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本科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文学本科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持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然而,当前不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存在目标与地位设置不明确、教学方法与内容选择过于传统等问题。

第一篇:文学本科论文

美国文学史本科教学创新尝试与思考

【摘要】美国文学史是国内高校任课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一门课程。针对困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新的教学模式,采取讨论法、表演法、任务法等灵活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对具体作品的批评与鉴赏能力。

【关键词】美国文学史 教学 尝试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2年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务处教育教改项目资助。

美国文学史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作为一门传统专业课,其教学一直也遵循“传统”。由此带来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已日渐显露:课堂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兴趣不大,认为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平时学习无意义,只要期末突击一下就行。从教师层面看,课下辛辛苦苦备课,课堂上累的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买账,换来的只是他们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或是直接打瞌睡。因而,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当下美国文学史教学的迫切任务。为此,笔者在所在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尝试,并对之进行了思考,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变被动学习为研究性学习

出现教师滔滔不绝、满怀热情,学生却铁石心肠、无动于衷,甚至昏然欲睡的情形,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了极大压抑。鉴于此,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由课堂的奴隶变为课堂的主人,应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为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引入研究性学习,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教科书的有关内容一字不漏地讲授给学生,而是把有关材料提供给学生,使他们明确学习中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引导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1]它融研究和学习为一体,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因而与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正相吻合:“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本着这一目的和宗旨,这次教改尝试对其具体实施作了研究,实践中主要使用了以下方法。

1.讨论法。它包括两个部分:课堂讨论和课后讨论。课堂讨论主要是创设师生互动情景,教师注意认可并经常赞扬学生搜集的信息、材料,采纳他们的建议,鼓励他们对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知识进行独立分析和阐释,以提高其科研兴趣与创新能力。除了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的分组讨论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组内讨论后,每组的代表再进行班内讨论,讨论中其他组员可以适时补充。对讨论的结果,教师的任务是补充、整理和归纳,以最终完成课堂教学。课后讨论主要在学生间进行,可以面对面,也可用Email、QQ、飞信,甚至微博等。课后讨论仍有不清楚之处,学生可以找教师进行面对面或网络交流。

2.实践法。该方法通过具体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习。常用的方式有朗读法、对话法、表演法等。朗读、对话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特殊文学题材,如诗歌、戏剧等。它们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对那些有表现欲的学生尤其适合。表演法主要是学生将文学作品内容通过表演形式进行再现。由于学生既要吃透作品,又要有所创新,使其具有课堂幽默效果,因而,这一形式广受喜爱。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该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亦有极好的作用。

3.任务法。这一方法通过布置作业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以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具体方法有多媒体演示法、文学创作法和论文写作法。多媒体演示法主要用于课堂初始阶段。一般是学期之初就做好班内分组:每节课开始时都有谁来负责本课内容展示和某些问题讨论。这一形式要求学生必须使用多媒体,以英语口语讲解的方式给全班做演示。文学创作法是要求学生用英语写一篇短篇小说、诗歌或一幕戏剧(小品),有时候还会让他们自己表演。具体写作中,一些要求是必需的,如他们要运用意识流、内心独白、象征、荒诞派手法、黑色幽默等文学表现中的一种或几种。这一方式新颖独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中深受他们喜爱。有的学生作品颇具创意,经修改后还投给了一些期刊。论文写作法主要是要求学生模仿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用自行拟定的题目,按严格规范写一篇逻辑严谨、言之有物的文章。这一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由于是为将来的毕业论文写作打基础,很多同学都很认真,成效显著。

以上方法都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进行。实践表明,这些方法行之有效,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文学创作法和论文写作法的效果更为明显:一个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想象力,一个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很多同学不仅真正提高了兴趣,而且找到了研究、写作的乐趣,为他们的下一步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变知识教育为人文素质教育

对高等教育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人文素质教育是更为紧迫的任务。这样说的原因是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近几十年来,国内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但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同步跟上;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远大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少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尤其是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大幅缺失;与此相对应,以自我为中心的急功近利、追求享乐之风却日益蔓延。在这种形势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爱国、负责任、有文化、有修养的高素质公民成为当前高校的紧迫任务。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文学熏陶是一条重要途径。文学即人学,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包含了人类文明與智慧的精华。因而,在美国文学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突出素质教育,使其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应成为当前教改的主要任务。本着这一理念,在这次教改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做法。

1.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国文学作品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美国文学史是一门阅读课,阅读一定数量的原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在现实中,多数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毅力,鲜有到图书馆借阅原著者。面对这样的情形,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是迫不得已却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一学期以读3-4本原著为宜,读后要求学生必须写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讨论。布置任务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题,要求读后作答,也可以要求学生读后必须提出几个有深度的问题,自己作答并发表见解。在读原著的同时,教师推荐一些批评文章让学生阅读也很重要。读后要求学生归纳其批评视角、结构框架以及主要批评术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与能力。

2.既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更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阅读过程中,对优美的段落,要求学生必需摘录备份并经常揣摩和欣赏,以提高其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与水平。注重语言能力只是文学史教学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体实践中,对此笔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是指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给学生以固定结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视角、思路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既可以从多角度看待同一问题,也可以从一个角度深入地探讨某个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向更复杂、更学术的方向发展。书面表达,指让学生以书面方式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视角分析或单视角的深度分析。具体写作中,要求学生努力实现语言得体、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论证有力、逻辑严密等要求,从而使他们能在书面语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思辨能力。另外,为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也可以让他们到网上各种论坛或借助一些搜索工具搜寻材料、激发灵感。

3.教授文学知识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民族的、爱国的人文教育。美国文学作品中不乏优秀的人文精神,如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正直诚实的品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这些人文精神在教授的作品中俯拾皆是,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梭罗的《瓦尔登湖》、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要仔细挖掘并组织学生讨论,努力提高他们作为负责任的合格公民的道德素质——它们恰是当下大学生所普遍缺乏的。例如,在讲解惠特曼的《草叶集》、爱默生的《论自然》、《美国学者》时,可以着力对其所包含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进行阐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观点,提高其爱国、爱民意识。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中国文学的讨论也是必需的,即让学生不仅要了解美國文学,也要对中国文学与美国文学的比较有一定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开放思维、更加包容的学术观念以及民族、国家的自豪感。这一点对很少接触中国文学的英语专业学生尤其必要,是教学中不应或缺的一方面。

4.在美国文学史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培养具有中西文化素养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一点具有特殊意义。其重要性正如胡文仲所言:“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3]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英语专业的学生是作为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因而在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目前教改的重要内容。当前,中美交流日益频繁,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隔阂、误解和摩擦也日渐凸显,这是当前中国教育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在本次教学尝试中,特意采取了以下措施:(1)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即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注意补充相关文化背景,并着力诠释体现于其中的中美文化差异,适当时候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集思广益;(2)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组织学生观看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看后与他们一起探讨其中的中美文化;(3)将某些文学作品改编为班级表演的小品,如对某些短篇小说的改编。 改编中,学生由于对服饰、舞台背景、言行举止等必须加以研究和探讨,从而在不自觉中就进行了两种文化的比较,加深了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事实表明,这种安排行之有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研究中美两种文化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吸收与消化。

以上教学尝试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其转变到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新轨道上来。截止目前,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主要表现是:一、在思辨能力上,学生有了较大提高,不少学生已善于从不同角度对一部文学作品展开批评,有的还能够从一个视角切入,分成几个方面深入探讨,显示了一定的学术素养和能力;二、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显著提升,具体表现在学习比以前更加积极努力,关爱同学、尊敬师长的风气日益改善,对社会、国家负责的意识开始增强等许多方面。另外,在对中美文化差异的了解上,学生的兴趣日渐浓厚,进步明显。

三、结语

为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改革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美国文学史教学势在必行。要实现该目标,学生和教师都需付出艰巨努力。就学生而言,改变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记忆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为此,学生不仅要擅长书面交流,在书面表达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缜密思维、旁征博引的能力,更要学会在口头表达中与他人辩论,阐明己方观点、说服别人的技巧。对教师而言,转变教学思路,变知识教育为人文、能力教育是关键步骤。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借助各种文学批评实践,教师可以培养并强化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为他们迎接未来艰巨社会挑战做好准备。另外,针对当代大学生民族感情、爱国热忱降低,普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精神,经常借助优秀美国文学作品对他们进行高尚人文教育,引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向社会公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方向发展是当前教学中应着力加强的重要方面。最后,利用美国文学史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教育对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国际交流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同时调动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未来应对涉外或国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高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贾香花. 研究性学习方法及现实意义[J].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第一章总则第五条[Z].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38.

作者简介:

滕学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心成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作者:滕学明

第二篇:民办本科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探讨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在民办高校的教学中面临着课程的边缘化、评价体系的偏颇和课时量的消减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師应该深入反思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首先,作為教师和民办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努力引导学生把握中国文化前进方向;其次,民办高校管理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教师一些自由空间,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最后,课程培养目标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依归,倡导研究性教学。

关键词:民办高校 古代文学 课程教学 反思 探索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时间跨度大,经典文学作品多,开设学期长。课时量相对较多,涉及不同的时代和多种文学体裁,教学上的难度也比较大。民办本科高校与985、211工程院校以及地方普通公办本科高校相比,因为办学时间较短,办学规模和办学资金有限,教学硬件设施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要保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较高的教学质量,适应国家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教学理念,必须不断反思现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一.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之现状

1.古代文学课程的边缘化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丰厚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祖先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依靠。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不管是诗词、散文,还是小说、戏曲都是历经时代风雨洗礼和历史长河淘汰后的经典,不仅在思想上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有着很强的启迪与教育意义,也带给我们精神上审美的享受与愉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却愈来愈受到冷落。有些学生认为古人的思想观念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他们认为阅读当代的网络文学作品、公众微信号的推送文章更能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

就民办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由于本科高校招生规模、比例的进一步扩大,民办本科高校招生分数相对于公办院校要低一些,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相对薄弱,古文阅读能力总体较公办高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有些学生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阅读需要借助注释才能理解的古代文学作品。尽管在本人所任职的民办高校中,也不乏古代文学素养较高的优秀学生,经过四年的积累,能够考取研究生,但是总体上古代文学考研学生较少,更多的学生会选择学学科教学(语文)等实用性的学科;而不考研的同学往往认为古代文学距离现实社会较远,晦涩难懂的古文学习不能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带来切实有益的功用。在部分学生看来,多读一些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和记诵一些古诗词,并不如考取教师资格证、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来得实在。更有一些同学对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感到麻木,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这都导致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

2.教学评价体系的偏颇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对于公办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影响,对于民办本科高校的影响则更是非同小可,可以说是制约着民办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评价前提下,对于教师教学能力和质量考核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讲稿、PPT的制作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案、PPT的高度一致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挥。同时,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是以硕士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主。由于职称的要求,民办高校外聘和兼职老师的比例较高,但是他们或是上了一定年纪的退休教师,或是在本校就承担较大工作量的中青年教师,在兼职时很难投入大量的精力,责任感也有所缺失,导致其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也关注不够,课堂上按照其所属高校的讲授方法进行程式化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时量的限制

中国古代文学历时悠久,历朝历代都有许许多多独具个性的作家作品,但是由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古代文学的课时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时为256课时,新闻学专业古代文学为128学时,以短短的两学期或四学期的一、两年时间应对如此多的作家作品,导致许多知识点的讲授只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在讲授过程中,往往是以老师讲授、学生记笔记、考试突击背诵为主,这一点也影响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解决策略

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状况及出现的问题,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深入反思,在统筹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目的为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从民办本科高校的实际出发,来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探索应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探索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新动向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理应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比一般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更加系统、更加详细。所以,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上,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继续深入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古代文学。这种课程安排是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也值得其他民办高校学习和借鉴。纵观整个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代替或者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相提并论。

强化古代文学的教育,在当下还有另外一重意义,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历经时代淘洗的经典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与哲理的思考,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正如赖大仁在其《当代文学及其文论 何往与何为》中所述“文学是人学,是人的心灵情感之学,是人的人生智慧之学,是人的生活教科书,文学中寄托着人们的人生理想与心灵诉求”。[2]

既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古代文学课程如此重要,那教师应该怎么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呢?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且应该不限于古代文学作品,应该注意古今贯通,注重引导学生对古今文学发展脉络的宏观了解,并适当提供史学、哲学相关的经典书目,因为传统文化领域的各个学科其实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给教师更大的自由空间

前文已经述及,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间经典名著不计其数。四本文学史教材也是皇皇巨著,即便是开设四个学期的课程,也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对于广大同学们来说,这样的浏览混个“面熟”其实效果一般般。而为什么一直都必须这样来讲课呢?那是因为我们的评价体系太多僵硬、古板。所有的课时计划必须提前安排好,上课要严格按照教学日历进度执行,不能够有所偏差。比如《论语》因为文学史意义不大,课时安排只能讲一节课,《史记》按照總体课程设置必须讲四节课,《西厢记》必须安排两节课讲完。

其实洋洋洒洒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即便是教师自己也不可能全面精通,而是有所专长。民国的国学大师们也是学有专长,王国维擅长商周制度、甲骨文、戏剧研究,章太炎擅长小学训诂,梁启超擅长史学和佛学,陈寅恪擅长中古史学,赵元任擅长语言学,胡适擅长先秦诸子哲学……术业有专攻而已。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自己擅长的可以适当增加课时量,完全铺开讲解,让学生们从一个点挖掘下去,然后看看做学问是怎么样具体论证的。比如某老师的研究专长是《史记》,那就可以在这一部分铺开讲解。当然这样讲下来,原本安排四学时的课,可能会讲到八个甚至十个课时,那又如何?后面不重要的章节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教师简单指导,我们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提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

同时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用研究性学习来替代之前的填鸭式学习。因为重点讲解了重要的篇幅,学生对于此部分内容肯定了解和知道的信息就更多。在此基础上,针对讲课过程中的某个问题,如《史记》的思想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进一步熟悉该话题。同时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如司马迁到底是公元前157年出生还是公元前147年出生,也可以让学生们查找资料进行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这样也是训练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方式。

其实,对于某些非重要的章节,与其浅谈即过,不如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然后通过对比来认识到底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值得讨论过多,也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们明白为什么经典作品要反复阅读,仔细研究,而某些作品知道、了解即可。

3.深化教学改革,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学科专业,一百多年来,变化不大。它不像工科或者新兴专业,需要紧跟时尚潮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也相对固定,因而也不需要太多的变更。尤其不能因为一时之兴起而加入或者削减原有的课时安排。所以在当下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不能强行定制改革方案,说30%的课程必须改变,从而大肆削减培养方案,然后加入所谓“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告诉大家,我们这是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改革必须谨慎,也不能所有专业都搞一刀切,像古代文学这种课程如果非得强化它的应用性,无异于逼公鸡下蛋。文学的陶冶,尤其是古代文学的陶冶作用怎么能表现或者实践出来?教育不能太着急了,这是一个重塑文化品格和人格精神的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尤其以个人意志而操之过急都是一种戕害。

真正的做法是可以适当删去一些过时的课程,然后利用多媒体、网络时代新兴的技术来帮助完成学科建设、专业的学习。但不能为革新而大肆开设多媒体技术、影视文化、网络文学、创意文化等等课程来充实门面。也不能因为改革而削减古代文学的课时量,压缩教学计划,最终让古代文学课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讲完,因为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如果只是浮光掠影的泛泛讲解,学生听完,不知所言,也会失去学习兴趣。只有保持在课时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稳步前进才能培养出质量和素质能力都达到本科教育水平的大学生。

总之,围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發展需要,着眼于国家发展的前进方向。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以教师教学的经验为基础,完善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安排,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培养计划,为整个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

[2]赖大仁.当代文学及其文论--何往与何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230.

(作者介绍:梁建蕊,齐鲁理工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作者:梁建蕊

第三篇: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探析

摘要: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持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然而,当前不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存在目标与地位设置不明确、教学方法与内容选择过于传统等问题。明确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的目标,确立文学审美体验中心位置、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考核方式的革新是当前培养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文学教育;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

2018年《新闻传播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新闻传播学主要以文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融合性”。作为应用性较强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在积极探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路的时候,如何做好学科基础中的文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都是依托在文学院或者是从文学院脱胎出来,它的文学教育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以及相关实践活动为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通过文学作品感悟世界、认识世界,形成对社会的洞察力,对事物的观察力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力,是人文精神和审美修养养成的重要途径。

当下文学教育与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确出现了新的矛盾,一方面,新闻传播人才需要较强的文学修养和语言文字表达功底是大家的共識,另一面,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加重了采、写、编、评等专业知识课程的比重,文学教育课程和活动都受到了压缩。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毕业以后能很快适应职业的需求,但是缺乏长远发展的深厚内涵,相比较具有中文、法律、经济等专业基础的新闻从业人后力反而更足。

新闻传播专业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人文基因,它本身就归属于文学这一门类的二级学科,文学教育在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文学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普利策曾经说过:“新闻永远是文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社会力量,新闻专业是所有职业中最重要的职业,要具有最渊博的知识和最高尚的品格。”对于任何一个新闻人而言,进行任何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以及传播信息时,必须能够对新闻事实和新闻价值有明确的判断,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之于新闻的重要性。新闻传播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传媒行业的生力军,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报刊、网络、文化创意产业等行业中的各个岗位,除了采写编评等职业技能外,在人际交往、价值坚守、道德操守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更高要求,很难想象,如果新闻从业者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如何去引导社会舆论,如何去参与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在文学课程中包含着古今中外作家的思想精华,里面包含着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品味,是一场场思想启迪和精神洗礼,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在融媒体时代,行业对新闻人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人才的整体培养模式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其中宽口径,厚基础,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应该具备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在对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发现,文学素养较好的学生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会更好,特别是撰写深度报道、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体新闻等方面的能力更强。新闻专业更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实际来说,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掌握众多的科学门类和知识显然不切实际,文学教育的开设恰恰可以弥补和排除这种不足。古今中文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人类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信息,学生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学习能力,提升思辨能力,还可以汲取文学中的精神财富,为今后继续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文学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新闻传播专业技能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无论新闻媒介如何变化,语言文字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载体,新闻专业学生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技能训练都是以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为功底的,新闻学专业的文学教育就可以为学生文字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批判意识;剖析作品并写一些小论文或者对作品进行续写,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评论、语词运用和创新能力;开展文学朗诵辩论等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为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文学教育开展的现状,本课题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对象展开调查,认真分析了该专业近5年的教学计划与文学课程大纲,对文学院中12位老师(其中8位担任新闻专业课教学,4位担任文学课教学)进行了访谈,并向大一至大四学生发送调查问卷120份,收回107份,有效问卷98份,访谈了16名不同年级的学生。从调查结果中可发现新闻学专业的文学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文学教育目标与地位设置不够明确

在近几年的教学计划中,该专业主要开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文学、文学概论4门文学教育课程,主要放在专业限选模块课程中。在就文学课在新闻学专业的重要性的访谈中,4位教师认为文学教育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必须开设,而且应该适当增加课时。8位认为比较重要,作为基础性课程应该强调它的重要性,但应该结合专业做适当的调整。学生中有32.3%的学生认为文学教育对自己的专业学习非常重要,55.6%认为重要,也有12.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大都认可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少部分学生不是很重视。但是与重视程度相悖的却是文学课慢慢的被边缘化,文学课程的学时一年年的在减少,甚至文学概论、外国文学课程也不再开设了,大型的教学改革活动也没有。更多的是增加了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新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和相关教学活动。而且这些课程的设置只是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基础上做了删减,并未形成与专业相对应的新闻传播专业文学教育特色课程。

在对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中,一周课外阅读文学作品达6小时以上,一年累积阅读过20本文学著作的学生仅有22.3%,能完整地看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原著的学生仅有13%,大部分都是只看过电视剧或者电影,对于当代文学热点现象关注度比较高。说明学生虽然意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很明确文学教育对自己专业学习的具体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过于传统

该专业文学教育课程都是汉语言文学老师担任,将新闻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相比发现大部分都是在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删减,教学内容上并未注重选择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内容或者篇目。老师们也表示教学方法上也大都是延续传统的文学史教师讲解和分析的方式,也会结合文学系的文学实践活动开展演讲、辩论等比赛活动,但是视角主要是以文学作品的评析为主,未能结合新闻学专业来进行选题,文学专业的老师也不能很准确地掌握新闻学专业学习中应该选择的篇目和实践要求。

在对是否喜欢文学课的问题上,27.2%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30.3%学生认为喜欢,30.5%的学生认为一般,12%的同学认为不喜欢。谈到不喜欢的原因,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这些内容和专业无关,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了也没什么用处,还有人认为课业压力很重,诗歌和小说只有在消遣的时候才会考虑。在提及参加文学相关讲座的频率,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一年最多只有一次,原因在于学校举办的场次比较少,开讲座的专家或者内容自己不感兴趣。

在考核方式上,大部分老师表示他们基本都是采取笔试考核的,考核题型以选择填空和作品分析为主,也会比较侧重审美和思维方式的考核,但是由于相关考核机制的限制,尤其是对新闻学专业人文素质目标不够了解,一些与新闻学专业能力相结合的新形式的考核内容开展较少。

为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的文学教育更应凸显专业特色,适应当前媒介融合新形势,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树立文学审美体验中心地位

本科阶段新闻传播专业的文学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服务的,新闻专业中的文学教育不能等同于中文专业的文学课,它的重点不是做文学研究,也不单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也不是遣词造句的训练课,而是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地提高鉴赏和理解文学作品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感知力和道德修养,进而内化为深厚的人文精神,来指导今后工作和人生的发展。它需要的是学生把文学审美放在中心位置,把阅读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选择新闻学专业相符合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施中,应抓住新闻和文学的切合点,选择与新闻学专业相联系的内容。一选择是那些思考性强的文学作品;二可以选择与当下现实密切相关的文化与文学的热点,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如网络文学作品,还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产业发展等;三可以选择文学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知识点作为讲授的内容。如五四时期文学中报刊杂志的繁荣发展与文学创作;四是结合文学作品进行常见的写作手法讲解,与通讯、深度报道中的表达方式与语言规范讲解相结合;五是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特殊的文化现象,例如文学经典的影视剧改编、动漫画改编、作家明星化等,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指导专业学习。

(三)创新教学思维,改革实践模式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学世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在评析作品时,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采用情境法、案例法、小组研究、合作学习、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課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文学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新闻写作能力。利用全媒体时代提供的各种信息和平台,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意境拍摄微电影或者短视频,或者对小说戏剧等进行改编,或者采用情景剧表演形式等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展示。

另外, 可以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使用微博、QQ群、超星、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平台与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互动性沟通和交流,结合新闻专业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编印学生文集、撰写文学作品推文、开展影评活动等。也可以多聘请一些当地有代表性的作家或者学者到校给学生开设相应文学教育的讲座。

(四)改革文学教育考核方式

对于考核的方式,可以采取多元化和强调创造力的考核方式改革,淡化以纸质考试作为导向的教学倾向。在新闻学专业,大部分文学课程都是作为专业限选课或者任选课,所以考核方式可以比较灵活,主要采取考查的形式,所以平时的文学常识考核可以利用测试平台进行训练,期末考核更应重视审美与思维方式的考查,可以采用小组制作作家作品专题报刊或者拍摄作家作品纪录片的形式进行考核,将对文学作品的品鉴分析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

文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应用型培养目标下的新闻人才而言,关乎他们能否以人文关怀之心,肩负起文化传播与社会使命,也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教师来说,要不断寻找更好的教学方式,让文学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除此之外,要结合时代需求,不能仅仅是依靠文学专业师资,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学专业文学教育专职教学队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承刚.全媒体时代新闻人才的综合素养分析与对策[J].新闻界,2014(2).

[2]何李新.高校新闻专业建设中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东南传播,2012(2).

[3]付志峰.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探究[J].北方文学,2012(3).

[4]刘桂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类人才文学素养的培养[J].青年记者,2018(6)

[5]徐瑛.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J].东南传播,2014(5).

[6]李燕群.应用型地方高校文学课开放式教学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6(03).

作者:黄艳碧

第四篇:谈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改革

摘 要:结合自身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和设想。文章认为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结合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实际,调整、修订或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加大作品讲析、研究及相关训练与考查的力度,注重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的传授,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传授。

关键词: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我们陕西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高师本科院校之一,和兄弟院校大体一样,中国古代文学课以前数十年使用的教材,是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俗称“游史朱选”。进入新世纪后,我校逐步更换为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可简称“袁史郁选”。其他院校文学史大都改用“袁史”,只是作品选不尽相同。以前普遍使用的“游史朱选”虽不无优点,但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和学术研究的深入,该教材的思想观念、体系和许多学术观点已经陈旧,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需要,这自不必说,就目前我校使用“袁史郁选”这样的新教材所进行的教学而言,其与高师本科学生的知识基础、就业需求、专业发展有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新教材本身存在的如“袁史”对一些作家作品的评述仍“半新半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条理性较差,“郁选”的解题对一些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提示亦不够精要,有的注释还不尽妥当等不足尚属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仍然沿用着以前的教学大纲,“我行我素”,不大关注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快速发展、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与其需求严重疏离甚至脱节。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大量增加,同时一些原来常选的老篇目又有所删减,另外还增加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等选修课教材,而且还要求开发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等。我们不少高校老师都不大清楚,甚至浑然不知,依然“我行我素”,以前讲什么现在照样讲什么。这显然不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就业需求、专业发展不相适应。诚然,大学的教学要根据课程的特点,使学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建构起更全面的知识体系。高师教学并非只讲中学教学所需要的内容,中学没讲而必讲

的肯定要讲,中学讲过的并非不能再讲,中学要讲的也不一定全讲。但问题在于其总体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新课改不能很好对接,偏差较大,其教学目标很少考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切实际,仅靠个别教师的有限调适和授课教师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既很难进行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更很难实现该课程培养合格中学语文教师(近年来部分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毕业后也大多成为中学教师)的根本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在一般人看来,内容似乎变化不大,一套讲义可以讲它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事实并非如此。面对不断深化的中学语文新课改,更非如此。有鉴于此,高师本科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需要改革。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己的一些初步探索与实践,愚见以为其教学内容的改革似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中学语文新课改实际,调整、修订或重新制定教学大纲

为了解决总体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新课改不相适应、教学目标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尽切合的问题,首先应调整、修订或重新制定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大纲。调整、修订或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必须面对并高度关注中学语文新课改这一新情况,认真研究中学(甚至包括小学)教材的有关内容和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确定高师本科的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形成一个符合课程特点又切实可行的新大纲,以指导和规范教学。新大纲似应体现以下思路:(1)以中小学语文新课程为基本参照,明确高师本科阶段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使学生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加深理解、更新观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作为

制定大纲和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2)适当调整讲授篇目和内容,在现有大纲的基础上,从目前和今后语文新课程的实际出发,增列中学语文新教材入选的一些新篇目和相关知识作为必讲内容,如《国语•勾践灭吴》、《孟子•孟子见梁襄王》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齐人有一妻一妾》、《庄子•秋水》及《惠子相梁》、《濠梁之辩》、《无端涯之辞》、《韩非子•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史记•荆轲刺秦王》、吴均《山中杂诗》、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王勃《滕王阁序》、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王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柳宗元《愚溪诗序》、元缜《闻乐天作降江州司马》、苏轼《游沙湖》、陈与义《登岳阳楼》、周密《观潮》、刘基《苦斋记》、孔尚任《哀江南》以及相关的中国古代文体知识等[1]。对中学语文新教材中的传统经典篇目,可列为精讲篇目或赏析篇目,要求教师精要提示、赏析或介绍新见,尽可能讲出深度或新意,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其认识水平和赏析能力,并要求学生背诵或熟习。对一些中小学已经重点学习过而没必要再重复讲授的篇目,可列入阅读背诵篇目,供学生温习,或作为综合分析、论述、研究有关问题的资料。当然还要尽可能多讲一些中小学课本之外的作品和知识,以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视野,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3)应以作品赏析、作家研究和相关问题探究作为教学重点。(4)应将介绍有关重点作家作品研究现状、传授学习研究方法等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明确列入大纲。

我们还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委托有关院校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大纲,以指导和规范全国同类型该课程的教学。

二、加大作品讲析、研究及相关训练与考查的力度

高师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要搞好中学语文教学,就必须具备分析、研究作品(亦即课文)的能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为了培养适应新课改需要的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科的教学就必须加大作品讲析、研究的力度。中国古代文学课由互相配合的两套教材组成,即文学史和作品选。显而易见,文学史是“纲”,作品选是“目”。一般说来,纲举才能目张,但就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而言,愚见以为应该倒过来说:目张才能纲举。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在作品选上,把气力较多地用在作品的讲析和研究上。因为该课程的难点不再文学史上,而在作品选上。文学史可以看懂,而作品选不易看懂。更准确地说,学了作品选可以看懂文学史,而学了文学史不一定能看懂作品选。所以我一直认为,文学史固然重要,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多讲,理清线索、脉络,讲清背景、概况,说明现象、思潮即可。而对于作品选,则应该深钻细研,精讲多讲,下大工夫,花大气力。这就是我们对该课程“文”、“史”之关系的基本理解与把握。而以改革的观点出发,着眼于培养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然要进一步适当加大作品讲析和研究的力度。

在做到教师多讲、讲好作品的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多学、学好作品,并巩固提高,必须加大相关训练与考查的力度。除考试外,训练与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作业。作业的形式,应包括传统的标点、翻译、分析、评论,包括今人一再提倡的以学生自拟题目为主、教师统一命题为辅的大小读书报告和研究论文,还应包括本属传统但多被今人忽视、遗忘或者反对、丢弃的背诵和摹写等。各种形式的作业训练和考查,都应该适当加大力度。由于前两类的一些作业形式老师们大都比较重视,用不着多说,这里只简要谈谈后一类中的背诵、摹写两种形式。

关于背诵,尤其是古诗文背诵,我们姑且不论古人是多么重视,现今许多国学大师都谈到过它的好处和重要性,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实用、使人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且是像他们这样的专家、名流之所以知识渊博的成功经验和“秘诀”所在。远的不说,我的老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先生就一再指出:“幼年记忆力强,多熟读、背诵一些名篇佳作,一辈子都忘不了,受用无穷。”“背过之后,就可以利用一切时间思考”,“或遇到相关的问题,就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还“可以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如果不能背诵,那么一合上书本,就无所用心,学问也就难得长进”。“‘死记硬背’这种方法看似很笨,其实最巧。既是扎扎实实地打基础,又有利于能力培养;既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可培养研究、写作能力和艺术感受力”等等[2]。记得我省一位著名学者还说过:一首再好的诗,看过之后不去背诵,等于把它又还给了作者。对此问题,还有不少同仁撰写专文论述过。关于背诵的好处和重要性,大多数老师并不是不知道,关键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要么不管,要么只布置不检查,落不到实处。我从1982年初大学毕业分配到商洛师专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开始,就狠抓学生的古诗文背诵。每学期都不怕麻烦,单独花费时间对学生逐一进行口试考查,并按比例计入成绩。后来在陕西师大对任课班级的成人脱产学员和全日制本科同学也是这样。如我对2005-2009级所任课班学生进行的《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的背诵口试,和以往一样。开始同学们都叫苦不迭,嫌我“较真”,事后都觉得很有必要,说这门课没有白学,很有收获。实践证明,布置、督促、检查、考核学生背诵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课行之有效、不可缺少且需要加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关于摹写,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对中国古代有关文体的摹写。这也很有好处、很重要。要摹写某种文体,就得对该文体的写法、特点和经典作品有所了解和熟悉。这样就既能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能力。近年来我就此作了一些尝试,效果甚好。如我在2007级任课班级进行了以“时间”为主题的“诗经体”摹写练习,在2008、2009级任课班级进行了内容不限的“楚辞体”摹写练习,并对作业做了批改和讲评,都比较成功。这虽然比较难,但同学们很有兴致,积极性很高,反响甚好。而且通过摹写,对诗经体、楚辞体的特点和先贤的创作成就也加深了理解,一举多得,效果奇佳。我还准备在讲授《史记》时,给学生布置一道在教材之外自选篇目阅读分析论述的作业,再布置一道用白话文摹写一篇人物传记或自传的作业,以加强摹写训练。随后我还想把摹写逐步扩展到赋体、五七言古诗和骈文等文体上。当然还需说明,和背诵一样,摹写也只不过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应予加强的训练内容和方法,而并非教学的根本目的,尚不能和赏析、论述、研究等形式的作业训练等同视之。

三、注重传授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

近30年来,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在内的各学科的研究空前活跃,发展迅猛,成果辉煌。即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例,近年来在古代神话研究、《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左传》《战国策》研究、孔墨老庄荀韩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研究、《汉书》研究、寓言和小说研究、乐府诗与文人诗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创获颇丰。比如对“孔子删诗说”、《商颂》作期、屈原生平、《离骚》题意和作年及“求女”之寓意、《九歌》名称和内容之谜、司马迁生卒年等历史悬案,对《战国策》的思想、庄子思想、汉赋内容等有争论的问题,以及对诸多重要作品的艺术探索等,近年来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有些问题经过争鸣,其观点和看法已趋于一致。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把这些新的成果和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其知识和观念真正得以更新,并以此激发他们研究学术问题的兴趣,努力把他们引向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从我自己多年的实践看来,这样做的效果是很好的。

四、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传授

为了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中小学已经在实施素质教育。但我们的高等师范教育,似乎还没有完成相应的转变,重知识传授、轻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反映出我们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现实需要。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否则我们怎么能为发展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呢?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研究方法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来传授。在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中,就应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怎样阅读、赏析古代诗文篇章,怎样分析评论古代作家作品和人物形象,怎样思考探索有关学术问题等。如可通过对屈原《橘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分析,教会学生赏析咏物诗及骚体诗、五言律诗的方法;通过“庄屈浪漫文学之异同”、“马班及《史》《汉》之异同”、“高岑边塞诗风之异同”、“苏辛词风之异同”的讲述,教给学生进行比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还可专门介绍一些学习研究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研究练好基本功。这对于大学本科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还有,在讲述《左传》的思想特点时,我谈到旧教材的三个要点,分别是民本思想、爱国思想、对统治阶级的揭露与批判,说明它几乎成了整部旧教材评论古代作品思想内容的一套僵化的模式,并分析了其来源分别是领袖的指示、时代的需要、阶级斗争学说,指出这三点都有道理,也并不全错,但却违背了学术研究的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而未能科学揭示和如实反映许多作品真实的思想面貌。接着我讲了自己从实际出发对《左传》思想特点的认识,分别是礼治思想、德政思想、尚贤思想、民本思想,认为这才真实地反映了该书的思想风貌。由此还谈到目前使用的新教材在这方面也是半新半旧,未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所有作品思想评价方面的问题,在这方面还任重而道远,因而对季羡林先生后来批评一些文学史著作论述作家作品思想性时“主要是根据政治教条”,“有时候难免牵强附会,削足适履”的说法颇有同感而产生共鸣,并深感其主张“重写中国文学史”之必要。[3]以此来进行学术研究思想方法的启导,对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同学们也普遍反映这对他们今后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深有启示。为了能把方法的传授作为重要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建议在教学大纲里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语文(初中及高中必修、选修教材)[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霍松林. 我的学习经历和体会[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1):37-38.

[3] 季羡林. 我的学术总结[J]. 文艺研究,1999(3):13-14.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刘生良

第五篇: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素养培养

摘 要: 儿童文学这一教學资源在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本文从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方式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儿童文学素养 本科生

儿童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中一个特殊的门类,它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和。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息息相关,对于儿童来说,儿童文学是非常宝贵的精神食粮,对于儿童期的儿童及之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的关系非常紧密,儿童文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而且是小学教育其他方面的重要资源。小学教育本科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儿童文学素养决定了他们能否把儿童文学这一宝贵资源恰当、充分地运用到小学教育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对儿童的精神生命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文学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和主题有助于培养儿童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帮助儿童建构道德体系;文学是爱的文学,它能够帮助儿童认识爱、理解爱、拥有爱;儿童文学是真的文学,它能教导儿童崇尚真实、追求真理;儿童文学是美的文学,它能充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引导儿童创造美好;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它带给儿童积极乐观的人生基调和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因此,拥有了儿童文学的童年,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便有了健康而斑斓的色彩。

儿童文学为小学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首先,儿童文学作品普遍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上好课,还要引导儿童广泛阅读和理解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其次,儿童文学为小学教育的其他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源,如校园文学建设、社团活动等都需要以儿童文学作品作为依托开展。小学教育本科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育师资,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实现。

二、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

培养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儿童文学素养,首先要明确儿童文学的素养,这是确定培养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文学素养是指在儿童文学的知识、理论、思想、表达等方面具备的基础素质。

第一,具有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重要意义,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的联系,树立他们对儿童文学的正确看法和态度。

第二,具备系统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儿童文学是一门完整系统的学科,本科生能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对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是否具有系统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决定了教师能否从儿童的角度、儿童文学的角度考虑小学教育。

第三,能够进行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儿童的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教育阶段,儿童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要恰当、有效地指导小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小学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同时具有儿童文学的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四,具有较强的儿童文学表现能力和阅读指导能力。小学教育本科生要具有较强的儿童文学表现能力,如经典作品的诵读能力、讲述能力、表演能力等。只有教师具有这样的表现能力,才能把作品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同时感染到他们。小学教育本科生要对小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进行指导,包括推荐合适、丰富的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儿童文学的阅读活动、帮助小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制订并有效推进儿童文学的阅读计划、推动家庭的图书阅读活动。

三、小学教育本科生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1.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

不同学校的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教师要依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按照OBE理念,从岗位能力需求出发,梳理“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到小学去调研,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诉求,理清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儿童文学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邀请小学语文教育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商讨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出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最符合小学语文教育也最实用、够用、能用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学到知识、养成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去小学调研,小学校长和老师经常反映的问题是小学教育本科生在小学实习或者就业的时候,不知道怎样上课,理论知识很丰富,实践能力很薄弱。针对这样的问题,在“儿童文学”教学设计中,理论教学的同时大大增加学生的实践课时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践理解、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有益于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养成的实践性系列活动。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的原则是结合不同文学体裁的不同特点,目标是通过具体文学体裁的不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这些实践活动如下:结合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教学的“诵读”活动,结合童话、儿童故事、儿童小说教学的“讲故事”活动,结合各种文学体裁创作与改编教学的“我的儿童文学作品创作”活动,结合绘本、儿童戏剧、儿童科学文艺教学的“表演”活动,结合作家作品教学的“儿童文学作品推介和赏析”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读、讲、写、研、鉴赏等能力。

3.必修课与选修课相渗透。

儿童文学内容丰富,仅仅依靠“儿童文学”课程的32学时是不够的,因此在“儿童文学”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增设“儿童文学名著赏析”“儿童文学经典作品诵读”“儿童戏剧表演”“儿童文学创作”“绘本阅读指导与制作”等选修课程。另外,在常规的课程之外,还可以为学生举办各种儿童文学专题讲座或报告。这些选修课和讲座的设置可以弥补必需课的不足,突破局限,使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4.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儿童文学教学内容丰富复杂,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需要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教学延展。成立与“儿童文学”教学内容相关的社团,如儿童文学作品诵读、儿童故事讲述、儿童剧表演、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绘本制作等社团,同时根据教学进度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连接,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将第一课堂的理论讲授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如儿童戏剧的教学内容在第一课堂讲授之后,除了在课堂上完成改编和初步表演的活动外,在第二课堂也要进一步组织戏剧表演与竞赛的活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者结合,营造浓厚的儿童文学氛围,激发小学教育本科生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和热情,并为之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

儿童文学具有独立的艺术身份与独特的艺术价值,是儿童精神生命成长必备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育本科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开展“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和研究,是提高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能力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新方法,促进小学教育本科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2]王泉根.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孙建国.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儿童文学教学新探索[J].教育探索,2010(5).

[4]王昆建,王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报,2010(2).

作者:吕志敏

上一篇:微信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文化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