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建设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机房建设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电视因为频道多,内容丰富,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到用户家中,但传统数字前端在功能和扩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面对数字电视发展的迫切要求,新一代数字电视的传输技术构建了基于IP技术的多功能、集成式数字电视前端,为有线电视网络多功能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平台。

第一篇:机房建设论文

学生机房的建设和管理

[摘 要]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机房的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建设和管理学生机房应从计算机选购、机房的电源布线、机房的系统安装与维护等方面着手,使学生机房适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学生机房;建设;管理

要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学生机房的建设及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很多知识点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理解、掌握。笔者结合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及对学生机房的管理实践,对初中学生机房的建设及日常维护管理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机房的计算机选购

计算机是机房的主要设备,它的稳定性、易用性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机房的计算机应尽量采用品牌机,这些计算机可以不要光驱,但要支持U盘启动或者网络同传功能,这有助于学生机房计算机系统的批量安装和维护。因为U盘现在逐渐成为流行的存储设备,已经有了很多针对U盘而开发的软件,如U盘启动、U盘安装系统、U盘系统维护等,使得利用U盘进行机房系统的安装及更新成为一件方便、快捷的事情,而光驱的使用频率不高,成为一个浪费率较高的设备。

所以,机房电脑采购时,要看是否支持U盘启动,光驱尽量不要,以降低采购成本,如果能支持网络同传功能则更佳。

二、学生机房的电源布线

学生机房计算机数量较多,耗电量大,为此需要为机房专门铺设一条专用电源线路。为降低计算机通电时产生的瞬间电流,每个机房内可再分成几条子线路,每条子线路再用电源开关进行隔离控制,即一个总开关下再分几个子开关,这样在使用过程中更为方便。较少人使用时,只要开启部分电脑的电源,没必要全部电脑都通电,这样也大大降低了电脑通电时产生的瞬间电流。因为,我们使用电脑时都较少去关显示器电源开关(现在的显示器电源开关都越来越隐蔽了),而是关机后直接关电源开关进行断电的。这样一来,机房几十个电脑同时通电,就会产生非常大的瞬间电流,有时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而采用一个总开关下再分几个子开关的做法,可以较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在教师借用机房进行电子备课时,也就不必每次都全部通电,避免浪费。

三、学生机房的系统安装及维护

由于学生机房计算机数量较多,每次进行系统安装及软件更新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另外学生机房的使用频率较高,导致系统故障频发,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很巨大。

由于计算机房几乎都是采用一种或两种品牌的同种型号(配置)的计算机,我们在安装系统时可借助系统克隆软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假如采用传统方法一台一台安装的话,几乎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相同的工作,既繁琐也非常费时。为此,我们可以先做好一台母机,然后使用ghost克隆软件进行系统克隆,生成一个系统克隆文件,然后通过网络复制或者U盘拷贝的方式进行系统克隆文件的分发,再通过U盘启动或者光盘启动,利用ghost软件进行系统克隆安装,这样就可以只进行一次系统安装过程,其余电脑通过系统克隆进行系统安装,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并且所安装的系统、软件及参数设置都非常相似,非常适合学生机房的统一教学需要。此外,还可以借助Symantec Ghost软件和U盘启动进行网络克隆,它不但可以只进行系统分区的网络克隆,也可以是整个硬盘的网络克隆。

系统安装完成之后,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做出一些“恶作剧”的行为,比如删除系统文件导致电脑不能正常启动,或者删除程序文件导致程序不能正常使用,或者改变系统设置等,使得计算机使用不正常,给信息技术课教学带来影响,甚至扰乱整节课。但我们又不能时时监视学生的行为,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多动手,通过他们的“乱来”,多发现一些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多自主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在这种矛盾之下,通过尝试和比较,笔者发现采用冰点还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也是疲于奔命,学生破坏一台,我们就恢复一台,非常辛苦,也很恼火。直到我们给机房所有计算机安装冰点还原软件以后,我们才摆脱了这种“拉锯战”的工作,让我们的学生机房电脑一直保持着最初的安装状态,学生即使在电脑上“为所欲为”,只要重新启动一下,一切都回到了“起点”。

相信通过以上完善和改造,学生机房将会面目一新,能够稳定持续地支撑信息技术教学,使我们的机房管理和维护变得轻松高效,让机房管理人员能够腾出精力,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当中。

责任编辑 唐 河

作者:唐继庭

第二篇:论机房建设的范围管理

摘要:本文以我参与的绿春县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机房升级改造工作为例,探讨了项目范围管理的具体应用。本文从范围定义、创建WBS、范围确认和范围控制这四个方面论述了该项目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范围;定义;WBS;确认;控制

2017年10-12月,我作为建设方代表参加了绿春县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机房升级改造工作。该项目建设资金约90万元,机房面积约80平米,建设内容主要涉及到新机房规划和设计、新设备采购和安装以及综合布线。单从建设资金和建设内容看,这算不上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并且机房建设项目具有很多现成的成功案例可以参考。但是,该项目具有以下特点:1.该机房位于我县行政中心A幢七楼,大楼建设方与我方属于不同单位。我方作为机房的最终用户,负责机房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机房土建、装修等工程则由大楼建设方负责。机房建设受到大楼建设方在管理上的诸多约束。2.本项目与其它项目的接口多。由于本项目的实施范围仅限于机房内部,因此需要从大楼外部接入机房的网络运营商接口(楼宇间和楼层间布线)、从大楼底层UPS室接入到一楼机房的强电线缆接口(楼层间布线)需要由大楼建设方配合完成。此外,由于资金问题,机房基础设施中的UPS、精密空调、监控系统等设备要在后期的项目中才能采购和安装,本项目必须为后续项目预留接口。3.由于机房建设涉及众多的项目干系人,各方对项目目标的期望不同,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和冲突。

为了保障项目的成功实施,我单位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由主管领导挂帅组长,统一管理、协调。我由于长期从事机房运维工作,也曾经参与多个电子政务项目,具有丰富的机房建设和项目管理经验,因此被选为建设方代表,全权代表建设方行使职责。我主要负责可研分析、项目立项、采购管理、范围管理、质量管理和沟通管理等工作。由于本项目约束条件多、预留接口多,如果超出约束或是出现漏项,很容易导致后续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因此必须做好项目的范围管理。在本项目的范围管理中,我主要是集中精力做好了范围定义、创建WBS、范围确认和范围控制这四个方面的工作。

切实做好项目的范围定义,明确项目内容、边界和接口。第一,做好需求收集和管理工作。项目需求是项目范围的基础,要明确项目的范围,首先必须明确项目的需求。结合走访、谈话、书面调查的多种方式,搜集机房用户的需求,详细到包括运营商、带宽、光纤数量、预计设备(网络、安全、服务器)的数量、规格、功率、电源接口等信息,以作为计划机柜数量、类型等依据。将搜集到的需求进行分析、整理,经过与用户反复沟通,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召开有用户、建设方、承建方和监理方参与的需求评审会,对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评审。第二,通过实地勘察,查明具体环境,测量机房具体尺寸,明确网络和电缆入口位置,绘制机房平面图,作为机房布局规划的依据。第三,结合需求规格说明书和勘查的机房实际环境,进行机房规划,规划中考虑机房通风、散热和方便人员操作等要求。使用AutoCAD绘制机房布局规划图,明确表示机柜种类、数量、摆放位置,强弱电路线,预留接口位置等信息。第四,以经过评审的机房规划方案为主要依据,编制项目范围说明书,内容包括机房平面布局规划,应采购的设备类型、规格、数量,综合布线方案、为其他项目的预留接口等。第四,召开项目协调会,邀请大楼建设方、机房建设方、机房承建方、机房监理方等项目干系人参与会议,以项目范围说明书为主要依据,讨论和明确各方工作内容和边界,形成各方签字确认的会议纪要。通过以上工作,明确了本项目的范围和边界,即要做什么,不做什么。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细化项目可交付物。我们选用了分级的树形WBS结构,结合WBS字典对工作单元细节进行描述。整个WBS划分为三层:第0层是整个项目,第一层我们按可交付物的类别分为两类:机房规划和设计、设备采购和安装、综合布线。第二层按照具体的可交付物进行罗列。如机房规划和设计这一分类下,包含机房平面布局规划、综合布线方案设计。设备采购和安装这一分类下,包含所有需要采购的安装设备,有网络机柜、服务器机柜、电源列头柜、网络列头柜、光纤、电缆、双绞线、强电桥架、弱电桥架、插座等。综合布线这一分类下,按照线缆性质和铺设方式的不同分为强电布线和弱电布线。在WBS字典里对每一层次上的工作单位(如具体工作内容、执行组织、质量和技术标准、成本估算、资源需求、活动列表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如针对电源列头柜这个工作包,描述了规格、数量、安装位置、配线架等要求。如针对强电布线这个工作包,描述了强电走线线路(AutoCAD图纸)、电缆规格、数量、接口点、防雷、接地等电气要求。创建的WBS和WBS字典同样提交由用户评审,将通过用户评审的WBS和WBS字典报请监理方批准。通过创建WBS,将原本杂乱无章的各种活动理顺,将本项目的工作具体细分为容易管理的工作包,细化后的可交付物清晰、具体,能够避免遗漏,也便于进一步开展项目后续过程中的进度计划、资源分配、预算计划和监控等活动。

重视阶段成果检查,保证项目范围得到确认。在每个项目阶段结束时,我们都以项目范围说明书、WBS和WBS字典为依据,对阶段成果进行检查,确认符合项目范围,项目才能进入下一阶段。以综合布线为例,我们在工程隐蔽之前针对桥架安装、走线线路、线缆类型、数量、接口等进行了检查,并通过质量控制方面的线路连通性测试,确保合乎要求,才同意进行工程隐蔽。项目范围确认是有关工作成果是否可接受的问题,它保证项目中的所有工作都准确、满意地完成。通过范围确认,可以避免后期出现返工。

确立范围基线,做好范围控制工作。经过批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WBS和WBS字典构成了本项目的范围基线。我们以范围基线作为依据,严格做好变更管理工作。每次变更都召开了由我方、承建方和监理方参与的变更协调会,所有变更都纳入变更管理,严格执行变更申请、变更评估、变更审批、变更执行、相关计划调整、变更记录、变更效果追踪和反馈的变更控制流程,保证变更有据可依,有迹可查。本项目中出現最大的一次变更是由于原机房规划方案中的强电上走线方式需要在天花板上吊装桥架,但是在项目实施部分后,大楼建设方提出吊装方式会破坏天花板上的隔音材料,要求我们停工并修改方案。为了配合大楼的整体验收,我们不得不进行桥架安装方式的变更,将天花板吊装改为机柜托装,这就需要重新定制托装桥架,并拆除已经安装的吊装桥架。在对这次变更的评估中,对照范围基线来看,本次变更的内容不属于增加项目范围,而是变更实现方式,造成的影响是成本有所增加(补偿重新定制桥架的费用),同时拆除已经安装的桥架和等待新定制桥架的生产需要1周时间,这对进度影响较大。通过绘制时标网络图,我们分析出下走线桥架和强电铺设这两个活动可以提前到等待定制新桥架的时间里进行,于是我们及时修改了进度计划,通过调整活动顺序,后续又结合快速跟进和增加人手的方式保证了进度按原计划进行。由于项目环境复杂和干系人需求多变,项目范围的变更是不可避免的,通过范围控制工作,保证变更按照流程得到控制和管理,有助于便面项目范围蔓延。

该机房建成到现在已经运行了4个多月,设备一直运行正常,各项指标达到要求,没有出现重大故障。做好范围定义、创建WBS、范围确认和范围控制这四个方面的范围管理工作,为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某一个方面的疏忽都会给其他方面造成巨大影响,今后应该树立系统、全局的观念,任何决策前都应该对可能的影响进行分析,这不仅是做好范围管理的要求,更是做好整个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谭志彬、柳纯录,等.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0

[2]项目范围变更管理的探讨[J].孙志光,董雪莲.电信技术.2010(06)

[3]基于敏捷过程的IT项目范围管理的研究与应用[J].成奋华,金敏.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10)

作者简介:卢孙福(1982.12),男,专科,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硬件、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数控机床应用及操作、软件设计等。

作者:卢孙福

第三篇:数字电视IP前端机房建设

【摘 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电视因为频道多,内容丰富,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到用户家中,但传统数字前端在功能和扩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面对数字电视发展的迫切要求,新一代数字电视的传输技术构建了基于IP技术的多功能、集成式数字电视前端,为有线电视网络多功能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平台。

【关键词】数字前端 IP技术 IPQAM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数字电视也逐步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发展至今,DVB平台的建设更加趋于理性化、科学化。以前数字电视前端传输平台的建设都是采用传统基于ASI的传输方式,这种方式经过发展、使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随着数字内容的增多和新兴业务的发展,传统的以ASI为基础的传输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电视新业务,尤其在功能扩展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三网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IP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基于IP传输方式的数字电视平台已经非常成熟并被大量的商用。我们研究了IP技术与数字电视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的需求,提出了多功能、集成式数字电视前端的建设方案。

一、数字IP前端传输平台及其优势

传统的数字电视前端主要由节目源接收、节目源处理、节目源输出三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是由单个机架单位1(RU)或2(RU)的设备来实现,各设备通过标准数据连接线进行级联,系统配置按单个频道进行,因此不可避免地将宝贵的频道资源分割开来,造成系统业务在各个频道之间无法进行灵活调度。如果要增加功能和容量,需要再购置设备,转接进入前端网络。随着网络业务规模的扩大,前端网络的拓扑将会很庞大。

另外,传统前端如果要实现节目的调度等的操作必须配置ASI切换矩阵,ASI切换矩阵只是某个ASI传输流的切换,并不涉及传输流中的节目层,也不能改变各传输流的组成。

新型前端如左图所示,采用MPEG over IP路由交换技术,无需ASI切换矩阵即可进行信号的切换调度等,大大简化了网络拓扑结构,所涉及的可以是传输流层,也可以是节目层,甚至是某个独立的PID。此外,其路由交换不仅仅针对ASI传输流(MPEG),也可以是来自快速以太网(FE)和/或千兆以太网(GbE)的IP信号。

IP前端设备的集成化不仅使设备的数量大大减少,也减少了机架的数量,节省了机房空间和电能的消耗。同时,在UPS电源的选择上也大大降低了要求。在运营维护上也大大节省,新型前端组网、连线比较简单,所以在出现故障时方便检查,维护人员可在很短的时间内發现并解决问题,大大节省了维护运营的人力成本。在正常运行中集成设备对机房环境的要求也比较低,仅散热要求一项相比单机设备系统可节省在50%以上。

在系统安全性上,IP前端所有核心设备均可采用智能备份,采用1:1交叉堆叠热备份的IP组网形式来完成系统备份,在主备路系统不同设备都出现故障时仍可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组网先进性,IP前端系统组网采用ASI+IP方式,所有节目集中调度处理,可任意完成频点规划。兼顾ASI与IP组网,可以平滑升级到全IP组网。IP组网是目前先进的组网方式,便于未来各种增值业务的加载和融合,是三网融合中广电系统的基础。业务规划方便,业务分发不受物理组网结构的限制,通过后台软件的操作实现,方便易用。

采用IP传输方式后系统灵活性大大提高。利用IP传输数字电视节目,系统组建将变得更加灵活,编码器、复用器、调制器等设备可以集中放置在中心机房也可以随意放置在远端任何有IP网络的地方,比如编码器,平时可以放置在机房使用,若某个地方要进行重要会议直播,则可以把编码器直接放在现场,在现场进行节目录制、编码后以IP方式送到前端机房,下次别的地方有重要报道就直接到其它地方进行现场节目编码再传输,这样就非常方便。QAM调制器也是可以用类似的方法。

如果总前端使用IP传输方式,可以将复用器输出的IP信号通过IP传输网直接送到分前端,分前端只需使用IPQAM对信号进行接收、调制后送入当地HFC网络就可以了;如果几个地市同时使用IP传输方式,还可以把重要的电视节目打包后送入IP传输网进行互相备份。

相应地各个分前端除了将本地广播节目调制为射频信号输出,同时将主前端的其他节目信号和VOD节目数据及语音和Internet数据使用IP方式通过IP光网络传输到光节点。在各个光节点的边缘IPQAM调制后输出到同轴电缆上。在这种网络中边缘QAM的接口功能将更为丰富,不仅能够处理针对VOD应用的SPTSoverIP和经过SDV(SwitchDigitalVid-

eo)服务调度的MPEG-2广播节目,还将能够处理DOCSIS3.0中定义的M-CMTS下行的IPoverMPEC数据,成为CMTS的下行通道。这样的结构将带来以下优点。

1、基于SDV的节目调度可以使得收视率较低的频道只有在用户请求收看后才进入Cable网络,不会永远占用网络宝贵的带宽资源,使得网络公司提供这种节目成为可能,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

2、DOCSIS3.0可以动态捆绑多个QAM通道带宽,为用户提供高达数百兆的IP数据下行速度。

3、在网络边缘进行广告插入,使得针对特定用户的广告插入成为可能,进一步提高广告的营销收入。

4、使得光节点以下的带宽可以在VOD、SDV、DOCSIS3.0等不同应用之间动态的调度,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利用率。

二、泾县数字电视前端IP传输平台介绍

正是由于IP传输方式具有以上优点,泾县广播电视台于2012年底采用高斯贝尔公司新一代数字电视设备搭建了数字电视前端IP传输平台。节目规模为13个模拟频点,能够传输数字电视节目约120套,实际传输81套电视节目和7套广播节目。节目由中央、省级卫视、本地节目、付费节目等组成。81套节目包括:中央及各地卫星节目51套;省、市及本县节目10套;其它节目20套。系统由卫星接收机、编码器、ASI转IP适配器、复用加扰器、IPQAM调制器、网管等构成。系统描述如下:

1、节目流程

CCTV-1、2、7、10、11、12、音乐为透明的统计复用流,通过一台卫星接收机接收产生IP传输流通过华为交换机送入复用加扰器;CCTV-3、5、6、8、新闻及少儿频道是加密的统计复用流,通过5台解密卫星接收机接收,产生MPTS传输流通过ASI转IP适配器转换成IP信号送入复用加扰器;CCTV-4、9等为透明节目流,通过卫星接收机产生TS over IP传输流进入华为交换机,调度后送到复用加扰器中。

市网络公司送来的数字电视信号通过大卡机接收后直接转换成IP信号送入复用加扰器。

本地节目首先送入编码器时行编码,编码后输出ASI信号进入ASI-IP转换设备,变换成IP信号后通过交换机送入复用加扰器。

根据以上内容,使用主备2台复用加扰器来完成对节目的复用、加扰以及再编码处理。所有的节目均转换为IP信号后送入华为交换机进行汇聚,再分别送入2台主备复用加扰器GM-8000中。每一台GM-8000通过IP输入接收信号,通过再编码、复用、加扰处理之后通过GbE口输出IP信号通过华为交换机传输到IPQAM,调制后输出RF射频信号到HFC网络。

2、EPG信息插入

EPG在本地GI-2850处进行插入。由服务器编辑好的EPG信息通过IP方式送到华为交换机,经过GI-2850处理后送入GM-8000,分插到各個所属的节目流中。

3、CA加扰功能的实现

多功能的GM-8000同时具有节目加扰功能,每个设备提供相应节目流的加扰通道,CA厂家生成的加密信息(ECM,EMM),可通过GM-8000的接口输入,实现与CAS集成及对节目的加扰和加密功能。

4、网络管理

通过高斯贝尔公司的新一代网管系统,实现编码器、卫星接收机、复用加扰器、QAM调制器等主要前端系统设备的1:1、N:1和N:M备份。

5、设备备份

复用加扰器GM-8000和IPQAM调制器的备份采用1:1备份。系统中的华为交换机采用双机1+1热备份,整个系统通过网管系统进行配置和监控。

以上就是我台DVB传输平台的相关介绍。

三、总结和展望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基于IP的数字电视前端传输平台与传统ASI传输平台对比,拥有非常多的优点和特性,特别是在对数字电视新业务、新功能的拓展方面具有传统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在数字电视新业务快速发展的今天,搭建基于IP传输方式的数字电视前端平台将会是广电数字电视平台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①ETSE,TS 102 812.Ditital Vidie Broadcasting(DVB);ITU-T G.703;ITU-

T J.83

②刘达、龚建荣 编著:《数字电视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③姜秀华、张永辉:《数字电视原理与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④杜百川:《数字电视原理与设备》,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⑤樊昌信:《通信原理(第四版)》,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泾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作者:陈锋

第四篇:浅谈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建设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机房已经成为很多行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房的设备和技术也随之不断加强,为了保障机房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相关管理人员就需要不断完善机房的动力环境监测系统,目前,在机房动力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还需更加强化设备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将阐述针对机房动力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运用的方法和特点。

关键词:机房 动力环境监测系统 建设

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的运用范围越来越普及,所以对机房的动力环境检测系统的设备和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控制技术和各项参数数据的采集,为了保障机房的设备安全性和稳定性,机房管理人员需要构建具有时效性的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机房需要集中管理才能更好地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严格把控机房的电源和其他中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以期能实现更加智能化监控建设。

1 机房动力环境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的机房动力环境监测系统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旨和核心的,机房的运行主要是靠电力配送,动力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是帮助机房实现电压、温度等各项参数进行远程监控,机房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主要包括监测、采集,再加上计算机网络以及客户端等应用软件组成,一旦采集数据发生问题,就会造成很多设备的部件无法正常运转,动力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保存,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密切关注机房内的情况,避免机器发生故障,一旦发生故障机器会发出警报讯息,工作人员要迅速排除故障,所以在机房的日常工作中要对机房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很多机房都采取24h轮班制来管理机房人员,虽然可以高效检测到机房的运行情况,但是这样的模式会提高成本,造成资金的浪费。所以我们必须完善机房的管理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案,实现机房的智能化管理,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障机房的稳定运行[1]。

2 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原理和特点

2.1 系统原理

监控系统的监控对象可以分为两类,即动力与环境,具体地说,高压与低压配电、UPS、电阻以及直流电源系统等属于动力,空调、门禁以及漏水等属于环境。而且机房的电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电量供给需要和监控的运转需电量相匹配。

2.2 报警方式的灵活性

机房动力环境监测系统在运行中有多种报警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设备和电脑、手机等多种方式进行连接,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找出故障范围,及时给予解决,而且动力环境检测系统还能有效辨别故障的程度,对于比较严重的故障系统会将报警方式同时进行,加速故障排除和维修的方式。

2.3 智能化设备的连接

动力环境检测系统在生产时,厂家就会将各种可能会发生的状况予以充分考虑,其中就包括提升此监控系统的兼容性和最大程度的智能化,所以,机房在运行的过程中机房设备可以支持很多智能产品,比如电脑、手机等[2]。

2.4 数据管理能力强大

机房动力环境检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完成大量的数据检测,存储这些数据就需要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动力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储备一般可以查到最近5年之内的,这对于整个机房的管理来说都是非常智能和便利的。

3 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构建

机房在运转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室内的湿度和温度,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严格控制机房的湿度和温度,以免影响机房的正常运转,所以在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初期构建时,就要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对湿度和温度严格把控,以宏观的角度调控机房的温度和湿度,还要避免一些灾害的发生,例如,火灾,一旦灾害发生系统也要及时做出反应,及时关闭和切断电路和设备,降低经济损失,所以研发人员在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对系统的运行信息和操作信息都要進行全面的调试和处理,对后期的维护和维修也要做到随时关注设备的运行情况,最大程度的实现动力环境监测系统的智能化管理[3]。

4 机房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构建

机房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一般情况下,系统都会采用集中化的管理方式,实现系统的构建就要依靠数据和远程监控来完成。系统的集中化管理都以可视化的形式直观的呈现机房实际的运行状态,数据管理可以直接利用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行管理,管理人员要对系统运行的数据信息和操作信息都要详细记录,通过日志或者报表的形式进行保存或存档,利用服务器、应用软件等形式来实现机房的远程监控管理,这样的形式可以大力提升管理效率,减轻工作负担,降低人员成本。

5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参数配置

在对系统进行研发时,就需要对系统运行的各项参数数据和需要监控的对象进行专业的配置管理,但是,考虑到系统配置具有一定的技术机密,所以参数的配置管理工作就需要有管理权限的工作人员的完成,如果在运行的过程中配置存在问题,会造成整个监控系统出现故障,所以监控系统的管理参数在进行配置时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以免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6 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原则分析

动力环境监测系统在功能上具有一定开放性,能够同时和多个子系统进行连接,也便于同时管理。此系统属于集成控制系统的一种,所以在机房监控系统的构建中,为了保证机房运转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利用集成软件的无故障性来加强动力环境监测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5]。而且动力环境监测系统还能够直接通过监测技术实现对机房的整体监控,在机房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应对,减少经济损失。

7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各种新型科学技术不断被推广,其中机房动力环境监测系统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检测系统可以有效提升机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机房的运行成本,而且机房设备一旦发生异常,动力环境监测系统也会迅速反应,发生报警,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排除故障,维持机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冯鹏,刘晓源,崔文琦.浅析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J].林业勘查设计,2018(1):71-72.

[2] 王兴国,王宇航.基于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化工企业网络机房建设研究[J].现代盐化工, 2017,44(3):65-66.

[3] 饶军.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建设[J].通信电源技术, 2018,35(3):71-72.

[4] 魏丽娟.关于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应用[J].商情, 2017(24):219.

[5] 王旭, 张建业, 陈涛. 电力信息机房智能化监控系统方案研究与设计[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46):135-136.

作者:黄恒 刘成浩 王彦明 周明宏 刘川

第五篇:IDC机房建设的关键技术分析

【摘要】IDC(Internet Data Center)数据机房是专为众多客户提供服务器托管及租赁等系列化专业服务的高品质、商业化机房。而如果IDC机房的设计、建设与运维管理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则容易产生危害物质,腐蚀电子设备甚至威胁到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IDC机房建设的关键技术,把控这些关键技术,才能解决好IDC机房的相关问题。文章详细探讨了IDC数据机房建设关键技术问题。

【关键词】IDC机房建设;技术;安全;发展方向

一、引言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猛,特别是互联网数据中心即IDC发展速度最快,互联网数据中心将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传输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发展蔓延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这不仅可以为企业实现价值链管理提供重要渠道,而且可以促进互联网专线业务、带宽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建设好IDC机房。

二、IDC数据机房建设遵循的原则

IDC机房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专业服务和网络资源,是重要的业务服务中心,而IDC技术作为现代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技术,在提供专业网络服务和网络资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安全可靠、经济、实用节能的IDC数据机房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所以,而IDC数据机房的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IDC的建设应遵循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以确保未来IDC业务发展的需要;其次,IDC建设除应符合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工程所在地有关的标准、规范。

三、IDC数据机房建设关键技术要点

(一)IDC数据机房基本要求

近年来,处理能力越来越强的服务器和容量越来越大的存储设备和性能越来越优越的网络设备,无不需要消耗更多的电能,使用电成本急剧上增。IDC机房一般都有很多各式各样的需要提供适应的电信设备,并且这些电信设备都稳定其温湿度等环境,IDC机房运行的温度范围:20℃~25℃,相对湿度范围:40%~55%。根据设备功能的不同以及对机房环境要求程度的不同,IDC数据机房主要由主机房、支持区和辅助区等构成。其中,主机房是IDC数据机房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保存、利用和传输,在进行设备安装时,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保证安装质量。在一般的IDC机房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主要的热量是来自于IT设备运行,这种显热约占总热量比重的95%左右,机房的散湿量较小,湿度主要是由工作人员和渗入的室外空气带来的。

(二)IDC数据机房节能技术

在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和IT设备的不断扩充的现状下,节能降耗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压力。IDC机房电力消耗主要是IT设备用电和空调制冷系统能耗两大部分。其中制冷系统用电占IDC机房总能耗的最大比重约为48%,因此制冷系统的节能显得非常重要,而空调节能措施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缩短空调使用时长:包括降低环境要求(如提高送风温度)或采用替代制冷方案(如采用自然冷源制冷)。第二种是提高空调效率:包括更合理的气流组织和加强空调维护管理。通过采用下送上回系统,将空调冷风直接送入机柜,避免先冷环境再冷设备的情况,可以显著提升空调的制冷效率;

目前很多IDC数据机房采取的是冗余供电系统,该系统会造成一定的能源消耗和浪费,因此要根据设备耗电量和用户需求合理布局用电设备,并制定最佳布置方案,降低机房能耗,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IDC机房内的发热设备和散热设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不适当的机房布局和机柜散热方式会影响机房的安全,也同时会降低机房的制冷效率,增加了整个机房的能耗。为此可以在散热比较严重的区域增设列间空调进行局部制冷,改善温度场。

四、IDC数据机房建设安全管理

(一)IDC数据机房安全防护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应运而生并得到大力建设。IDC数据机房,IDC数据机房作为信息数据处理、保存、利用和网络资源利用的专业场所,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等进行连接使用,IDC利用负载均衡器,结合加密套接字协议层(SSL)加速能力与第七层通信管理的互联网设备,负载均衡器控制第七层的应用/内容,从而为所有客户或URL实现了优先级划分和区分服务,包括安全通信。在IDC机房建设初期,供电系统能耗所占的比例甚至有可能高达20%。为了降低供电系统的能耗,必须根据设备和客户的等级合理区分IDC机房内的用电设备,并制订对应的供电方案。此外,要对IDC数据机房构成部分进行科学、精确的设计,保证机房的扩容性、防电磁干扰、供电系统、空调系统等在安全设计标准内,从机房设备开始保证机房的安全防护。

(二)对机房进行安全管理

为了IDC机房的安全管理,在进行IDC机房设计时,应该与各专业紧密的进行配合,远期和近期统一规划并合理设计。机房设计必须要为机房提供良好的运行监控环境。严格按照国家IDC数据机房安全建设相关标准,同时不断提高机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对外来人员进行申请登记准入制度,定期对机房设备进行维护管理,机房及接入室的门口、主要走道和其他部位安装摄像机监视,重要机架及机柜可单独设摄像机监视。同时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定期对系统进行杀毒和更新等,保证机房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IDC机房建设的发展方向

PUE=[数据中心总用电消耗]/[IT设备能源消耗],总用电消耗=IT设备能耗+制冷系统能耗+电源系统能耗+照明系統能耗。目前传统机房的PUE值为2.4~2.8之间,而传统机房的理想PUE应是1.6,可见目前大多数IDC机房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与理想状态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打造绿色智能IDC机房(PUE1.6)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溯然.IDC机房的建设目标及节能技术浅析[J].商情,2013(38).

[2]吴剑波.基于IDC的供应链企业信息集成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作者:周斐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维护论文下一篇:计算机二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