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纪录片观后感

2022-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毛泽东纪录片观后感

《毛泽东》纪录片观后感

毛泽东,这样一个永垂不朽的名字于我们来说绝对不会陌生,但是90后的我们有多少人能说出毛泽东生平的那些事迹,说出毛泽东是个怎样的人呢?以前的我对毛泽东是知之甚少的,看过纪录片《毛泽东》后,感触颇深,只觉得毛主席是一个真正值得我们用心崇敬的人。

儿时的毛泽东就有了反抗意识,在我心中,他的一生都在反对剥削压迫,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在那**的时代里,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出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出生的,同其他农家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的毛泽东,将会是一个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他在烽火中成长,在烽火中带领全国人民走上当家作主的道路,缔造人民共和国。也许是时势造英雄,战火纷飞的中国需要一位英雄来平息战乱,建立和平的国度,而毛泽东,正是这一时势的最佳人选,他以其卓绝的才华,高瞻远瞩的目光,使纷飞的战火熄灭,使和平时代诞生。岁月已经流逝,但伟人的身影依然清晰,毛泽东依然活在我们心中。尽管我们与毛泽东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的魅力依然震撼着我们的心和灵魂,激励着我们前进。现时,总有一些学生感叹自己家境贫寒,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自己的堕落寻找借口,看看我们的伟大领袖,难道我们现在的条件不比那时好吗?“逆境出人才”这句话还是受用的,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不要辜负了毛主席给我们创造出的这样一个强大的民族。

毛泽东的青年,更是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十七岁的毛泽东,不顾父母的阻拦,毅然离开了韶山冲,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何等的坚毅,何等的斗志,何等的自信!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他立下“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作一个奇男子”的人生志愿。这一切,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但是,又看看现在的我们,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钱在学校混日子,把美好的青春时光都浪费在网络、电子游戏、娱乐场所等等地方,与毛泽东相比,我们是如此渺少,仿若茫茫宇宙中的点点尘埃。对我们这些青年一代,毛泽东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他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但是,我们做到了吗?我们有激情和斗志去挑战未来吗?就这样的精神面貌去走近未来,恐怕没有什么未来而言吧。

毛泽东的一生都是一个强者。他说:“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命,比鸿毛还轻“,为了这样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一步一步坚持着„„爬过雪山,越过草地,踏过风腥雪雨,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登上天安门广场。他的这些成就与其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坚信革命必会成功,即使在胜利的时刻也不被成功冲昏头脑,为我们诠释了“胜不骄,败不馁”的真正含义。

后人在总结毛泽东的一生的时候,认为他是“七分功,三分过”,是的,在毛泽东晚年的时候,他因为大跃进是犯过一些错误,致使中国的发展落后了几十年,但是,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可以说奉献了一生,这样的丰功伟绩是不容磨灭的,况且谁不会犯错呢?毕竟他是人,不是神。胡锦涛总书记也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中国出了这样一个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想想毛主席给我们带来的好,深深铭记。

毛主席所具有的才情,胆识和胸怀是我们应该好好去学习的,他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毛主席在我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了很多精辟的诗文,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为大学生,我们应以伟大的毛泽东为楷模,以一个充满自信、胆识和斗志的面貌傲立于世,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多多地完善自己,为自己以后的道路好好铺垫,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学校的闲暇时间我们应该多去去图书馆,多看看书,看的多了,理解的就多了,懂的就多了,以后步入陌生社会的我们也不会显得手足无措。

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第2篇:毛泽东纪录片观后感

物流1101 陆逸鸣 20110237011

1两节毛概课堂,老师让我们看了关于毛泽东的纪录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伟人经历过的现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以及他传奇的一生,也指导我们的人生观,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这是今天的人们为他下的定义,不禁让我心生敬畏之情。可是再看到纪录片中平易近人的毛泽东时,却觉得这是一般的在为人们默默贡献自己一生的普通人。他风趣地与尼克松交谈,又像孩子一样喜爱畅游长江;他在“八七会议”上果断提出“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和平年代又四处体察民情„„既能当机立断,又体贴入微;既有大将风范,有时不时爱“耍小脾气”。这是任何一位世界伟人无法做到的“风度”。这样的“风度”,能让尼克松不禁称赞他为“真正的朋友”,让蒙哥马利感叹,让斯诺的《西行漫记》畅销海外,让世界不得不改变对中国的看法。

纵观他的一生,有人把他“功过相抵”:他是一把双刃剑,是他是中国变得强大,同时又使中国脆弱——他使中国人民翻身成主人,但随后又使中国的经济倒退了二十年。

但试问:如果没有毛泽东,又怎么会出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如果没有毛泽东,又怎么会能开辟延安这样的根据地;如果没有毛泽东,何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二字又怎么会出现在世界地图上。是他让中国的人民真正战胜压迫人民的力量,并且让世界认识“人民”。他对人民做出了这样的贡献,怎么能因为经济的倒退而“相抵”?

毛泽东一生的功绩是举世瞩目的,根本无法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去全盘否定,他是对中国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永远值得敬爱的伟人。 又有人说:在中国,毛泽东的思想已经过时了,已经不需要了。

可是雷锋呢,雷锋的精神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可是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这和时代有什么关系呢?时过境迁,但不变的是他的思想在现代依然具有指导作用:还记得运动战的十六字方针吗,还记得他离开延安时说的话吗,还有他在遵义会议上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战术思想。那些参照着《孙子兵法》而制定的战术。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送给奥巴马的正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在现代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越来越需要,而创造性思维更是中国人才的发展需要„„

毛泽东思想不会过时,即使是在这个以经济发展为主流的社会中,甚至有很多外国学者在研究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无论是放在什么地方,都具有指导性作用。只是需要我们去发展,去与实际相结合。斯人已逝,但他的思想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彻底失去作用,正如夕阳西下,但他的余晖却在不断地温暖着人们。

我还记得他所说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们利益而死,就死得比泰山还重;为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甘愿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的人民,下面是他的一个生活中的小事:和平年代的他喜欢走遍全国各地,真正地去倾听人民大众的心声,有一次他到杭州去视查,路面比较坎坷,工作人员就削了一根竹杖,他与工作人员打趣说:“这可是件宝贝啊”。从此他去外地视察,都会带着一根竹杖。

这确实是一件宝贝,他在视察时得到的这根竹杖,让他记住了民间的人民,激励他去遍察民情。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一句话:一切为了人民。

那么今天呢?我的人生观在哪里?我一直认为只要我自己和家人过得好就行。但这部纪录片给我的启迪就是:人的一生,一定要去守护一个自己觉得值得的东西。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去守护他的人民。关心人民,为人民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就是他的幸福与快乐。

第3篇:毛泽东纪录片的观后感

永不过时的守护

——观毛泽东纪录片有感

两节现代史课堂,老师让我们看了关于毛泽东的纪录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伟人经历过的现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以及他传奇的一生,也指导我们的人生观,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这是今天的人们为他下的定义,不禁让我心生敬畏之情。可是再看到纪录片中平易近人的毛泽东时,却觉得这是一般的在为人们默默贡献自己一生的普通人。他风趣地与尼克松交谈,又像孩子一样喜爱畅游长江;他在“八七会议”上果断提出“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和平年代又四处体察民情„„既能当机立断,又体贴入微;既有大将风范,有时不时爱“耍小脾气”。这是任何一位世界伟人无法做到的“风度”。这样的“风度”,能让尼克松不禁称赞他为“真正的朋友”,让蒙哥马利感叹,让斯诺的《西行漫记》畅销海外,让世界不得不改变对中国的看法。

纵观他的一生,有人把他“功过相抵”:他是一把双刃剑,是他是中国变得强大,同时又使中国脆弱——他使中国人民翻身成主人,但随后又使中国的经济倒退了二十年。

但试问:如果没有毛泽东,又怎么会出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如果没有毛泽东,又怎么会能开辟延安这样的根据地;如果没有毛泽东,何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二字又怎么会出现在世界地图上。是他让中国的人民真正战胜压迫人民的力量,并且让世界认识“人民”。他对人民做出了这样的贡献,怎么能因为经济的倒退而“相抵”?

毛泽东一生的功绩是举世瞩目的,根本无法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去全盘否定,他是对中国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是我们永远值得敬爱的伟人。

又有人说:在中国,毛泽东的思想已经过时了,已经不需要了。

可是雷锋呢,雷锋的精神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可是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这和时代有什么关系呢?时过境迁,但不变的是他的思想在现代依然具有指导作用:还记得运动战的十六字方针吗,还记得他离开延安时说的话吗,还有他在遵义会议上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战术思想。那些参照着《孙子兵法》而制定的战术。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送给奥巴马的正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在现代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越来越需要,而创造性思维更是中国人才的发展需要„„

毛泽东思想不会过时,即使是在这个以经济发展为主流的社会中,甚至有很多外国学者在研究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无论是放在什么地方,都具有指导性作用。只是需要我们去发展,去与实际相结合。斯人已逝,但他的思想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彻底失去作用,正如夕阳西下,但他的余晖却在不断地温暖着人们。

我还记得他所说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们利益而死,就死得比泰山还重;为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甘愿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的人民,下面是他的一个生活中的小事:和平年代的他喜欢走遍全国各地,真正地去倾听人民大众的心声,有一次他到杭州去视查,路面比较坎坷,工作人员就削了一根竹杖,他与工作人员打趣说:“这可是件宝贝啊”。从此他去外地视察,都会带着一根竹杖。

这确实是一件宝贝,他在视察时得到的这根竹杖,让他记住了民间的人民,激励他去遍察民情。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一句话:一切为了人民。

那么今天呢?我的人生观在哪里?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与世界相脱离的人,只要我自己和家人过得好就行。但这部纪录片给我的启迪就是:人的一生,一定要去守护一个自己觉得值得的东西。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去守护他的人民。关心人民,为人民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就是他的幸福与快乐。

第4篇:观“毛泽东纪录片”有感

今天上《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课时,老师给我们播放了有关毛泽东一生的记录影片。讲述了毛泽东的青年时期如何奋起闹革命,中年时期如何指挥大局,成为一个响当当的战略家,老年时期如何实行外交政策,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等事迹。

毛泽东是中国的一代伟人,他是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青年时期,他就有独特的见解,对自己有一个不同的特别定位,“读奇书,做奇事,成一个奇男子”,他博览群书,热爱学习,在那个**的年代有着不一般的头脑,“为人民着想,为国家出力。”中年时期,作为共产党主要的军事将领,他领导了多次成功的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乘着自己的专有列车,到祖国各地视察工作,拿着他那根越磨越亮得竹竿走过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自然、纯朴、没有任何高高在上的骄傲,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他说,“我多羡慕你们这些做基础工作的啊,可以天天和人民打交道。” 他的这种亲民的思想,赢得了人民欢迎和尊敬。他在外交上,具有亲和力和号召力,他接待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时的隆重欢迎,和交谈的真诚让国际友人折服。在他老年时期健康状况严重恶化时,仍然思想仍然敏捷、深邃。

他把自己的一生,汗水、泪水、热血、生命、妻子、儿子、兄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事业。为捍卫国防、改善人民生活、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是共和国之父,是现代中国的灵魂,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奇男子。

看完记录片,我们对毛主席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他的事迹,他思想无时不刻的引导着我们,怎样做一个有用中国人,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做有意义的事情,先充实自己,壮大自己,才能为中华而效力。

我们处在和平、进步的21世纪,无数革命战士用鲜血为我们换来了和平与发展。作为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作为仍在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我们不应该虚度光阴,贪图享乐。应该正确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做出一番成绩,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家人的依靠,国家的栋梁!

雷丹

2009245026

税筹091

第5篇:世纪伟人毛泽东记录片(推荐)

世纪伟人毛泽东记录片

毛泽东和他的诗词(徐焰)|中华文明大讲堂视频

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传记系列片--世纪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致开幕词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

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毛泽东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

2004-01-02凤凰大视野 说不尽毛泽东

第6篇: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简史

西方纪录片美学

结课论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

——《颍州的孩子》评析

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颍州的孩子》(The Blood of Yingzhou District),拍摄于2004年2月,耗时一年多,片长39分钟,是一部讲述中国安徽阜阳颍州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及儿童的真实生存状态的纪录片,也展现了中国大约七万名艾滋孤儿命运。影片于2006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纪录电影节获得全球公共卫生类最佳纪录片奖,2007年2月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

杨紫烨——只对生命负责的女导演

《颍州的孩子》导演杨紫烨,华人电影工作者出生在香港,1977年移民美国,先后取得绘画和电影制作硕士学位。身为剪辑师和制片人,杨紫烨涉猎了反映中国社会的广泛主题,和不少知名的美国华裔电影工作者如王颖、陈冲等有过合作,如在1997年陈冲导演的《天浴》中担任剪辑师和副制片,在陈冲导演的另一部在好莱坞拍摄的电影《纽约之秋》中担任剪辑师。

她首部执导的纪录片是1997年拍摄的以香港主权移交为主题的长篇作品《风雨故园》,反映的是一九九七香港回归前后香港年青人的心态。2001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一二》,真实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新一代年青人的心态以及中国城乡地区家庭面貌的差异,在2005年5月首度于全美公共电视台公映,之后还应邀参加香港和欧洲等地多项影展并深受好评。这两部片子已被美国多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定为教科书和亚裔研究教材。

2007年,杨紫烨以纪录短片《颍州的孩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成为历史上第九位获得奥斯卡奖项的华人。在全球企业抗艾滋病联合会上获奖的姚明与魔术师约翰逊拍摄的艾滋病防治电视宣传片《姚明、约翰逊公益广告》及纪录短片,也是由杨紫烨导演,该片在国内获得全国艾滋病防治优秀影视作品奖。在央视及各地方台播出的《彭丽媛携手抗击艾滋 关爱儿童公益广告》也由杨紫烨导演。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杨紫烨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生命。她这样介绍自己:“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命。抗艾、环保都是如此。我希望充满生命力、蓬勃地去工作,电影就是我的生命。如果别人问起杨紫烨是谁?我不用讲太多,就把我的电影拿出来。” 她将电影视为生命,同时又将电影赋予生命的厚重感。作为女性导演,她的电影中却有一种利落的、干净的节制力量,赋予电影一种冷静的基调。杨紫烨对纪录片有自己的理解:“记录变成很容易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记录,关键是你的主题是什么,可以是城市的历史,或者是个人的经历,有好的主题就可能拍出好的纪录片”,通过拍摄艾滋病纪录片及公益广告,这位女导演找到了自己的主题:对人的关怀,大爱,人和人性。她用实际的行动表明着自己对人文主题的热衷和对自己的同胞持续不变的关注和关怀。

2002年,杨紫烨无意中在美国报纸上看到了关于中国艾滋孤儿的报道,是这部电影诞生的最初契机。但最初的行动直至2004年才有了转机,中国卫生部与美国NBA一起合作拍摄艾滋病公益广告,杨紫烨被邀请执导,就是姚明和约翰逊参演的公益广告,这个作品出来之后,影响很大,也成为她拍摄《颍州的孩子》的润滑剂。由此她得到了斯达基金会和赠与亚洲基金会资助,并回到中国,杨紫烨与汤列伦成立了“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项目(The China AIDS Media Project), 开始策划和制作一系列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公益广告和纪录片。汤列伦是美国资深电影制作人,也在后来《颍州的孩子》中担任监制。这个的团队耗时一年半,深入安徽阜阳市颍州区跟踪拍摄多个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素材共有60多个小时,对当地的艾滋孤儿的生活做了详实的深入记录。

在拍摄中团队也遇到了重重困难,一方面这样的片子用镜头直面残酷的现实,需要强大的道德担当和承受巨大的压力及痛苦,另一方面杨紫烨刚回国内对很多情况和人际关系都不了解,必然会碰很多壁。庆幸的是,杨紫烨通过哈佛人类学博士、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景军认识了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

21童救助协会会长张颖,这位女商人长期救助艾滋孤儿,也帮助杨紫烨和拍摄组得到了孤儿和他们亲属的信任,这也是影片得以顺利拍摄的有利条件。

内容分析——当一个孩子变得沉默的时候

片中讲述的是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的小男孩高俊、女孩楠楠和黄家三姐妹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影片的开始用了一系列画面引入,人的无辜、无奈、恐惧的眼神、破旧凌乱的房屋,立刻让人的心情异常沉重。

故事情节穿插进行,首先出现在画面上的是4岁孤儿高峻,他的父母都因艾滋病去世,病毒也已经使他全身长满了疮,小男孩本该与同伴无忧无虑地玩耍的,但他却因为受到歧视只能把家里的猪当作玩伴,整个过程里小孩都沉默不语,眼神里透着恐惧和陌生,看到这儿我心里的滋味真是难以言说。后来因为高俊的叔叔不愿收养和奶奶过世,在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的帮助下他被另一个艾滋家庭收养,在三个月后的拍摄中可以看到小男孩的脸上终于有了本该拥有的天真的笑和童年应有的快乐,其中有一个画面是高俊和他的养父在油菜地的场景,在这里可以看到亲情的温馨、孩子的童真,终于听到了高俊天真无邪的声音,分明就是正常家庭里的温暖欢乐,这是我看影片中唯一的一次不由得面对画面微笑了。但是由于病情恶化,高俊最后又被送到一个新的家,瘦小孤单的背影消失在小路上,让人心酸。

小女孩楠楠则因为感染艾滋病而形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父母去世后与姐姐相依为命,受到亲人的冷淡和周围人的歧视,以至于姐姐结婚都不敢讲明楠楠的病情,也许她们一辈子都得小心翼翼地隐瞒下去了。幸运的是楠楠的叔叔最终把她接过来一起住了,楠楠也慢慢开朗起来,同时她受到美国一位老人的资助,而另外还有千千万万像楠楠这样的孩子不能受到医药治疗。

黄家三姐妹的父亲因艾滋病刚刚去世,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个残破的家庭,黑黑的屋子里,孩子们嘤嘤地哭泣,他们还沉浸在丧父的悲痛中,又受到同龄孩子和村民的众多非议、排挤和歧视,镜头中的弟弟哭诉着自己受到的歧视和委屈,这么小的孩子就不得不承受丧失亲人的痛苦和周围充斥的压力。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在阜爱协会的大家庭里都露出了笑容,最感动我的是那一首《让世界充满爱》,稚嫩的声音里有着对未来的期盼和生命的坚强。

影片展示的歧视、恐惧、贫穷、冷漠、无奈的一幕幕场景都令人心痛,我看到了一群艾滋病幼童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处境,印象最深的是由于周围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变得沉默,孩子的本性应该是活泼可爱的,而在他们的身上却感觉到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内心的孤独,他们是多么的无辜!当一个孩子变得沉默的时候,需要做的是去呵护、理解、照顾他们。

艺术特色——刚刚好的打动

影片的叙述结构经过了精心编排,三个故事穿插讲述,板块式的叙事策略,将镜头深入三个不同的家庭,力图在三个不同孩子身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角,并不是对事实的简单罗列,可以说是纪录片运用了剧情片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艺术的虚构,不如说是一种逼近生活实质的体现,一种对主题的把握,导演将视听集中于展现孩子们在现实中的悲惨处境,以唤起更多人对这个群体的关爱。

影片的主题很明显,以小见大,博爱和人道主义贯穿其中,这在全世界各种文明中都是主流价值观,也是能够感动和影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的原因。电影是视听艺术、纪实与抒情的综合,导演用镜头来密切配合主题的表达,多次使用到平拍的角度,力图使被拍者与观众处在平等的视线,目的在于把他们作为正常人看待。此外还多次使用到了特写,拉近了观众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真实再现生活中的情景。近景和远景运用适当,配合了影片的基调和抒情效果。而音乐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在塑造内心世界、烘托气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中能够体会到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

影片的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沉默无语到歌唱、笑容可以看出孩子们处境的变化,同时也在表明孩子们需要人们的关怀、帮助,需要社会更多人的关注。

片长只有39分钟,却足以给人以巨大震撼。“制片人认为39分钟更有力度。如果故事太长,震撼力就没这么大。”杨紫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时也说道:“我们拿去国外,对他们的观众而言,很多东西他不

明白,给他刚刚好的打动就可以。”影片最动人之处非常有控制,但却恰恰给人了最大的触动,如在影片的最后,从背面的拍摄角度讲述了小男孩高俊被送往另一个新的家,整个片子以瘦小孤单的身影结束,画面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

总体评价——对每一个生命最原始的尊重

《颍州的孩子》讲述的是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话题,是“反映有关人性的好故事”。在第70届奥斯卡中另一部入围华语片是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投资3.6亿元人民币的影片获得了“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时长39分钟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成本约4.5万美元。如果电脑特技公司的“优惠价”再打五折,这笔钱还是不够完成《黄金甲》一个6秒钟的特技镜头。这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我想应该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是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活动不变的主题,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片往往比那些虚无的故事更有感染力,这个全球瞩目的奖项也让艾滋孤儿的命运受到强烈关注。

这部影片对那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时隔一年后的奥运会期间,导演杨紫烨在鸟巢见到了影片中的小男孩高俊,“我看到他在笑,就感到特别的开心。朋友带他去吃饭,在吃饭的时候,他也在笑,我当时就哭了。他的生命这么强韧,一直在与病魔作斗争,我感觉他就像是一个小英雄。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同时也是对我拍这个片子的精神回报。”而黄家三姐妹的生活也明显不再是昏暗的色调,大姐已经上中专,二姐和弟弟都在上初中,比起谈从前的日子,弟弟更愿意从抽屉里翻出相册,让记者欣赏他和总理温家宝、演员蒋雯丽的合影。而小女孩楠楠再也不沉默寡言,许多人专程来看望她,在她的睡房里,漏风的墙壁上贴着姚明、濮存昕等公益名人的照片,悬挂着山东白血病人送她的千纸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接见了她和其他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还在她的笔记本上赠语:“坚强、努力、奋斗、向上。”

可以看到影片的拍摄给小主人公们带去了温暖和关怀,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影片的宗旨绝不仅仅是这些,它在于唤起社会更多人对那些艾滋孩子的关注,因为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艾滋孩子需要帮助和关爱,还有很重要的是要消除特别是农村里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偏见,这样他们才能正常生活,拥有生活的信心。但对艾滋病的防治和重视并不是用一部片子就能解决的,而需要一个过程,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文媒体《世界日报》这样写道:“如果说,股市的一天暴跌,北京可以用庞大的资金来入市托股,第二天就可以全盘翻红,继续营造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盛况,那么,艾滋病的防治,就绝对需要漫长的奋斗过程,才能出现成效”。

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我以前并没有太多的了解,看完这部影片通过查资料知道了一些有关的常识,艾滋病患者本身已经受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病痛折磨,又怎能经得起人情冷漠、歧视和偏见?无论是出于对生命最原始的尊重,抑或是出于人道主义关怀,我们都需要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影片不仅唤起了我对艾滋孩子的同情,更给我了一种生命的启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73456

上一篇:家校合作共育叙事doc下一篇:酒店行政经理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