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装备制造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人才是立企之基、兴企之本、强企之道,优质高效的人才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当今,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越来越被更多的企业认可和关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铁路装备制造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铁路装备制造论文 篇1:

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业贸易研究及展望

摘 要:本文从贸易规模、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等着手,比较研究了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贸易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美两国在该行业的贸易进行了展望。中美两国是铁路装备制造产品的重要生产和贸易国,在世界市场上地位非常重要,两国存在一定的贸易合作潜力,但是长期看,两国的竞争性有增强趋势。对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举措。

关键词:铁路装备制造业 贸易竞争性 贸易互补性

高铁装备制造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是中国成功实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典型行业;中美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深入分析中美两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贸易情况,展望两国未来在该行业的贸易走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及各类数据库并没有高铁装备制造更加详细的分类数据,因此,本研究以SITC代码的铁路装备制造产品作为分析对象,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铁路装备制造行业的贸易情况。

一、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一)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对外贸易的概况

1.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对外贸易基本态势。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和进口变动趋势有所不同(见图1)。从出口看,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波动性很大,总体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态势。2008年,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为11.92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口有所下降,降至9.32亿美元,2010年至2012年,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规模迅猛增长,2012年达到了44.64亿美元,2013年经历短期下降后,2015年恢复增长,达到46.56亿美元,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的最高点,此后,出口呈现出降中趋稳的态势,2017年为25.62亿美元,相比2008年,出口总额增长114.96%。从进口看,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整体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趋势。2008年,中国铁路装备行业进口额为14.42亿美元,2010年上升到阶段性最高点,为20.11亿美元,之后一直下降至2013年的9.83亿美元,2014年上升至16.24亿美元的较高点后便一直走低,到2017年,进口总额下降到7.41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48.59%。

相较而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出口变动趋势相对平稳(见图1)。2008年以来,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在30亿美元上下波动,2017年为28.04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2.76%。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在11亿美元到16亿美元的区间内波动,2017年为11.78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23.83%。

2.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在全球的位势。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情况来看,中国的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出波动中上升态势;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动则保持相对稳定(见图2)。具体而言,2008—2017年之间,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8年的5.10%上升至2015年的16.74%,成为2015年世界最大的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国,2016年则略有下降,2017年为10.63%。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占有率在10%至13%的区间内波动(除2009年略低于10%外)。

从国内市场被渗透情况来看,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占世界该类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变动相对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美国则比较稳定。具体而言,2008年至2010年,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占世界该类产品进口的比重由6.57%上升至2010年的9.12%,这一比值也是中国十年来的最高值,此后持续下降,直至2014年短暂反弹,达到5.98%,以后呈连

续下降趋势,2017年降至3.46%。同期,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在6%上下波动,2017年为5.49%,比中国略高。

3.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在本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来看,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呈出下降趋势;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占比则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2008年至2017年,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在中国总进口的占比由0.13%下降到0.04%,表明中国在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在中国进口结构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的比重虽然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出口依存度有所上升,但占比总体较低,近十年来最高值为0.22%,2017年为0.11%,比2008年的0.08%高0.03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本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地位都相对比较稳定。具体而言,2008年以来,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基本上在0.06%的水平小幅波动,2017年为0.05%,表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在美国进口贸易结构中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则在0.20%上下小幅波动,2017年为0.18%,表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在美国出口贸易结构中也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

(二)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的主要貿易伙伴

1.中国。从主要出口贸易伙伴看,2008—2017年,中国对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占中国该行业总出口的比重维持在10%左右,美国排名一直保持前四,是中国重要的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目的国。近年来,中国对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比重有所下降,2017年为8.88%,美国成为仅次于香港、阿根廷、伊朗的中国第四大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贸易伙伴。从进口贸易伙伴看,除了2012年,2008—2017年,德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国,中国每年从德国进口的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占该行业进口的比重都在35%以上,仅2009、2012两年低于该值,但比重也分别达到30.94%、27.29%,2008年该比重甚至高达51.99%。日本始终是中国第二大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国(除2012年排名第一、2017年排名第三外),中国从日本进口的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占该行业进口的比重处于15%—30%的区间。2013年之前,美国一直是中国该行业第三大进口国,仅有2011年被意大利取代而排名第四,2008—2013年之间,从美国进口的占比也基本维持在10%左右,2011年较低,为7.49%,最高达到2009年的17.41%;2014—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占比开始下降,近两年甚至低于5%。

总体而言,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目的地相对分散,没有非常集中于特定国家,排第一位的国家占比维持在15%左右,排名第三的出口国占比10%左右,第四位占比均低于10%。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尽管中国对美出口占比有所下降,但美国始终排在前四位。相比之下,中国的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来源地则相对集中,中国从排名前两位的国家进口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部分年份甚至超过60%,而且主要集中在德国和日本,从排名第三的国家进口占比在10%上下波动,从排名第四位及之后的国家进口占比均低于10%。

2.美国。从主要出口伙伴看,2010年以前,中国一直是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伙伴国之一,始终位列前五位,美国对华出口占比10%左右;2011年以后,该值低于4%,2017年,中国已经不是美国该行业出口的前十大伙伴国。从主要进口伙伴看,2010年前,加拿大、日本、德國、墨西哥是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最大的四个进口来源国;2011以后,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国之一,排名始终在前两位,2008—2017年间,美国前四大进口贸易伙伴国进口占比和维持在60—70%。2013年之后,中国取代德国,加拿大、中国、日本、墨西哥成为美国最大的四个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国。

总体看,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的出口目的地相对集中,排名前两位的国家出口占比和均超过60%,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国最重要的出口国,2011年后中国在美国铁路装备行业的出口中重要性迅速降低。与出口伙伴国略有不同的是,美国的进口伙伴国则相对分散,排名前四位的进口国进口份额相差不太大,第一名一般不超过30%,第四名不低于10%;2011年以来,在美国进口来源国中,中国的地位开始上升,始终位居前列,占比高达20%,是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进口国之一。

二、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

(一)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竞争性

1.中美两国铁路装备制造出口产品相似度相对偏低。通过测算中美两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ESI)ESIij=∑aXaik/Xik+Xajk/Xjk2*1-Xaik/Xik-Xajk/XjkXaik/Xik+Xajk/Xjk*100

ESI表示i国与j国出口到k市场的产品相似度指数,i,j表示国家,k表示世界市场或者第三方市场。Xaik表示i国出口到k市场的第a种商品的总额。Xik代表i国出口到k市场的所有商品总额。该指数取值范围为0—100,指数越大,说明两国出口商品结构越相似,彼此之间竞争程度越强。,从图3可以看到,2008年以来,中美两国铁路装备制造出口产品ESI一直处于0.25以下,表明中美两国在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方面竞争性相对较弱,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两国在铁路装备制造产业链上处于不同的环节,两者的共同利益要高于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两国之间存在着开展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合作的潜力。

2.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竞争力呈现出持续增强的态势。从中国与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测算结果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一国某产业贸易进出口的差额占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TC取值—1到+1之间,TC值按值的大小分为六个区间,—1至—0.6之间表示具有极大的竞争劣势;—0.6至—0.3表示具有较大的竞争劣势;—0.3至0,表示具有弱竞争劣势;0—0.3之间表示弱的竞争优势;0.3至0.6表示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0.6至1表示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可以看到(见图4),2008年以来,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TC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0年以前,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TC低于0,表明在这一时期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竞争力偏弱,是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逆差国;2011年起,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TC由负转正,大幅提升,2013年以后贸易竞争力相对稳定,基本上处于0.5上下的水平,表明近年来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顺差国。相比之下,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始终在0以上,在0.4上下小幅波动,表明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竞争力也相对较强而且稳定,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国的地位。

(二)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互补性

1.贸易互补性指数(TCI)。从中国与美国两国之间铁路装备制造产品TCI看贸易互补性指数(TCI)衡量一国出口与另一国进口的吻合程度。其计算公式是TCIkij=RCAkxi*RCAkmj,其中,RCAkxi=Xki/XiXkw/Xw,表示,用出口衡量的i国k产品的比较优势,数值越大说明i国k产品比较优势越强;RCAkmj=Mki/MiMkw/Mw,用进口衡量的j国k产品的比较优势,数值越大说明j国k产品越具有比较劣势。一般认为,TCI 指数大于1,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TCI小于0.5,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弱。,2008年以来,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与美国进口TCI变动趋势相对平稳(见图5),在0.3上下波动,并且仅在2015年该指数高于0.5,这表明长期以来,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与美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相对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美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的阶段以及两国交通运输结构不一样有关,美国铁路已经过了黄金发展期,且在交通运输结构中的地位相对航空和公路偏低,使得其对中国铁路装备进口需求相对偏弱。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与中国进口TCI基本上都在0.5以上,仅在2012年、2013年和2017年略低于0.5,表明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与中国进口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该指数总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这说明美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与中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整体上有走弱的趋势。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近十年来中国高铁的从无到有,从跟进到世界领先,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具备了较为完备的装备制造能力,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自给能力大幅提升,对美国的进口依存程度显著下降。

2.产业内贸易指数(IIT)。产业内贸易指的是一国某行业即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从中美两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产业内贸易指数测度IIT的是产业内贸易程度,表明某行业有互补性贸易需求,也是衡量贸易互补性的指标之一。测算公式是ITT=1-(Xkij-Mkij)/(Xkij+Mkij),Xkij表示i国向j国出口行业k的数额,Mkij表示i国从j国进口行业k的数额。IIT取值范围在0—1之间,IIT=0表明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当IIT=1时,说明产业内进口额等于出口额,ITT值越大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2008年以来,中美之间铁路装备制造产品IIT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见图6)。2008年,中美两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IIT为0.85,表明两国产业内贸易程度极高,且以垂直型贸易为主,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2009年降低至0.46,此后,经过2010年和2011年短期的反弹后,呈现出稳步下降的态势,2017年降至0.28,表明两国之间铁路装备制造产品产业内贸易关联和重要性持续下降,双方的互补性需求有所减弱。

三、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业贸易形势展望

(一)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业贸易展望

1.从贸易规模及占比看。首先,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出口总额稳步上升,进口稳步下降,成功实现了由贸易逆差国向顺差国的转变。美国的铁路装备制造业出口与进口总额均相对稳定。其次,从贸易占比看,铁路装备制造业在两国贸易结构中占比均很小。但是从两国该行业的贸易额占世界的比重看,均有一定的重要性,中美两国的铁路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10%,进口也均超过5%。因此,可以得出,中美两国的铁路装备贸易在世界市场上地位非常重要。

2.从中美两国之间铁路装备制造业的贸易看。美国是中国重要的出口伙伴,位列前四,出口占比超过10%;美国对中国而言,进口的重要性低于出口,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占比呈下降趋势,而且占比近两年低于5%。对美国而言,中国已经不再是其重要的出口目的国,但是2013年中国成为美国重要的进口国,排名前二。因此,中美之间的铁路装备制造业贸易往来密切。

3.从贸易竞争性角度而言。短期看,中美兩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产品相似度很低,竞争性不强,但是中国的铁路装备行业竞争力持续走强;长期看,两国在该行业的竞争有增强的态势,这可能会影响两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以及两国之间的贸易结构的变化。

4.从贸易互补性看。中国的出口与美国的进口之间互补性较弱,一方面可能与两国铁路发展的阶段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源于两国出口产品结构差异,导致美国对中国铁路装备进口需求相对偏弱;美国的出口与中国的进口互补性较强,总体而言,两国存在一定的合作空间。

(二)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贸易可能存在的挑战

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贸易可能存在的挑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特朗普上台后,陆续颁布和实施各项引导制造业回流和增加就业的政策和措施,这可能导致美国的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对进口实施的限制性措施可能对中美之间的贸易产生一定影响。直接影响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铁路装备制造品进口下降。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各国争相实施产业政策,以求为经济增长增加活力,重振和做强制造业成为全球共识,抢占制造业先进技术的制高点是各国经济发展重中之重。在这种背景下,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若在先进制造业、先进技术方面采取技术封锁,则可能对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贸易及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中国该行业出口目的国较为分散,但是进口来源地非常集中,从排名前两位的德国和日本进口占比高达60%,进口结构风险较大。中国可能面临进口被德国、日本钳制的风险,一旦如此大量的进口额得不到德国、日本的供应,短时间内又找不到替代国,则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可能面临核心零部件供应不足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风险。

四、总结及建议

本文从中美两国铁路装备制造产品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以及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等方面,对中美铁路装备制造业贸易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两国未来的贸易进行了展望,并对中国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针对可能的挑战,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有:

首先,坚决实施贸易自由化,积极推进出口多元化策略。积极的贸易政策能够促进技术交流、经济发展,中美是世界上重要的铁路装备制造国,中美两国需要本着开放共赢的态度,争取更长远的发展。另外,美国是中国铁路装备行业较为重要的出口国,为避免美国单方面的进口关税壁垒,中国可大力实施出口多元化,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等开展铁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在更广范围内寻找替代国,分散国别风险。

其次,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战略,提升装备国产化率。针对中国铁路装备进口较为集中的状况,短期来看,为了防范德国、日本对高端制造技术的封锁,对中国铁路装备进口实施限制,实施进口多元化策略,以应对各种冲击;长期而言,应加大研发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技术的攻关,彻底摆脱关键领域“缺芯”、“缺脑”的窘境,积极推进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国产化,提升自给能力。

最后,深化铁路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化铁路装备制造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抓手,着力优化铁路装备制造行业产业组织结构、激励机制设计和法律制度建设,强化产学研合作,激发企业、学校、研发机构创新动力和活力,加强知识产权的认定和保护,争取在铁路装备制造技术前沿领域有所突破,抢占技术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铁路装备制造竞争力,提升出口的不可替代性,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华民.新“里昂惕夫之谜”:贸易失衡的超边际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8(06).

[2]赵进东.中欧服务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08).

[3]吕铁,江鸿.从逆向工程到正向设计——中国高铁装备制造业技术追赶与自主创新的启示[J].经济管理,2017(10).

[4]曲如晓,刘霞.“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西亚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J].世界经济与贸易,2017(04).

[5]吕宏芬,俞涔.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02).

〔伍业君(通讯作者),铁道党校。王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作者:伍业君 王磊

铁路装备制造论文 篇2:

铁路装备制造企业战略视域下的人才队伍建设

[摘 要]人才是立企之基、兴企之本、强企之道,优质高效的人才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当今,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越来越被更多的企业认可和关注。在国家经济稳步发展,铁路运输行业备受瞩目的时期,铁路装备制造企业梳理清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行业发展、企业战略给人才队伍建设带来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制定适宜的对策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企业战略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关键词]装备制造企业;战略;人才队伍建设

当今,人才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人才的竞争,谁占领了人才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已成为企业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铁路装备制造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以齐轨道装备公司为代表的铁路装备制造企业,愈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人才培养、使用、管理、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为企业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并且已经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大显身手,人才兴企的作用不断显现,人才强企的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铁路行业高速发展,带动铁路装备制造企业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行业内相关企业都在实施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均跃跃欲试打造世界级企业。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人才资源紧张的现象充分暴露,人才的结构性短缺、素质能力的不适应充分体现,距离世界级企业人才需求仍存较大差距。

随着铁道部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铁路装备制造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部门的职能回归,必然使企业走上市场的最前台,在一个开放式的市场环境中推进企业发展无疑充满了诸多的变数。因此,培养和造就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是企业不断深化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用战略眼光看待人力资源工作,立足新的起点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以人才的优势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铁路装备制造企业战略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跻身铁路货车制造业世界级企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齐轨道装备公司等铁路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高端铁路货车产品研发和输出为重点,坚持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良性互动,密贴用户需求,实施个性化货车设计,企业已经巩固了澳大利亚传统市场地位,还成功打入哈萨克斯坦、蒙古、新西兰等新兴市场,与世界知名矿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为世界铁路货车领域的重要供应商。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市场反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并同步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成本管理水平、技术服务以及商务运行模式等逐步与国际接轨,为企业探索从传统的国际贸易向国际化经营运作积累了宝贵经验。现阶段,随着国际化经营业务的不断扩展,企业国际化人才紧缺,特别是懂商务、通技术、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更加匮乏。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延续,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难度和风险不断加大。打造世界级企业需要世界级的人才队伍,因此,在“走出去”的同时,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二)领航国内铁路货车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从铁路货车技术发展现状来看,经过几十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铁路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具备较好的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能力,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品牌产品,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比如转向架、重载车钩、车体等技术已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进入“十二五”以来,铁路装备制造企业再次掀起了大项目建设浪潮,各企业产能大幅提升,整体工艺制造装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从未来几年情况看,通过国内铁路货车研发平台、疲劳与振动试验台等项目建设,必将使产品设计、模拟仿真分析、试验研究的平台和手段更加先进,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然而,铁路装备制造企业不仅缺乏模拟仿真分析、试验研究相关人才,而且现有研发人才队伍也面临结构优化、素质能力提升的问题。同时,研发、工艺等方面专家的能力、水平均需提升,结构、梯次均需优化。因此,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的铁路货车研发队伍,引领国内铁路货车行业发展,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铁路装备制造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搭建人才培养工作平台

1.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企业应弱化传统的干部、工人管理方式,深化员工岗位管理,推行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管人员、技能操作人员三大系列人才队伍同步发展的管理模式,设计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拓展员工发展空间,明确员工发展方向,促进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同步。

2.落实人才培养管理职责。企业应建立自上而下、开放式、全员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明确人才培养职责。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专家、高技能人才,均赋予其相应的人才培养责任,形成“上至最高管理层,下至中间管理层、普通职工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实现人才培养工作全员化。

3.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管人员、生产技能操作人员三大系列人才队伍采用不同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

4.明确人才培养工作流程。确定人才发展规划和员工能力提升计划的制订、实施、效果评估,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与总结等工作流程。

(二)完善员工培训工作体系

1.加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一是建设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分期分批开办高技能人才任职资格培训班和能力提升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水平。二是结合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组建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政策鼓动、项目带动、课题任务推动等方式,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攻坚克难、优化生产、技艺传承、技术交流等方面作用,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2.加强培训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建设。一是整合企业内外部优势教学资源,分系列、分层次、分岗位设置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课程,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二是注重加强内部隐性知识的挖掘与传承,建立内部讲师体系,逐步建立内部讲师培养选拔机制,健全管理、考评机制,将内训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针对各类培训课程,建立完善外部讲师师资库,满足企业培训发展需要。

3.加强培训载体建设。引入网络课堂管理方法,明确网络课堂日常学习、学分管理及考核要求,按季度、年度评选优秀学员,有效提升学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规范网络课堂管理,满足员工个性化学习需求,解决工学矛盾,提升员工学习效果。

4.建立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评价机制。制定人才培养培训工作考评指标,明确考评内容、考评标准、考评方式及考评程序,同时将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能力评价和绩效评价,作为领导干部培养、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人才成长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以考核评价为基础,与岗位责任、风险和工作业绩相挂钩,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一是对中层管理人员应实施年薪制度、风险工资制度等,通过健全薪酬制度、强化业绩考核,使领导干部的薪酬水平与经营业绩、岗位责任及风险紧密挂钩。二是对一般技管人员应实施岗位工资、绩效津贴等,实现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岗变薪变。三是对生产操作人员,应实施计件工资、生产奖、技能津贴等,提高广大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广大职工能干事、多干事、干好事。

2.创新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无形激励机制。一是通过拓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打破干部与工人的身份壁垒,疏通人才成长晋升网,辅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同时针对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实施相应的职务津贴、技能津贴、延期绩效奖励等薪酬待遇。二是对各类人才在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办法,形成有效激励效应。

(四)加强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

1.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运作效率,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人力资源信息,打造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为科学规划、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和支持。

2.通过信息化手段引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通过流程优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转变,将业务人员从冗繁的行政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用于研究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3.通过信息化手段引入,搭建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系统,整合人力资源数据信息,将员工基本信息、成果信息、专利信息、荣誉信息、能力评价信息、绩效评价信息、培养与培训信息等均纳入员工个人档案,对员工信息实施高效、准确管理。权限用户可随时查询和维护员工信息,确保员工个人信息数据更新及时、准确、完整,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4.通过信息化手段引入,规范成果管理工作。明确项目立项、成果鉴定、积累等工作流程,实现成果管理规范化、程序化,提升企业知识管理水平。

5.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引入,运用先进数据分析工具。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模型,对企业人才总量、结构、能力、需求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数据分析,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

(五)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

1.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营造重视人才、支持人才、依靠人才、服务人才的文化氛围,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真正把人才成长与公司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构建健康、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2.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和作风建设。通过职业理想、职业作风、职业道德教育等方式,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和作风建设,促进职工思想政治素质的整体提升,增强各类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秉承以员工为本,融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于一体,倡导“我与企业共成长”、“成才无止境”等人才发展观念,同时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植入企业文化中,使之成为公司企业文化之精髓,形成强大精神动力。

(六)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加强人才考评机制建设,建立以岗位责任为基础,以能力和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细化人才评价标准,量化人才评价指标,用能力和绩效评价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激发人才潜能。按照国家相关工作要求,推进员工绩效考评体系建设,整合企业既有考评资源,建立领导干部、专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绩效考评体系,确定各岗位KPI及各类人员能力评价要素,定期组织评价、分析,评价结果作为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合理使用的重要依据。一是确定评价方式。采取个人评价、领导评价、民主测评和绩效指标(KPI)考核等多维度考评方式。二是明确评价内容。整合企业既有考核评价资源,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绩效考评工作。三是确定评价职能分配。为保证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坚持分级实施原则,个人对工作业绩进行自评价,上级领导确认,用前公示;上级领导对工作绩效和素质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职工对职业素养进行民主评价。

〔责任编辑:郭梅东〕

作者:王华

铁路装备制造论文 篇3:

铁路货车制造中柔性工艺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铝合金车体柔性工艺装备,接着对铁路货车的工装柔性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铁路货车;柔性化;工艺装备

引言

国内铁路货车产品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铁路货车生产企业的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不同产品系列化的生产线上实施工艺装备柔性化对国内铁路货车生产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意义。

1铝合金车体柔性工艺装备

1.1侧墙组焊柔性化工艺装备

一方面是不同弧度方面的设计。因为铁路货车的车体端面形状通常情况下,都会出现变化,对性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为了能够符合性能需求,设计人员在侧墙组柔性化工装存放了转动辊子,共有8个工位,每一个工位上都放置定位块,形状各有不同。这样一旦侧墙外形轮廓出现改变,工作人员只要启动切换按钮,整个系统即会借助液压装置驱动辊子,这些辊子会一起旋转,以此实现各个形状侧墙组焊接组装。

另一方面,长度方面的设计。工装只要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基础底座,另一个是定位卡紧模块。基础底座主要是位于定位卡紧模块之下,定位卡紧模块可以在其上面进行任意调整。侧墙组焊长度不同,则使用的卡紧模块长度组合也有相应的差异,具体长度组合视具体情况而定。

1.2底架组焊柔性化工艺装备

一方面宽度方面设计。设计人员主要是在底架边梁处,将模块压紧,以此使得直线导轨结构有所提升,进而符合底架宽度条件。正常情况下,底架宽度在31384-31784mm之间,在这区间,任何铁路车辆底架焊接都能够满足需求;另一方面,长度方面设计。设计人员将定位块与压紧汽缸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模块结构,同时将这一模块结构安装在C型钢中,由于C型钢位于主体骨架上,因此模块能够在主体上水平移动,以此实现各个长度铁路车辆底架不同的焊接需求。

1.3车顶焊接柔性工艺装备

第一,宽度长度的设计。工艺装备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础横梁模块,另一部分是定位夹紧模块。为了能够让车顶宽度任意自由的调整,设计人员在定位夹紧模块处又设置了一个三级调节机构,原有的一、二级调整结构能够调整±50mm范围,在此基础上,车顶宽度能够在2160-2360mm进行调节。如果这一调整量无法大大需求,就可以通过三级调节结构进行调节,此级别的调节结构能够在±200mm进行调整。

第二,长度方面的设计。车顶柔性化功能重要是通过长度不一、类型不一的车顶通过在基础横梁模块移动来完成的,而完成这一动作则需要定位夹紧模块。基础横梁模块移动后,是否能够保证精度,需要导正销来横梁。

第三,正、反装方面的设计。正车顶阻焊与反车顶阻焊组主要借助正装车顶以及反装车顶定位块相互之间的切换来实现的,与此同时,也需要转臂旋转以及精确定位。

1.4司机室组焊柔性化工艺装备

第一,长度方面设计。设计人员为了能够使工装长度方面更具柔性,通常都会将工装分成很多组模块,一旦司机室长度需求发生变化,指需要对各个模块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即可;第二,宽度方面的设计。设计人员在侧面定位板上有设计了直线导轨机构。如果司机室宽度出现变化,就将定位销完全拔出,而后移动侧面定位板,移动方向与直线导轨滑动方向要保持一致,待到满足需求时,再将汇定位销安装上;第三,司机室不同弧度方面的柔性化设计。为了增强工装弧度方面的柔性,在设计时把侧面定位板设计成分体的两部分(侧面定位板与弧度用定位板)。当司机室弧度发生变化时,只需要更换最前面的弧度定位板,即可完成工装的转变。

1.5车体总组成组焊柔性化工艺装备

第一,车体宽度方面的柔性化设计。在组焊不同宽度的车体时,通过调整车体支撑模块和车体拉紧模块的相对位置(见图1),来实现车体宽度方向的柔性化设计。第二,车体长度方面的柔性化设计。在组焊不同长度车体时,通过工装预埋T型槽来调整车体支撑模块和车体拉紧模块的相对位置,实现车体长度方向的柔性化设计。

2铁路货车的工装柔性化

2.1冲压模具柔性化

组合模具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柔性化冲压模具,它可由成系列的標准化元件根据加工对象的工艺要求随时组装而成,与专用模具相比,具有准备周期短、成本低(各元件可以重复使用,节省了原材料和模具元件的设计与制造费用)、对产品变化的适应能力强并能达到较高的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等优点。

2.2组焊夹具柔性化

铁路货车全部为箱形结构,各车型之间除了局部个性化结构外,主要不同点在于长度和宽度尺寸,目前国内外铁路货车设计外观尺寸通常在长度17~26m、宽度2.6~3.2m范围内变化。通过对铁路货车制造用既有组焊夹具进行归纳和整理,可以分为大部件组焊夹具与小部件组焊夹具。

各种大部件组焊夹具总体上均由基础单元、支撑单元、夹紧单元、定位单元、导向单元等组成。以底架组对组焊夹具为例,现有铁路货车(除铝合金车体外)底架由牵枕缓、边梁、横梁、地板组成,部分底架带有中梁。底架组对组焊夹具包含基础单元、支撑单元及牵枕缓、边梁、横梁、中梁定位夹紧单元等。基础单元由纵向通长分布在两侧的T型槽预埋铁组成;支撑单元由18根上平面带T型槽的横梁组成,通过螺栓安装在基础单元上;牵枕缓、边梁、横梁、中梁定位夹紧单元通过螺栓安装在支撑单元上。

其中,基础单元和支撑单元构成同一结构形式的工装基础,支撑单元可以在基础单元上沿纵向方向调整;牵枕缓、边梁、横梁、中梁定位夹紧单元可以在支撑单元上沿横向方向调整,定位夹紧单元必须进行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各单元通过纵向及横向方向的调整及更换标准化模块能够满足不同车型底架的生产需求,实现工装柔性化应用。

小部件组焊夹具采用三维柔性组合夹具,由主体部分(支撑和夹具台)和定位夹紧装置组成。支撑调整工装高度使工人操作变得更加舒适;夹具台由单个或者数个上面及侧面布满纵横分布标准系统孔的焊接平台组成。定位夹紧装置由标准化、系列化的定位件及锁紧件、压紧件组成。三维柔性组合夹具台的5个面均加工有有规则的孔,大部分配件都可以通过定位锁紧销进行各种定位和压紧,柔性化程度很高。

2.3存放运输工装柔性化

用于车体存放运输的主要有工艺转向架和架车支撑。工艺转向架用于在铁路上运输及存放车体,使用丝杠结构或其他可调高度方式承载安装了工艺心盘的不同结构的车体。架车支撑用于存放车体,由框架、支撑、侧定位及中心定位模块组成,通过调整支撑的宽度和高度满足了不同货车的需求。

国际铁路车辆所用转向架的轨距除了1435mm的标准轨距外,还有1000mm、1067mm等窄轨轨距和1520mm、1600mm、1676mm等宽轨轨距。为了使非标准轨距的转向架及货车在标准铁路上运输,特制造了转向架运输小车,其工作流程为:将非标准轨转向架或已安装转向架的货车吊装固定在小车上,通过人力或者机械动力在铁路上推至指定地点,再将转向架或已经安装转向架的货车吊放至铁路上。该运输小车通过调整转向架固定装置的位置,可以运输各种轨距的转向架或已经安装转向架的货车。

结束语

柔性化工装的应用明显地缩短工装的设计和制造周期、提高工装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工装的重复性投入,进而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随着国际铁路货车市场订单的不断增加,柔性化工艺装备将在车辆制造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祥革,马自勤,田威,唐金成.铁路货车柔性工艺装备的可行性研究[J].机车车辆工艺.2018(04)

[2] 孙明.型材工装柔性设计优化[J].新型工业化.2019(03)

[3] 范玮,李宝旺,李海光.柔性化工装在铁路转向架制造中的应用[J].机械制造.2013(11)

(作者简介: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作者:殷实

上一篇:餐饮企业发展论文下一篇:教师师德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