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村自然环境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冬至刚过,记者走进大埔县西河镇,蜿蜒的漳溪河绕北塘、东塘、黄堂等十个村庄而过,河流两岸满目青翠,瓜果花香迎面扑来。虽是冬日,这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西河镇位于大埔县东北部,是中国葡萄酒之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的故乡,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留村自然环境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留村自然环境论文 篇1:

山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现路径探究

【摘 要】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党中央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山西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忻州市东留属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贫困状况有极大的改善,实现了整村脱贫,分析其实现脱贫的路径对其他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极大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脱贫攻坚;路径;多措并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贫困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阻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减少到1660万,每年减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万以上。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又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山西省一直将脱贫攻坚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晋发[2016]23号文件中指出,产业扶持、技能扶贫、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活条件的“3+1”工作路径,是近年來山西省扶贫开发的探索创新和成功实践。山西省代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东留属村位于代县东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贫困现象相对严重,现已实现整村脱贫。

二、文献综述

省内外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现路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政策和具体操作两个层面。宏观政策方面,洪大用(2015)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两个主要路径:一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教育,实行大病医疗保险,改善基础设施,实行低保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的全覆盖等。二是市场化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二是收益共享。胡红斌(2016)提出: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施易地搬迁、抓好对口帮扶、着力加强教育、提高资产收益、整村推进脱贫等路径,打赢脱贫攻坚战。王宗(2017)将贵州的大脱贫路径总结为“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和异地搬迁、产业扶贫。

三、现状及成效

东留属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枣林镇,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曾是代县的贫困村之一。近年来经过当地政府、村民及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已成功脱贫,脱贫成果显著,村民走向了幸福新生活。

(一)贫困基本情况

东留属村与繁峙县接壤,距县城23公里,距镇政府12公里,108国道东西穿村而过。代县多山地丘陵地貌,土壤贫瘠,交通不便,历史贫困情况较为严重。东留属村全村土地总面积11089.52亩,其中耕地4120.88亩,人均耕地2.8亩,其中草地1570.6亩,非耕地85.62亩。常规农作物以玉米、小杂粮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产量低。村民收入除种养殖外,主要以就近务工为主。全村的贫困户情况如表1所示。

(二)脱贫成效

东留属村通过多策并举和落实各类政策性补助,经过村民及村干部的不懈努力,全村已于2016年整村脱贫。近年来,脱贫成效稳定,无明显返贫现象。据2019年度收支测算结果,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超过2019年脱贫线3600元,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得到保障,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全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已大幅度改善。

全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保障。全村66名学前教育适龄幼儿和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全部入园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享受两免一补,对寄宿生、贫困大学生进行补助,全村无一例辍学现象,无一例因学致贫现象。该村通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代缴医保费实现了“户户全覆盖、人人有保障”,实施“136”住院补偿政策35户42人次,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水、电、路、网、房”基础设施完善。有供水塔2座,自来水全部进家入户,全天24小时供水。全村现有变压器16台,其中9台为机井配套,供村民生活用电3台,动力电有保障。互联网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联通、网通、移动网络通讯全覆盖。2010年以来,47户进行了危房改造,经县乡住建部门鉴定,全村已100%实现住房安全。2014年以来,通过实施小农水、以工代赈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村现有18眼机井配套,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出率,农业收入稳步提升,建设400kw光伏发电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脱贫路径探究

东留属村实现整村脱贫,脱贫成效稳定,无明显返贫现象,对其主要脱贫路径的探讨和研究能够为山西其他地区脱贫工作提供经验借鉴,从而进一步推动山西省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一)光伏扶贫

光伏扶贫是优越于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转移就业扶贫、异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社会扶贫等的一种新型扶贫方式。光伏扶贫是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可以充分利用部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由于太阳能资源的特殊性,光伏扶贫理论上对很多地区普遍适用,能够进行试点和推广。

东留属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丰富,全年累加日照时数2863.6小时,有充足的条件开展光伏发电项目。东留属村的光伏扶贫主要采用光伏地面电站的模式,2016年光伏发电项目投资79.3万元,占地面积6亩,于2017年6月并网发电,2018年投资203万元,占地面积13亩,已并网发电,共建成200KW光伏电站二座,截止2019年10月末,已累计实现收益498422.78元。光伏扶贫以新型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通过劳动增收,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保护了贫困地区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东留属村的光伏发电项目为整村脱贫贡献了巨大力量。光伏扶贫模式的灵活性和可变性较高,其他贫困地区可参照已成功的经验,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符合本地环境的光伏扶贫项目,实现模式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二)产业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南绍北代”是自古以来关于我国黄酒产业自古以来的一个俗语,意思是南方的黄酒以绍兴为代表,而北方的黄酒则以代州最为有名,古代州就是如今的代县,代县的黄酒酿制技艺现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留属村的黄酒产业是有悠久历史的特色产业。

东留属村的黄酒产业虽然有较久的历史沉淀,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等局限,发展不是很好。新时代当地酒厂借助政府扶贫开发对产业的政策支持迅速发展。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种植业发展,东留属村主要农作物种植品种为玉米,小杂粮。黄酒集团选用当地农民自己种植的黄米作为原料酿酒,将本土产业与当地种植业挂钩,没有粮食中间商,既为广大农民提供了黄米的销路,也保证了酒厂的原料正宗实惠。当地黄酒产业同时也为本地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村民能够通过接受技能培训,掌握一定技术之后加入黄酒厂,改变了当地过去以农耕为生的单一收入模式。东留属村4家黄酒集团带动贫困户30户60人增加收益90万元。如今,该特色产业为当地创收、解决就业、拉动种植业发展,一举三得,产业扶贫取得良好成效。

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立足当地实际,找准产业发展路径,寻找适合本地特色的发展方向,开展地方产业建设,同时带动广大农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以技术优势特色产业为先锋,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一业主导、多元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促成产业扶贫的顺利进行。

(三)技能培训

“扶贫必先扶智”,除重点发展教育之外,加强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也是扶贫攻坚的重要一环。东留属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村民普遍从事传统种植业,技能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为改变现状,村民委员会树立“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的精神,坚持“真诚、务实、优质、高效”的作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村民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确保劳动力接受培训能够学有所获。扶贫先扶志,旨在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惰性,增强群众的自我创造力,为贫困地区的发展进行长远谋划。

东留属村开展技能培训,共计培训73人次,致富带头人培训10人次,4家黄酒酿造企业务工60人;辰鑫检车线5人,选矿厂20人,鸡场1家12人,猪场2家10人,牛场3家10人,108国道汽车维修厂30人,车队务工60人。经过培训,该村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受益匪浅。对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培训,一方面要针对传统农业,不断向农民传授新型实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为农业增收创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和专业技能培训,尽量使劳动者有一技之长。对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要做到培训内容与劳务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针对就业岗位设置技能培训方向,确保劳动者学有所用,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另外,创新技能培训的方式方法,优化培训手段,根据当地情况及培训内容人数决定培训方式,传统授课、实地操作演示、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灵活配合,为贫困地区塑造更多技术型人才。

(四)金融扶贫

扶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从资金来源角度讲,金融扶贫区别于财政扶贫,是指通过金融机构信贷、保险、基金等形式,解决贫困地区与人口生产型金融需求问题,通过金融扶贫,为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造血”式扶贫模式的发展,增强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况。金融扶贫主要面向农村地区和贫困群体,为贫困地区人民提供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等金融服务,在偏远地区,主要是通过小额信贷的手段来扶持低收入家庭及贫困农户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使其有资本进行投资,摆脱困境,增加收入。金融扶贫的开展,不仅为贫困地区贫困户个体发展提供了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贫困地区人民对资本和金融的理解,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提高其对当前经济社会的认同感。

东留属村实施金融扶贫,贫困户小额贷款30户30人,2018年牧源贷款16户16人,2019年小额贷款16户16人,个贷款4户4人,通过小额信贷的方式,一部分贫困户拥有原始资金,自力更生脱贫致富。虽然金融扶贫工作开展有序,但基于东留属村的村庄小、人口少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其金融扶贫局限于小额信贷模式,金融扶贫模式及手段不够丰富。待该地区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可拓宽金融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手段以满足更多的需求。

五、结语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人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场战役中,山西还需不断努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山西省东留属村的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值得借鉴。扶贫工作应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多种措施并行,构建脱贫攻坚工作长效机制,光伏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和资本扶贫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走出有当地特色的脱贫路径,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确保群眾稳定脱贫。

【参考文献】

[1]李斌. “不获全胜 决不收兵”[N].人民日报,2019-03-08(004).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7

[3]姜安印,刘博.精准扶贫背景下光伏扶贫问题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89-794.

[4]徐杉.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5):162-163.

[5]周双,刘鹏.我国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创新研究[J].上海金融,2017(1):17-22.

收稿日期:2020-05-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山西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现路径与效益评价研究”(课题编号:SSKLZD-KT201809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秀苗(1995—),女,山西忻州人,山西能源学院助教。

作者:刘秀苗 孟秀峰 李公平

留村自然环境论文 篇2:

十村绕漳河 五香飘十里

冬至刚过,记者走进大埔县西河镇,蜿蜒的漳溪河绕北塘、东塘、黄堂等十个村庄而过,河流两岸满目青翠,瓜果花香迎面扑来。虽是冬日,这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西河镇位于大埔县东北部,是中国葡萄酒之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的故乡,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近年来,为响应中央和省乡村振兴战略,西河镇依托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谋划了以樟溪河为主轴的“党建联村、绿道联村、产业联村、文旅联村”发展模式,按照“一带三区十村”的发展格局,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把漳溪河沿线10个村串珠成链,建设“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新样板,把西河打造成为一个看得见青山、留得住乡愁、引得来游客、送得出产品的美丽乡村。

去年5月10日,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在大埔召开,西河镇是现场考察点之一,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等领导在调研中充分肯定了西河镇“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示范片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认为这是先富帮后富的典型。为了解西河镇十村联动振兴乡村的秘诀,记者前往西河镇,一探究竟。

党建联村 强堡垒聚民心

为有力破解乡村单打独斗、难以发展的瓶颈,西河镇以党建联村为纽带优化设置联动促发展、选优配强头雁强领航、党员争先多方齐参与、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共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党建引航、多方参与、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结合各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西河因村制宜、因势利导,优化组织设置、联动各村发展,以北塘、漳北等各片区内的党建先行示范村为引领,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三个发展片区内的各村互联互通、结对联动发展,共同以抓党建带动乡村振兴。同时,根据村情村况,按片调配驻村领导及驻村团队,利用周二驻点直联日组织村干部进行党建工作培训、互比互看互学,形成先进村带动软弱涣散村共同发展局面。

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西河镇制定出台了《基层党组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十村选优配强“两委”班子,从强化“头雁”队伍入手,选好“火车头”。

为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西河镇通过采取亮一块“党员示范户”标识、划分一个责任岗、挂一幅家风家训或金句、建一座美丽庭院等“四个一”方式开展“共产党员亮身份”行动,进一步激活党员的“红色细胞”。

西河镇坚持从严治党与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建立“党建+乡风文明”工作机制,形成党风政风与乡风民风双向互动、互促共进的新格局。

绿道联村 筑路网通血脉

“要想富,先修路”。补齐对外交通短板,不仅要打造“大动脉”,更要疏通“毛细血管”。近年来,西河镇在做好现有贯穿境内的梅龙高速东沿线、省道221线、县道005线和县道946线等“大动脉”道路沿线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的同时,积极建设村道连接线、断头路等,疏通村道、机耕路等“毛细血管”,织密交通路网。

为打造“十村联动”精品旅游线路,西河镇大力推进沿漳溪河16公里的滨水绿道建设,对北塘村至上黄砂村沿线10个村共计7个产业资源、旅游节点进行科学串联。并开展梅龙高速东沿线(漳北至上黄砂段)跨省景观廊道建设,积极对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打造大埔县西河镇下黄砂村至永定区下洋镇全长约20公里的特色生态文明风景线。

在推进村内道路建设的过程中,西河镇除了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还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取得支持。在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科学院、广州市海珠区财政局、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道办事处等帮扶单位的帮扶下,十村联动中的四个省定贫困村漳北村、上黄砂村、漳溪村、黄堂村相继完成了村道硬底化、道路绿化亮化等工程,不仅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更为农产品的输送缩减了成本。

至目前,十村联动示范区已形成由75条村道和机耕路、12座跨河大桥及32座溪流桥梁构成的总长达109.3公里的乡村交通路网。从田间地头到村庄、从村庄到交通主干线路网的形成,不僅使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也为经济社会快节奏高速度超常规发展提供了致富通道。

产业联村 建基地促增收

西河镇全镇有耕地面积1.95万亩,是大埔县粮食主产区,素有“大埔粮仓”之称。作为“鱼米之乡”,西河镇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农业重镇实际,以绿色健康产业为纽带,打造“一中心七基地多品牌”产业格局,通过激活土地、盘活土地、集约土地的做法,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实现“十企百社千场”产业规模。

西河镇从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等角度出发,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的招商优惠政策与营商配套措施,为优秀企业的“落地生根”打开“快捷”通道。

在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过程中,西河镇制定了“一村一策、错位开发、串珠成链”的思路,建设了北塘长寿蔬菜种植基地、东方蜜柚种植基地、东塘香米种植基地、黄堂莲蓬种植基地、纯德猕猴桃种植基地、上黄砂本草源脉菊种植基地、石涵菊叶薯蓣种植基地等七个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打造了“本草源”脉菊、“漳裕”香米、“客山绿”、“鸿姑娘”等农产品品牌,并集中优势资源在东塘村白马广场打造了电商农产品展销中心,为农产品销售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中心七基地多品牌”多元化产业格局。

结合产业扶贫,西河镇积极对接帮扶单位省科学院,选取上黄砂村作为示范点,探索以科研项目助推科技扶贫。在数字果园方面:以省生物工程研究所技术为支持,采取科学分区种养、精准智能灌溉施肥的方式,投入140万元发展百香果数字田园示范基地,预计年均增收约14万元。在智慧养殖方面:以省生物资源研究所技术为支持,投入120万元实施中华蜂特色养殖项目,通过“技术+企业+农户”的形式,引入“中华蜂健康高效饲养技术”发展智慧养蜂扶贫产业。

至目前,西河镇已建成上黄砂智慧养蜂示范基地,已发展有1200群规模,预计年均增收约20万元。通过“研究所+公司+专业社+农户”产业项目示范推广,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村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18年,西河镇被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

文旅联村 提气质旺农家

为了把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西河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纽带,以“以艺活村、以景旺村、以宿带村”为抓手,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体验采摘、农家乐、民宿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不断完善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打造“一带三区十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漳溪河沿岸十村,村村有特点、村村各不同,西河镇以“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为发展思路,依据各村的特色,突出个性设计、乡土元素、产业要素和文化与生态,统筹谋划山、水、田、房、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融入农家生活体验、农事活动、农副产品经营、文艺演出等元素,将漳溪河沿岸十村分片划区为乡村艺术部落片区、乡村人文旅游片区、乡村山水田园片区三大文化旅游产业核心区。

围绕三大片区文艺气息、人文底蕴、山水风光的不同特点,西河创造性地走出了“以艺活村”、“以景旺村”、“以宿带村”的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以艺活村”模式,是以北塘乡村旅游区为辐射,将北塘、大靖、东塘划为乡村艺术部落片区,大力发展艺术文化体验游。目前,北塘整村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开发打造了法治文化园、北塘美术馆、美客美庐民舍、百香果体验采摘园等一批旅游景点。

“以景旺村”模式,是以张弼士故居旅游區为辐射,将车龙、黄堂划为乡村人文旅游片区,大力发展商文化与农旅休闲游。引进梅州市龙发生态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挖掘张弼士商文化底蕴,打造了酒文化竹艺长廊、黄堂客栈、黄堂小厨、黄堂莲蓬观赏基地等旅游项目。目前,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车龙村和黄堂村已形成景村融合发展模式。

“以宿带村”模式,是以漳北公学田园综合体为辐射,将漳溪、东方、漳北、下黄砂、上黄砂划为乡村山水田园综合片区,大力发展乡村山水田园游。目前,已引进禾肚里(梅州)旅游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漳北公学闲置校舍打造漳北公学田园综合体,发展旅游扶贫产业。

为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西河镇引入鸿姑娘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集约农村闲置住宅,创新推出共享民房和共享田园、菜园、果园的“一房三园”共享模式,实现企业、村民与游客的利益链接,在成本均担、利益分享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互助、体验共享与结果共赢。

西河镇通过抓“突出党建联村强堡垒、打造绿道联村畅路网、落实产业联村增收入、实施文旅联村促发展”的四个联村工作举措,统筹十村资源,科学分区、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示范带动其他村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如今,西河已初步实现了稻香、花香、果香、墨香、酒香“五香飘十里”的产业效益。围绕以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北塘乡村旅游区2个国家AAA级景区为核心,串联滨水绿道沿途7个旅游节点所形成的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拉动投资、带旺消费的新引擎。

作者:刘芳 袁光明

留村自然环境论文 篇3:

全域创建特色田园乡村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黄窝村上榜“省级试点村庄命名名单”,留云岭村、高公岛村上榜“面上创建村庄命名名单”。

连云区依山傍海,坐拥118公里的优质海岸线和1600平方公里海域资源,山、海、港、岛、城、湿地等各种资源星罗棋布,是一个天然的山海大公园。区内的35个行政村(社区)分列其中,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基础得天独厚。连云区已先后完成了35个行政村、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创建,创成省级传统村落2个、三星康居示范村 3个、省级美丽乡村4个,黄窝村更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为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6月,江苏省政府召开“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启动会”,拉开了创建特色田园乡村的序幕。为进一步提升村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连云区确立了全域创建特色田园乡村的目标,作为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理念,以“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为内涵,努力创建让人心驰神往的特色田园乡村,将“绿水青山”一步步变为“金山银山”。

黄窝村坚持高标准定位,将人居环境、特色产业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刷新瓦面、墙面,凸显“红瓦白墙”苏北民居特色;以旅游为拉手,建设生态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问题;建成龙门茶舍“龙凤阁”;挖掘宗教文化,建成“雪道寺”;改建凤凰山居精品民宿,发展吃在渔家、乐在渔家、住在渔家的“民宿”“渔家乐”等休闲服务项目,通过发展三产服务产业引领村民勤劳致富。留云岭村位于美丽的海上云台山,自然环境非常优美,该村依据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采茶制茶、田园观光旅游三大主导产业,采取“生态+”“互聯网+”的方式,积极打造生态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种植和销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茶叶、葛藤粉等农产品畅销。高公岛街道高公岛村发挥“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紫菜养殖与加工、观光旅游主导产业,充分利用海洋物产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海洋捕捞、紫菜养殖与加工,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城乡建设永远在路上。目前,连云区将以此次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命名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各个村庄的特色定位,真正让千村呈千貌,让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成为连云区的又一鲜明特色。

作者:周志有 顾珍

上一篇:员工年终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环境音乐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