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公共关系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教学改革思路,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探讨提升“公共关系学”教学效果的路径和方法,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反哺体系,突出科研、教学、学生三者之间联动系统,开辟第二课堂,取得较好效果。

第一篇:公共关系学论文

公共关系学中人际传播与公共关系传播的区别

传播是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联系社会组织与公众对象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主要是通过传播及其媒介来实现的。信息的传播是人类亘古至今的普遍现象,是渗透于人们的生产活动、政治活动、贸易往来、经济协作、文化传递等各种社会活动中的基本社会行为。特别是当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作用、传播的功能日益显得重要和突出,它要求人们必须深刻理解传播这一横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纵联人类历史发展整个过程,跨越时空界限的,影响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尤其是要了解和认识传播所承担着的重要的社会功能。

一、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

人际传播是指发生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社会行为。它是构成维持社会的前提,是人际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最常见、最普遍渗透于人类生活一切方面的基本传播方式。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彼此往来。人类生活的实践范围很广泛,人类交往的方式和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我们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讲人际交往的艺术尤为重要,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以与之适应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指导与人交往的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尊重他人,以长远的眼光来看,交际就会圆满。因此,人际交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随机性和即时性。现代化社会生活是人们奔忙穿梭,匆匆相聚又匆匆分开,形成人际交往频率快、时间短的活跃局面。每个人可能与几位过往密切、相知很深的亲属朋友、师长保持长期的联系,但与成百上千的人只是泛泛之交。现代人际交往的即时性特点体现了人际交往中更大的自由度,亦即相互间的责任、期待和由此带来的负重感都相互减轻,人际传播是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传播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同时还可以根据反馈来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假如对方误解了你的意思,可以随时进行解释和表述。但是,这种性质的交往包括人们交往的偶然性,交往内容的不完整性以及它的短暂性。

广泛性和灵活性。广泛性是指人际交往的视野开阔、人员众多、范围宽广。现代人广交朋友、博采信息,跨越单位、职业、性别、年龄、职务等纵向及横向的障碍,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人际联系,人际传播一般在小范围进行,在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很灵活,可以在茶余饭后、工余假日,途中、家里及单位进行。人际交往传播的灵活性是很大的。

互益性和感染性。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有利于缩小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传播者还便于利用语言以外的力量来吸引和感染对方,传者和受者两方面很容易产生亲近感,人际交往的存在既是为了需求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是否有交往关系,交往状态是否良好,取决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精神上和物质上是否有所收益,以及双方收益是否公平。现代人际交往的互益性特征是由现代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如果在交往中双方能够为对方提供合理的、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回报,那就会在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一旦一方感到对方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资上都不能使自己有所收益时,或感到对方的需求对自己是一种负担时,双方的关系便可能淡化、疏远,直至终止。

技巧性和效能性。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人际交往是为了树立组织形象、传播沟通信息,为了协调、咨询和建议,达到传播的交往的目的,人们要依据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人际传播的技巧和方法,研究对方各方面的特点和行为特征,采取灵活多变的交往方式,以达到交往的目的,所以说人际传播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在传播时一定要考虑到接受者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文化修养、社会阅历等诸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同时还要珍惜时间,注意办事效率是现代人际交往的重要特征,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变,文化生活的多彩纷呈,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时间的紧迫性,时间与效率以成为指导人际交往行为的信条,因此人际传播要注意它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人际传播与公共关系传播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属于社会范畴,都是能动的交流行为,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过程,都具有相互作用的功能。而且,人际传播可以作为公共关系传播的辅助手段。但是,它们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人际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单个的个人,后者指组织化了的个人;前者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信息交流活动,后者研究的则是代表组织的个人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组织信息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全部要领和最高艺术,在于满足别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需求。要能够根据别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投其所好,舍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尊重他人,要能够让他人随时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让他人能够感觉到你的友善,那么你将是一个受欢迎的人。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莱斯·布吉林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人际交往的法则,即:接受、赞成和重视。接受,是指接受他人。赞成比接受更进一步,要善于挖掘别人的优点,因为赞美能激发人的潜力,能改变人、塑造人,赞美的功效为人际交往增加积极的内涵。重视意味着价值的提高,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言行可以体现对他人的重视。美国一位著名的法学家约翰·伊理治曾经在他所著的《交涉的能力》一书中,提到有关交际必须注意的两点:第一,不论何种交际,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行为。第二,交际不是科学,而是一种艺术。

人与机械,人与动物,以及人与自然界,虽各有其沟通的方法,但是不论在何种意见的沟通的情况下,人都是具有绝对主导权的。

二、公众传播及其特点

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而公共关系则是从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它们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各不相同。人际传播手段一般比较简单,人际传播是指发生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社会行为。它是构成并维持社会的前提,是人际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最常见、最普遍渗透与人类生活一切方面的基本传播方式。公共关系活动中涉及量比公共关系传播手段相对复杂一些。

人际传播的对象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则是有组织的着眼于某种特定联系的群体。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的涵义,传播是作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它的首要作用是传递信息,相互了解,联络感情,影响态度,引发行为,发展关系。了解传播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认识公共关系活动的本质,这对于指导我们的公共关系时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观念为母题,以传播内容的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把传播区分成不同的传播类型,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观念在公共关系领域的运用,就形成了公共关系传播这一独特的传播形式。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组织,不是个人,也不是职业的信息传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受众是特定社会组织的目标公众,目标公众是一个构成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这样一个群体概括地区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组织的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与组织构成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公共关系传播的渠道众多,媒介广泛。由于公众的构成复杂,形态各异,因此,公共关系传播要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渠道和媒介与自己的公众实现信息的交流。公共关系传播有其明确的目标,公共关系传播就是沟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来协调关系、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声誉。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双向传播,由于工作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是社会组织构建良好生存环境的前提,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更应该重视公众对象的能动作用,更强调与公众对象的平等的双向交流,而区别于单项的宣传和灌输。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可以聚集数十、数百人,发传单、贴海报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扩音器做报告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听到,举办展览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万的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的需要。因此,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达到与理想的传播对象接近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时的特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信息。在这方面,电子传媒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才能不失时效。社会组织为寻求与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而开展的公共关系,主要是通过传播来实现。

总之,无论是人际传播,还是公共关系的传播都是人类产生以来的社会现象,传播行为是人类最主要的社会行为之一,一切生产和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传播。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传播行为,不通晓和掌握一定的传播方式和技巧,不会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就无法成功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那么也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周 衡 杨 桪

第二篇: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摘要:公共关系学课程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具有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将课程思政引入公共关系教学实践是适应和体现新时代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在教学中实现塑造价值、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分析公共关系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基础上,对公共关系学的 “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教学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 公共关系学 教学探索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是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统一,以“隐性思政”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因此,将课程思政引入公共关系教学实践,是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关系学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今后工作实践中能遵循符合时代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去开发和设计企业的核心理念。因此,探索在《公共关系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公共关系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 公共关系学的教学目标天然具有“课程思政”效果。公共关系学属于管理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是组织通过和客户、渠道合作者、供应商、媒体、政府等公众进行有效的传播,与各类公众进行双向沟通,来树立自身美好形象,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公共关系学的一个隐形前提就是要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这与大学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不谋而合。

2. 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涵盖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共关系学教学中的公共关系职能、公共关系人员素质、公共关系策划和实施、新闻媒介关系等重点内容相契合。通过将专业课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就会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接受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等思想政治教育。

3. 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课程思政”土壤。虽然,公共关系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道德和心理等柔性手段为宣传、沟通和说服的主要形式。但是,相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单一的理论性灌输式教学方式,公共关系学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实操性和多样性,在案例教学、实务演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中引入思政相关内容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欣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公共关系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措施建议

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课程改革实施方(学校、学院、教研室)、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从制度设计、教师素质、教学内容等多个维度入手,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关系学顺理成章地成为“隐形思政”课程。

1. 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体系。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来推动完成。首先,学校或学院应制定相关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奖励措施,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其次,建立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政治专业能力。最后,加大教师教学自由度。“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教师教学来讲是一项改革,是一项创新,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有相应的改变,学校应加大教师教学的自由度,为教师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2. 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开展“课程思政”最主要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是课程和思政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把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深度结合,将思政能力培养放到和专业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十分有必要增强教师队伍的思政意识。

3.丰富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思政内容。利用教材、文献、网络等各种资源,充分发掘公共关系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积极探寻思政内容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建立专业课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联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将思政内容融入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4.优化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形式。公共关系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纯粹的课堂理论式教学无法有效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应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优化教学形式。比如,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从浅层学习转入深度学习;设计相关具备思政元素的项目让学生实践,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感。在提高学生公共关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感、责任心。

5.重视案例教学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应用。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案例中的事例、任务都是基于一定的现实而编写,通过案例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接受度。比如,创维集团曾经做过一个公关活动,以夫妻为参赛单位,在一分钟内男方先说:“我爱祖国也爱你”,女方接着说:“我爱你也爱创维彩电”,轮番诵说,以次数多者为优胜。此次比赛不仅使创维电视赢得了消费者的关注,也倡导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企业的责任感。将这类案例引入教学,学生不仅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公关理论知识,还可以自然而然的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6.创新公共关系学课程考核。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上的新的模式、新的理念,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变化,因此,考核也应该有相应的改变。考核内容方面,除了考核学科专业知识外应引入思政相关内容,这样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思政知识;考核方式方面,应根据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外加入在线学习平台、案例讨论、项目实践等方面的考核。

7.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反馈。“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好坏,最终还需要通过学生得到反馈。一方面,要避免一味的强调专业知识和过度地进行思想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兴趣,达到相反效果。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反馈,进行有效的调整,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积极丰富教学内容,以达到和实现“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

三、結束语

“课程思政”和思政理论课程一起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阵地。思政理论课程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而“课程思政”也是未来专业课程建设的方向。公共关系学课程因其课程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开展思政建设的优势以及必要性。公共关系学专业课教师应具有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建设的意识,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综合各类教学方式,优化考核模式,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基金项目:2019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编号:A20191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3]高治军. 普通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推行课程思政探索性实践——以公共关系课程为例[J].学术交流,2018,(8).

作者:马乂琳 许雅玺

第三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科研反哺教学初探

【摘 要】本文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教学改革思路,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探讨提升“公共关系学”教学效果的路径和方法,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反哺体系,突出科研、教学、学生三者之间联动系统,开辟第二课堂,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科研反哺;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川北医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四川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12-58)的研究成果。

在管理学、传播学等本科专业的设置中,“公共关系学”是一门重要课程,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教学任务相对艰巨,这需要教师不断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调整教学方法,转换教学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主要面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和全校医学生,学生的受众面比较广泛,课程开设历史悠久。“公共关系学”教学组在吸收历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大胆进行尝试和创新,积极开展科研反哺教学的改革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科研反哺教学

任何教学改革是解放学生和教师积极性的过程,愈加解放,愈加重视教师的作用,也就是说,任何时候教师作为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1. 承擔“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师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该课程主讲教师从事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多年,曾经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科研意识较为浓厚,科研能力较强,近四年先后发表传播学学术论文11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教师的科研为课堂知识的讲授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将最新学术前沿知识带入课堂。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由于多种政策原因,造成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而且这种分离的现象日益严重,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将科研的最终目的理解全面。事实上,该校大力发展科研,主要有两种目的:一是科研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服务,教师科研就是为了弥补教材作为静态知识载体无法动态呈现知识的不足,同时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纠偏补漏,使教学内容更加活泼深刻。二是科研为提高教师的潜能服务,通过科研不断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增加自身的潜在价值,并转化为现实价值,以科研的成果服务社会。为此,教研室在开设“公共关系学”课程时,对任课教师不但提出科研要求,而且要求科研和教学相结合,集中体现在教师的科研与课堂传授的知识相一致,而不是科研的对象不在课堂教学的知识范围之内。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将自己的科研带入课堂

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科研带入课堂,有个重要基础就是,教师的科研与课堂教学的知识具有一致性或相关性,教研室对此进行评估、定性,同时,教研室还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将科研带进课堂。

最主要的是通过知识的讨论,将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实现完美结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或者围绕某一个学术前沿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或者向学生补充最新最前沿的学术信息,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同时,在组织学生讨论学术前沿知识时,积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被拓展了,书本知识与学术信息联系起来,静止的知识变得活跃起来。

其次,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带入课堂。科研反哺教学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科研成果进课堂,而是整个科研的一套方法、科研精神及其科研成果全方位进入课堂教学。教研室坚持这一理念的根据在于学生学习和教师科研的过程具有很大的重合性、相似性,都需要探索精神、总结规律、个性化和创新性。这就是将科研的规律性运用于具体知识的运用之中,使知识学习系统化、体系化。关于这个事件发展的动态趋势有着不同的理解,学生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做出阐释和预测,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容许学生对知识的差异化理解。

最后,综合运用其他方式开展教学。例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公共关系学的前沿学术问题的搜索;邀请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走进课堂,分享实践案例,学生从学理上进行分析;设置学生提问环节,教师从学理上进行答疑,等等。综合措施的运用,不仅将科研精神、学术知识融合在一起,而且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的效果。

3. 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为学生的科研实践搭建平台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科研的积极性非常高,充满理想和激情,但缺乏科研的平台,川北医学院和其他很多高校一样拥有大学生科研的一些平台,但要经过科研立项,很多学生难以利用这个条件。因此,为了扩大学生参与科研的范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不仅为了深化自身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而且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好平台,实现以兴趣为主,而不是以能力为主的目标。这不仅与学生科研立项的平台相互补充,而且在最大范围内激发学生兴趣,吸纳更多学生通过科研形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公共关系学”开展的科研不是目的,而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公共关系学”主讲教师承担不同等级的科研课题4项,拿出其中的3项吸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为科研反哺教学提供了保障,学生拥有明确的思考对象,研究经费上拥有较好的保障。

二、学生的科研反哺教学

学生为主体是“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取得效果的关键,教学改革的其中一个目标是恢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习的自觉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科研反哺教学同样离不开这一点,当然,科研反哺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科研反哺始终占据主要地位,起着引领的作用。

1. 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

很多学生对科研产生神秘感、畏惧感、陌生感,川北医学院“公共关系学”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授课,学生对科研的认识依然肤浅,导致学生忙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科研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科研对于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价值以及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意义。实践表明,经过全面宣传和了解之后,学生非常愿意参加教师科研,训练科研能力。我们一方面通过授课教师的启发引导,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成绩考核体现科研优势效应,也就是在指定期末答卷中,如果采用前沿知识回答问题,将获得加分的机会;平时成绩考核中,如果发表了“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科研论文,也获得加分的机会。

2. 确保学生科研的主体地位

前期完成的基础性工作是,选出自愿参加科研的学生,然后按照学生自愿原则,将积极参与科研的学生分为小组,最后教师确立科研论题,全程指导学生科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全自主设计问卷,自觉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主动思考遇到的问题,教师始终扮演把关人的角色。在一学期的“公共关系学”教学过程中,67%的学生参与了课题调查或科研论文写作。

例如,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共5人,积极参加2016年中山大学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参与比赛的题目是“三星手机爆炸事件的危机公关”;医院公共关系研究方向,公共事業管理专业学生共21人,调查分析基层医院的公共关系开展状况,形成了学术论文《基层公立医院公共关系建设状况调查》(《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还有两篇学术论文待刊;人际关系传播研究方向,2013级临床医学生共19人,调查分析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形成了科研论文《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四川南充市的调查》(《改革与开放》2015年第2期)。通过科研的调查和写作,夯实了知识,深化了理解,在服务社会、思考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学生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进行反馈

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是科研反哺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教师将成功经验作为样板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从理论上揭示实践的关键之处,深化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寻找知识学习的薄弱之处。整个教学全程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参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实践表明,通过严肃认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学生运用书本知识的自觉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的总结反思,基本上可以消除知识掌握不够清晰、理解不到位的状况。另外,我们通过新媒体进行展播,将优秀学生作为榜样进行宣传,让广大学生感受到将课本知识与科研结合起来的乐趣,深层了解科研精神和专业知识学习的联系和差异。

川北医学院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立足科研反哺教学,取得了一定进步,然而,未来的提升空间依然很大,配套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学校层面如何建立有效机制激励更多教师参与科研反哺教学的活动中去;教师如何将自身科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相长,而非教与研的分离;如何保障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尤其以点带面,引导更多学生参与进来,这些都需要在学校层面和学生管理方面建立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这一探索得到长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红,程学竹,赵可.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5-88.

[2] 冷晓彦.基于“行动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29-32.

(编辑:王春兰)

作者:胡言会 王小娟

第四篇:新时期“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关系教育教学开始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目前在这门学科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从各方面进行改革,以便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贺瑞霞(1969-)女,陕西府谷人,榆林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陕西 榆林 719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榆林学院改教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0715)的研究成果。

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04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艾维·李在纽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标志着现代公共关系的诞生。后来,美国学者伯内斯从事公共关系实践活动的同时,更注重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努力使公共关系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他在战后主要从事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及教学。1923年,伯内斯撰写了《舆论之凝结》一书,并在纽约大学首先开设了公共关系课。1952年,伯内斯完成了《公共关系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这标志着作为一门学科的公共关系学基本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公共关系传入中国,各领域和部门逐渐展开公共关系实践活动。1985年,深圳大学第一个设立公共关系专业。紧接着国内许多高校在一些相关专业开设公共关系必修或选修课,公共关系教育教学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因为公共关系学是新兴学科,并且在我国教学中涉足的时间很短,所以,很多高校对这门学科的教学还是在摸索中前进,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下面以笔者所在院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对目前公共关系学教学加以分析探讨。

我校于1994年开始在政教专业开设“公共关系学”课程,一直以来沿用的多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现代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型,开设公共关系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那么,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

“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篇和实务篇,从使用的教材以及课时安排上来看,理论部分都占了较大比重,而实务部分也主要是传播的有关内容,实际操作性的东西涉及较少。并且很多公共关系学教材中没有编排公关礼仪这部分,教师也不加以讲授,而这部分内容对于有效增强学生修养、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以及提升未来的职业素质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偏重理论部分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未突出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教学中必须要突出其实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地加以掌握和应用。另一方面,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理论知识很少,本身没有深厚的积淀,也没有过于艰涩难懂的东西,所以不需耗费太多的时间讲述。再加上有些问题并没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说法。这样,用太多的时间给学生讲一些不确定的东西,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所以从教学内容上可以做一些改革。

1.基础理论部分

学习一门学科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缺乏理论的指导,实践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所以,用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来讲述这一部分。在理论部分中,首先要让学生从总体上对公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传入时间短、不正之风盛行等,致使很多人对公共关系存在误解,这样势必会影响对公共关系的正确运用。所以,笔者在理论部分中,首先着重讲述认识上的两个误区:一是将公共关系庸俗化,二是将公共关系神秘化。并通过实际事例来说明究竟什么是公共关系。然后再讲述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及其构成要素、职能等问题。

2.应用实务部分

根据应用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侧重于讲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如推销、公关文书撰写、谈判、公关广告、公关策划等,并且增加了公关礼仪这部分内容,尤其是讲授应聘面试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对于学生以后就业有现实意义。实务部分的内容既有较强的实用性,又有趣味性,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又能较好地掌握公共关系活动的常用技巧,有效地理解和运用公共关系学原理。所以,实务部分应该作为重点内容,在整个课程教学设置中占很大比重。

二、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公共关系学”教学采用的基本是传统的授—受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这样必然影响教学效果。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符合主体性教学的要求。“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实际操作性较强,要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要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结合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这样,既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这正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三种教学方法。

1.情景模拟法

公共关系实务部分中,很多内容都适用于这种方法。如讲谈判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主题,组成谈判的甲乙两方模拟演示谈判的过程,达成协议后的签字仪式。还有公关礼仪这部分内容,很多都可让学生演示,如会面的礼节中的握手、自我介绍、介绍他人、使用名片等。讲应聘面试时,可由老师扮演用人单位的主考官,学生扮演求职者,在演示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言谈举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这样,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形象的认识,理解更准确,记忆更深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实际综合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2.实践观摩教学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公共关系实践活动,并撰写分析报告,进行交流和探讨。也可以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课题,设计调查方案,深入社区,深入社会组织,进行公共关系调查,通过得出的调查结论,进行一次公共关系策划,最后让每个组把他们的工作步骤和成果制作成PPT加以演示。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社交等综合能力,又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对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案例教学法

公共关系学与其他应用学科一样,分为三个部分,即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实务和公共关系史。从目前情况来看,它的实务部分最为活跃,发展的较早,有很多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所以作为这样一门应用学科,本身非常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讨论的时候,大家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经过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对事物的认识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另外,很多案例中又包含着许多综合公关理论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如“35次紧急电话”这个世界性公共关系范例,包含了一个社会组织由非公众到行动公众的发展过程,包含了社会组织面对由于自身失误而造成公众的不满和损失时,协调与公众关系的正确态度和措施。通过案例教学,使原本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更加通俗易懂,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手段

一些学校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一直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手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作为应用学科,公共关系学更适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可以将一些繁琐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并且图片画面色彩又将所讲的内容变的形象、直观、生动。如公关礼仪中握手、站姿、坐姿等,何者正确,何者错误,以图片展示一目了然,还能吸引和集中学生注意力。多媒体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学生非常乐于接受。所以,这种教学手段之下产生的教学效果更好。

四、考核方式

既然我们要从以上几方面加以改革,那么,这门学科教学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也应加以相应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将笔试、口试与践行能力考核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公共关系学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口试可由学生选定设计专题,合作表演完成;可通过班级集体组织或小组自选单位,参加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由用人单位协助考核学生的践行能力。

总之,教学改革是转向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有它本身的独特之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探索,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全面实现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贺瑞霞.论我国公共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36).

(责任编辑:赵赟)

作者:贺瑞霞

第五篇:提高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路

摘要: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教学中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本文笔者将结合近几年来公共关系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公共关系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提高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思路,论述了提高公共关系教学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关系;精心打造;改革思路;实践教学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交叉性、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开设《公共关系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正确理解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性质和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学校在公共关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却难如人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提高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充满期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习兴趣,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下面的主体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就如于猗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吸引住,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一方面,以赏识教育方式肯定与鼓励学生。因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点,作为教师,应善于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肯定与赞扬,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另一方面,用问题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讲某一个专题时,先征询学生的意见,学生就这一专题提出自己想了解的环节,教师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在课堂上就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解答。学生所提的问题有:如此众多的参展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要作哪些准备工作?如何布置、设计展览展销会内外场地?如何制定展览展销会经费预算等等。教师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组织和解答,并作了一些补充。比如,展览展销会的效果预测问题,企业参展商应该注意的问题,工作人员的培训问题,参展商的接待等等问题进行了补充。这样,课堂气氛生动而热烈,学生听课时饶有兴趣。因为,他们所听的都是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这些披着神秘面纱的问题被老师在课堂上一一揭开了面纱,而且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补充,学生觉得颇有收获。

二、运用案例,丰富知识拓展视野

用案例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中,针对教材相对比较单薄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精选的案例作为教学辅助资料,以加强教学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能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顺应社会潮流、把握瞬息万变市场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并不局限于教材,并始终坚持案例的“真实性、现实性、实践性、典型性、可读性、系统性”的原则,同时还重视学生的参与,既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讨论,又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持有不同看法和意见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辩论,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使其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精选的案例如麦当劳的CIS、制造重大活动公关在公关策划中的应用案例、沃尔玛博客公关——舆论公关案例、肯德基应对“禽流感”的危机公关案例、蒙牛赞助超女案例、高露洁牙膏致癌风波——制造舆论公关案例、吴士宏加盟奥克斯事件——流言公关案例等;另外也提醒同学们注意每年的十大公共关系事件,如十大公关事件为:“快乐男声”闪亮选秀(娱乐传播)、“神州九号”探月卫星发射(国家形象)、联想奥运火炬手选拔(企业形象)、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网络公关)、“倡导文明 传递爱心”公益短信大赛(社会公益)、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典(大型活动)、阿里巴巴香港上市(财经公关)、“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奥运公关)、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政府公关)、“中国制造”舆论管理重塑声誉(国际公关)等“年度十大公关事件”。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醒同学们关注中国公关网(www.chinapr.com.cn)、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网(www.cipra.org.cn )、中国传播学术网(a-cademic.mediachina.net)等,进行实时跟踪分析,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原来更好。

三、模拟策划,实践教学提高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重要活动和基础工作,但公共关系是务实性较强的学科,实践环节犹为重要与突出。实践是公共关系理论教学的落脚点,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公共关系的真谛。有效地组织公共关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保证公共关系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笔者在这几年的公共关系教学中,总是配合教学内容,创造一切条件、利用一切机会协调好各方关系,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公关操作。这些年我们先后参加过长治市多项大型活动,在实践中,学生全方位进入角色,领悟了理论知识并升华了课堂理论教学内涵。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公共关系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在實际操作中都有种种困难。一是比较难找到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十分恰当相宜的结合点; 二是在校大学生实践时间有限,现实工作中一次大型活动的筹备与组织实施有时需要少则半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学生不可能停课去进行全方位的投入实践; 三是由教师带领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群体,一二个单位较难接待,尤其是难以结合践进行指导和教学; 四是教学经费的限制; 五是不可能各种专题都实践。这是长期困扰我们的现实问题。而模拟策划正好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模拟策划在操作中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进行公关活动模拟策划,有时可安排小组间的比赛。它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和练习的场所。

有效提高公共关系学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枚不胜举,如情景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总之,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生的学科,其教学模式还有待于公共关系教学者不断地求新、探索、总结,可谓任重而道远。正因为如此,也给了我们一片广阔的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将努力探索,为开创公关新天地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2]陈黎春.学会学习[J].心理与教育, 2010(6).

作者:杨菲

上一篇:环境安全论文下一篇:工程管理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