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实验设计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根据综合性实验的设计目标,设计了实验数据及组网实验拓扑图、实验环节及实验测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计算机课程实验设计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计算机课程实验设计论文 篇1: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设计实例

摘要:该文阐述了中职学生在学习硬件和软件知识时,除了理论性讲解,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典型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后去加深理解,从而在实践掌握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并在实验的拓展和思考中提高,并通过一个三层交换机的配置实验实例,让学生掌握交换与路由技术。

关键词:实验;三层交换;路由;VLAN;虚拟接口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中职学校开设已有多年,但教学效果总是不容乐观。因为相对于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其他专业方向来看,该课程涉及计算机及网络的硬件设备和软件配置的范围更广泛,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用课件或虚拟配置软件来讲授理论知识,是不能被大多数中职学生所接受的。

比如讲到VLAN技术的时候,我们说VLAN的划分是在交换机上实现的,在二层交换机上,通过设置端口的access属性,限制了在同一VLAN段的端口才能相互通讯,不同VLAN间的通信要借助路由器来实现,因为路由器是根据数据包的三层地址(IP地址)查找路由表进行分组转发的,需要路由器对帧进行拆封,读取三层首部(IP首部)中IP地址,然后把他重新封装成帧,再在相应的接口进行转发。1那么,我们可否将路由和交换技术结合在一台设备上来提高数据包的转发速度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三层交换机已经具备了路由功能,但如何实现交换与路由结合的通讯技术,学生们显然是不能理解的。因此我们中职教师必须设计相关的实验来让学生自己操作并领会要义。

1 实验名称

配置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实现不同VLAN间的数据通讯。

2 实验目标

掌握如何在交换机上划分VLAN,如何通过三层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间的数据通讯。

3 背景描述

我校计算机教学楼有2层,其中每层楼有1台三层交换机,每台交换机上都接有老师和学生练习的终端机,教师机和学生机分属不同VLAN段,但他们之间需要相互进行通信,现要在交换机上做适当配置来实现这一目标。

4 功能综述

实现在同一VLAN里的计算机系统能跨交换机进行相互通信,而在不同VLAN里的计算机系统也能进行相互通信。

5 拓扑结构

6 实验设备

S3550-24(2台)

7 实验准备

将pc1的IP地址设为192.168.10.10,接入SwitchA 5号端口;pc2的IP地址设为192.168.20.20,接入SwitchA 15号端口;将pc3的IP地址设为192.168.10.30,接入SwitchB 5号端口;将pc4的IP地址设为192.168.20.40,接入SwitchB 15号端口。

8 实验步骤

步骤1:在交换机SwitchA上创建Vlan 10,并改名为teachers,将0/5端口划分到该VLAN段中,并定义为access模式,则该接口只能和VLAN 10的成员进行通讯。(如截图1)

9结论

通过开启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不同VLAN段内的主机可以互相通讯。

10 拓展与思考

1)两台交换机如果一台为三层交换机,一台为二层交换机,还可实现以上功能吗?。

2)既然三层交换机可以实现路由功能,是不是所有网络,包括大型网络都不需要路由器了?

经过本次的实验,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了vlan的划分,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生们理解了二层交换和三层交换在数据转发上区别的,在三层交换机上建立虚拟的VLAN接口并为其设置IP地址,并为不同网段的PC机设置网关,指向各自的虚拟接口,就好比在三层交换机上设置了路由表,从而实现交换加路由的功能。拓展与思考的提出,就是给同学们以新的实验内容,自己做拓扑结构和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报告后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李领治, 杨哲, 纪其进. 实用计算机网络教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 刘永华. 计算机组网技术与维护技术[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 沈萍萍, 张震.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实践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作者:詹颖

计算机课程实验设计论文 篇2: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综合性实验设计

[摘 要] 根据综合性实验的设计目标,设计了实验数据及组网实验拓扑图、实验环节及实验测试。

[关 键 词]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

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

计算机网络实验作为课程实践性环节之一,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实验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计算机网络的感性认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综合性实验设计

(一)综合性实验设计目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包括在基于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的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工作组中资源的共享和管理;子网划分和资源的访问控制;常用网络服务器的安装和设置;异地网络的互联等。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实际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使用及简单的应用开发。

(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指导。指导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试做,并且要用多种思路试做。整个实验采用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地不干涉学生的操作,而是注重最后的实验结果及对结果的讨论。

(三)实验数据及组网拓扑图。实验数据及组网拓扑图在实验前及过程中不告知学生,由学生根据要求自行设计。但是对不能自主设计的学生,图1中的实验数据及组网拓扑图可提供参考。

实验数据及组网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步骤也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以下实验过程可供参考:

1.按示意图进行交换机及路由器的连接。

2.通过PC机的超级终端进入用户界面对路由器端口配置IP地址(与课程前面的实验配置方法相同),配置路由器Wan0(e1/0)和Wan1(e2/0)口的IP地址。

3.用各小组中的PC1作为本小组中的服务器,并在其上启动虚拟Windows 2003后,配置其IP地址(192.168.x.10)等内容,接着在其上按3.6节要求配置DHCP、WWW和FTP服务器。

(五)实验配置要求。实验过程及数据由学生自行设计,以下配置可供参考:

1.DHCP的IP地址为192.168.X.30~192.168.X.100,租约期为2天。

2.网站存储在虚拟机pc1的C:\e-learning,网站首页文档为index.html,内容包括“欢迎!今天是2015年12月17日,星期四”;客戶机可通过IP地址和域名两种方式访问站点,域名为:www.learn.xawl.org。

3.FTP站点共享的文件夹存放在虚拟机PC1的C:\ziyuan下,可通过IP地址和域名访问FTP站点,域名为ftp.xxgc.xawl.org

4.在各小组中的PC2启动虚拟Windows 2003后配置IP地址(192.168.X.20),创建本小组中DNS服务器,要求对www站点和ftp站点进行域名解析。

5.每小组中PC3和PC4计算机启动windows xp虚拟机,设置IP地址和DNS为自动获取,测试和服务器的连通情况。

6.客户机进行WWW网站和FTP站点的访问。

(六)实验配置命令。实验中用到的主要配置命令如下:

路由器两个口的IP地址如图中所标,设置命令如下:

system-view

Enter system view, return to user view with Ctrl+Z.

[Quidway]int e1/0

[Quidway-Ethernet1/0]ip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Quidway-Ethernet1/0]int e2/0

[Quidway-Ethernet2/0]ipaddress 192.168.4.1 255.255.255.0

(七)实验测试

1.测试小型局域网的工作情况,主要是PC1、PC2、PC3和PC4之间的连通情况,并在实验报告中写出具体测试结果。

2.用路由器连接两个局域网,测试连接情况后,每一组中的PC机在自己的虚拟机中,打开IE浏览器,并在地址栏中输入另一组中PC的机即服务器上的网络站域名和访问网站,在实验报告中写出具体测试结果。

本实验涵盖了组网设计、网络工程实施、网络服务器的架设等,连接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双绞线均由学生自己制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培养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这一切都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施晓秋.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施晓秋.计算机网络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韩利凯,赵建勋.计算机网络实验[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6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毛艳

计算机课程实验设计论文 篇3:

高等体育院校本科计算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摘 要:人才的培养是当今高校积极探索的方向。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从本科生计算机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立、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模式的研究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如何将计算机知识与所学专业有机地结合,并为今后体育院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体育人才

Key words: computer courses,teaching reform,applied sports talents

全国体育院校均开设计算机课程,其中开课最早的当属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的计算机教学始于1980年为研究生设置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发展到今天已为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开设了13类课程,先后五次进行计算机教学计划的调整,在每一次的调整中,要求我们必须对所授课程进行改革,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通过多年的计算机教学探索,根据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的专业特点,以教育部文科院校的基本要求为参考依据,对北体大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在如何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1 培养目标的设立

改革前我校各院系本科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均是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为基本目标,各院系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原有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没有充分考虑各院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是立足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而是沿袭以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不适合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情况,学生学习效果较差。为此,我们首先在培养目标的设立上进行改革。在本科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其工作领域,本着“实用、够用、创新”的精神确立培养目标,按照各院系学生特点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使学生达到熟悉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上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满足就业需要。北京体育大学各院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各院系培养目标

院系 培养目标竞技学院、武术学院、艺术系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育学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人体科学学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具备程序设计的能力管理学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具备管理软件的开发能力传媒系、外语系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掌握多媒体开发工具的使用

2 课程体系的确立

在教改过程中,针对以前各院系课程一致的弊病(如竞技体育学院的学生也必须上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我们对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行了一体化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该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素质、能力要求出发,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根据上述各院系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北京体育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即计算机教学的三层结构的课程体系(表2)。

2.1 普及层面 对全校所有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此阶段课程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视窗操作系统、中文字处理系统Word、电子表格Excel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五部分。从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课时分配为64学时、32学时两类。

2.2 专业层面 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除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外,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我校还针对不同院系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后续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主要课程包括可视化程序设计、计算机实用技术、数据库、数据库基础、多媒体实用技术;学时数为64、32。后续课的设置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而设置,例如,对于人体科学学院学生开设可视化程序设计一课,为今后专业计算服务。对于管理学院的学生讲授数据库基础课程,使今后他们在管理方面可以具备编制管理软件的水平。为体育教育学院的学生介绍可视化程序,使他们对程序设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此外,根据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计算机实用技术一课,主要使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网络工具的使用、文件压缩的方法及视频制作软件的基本功能。通过此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根据体育传媒系学生的专业特点,专门为其良身定制了多媒体实用技术课程,该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图像处理模块——介绍Photoshop软件的应用,使学生具备图片处理的技能,为今后新闻图片的处理打下基础;动画处理技术介绍Flash软件的运用,Dreamweaver模块介绍当今流行网页制作软件,并通过本模块将前两模块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布置开放式作业考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其开发、应用能力,为学生就业于网站打下基础。Authorware模块介绍多媒体制作软件,培养学生多媒体课件开发能力,为今后学生就业于广告设计行业打下基础。

2.3 提高层面 为拓展学生计算机知识,面向全校大三以上年级学生开设计算机任意选修课,课程以目前流行的软件为主,学时以16学时居多,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先后开设数据库基础、Photoshop、幻灯片制作、网页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多门不同层次的全校选修课程。

3 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改变以往满堂灌,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总结出针对于体育院校学生培养的一套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即分专业分层次教学模式。

3.1 “引导+启发”型教学模式 由于我校竞技学院、武术学院、艺术系学生是高考特招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运动员出身,好动坐不住,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面采用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先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演示,学生一步一步地模仿来掌握所学知识,然后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巩固所学内容,但这部分院系学生的上机实践题目相对于其他院系相对容易。

为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在每一章节模块后,均设计针对性较强的综合实验,以检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就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为此有的教师根据学生运动员特点(喜爱竞赛)采用课堂抢答加分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须课堂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模仿,而且需有创新。为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还布置开放式作业,如在word章节学习完毕后,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设计一份报纸;在网页制作设计最后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设计一个小的网站,不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2 “精讲+练习”型教学模式 对于体育教育学院这部分参加高考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精讲,学生大量上机练习的教学模式。在上机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方式,结合学生本专业的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利用Excel表格设计各专业比赛现场统计评分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今后学生毕业论文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论文中数据的处理、论文格式的排版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从而培养、提高其动手能力。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章节的讲授中,教师将本章内容的要点提出,让学生上网查询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代表来给全班学生讲解,既锻炼了学生学习能力,也培养学生将来最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3.3 “自主+创新”型教学模式 对于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新闻等高分专业的学生,针对他们文化基础较好的特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只讲32学时(其他院系64学时),教学上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课上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上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来锻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机实践采用开放式命题,学生可自由发挥,作业学生相互评判,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综合实验,设计一份宣传报纸,其目的是让学生将Word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考查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会举一反三,能根据模块知识自己编写小程序。而且在课程伊始就要求同学利用本科课程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完成一个编制程序的大作业。这种教师提出任务,具体细节由学生自主提出的方式能让学生根据具自己的需要主动学习和探究。随着课程进度的推进,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系统,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求助于老师,但大部分学生都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如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心理专业的学生编写了心理门诊预约系统;人体科学学院的学生运用Visual Basic编写了运动生物力学数据处理系统。

总之,计算机课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更注重实践教学,针对不同对象,安排不同的实践环节,使学习的知识能很快地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后学生上计算机课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学习成绩有较大提高。像人体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外语系等院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的不及格人次大为减少。

4 考核方式

现有学生考核方式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对于必修课程学生成绩的考核主要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进行核定。平时成绩主要是学生的考勤与作业,所占比例为总成绩的10%,期末成绩主要包括理论与上机实践两部分,占总成绩的90%。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上机实践比例占期末成绩的60%。像计算机实用技术、多媒体实用技术课程则采取考试与开放式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作业所占比例50%。选修课以考察为主,考核方式主要是教师布置开放式作业,通过作业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技术。

但目前我校计算机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弊端,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已实现机考,其它课程考核还未实现。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低,应提高平时比例,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将学生考核与社会接轨,对程序设计课程采用全国二级考试题库,从而将计算机课程考核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考分离。

5 结论与建议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沿着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探索下去。在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的优势,不断加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从而培养出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

体育类院校计算机教学可以借鉴北京体育大学的教学与实践模式,根据各院校自身的特点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建议各体育院校间加强交流,多进行沟通,建立起体育院校特有的、自成一体的教学模式、方法。创立全国体育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张兆印,等.软件工程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C].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论文集,2009.

[2]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方树明,等.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C].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论文集,2009.

[4] 冯博琴,等.迈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高度[J].中国大学教学,2009(4).

[5] 龚沛曾,等.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8(6).

[6] 赵万龙,等.北京体育大学计算机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

[7]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投稿日期:2009-08-31

作者简介:周星宇,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在体育中的应用。

作者:周星宇

上一篇:语文规律论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经济活动分析报告(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