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写作分析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智能传播以其时效性、数据化、智能化的优势挤压传统新闻人的生存空间,使得传统新闻人面临生存困境,同时也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引发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探索和思考。本文重点分析智能传播时代传统新闻人才面临的隐忧,为传统新闻人才转型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闻稿写作分析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闻稿写作分析论文 篇1:

对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方法及其技巧分析

摘 要:在当前电视新闻稿的编辑过程之中需要掌握相关技巧和方式,同时应当注重电视新闻稿编辑技巧的运用,以更好的增强新闻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真正意义上达到准确传播信息的效果。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的分析了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方式和基本的写作技巧,同时对写作过程之中应当注重的问题和应当不断进行改进的相关层面内容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工作的发展,更好的增强电视新闻稿编辑的质量。

关键词:电视新闻稿 研究分析 技巧运用 写作方式

电视新闻稿主要是配合相关新闻图像的一种由播音员进行播报的文字稿件,其与传统的纸质媒介的文字有着巨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之下电视新闻稿的编辑需要很好的做到图像和文字之间的结合,进而使得电视新闻的画面可以形成一种可以聆听的、可以观看的电视新闻。所以,在实践之中掌握恰当的电视新闻稿编辑方式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具体的创作和编辑过程之中还应当加强艺术与视听之间的联系,并且针对电视新闻稿编辑过程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和处理,以更好的增强新闻工作的水准,更好的提升相关工作的效益和质量。

1 电视新闻稿写作中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明确当前电视新闻稿编辑过程之中的基本现状以及相关问题等,是开展工作的核心环节,所以应当对此方面的工作加以高度的重视,以更好的增强电视新闻稿编辑的效益和最终处理的水准。

电视新闻稿注重“听”而非“看”,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其口语化特征,当前许多电视新闻稿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盲目追求文字的生僻、创作过于书面化,无法直截了当的阐述内容,是当前电视新闻稿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某电视台的新闻中播出了《长白山雪淞醉游人》的新闻片段,其中文稿如下:“一串串雪挂沿树枝或树梢蜿蜒伸展,有的像银龙吃舞,有的似珍珠翡翠,晶莹剔透。”稿件描述虽然词汇丰富、优美,但是配合电视画面不仅有重复的嫌疑,而且过于书面化。

2 电视新闻稿写作的方法及技巧运用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电视新闻稿编辑过程之中的基本问题以及主要现状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工作开展过程之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原则。下文将针对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方式以及技巧运用的对策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工作的发展,更好的实现相关项目的创新与进步。

2.1 电视新闻稿创作中的口语化需求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电视新闻工作环境日益严峻,新闻稿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因此,在电首先在电视新闻稿的编辑过程之中应当力求做到口语化和标准化,这一点是相关编辑工作的核心环节。在实践的电视新闻稿播音过程之中,应当提出全新的口语化的需求,这一点应当加以重视,相关稿件的创作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稿件创作差别较大,其难以将直观的文字展现在观众眼前,所以应当保证最佳的直观性,保证口语化的传播,针对电视新闻稿编辑过程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和处理,使得观众可以更加准确、更加快速的理解稿件的内容,采用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使得电视新闻稿的传播价值大大增加。

2.2 电视新闻稿创作深度和价值的增强

还应当注重电视新闻稿对于一些相关内容的深度挖掘,当前电视新闻稿的创作并不是简单的对一些事件进行报道,而应当采用更加深层次的方式,反映出当前社会的基本现状,反映出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一点是电视新闻稿创作和编辑过程之中需要全面改进的层面。传统的电视新闻稿编辑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电视新闻稿的编辑工作来讲不仅应当注重教育性,还应当注重对观众的导向性。所以,应当采用综合的方式对事件进行反映。对于电视新闻稿的编辑者来讲,应当注重全面的提升电视新闻的意义和深度,所以对于稿件的创作也应当在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情感的基础层面之上,在文字方面多多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增强电视新闻稿的深度和价值,使得电视新闻体现出巨大的优势。

3 结语

总的来讲针对电视新闻稿的编辑相当关键,其是整个电视新闻制作之中的核心环节,需要加以高度的重视,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电视新闻稿主要是配合相关新闻图像的一种由播音员进行播报的文字稿件,其与传统的纸质媒介的文字有着巨大的差别,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电视新闻稿编辑过程之中的基本现状和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从当前实际的角度着手对电视新闻稿编辑过程之中应当予以重点解决的难点项目和核心环节等进行了集中性的研究,旨在更好的实现相关工作的发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桂珍,王诗根.试论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J].滁州学院学报,2012(4):111-112.

[2] 唐德君.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特色探[J].新闻前哨,2004(1):45.

[3] 边国鹏.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当前电视新闻稿编辑过程之中的基本现状特色初探[J].秘书之友,2006(2):32-33.

作者:谭璇月

新闻稿写作分析论文 篇2:

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人的隐忧与应对

【内容提要】智能传播以其时效性、数据化、智能化的优势挤压传统新闻人的生存空间,使得传统新闻人面临生存困境,同时也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引发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探索和思考。本文重点分析智能传播时代传统新闻人才面临的隐忧,为传统新闻人才转型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智能传播 新闻人才 生存困境 突破建议

2009年,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新闻稿件写作的智能软件starsMonkey,撰写了关于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的报道,这是世界上第一篇由机器人撰写的新闻稿件①。而后,2011年《洛杉矶时报》推出了专门报道地震情况的机器人quakebot,2015年美联社开始使用机器人Wordsmith生产财经新闻;而国内,随着智能技术的成熟发展,机器人写稿也被多家媒体广泛应用于日常的新闻报道中。腾讯的Dream 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以及今日头条“张小明”都是媒体应用机器人写稿的典型代表。机器人写稿引发传统新闻人的担忧,传统新闻人的功能替代风险及功能再定位的探索成为关注热点。

一、智媒时代传统新闻人面临功能替代的隐忧

随着新闻传播领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传播成为新闻传播生产的新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孟威对智能传播的定义是:智能传播是建立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聯网、机器人技术等技术发展和突破的基础上,以机器定为节点,以物联网数据流替代人力、技术、传统生产要素,以智能技术决定内容生产、传播、营销和集成为决策方向的新的传播方式。②这种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为新闻传播实践带来诸多机遇,同时也给新闻传播领域的从业者带来诸多挑战。

首先,机器人写稿超越传统新闻人的新闻生产效率。新闻内容生产一直都是由记者亲自完成,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开始代替记者处理数据搜集、资料整合以及数据新闻撰写工作。与传统媒体人相比,机器人具有写稿速度快、准确性高、智能化定制等优势。机器人通过大数据手段对网络上分散、繁琐的信息进行抓取,可以瞬间完成海量阅读、分析,并且机器人还能够利用大数据平台,计算互联网活跃点击量数据,在瞬间筛选出下一个热点新闻,然后通过后台算法快速合成新闻③,极大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此外,机器人可以超越人的生理限制,进行全天候的新闻写作和报道。机器人写稿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数量和效率,抢占了传统新闻从业者的饭碗,使得传统新闻从业人才面临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

其次,算法技术解构传统新闻人“把关”的角色。随着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多元传播渠道和多样化传播手段的出现带来信息爆炸性增长,信息爆炸不断衍生出新的媒介形态,传统新闻人才作为专门的内容搜集者已跟不上信息爆炸式发展的步伐,信息增长和信息搜集的不匹配使得传统新闻从业者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原本由传统新闻从业者独掌新闻内容“生杀大权”的形势开始转变,机器人代替人工编辑进入新闻内容把关环节。此外,算法、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个人喜好进行私人定制新闻内容,将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后精准推送到受众的手中,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第三,个性化推送以“千人千面”超越传统新闻人的“千人一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信息接收方式,加快了新闻信息的流通速度,新闻信息传播开始向智能化、数据化发展。原先单一的传播途径造成受众可选择接收信息的范围狭小,信息来源单一,信息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相关内容的创新性,一个信息源对应多个受众,呈现“千人一面”现象;而随着智能传播技术的广泛运用,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个性化定制服务打破了单一的信息传播壁垒,传递出多元文化信息,多重信息源对应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传播呈现“千人千面”。个性化定制带来“千人千面”现象,它在精准推送的同时也将受众禁锢在单一信息类别的信息茧房当中,窄化了信息内容。此外,个性化推送新闻影响了传统新闻人进行新闻报道的客观立场,个性化定制新闻的出现只把受众喜欢的、观点相似的新闻推送给受众,受众长期接受此类观点的熏染,极易造成受众对新闻内容观点的单一化。

二、智媒时代传统新闻人才需要夯实独特优势

虽然机器人写稿已被国内多家媒体平台广泛应用到新闻生产流程中,但是与传统的人工写作相比,机器人写稿还存在几个明显问题:即机器人生产出的新闻作品缺乏报道的深度、评论的角度、内容的温度和文字的鲜活度。而这些正是新闻记者可以夯实优势的领域。因此,传统新闻人才要在与机器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以新闻的“四度”超越智能传播优势。

第一,新闻记者需要创新写作的角度优势。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机器人尚未具备和人一样的独立思考能力,它还停留在根据程序员设定的电脑程序组织稿件的阶段,因此,机器人很难对复杂的内容进行归因、举证,写作的稿件带有明显的模式化痕迹。从技术层面上来看,机器人目前所进行的快速写作都是基于数据库、模式化和结构化的数据整合以及程序员所设定的对新闻内容进行内容和语言的分析和判断④,而不是机器人本身的想法。在进行新闻报道写作时,机器人只是从程序员设定好的角度出发生硬地进行新闻报道,缺乏新颖的评论角度和报道的创新性。比如在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张小明”对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小组赛的报道就是生硬的倒金字塔式结构,先将比赛结果告知观众,再分析比赛过程。机器人在进行此类新闻报道时,都是由程序员设定一套基本的写作模板,然后机器人根据不同的报道类型,将新闻的六要素套入模板当中,这种写作模式缩短了新闻生产的过程,但是也存在角度单一等问题。所以到目前为止,机器人写作还只是多用于财经新闻、灾难新闻、体育新闻这类结构单一、数据庞杂的数据新闻报道中,而较少出现在新闻评论中。因此,记者应当以此为突破点,拓展新闻报道领域和写作类型,发掘新颖的切入角度,以故事化的手法优化文章内容,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

第二,新闻记者需要突出写作鲜活度优势。作为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新闻记者,他们在进行新闻报道写作时往往能够根据采访场景的变化、新闻内容的差异以及采访对象身份的不同适时变化提问语气,转变提问方式,在写作新闻稿件时使用多样化的表达手法阐述新闻内容。此外,传统新闻人才大多接受过系统的新闻专业训练,在对字、词、句的提炼和运用上有着相较于机器人更为丰富的经验,在写稿时,传统新闻人才能够运用多种修辞、句式以及各种表现手法来说明新闻内容,在进行消息稿写作时,记者并不局限于生硬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还会运用华尔街日报体等结构,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机器人不同,它依靠的还是算法和大数据抓取等智能技术,在写作新闻时,从现有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精准抓取、快速加工就可以将这些数据快速整合成一篇新闻报道。因此,机器人写作出的新闻稿件大多是千篇一律的扁平化新闻,缺乏亮点和创新点,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新闻报道的鲜活度上与人类相差甚远。例如,今日头条写作机器人“张小明”在对里约奥运会赛事进行相关报道时,多次使用“高潮不断”“精彩纷呈”“成就冠军荣耀”等词组,并且它写作的每篇体育新闻的报道结构都类似,都是先将比赛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做总体说明,然后再大致说明赛况,最后说明比赛结果、比分情况等。这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带有明显的模式化痕迹,难以让人眼前一亮⑤。与人类相比,机器人缺乏的不是写作的能力而是讲故事的能力,机器人无法根据新闻事实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新闻娓娓道来,只能利用数据算法合成生硬的新闻报道。所以,记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新闻写作时,灵活运用句式修辞,专注打磨文章内容,使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第三,新闻记者需要夯实写作温度优势。虽然新闻报道强调客观、真实,但是新闻记者作为有着独立思想和七情六欲的个体,难免在新闻报道时会带入自身的感情色彩,这也是机器人与人工写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在灾难、战争、犯罪等相对沉重的新闻报道题材中,记者作为事实的记录者和传递者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身的感情,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但也正是记者的感情注入使得新闻具有了“人情味”,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富有“人情味”的新闻不是过分煽情,而是记者在确保新闻真实的前提下,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感受。在此次的抗疫报道中,记者们就以一篇篇生动的故事性报道打动了全国人民,引发全国人民的共鸣。比如,人民网刊发的报道《武汉日记:白大褂下的软肋》中,记者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武汉一线抗疫医生饶歆拄着双拐抗疫的故事,记者以细腻温情的笔触展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担当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报道中流露出来的都是记者的真情实感,毫无半点煽情,正是记者在报道中呈现的人文关怀为全国人民树立起了共克时艰的情感纽带,坚定了全国人民抗疫必胜的决心。機器人与人类不同,它只是一个冰冷的机器,不懂人类的感情,缺乏喜怒哀乐,在面对灾难新闻时只是生硬的记录事实而无法与采访对象共情,所以其生产出来的新闻内容大多都只是简单冰冷的文字堆砌,而缺乏内容的温度以及必要的人文关怀,难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文精神,讲“好”故事是未来传统新闻人才应当着重专注的一点。

最后,新闻记者需要凸显写作深度优势。机器人虽然已经广泛运用到新闻生产领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新闻稿件写作时,机器人写作还停留在最基本的“是什么”的阶段,难以对问题进行归因,也就很难解决新闻报道中“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此外,复杂的传播环境带来快销式新闻,真正具有深度和理性的新闻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为迎合大众需求而产生的机器人定制新闻,机器人在程序设定好的固定模板下进行写作,产出的新闻作品缺少文字的深度。比如,机器人在对九寨沟地震情况进行报道时,只是简单地说明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并配有地震参数图和地形图,却未能对地震产生的原因及后续情况进行说明。与机器人相比,记者的优势十分明显,那就是记者能够在新闻报道中根据新闻体裁的不同,承担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深入挖掘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发现新闻背后的故事,对新闻进行追根溯源,将新闻立体地展示给读者。对待社会事件,记者有着自己的想法,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思考,将新闻事实准确呈现给读者。因此,在新技术浪潮下,传统新闻人才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使命与责任,坚持内容为王,充分挖掘新闻报道的深度⑥,还原新闻真相,做出立意深刻、文字鲜活、角度新颖的新闻作品。

三、结语

智能传播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颠覆了以往新闻传播模式,给传统新闻从业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传统新闻人才也该重新反思自身在智媒时代的独特价值,扬长避短。本文认为,面对机器人写作的强大优势,新闻记者仍然具有写作的深度、评论的角度、故事的温度、以及文笔的鲜活度等优势。新闻记者要坚守这四个方面的优势,并探索人机合作、优势互补的模式,以更有效地满足受众多样化信息传播需求。

注释:

①周扬.“入职”一年,机器人写稿前景如何[N].光明日报,2016-09-24(06).

②网络传播杂志.智能传播引发的3大问题不可忽视|“网络传播沙龙”干货 [EB/OL].(2018-09-10)https://www.sohu.com/a/253059689_181884.

③耿磊.机器人写稿的现状与前景[J].新闻战线,2018(01):43-46.

④王江涛.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局限与不足——基于腾讯财经写作机器人Dream writer作品的分析[J].传媒观察,2016(07):12-14.

⑤赵禹桥.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及前景展望——以今日头条新闻机器人张小明(xiaomingbot)为例[EB/OL].(2017-01-11)media.people.com.cn/n1/2017/0111/c409691-29014245.html.

⑥张林贺.机器人写作新样态中记者的应对策略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9(03):29-33.

作者简介:黄瑜文,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亿本,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编辑:白 洁

作者:黄瑜文 王亿本

新闻稿写作分析论文 篇3:

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借鉴与运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读者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能言简意赅介绍新闻事件,还会运用恰当的文学手法进行润色,凸显出不同类型新闻稿件的特色,提升新闻稿件立意,树立鲜明的新闻稿件风格。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稿写作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优化新闻稿写作结构;根据新闻报道特色,合理运用修辞手法,让新闻稿件读起来更有美感和韵味;合理引用文学典故和古诗词,提升新闻写作的文化底蕴,使稿件立意更加深刻;运用故事手法凸显新闻写作技巧,让新闻稿件更有创新力,启发观众和读者的深思。

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的特点分析

新闻注重整合信息,文学注重艺术

新闻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除了兼具文学写作优美、严谨和审美特殊性,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文学写作是以艺术为本质,创作者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和文化素养等进行写作,而新闻写作则是以信息为本质,讲解写实性,要對客观存在的新闻事件进行美化,真实反映新闻要素,提升新闻信息交流效果。例如文学写作中经常会运用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也比较多变,新闻写作则是要坚持真实性、公开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原则,守住新闻写作的“真”,合理运用一些文学写作手法,能让新闻更加真实。

新闻写作侧重传播,文学写作注重审美

新闻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对真实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真实报道新闻事件,扩大新闻事件影响力,为人们提供更多信息,满足不同人群信息需求。新闻写作还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担,新闻工作者要用好手中的“笔杆子”,代表群众发声,真实表达社会民生问题,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文学写作更注重审美体验,创作者可以对生活经验、艺术作品等进行创作,可以虚构一个环境和故事情节,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抒发热烈的情感。这二者在写作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别,新闻工作者要辩证分析二者关系,根据新闻稿件撰写要求来合理选择文学写作方法,提升新闻报道传播价值。

新闻写作简洁明了,文学写作风格多变

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在写作风格上存在很大差异,新闻写作风格简洁明了,用词比较准确,追求新闻素材的真实性,例如数据要准确、新闻事件要真实和情节描述要清晰等特点。文学写作语言风格比较多变,根据不同文章特点选择不同的写作手法,例如优美清新的散文体、说理性强的说明文和故事性强的记叙文等。新闻写作要协调好写实性和艺术性特色,在朴实文化的语言中倾注情感,让新闻写作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加深读者和观众对新闻报道的印象。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写作新方向

守住新闻的写实根基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抖音和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新闻来源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受众,会传播一些假新闻,这种假新闻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新闻工作者要守住底线,坚持新闻写作的写实性,坚持报道真实事件,为弱势群体发声,关注民生生活,为大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让新闻报道焕发出新的生机,传递中华民族奋斗之音。

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闻报道肩负着舆论引导的重担,例如央视新闻、新华网和中国之声等主流媒体更会引导社会思潮,新闻工作者要自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其融入新闻工作中,坚定拥护党的领导,挖掘生活中的时代楷模,弘扬时代楷模精神。新闻工作者要辩证分析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例如在报道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时,要搜集人物生平事迹、工作岗位贡献和职业道德素养等崇高精神,以这些崇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撰写新闻稿,用真实事例感染读者,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发挥出新闻战线的思政教育作用,唤醒国民对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

文学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策略

借鉴文学写作框架,优化新闻结构

传统新闻写作主要包括了金字塔、倒金字塔、菱形、辐条和并列结构,每一种写作结构都各具特色,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要灵活选择写作结构,大胆打破五种写作结构的限制,整合各种新闻信息,为新闻写作增添一些新意。例如记者在叙事类新闻写作中借鉴文学写作手法,融入一些人物刻画和抒情方式,让新闻事件更加接地气,让新闻人物更加饱满,让读者对新闻事件“过目不忘”。新闻叙事模式主要是分为蜂巢、钻石和菱形模式,记者在写作中要抓住每一种叙事模式的特点,例如在钻石类叙事新闻中,可以整合文本和图像来进行叙述,在写作“抗洪抢险”类新闻时,可以精心挑选一些战士在大雨中奔走扛沙袋、泥泞中依靠着打盹的战士们或者是蹲在大坝上吃盒饭的图片,让读者更加直观感受抗洪一线的艰辛和危险,提升新闻可信度和公信力,同时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崇高爱国和奉献精神。记者在写作菱形模式新闻稿时,要结合网络新闻特点,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等账号,借助网络新媒体和受众进行互动,融入一些文学创作手法,例如反问、设问和排比等手法,让新闻报道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发人深思。

凸显新闻特色,合理运用修辞手法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要对新闻标题、写作目标和修辞手法进行优化,根据新闻事件特色选择恰当的修辞手法,对新闻人物进行刻画,让读者全方位了解新闻人物和事件。例如央视新闻网在报道在对金砖国家会议、亚太组织会议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报道中,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云外交”理念,新闻中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多次运用到的与船相关的比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瞻远瞩。例如新闻中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这一手法形象比喻了各国之间休戚相关的关系,再一次印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闻中还列举了大量数据,例如中国经济增长百分比和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三十年以来的成就等,利用更加直观的数据让观众和读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要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根据不同新闻稿特点,把修辞手法融入新闻事件写作中,为新闻素材增添一些新颖度和公信力,提升新闻稿的文学底蕴,让读者津津有味地进行阅读。

合理运用传统文学,展现新闻稿文学底蕴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要合理引用文学典故、成语和古诗词,这也是展现大国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还可以提升新闻稿文学韵味。例如央视新闻联播的新闻稿中就经常引用古诗词,尤其是在传统节日期间更是如此,例如在春节期间央视新闻稿中多次引用王安石《元日》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讲解我国各地庆祝春节的丰富,展现了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庆新年,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引用了“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号召全国党员干部尽职尽责扎根脱贫攻坚一线,解决老百姓致富问题,让更多群众共享小康社会成果。新闻工作者要及时了解这些权威媒体新闻报道,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积极把古诗词、文学典故等融入新闻写作中,展现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觉悟和文学功底,让新闻报道更有韵味,让自己的新闻报道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

融入故事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新闻报道的是真人真事,新闻工作者在写作中要抓住人物典型事迹进行描写,凸显出人物崇高品德、精湛技艺或突出贡献,让读者根据新闻报道就可以了解新闻人物,让新闻报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新华网在《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中报道了抗战老英雄张富清的本色人生,文中开篇设计了悬念,只用代词“他”来代替主人公姓名,让读者能够耐心读下去,找寻“他”的身份。这篇报道运用了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讲述了七十年前老人冒着枪林弹雨英勇作战的故事,老人退役后却深藏功与名,到偏远农村继续为人民做贡献,年逾九甸的老人生活简朴。老人保家卫国、不求回报、不求名利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这和当今社会一些追求名利和权势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张富清老人身上永不褪色的共产党人风采。这样的新闻稿更具有悬念性,运用文学手法来渲染故事情节,凸显新闻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留给观众和读者难以磨灭的印象。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工作者要坚定万象更新理念,积极学习文学写作技巧,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新闻稿写作能力,把修辞手法、古诗词、文学典故等融入新闻稿写作中,展现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创新能力、责任与担当。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作者:彭诗绚

上一篇:规划设计合同(精选2篇)下一篇:土地合同(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