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优秀教师

2022-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工匠精神优秀教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

[摘 要]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职业品质,体现了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自觉价值取向和高端行为准则。在职业院校中培育师生的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途中职教人所肩负的重大责任。职业院校应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工匠精神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关 键 词] 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职业院校

[

一、职业院校应以校园工匠精神培育为己任

2016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强调:“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从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被三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些都充分说明工匠精神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家需要加强当代工匠培养,大力培育和传播工匠精神,让工匠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征程中的坚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风貌在历史演进中沉淀下来的精华,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当代意义。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全过程至关重要。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工匠精神培育赋能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多次强调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一脉相承之间,流淌着最纯粹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支撑和动力,从中探寻丰富的价值资源。例如,《考工记》中记载的手工业种类多达30余种,其中在艰苦原始的条件下,精益求精、刻苦钻研、追求技艺的案例不在少数,不论是攻木之工(制车技艺),还是攻金之工(青铜制造技艺),都可使职业院校学生从最直观的精巧工艺、熟练技术、精美产品中感受工匠精神的伟大。《国语·齐语》在描述工匠精神传承中提道:为了让工匠学会辨别质量、选用材料、掌握技术,常聚居以便于交流、从小熏陶,以父兄的教育来规范子弟的学习。韩愈也曾赞誉过“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工匠之间不耻下问,积极求学的风尚应加以提倡。这些都很好地为职业院校培育创新精神与协作精神提供了借鉴。

三、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存问题

(一)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环境缺乏的问题

1.社会“工匠精神”的氛围不浓

“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以及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精细化生产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内在驱动力。“工匠精神”的弘扬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首先要从社会层面,有规划、有制度、有措施、有保障,只有环境氛围浓,才能形成良性发展机制,真正让“工匠精神”长久传承下去。现在,社会上有一个不良的倾向,无论干什么事都喜欢走捷径、追求“短、平、快”,看的是眼前利益。把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这种思想自然无法培育出大国工匠。要培养大国工匠,需要全社会树立职业不分贵贱,人不分尊卑的思想,只有全社會都能够发自内心地对所有的职业给予同样的尊重,才可能让技术人员得到应有的待遇。

2.政府“重学轻技”的观念仍然存在

我国长期存在“重学轻技”的观念,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偏见,认为读职业院校“没出息,低人一等”。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从这句话能够看出,自古以来人们对技术就没有给予过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时至今日,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在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上,各类教育比重为74%,而职业教育经费只有57%,明显存在差距,更是低于国际平均经费投入水平。即使是在教育经费的预算上,和同级的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经费预算也较低。同样作为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生均经费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相比,仅占其一半左右,而且因为地区差异不同,个别地区的生均预算更是出现了错位。这些都是政府“重学轻技”观念的集中体现。

(二)工匠精神”培育载体缺失的问题

1.“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壤不沃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也有所改观,然而在不少人的价值理念当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技术技能依然只能被称为一门手艺,一种谋生的手段。不少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也是偏重效益。这种对速度的追求,急功近利的想法导致精耕细作难以受到足够的重视,得到足够的回报,大部分人已经很难再有耐性去踏实地做一件事。浮躁,不但是“工匠精神”养成的绊脚石,同时更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关键所在,是“工匠精神”培育的贫瘠土壤而非沃土。说起“工匠精神”,人们一定会说起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但我国的“工匠精神”却基本没有能够说得出的典型例子。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缺少了静下来仔细研究思考的时间,很多人追求“短、平、快”。因此,在当前我国各种保障机制依然不完善的状况下,急迫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这不但是一个人的职业追求,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境界和修为的诉求。工匠精神之所以可以培育至今,并继续培育和延续下去,并非偶然,而和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程度如何、技能型人才能否得到一定的社会待遇和社会地位具有密切的关系。

2.“工匠精神”培育的模式陈旧

作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从当前实际来看,很多职业院校的发展规模较小、教学环境不佳、教学设施设备落后、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很难真正培养出高端的技术人才。尽管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要发展职业教育,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扶持职业院校的发展,然而要在短时间实现规模化的发展,培养出高端的技能型人才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但要通过职业教育,同时还需要在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然而,根据一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律来看,在入职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非常重要,不但会对其未来的职业方向产生影响,甚至还可能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从我国职业教育开展以来,就一直被歧视,在教育体系中也不受重视,甚至还受到人们的讥讽。就连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也片面将其理解成就是技术技能的培训,崇尚技术,对其具有的工具价值过度推崇,而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的培育则十分漠视。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导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导向陷入了误区,轻文化、素养,重技能培训,自然对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也比较忽视,所培养的学生仅是为了确保其可以就业糊口,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少职业院校在育人和技能传授上产生了差别,要么片面追求升学,要么一味捆绑技能大赛。

四、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立德树人的路径

在职业院校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并将其落到实处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要践行“三个融入”,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精神塑造、融入校园制度建设、融入校园活动,实现文化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水乳交融。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塑造,在精神层面培育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我院作为一所职业教育底蕴深厚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可以立足于地域特色齐文化,深刻领悟齐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务实性、变革性等文化精髓,与学院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凝练出符合学校特征,既通俗易懂,又催人奋进的校园工匠文化精神。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制度建设,在管理层面培育工匠精神

“无规矩不成方圆”,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思想领域,是礼法结合、义利并重、忠君爱民、尊贤尚功的兼容性政治文化。其“礼治”精神将规则意识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职业院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将平等、公正、严谨、以人为本等思想内容融入制度建设之中,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以制度激励、引导师生,最终成为内化于心的性格特点,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自觉体现。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園活动,在行为层面培育工匠精神

课堂教学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最多的活动,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既有人文课程的系统培养,也有专业课程的点滴渗透,教师在课堂上严谨、求实的知识传授和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最直接方式。除此之外,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同样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淄博职业学院为例,一方面学院以校史馆、齐文化体验馆为载体,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递职教成果、传播齐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借助稷下学术沙龙、工业文化大讲堂等平台,定期组织企业家、技能专家走进校园,通过主题报告、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讲述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文化发展史、奋斗史、艰辛史,真正将奋斗、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等优秀工匠精神融入育人活动中,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文化育人新成效。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中培育工匠精神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吸收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这是一个长期融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职业院校只有将这一过程落到实处,才能承担起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才能完成制造强国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2]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编辑 赵瑞峰

作者:蔡军

第2篇:扬“工匠精神” 做“四有教师”

[摘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然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一部分。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办好职业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拥有优质的师资队伍;优质的师资队伍离不开师德建设的保障。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四有好老师”讲话为基础,探究新时期职业院校师德建设“四有”新内涵中如何融入工匠精神,发挥职业院校的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作用。

[关键词]工匠精神;四有教师;职业教育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国务院常务会新闻通稿中首次使用“品质革命”这一提法。目的在于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随后,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全面铺开。“工匠精神”也成为教育界特别是职业教育界关注的新焦点,职业院校纷纷开展教育教学方面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理论研究。

一、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定义

工匠精神(Spirit of Craftsmanship)是指工匠(Craftsman)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spirit)。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John Harrlson,1693-1776)是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历时四十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航海钟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工匠精神落在行业及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

二、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职业教育评估报告(摘要)》显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教育规划纲要确立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基本实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蓝图已经绘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逐步形成;技术技能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增加: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基本确立。“十二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2014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3424亿元,比2010年增加1016亿元。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为2559亿元,比2010年增加1099亿元,增长75.2~。

(二)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步扩大。5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保持在45%左右,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达到337.98万人,招生数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6.9%: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1006.63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达到5593万人。

(三)职业教育生师比日趋合理,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师比基本与本科高等教育一致。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86.30万人,生师比为213:1,与2010年的26.6:l相比,生师比日趋合理并逐步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师比20:1的标准。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为43.83万人,比2010年增加3.4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为17.6:1,与本科高等学校生师比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逐步与普通教育比肩,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体系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然步入繁荣时期。那么职业院校如何在當前良好的背景之下办好职业教育呢?

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带有明显的“传帮带”学徒制特色。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教育质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德”字为先,要培育出优质的学生,尤其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要求中职教师以“师德为先”。职业教育要要在国家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下提高办学质量,紧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加强专任教师的师德修养,培养出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要求校长“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引导支持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秉持仁爱之心,不断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还体现在教育部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件上。比如,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教职成[2010]4号文《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其中“严格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任职资格和条件”条款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应思想道德素质好”目。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年11月发布《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目。教育部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2011年11月颁布教职成[2011]17号文《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見》,明确提出要求“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说明我国对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建设非常重视,将师德建设的要求明确写进了多个教育部文件,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引导。

三、职业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研究总体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的问题和不足。比如,研究的焦点主要体现在对师德基本理论、师德现状探讨,而关于师德建设内涵的研究较少。具体情况如下:

(一)职业院校教师在树立自身理想信念和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方面普遍欠缺。

职业院校教师在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方面普遍欠缺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院校教师部分教师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即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来自学生上学方面的压力,普遍缺乏对自身更高层次的要求。二是职业院校的特点决定的。职业院校教师关注的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是动手能力,较少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东西。

(二)职业院校教师在利用道德情操引导学生言行方面有待加强。

职业院校学生的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遇到较多困难,特别是在师生关系中更需要关怀。目前,屡见报端的职业院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现象的发生除了部分学生行为有所偏差外,教师方面的责任也不容推卸。

(三)职业院校教师偏重技能习得忽视系统理论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做职业院校好教师,除了以自身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对学生以身示范之外,还要有扎实的学识。学生的教育根本在于综合素质的教育。然而,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知识的现象。

(四)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职业院校大学生教师要在往往重视传授学生职业技能,更多地将教师的“教”放在师生关系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精神上的需求较少关注。人文关怀要求教师尊重學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职业院校师德建设“四有”新内涵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策略与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职业院校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要从职业教育的特性及时代特点出发,构建应对职业院校师资需要的师德内涵资源。同时,职业院校要借助网络宣传平台,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从而使师德建设的新内涵得以落实,做到落实效果可查、可监督、可评价、可宣传、可奖励。

(一)做精益求精的匠师,除了自身要有理想信念还要帮助学生建立理想信念。

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特点,教师面临的学生升学带来的压力较小或者没有任何压力,因而,很容易让教师缺乏教学目标感。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职业院校在制定行动规划时要把師德建设纳入其中,并且有明确的师德建设目标,这个师德建设目标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相结合,不可割裂开来。就是说教师的理想信念要与学生的理想信念相结合,“师徒”一起成长,成长目标互相切合,不能单单是教师的成长目标或者单单是学生的成长目标。只有师生的理想信念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既教书又育人的人民的教育。也就是说要在理想信念的灌输培养过程中要有工匠的精益求精的匠心。精心规划,精细培育才能塑造出具有匠心灵魂和精湛手艺的技能型人才。

(二)做严谨,一丝不苟的匠师,要以自身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并培育学生的职业操守。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职业院校学生的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既需要教师传授学业、解答疑难,更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言行施以正确引导。对学生言行进行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身示范”。这要求职业学校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也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言行偏差。工匠精神要求“师徒”的传帮带过程要严谨,一丝不苟,不仅要将职业操守贯穿授业的整个过程,而且要让职业操守深入“徒弟”的内心,践行在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当中。职业院校目前广泛实行的学生对教师的测评表及学生座谈会都是对教师职业操守的一种监督和检验,是学校师德建设的有效实施手段。

(三)做专业,敬业的匠师,用自身扎实学识去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扎实学识包括“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学生的教育根本在于综合素质的教育,职业院校更应该从教师的专业知识基本功入手,通过进修、培训、各级各类交流学习、攻读学历学位等有效途径提升、深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并经由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等教育教学手段将教师的学识转化为学生的学识,扎扎实实做好“授业”。

(四)做有耐心,专注且能坚持的匠师,用仁爱之心去塑造爱岗敬业精神的学生的。

教书育人被有些人视为一种长期,单调,重复,有时又乏味得令人逐渐失去激情的工作。然而,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的高度,用大教育的视域谆谆告诫广大教师要有“仁爱之心”。他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的事业,不能一蹴而就,立等可取,只有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才能成就一位好老师。

五、结语

职业院校实施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是一项传递“工匠精神”的事业。职业院校在提高教育、教学、实训等各方面水平的同时,拥有一支高品质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求自己的职工“德行为先”,是为职业道德。师资队伍建设也不例外,要在师德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意识培养与做好“工匠精神”的“师——生”传递工作,让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做到“匠心”与“德行”双修。

作者:沈东 杜素文

第3篇:论高校教师的工匠精神

摘要: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前沿基地,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出现了缺失。而只有具备了匠心、匠德、匠才、匠情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匠精神;职业道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养,立德为本。在当前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审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论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还是教学改革的深化来说,都是颇有裨益的课题。所以,高校教师将工匠精神作为精神标杆,将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作为目标追求,不仅是为师之道,也是从教之本,更是新时期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工匠精神概念

什么是工匠?很多人会联想到木匠、铁匠、鞋匠等传统工匠的形象,他们默默专注于自己的技艺。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工匠”这个名词的概念也发生着变化。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所说,“木匠、实验室技术员和指挥家全都是匠人,因为他们努力把事情做好……匠人代表着一种特殊的人的境况,那就是专注”。也就是说,现在的工匠包括传统工匠在内的所有專业人员和生产者。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人对工匠精神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尤其是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个工匠都具有工匠精神,只有那些热爱自己的职业,刻苦钻研,并且练就了成熟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平的工匠才能称之为具有工匠精神。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现状

教师自古以来就是受人爱戴、尊重的职业,教师的责任是神圣、不可轻视的,其关系到国家未来由什么样素质的人来建设的问题。由于高校教师所面对的是有思维的人,因此教师除了要具备必备的职业素质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从业态度、先进的教书育人理念和诲人不倦的孜孜追求。一句话概括,要有工匠精神。然而,由于现实选择驱使,很多高校教师已经出现了偏离职业道德的情况,具体表现如下。

1.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对本专业既有执着的信念,又有热爱和敬业的精神,而当前很多高校教师的信念出现了动摇。由于缺乏淘汰机制,很多教师将这项工作看作是一劳永逸的保障,并不准备付出多少心血,对待工作能拖就拖。

2.对学生人文关怀不够,师生关系疏远。随着高校的扩招,校区建设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上来说都有很大的发展,然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远,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有些教师只满足于自己的授课任务,并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向,达不到育人的目的。

3.功利化倾向严重,过于注重实际利益得失。工匠与教授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主要为得到经济收入而工作,后者却把经济收入放在第二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扩大,多元化的思想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念。一些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腐朽思想进入人的头脑,使部分教师混淆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沉迷于物质欲望的区别,以现实的价值取代基本的职业道德,只从利益的大小和经济得失的角度做事。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倡导的奉献精神是相左的。

三、工匠精神要求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要想做行业中的工匠,必须具备四种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即匠心、匠德、匠才、匠情。只有心、德、才、情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匠人。

1.端正匠心。匠心应是每一个高校教师所具备的基本职业意识。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只有对职业有着坚定的认同,有潜心研究教育的态度,才能摒弃浮躁、功利的观念,回归教育本真。首先,做一个有匠心的教师,应该对职业专心。工匠精神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敬业的精神,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的精神。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对什么事情都变得急功近利,认为付出与回报应该是立竿见影的。然而教育本身就是一门慢艺术,我们不知道学生什么时候会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当付出迟迟等不来回报的时候,很多教师对工作的热情逐渐被消磨殆尽。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的特殊性,认识到教育需要安静的灵魂,需要耐心的等待,需要抛弃杂念。其次,做一个有匠心的高校教师还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教师是把学生从此岸渡到彼岸的摆渡人,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是我们工作的宗旨。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不断变化的教育生态,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学生观。而只有不断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变化调整教学理念,才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在此之下,教师需要具有民主教育的思想,不将自己的观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尊重学生的主體地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满足于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关系更是一种友情的体现。

2.树立匠德。教师是学生迈向社会的人生导师,是学生最直观的和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具象和现实的榜样。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育人的主体,高校教师首先需要具有完善的人格,在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正如大教育家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匠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匠德的人才。其次,具有匠德的高校教师还需要是一个心理豁达之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人首先自己要先接受良好的教育,用宽广的胸怀、愉快的心境、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百折不挠的勇气面对困难,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带动学生。

3.提升匠才。匠才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工匠需要具有高水平、熟练的技能,教师行业也不例外。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不做教书匠”是新课改以来一句响亮的口号,教师并不愿意被称为“教书匠”,是不想沾染上做事机械重复、毫无新意的“匠气”。当前,“互联网+”“创客思维”等新兴思想冲击着教师固有的旧式思维,而“匠气”的存在使他们无法接受这些新思想、新理念,最终限制了个人的视野。要想提升专业才能,必须要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不断否定自己,不断生成新的勇气和行动,树立创新意识,去除“匠气”。从教学理念来看,首先是“知识论”教育观的扬弃。“知识论”的哲学思想一直都是中国教师学习的理论基础,这种教育观主张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主张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虽然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对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认知性素质的发展,但是这种教育观也有缺陷,它将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性素质作为唯一的目的。这种思维扎根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日常的行为方式中,致使教师成为“知识+技能”型的教书匠和训练者,并深受其桎梏,不得解脱。所以我们要破除对教师思维的限制。其次是“德性论”教育观的拓展。超越“知识论”创造教育观的局限性,向“德性论”创造教育观转变,实现创造教育观念的根本性与整体性转轨,是当代创造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德性论”教育观以善为导向,对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4.养成匠情。高校教师要想具有工匠精神,还需要养成情感。首先,教师的审美素养对教学美的创造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美,必须提升个人的审美素质。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的人。”具有审美修养的教师,能够把这种审美的意识投入到教学中去,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知识完成教学。学会了审美的教师,眼中的学生没有不美的;而被教师审美目光掠过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懂美。其次,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教师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作状态,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生命发展。教育是一门幸福的艺术,同时也是培养人感受幸福的艺术。教师需要以一种乐观的心境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体验这种幸福。幸福是人生的追求目标,教师的职业幸福也是教师的事业追求,需要教师在工作中细细体味,寻找幸福点。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高校教师坚定职业信念、崇尚劳动、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根本方向,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所在。广大教师应该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严阵以待,以执着的匠心、高尚的匠德、丰沛的匠才和乐观的匠情为表率,在教学中工作中学好、用好工匠精神,为学生带来终身受益的正面影响,进而让更多学生传承工匠精神,专心钻研技能,为我国成为技能人才强国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装饰,2016(5).

[2]罗萍,胡普树.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

[3]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许玉琴 周雨婷

第4篇:教师与工匠精神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可谓是对教师的最美赞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将教师职业神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不过是三百六十行其中之一行,教师不过是亿万普通劳动者之一员。因为社会需要以及分工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每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牲和不可替代性。教师的工作有别于其它工作,确实很重要。“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社会拒绝次品、废品和危险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要把这些懵懂的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塑造成社会有用之才栋梁之才。离不开教师的精雕细琢,耐心打磨。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经济改革中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从事的培养人的工作,可谓是精细中之精细,在教师的工作中何尝不需要倡导工匠精神?“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的戏称,在笔者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工匠。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

我国的教育专家吕型伟有一个教育名言是,“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既然是事业、科学和艺术,只有不懈的努力用毕生的精力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才能达到科学和艺术的高峰,教师的“工匠精神”不可以或缺。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笔者看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师的这一桶水还要常换常新,最好是长流水。其实,不仅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主要的是怎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并非易事。教师要依据教育规律,根据教育实际摸索出最适合的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效果。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中并不排斥做必要的强化训练。教师也有必要采用师付带徒弟的方法,手把手地教学生。人们总结出,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小火慢炖,急不得,需要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可能会出现“反复”现象,教育不容浅尝辄止。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工匠,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的教育固然需要教育家,但更需要大量的一线教师。既然做不了教育家那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将“工匠精神”带到工作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5篇: 论教师“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作为职业教育老师,我认为工匠精神是可以用四个词语来概括和体现: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坚持。 教师的工匠精神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敬业:首先我们应该爱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享受我们工作,才能像工匠一样做出高品质的艺术品。教师是一个“平凡”的工作,如果确定做这个职业,就必须放平心态,拒绝浮躁,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信念和信仰。

2、专业:工匠首先是专业的,他必须有精湛的技艺,而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同样应该如此:我们必须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和精湛的专业知识。

教学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论和方式都不断发生着改变,因此我们也必须创新我们的教学模式,丰富我们的教学技能,多让学生参与课堂当中,可以多以活动式、任务式、团体式的模式来分配我们的课堂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专业知识:当我们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时,我们必须要使我们传授的知识是用的,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工匠精神是李克强总理在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下提出的,也就是说以前生产出的差品是低级的,粗糙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我们必须创造是精华的产品,那同样对于我们教育而言,我们要是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必须不断保持学习、进步,跟上时代的需求,多与社会和企业保持联系,知道社会和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品质和什么样能力人,采取目标教学和管理。

3、“精益求精”学生管理态度:我们所面对的是一帮特殊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是不被重视的,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管理上做到细致和高要求,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价值观。作为班主任,学生管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做好每个学生的信息档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真切、暖心的关怀到每一个学生。班主任每天进教室的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数人、查仪容仪表、查卫生”,向班委了解班级问题,做到当日问题,当日解决,不过夜;学校领导、学生处安排的工作在系领导的管理和任务分配布置下能第一时间有效落实到位,做到不拖沓,不模糊,学生工作做到无死角,从根本上遏制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德育教育上,随时观察注意学生思想行为举动,做到及时沟通和思想教育,每天下午班会,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每天晚上准时观看新闻联播,并组织讨论,让学生每天学习国家政策,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真正全面的做到了精细化管理,

4、坚持:工匠精神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坚持,坚持把一件事做完,坚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工匠做一件艺术品也许要几十年才获得成功,尤其在这种“快经济”时代,有时候人们只注重眼前的东西而忽略了一些根本,对于教师这个特殊职业而言,我们更需要求真务实工作态度,坚持自己内心的那份纯真。做这份职业我们要坚持,培养学生我们也要坚持和耐心,因为这是一个长远的事业。坚持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坚持对学生期望,坚持用自己的工匠精神去感染学生,那么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学生。 而今“商人精神”横行,快速获取利益是根本,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需要那么一点实实在在的工匠精神,这是立足之根本。工匠用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我认为教师本质上就是“工匠”,工匠做产品,而我们培养的是学生,我们应该把自己看成一家百年艺术品老店的艺术家,我们的学生就是一件件正在打磨艺术品,他们虽各有不同,甚至残缺,但我们目标必须是让他各有内涵和品位。而在这之前我们必须使自己具备艺术家的品质和能力。

第6篇:教师的工匠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读《工匠精神》有感

上周,学校下发了要全体教师学习“工匠精神”。我当时很疑惑,工匠不是指的制造业吗?为何教育行业也要谈工匠精神呢?

带着疑惑我拜读了四篇学习资料和人民日报的四篇专稿。这里面说到《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现代工匠至少需具备以下职业精神:一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三是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三点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这对于我们老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也是极其有用的!

教师也是“匠”——“教书匠”,窦桂梅老师说“工匠精神”是对本职工作的扎根与专注。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作为语文老师,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独具匠心”这个词。匠心指的是巧妙的心思。在如今的课堂里,老师被太多的东西束缚,自己内心也不能完全静心的去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何谈“匠心”呢?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把自己打造成具有“匠心”的教书匠呢?

首先我认为要热爱自己这份职业。“爱岗敬业”是悬挂于我们办公室的标语之一,虽然我们的岗位很平凡,没有显赫的地位和丰厚的酬劳。但是我们付出的对于这个社会却是影响力非常大的。如果功利心太强,那么我们会在这种落差中慢慢消极颓废。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我们只有安心扎根于基层,扎根于我们的教学研究中,无怨无悔,才能找到职业归属感、幸福感。

其次,我们教师要爱学生。白鹤小学倡导老师具有“童心母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也是情感的交流。这个学期,我在给孩子们上语文书28课《丑小鸭》的时候,和每个孩子们说,丑小鸭曾经也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自卑,但是它没有放弃,坚持活下来,心地善良虔诚,最后它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对于在座的孩子是获益匪浅的。

第三,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研究精神。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这是鼓励所有人不仅只是在学生时代要多学,在以后的人生更不能忘记时时刻刻学习。“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不仅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主要的是怎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并非易事。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参差不齐。这里也能体现工匠精神,教师用工匠师傅教自己徒弟的方式,一对一手把手地引导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是长期的过程,需要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可能会出现“反复”现象,所以这要求我们要长期坚守。

教师不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这就是教师的人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7篇:教师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匠人精神”近几年来大爆发, 可能缘起与有一年春节期间,中国人跑到日本抢购马桶盖,造成马桶盖几乎断货。这样一个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普通产品,竟然和寿司、日本武士刀并列在一起,又一次打上了匠人精神的烙印。

在日本,有一个传统词汇指代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叫“职人”。“职人”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现在,许多掌握尖端技术的制造业者也被称作“职人”,甚至遍及社会各个行业,在日本媒体报道中常见“政策职人”、“相扑职人”、“科学职人”和“教育职人”等称呼,都指在本领域掌握高超技艺的能人。

本质上,匠人起源于手工业, 匠人精神首先意味着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是“匠心”独运的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线生产。反观我们教育〃教育不是工业〃而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学生的心灵〃翻土、施肥、浇水、除草、间苗。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结果〃甚至我们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开出美丽的花〃都能结出硕大的果。但我们依然执着、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需要灵魂的安静〃需要耐心的等待。做教师真的需要有“匠心”。

“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在教学中〃“匠心”可以让孩子们莞尔一笑〃学习瞬间变得幸福而快乐;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立刻展现神奇〃终身难忘;更会令师生的交流〃欢快顺畅〃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追求“匠心”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职业意识。

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幸福。慢慢地陪伴〃静静地等待〃悄悄地聆听〃不浮躁〃不显摆。

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如果教师都能始终潜心教育〃那么就能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本真。人的一生〃需要选定一把椅子〃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年轻时读过师范〃毕业时他问父亲自己该干什么?父亲告诉他〃如当教师〃就好好当〃不要做歌唱家的梦;若是想当歌唱家〃那么你就去做歌唱家的梦〃不要在两把椅子中间彷徨!他的歌声〃至美〃至纯〃他的一生〃至简〃至定。生活中的确有许多把诱人的“椅子”〃但不是每一把“椅子”都适合每一个人〃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与特点〃摒弃浮躁〃抵御诱惑〃坚守定律〃坚持只坐那一把适合自己的椅子〃才会有希望获得成功〃它或许不是最美的〃却是承载你最多喜怒哀乐的物品。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人的内心简单了就会快乐〃专一了就会强大。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人的一生要做许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太复杂、太繁琐、太神秘〃应当多一点“留白”〃让学生轻松一点〃多一点自主选择〃让学生有兴趣一点〃多一点宽容悦纳〃让学生自信一点。

我越来越坚信〃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纯手工的〃那是一种依靠积累、源于传承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无法瞬间获得、想要就有。杏坛之上〃弦歌不辍〃教师们耳提面命〃一张嘴〃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写春秋〃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要有“匠心”的执着——专注而简单。

第8篇:弘扬工匠精神,争做有为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工匠精神,争做有为教师》。

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工匠精神。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匠人之国!万里长城、江南丝绸、成都的都江堰、洛阳的唐三彩、重庆的大足石刻、武当山的“一柱十二梁”,这些举世成就无不让人称道几千年。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在高尖端科技实现领先,华为、联想、海尔、格力等中国企业也在其领域位于世界前沿。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是现代中国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工匠精神的体现。

工匠精神就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精神。在新的时代下,技工院校承担起了培养国家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关系国家命运、国家前途。我们教师作为传技授业的光荣使者,应该如何去做呢? 弘扬工匠精神我们须爱岗敬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爱岗敬业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勤勤恳恳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去感染学生;只有爱岗敬业,才会以严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知识,以顽强的毅力去不断探求新知,从而用自己的才能去教育学生;只有爱岗敬业,才会“时时留意,步步用心”,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榜样去规范学生。

弘扬工匠精神我们须严谨做事。古人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工匠的成长必须有一种老实的态度、严谨的作风,甘愿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为教师,我们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专注上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每一本作业。我们要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不断地更新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尊重关爱学生,把对学生的爱落实到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个教育教学细节中去。

弘扬工匠精神我们须传承传统。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高深的智慧。作为教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加强专业技能的锤炼。我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谈吐、待人接物等等。我们要发挥自身的楷模作用,时刻提醒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必须自己做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从而产生理解和信任。

弘扬工匠精神我们须不断创新。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当前中职教育普遍面临着学生厌学、对所选专业了解不多以及在以前的学习中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要具备服务意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关心热爱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我们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会永远怀着这份忠诚之心。时刻以学生为重,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严谨做事,开拓创新,用爱心、诚心、热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家长的放心。让我们在院领导的正确引领下,积极弘扬工匠精神,为湖北三峡技师学院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第9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践行工匠精神

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可谓适逢其时,意义重大。教师作为一支育人的“匠人”队伍,也是“工匠精神”的修炼者,像匠人一样修炼自己的学生意识,学会师生之道;修炼自己的方法意识,学会引导;修炼自己的问题意识,学会启迪;修炼自己的课程意识,学会创造。这几年最热门的词莫过于“匠心精神”。上到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职场人员提出了“匠心精神,中国制造”,下到越来越多的平凡人因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勉工作而成为民众赞赏的偶像。那到底什么是“匠心”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又该如何在本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呢?

追根溯源,匠人起源于手工业, 匠人精神首先意味着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是“匠心”独运的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线生产。反观我们教育,教育不是工业,学生也不是标准化的工业产品,教育的过程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学生的心灵,就好比在培育一株幼苗,翻土、施肥、浇水、除草、间苗。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结果,甚至我们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开出美丽的花,都能结出硕大的果。但我们依然执着、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需要灵魂的安静,需要耐心的等待。而这不就和“匠心”不谋而合么?

我作为语文教师,不也是专业技术工作者吗?也应该有“工匠精神”。像工程师一样,语文教师要有解析作品的能力。面对一件作品,普通人只注意外表的光鲜,业内的工程师却能知晓内部的机关、结构

1 的奥妙。语文教师作为言语作品的工程师,解读言语作品,不仅要能读懂其中的思想内容,更要能透视它的内在结构、逻辑思维。歌德说过这样的话: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读懂课文的内容是一种能力,知道课文内在的结构秘密更见功夫。这样的老师,方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把课文弄个一清如水。面对教育这份事业要有着甘于奉献,勇于钻研,乐于坚持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打磨出一个“匠心”,才能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培育出最灿烂的花朵。

“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的戏称,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一名工匠,更需要我们具备“匠心精神”。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师的这一桶水还要常换常新,最好是长流水。其实,不仅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主要的是怎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并非易事。教师要依据教育规律,根据教育实际摸索出最适合的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效果。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中并不排斥做必要的强化训练。教师也有必要采用师付带徒弟的方法,手把手地教学生。人们总结出,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小火慢炖,急不得,需要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可能会出现“反复”现象,教育不容浅尝辄止。而这个漫

2 长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教师有“匠心”,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对得起学生。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汉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表述,突出了语文的实践特性。语文课堂,不能只完成课文解读的任务,还要关注表达,着意运用,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建设言语作品,语文课程的实践特色才可能有效落实。

上一篇:如果有一天下一篇:综合实践课成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