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政治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民主的重要形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党中央立足于国家发展层面,以大局意识、前沿意识为指引,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完善协商民主法治建设,宏观推进中国协商民主不断前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协商民主政治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协商民主政治论文 篇1:

发展协商民主政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 要]协商民主政治的核心在于由“公共协商”达至“社会和谐”。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展示了当代社会政治领域的新气象。对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本质和现时期如何通过民主政治的发展来化解由于社会转型而带来的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形成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程度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主动的制度创新循序渐进地进行。

[关键词]协商民主;公共协商;社会和谐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蒋俊明

协商民主政治论文 篇2:

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民主的重要形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党中央立足于国家发展层面,以大局意识、前沿意识为指引,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完善协商民主法治建设,宏观推进中国协商民主不断前进。

【关键词】国家治理 协商民主 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说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建設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著名学者俞可平认为,影响国家治理能力的因素分为五个方面,即治理目标、治理形式、主体素质、治理合法性基础、治理的顶层设计。笔者以此为理论框架,以中国当前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实践为依据,在国家治理的视阈下,对中国协商民主能力的提升进行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目标的明确——找到社会民意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协商民主目标的明确,旨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中国协商民主能力。“社会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真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社会利益多元化的现实,提出的新型民主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但是,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需要在阶段性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尤其在协商目的最终落实方面,成果转化率并不高。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导致利益分歧较大,协商程序重视形式、忽视内容,直接影响了协商目标的实现。个别部门利用国家层面的政策漏洞,将协商程序随意化、形式化、个人化,使得最终协商成果悖离了协商目标,无法表达民众意愿。实现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对接,以实现民众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为目标,成为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的丰富——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基层协商、网络协商

加强政党协商。当前我国政党协商存在一些问题,如协商内容的可操作性较低,协商议题的泛化,协商时间随机化,政协委员从自身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协商的重要性等。我们必须继续探索规范政党协商形式,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加强政党协商保障机制建设,将社会主义政党的协商优势,有效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的效能。

完善人大协商。人大协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鼓励人民主动参与协商,如何拓宽协商范围,开展广泛、深入、多层的民主协商。应持续支持人民代表大会鼓励公众参与立法调研,召开立法听证会,强调人大立法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广泛性。要调动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热情,锻炼公民参政能力,发挥好人大代表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以法治理念,破除我国传统封建观念影响下的权力本位思想。

创新政府协商。举办听证会是当前政府协商的重要形式。政府行政机构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重大公共利益或重大民生问题时,应重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吸纳社会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可以多采取举办听证会的形式,提升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政府行政决策更具科学性和民主性。

加强基层协商。当前,基层协商存在活力不足,参与意识薄弱,主体素质参差不齐,协商形式单一等问题。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是维护群众最基本利益,提升群众参政议政活力,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将国家治理现代化落实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张力的重要内容。

凸显网络协商。网络协商使人人参政、集体协商成为现实,这是新时代协商民主不同于之前所有时代的新特点。但是,网络的隐蔽性和可引导性,也使网络协商更易受到舆论的引导,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战场。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协商信息对话平台建设,使公共信息保持持续公开,消除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另一方面,国家要将网络协商制度化,保障网络参政议政的合法性、规范性、透明性,科学引导网民参政议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体素质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与公民政治素质提升

执政党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号召全党树立四个意识,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拉开了执政党建设的新篇章。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理想信念的坚守,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强化党员责任担当,进一步细化党规党纪,重视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涤浊扬清,正风反腐,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具备“四种能力”,克服“四种危险”的先进、纯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毫无疑问,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全面从严治党能提高党在协商民主建设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的核心就是“如何实现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计划经济意识影响较大,导致一些群众责任意识较弱。有些群众掌握的协商知识和表达个人意愿的能力不足,导致协商过程充满阻碍。协商民主的形式仍然以开会座谈为主,较为单一。因此,应持续深入地宣传,使群众意识到协商的重要性,增强群众的责任教育,弱化封建意识的影响,培养公民理性、包容、合作的现代协商价值理念。在协商中,尊重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心声,培养群众独立思考能力。需维护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利,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协商氛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法治化——全面依法治国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协商,是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落实协商民主的重要体现。协商民主的“有法可依”就是要细化制度规定,弥补制度漏洞,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提升协商民主的权威性,将协商过程法制化,依法协商。协商民主的“有法必依”就是强调协商的组织建设,以严谨、高效、務实的组织机构,严格执行协商民主相关制度要求。协商民主的“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就是加强对协商的监督监管,对一切违反协商制度的行为绝不姑息、予以严惩,保证协商的有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顶层设计——中国协商民主的多层次、制度化发展

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整体规划,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并行,加强党内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以党内通报制度为基础,打破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之间的“壁垒”,加强党际交流。要加强群众参与选举的深度,密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同群众的联系,保证代表和委员代表群众利益。要积极探索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在选举之前充分协商,在协商之后理性选举。使协商民主成为联系群众、建言献策的重要手段。

顶层设计与基层改革并举,是当前我国协商民主改革的整体思路。党中央立足于国家发展层面,以大局意识、前沿意识为指引,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完善协商民主法治建设,宏观推进中国协商民主不断前进。基层协商民主必须与中央布局协调一致,激发人民群众主动协商、参政议政热情。各地政府应着眼自身,结合本地实际,围绕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基层群众智慧,为国家整体协商的顶层设计提供实践支持。

(作者分别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5BKS04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年。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

作者:朱哲 史博

协商民主政治论文 篇3: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十九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这是已为实践所证明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集思广益的优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为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和公共参与提供了制度平台,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这就必须健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有效机制,使各方面、各层级意见和建议都能充分反映,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真正做到广泛沟通、广纳群言、集中民智、形成合力,在最具广泛性、代表性、包容性基础上形成最大公约数和统一意志,形成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局面,避免相互掣肘和各行其是。这是社会主义協商民主的最大优势。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党派真诚合作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加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凝聚各党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认同,增进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的广泛共识,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履行政协参政议政职能,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国政党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所在。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提升协商议政实效,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达成广泛共识的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涵盖各党派、各民族、各国家机关、各阶层、各团体、各行业、各领域等社会各方面人士。协商民主的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既涉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过程,也涉及各个层级的组织人事工作。协商民主的渠道和途径,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协商民主的形式和方法,有会议协商、文件协商、提案协商、咨询协商、谈话协商、信函协商,等等。如此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然能够充分反映各方面情况,表达各方面诉求,集中各方面意见,提出各方面建议,通过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安排,按照规定内容、形式和程序形成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进而从制度上保证有效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达成广泛共识。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协商民主的要义不在于协商本身,目的是通过最低的成本、收到民主形式的最好效果。我们党与各民主党派始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不是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关系,不存在对抗和竞争,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轮流执政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集思广益、达成广泛共识,能够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相互竞争和倾轧带来的弊端;通过畅通民主决策程序和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能够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弊端;通过凝心聚力广泛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有效克服各项决策和政策步调不一、各行其是的弊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在中西方民主政治实践中表现出的成效差距越来越明显。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统计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