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声乐艺术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近代声乐艺术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通过为日美、欧洲曲调填入中国歌词的方式,学堂乐歌在“洋瓶装国酒”中,完成了对于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任务,并有力推动了中国音乐的近代化进程。相较于学堂乐歌的开创性,真正引领中国声乐艺术教育走向专业化道路的,是以周淑安为代表、以上海国立音专为中心的一批声乐艺术教育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教育声乐艺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艺术教育声乐艺术论文 篇1:

论声乐艺术教育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声乐艺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当前,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就需要抓好三个着力点:构建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体系,提高声乐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丰富声乐艺术人才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声乐教育;教育体系;综合素质;文化底蕴

新中国成立后,声乐艺术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1949年,我国确立了较为科学的高等声乐艺术教育体系,以往的声乐、戏剧教育中的大学专科也提升到了大学本科层次。20世纪70年代末,高等艺术院校陆续开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迄今为止,我国已确立了以大学本科为基础、前伸附中或中专、后延至研究生学历的完整声乐艺术教育体系,并已形成了30多所高等艺术院校、120多所中等艺术学校的办学规模。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团体和个人,以我们民族精彩的声乐艺术,昂首挺胸地跨入国际最高级别的艺术中心或剧场,如宋祖英和谭晶在维也纳的独唱音乐会、吴碧霞的亚洲巡回独唱音乐会等;展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大众化精品栏目《同一首歌》《中华情》《梨园春》

等,纷纷走出国门;在各类国际声乐艺术比赛中,也经常能看到我国青年声乐才俊摘金夺银的消息;还有一些歌唱家成为外国专业艺术团体的主要演员和职业演员;等等。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声乐艺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并不能因此而乐观,我们的声乐艺术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当前,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就需要抓好三个着力点:构建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体系,提高声乐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丰富声乐艺术人才的文化底蕴。

一、 构建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体系

20世纪20年代,我国创立了现代声乐艺术教育体系。历经几代声乐艺术教育家们孜孜以求的奋斗及辛勤探索,我国的声乐艺术教育有了极为丰厚的积累,已基本形成了科学的体系。但是,我国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人才的培养发展很不均衡,许多院校的声乐教师还不明确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声乐人才,还没有构建一套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体系。比如,专业音乐院校研究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师生,以能否在国际上获奖为第一目标,以唱外国作品而自傲,却对唱好中国声乐作品研究较少;学习民族声乐的师生,民族自信心不足,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又比如,非音乐院校中的声乐专业学生选习西方声乐艺术的,只是蜻蜓点水学些皮毛;选习民族声乐的学生,多以当下红歌星为榜样,其演唱也只能唱个大概而没有深度和精度;现代流行歌唱艺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处于摸索状态;传统的戏曲教学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继承、发展、创新,也存在着不足。这些有教育体系方面的原因,也有舆论导向方面的原因。

以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为例。迄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共举办了三届,总体来说,该赛事为我国专业声乐比赛创下了一个很好的品牌,搭建了一个良性平台。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选手存在着过于注重声音和唱法(技术)的不足,在语言语音的准确、情感细腻的表达、人物在剧中的关系表现,即整体地理解、表达西方声乐艺术精华方面,仍然处于较弱的状况。按国际惯例设立中国优秀作品比赛的项目过程中,也明显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组委会规定复赛的中国声乐作品曲目使选手选择的中国声乐作品曲目面较窄。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作为宣扬中国声乐作品的一个平台,应该从中国优秀的声乐作品中选取一系列优秀的歌剧和艺术歌曲曲目来供选手们选唱,这样才能达到弘扬中华声乐艺术文化的目的。二是中国选手演唱本民族的声乐作品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多数选手只注重唱法和声音,而不能完整地从声腔声韵、民族风格等方面细致地表达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声乐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就需要构建更加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体系。

二、提高声乐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随着教师队伍的新老自然交替,青年教师群体越来越大,已成为教育战线的主力军。而声乐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同样形成了青年教师数量逐年上升的局面。当前,把青年声乐教师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声乐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刻不容缓的工作。

现在国内各类艺术院校任职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音乐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从个人演唱水平上讲,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众多考生中挑选出来的优秀者,并经过至少4年的专业学习,都具备一定的演唱实力。但仅仅具有较高演唱水平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因为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声乐人才,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声乐这门演唱艺术,能够唱出美妙的乐曲。所以,声乐教师不仅要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听觉判断能力、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以及较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等。而这些除个人演唱水平以外的综合素质,恰恰正是我们青年声乐教师在学习声乐时需要加强的。当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知识和技术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青年声乐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丰富声乐艺术人才的文化底蕴

从声乐艺术专业学生的自身条件来看,他们一般都拥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良的生理条件,而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来说较低。对文化素质影响最大的是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底层是包含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中间是专业基础知识,塔尖是专业知识。基础越宽,底子越厚,塔才能建得越高,特别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关系到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应更宽厚。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而声乐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尽合理,他们对社会科学涉猎较少,自然科学知之更少,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中实行文、理分科也不利于学生打好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在声乐艺术专业学生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艺术院校招收的声乐专业学生基本上都是高中的文科生,他们的理科基础比较差;还有多数学生是从各类艺术中专考进来的,理科基础更差,如一些声乐、戏曲专业的中专学生,小学毕业后基本上就不学数理化和生物了。

在知识结构中,数理化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各类艺术科学的基础。特别是数学,它是逻辑思维的基础,也是现代信息科学的基础。艺术院校的学生本来就有形象思维强、逻辑思维较弱的特点,缺乏数学知识更突显了这一特点。学习数学能培养解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学习物理能培养善于变革各种物质和物理运动的能力,学习化学能培养合成化合物和分解化合物的能力。由此来看,数理化不是与声乐无关,而是关系非常密切。比如,在声乐艺术中,音程、和声是数学关系,声音是物理现象,人是生物现象。这些基础知识不牢固,必然会影响到对声乐艺术的深入理解和声乐艺术的创造。因此,要使声乐表演更加精彩,拥有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身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邓道祥等.艺术、修养、人才[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责编:晓岚

作者:刘 娜

艺术教育声乐艺术论文 篇2:

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中国近代声乐艺术教育发轫于 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通过为日美、欧洲曲调填入中国歌词的方式,学堂乐歌在“洋瓶装国酒”中,完成了对于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任务,并有力推动了中国音乐的近代化进程。相较于学堂乐歌的开创性,真正引领中国声乐艺术教育走向专业化道路的,是以周淑安为代表、以上海国立音专为中心的一批声乐艺术教育家。建国后,各类音乐院校与师范院校声乐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新中国声乐艺术教学体系也随之日益发展壮大。

一、中国声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声乐艺术教育作为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学科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以师范类本科级声乐专业教育为例,学生们要在四年内,进行声乐主课、视唱练耳、曲式、和声、钢琴以及中西音乐史、文化课等多方面的训练与培养。从课程的分类上看,声乐教育内容既包括专业类音乐课程,也包括通识类文化课程,二者在培养声乐艺术表演人才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数代前辈的不懈努力,中国声乐艺术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然而不可否认,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壮大。

第一,缺乏对学科建设重要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思想认识决定具体行动,多年来我们对包括声乐在内的艺术学习的随意性,根源在于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理解。不论是对声乐艺术在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是对艺术教育在提高全民族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战略意义,人们都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第二,声乐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弱,且分布不均衡。在中国,大多数优秀的声乐教师集中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的声乐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然而,正是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师范院校的教师们,担负着开展初级音乐教育和普及型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决定着声乐教育的基础和未来。第三,生源数量增加,但质量下降。伴随全国范围的大学教育扩招浪潮,声乐表演艺术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但由于标准的放宽,导致了声乐整体质量下滑。

二、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现代理念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自身的关怀程度日益提升,“以人为本”的口号越来越响亮。那么,具体到声乐艺术教育领域,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呢?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根据具体学生的先天条件,判断他是否是这块“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老师,面对缺乏必要嗓音条件的培训对象,也很难有大的作为。第二,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方法,实践证明,这正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偏好,选取合适的教材,既发挥学生的长处,又能修正他的短板,全面提高表演艺术水平。

(二)专能互动,发挥合力

所谓“专”,取“术业有专攻”之意,指声乐演唱的专业技能。所谓“能”,则有广义、狭义两解。广义上的“能”是指包括知识、情感、道德在内的一切与 “人”的本体性有关的要素,狭义上的“能”主要指与声乐表演艺术相关的人文领域内的才能。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对“专”与“能”的曲解,比如,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声乐教育就是“教唱歌曲”,再高级一些,可能会想到声带的训练、气息的控制。但这些都不足以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

正确理解“专”与“能”的辩证关系,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是检验一名声乐教师是否合格、优秀的重要标志。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曾经对音乐教师的标准做出明确界定:“除音乐专业知识外,应具备全面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不断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1]。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过硬的演唱技术的训练本领,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歌唱技巧层面的困难;又要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拓宽艺术视野,增强艺术修为。技巧是有限的,情感是无限的,一个学生的“能”的范围越广阔、越深厚,就越有可能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入挖掘并生动表现出其中的情感,才能演唱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旋律,而非仅仅是空洞乏味的炫技。

(三)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西方声乐艺术的美声演唱方法,与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犹如同一根脉中绽放出的两朵姐妹花,各有千秋,同样风华。不论是浑厚的“美声”,还是嘹亮的“民嗓”,都是在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二者不仅可以称为“殊途同归”,甚至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其实,早在 20世纪 50年代,毕业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女高音歌唱家邹德华便开始在“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的融合上进行有益尝试,后继探索者从未间断。

当代中国,已经在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与国际社会紧密接轨,我们的声乐艺术观念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脱离所谓的土洋之争、民美之争。声乐指导教师更要勇于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引导学生通过科学、舒适、可持续的发声方法,结合每一部具体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与技巧手法,设计出最合理的演唱方式。只有打破狭隘的艺术观限制,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中西方艺术精华,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推动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三、在教学中践行、完善理念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国家声乐艺术表演人才的光荣使命。只有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我们才能深刻认识祖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不但要站得到高处、看得见远方,更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每一堂课上、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倾注热情,贡献智慧,我们才能真正践行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现代发展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教育美学标准的设定,来源于教学实践,也要接受实践的再检验。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将宏观的理念具体化,并从不同的接受、反馈过程中,提炼共性化的规律,丰富原有理念。只有形成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实现声乐艺术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培养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迎来中国声乐艺术豪杰辈出、光彩夺目的美好景象。

注释:

[1]余农荣.美国声乐教育理念对我们的启示[J].音乐探索,2007年增刊.

参考文献:

1.

李众川.用科学的方法追求自然歌唱的最高境界——外籍花腔女中音歌唱家刘训美的美声唱法教学实践[J].艺术探索,2005年增刊.

2.

余农荣.美国声乐教育理念对我们的启示[J].音乐探索,2007年增刊.

3.

陈晓.乌克兰沃茨霍夫斯卡娅教授的声乐教学特征探析[J].黄钟, 2008.4.

4.

张伟.中国当代高师声乐教育发展研究[J].人民音乐, 2011.5.

5.

冯蕾.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教学体系的构置[J].美与时代,2011.5.

张 一:莆田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高级教师责任编辑:陈 瑜

作者:张一

艺术教育声乐艺术论文 篇3:

从阉人歌手的兴衰看未来声乐艺术教育发展之路

摘要:阉人歌手,在声乐艺术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他们独特的嗓音为欧洲歌剧艺术和美声唱法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奉献。本文从阉人歌手的兴盛与衰落的发展,试图就其成因探寻事物成住坏空的本质所在,并从中对未来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向作出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阉人歌手 歌剧艺术 声乐教育

阉人歌手,在声乐艺术发展史中具有传奇的色彩。虽然在现在看来,阉人歌手是封建思想的产物,但是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是声乐发展史上不可划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我们在歌剧舞台上再也看不到阉人歌手的身影,但是我们从现今的假声男高音的身上似乎能窥探到阉人歌手的影子:一种具有女性音质的男性歌唱家的艺术形象。就其成因和发展将在以下作出陈述。

一、阉人歌手的兴起

阉人歌手最初出现在中世纪的教堂。由于罗马教会势力遍布欧洲各个国家,它以其专制、富有封建主义色彩的统治,控制着欧洲各国人民的政治和精神生活。而音乐作为宗教布教的其中一种手段,与其发展有密切的联系。音乐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着宗教中蕴含的哲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着这一时代人民的心声。 罗马教皇,在教会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当时的人们认为他的言行代表着上帝,无论是结婚、葬礼、受洗等都要在教堂内举行,教皇的任何训示人们都不得违抗,所以音乐也毫不例外地成为教会的专属工具。当时的教会禁止群众在宗教集会时歌唱,宗教集会中的歌唱任务只交给受过专业训练的唱诗班来包办,这无形中也扼杀了群众歌唱的权利。

阉人歌手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

1586年,由于罗马圣保罗教皇颁布的《哥林多书》法令,致使女性失去了在教堂歌唱与发言的权利,因此教堂中的唱诗班就不得不由男童来担任。男童声虽然音色纯净,但嗓音寿命短,他们一般到十二、三岁就开始陆续进入变声期,这使得他们声音的灵活性和闭合度都受到一定影响,声音会逐渐变粗,无法再完成教会分派的音乐演唱工作。为此,教会曾试图用西班牙人的假声唱法替代男童在教会的演唱工作,但成效并不理想。因此一些人想到对这些男童进行外科阉割手术,目的,是通过手术抑制其喉咙的发育,从而延长童声的演唱寿命,但由于当时的医学水平很低,男童往往要冒着生命危险来接受手术,而且经过手术后的男童也不是个个都适合演唱。即使是这样,意大利每年还是约有4000名男童进行阉割手术。因为这是贫苦家庭出身的孩子比较好的出路。正因为此,“阉人歌手”便逐渐出现在广大群众的视线中,这些阉人歌手一方面由于阉割术的作用,致使他们的声带及喉头保持着童声时期的原状,具有比女子更短、更薄的声带,无需用假声便能发出悦耳的类女声,而且因为他们具有灵活度较好的声带,一般都能完成难度较高的华彩乐段。另一方面,由于身体其他发声器官(如:肺活量和体格等)的成熟发育,使他们的声音会比一般的女高音更加辉煌。据历史记载,阉人歌手的音色像唱诗班中的男童声,但声音轻薄华丽、且具有音域宽广的特点,让人听后总有激动心弦之感,虽然在声音的柔美性上不能媲美一般的女声,但阉人歌手具有比她们高一个八度的真声。正是因为这种先天的优势,掀开了阉人歌手长达百多年称霸歌剧舞台的历史。

17世纪,歌剧艺术逐渐兴起,由于当时一批热血的青年作曲家,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创作了一批以希腊和古典题材的歌剧作品。其中包括1598年最早的歌剧《达芙妮》和1600年第一部被完整保留下来,由佩里和卡契尼创作的歌剧《尤里迪西》。从此意大利歌剧进入音乐发展史上最灿烂的时期。由于当时女声被禁足于舞台和男生声部发声技术还不完善,造成了阉人歌手这种教堂的附属品活跃于歌剧舞台的现象,成为美声唱法最早的实践者,并使美声歌唱艺术发展到了一个辉煌的顶峰。据记载当时歌剧演出已形成一套规矩,第一主角必定是女高音,绝大多数由阉人歌手扮演;第二主角是女高音或女低音,也是阉人居多,而配角则由男声扮演。

二、阉人歌手的衰亡

阉人歌唱家于16世纪末至18世纪末称霸意大利的歌剧舞台,他们将美声唱法和正歌剧推向了巅峰。但从18世纪起,意大利的歌剧迷们迷恋的是舞台上能完成超高难度的具有辉煌嗓音的阉人歌剧明星们,而并非歌剧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歌剧多是围绕宗教故事展开创作,神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总是贯穿着音乐。但文艺复兴后,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过去的宗教题材显得枯燥乏味。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歌剧院票房并不理想,即使买票入场的听众们,也常会在演出中途打牌、交际、进餐,艺术的崇高性荡然无存。另一方面,为了吸引观众,阉人歌手在演唱时运用倚音、颤音、细致的渐强渐弱等高难度的歌唱技术,并在歌剧作品中任意地加入华彩乐段,刺激听众的听觉,赋予他们感官上的享受。阉人歌手在歌曲中加入华彩乐段的做法,通常是在一些音上进行长时间、快速的花腔炫技表演,根据一些歌唱家的习惯,有时单单在一个音上的炫技就长达几分钟,此时舞台上的乐队与指挥均不需要工作,只待歌唱家们完成炫技,乐队才继续工作。这使得音乐完整性被破坏,使其变为个人展现、炫耀的工具,脱离了音乐的本质。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使美声唱法沦为一种“声音体操。”糟蹋了作曲家的心血,使作品丧失其精神的实质。当时有的阉人歌唱家甚至为了在演出中抢出风头,争风吃醋,在舞台上大打出手,场面难堪,实在有违职业操守。

18世纪的欧洲,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致使文艺届的启蒙运动应运而生,他们在思想上追求自由、民主,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强调艺术中真、善、美的统一。在这种情形下,格鲁克开始其歌剧改革之路。他追求音乐的朴实,主张音乐上“回归自然,”并赋予歌剧人道主义精神。他创作的《奥菲欧与尤里狄茜》是反应他改革理念的代表性作品。他将整部歌剧缩为三幕,只保留主要角色;歌剧情节简单,剧情的表现具有戏剧化的真实性。与此同时,欧洲各地也掀起了歌剧改革的浪潮;加之女高音的崛起与男高音声部的发展,作品角色的演绎回到正常的轨道。在这种大环境的驱使下,阉人歌手逐渐淡出歌剧舞台,盛极一时的惊世歌喉,从此消失。

三、从阉人歌手的变迁看未来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艺术,作为人类心灵最真实的反映,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不可分。所谓:有怎样的人民就有怎样的软实力;有怎样的听众就有怎样的作家。社会中的各个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些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在矛盾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也直接在艺术中体现。

诚如阉人歌手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中世纪封建教会统治的结果,到了中世纪的晚期,文艺复兴首先在佛罗伦萨爆发,及后蔓延到整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呼吁希望回到古希腊、古罗马一种古典的自然艺术中去,他们通过文化艺术的创作,宣扬人文主义精神。在这种社会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充分、更全面地表达人民的情感,音乐与戏剧有机地集合在一起,最终使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得以诞生。而阉人歌手在歌剧舞台上的称霸,又恰恰使得当时流行的意大利正歌剧这门艺术和美声唱法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歌剧艺术深入民心,繁衍百年。直至17、18世纪,阉人歌唱家们过分炫技等问题的涌现,又刺激了如格鲁克、罗西尼等作曲家,使其创作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和演绎者的需求,以致花腔的歌剧作品得到规范化的发展,而这些题材陈腐,舞台背景过于浩大的正歌剧,也激发了改革的浪潮致使后来的喜歌剧以及法国大歌剧的萌生……由此可见,我们浩瀚的音乐发展史实际是一场人类思想的进化论,它似乎总是在一种思想的轮回中不断螺旋式地上升发展。正如艺术的最高追求,在于音乐作品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但实质上,在每个人的心里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诠释都不尽相同,因此才会出现几百年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这种崇高的美学思想,存在于每个人的天性中,只是等待自身的挖掘。就像阉人歌手,他们在一开始并没有要扬弃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而走上单纯炫技的艺术之路。但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先天条件及当时社会的种种风气,加之歌者内心欲望的驱使,使得这种艺术的审美出现了偏差。我们从这段音乐历史里可以窥探到:凡是脱离人类心灵本质的音乐,最终都会淹没在浩瀚的音乐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最终需要寻求回内心真正的安乐,一种对自身内心真、善、美和谐的追求。而这,也是当今声乐艺术教育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使歌唱回归到一种追求内心真、善、美的自然真实的演唱中?显然,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但也是声乐从业者们努力地方向。当今的声乐教学,大多从歌者的发声状态、语言风格把握进行调教,虽偶有提到情感的处理,但大多也只是停留在模仿阶段。对于如何培养歌者个性化、自性化的演唱,诚然这些共性的的训练方式是很难实现的。所谓功夫在诗外,人类的智慧是要通过多方面的学习而获得的,声乐教育自然不会例外,如果声乐教育只专注于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教学,那将很难跳出自身的局限,也许最终也只能走上一条炫技的道路。反之,我们应当朔本还原,将声乐教育的核心投放在歌者心灵建设的启发上,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兼修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课程,开阔自身的学术视野,对人生有一个全面的思考,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将声乐艺术落根于自身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中,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属于我们本土的,有艺术生命力的声乐艺术从业者,为我国的声乐文化事业作出奉献。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王群英.欧洲歌剧阉人歌手衰落原因探析[J].艺术探索,2009,(03).

[4]胡泽之.阉人歌唱家在声乐艺术发展中的历史作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02).

[5]方亮.浅谈阉人歌手出现兴盛的复合因素[J].大舞台,2010,(01).

作者:徐静莹

上一篇:黎族龙被艺术形式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