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新时代思想引领

2023-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师新时代思想引领

用人本思想引领教师发展

摘要:人本思想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在办学过程中一切办学行为都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內在价值,通过管理服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人获得自由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发展教育,关键在于发展教师,学校要通过思想引领、制度约束和自我展示平台的搭建来落实办学理念,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人本思想办学理念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所谓“人本”,就是指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任何管理都必须建立在尊重人、发展人、激活人的内在潜能上来进行,它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对于学校而言,人既指教师,也指学生,学校办学的任务。就是要实现人(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把以人为本这一办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就要注重思想引领,让人本观念深到教师心灵;就应致力于建设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让个体在制度的规范约束下不断成长;同时还应在“人本”思想引导下,为个体成长积极搭建自我发展的宽阔平台。

思想引领:让人本理念深到教师心灵

实践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就要引发教师思想上对其认同和共鸣。人的思想正如一条变化的河流,它所流经的地质地貌不同,水情水质也不同:它所处的季节气候不同,流速流量也不同。教师的工作性质及其所处的学校环境,决定了他们思想的活跃变化和存在的差异。以人为本,就要从人的思想出发,弘扬人的价值,只有不断加强对教师“人本”思想的有效引导,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思想引领是确立“人本”思想的重要途径。我们的教育对象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个性特点也不同。而且他们正处在一个变化的生理与心理的生长发育期,正处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确定的初步形成期,如果一名教育工作者认识不到这一点,把自己的教育目标仅仅指向“简单”的知识传授,则无疑会导致整个教育过程的简单化,也必将会导致教育管理要素的缺失,甚至带来教育管理行为的失范,最终将影响到育人目标的真正达成。从“人本”思想出发,我们把“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且人格健全的现代中国人”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对教师“人本”思想的渗透确立上,学校通过组织专题会议研讨、聘请专家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特别是通过学校发生的典型教育案例的剖析点评,引导教师认识到“人”应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处;教育的过程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为此,教育的手段应能顺应人的禀赋,教育的作用应能提升人的潜能,教育的最终目的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起学生健全的人格。而缺失应有的“人本”关爱,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就会陷入“以分数论优劣”的单一评价之中,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压制学生的兴趣特长,剥夺学生应自主拥有的时间(包括休息时间);就会忽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指导,忽视对学生爱心、同情心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珍视生命的教育、抗挫教育及不良心理的有效疏导:对学生的评价也会缺少全面与发展的态度,缺少一分为二的观点。甚至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体罚、变相体罚、污辱谩骂学生的现象,导致人文关爱的严重缺失。学生在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自主发展的同时,更失去了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败。有基于对“人本”的认识,教师方能正确审视教育行为的得失。正确评判自身教育的成败。

人本理念在教师管理中就是“生本”思想。教师的“生本”思想,应建立在对学生尊重、关爱、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圆心”,去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给学生以尊重。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维护他们的尊严,保护他们的自尊,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法律上予以保护。道德上予以尊重,心理上予以关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自尊自信的人格品质。要给学生以关爱。关爱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包括生活水准、生活态度以及家庭的现状;关心他们的学习。包括学习的基础情况、学习的进步情况、学习的兴趣等,而不仅仅是目前的学习状态;关心他们的心理,包括性格、气质、兴趣、心境、情绪等,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能给予准确及时的心理疏导。要给学生以理解。理解的前提是对学生的认知了解,生活中教师应多跟学生“零距离”接触。多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真正的理解才有可能建立起平等、和谐、协作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才能为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要给学生以信任。信任是对学生尊重、关心与理解的集中表现。也是“生本”教育观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在教育中提倡教师要有宽容心,宽容不但是一种仁慈和关爱,更是一种信任和激励。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许多复杂的事情将会变得很简单;多理解学生的难处。许多问题的处理就会变得更公允;多包容学生的缺点,学生的许多特长将会得到更好的展示。对学生的积极鼓励更是信任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鼓励学生提问,帮助学生思考,树立学生信心,不断激活学生的成就意识,让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快乐地学习与生活。要给学生以自主。“以生为本”还体现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学生学习上,可积极运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在班级管理中,可引导学生发挥自主管理的能动性,提高班级民主管理、合作管理的水平。

教师“人本”思想的确立,使师生“沟通——理解——认可”的平台搭建成为一种可能,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衣饰穿着、携带手机、上网游戏,交友早恋等诸多看似棘手的问题上就能避免方式手段的简单粗暴而更趋于理性与合理。

制度建设:让人本观念深蕴于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系统中最具权威性的因素,它规定着学校管理的性质,是学校教育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发挥着管理育人的重要作用。学校制度是从机制的法律效能出发,所建立的可操作的公正合理的游戏规则。不同的制度带来不同的效率,“人本”管理要求我们在制度建设上要做到结合校情拿方案,民主集中定落实。管理实施重督导。

人本观念应体现在制度的制定完善上。人本管理把教师看成是独特的个体,它要求学校管理应尊重教师个体的独特感受,能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制度文化既是学校管理的标尺,又是师生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学校就必须建立应有的“参政”体制。如通过教代会、团代会、党政联席会等组织活动的开展。来畅通教师发表意见的渠道。在学校制度制定过程中。要经教师的广泛讨论,并交教代会表决通过,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对学校制度管理的认同感,增强其制度执行中的主人翁意识,让制度建设更趋向人性化。在学校制度完善过程中,我们按照“有利于教师

自我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的原则。在制度的阶段性实施过程中,同样注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努力构建起目标一致、分工协作、层级有序、责权分明、务实高效的学校管理体系。

人本观念应体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上。惟有制度的强力约束,才能体现现代学校管理的高效、严谨,但要将人本管理的治校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还必须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校制度建设上,我们既要反对有制度无执行,又要反对有执行而不公允。如果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两张皮”,不但会大大削减制度本身的严肃性和执行的可行性。而且也会增加“人治”的随心所欲,这正是人本管理的大忌。同样,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双重或多重标准,也会带来广大群众对学校管理机制的信度质疑,使制度难以执行。一所学校,不能建立起公正合理的管理约束机制,就谈不上真正的“以人为本”,不仅难以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而且会带来人心的涣散,队伍的不稳。为此,我们在提高学校制度管理的执行力上下工夫,本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倡导“三不”的管理精神(不畏难,不嫌烦,不怕得罪人),强化制度执行的督导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和决策的“快速反应部队”。

人本观念应落实在考评的公正合理上。只有考评的公正合理,才能真正促进教师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这方面,一是注意考评的多元化。实践证明,单一的评价标准很难评价教师绩效的高低,更无法发挥制度促进老师发展的功能。对教师的考评。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成绩,还要看教师的敬业精神、科研能力、德育水平以及师德师风,注意开展学生评、同行评、领导评的“三评”活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教师多方面的表现途径。使考评趋向公正合理。二是注意考评的过程化。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将过程的考评代人结果的奖惩。在人本管理过程中,要加强过程的监督。将教师平时的表现,如论文发表情况、义务辅导情况、关爱学生情况、课题研究情况、教学常规情况、获奖情况、学生和家长反馈的情况均记录在案,并对“过程”得失及时予以考核评价,将每年的“评先进”改革为“算先进”,最大限度地保证考评的公正合理。

自我展示:让人本观念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教师会满足于职评晋级的完成,安于现状,不再去思考进取。也有些教师常喜欢把“累”字挂口头,哪怕只做了一点点事,也会感觉很辛苦,不屑于参加一些活动,甚至自己有能力去做好的事也不去做,淡化了人生目标的价值追求。分析原因,可能还在于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缺失一种自身价值的被认可。感受不到那种在工作中不断获取“成就”的愉悦,而慢慢滋生出对自身作为的潜在不满,并深感无所作为的困顿与无奈。这些现象让我们认识到,在落实“以人为本”办学思想上,对教师仅仅思想引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给他们积极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

立足“实现”需要,搭建展示平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定为人的最高需求。作为人的最高层级需求,每位教师都有着“自我实现”的潜在渴望,希望有成就,并希望被认可(精神与物质等多个层面的)。学校管理应善于激活教师的“实现”欲,培养教师的“实现”力,并不失时机地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宽阔平台,不断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教师才能保持对工作的兴趣,并由兴趣产生对事业的热爱,真正做到把积极工作变成个人自觉的行为。比如。一些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有专长,在学术上也有自己的造诣,学校就开设了“百家讲坛”,邀请学科带头人举办讲座,有的教师就新课程改革作了专题报告,有的教师跨学科进行了比较研究,还有的教师就师德表现去作经验介绍。

搭建“平台”要顺应不同类别展示的需要。对于教师,要为其搭建展示教育教学能力的平台,如班风建设展示、课堂教学评优、论文撰写等各类教学教研活动的评比,以及学术讲座、沙龙研讨、对外交流等各类活动的有效开展等。对于教干。应为其搭建展示其组织管理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平台,如开展中层干部调研月活动,撰写调研报告并进行评比;参与学校发展规划方案的制订,完善本处室部门的建章立制:组织督导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如节约型校园、文化艺术节、“四心”(宽容心、谦和心、感恩心、敬畏心)专题教育等各类活动等等。对于教辅后勤老师,应为其搭建展示服务创新的平台,如学校后勤产业化方案的制订及实施、宿舍及食堂文化建设的开展、食宿类服务工作的练兵比武等等。

对教师的“自我展示”还要能给予具体指导和积极评价。教师既是在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上“展示自我”,就应该得到学校积极的评价与认可。比如,在对中层教育自我展示的指导上。应明确提出“中层教育应是党的政策方针、学校管理制度要求的坚定贯彻者;应是学校决策、制度要求和领导意图的积极领悟者;应是密切干群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的有效沟通者”的管理素质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应倡导“有位则应有为”的“守土有责”精神,有效形成“知作为,有作为,快作为”的工作作风。再比如,对在学校“挑战杯”中获奖的教师,学校积极推荐他们到省市参加优课比赛,组织他们到其他学校进行巡回上课,从而延伸了“平台”的功能,让创设平台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总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是一项综合工程,要注重思想的引领,强化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要注重制度的引领,强化令行禁止、依法治校意识;要注重活动的引领。为教师发展搭建成功的舞台。

作者:黄振宇

第2篇: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研究

摘 要: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对于保障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而重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是高校工会组织的政治职责,工会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情感优势、资源优势等,通过完善工会组织架构、强化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提高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亲和力、提高维护服务教职工的精准度等措施,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工会

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性及着力点

1.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性

“教师工作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事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效,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1]。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方面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在教师考核评价方面存在重教学科研业绩轻思想政治考核的现象;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重依靠思政课教师、党团学工干部队伍,轻依靠专业教师及其他人员开展全员育人的现象等。部分教师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职业精神方面出现一定偏差,少数教师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出现行为失范,损害了教师形象。加強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对于保障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而重要。

2.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引领的着力点

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引领,重点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应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育人意识和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要教育引领教师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认同,增强“四个自信”。要教育引领教师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相互关系,尊崇劳动精神,自觉增强抵御消极和低俗价值观的能力。应教育引领教师强化教书育人意识,自觉提升育人能力和本领,发挥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做到言传身教、行为世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应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引导广大教师坚定职业理想,恪守职业道德,努力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工会组织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中的职责和优势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是高校工会组织的政治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工会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因此,高校工会组织既要体现工会组织的群众性,更要体现工会组织的先进性和政治性。高校工会组织要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承担起引导教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把群众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特别是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引领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2.工会组织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优势

第一,政治优势。工会组织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能够有力保障工会组织围绕落实“三全育人”的工作任务,旗帜鲜明执行学校党委关于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决定和任务部署,充分体现工会组织的政治性。

第二,组织优势。高校工会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工会组织覆盖至所有基层单位,通过工会组织的工作渠道,能够迅速将党组织和上级工会组织的声音传递到基层和工会会员,也能够及时将基层情况和问题反馈至上级党组织和工会组织。此外,高校工会主席一般兼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有利于围绕学校工作大局推进工会工作,也有利于工会工作与其他相关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第三,群众优势。高校的工会组织在会员构成上,除编制内的教职员工外,其他多种形式用工并签订长期劳动关系的人员都可被吸纳为工会会员,这种会员身份的全覆盖,使得高校工会组织能够更直接、更快捷地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和诉求,更直接且最大限度地服务和保障全体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让工会成员有存在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工会组织所具有的广泛的群众优势,有利于筑牢对教职员工包括对教师思想政治引领的群众基础。

第四,情感优势。从中国工会的历史发展脉络看,“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是中国工会的天然属性和生命线”[2]。长期以来,高校工会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在维护职工权益、服务职工群众方面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广大教职工与工会组织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建立了深厚感情。工会组织应重视运用已建立的感情基础,开展既有原则、又有温度的思想政治引领。

第五,资源优势。高校工会组织具有比较丰富的资源,包括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教代会、职代会议事的制度渠道,创建不同层级优秀、模范职工之家的建家资源和场地资源,开展各种积极健康文化体育活动的活动资源,按规定为工会会员发放福利、互助帮困的经费资源,组织开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心理健康辅导等教育资源等。工会组织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开展各项工作和丰富多彩活动的过程中,嵌入对教师思想政治引领的元素,培育和弘扬优良的校风、师风,并以此带动优良的学风,推进育人质量的提升。

保障工会组织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的相关措施

第一,完善工会组织架构。高校工会除设立专职主席、副主席外,应认真落实上级“学校工会至少要有1名劳模先进或一线教职工担任兼职副主席”的要求,具体兼职副主席数额可结合各校教职工队伍规模和需要确定,应注重选择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公信度高、有影响力的一线教师担任。高校工会委员会一般设有女职工委员会、青年委员会、文化体育委员会、生活福利委员会等,教代会执委会一般设有提案委员会、教学科研委员会等,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还应设立关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建设、教师发展方面相应的工作委员会。按照增强代表性的要求,提高劳模先进和基层一线教师在教代会代表、委员和常委中的比例。

第二,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教育职能。高校工会组织在履行四项职能过程中,应着力加强教育职能落地见效。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统筹下,积极组织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全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引导教师正确理解和自觉支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和市委決策部署,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教育引导高校教师不断增强“四个自信”。高校要通过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突出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要通过“三育人”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等评选,真正把师德崇高、业绩显著、可敬可学的优秀教师选树起来,挖掘并宣传他们思想、行为中的师德闪光点,用身边榜样教育引导身边广大教师。此外,大力开展榜样进校园活动,可邀请优秀校友、行业楷模、科技领军人物、劳动模范等走近教师和学生,大力弘扬具有教师身份特征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良好氛围。

第三,提高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水平。一方面,高校要切实通过教代会、工代会等制度平台,引导教师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高校每年召开教代会,应明确与学校事业发展形势任务需要相关的主题,做到既关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维护教职工权益、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也要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完善提案工作。随着高校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及教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教代会提案工作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内容及教师参与提案工作的积极性等都发生一些改变。高校教代会提案工作,应引导教师提高政治站位,聚焦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能力和育人质量等方面问题,保证提案的问题指向和质量水平。

第四,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亲和力。高校教师是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群体,工会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简单用理论说教的方式,要充分运用工会的自身优势,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工会组织可结合不同时间节点的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要任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的讲座培训、座谈交流、参观参展等活动,让教师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提升引领。在推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工作中,应强化关于落实“课程思政”的思想引领,评选一批“课程思政”成果突出的青年教师,培育高校浓厚的思政氛围。工会还应充分发挥开展文化、体育、竞赛等传统活动在凝聚教师、增进感情、陶冶身心、锻炼体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注意引导师德楷模走入教师的活动圈,拉近彼此的距离,让思想引领作用方式活起来、实起来,通过朋辈的榜样作用,提升思想引领的亲和力。

第五,提高维护服务教职工的精准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会组织为教师及其他职工群众服务,既要有服务意识,又要有政治觉悟,服务中蕴藏着政治。高校工会组织要以教师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努力为广大教师提供个性化和多样性服务。要“回应”教师关切和需求,关切教师所急、学校所需、工会所能的领域,努力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合法权益问题和实际困难,做到民(教师)有所呼、我(工会)有所应。要区别“回应”和“迎合”,对于教师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如现行政策或条件确系无法解决的,不能无原则“迎合”,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做到依法说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避免简单生硬。要特别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重视科学心理疏导和心理解压,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

第六,加强工会与学校其他部门工作的协作配合。高校的全部工作是围绕育人工作开展的。工会组织的工作源头作用于教职工,工作成效则体现在育人过程中教师队伍素质和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工会工作要与学校其他党政部门特别是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工作处、学生处、团委等密切合作,在党委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各级组织作用,目标同向、统分结合、发挥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不断增强高校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高校教师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201.

[2]历昕明,朱海波.中国工会的历史发展和在新时代的使命[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8,33(2):16-24.

(作者系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席)

[责任编辑:苑聪雯]

作者:高喜军

第3篇:校长:教师思想的激荡者、行动的引领者

在基层和中小学校长们一起探讨教师管理问题时,一些校长总是感叹不已:现在校长不好当啊!教师越来越难管,没有以前好“降服”了。究其原因,这些校长原来习惯用以“罚”代“管”的经济手段去管理、制约教师,随着农村中小学经费体制的变化,校长在教师管理上缺少了“抓手”,便显得无所适从、不会“管”了。时代的进步在校长眼里却成了难以管理的“罪魁”,有的甚至“伤今怀古”起来。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人格平等、教学民主、人性化管理的当今,再走那种以“罚”代“管”、以“压”代“导”的驱动式管理的老路,既不符社会发展之时,也不合新课程改革之宜,更难以真正激发教师内心的热情与渴望。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对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予以较高的期待,而且对校长的专业素质、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一名校长应勇于站在时代的前沿,以教师为本,更新观念,弃旧图新,以自己的思想激荡教师的思想,凝聚人心,以自身行动引领教师的行动,形成合力,从外部强制式管理转向内涵引领式服务。

一、走在教师之前——激荡思想、引领行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作为一名校长要追求与时俱进、富有个性的思想,就应时时走在教师的前列,以自己的思想激荡教师的思想,凝聚教师之心,担当行动的引领者。

校长的思想源自不断的学习、思考及勤奋的实践与探索。学会思考,既要高屋建瓴,又要脚踏实地。

第一,用学习充实自己,保持自己思想上的“新陈代谢”,做到既读“书”也读“人”。读“书”可使自己眼界开阔,提高比较、鉴赏能力,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提升文化、人格品位。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间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要读教育经典,提高理论层次;读教育报刊和网上资讯,触摸外界发展的脉搏,保持创新的激情与张力;读人文书籍,提升民主、博爱的人文素养。作为校长,一定要远离浮躁与平庸,以书为伴,让思想在读书中不断升华。读“人”,就是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治学态度,善于向他人学习,克服唯我独尊、夜郎自大之倾向,博众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比较中实现管理思想的不断创新。然而,走进现实中一些校长的办公室,书厨里的教育名著、报刊、杂志不可谓不多,办公桌上的微机不可谓不高档,但却仅成了校长办公室的装饰、放松休闲的工具、校长身份的象征,没有发挥其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上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外出取经已变相成为校长们心照不宣的游山玩水的借口。

第二,让自己的思想时时接受管理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自己,以宽容的情怀,敢于、善于让自己的思想与教师群体的思想碰撞、交流、融合,汇聚集体的智慧,体现教师全体的意志,进而指导教师的行动。在实践中,校长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时时影响着教师的态度,改变着教师的行为。因而,校长要把思想外化在行动上,做到思想与行动的表里如一,以行动引领教师。现实中,一些校长在这方面的欠缺非常明显,如在制度的实施中,校长惟恐在教师那里“钢性”不足,左一个“惩”,右一个“罚”,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而在自己这里却网开一面,“柔性”有余,一人高高在上,游离于制度监督之外。校长的知行不一,渐积渐累终将导致思想分野、行动对抗的两个阵营的形成。头脑装着陈旧、滞后的思想,而脚行进在各种思维碰撞、价值取向多元的教师管理天地里,焉有校长不迷茫与困惑之理?而今,新思想、新理念在不断地涤荡着传统思想理念,教师民主管理、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应率先垂范,做到以“人”服人,以“理”服人,切不可以“权”压人。

二、深入教师之间——排扰解难、真诚服务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核心,因而研究教师问题理当成为校长首要之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呈现出诸多困惑,需要得到学校的理解、关心和支持。此时校长应该转变管理方式,以人为本,淡化权力意识,增强服务意识。这就要求校长要深入教师中间,和教师结成发展共同体,把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当成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人为本,重在心通。这就需要校长要怀有真挚的情感,满怀热情地去“品味”教师的酸甜苦辣,以切实的行动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以此让自我之心走向教师之心,让教师之心融进自我之心,让校长、教师之间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只要给予教师“生命里一次次的感动”,教师必然以心换心,创造奇迹,感动自己,回报校长。校长要善于分享教师的快乐,更要勇于分担教师的忧愁。无论是教师向你倾诉工作、生活中的困惑、困难还是发泄怨气,作为一校之长要拥有海纳百川的度量,虚怀若谷的胸襟耐心倾听。《红楼梦》中王熙凤所说的“当家人,恶水缸”这句话很有哲理,耐人寻味。同时,校长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观点及时与教师们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求得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校长要与教师成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心灵相通、情感相融的伙伴,这是教师管理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先决条件、关键所在。

想教师之所想,解教师之所困。校长不仅要与教师心灵相通,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教师,赢得教师们的信赖。在教学研究上,校长要从日常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做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对教学中的难点、困惑,或共同研究,或请教专家,或外出观摩,要千方百计地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教研环境,激发教师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兴趣,使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感受到常教常新,克服职业倦怠感,在研究中和教师一同体验专业成长的快乐。教师生活上有困难,校长更应跑前跑后,嘘寒问暖,倾力相助,给教师以信心和勇气,为教师撑起一片蓝天。教师之事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如教师家庭的婚丧嫁娶、子女升学就业等等,时时把校长的关心、学校的温暖送到每一位教师的心坎上。只要拥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情怀,以大雪无痕、润物无声般的行动去关爱教师,持之以恒,教师就自然会春风化雨,以无穷的力量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回报学校的关怀和领导的关爱。

三、站在教师之后 —— 勤于反思、提升能力

当今校长除引领、服务教师之外,还要善于站在教师群体之后,敏锐地发现教师行进过程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地予以解决和预警,进而通过“望、闻、问、切”多手段,全方位“诊断”自己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中的病症和病源并及时对症下药。在反思中,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开放广域的视角观察、研究教师管理中的问题,把问题看作是提升自己管理水平的资源与动力,和教师、学生结成反思共同体,集思广益,增强反思的合理性、有效性。管理学研究表明:校长的管理艺术没有永恒的。因而要对以往的制度、做法不断地反思、扬弃并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能否对自己理念和方式的实然状态和当下形势的应然要求进行科学、有效的反思和研究。

一要反思自己的管理理念。用教育理论、传统文化、哲学文史、经验集锦、管理案例来充实、升华自己的教育思想,养成丰厚的思想内涵,孕育出深远、广阔的教师管理文化“场”。只有自己的思想走向深远,才会生成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路径才会走向宽广。二要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教师管理的旨趣绝非是把教师管住、管死,而是将教师管旺、管活。如以“罚”代“管”、以“压”代“导”的管理模式真的让教师充满活力了吗?校长的工具化角色充满着简单、机械、冷淡,缺失人性化,这能激发教师投身新课改的热情吗?当外部环境、形势的变革悄然而至,原有管理制度所依托的条件消失之时,校长理应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角色,勇于创新,以适应教师管理的新要求并有所作为,不应再一味抱怨,更不应在怀古伤今中蹉跎岁月。当校长要求教师建构民主、合作、平等的和谐课堂和新型师生关系时,不妨先自我反思: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否真正尊重了教师的人格?是否激发了教师源于内心的投入新课改的激情?如此崇尚、眷恋这一方式凸显了校长的何种情结和心态?从对问题的不断追问中让自己深思、警醒,进而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挑战。校长只要胸怀全局,心系教师,把反思融进自己的管理过程,并成为一种习惯,就能冲破传统思想与习惯的桎梏,不断创新,实现超越。

校长要走出教师管理这一尴尬境地,以有效的管理点燃教师生命的激情,引发教师对教育的渴望与梦想,并脚踏实地孜孜以求之,则须诉求于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与时俱进的精神、富含人性光辉的管理智慧和行动引领,而不是怨天忧人,更不是抱守残缺、故步自封。做到这一点,不妨常洗脑——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反思,以先进的理念、思想统领教师;常洗手——光明磊落、廉洁奉公、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影响教师;常洗脚——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以扎实的行动引领、服务教师,自觉从“权本位”角色转向观念的引领者、人文的关怀者、制度的执行者、作风的表率者。果如此,教师将如沐春风、心空月朗,对校长定然是身之所趋、心之所向。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乐闻)

作者:王恩惠

第4篇: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学习心得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习心得

第二支部XXX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全国各地掀起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报告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受到广泛关注,引发强烈反响。

近期,我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新修改党章、中央纪委工作报告等文件原原本本的研读和学习,学出更坚定的信仰、更强烈的担当、更纯粹的忠诚、更明确的方向。

在“四新”学习中我有如下感悟:

一、迈步新时代,忠诚履职,压实扛牢“两个责任”。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作的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作为党员,既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有担当,起好带头作用,切实履行“两个责任”。

二、领悟新思想进一步提高党性修养和政治站位提升理论素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8个明确”和“14条坚持”构成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坚定“四个自信”,自觉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三、锤炼党性修养。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有觉悟。觉悟了,觉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我们作为党员教师要严格按照总书记要求通过不断学习改造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党性,用思想觉悟带动行动自觉。坚持“四个服从”,把全党服从中央作为根本,始终保持对党章和组织的敬畏,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有所作为、善于监督,坚决捍卫党章党规党纪,勇于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

四、提高政治站位。十九大报告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作为县纪委书记必须旗帜鲜明的讲政治,不断增强“四种意识”。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时时事事处处从政治和大局上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要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新修改党章,把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监督执纪问责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对遵守党章党纪情况的监督,认真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五、从十九大报告中,我有对新时代新使命有了更清楚认识。

1、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第1页共2页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949年,中国结束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历史;今天,中国正在用“一带一路”引领新的全球化,开启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已经走近舞台的中心,并将在这个世界舞台上有更大的当担,更大的合作和更大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8%,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接近美国。

3、这是一个伟大的规划。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有专家预计,在2025年左右有望超过美国。事实上,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早在2015年就超过了美国。预计到2036年有望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第2页共2页

第5篇:用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

□杨福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就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比如在地位作用上,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根本任务上,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方针原则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组织领导上,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主体责任,统筹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比如强调“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中国共产党要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载体,承载着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的使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如果用一幅图画来描述,就是人处在一种很光明的状态下的生活境态,这种境态就是道德状态。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说得很通俗,他说道德是一种活法,是一种走向平安、顺利、吉祥的人生活法。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因此,中央文明办《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17版)设置了“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长效常态的创建工作机制”三大板块,其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目标,环境和机制是保障。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永恒的主题,以“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

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的坚定信念,紧扣“四个聚焦”,推动深度创建和持续创建,从而涵养好城市气质,培养好道德品质,厚养好文明素质,滋养好城市颜值,努力创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城市美好生活。

聚焦“四个自信”,武装好头脑。一段时间以来,国民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导向产生了偏差,我们的社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人包括少数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思想决定方向,理想引领新风。面对思想领域的种种思潮,我们必须弄懂是什么、为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今后一段时间重中之重的大事。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强认知认同、形成共同思想。夯实这个基础,首先要用新方法持续宣传阐释。最近,中央电视台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在网络和荧屏形成热播,反响强烈。在时隔两百年之后的中国来谈马克思主义,用创新和智慧,让观众在轻松愉快之中重新建构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着一场精神文化的洗礼和浸润。我们应该运用新技术新方式,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广大群众知道新思想、尊崇新思想、信仰新思想。其次,要用新成果擦亮大众眼睛。一种思想能根植于群众心中,是因为其生命力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上了强起来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好这一成果,要用好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技术新手段。要运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传播中国故事,引导广大市民更加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聚焦“铸魂工程”,引领好方向。中华文明的熏陶与浸润,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价值体系。例如,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西汉以后儒家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价值学说体系,称为“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纵观中国历史,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仁义”始终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要义,对忠孝、智勇、诚信、廉耻、勤俭等其他伦理价值规范具有统领作用。本着继承与发展、扬弃与创新的原则,我们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贯彻十九大精神,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叫响做实、落地生根。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融入生活、融入法治,必须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追求是宏大、高远的,其要求又是具体、实在的。落细,就是坚持大处着眼、细处入手,把原则要求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落小,就是坚持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生活小节抓起,引导人们多做举手之劳的善行义举,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落实,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渗透到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聚焦“文明礼仪”,滋养好习惯。陋习与文明新风格格不入,特别是生活陋习,既有碍城市观瞻,又影响市民健康;

既阻碍文明进步,又损害市民气象。例如,焚烧纸钱烟绕城、乱穿马路闯红灯、垃圾乱扔不入箱、推挤争抢乘公交、举止不雅讲粗话、随地吐痰擤鼻涕、不守秩序不排队、随时随地大小便、狗吠扰人屎成患、穿着随便逛大街、禁烟场所照吸烟、乱涂乱画乱张贴等方面的生活陋习,已成为国民普遍厌恶的恶习。恶习不除,文明难为。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大国需要大国的涵养,大国需要大国的气象,大国需要大国的魅力。在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培育具有大国礼仪、和谐包容的谦谦君子,改陋习就是弘扬时代新风的应有之义。改陋习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久久为功;

不只是空喊口号,还要标本兼治。必须运用舆论引导、文明劝导、文化疏导和执法督导等方式,堵疏结合,方能奏效。舆论引导,就是充分发挥媒体的先发优势和辐射优势,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讲策略、讲引领、讲方法,对违法闯红灯、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扔垃圾等不良现象要坚决曝光,真正起到“杀一儆百”的功效;

对穿着不雅、吃喝不雅、言语不雅的现象,要通过访谈、辩论、评议等互动节目,发掘“小节酿祸”的鲜活事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催人警醒。文明劝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优势,组建文明劝导团,深化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群众性劝导活动,引领文明风尚。文化疏导,就是发挥文艺作品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的作用,搭建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让人们在体验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执法督导,就是要发挥法治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健全各类公共场所文明行为守则,奖惩并重,多措并举,营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守序之风。

聚焦“移风易俗”,培育好乡风。十八大以来,文明城市创建呈现新的态势,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已从单纯的城市创建延伸至乡村创建,从城市文明扩展到全面、全域、全员、全体文明。今年中央文明办部署的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任务,是文明城市测评的重点内容。我们必须悟透政策,把握好“风俗”与“风尚”的关系,进而推实这一行动。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婚礼、嫁娶、丧葬、饮酒、节日等风俗,有些风俗起到了规范和约束行为的作用,但也有不少风俗不适宜了,需要及时的“移风易俗”。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风俗差异相对较大。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尽管如此,但相当多的地方,风俗存在许多共性。像红白喜事随份子、人情钱这些东西,基本相同。特别是在当代的农村,富起来的群众沿袭旧风俗越演越烈,大操大办、炫富攀比、聚众赌博、奢靡浪费等现象,让群众有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人情礼金“还不起”、赌博败家“富不起”的感慨。党的十九大确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所谓的自治,就是动员群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城乡社区普遍组织制定市民公约、居民公约和村规民约,广泛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让群众自我制定道德准则,自我约束规范行为。自治需要基层组织畅通渠道,及时回应群众关心关切,及时调查处理不良风气行为,树立正气,匡正歪风。所谓法治,就是发挥法规制度规范约束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明确了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立法,把社会信用、公民文明行为、移风易俗等列入规划。各地可探索婚丧嫁娶、殡葬改革等方面的惠民政策和措施,形成推动移风易俗的法治环境和制度支撑。所谓德治,就是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强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动移风易俗,重在家庭,重在个人。广泛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孝心子女等家庭角色评选,把移风易俗的要求落实到文明家庭建设之中。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道德内涵,突出价值引领,组织好以“春节之和谐、元宵之欢乐、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为主题的节庆文化活动,以此培育家庭美德。突出倡导雷锋精神,抓好文明市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乡贤等典型引领,不断积聚移风易俗的正能量。

新的时代,文明城市属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时代新风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人心齐,泰山移。建设文明城市,弘扬时代新风,需要每一人!

第6篇:用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大全)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范文大全

(可编辑)

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用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

公文 用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

□杨福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书记在许多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就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比如在地位作用上,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根本任务上,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方针原则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组织领导上,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主体责任,统筹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总书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比如强调“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量”。“中国共产党要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载体,承载着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的使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如果用一幅图画来描述,就是人处在一种很光明的状态下的生活境态,这种境态就是道德状态。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说得很通俗,他说道德是一种活法,是一种走向平安、顺利、吉祥的人生活法。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因此,中央文明办《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17版)设置了“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长效常态的创建工作机制”三大板块,其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目标,环境和机制是保障。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永恒的主题,以“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的坚定信念,紧扣“四个聚焦”,推动深度创建和持续创建,从而涵养好城市气质,培养好道德品质,厚养好文明素质,滋养好城市颜值,努力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创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城市美好生活。

聚焦“四个自信”,武装好头脑。一段时间以来,国民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导向产生了偏差,我们的社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人包括少数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思想决定方向,理想引领新风。面对思想领域的种种思潮,我们必须弄懂是什么、为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今后一段时间重中之重的大事。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强认知认同、形成共同思想。夯实这个基础,首先要用新方法持续宣传阐释。最近,中央电视台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在网络和荧屏形成热播,反响强烈。在时隔两百年之后的中国来谈马克思主义,用创新和智慧,让观众在轻松愉快之中重新建构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着一场精神文化的洗礼和浸润。我们应该运用新技术新方式,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广大群众知道新思想、尊崇新思想、信仰新思想。其次,要用新成果擦亮大众眼睛。一种思想能根植于群众心中,是因为其生命力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从站起来、富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起来,走上了强起来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好这一成果,要用好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技术新手段。要运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传播中国故事,引导广大市民更加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聚焦“铸魂工程”,引领好方向。中华文明的熏陶与浸润,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价值体系。例如,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西汉以后儒家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价值学说体系,称为“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纵观中国历史,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仁义”始终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要义,对忠孝、智勇、诚信、廉耻、勤俭等其他伦理价值规范具有统领作用。本着继承与发展、扬弃与创新的原则,我们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贯彻十九大精神,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叫响做实、落地生根。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融入生活、融入法治,必须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社会主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义核心价值观,其追求是宏大、高远的,其要求又是具体、实在的。落细,就是坚持大处着眼、细处入手,把原则要求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落小,就是坚持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生活小节抓起,引导人们多做举手之劳的善行义举,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落实,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渗透到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聚焦“文明礼仪”,滋养好习惯。陋习与文明新风格格不入,特别是生活陋习,既有碍城市观瞻,又影响市民健康;既阻碍文明进步,又损害市民气象。例如,焚烧纸钱烟绕城、乱穿马路闯红灯、垃圾乱扔不入箱、推挤争抢乘公交、举止不雅讲粗话、随地吐痰擤鼻涕、不守秩序不排队、随时随地大小便、狗吠扰人屎成患、穿着随便逛大街、禁烟场所照吸烟、乱涂乱画乱张贴等方面的生活陋习,已成为国民普遍厌恶的恶习。恶习不除,文明难为。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大国需要大国的涵养,大国需要大国的气象,大国需要大国的魅力。在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培育具有大国礼仪、和谐包容的谦谦君子,改陋习就是弘扬时代新风的应有之义。改陋习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久久为功;不只是空喊口号,还要标本兼治。必须运用舆论引导、文明劝导、文化疏导和执法督导等方式,堵疏结合,方能奏效。舆论引导,就是充分发挥媒体的先发优势和辐射优势,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讲策略、讲引领、讲方法,对违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法闯红灯、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扔垃圾等不良现象要坚决曝光,真正起到“杀一儆百”的功效;对穿着不雅、吃喝不雅、言语不雅的现象,要通过访谈、辩论、评议等互动节目,发掘“小节酿祸”的鲜活事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催人警醒。文明劝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优势,组建文明劝导团,深化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群众性劝导活动,引领文明风尚。文化疏导,就是发挥文艺作品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的作用,搭建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让人们在体验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执法督导,就是要发挥法治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健全各类公共场所文明行为守则,奖惩并重,多措并举,营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守序之风。

聚焦“移风易俗”,培育好乡风。十八大以来,文明城市创建呈现新的态势,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已从单纯的城市创建延伸至乡村创建,从城市文明扩展到全面、全域、全员、全体文明。今年中央文明办部署的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任务,是文明城市测评的重点内容。我们必须悟透政策,把握好“风俗”与“风尚”的关系,进而推实这一行动。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婚礼、嫁娶、丧葬、饮酒、节日等风俗,有些风俗起到了规范和约束行为的作用,但也有不少风俗不适宜了,需要及时的“移风易俗”。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风俗差异相对较大。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尽管如此,但相当多的地方,风俗存在许多共性。像红白喜事随份子、人情钱这些东西,基本相同。特别是在当代的农村,富起来的群众沿袭旧风俗越演越烈,大操大办、炫富攀比、聚众赌博、奢靡浪费等现象,让群众有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人情礼金“还不起”、赌博败家“富不起”的感慨。党的十九大确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所谓的自治,就是动员群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城乡社区普遍组织制定市民公约、居民公约和村规民约,广泛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让群众自我制定道德准则,自我约束规范行为。自治需要基层组织畅通渠道,及时回应群众关心关切,及时调查处理不良风气行为,树立正气,匡正歪风。所谓法治,就是发挥法规制度规范约束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明确了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立法,把社会信用、公民文明行为、移风易俗等列入规划。各地可探索婚丧嫁娶、殡葬改革等方面的惠民政策和措施,形成推动移风易俗的法治环境和制度支撑。所谓德治,就是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强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动移风易俗,重在家庭,重在个人。广泛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孝心子女等家庭角色评选,把移风易俗的要求落实到文明家庭建设之中。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道德内8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涵,突出价值引领,组织好以“春节之和谐、元宵之欢乐、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为主题的节庆文化活动,以此培育家庭美德。突出倡导雷锋精神,抓好文明市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乡贤等典型引领,不断积聚移风易俗的正能量。

新的时代,文明城市属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时代新风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人心齐,泰山移。建设文明城市,弘扬时代新风,需要每一人!

公文

9

第7篇:解放思想,做时代需要的教师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陶山中学 郭老师

解放思想,首先我们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我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不仅要学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来,联系目前的实际工作,我觉得解放思想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勤于学习。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关注国家新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在学习中要向领导学,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刻思想,更新工作观念,从而创新工作思路,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

二、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与同事、学生相处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方法,特别是与学生的相处,爱新的时代背景下,师生间的角色意识发生了变化,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更高,教师必须善于思考自己的角

1 色定位,要开动脑筋,想学生、家长之所想。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创新工作,如何创造性的教好书育好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改变“小学教师把自己越教越笨”的现实。

三、要勇于实践。就是要牢固树立“认真做事,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把事做好;专心做事,做出特色。”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促进自己的发展。一是对同事、领导做好“诚信”服务,做到有诺必践,绝不信口雌黄。二是为学生家长积极主动的排忧解难,帮助家长学习教子知识,努力减少家长不必要的负担。三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思想教育、行为习惯、学习技能等方面积极为学生进行引导、矫正。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的支付给学生。

四、要敢于转变。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做到廉洁自律,自觉抵制住各种诱惑。同时,在工作中要能够放下身段,破除旧观念,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拉近距离,热情周到地为他们做好服务。要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光辉灿烂的头衔放于“引导者、合作者”的同伴互助地位,从思想上、行动上解放自己,敢于低头服务。

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才能促使自己不断的发展,在时代发展的步履中才能行动自如,才是时代需要的教师!

第8篇:教师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感悟1

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

十讲》感悟15篇

【一】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下简称《三十讲》)一书,为我们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指明了路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人民性、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的认识,切实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有所获,贵在内化于心。《三十讲》中,名句妙喻迭出,俯拾皆是,无不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国理念、民本情怀等方方面面的博大精深和深邃智慧。比如,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时,第二讲提及“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一名句;第七讲中,用“中国共产党是‘众星捧月’中的‘月’”这一妙喻对“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生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逐字逐句品味研读,注重温故而知新,如饥似渴的汲取精髓,切实扎牢思想根基;要勤于思考,注重习惯养成,始终

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萦怀,不断提升认识水平;要对标看齐,善于提问,注重汲取众智,转化为谋事创业的成熟思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达到学习内化于心的境界。

学有所成,重在外化于行。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三十讲》之第二十九讲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协调、坚持底线思维、坚持调查研究、坚持抓铁有痕、坚持历史担当八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把握运用科学思想方法,立足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工作实际,突破固有思维束缚,大胆创新谋划实施,切实增强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勇气;要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学习运用的成效体现在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的双重考核上,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实现学习外化于行的飞跃。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层意蕴进行了深刻揭示,《三十讲》通篇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对“新时代”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清晰的描述,为广

大党员干部群众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四梁八柱、核心要义。习总书记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党的三十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动实践和理论创新,提出了“八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八个明确”就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搞好结合,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使之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十四个坚持”层层递进,涵盖了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同以往概括的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主要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是既立足于当下又着眼未来的精妙论断,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是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未来指向的方略,学习“十四个坚持”就是学习路径办法,学习经验总结,学习规律指南。

《三十讲》全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深入、系统、全面阐释,为我们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对于广大的党员干部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重大的意义,能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全面、深刻的了解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我们的力量。

《三十讲》里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里面讲到3名女红军借宿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半床被子彰显出共产党人的本色。在这个新时代里,虽然我们与前辈先烈们的环境不同,但是共产党员精神是相通的,是我们共产党员应世世代代继承的。在我们初村,我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前辈的光荣传统,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在大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初村的党员干部走访老乡家里,发现两位老人急需轮椅,当时作为片长的徐朝刚决定特事特办,立马上报相关部门,获得批准后将协调到的两辆轮椅及时送到老人家中,切实解决老人的困难,真正的把人民群众当做家人。初村的广大机关干部重点关注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真真正正的走下去,办实事,切实

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精准扶贫,坚决杜绝走过场。

我们作为基层干部,面对群众,就要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群众事无小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力量。

【四】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书并出版,该书分三十个专题》)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收集了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

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通过该书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切实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五】

新近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仔细捧读,这本书的阐述解读既有历史回顾,又突出时代特色,既有理论的提炼概括,又强调实践基础、实践检验,既着力于原创性理论观点的深入阐发,又着眼于理论体系的科学完整,既有宏大叙事,又不避民生琐细,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对于我们从时代性、实践性、系统性、原创性、人民性和世界性等多个维度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时代是这一思想的鲜明标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也面临新目标、新变局、新难题、新考验: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国家和国际势力对我们的阻遏、忧惧、施压有所增大,这是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如何在乱局中保持定力、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对我们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而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风险”更需要我们时刻警醒面对。时代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作出新的回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这一思想在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中应运而生,在不断破解难题、应对风险和挑战,朝着梦想不断奋进的新实践中顺势而成,彰显了辉煌的时代风采。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实践是理论之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的。

党的三十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制约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

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等等。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取得,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彰显了这一思想的实践特色和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伟力。通过对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理解把握,我们更加能深切地感到,在当代中国,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突出贡献就在于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

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三十讲》通过深入的讲解、鲜活的阐释,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思想魅力。我们要结合学习《三十讲》,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真正做到学深悟

透、融会贯通,自觉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经发行,就在组工干部中掀起学习热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组工干部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其行动自觉,不由得想到了水的精神、水的品格与力量、水的境界与追求。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语出自《吕氏春秋》,意思是流动着的水不会腐臭掉,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遭虫蛀蚀,比喻常常运动的事物不容易受到外界侵蚀。由此,我们不难明白这么一个道理:运动着的事物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于国家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站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理论的发展进步也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而《三十讲》里一项项重大时代课题的提出、一篇篇重大决策的论断,无不彰显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与品格,“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于组工干部个体而言,也应该学习水的这种意志力精神,切实把学习当做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既重实干,更重学习,让日常学习成为推动工作的强有力抓手,努力提升思想高度、拓展思想宽度、挖掘思想深度、积累思想厚度,使其不僵化不保守不落伍,保持先进与活力。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此语出自《鹤林玉露》,意思是

用绳当锯子,时间久了能把木头锯断;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也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微小的力量也能取得难以想象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之路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中国梦的实现也非一蹴而就。回望过去,每一次开放脚步的探索、每一次改革攻坚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每一次进步,背后都经历着无数人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作为组工干部,更应该时刻把水的这种锲而不舍的执着与坚韧内化为行动的自觉,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千山万谷难阻滞,终向大海做波涛”。

“流百步自净,淀几许自清。”此句寓意水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强,它能够洗污涤浊,彰显雅洁清廉。“政者,正也”。全面从严治党是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百代兴盛依清正”,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能力,确保党始终不脱离人民群众,逐步探索出一条“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清正之路。公道正派也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学习水的清鉴精神,坚持底线思维,加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公”为“道”,持“正”为“派”,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七】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

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近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出版发行,为我们更好地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搭好了“桥”、撑好了“船”、瞄好了“标”。

人都说,一本好茶,能够沁人心脾、滋润心田;一本好的读物,能够直抵人心、发人深思;而好的思想,则能让人廓清思想迷雾,明确努力方向,重整前行旗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各级党员干部不仅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要以身作则当好新思想的“宣讲家”,在纷繁复杂中坚定理想信念,展现真挚的人民情怀,焕发高度的自觉自信,积蓄无畏的担当精神。

做合格的“宣讲家”,须得自身底气足。能够熟读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参透其中蕴藏的深厚思想与丰富内涵,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与独到见解,学会融会贯通,并自觉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宣讲时方能有底气。做合格的“宣讲家”,须把握正确方向。始终与上级党委保持步调一致,传播好党的声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能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宣讲前有针对性地了解受众需求,挖深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宣讲新思想。做合格的“宣讲家”,须掌握正确方式方法。善用通俗语言讲,用群众语言讲,用干部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方式来阐释理论,把大道

理与基层小故事有机结合,使“宣讲”接地气。

同时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忌本末倒置,要把学习的功夫更多地下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反复研读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思想,真正入脑入心,在实践中运用自如,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注入“强心剂”。

【八】

近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书出版发行,深受欢迎,一度脱销,其中第二十九讲提到“坚持抓铁有

痕”,强调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反对一切纸上谈兵、弄虚作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是组织需要,更是时代呼唤,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抓实干、以身作则,以“钉钉子”“锯木头”的钻劲、韧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步步地推进事业发展。

思想浇灌“想干事”的根系。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党员干部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遇到困难畏手畏脚,遇到问题缩头缩脑,为“明哲保身”去当不想干事的“孙连城”式干部。要牢记“人民公仆”的身份,在其位谋其政,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意识,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工作态度,对百姓负责、

为百姓办事。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冲在前锋、干在前面的思想自觉,化作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行动自觉,撸起袖子用“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本领培育“能干事”的萌芽。领导干部要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进取心,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学习精神,不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素质,为工作顺利推进创造条件。领导干部要“常思岗位之责,常想尽职之策”,牢记责任担当,顺应时代发展,遇到难啃的“硬骨头”要讲究方式方法,结合新变化,升华老思路,创新新办法;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要坚持群众路线,转变思维,从百姓的角度想对策,多调查、多请教、多积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本领瓶颈,业绩“更上一层楼”。

行动美化“干成事”的枝杈。“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有干事创业的想法,有学富五车的本领,接下来就是脚踏实地。要以勇毅笃行的决心,百折不挠的韧劲,咬住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做困难面前不低头、敢于攻坚克难的“拓荒牛”。要坚持在一线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不打折扣地将党的各项与决策部署落实在一线,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政策“红利”。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劲头真抓实干,用心谋事,务求实效,做“口言之,身必行之”的“拼命三郎”。

【九】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够经历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和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头脑。

为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推动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员们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近日,许多单位都组织党员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一书。

我本人也对此书进行了通读。通读过程中,发现此书深入浅出,引经数典。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认识到此书是我们党员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

通过对此书的通读,我深刻领会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有一种“学到底”的精神,必须有一种“反复读”的恒心,对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文章等原文原著,要及时跟进,精研细读,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研机析理,学通弄透。

而后我又细读了《习近平三十讲》一书,此次细读发现此书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博大精深,涵盖改革发展、内政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多个领域。通过细读此书,我领悟到对于此书我们不但要全面学,还要贯通学,更要深入学。通过细读,我坚信要深刻把握“8个明确”和“14个坚持”,要努力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于《习近平三十讲》一书,我要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这样才能更好的融会贯通此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书是党员学习很好的学习读物,此《三十讲》以直抵人心的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此书不仅仅是应该进课堂,更要进头脑。学习此书应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真正使这一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终,达到用《三十讲》的理论价值指导实践,实现“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的效果。

【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自发行以来,在全国掀起了购买热潮,频频出现脱销现象,这说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当中产生深远影响,并以此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三十讲》的发行,又一次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继续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政治意义、理

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提供了好的教材,是权威解读、辅导引领。《三十讲》牢牢把握“八个明确”的主要内容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把宏伟浩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练概括综合,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三十讲》使用了总书记有过的大量古典名句、精典妙喻,比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这体现了总书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书中讲到: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中国每一个人民的梦。自三十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决策部署,贯穿着坚定的人民立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程伟大、前途光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发、任重道远。让我们用好《三十讲》这一重要辅助读物,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继续奋斗!

【十一】

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许多别样的“新词汇”,诸如“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三十讲》中,出现了许多“新妙喻”,诸如“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中国共产党是‘众星捧月’中的‘月’”、“民主不是装饰品”。这些“新词汇”、“新妙喻”从侧面描绘了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掌舵者,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共同创造我们的新时代。

新时代,新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时代发展的基本依据,贯通于时代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在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从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现在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进步,与此相呼应的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民生三感”超越了物质层次的温饱与小康标准,是对人民注重精神层面诉求的真切回应,是新时代民生目标的升华。

新时代,新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我们整个

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深刻领会新要求,读好、学好、用好《三十讲》,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新时代,新形势。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各国只有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才能实现持久稳定和发展”。世界形势在变化,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已经深度融合,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了。在《三十讲》中,多次引用古典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这些都彰显了中国智慧,强调了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深化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突出了在新形势下的中国态度。

【十二】

市委党校副教授 李文水

党的十九大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并且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历史地位、主要贡献、理论体系、丰富内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下简称《三十讲》)实际上为我们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读物和权威读本。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十讲》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分三十个专题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助读物。《三十讲》有利于全党和广大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为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新的框架

《三十讲》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是对“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三化”:一是一体化,十九大报告中“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两条线的表述,但是《三十讲》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融为了一体;二是逻辑化,《三十讲》没有按照“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原有顺序来讲,而是按照内在逻辑顺序对“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做了新的逻辑安排;三是体系化,“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再加上相关的重要问题就构成了《三十讲》,而《三十讲》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三十讲》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体系性,是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框架。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让我们深刻感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

理论品格是《三十讲》中第一讲的内容。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一是这一思想彰显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体现在“三个充满”上: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二是这一思想展现着真挚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三是这一思想贯穿着高度自觉自信。我们的自信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的,只有自觉才能更坚定地自信。四是

这一思想体现着鲜明问题导向。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讲的是问题导向,同时,问题导向也成为这一思想的理论品格。五是这一思想充满着担当精神。这种担当精神,是对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实矛盾、现实任务以及现实责任的一种现实担当;是出于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历史的高度负责的一种无私担当;是面对各种矛盾和重大压力,坚定不移、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一种无畏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党校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奋力新作为,不断开创莱芜党校事业新境界。

【十三】

总书记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十九大报告提出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第五个方面。十九大报告的第六部分叫“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要靠制度来保障,而且这个制度不是哪一项制度,而是一个制度体系。

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人民意志最广泛。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扩大人民有序参与政治,完善相关制度,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从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权益最真实。最真实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国家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最管用。最管用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追求。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三十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政治制度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

宗旨的必然要求。

政治制度不能定于一尊。古人讲:“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习近平同志也指出:“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十四】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的认真学习,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尽管三十讲各自成篇、相对独立,但它们始终贯穿着一条思想主线,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做贡献。这一思想精髓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两大历史使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三十21年到今天,尽管这一使命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实践要求,但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不变,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实现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步步地推向现实。特别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以更加丰富的

内涵。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为此,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读《三十讲》就可以感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国家的使命,对中国负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对全体中国人民负责,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对中华民族负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是人类的使命,对人类负责,为世界和平、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共产党人要担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超越小我、担当奉献,勇立潮头、不懈奋斗。党员干部要充分用好《三十讲》这一重要辅助读物,深入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用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努力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做贡献的历史使命。

【十五】

对于抓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的重要性,习近平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

重要的工作。”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我国主要面临整合危机、执政党意识形态困境、全球化冲击以及互联网挑战四大问题。应对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处理好财富分配问题

习近平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同时,总书记也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二、必须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习近平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必须努力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包容性,并加大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

目前在我国,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已是客观事实,它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放的程度。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威胁,除了那些敌对的意识形态之外,有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补充。作为执政党,我们党有责任把社会上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凝聚在一起,共同建设好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既要体现阶级性,又要体现大众性。只有开放包容,才能让千千万万的民众浩浩荡荡汇入实现中国梦的队伍。

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主导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

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如果管不住新媒体,党管媒体的原则在互联网上就会被架空,我们就可能会犯下历史性错误。鉴于信息传播和舆论生态的新格局,习近平同志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

第9篇: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科学指南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三年以前抉择的,我们三年以后的生活是今天抉择的。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40年前我们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成为书写20世纪中国历史辉煌和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时隔40年的今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也注定成为载入史册的历史性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其宏阔视野、历史洞见、深邃思想和高远擘画,为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准确理解、全面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历史关头发表的。40年来,党和人民接续推进改革开放并取得宝贵历史经验,在探索民族复兴道路上愈发成熟和稳健,在锐意进取中更加自信和坚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中国宣言。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往往与对现实的观照和对未来的探寻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立足中国改革开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和新时代新征程时空坐标的一次瞭望,是“回头看”和“向前看”的有机结合,是在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中筹谋长远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推进改革开放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面对众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面对决胜全面小康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挑战,面对剩下的“硬骨头”和必须闯的“火焰山”,我们需要化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风险,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历史的回顾中激荡着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对经验的总结中饱含着制胜未来的战略睿智,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全面彰显以改革开放谋发展的中国智慧。改革开放是为了赶上时代、引领时代,是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聚焦着对初心使命念兹在兹的思考关切,为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指明了康庄大道。无论是对历史的大跨度回顾,还是对成就的高站位总结;无论是对历史结论的深度凝炼,还是对宝贵经验的系统梳理,都体现了我们党以改革开放谋发展的中国智慧。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中,我们一定能够破解难题,突破难关。

为解决世界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面对动荡不定的全世界,许多国家陷入迷茫和困惑,迫切希望看到未来世界共同发展的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强调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明确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暖流,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光明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意蕴深远、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动员令。

改革开放光辉历程的全面回顾。历史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往往呈现出激荡人心的起伏和波澜。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40年历史的回溯,既有登高望远的全景式巡礼,又有对关键节点的特写式凸显;既有对时代大势、人民伟力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又有对关键抉择、伟人担当和重大事件浓墨重彩的展现。讲话用“四个基于”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评价,即“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对党的历代领袖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探索、作出的伟大成就作了全面回顾,对40年来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进行高度凝练的回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个始终坚持”概括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十个始终坚持”,是“总分总”的逻辑结构,中间的八个始终坚持,分别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重要领域的成就进行总结。首尾两个“始终坚持”则从总体上进行阐发。第一个始终坚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总体成就的概括。最后一个始终坚持,是对党的建设成就的凝练。立足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他强调:“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凝练升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从中凝练出对未来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智慧,引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即“九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九个必须坚持”,不仅是对改革开放规律的科学总结,而且是从更为宏观的大历史高度,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丰富拓展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有力动员。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面对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设计了用70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没有非凡的胆略、坚定的自信是作不出这样宏远的构想和决策的。40年来,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这一重要讲话,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蹄疾走日月,步稳度关山”。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40年来,我们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使改革开放深深扎根于人民沃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今天,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各种利益诉求相互碰撞,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急流险滩。解决矛盾问题、应对风险挑战,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画好思想同心圆,形成最大公约数,汇聚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我们必须切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以中华民族先民们秉持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为文化根基,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无数变法变革救亡图强运动为历史资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实践基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为主要内涵,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为核心意蕴。40年来,我们不为乱云飞渡所扰,不为山高水险所惧,聚力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克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无不得益于改革开放精神的大发扬。新时代,惟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以更加坚毅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昂扬的斗志,迎难而上、勇涉险滩,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交汇的时代洪流中奋勇进发,让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催生出新时代中国更为壮丽的事业。

一以贯之聚力跑好接力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只有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一鼓作气的干劲和咬定青山的执着。我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推动中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为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九个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把它作为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引,作为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锐利思想武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谱写更为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历史画卷。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应对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入分析执政党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风险挑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了根本遵循。

认识和把握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推进党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并认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自身建设环境也更加多变。这要求我们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同党的具体实际、社会发展潮流、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结合起来,分析党的建设阶段特征,明确党的建设时代任务,研究党的建设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规律认识和经验创新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这“六个统一”体现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统筹推进,增强了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彰显了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政党治理新格局。

筑牢理想信念,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开创事业的新辉煌,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的自身建设是否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发展是否健康有序,要看全党的理想信念有没有滑坡,党员的理想理念有没有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经验告诉我们,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筑牢政治根基,坚定崇高信仰,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压舱石”不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不松动。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党之基、胜利之本。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高度重视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具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受国际国内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仍然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回应时代呼唤,直面“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同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新的斗争,不断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定“两个维护”,在治党与治国的实践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全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以保证中央政令畅通。通过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使我们党更好地致力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治标与治本的结合中夯实组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以此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和政治风气,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着力健全党内法规,强化制度建设,整合监督力量,完善体制机制,做到党的领导不动摇,管党治党不松懈,正风肃纪不停顿,反腐倡廉不止步,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本兼治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的一贯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热点矛盾,实现由表及里的分析、由外向内的研究,不断发挥治标效用,夯实治本基础,全面从严治党向标本兼治方向迈进。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举措,既注重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注重形成党建长效机制,体现了标本兼治的内在逻辑。

厚植执政的群众基础,在为民服务和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性质、宗旨、立场决定了党的命运与人民休戚与共,党的建设与人民息息相关。党的自身建设要体现人民意志,依靠人民力量,回应人民诉求,坚决纠正党内脱离人民群众,危害干群关系,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实践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重要关口,党的自身建设要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把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走得更远、更宽广,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思想宣传范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理论意蕴之深刻、意义之深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其一,从发展成就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有不少西方人和西方理论不断唱衰中国,但现实却是中国一直高歌猛进、风景独好。40年来,中国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从经济总量比较,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和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其二,从制度变革看,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上世纪90年代,“华盛顿共识”作为一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曾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但实践证明,“华盛顿共识”在转型国家遭到了失败,而根本不符合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标准处方的中国改革发展理论却开创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的经验更促使人们对发展和转型理论进行反思。

其三,从发展路径看,中国的改革开放突破了西方发展理论与道路。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把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等同于西方化,他们把人类各民族的发展预设为只有一条道路。而中国的崛起,无疑对西方世界提出了新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以西方经济理论为指导,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强国之路、富民之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在认识经济发展规律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比如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这些方法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得以运用,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观点。比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大胆地试、大胆地创,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等等。

其四,从文明类型看,中国的改革开放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生机勃勃。中国古人早就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里的“新”即创新、推陈出新之意,说的就是必须求发展、求进步,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又进一步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其五,从社会性质看,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资本主义凭借其先发优势,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改良,依然在不少领域占据领先位置。但其自身一直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让人们不得不反思这种社会制度的弊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40年来的改革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也经历过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有了问题能及时纠正,所以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以上五个特征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不一般的深度和广度,影响极为广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引领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强化“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和关键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引领者、掌舵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国人民的坚强主心骨。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个根本和关键,改革开放这艘巨轮才得以破浪前行。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新时期新征程。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40年前,“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处于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当此危急存亡之秋,我们党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40年来,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在党的团结带领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成功应对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同时,改革开放的前进道路上不可能顺风顺水,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一刻也离不开党的领导。40年来,面临着来自思想层面的疑问困惑和实践层面的艰难险阻,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各种灾害和国内外的风险挑战,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们才能积聚起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与智慧,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一次次攻克了前进道路上的隘口难关,一次次闯过了漫漫航程中的激流险滩。

避免走老路邪路,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战略抉择,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下去。40年来,在一些重大理论创新的关键节点,在一些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的紧要关口,总是伴随着争论质疑,计划与市场之争、姓“资”与姓“社”之争、单一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之争等,无时不在考验着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与定力。面对这些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我们党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实践启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们的事业才会有可靠的定盘星、压舱石、主心骨,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只有努力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才能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奋进新时代的宏伟征程上,我们必须努力实现党的领导的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以自身全面过硬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支持。

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能够为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提供根本保障。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艰、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进行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党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伟大自我革命,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意志,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首先把党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全面从严治党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在新时代前进道路上,我们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这要求我们党必须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40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拥有着卓越执政能力和高超领导水平。但也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仍然复杂严峻,决不可掉以轻心。昂首阔步新时代新征程,党必须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强化“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在新时代继续前进的道路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切实做到头脑清醒、立场笃定、行动坚决。

进一步强化思想自觉,不断浓厚认同底色。思想引领实践,认识影响行动。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思想上的深刻认同是前提和基础。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一个先进政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根本前提。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深刻认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事业的选择,切实强化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信赖和衷心拥戴。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强化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的自觉性。

进一步强化政治自觉,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政治上绝对忠诚是根本保证。要加强政治锻造,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和政治敏锐性,把坚守忠诚、追求忠诚、践行忠诚视为首要的政治品质。要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习主席看齐,向党的十九大确立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提高政治觉悟,加强政治历练,强化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民造福的根本政治担当,努力做到信念过硬、责任过硬、作风过硬,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进一步强化行动自觉,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行动上紧紧跟随党中央决策步伐,知行合一地抓好贯彻落实是要害和关键。必须自觉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升华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思维方式和信念力量,细化为工作遵循和行为准则,始终牢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以改革的思路、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坚持务实重行,少说多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不喊空口号,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搞形式主义,不标新立异,努力提高能力和水平,做到声调步调完全合拍、言行表里完全如一,在推动实践中不折不扣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奋力开创新气象新局面。

【思想宣传范文】五

内容提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需要转变宏观调控理念、改进宏观调控目标、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期、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建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必须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理念、目标、方式和手段,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时,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转变宏观调控理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宏观调控理念。应在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供给侧管理,着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发挥创新和人才的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增强经济短期稳定运行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协同性。

改进宏观调控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应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目标,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着力解决结构性问题,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高质量发展所注重的发展质量、效益、效率等均属于慢变量,传统的短期逆周期总量调控方式很难适应对慢变量进行调节的要求,需要从长短结合、部门协调、期限匹配、统筹兼顾的角度加强对宏观调控框架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机制化安排,形成调控合力。应围绕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更多运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和过程调控;针对质量和效益等慢变量,通过设置过程性、措施性调控目标和调控方式,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推动经济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转向高质量发展。

完善宏观调控手段。要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工具。同时,强化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增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工具之间的关联配套和相互支撑作用,提高宏观调控效果。

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期、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为此,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速度的发展,而是在保持合理经济增速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既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就要在保持经济运行处于中高速增长这一合理区间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短期与长期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向质变提升的过程,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要实现的目标也不相同。宏观调控既要着眼于取得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决定性胜利,作出中长期谋划和安排;又要结合当前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及时采取有效调控措施,促进消费潜能释放、投资可持续增长、出口稳定增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评价测度指标体系、考核方法和政策体系。但也应看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不是唯一的;各地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和目标难以整齐划一。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既要通盘考虑、统一部署,防止“地区差异化”背离高质量发展的普遍性要求;也要结合各地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采取定向化、差别化政策,引导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要求我们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在保持经济运行稳定、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指标体系,在继续采用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指标的同时,加大人均国民总收入、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高技术产业发展、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万元GDP用水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全社会负债率、营商便利度等方面指标的权重,引导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以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为目标,系统梳理现有政策,调整或废止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策,优化政策供给,增强政策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完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更好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坚持以标准提质量、以质量铸品牌,按照结构合理、先进适用、重点突破、持续改进的原则,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聚焦创新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标准体系。既要防止经济、社会、生态、城乡建设管理、政府服务等领域出现标准缺失,又要力求标准体系体现技术升级方向、位于市场竞争制高点,使标准体系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管理手段。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加快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加强对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效益情况的统计,创新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业态的统计制度及统计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统计能力、统计质量和统计效率,为摸清现状、判断形势、制定政策提供基础支撑。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关注高质量发展阶段绩效评价对象、内容、范围可能发生的变化,综合运用投入产出、资源消耗、劳动分配等绩效标准,从评价体制、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结果反馈等方面入手,统筹设计科学的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高质量发展绩效。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办法。加强对资源环境等薄弱环节和群众满意度等的考核,提高考核权重,突出考核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引导各地树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政绩观。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改进完善分类差异化考核机制,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特点,差别化设置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权重。

上一篇:国家开放大学2634试卷下一篇:职场情景模拟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