序列(韦伟,第12期);引导学生由纯粹的概念识记转向感性材料的研究,在具体问题中了解、内化议论文写作概念(黄珏明,第12期)。针对初中生驳论文写作中批判性思维不足的问题,要以明确批判性思维标准为前提,以审察论证为核心,围绕准确、公平、逻辑等展开,将规则阐释与谬误解析相结合,从技术取向和价值取向等视角,确立驳论语篇成功写作的必备元素(姚友良,第6期)。

(四)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核心素养的提出,中高考改革及教材改革等一系列变革,对语文课程建设提出了高要求。课程建设须在必要的理论基础上,明确课程开发的层级维度,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龚占雨,第7期)。如“行走的语文课堂”课程开发,将地方资源的选择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语文要素和语文能力互相融合,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范兢,第7期)。优秀的科幻作品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选入科幻作品,要考察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是否合乎主流,能否体现特定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反映时代精神;作品包含的文化观念是否立足民族传统,体现文化自信,同时又有开放包容的文化格局,有反思批判的眼光,能够展现时代文化特点;作品中所涉及的知识是否具有科学性,能否反映各领域较新的成果等(胡晓、赵炜,第1期)。

语文课程资源整合的审思。研究者比较中美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跨学科整合设计理念与路径发现:我国语文课程设计总体上采用语文学科单向整合的思路,重在理念倡导和设置综合性学习板块,而其他学科对语文素养的要求大多集中于学科内容的表达,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缺少结构性安排和专业性规范;美国英语课程则更强调跨学科双向整合,主要通过设定文学类与信息类文本并重的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同时设定历史、社会、科學和技术科目中的阅读与写作素养及其具体维度的学段标准和年级细目标准;我国语文课程跨学科整合设计须要正视时代挑战,突破传统学科语文的观念束缚,为语文课程跨学科整合提供规范化的具体课程政策要求(吴刚平、庄燕泽,第7期)。语文课程建设要加强对内容体系构建的深入研究。语文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课程层面的形态,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语文课程建设研究既要有理论辨析、价值体认与多方论证,也要有实践探索、科学总结与不断提升,如此方能真正达到建构的目的(解光穆,第7期观点摘编)。

(五)大单元教学的问题反思与实施策略

大单元教学的问题反思。大单元教学是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考察当前语文大单元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涵理解的偏差,将“大单元”理解为“大容量”,习惯性地把单元相关知识和学习资源统统放入教学方案,面面俱到地呈现单元教学内容;或者把“大单元”完全等同于“教材单元”,按部就班地套用教材体例来设计教学方案。二是目标呈现的错位,片面强调目标覆盖面,缺乏核心问题,目标散乱不聚焦,目标之间缺少内在逻辑关系。三是学业评价的断裂,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学、学习和学业评价没有聚焦学习目标,三者各自为政,未能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徐鹏,第9期)。

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一是正确理解大单元教学内涵。大单元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在真实情境中为实现特定目标而以某一主题或专题来整合学习内容、构建学习任务的系统;大单元的“大”,强调教师要有高站位和大格局,对教学进行整体观照,以促进学生完整发展为目标;大单元教学的“单元”是指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立的“学习单元”(诸定国,第9期)。二是规范单元目标呈现。大单元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呈现学习目标,需要立足学生视角、兼顾关键要素,科学规范、富有逻辑地表达;聚焦语文学科大概念,将“双基”融入学习情境,体现学习目标对教学全程的统领作用(徐鹏,第9期)。三是进行单元结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应聚焦单元教学目标,构建良好的单元教学结构,如建立学习内容的结构关系、设定学习过程的结构关系、构建单元内部各教学要素的结构关系、规划单元之间的关系等(曹刚,第9期);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要整体架构单元教学、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实现评价与教学一体化(邵朝友、陈体杰等,第7期);从思维认知的高度对文本表达规律进行解构和建构(尹逊才,第9期),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点应从大单元、大任务、大进阶的视域来确定,并使其教学价值与单元教学目标互相映照(于保东,第12期)。四是完善单元学业评价。大单元教学的学业评价在聚焦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可以融合“为了学习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评价”和“评价即学习”三种理念(徐鹏,第9期)。

(六)语言运用情境的内涵与设计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必要条件。

理解情境的基本内涵。从静态角度来看,情境主要是指语言文字材料的上下文语境,强调语境对于个体理解文本内容、建构意义的重要影响。从动态角度来看,情境主要是个体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其根本价值在于定义实践活动的目的、对象与方式等。言语实践活动的目的影响着实践主体运用语言材料的具体方式,而外部环境因素会对个体语言材料的认识产生重要影响(李倩,第5期)。

创设情境的基本策略。以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情境型测试(scenario-basedassessment)已经成为国际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1]。国际语文考试评价中的“情境”创设体现了突出测试构念的社会实践属性,贴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体验,关注情境形式与测试任务的内在关联等特质(李倩,第5期)。宏观方面,语文情境试题命制要把握四个向度:素养导向,情境立意有高度;实践为主,情境类型有广度;逻辑严谨,情境构成有准度;把握原则,情境设问有效度(丁世民,第5期)。追求情境设计的真实性、适切性与综合性(郑萍,第5期观点摘编)。微观层面,通过引入社会生活、学科认知、个人体验等多种真实情境,对语文知识进行整合性考查;从真实阅读的命题理念出发,重视阅读方法的建构、迁移、运用。通过评价变革倒逼教学变革,教学要变“以知识组元”为“以知识与情境双线组元”,变“关注阅读结果”为“关注方法、关注过程”(高鑫,第5期)。

(七)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语文教师与文本细读。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部分。一是要明确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视域。语文教师不同于文学评论家,对语文教师而言,细读文本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语文教师应明晓自己的身份、解读视域和使命(蒋兴超,第9期)。教师备课第一步是“赤手空拳”研读课文,要适当跟踪和了解学术研究界的新成果,将一些比较新的、有共识的学术观点转化到自己的教学中(温儒敏,第9期)。面对文本解读的“边界模糊”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还原作者意图、参考编者意图,尊重学生的合理解读(郭跃辉,第11期)。二是要借鉴理论优化文本解读实践。如从语篇学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教会学生运用语篇衔接的指称、省略和替代以及词语衔接等几种关系来阅读文本;对语篇信息的解读,尤其是对主位推进变化模式的解读,如平行模式、链接模式、集中模式,帮助学生把握文本作者围绕主题展开叙述的方式(薛城,第11期)。再如,运用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研读剧本,剧本的释义层研究文本语言文字直接呈现的显性“情节—形象”、间接呈现的隐性“主题—内涵”,指向剧本“说什么”,重在理解剧本,属于基础阅读;解码层研究剧本的文体特征、文体形态与篇性特征,指向剧本“怎么说”,旨在揭示剧本建构的奥妙,属于专业阅读;评鉴层研究剧本揭示的深层社会文化与母题原型文化基因,与剧本对话交流、评价其优劣高低并内化(莫先武,第11期)。三是要探索多元解读的实操方略。如聚焦文言作品的言语形式,立足中观层面去研究文言文阅读教学,从省略、留白、顺序、映照、延宕和节奏等言语形式来理解言语内容,突出言语意义,揣摩“言志”“载道”(沈华,第9期)。

语文教研实践与探索。针对校本虚泛、教研和教师课程意识不强的痼疾,构建课程视角下的学科专题式微型教研模式:聚焦问题—确定专题—理解课程—提升“六课”技能;形成教研管理推进策略:试点先行、片区推进、向外辐射,区、校、组、个人联动教研;实施语文学科教学研讨三步法:教学依标“五追问”、教学对标“去十蔽”、教后验标“写中进”等策略(刘菊春,第3期)。

(八)中考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取消考纲的中考命题变化。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取消中考考纲是为了全面发挥课程标准在教学各环节的统领作用,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随着再次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全面落实,中考命题将会更多地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表现;中考复习将不再热衷于刷题,而是更加重视回归课本;教师将要思考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教学中将会普遍采用“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更加重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黄土荣,第3期)。

新时期中考语文试题特点。考察各省区市中考语文试卷,整体命制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渗透《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与评价建议”的相关要求,对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命题要求(李涛,第3期);紧密关联统编教材,追求教、学、评的内在一致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优化学教方式(章新其等,第4期);追求语文评价的特色与文化(李祖贵,第3期)。

中考试题问题考察。综合考察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命题情况,试卷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如少数试卷语料质量欠佳,情境设计不理想,影响测评效度;模式化、结论先行、未指向文本核心等试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写作材料和话题选择学生立场体现不足(章新其等,第4期)。文言文命题从选文角度看,有些考卷对评价标准把握不准,难易区分度不明显;从题型设计角度看,有些考卷题型陈旧,创新不足;从考查内容角度看,有些考卷试题语文性不足,考查精准度不够;从所考查字词的角度看,有些考卷对文言文核心内容认识不清,专业程度不够(刘巍,第3期)。情境任务作文命题存在评测载体不够完善、评测要素不够完备、评测思维不够深入、评测核心不够明确的“四缺”现象(鲍国富,第9期)。名著阅读在提升名著阅读赋分比重、扩大名著阅读测试材料开放度、深化名著阅读考查综合度等方面须要继续完善(梁蔚莹、关宇,第2期)。

中考试题优化建议。命制中考试题必须在材料选择、情境创设、试题编制、评分细则拟制的整个流程中,时刻保有学生立场,践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金瑞琪,第1期)。基于阅读能力层级的文学类文本试题命制,选择符合人文主题导向的命题文本,构建日常学习或生活场景,进行符合学生真实认知水平的问题设计,运用SOLO分类理论设计示例式、层级式的答案示例(孙涛,第6期)。中考情境任务作文须要明确情境内涵、形式、支架,矫正情境认知;统筹规划写作测试要素,矫正任务驱动;呈现显性思考特质,矫正思维缺失;凸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矫正德育缺乏(鲍国富,第9期)。运用联结策略改进名著阅读测评,如采用联结名著与文化、联结主题与人物、联结作品与生活等方式,使名著阅读的考查由碎片化、浅层次的单纯识记转向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解鉴赏(陈菊飞、郑静君,第2期)。针对跨学科命题误区,要抓好本学科的主线,守好跨学科的边界,命题要巧妙立意,避免着力不深(齐沁儿、叶丽新,第10期)。

三、未来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展望

(一)“三种文化”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实施

2021年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通知,明确要求对中小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三个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何结合革命传统作品解读及教学让学生从中汲取革命精神的养分和力量,将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如何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内在联系,结合汉字、书法、成语、古诗文等教学具体主题,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如何充分挖掘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如何探寻语文教育与“三种文化”教育的耦合性与互动性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均是新时期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主题。

(二)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

即将出台的义务教育新课标,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指引着新时期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方向。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全面阐释新课标的主要内容,梳理总结新课标的实施原则,研究探索新课标对于语文教材编写、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评价与测试的方略,这些都是科学开展语文课堂实践的重要研究主题。

(三)语文知识与核心素养

谈语文素养,离不开语文知识,没有相应的语文知识就谈不上核心素养的培育。依据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观点,知识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种基本类型;素养能力的形成,需要将三类知识综合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彼此相互联系的结构化整体。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探明语文知识的类型特征与素养形成的关系,阐明语文知识的结构化原理,探索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知识学习的认知建构规律。

(四)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设计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以素养为核心发生价值转型,大概念成为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目标的重要锚点,大单元教学则是承载大概念的重要载体。

当前,很多教师对学科的把握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局限在零散的知识点上,对学科整体的结构、核心的思想、关键的内容缺少把握和认识[2]。未来语文教育研究需要将这两项研究进行关联贯通,进一步深化对语文学科大概念的本质理解,探寻确立大概念的内在理据,探索承载大概念的单元教学目标、内容与形态,实践用大概念分析单元文本、组织教学材料的学理,合宜有效地提炼大概念、迁移大概念。

(五)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评价

整本书阅读具有深远的课程与教学价值。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仍然面临“角色困境、行为困境与思维困境”[3]。探索适应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突围策略,发掘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视域下的名著教学实践要点,描述整本书阅读的关键能力水平表现,构建常态化的整本书阅读评价体系等,需要借鉴国内外有影响的阅读推广及评价项目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测评实践,通过实证研究科学把握整本书阅读的规律与特质。

(六)语文课程中的跨学科学习

语文课程的发展既有语文学科内的目标和内容,也包括“语文学科+”相关内容与时俱进的各种变化。语文课程中的跨学科学习将培养学生人生发展的整体目标融入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之中,须要将社会、科技、历史、文化等各类阅读与表达资源纳入语文课程。语文课程中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的确定,面对教育的实际情况,如何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发不同的方案,还须要进一步探索实践,推动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各科学习的深度融合。

作者:李金云 李胜利

第4篇:初中数学教师述职报告-初中数学教师述职报告 初中数学教师述职

报告

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关于初中数学教师述职报告相关资料,更多内容尽在的述职报告专题栏目中,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这一学年以来,本人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年级的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且还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励。此外,还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使学

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过程中所得的一些体会: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在教学工作方面,优化教学方法,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认真钻研教材,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结合学生实际,发展学生心理;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学生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以学生创新学习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主动评价,运用启发学习、尝试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在教学中求创新,在活动中促发展,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训练,精心设计练习作业,练习作业有层次有坡度,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培养良好

的作业习惯。

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热情辅导中下生,有组织地进行课外活动,活动讲究实效;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做好学生的补漏工作。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欠交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就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他们也体会到成功感,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3、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活动,活动中积极发言、共同探讨问题。参与听课、

评课,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4、与班主任、家长密切配合。常与班主任互相沟通,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访了解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在假日的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表现,互相沟通,共商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使学生能健康发展。发现个别学生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并力争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子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共同培育好青少年一代。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所提高,但差生与优生的距离较大,中差生较多,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今后,我决心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中下生的辅导,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更大的提高,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转眼的时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又走过了近20个年头。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转眼的时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又走过了一年。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

我、师生互动

担任初二数学教学的工作,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同学的希望,我决心尽我最大所能去提高自身水平,争取较出色的完成教学。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牢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继续向老教师学习,抽出业余时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

第5篇:初中数学教师述职报告-初中数学教师述职报告 初中数学教师年度述职报告

初中数学教师述职报告-初中数学教师述职报告 初中数学教师年度述职

报告

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关于初中数学教师年度述职报告相关资料,更多内容尽在的述职报告专题栏目中,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这一学年以来,本人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年级的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且还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励。此外,还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使学

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过程中所得的一些体会: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在教学工作方面,优化教学方法,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认真钻研教材,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结合学生实际,发展学生心理;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学生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以学生创新学习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主动评价,运用启发学习、尝试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在教学中求创新,在活动中促发展,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训练,精心设计练习作业,练习作业有层次有坡度,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培养良好

的作业习惯。

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热情辅导中下生,有组织地进行课外活动,活动讲究实效;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做好学生的补漏工作。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欠交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就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他们也体会到成功感,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3、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活动,活动中积极发言、共同探讨问题。参与听课、

评课,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4、与班主任、家长密切配合。常与班主任互相沟通,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访了解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在假日的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表现,互相沟通,共商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使学生能健康发展。发现个别学生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并力争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子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共同培育好青少年一代。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所提高,但差生与优生的距离较大,中差生较多,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今后,我决心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中下生的辅导,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更大的提高,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转眼的时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又走过了近20个年头。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转眼的时间,我在教师的岗位上又走过了一年。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

我、师生互动

担任初二数学教学的工作,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同学的希望,我决心尽我最大所能去提高自身水平,争取较出色的完成教学。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牢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继续向老教师学习,抽出业余时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

第6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调研报告

发布:2010-11-26 11:34:38 作者: Webmaster

2010年

9、10两个月,对王庄寨二中、花园一中、孙六一中、尹店一中、北关三中、县和平路学校,通过听课、座谈交流、查看教学资料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调研,听课20多节、查看教学资料近60余份、教师交流50多人次。现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情况总结如下。

一、现行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

1、听课方面:在所听的课中大部分课令人满意,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理数的加法”、“二次根式的加减”等,这些课的共同特点是:⑴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改观,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⑵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活动;⑷尊重学生的创新劳动,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角度色思维。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打破了“以讲为主”的束缚,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教者尝试性地设计了“课本例题的探究课—变式练习”。通过对几道几何例题的不断探究,使学生巩固了有关的基本概念,熟练地掌握了有关定理的运用,通过对例题及变式图形的分析和证明,提高了学生画图和推理论证的基本技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比较、猜想,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了思维水平,发展了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更好地理解、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者既教猜想又教证明,使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们深深感到一定要改掉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实验课题,让静止的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让机械地接受数学结论变成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发现结论,这样才能让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走进课堂。

从总体上看,尽管在课堂教学上有几个亮点,但仍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

(1)教师习惯于灌输性地传授知识,一言堂现象比较严重。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几乎很少有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设想一下,如果能让学生尝试去做,哪怕做的不很很完美,心里一定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在老师给予肯定的同时,恰到好处的点拨,他便会快速地投入到深层次的探究之中。

(2)问题设计、师生互动缺乏深层思考。

有的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比较风趣也比较幽默,学生听得天花乱坠,但往往在一片笑声中,却感到什么也没有学到;有的教师讲课时设置了许多问题,师生之间有问有答,课堂气氛热闹非凡,但检查一下学习效果,却很不理想;有的教师能够精讲一些重点问题,留出时间让学生做各种花样的习题,虽能使学生应付一些形式训练题,却又限制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依然采用简单的“一问一答”式,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这表面上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提问的方式是“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导致没有真正的思维互动。

2、调查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后交谈,大多数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的“喂知识”,习惯于老师去“推动”、“拉动”他们学习,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即使偶尔给他们一点时间、一点主动权,让他们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学生却表现出无所适从,不善动脑,不会动脑的状况,所以老师还是只能回到老路上去“灌输”。 同时,调查显示,学生不喜欢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感到疲倦、厌烦,没有活力,课堂缺乏生机。

学生对“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反映的是:交流、参与、自我表现;学生对“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的态度,问卷统计结果表明:⑴老师要用幽默的语言、形象的事例,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⑵讲课要多引用典型实例分析,多联系实际,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在遇到问题时,多让学生进行讨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⑶适当控制课堂纪律,注意调节课堂气氛,讨论时要活跃,听讲时要安静。⑷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希望和老师建立起平等和朋友关系,自尊心能得到保护。学生希望独立、自由和受尊重的愿望更为强烈。⑸教师

的人格力量是上好课的源泉。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老师拖课表示不满,很少有学生认为“老师拖课是责任心强”的表现。

3、调查教师⑴教学方式教的方法比较单一,基本是讲授法,40%的教师在教学中偶尔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是表现在向学生灌知识,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容器。⑵学习方式

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调查表明,45%的学生学习数学靠“听讲、记笔记 、做课本习题”,20%的学生“大量做辅导书上的习题”。⑶师生交流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0%的学生与教师经常交流,50%的学生偶尔与教师交流,20%的学生与教师从不交流。交流的方式也仅限于学生问教师题,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只有14%的学生“请教老师”,40%的学生“找同学商量”,这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时间太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其一方面是“害怕老师”,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时间用于备课,做题批改作业,很少主动与学生交流。⑷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问卷统计结果显示:42%的学生“喜欢数学”,20%的学生“喜欢看数学课外读物”,30%的学生“对数学感兴趣”,13%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5%的学生“比较讨厌数学”。问卷中对于“为什么对数学感兴趣”,学生回答是“数学可以增长智慧”、“升学考数学”等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分析,目前教育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到位;

(二)三维目标的确定不明确;

(三)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不具体、不到位;

(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浮在表面没有深度;

(五)教师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实质性的赞赏与尊重。

三、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研读课标,潜心钻研教材。

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必须研读课标,钻研教材,认真备

课。领会课标精神实质,灵活把握教材。强化教学设计,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与策略,创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环境,最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发展。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动手操作教学。教学中要从学校及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生身边、日常生活资源,自制教具与学具,设计动手操作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

(三)深化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加强自学,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首先要注重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在实践中强化教学设计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法指导,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次,积极参与以小课题研究为主线的

“三制” “三课”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中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四)深化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在小课题研究中,首先要加强选题研究,不宜大,更不能过小,要符合研究实际;其次,要注重研究的过程与研究的指导,再次,重结果的运用与推广和材料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有成效,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使校本教研更加深入有效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7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结题报告

课题阶段性总结

尼三中数学教师:黄冬霞

我们学校数学组的课题是《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我研究的子课题是《数学课堂练习变式训练的研究》,我经过一年多的认真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成绩在逐渐进步,我相信以后的学生进步会更大。现将我的研究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课题的基本目标:

一是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数学课堂练习变式训练的研究,来提高全体参加实验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二是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我自身的学习,使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使我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在经过反复论证确定研究本课题后,我就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展开了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被我调动起来了,但考试成绩实验班和非实验班比较下来,感觉没有太大的变化。我认为可能是实验时间较短的原故。

等进入下一年的研究时,我会调整一些做法,加大题型变化,适当降低变式难度,多给学生以大大的表扬;我要再辛苦点,加大对成绩弱的同学的关心和辅导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这一年多的研究中,我认为我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首先就是课堂教学上要以精彩的内容来吸引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精心备课,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自身的再学习。

2、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意识增强了,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均名列前茅,成绩提高很快。

3、通过课题的研究,增强了我和学生间的关系融洽。很多同学和我交上了朋友,我们之间不仅只讨论数学问题,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也经常在一起交流。

四、经验与教训反思

通过一年来的研究,我认为变式训练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策

- 1

第8篇:初中数学课改报告

张莉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及要求也在不断地发展。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讲背景来源,讲思想方法,注重过程,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材编排上也从封面设计,导引,章头图片及正文的“思考,探究,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等都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通过本学期的实验教学,感受颇深:

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辅助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新课改发生的变化

1.转变了教学观念,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

2.感悟文本的能力增强了,授课能力提高了。

以前过于依赖教参,现在结合教参,强调学生阅读的同时提醒自己应该加强阅读,这样我们才能与学生形成更好的交流。

3.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一是在把握教学内容上,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当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在教学方式强调积极探究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们努力探索新教学方式的操作程序、实施步骤,改善教学呈现方式,

实现包括启发式、讨论式、接受式、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组合。

4.作业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一刀切”,而且形式单一,时间久了,学生难免感到厌烦。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考查学生上发生了变化。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不能一样齐”。走进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单纯地以分数认定,对学生的长处和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我们都给以关注

6. 进一步改进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新课改,各班学生都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即学习状态比课改前更为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性增强了。

7.教学技巧提高了,懂得及时控制教学量。

每节课突出一两个重点,避免面面俱到。这样学生才不会混乱,能抓住重要的知识,学会应用知识。对于难点要讲解慢一点,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8.新课改让教师更注意反思与总结。

对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更好的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改中,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成长

1.“做数学”,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2.“玩数学”,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激发创造灵感

“问数学”,让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开发创造学生潜能

实践新课标中的困惑

1.新课程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面,指出了合作学习是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手法。重点班学生的活动开展地是比较不错的,但是普通班上的学生普遍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小组长仍然唱主角,课堂成了教师和几名尖子生表演的舞台。

2.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了教学难度问题,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不得已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很难把握教材、教学的难度,拿不定中等程度的学生,是以习题难度为准,还是以复习题的难度为准,教学中容易顾此失彼。

3.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调动积极性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如果教师仅仅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情境,而没有引领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学习数学之信心、成功的乐趣,学生的兴趣只能是表面的、浮燥的,而不是自发的、持久的。

4.新的教材知识体系和数学思想的呈现方式是螺旋上升的,代数和几何的知识虽然写在了一本书里,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相互融合,灵活性就大大的加大了:学生学过了代数知识后就要去学习插在两个代数知识之间的几何内容,使代数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得到延续学习和应用,学生在学习下一步代数知识时对前面的知识已经产生了遗忘,可是数学知识自身是有认识基础的,即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前面提到的这种编排体系使现在的数学教学出现了学了代数忘几何,学了几何忘代数的现象,使教师不得不在下次教代数(或几何)时对前面的几何(或代数)知识再次复习,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面对这种困惑我在教学中作了一定的探讨:有些内容的难易程度在课时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教学方式相应的偏重与学生的自学和探索,编排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组。数学自身发展总结的规律和发现的方法以及蕴涵的数学思想不能因过多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化而被忽视,如乘方的意义、运算规律等。新课程标准仍然要求注重双基但新教材在习题配备上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我就根据需要自行配备了相应的训练。

另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流于形式。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问题二: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

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问题三: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否容易被动学习,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我们说,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问题四: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问题五:教师不知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这样做了。但学生活动时,教师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看看教案、或摆弄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侯,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第9篇:初中数学述职报告

2011—2012 年终述职报告

安涛

参加工作以来,我严格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加强师德修养,严格约束自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服从领导安排,与同事、学生关系融洽。在日常工作中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现就我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乐于奉献。

二、教学工作方面

在这半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担任初一

9、10班数学教学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挖掘教材,思索教法,研究学生。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互动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每

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力图在45分钟掌握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

3.课后作业认真挑选,精选精炼,不搞题海战术。并且注意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分层作业,即在基本作业的情况下,有能力的同学布置提高题。。

4.在教学和辅导之外,我还注重课后的回顾反思,挖掘讲课中的薄弱点,不断完善。不断思考怎样的教学方式是最有效的。 5.参加教研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认真参加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虚心向同组的老师请教学习。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另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级培训,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在工作中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多阅读书籍和网上资源,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使自己在教育理念、管理能力、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等稳步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是我的基本工作,而教与学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才能实现自己在业务上的进步与飞跃。中考制度的改革对数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小学生励志的诗歌下一篇:对的谈恋爱的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