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2-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新课改下,教育逐步全面化、系统化,改革的教育方式下语文教学要实行德育原则,小学阶段的全面思想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五年级的小学生,面向初中的过渡时期,更要注重德育,理解德育。德育,是集政治、道德与心理品质于一体的思想教育,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是教育改革之下的一项重要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多形式的教学方式渗透德育教育,使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式

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形成极为重要,阅读在教学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用以下形式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以达到提升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

一、在课本中创设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改下,情境教育模式逐步深入在教学中,而阅读是一项需要动脑的智力活动,如果要使小学生真正去理解课文,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一方面可以激发小学生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在寻找答案的阅读过程中,实现了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部编版教材中《清贫》一文讲述的是大官革命者的清贫故事,语文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理解的清贫是什么意思?”,“在清贫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接着,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体会革命工作者在为国家做贡献时,理想为自己带来的充实感,虽然国民党士兵在地毯式搜查革命工作者的身上,依旧没有搜到他们想象的贵重物品,因为在革命工作者心中,物质的匮乏不是清贫,最贵重的东西是心中的理想,他们虽然“清贫”,但是快乐。通过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深度思考,学习革命者的高尚觉悟,心存理想,努力实现理想,通过在创设问题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朗读过程中,指导渗透德育教育

朗读课文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深刻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练朗读之后,再有感情地去朗读,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及思想渗透。例如,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时,首先让学生试着去泛读一遍课文,并询问学生范读一遍之后,这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并加以指导,经过小学生一次次的朗读,和教师从旁的及时指导,层层深入理解,逐步将德育教育渗入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领会朗读的意境。在此基础之上,语文教师可借助网络多媒体的便利条件,在小学生已经能够熟读的情况下,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在音乐声中,将自己融于文字之中,深刻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怀,不论身处何地,都心系故土,培养学生要不忘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三、在欣赏品鉴名句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千古名句,这些名句之所以源远流长,其内含的优秀德育思想必然是广为傳颂的,有效阅读并理解这些名句中的思想精髓,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也在名句中升华了德育教育。例如,小学部编版课文《将相和》中,蔺相如说的一句经典的话,以秦王不守信用为铺垫,引出要拿15城池换和氏璧,否则人玉俱毁的话语,广为后人称赞。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历史背景仔细阅读课文,并分角色带入感情深刻体会去欣赏这些名句,诠释人物性格,蔺相如的临危不惧的果敢,才使得赵国没有蒙受损失,传为佳话,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的优秀品质,从名句中体会好的品德,在欣赏名句中渗透优良德育教育。

四、在课本的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教育

人物的优秀品质影响力不容小觑,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课文中人物的光辉形象需要小学生去效仿,以分析人物值得学习的地方,运用人物力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小学生向优秀人物学习,借鉴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文章《田忌赛马》时,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阅读课文,把握“得意洋洋、轻蔑”等词语语境的阅读,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分析齐威王、田忌、孙膑的人物特点,学习到人物的优秀品质,比如孙膑的冷静,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细心观察的能力。反之,语文教师应教导学生,遇事不应狂妄自大,沉着冷静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事情,并让小学生积极发言,讲讲他们心中想效仿的人物,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书本里的,这样,可以加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书本量,也可以使德育教育通过人物分析渗透在教学中。

五、在课本的故事情节构思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走向,而这样的情感走向,是由通过情节来体现表达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故事情节的发生起因、发展方向、故事结局,通过对课文情节的全过程剖析,理清课文文脉的基础之上,把握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代入式以共情方式进入故事构思中,以激起小学生的情感共情,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五年级教材《军神》一文时,语文教师应让小学生泛读课文之后,列出故事的发生(一名病人到了沃克的诊所)、故事的发展(在需要右眼摘除眼球这样的剧痛下,病人要求不打麻药,理由是怕损伤大脑,医生佩服)、故事的结果(从医多年的沃克敬佩的称刘伯承为军神),在这样的故事构思中,小学生可以快速进入故事情节,并将情感代入,真切感受刘伯承因为疼痛抓烂新床单的剧痛,从而理解沃克对刘伯承的肃然起敬,那是一种坚韧和勇敢,语文教师在引导小学生体会情节发展的同时,学习刘伯承的勇敢坚韧的优秀品质,渗透德育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形式的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体会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分析、思考、总结、深入理解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分步骤、分层次把教材特点分析透彻,用敏锐的观察力、多样的教学手法,帮助小学生通过阅读带入课本的情境中,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习、领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从而塑造健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走入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欣.文以载道立德树人——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教育[J].教师,2014,(3):10.

[2].何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61.

作者:秦小英

第2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往往在分数和在升学压力面前,许多老师只看重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育人。当今的社会越来越看重人的综合素质,因而国家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的渗透德育。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渗透德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课文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被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可以说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为语文教师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越条件,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挖掘教材中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任何作品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只有细致地分析作品的语言,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培养审美情感。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待市上陈列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诗人由天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由天上的街市想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和街市的繁华、美丽,想象丰富而自然。这里诗人连用两个“定然”表达了一种绝对肯定的语气,通过品味语言,联想到作者所描绘的天上街市的繁华、美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再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寄、坟墓和海峡,用的语言很巧妙,“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用,以一种轻描淡写的笔法,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巧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同时,这首诗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那无尽的乡思,给人以一种艺术上的美感。

(三)挖掘语文教材中优秀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中描写人物的篇幅较多,老师可以通过挖掘这些人物形象,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应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重点剖析“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情节,充分体会父亲用心和艰辛,并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分析,体味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切的爱子之心。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美德和对我的种种关照,描写了“我”从小就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了作者很大的教育,也形成他的完美的人格,再如,杨振宁的《邓稼先》,作者并不是站在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来客观地为另一位已做科学家树碑立传,而是从一个朋友的角度来真挚地怀念自己已故的友人,那充溢于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情,让我们感悟到邓稼先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中学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好课堂,是培养学生品质高尚、互助友爱等优秀道德品质的最好阵地,首先应抒写真情实感,禁假话、大话、空话,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在写作时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并不断审视自己,运用自己独特的写作语言,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其次,教师应重视命题设计,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写作思路,启发他们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另外,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视作德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德育的目的。最后在作文批改中,不要只盯在语言形式方面,而要高度重视思想内容方面。

总之,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标的又一创见,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活动教材,如初中第三册中的“诗海遨游,意兴盎然” ——古典诗歌背诵比赛,我们指导学生通过吟咏和背诵古典诗歌,培养学生高尚美好的思想情操,从中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神与营养。如第六册的“聆听先哲教诲,感悟人生真谛”——名言接力赛,通过这个活动,深刻领悟名人先哲精粹的语言所道出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陶冶情操。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理念不断更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如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知识的积累,受到美的陶冶,思想上的升华。

总之,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承,学生在学习课文,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必会有所感悟,感悟使思想得以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语文能力和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红旗中学)

作者:陈伟

第3篇: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摘 要:德育教育是学校的灵魂,如果一所学校缺失德育教学,那么这所学校就不称其为合格的学校。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利用本科的特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日常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育人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教育;德育渗透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40

一、寓德育教育于文学思想之中

纵观所有课程将思想教育贯穿于其中的并不多,除了思想品德课以外,语文占据着相当的分量。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可以育人,有育人的功能。

语文的育人功能,如果进行挖掘,处处都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在备写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在脑子里面想清楚,这节课我们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德育,计划在哪个教学环节实现这个目标。如要在时代背景的讲述当中来实现,那么在介绍作家作品的时候就要突出这方面的功能。如在教《背影》这课时,当讲解到朱自清的人品时,我就不能不谈到他的民族气节问题,大丈夫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今天所必备的素质。课文本身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就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如尊老爱幼、关爱他人,是值得学生好好学习的。学生可以从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德。

二、寄德育于课文情感当中

语文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感,语文教师要抓住这方面的优势,对学生强化教育。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最能打动读者,熏陶感化读者,对读者产生无形或者有形的影响。一篇好的作品,其思想情感一定是非常感人的,教师要借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古诗词曲赋里的思想情感,感动了历朝历代的人文墨客,使其如醉如痴。如《岳阳楼记》的教学,范仲淹的思想情感就是旷古未有的,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学习范仲淹的这种胸怀天下苍生、心系天下黎民的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因为外物的变化或者是自己情感的得失而患得患失,要经得住大风大浪的颠簸,经得住功名利禄的诱惑,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自己思想的净土,不使自己迷失于物欲横流的乱世当中。这种思想情怀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最好材料。将德育渗透到课文的思想情感中去是水到渠成的事,教师要常抓不懈,一以贯之。

三、寓德育于课文内容的赏析中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文,值得學生鉴赏。如唐诗中的“日”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师要在赏析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内心充满阳光,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我们的心中的阳光不能黯淡,心儿要永远向往着未来,心中的明灯时时刻刻要点亮。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在赏析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可谓两全其美。

四、寓德育于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

语文活动应该经常开展,小到班里的小组活动,大到学校及全县的各种赛事,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我们要利用好这样的机会、这样的平台,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

首先,开展班级活动。班级里面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是绝佳的机会,因为这是彰显班级凝聚力的机会,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机会,更是对学生的心灵、思想、情感、行为、意志等方面产生良好影响的机会,所以机不可失。我们要借助每次班级活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教育。班级活动最常见的就是每天的晨会,有的学校是集体朗诵古典诗词,有的是班级朗诵,这是很好的德育渗透的时间段。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尊老爱幼、关爱生命、热爱自然,如班级朗诵比赛、书法竞赛、文艺晚会等都是非常合适的活动。

其次,参加学校活动。学校活动是学生很愿意参加的活动,因为是班级和班级之间在竞争,可以使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得到很好的锤炼。如每年的清明扫墓活动,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当地的红西路军烈士纪念馆,是国家级的爱国教育基地,也是增长学生历史知识的好去处。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爱国元素就能渗透到骨子里,伴随一生。如春季的风筝比赛活动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机会,尤其是现在崇洋媚外的风气盛行的时代,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像这些点点滴滴的思想因子,我们就要在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去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思想的渗透。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就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四耕.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J]. 江西教育科研,1998(5).

[2] 周建成.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五法[J].语文知识.1999(10).

[责任编辑 吴海婷]

作者:关彩虹

第4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梅县区梅南镇中心小学

郑青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应注意德育的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这样渗透德育:

一、导入新课时,巧妙渗透。

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导入新课,巧妙地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在教学《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时,可以这样导入“当你做错了事,犯了某种错误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课文《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导入新课时,可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

1 读课文,思考解决。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

二、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集聚而成,每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最关键的语段,这些语段要么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要么是能画龙点睛地表现人物的品质。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关键语段,带领学生细心读,从中体味,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启迪。以《理想的风筝》为例,课文主要回忆了三十年前刘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片段、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特别是他放风筝时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我通过重点教学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段落,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放风筝时故意撒手线拐,让风筝带着线拐在地上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追赶线拐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强,激发学生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教学到“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么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句话的时候,我不仅从修辞方法上引导学生理解,更是通过年龄、身体、时代等方面的对比谈话,引导学生象刘老师那样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那样有理想、有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在观察插图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在观察想象中, 2 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还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就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伯父和父亲救护黄包车夫的情景,这个画面对应的是课文中描写最具体的部分,我在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对图片的观察,让学生找出 “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等父亲和伯父一系列动作词语,体会出每一个动作都浸透着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与热爱。使学生和文章主人翁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在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就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向高层次升华,从而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

四、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充满哲理的语言,运用了数字、排比、对仗、拟人等修辞,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课文语言文字激昂、悲壮,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如果指导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七自然段中的“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 3 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无比心痛。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这一句中,上半节“我”的祈求是一组排比句,教者可以先示范读,读出恳求的语气,表达出“我”恳切的希望。后半节“然而”一转,用了五个“还在”,又组成另外一个排比,这里可以让学生把五个“还在”和三个“我祈求”进行比较,引导他们读出自信:坚信胡杨不倒,胡杨的精神永存。这样,通过朗读理解,使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不仅可以使人陶醉,还可以使人震撼;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任。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第5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应注意德育的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这样渗透德育:

一、导入新课时,巧妙渗透。

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导入新课,巧妙地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在教学《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时,可以这样导入“当你做错了事,犯了某种错误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课文《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导入新课时,可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

二、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集聚而成,每一篇课文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最关键的语段,这些语段要么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要么是能画龙点睛地表现人物的品质。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关键语段,带领学生细心读,从中体味,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启迪。以《理想的风筝》为例,课文主要回忆了三十年前刘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片段、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特别是他放风筝时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我通过重点教学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段落,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放风筝时故意撒手线拐,让风筝带着线拐在地上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追赶线拐的情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强,激发学生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教学到“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么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句话的时候,我不仅从修辞方法上引导学生理解,更是通过年龄、身体、时代等方面的对比谈话,引导学生象刘老师那样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那样有理想、有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在观察插图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在观察想象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还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就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伯父和父亲救护黄包车夫的情景,这个画面对应的是课文中描写最具体的部分,我在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对图片的观察,让学生找出

“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等父亲和伯父一系列动作词语,体会出每一个动作都浸透着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与热爱。使学生和文章主人翁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在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就使他们的情感体验向高层次升华,从而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

四、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充满哲理的语言,运用了数字、排比、对仗、拟人等修辞,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课文语言文字激昂、悲壮,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如果指导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七自然段中的“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无比心痛。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这一句中,上半节“我”的祈求是一组排比句,教者可以先示范读,读出恳求的语气,表达出“我”恳切的希望。后半节“然而”一转,用了五个“还在”,又组成另外一个排比,这里可以让学生把五个“还在”和三个“我祈求”进行比较,引导他们读出自信:坚信胡杨不倒,胡杨的精神永存。这样,通过朗读理解,使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不仅可以使人陶醉,还可以使人震撼;不仅有热爱它的权利,更有保护它的责任。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第6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例如《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便会浮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文章的优美词句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从而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把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所以。除了激发学生情感、动之以情以外,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如学习了《珍贵的教科书》、《一定要争气》后,笔者引导学生奋发学习建设四化的本领;学习了《列宁和卫兵》,就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制度;学习了《寒号鸟》,则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办事不拖拉的良好习惯。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效果是显著的。

第7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尽责,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电脑,培养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应用道德,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1、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发展经历的五次革命内容时,穿插提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或通过《五星红旗》作图,学会剪切、复制、粘贴操作的同时,对他们进行认识国旗和国旗构成的教育。

2、节约和环保教育。如:讲授“让幻灯片飞起来”内容时,我以“保护家园”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意义。通过学习垃圾分类、垃圾的可回收性等,培养保护环境

的责任感,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用所学知识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3.严谨态度教育。如:文件夹的使用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讲解“电脑小书包”内容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超市来比喻说明文件夹的作用。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对个人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且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为了让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订了具体的计算机使用情况登记册——《今天我做到了⋯⋯》,让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养成一种使用计算机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教学常规和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课后自觉整理好椅子、鼠标、键盘、耳机等机房设备,自觉维护机房环境卫生、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学生做好事从身边做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计算机教学管理中,鞋套管理一直是一个难点。常有些学生上课不带鞋套,随便找一个塑料袋套上就进机房。教师为

了不影响学生上课,总是网开一面让他先进。有的同学下课后塑料袋就扔在教室里,严重破坏了机房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上课,我发现座位下又有一只塑料袋,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这只塑料袋,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未穿鞋套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再问:“同学们,每次上课,我们的机房总是很洁净,你们从来没有打扫过一次机房,有没有同学想知道是谁在为你们服务?”很多同学都点点头。这时我把四年级二班同学利用每周五下午帮助打扫所有机房卫生的事告诉学生,并进一步启发:“我们班有的同学利用周六到外面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有很多好人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没有理由不爱惜机房环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呢”?从这件事以后,不穿鞋套的同学少了,既时偶尔真的忘带鞋套,也会主动留下打扫卫生,用行动来改正错误。使得道德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四、正确引导学习,上机操作过程中注重健康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是抱有浓厚兴趣的,但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多小学生会不辨是非,把计算机当做简单的玩具,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在现代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和资源参杂其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的信息所影响。大多数反映出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很会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之中,危害显而易见:占用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身体、等等,最终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习甚至放弃了学习。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学习有用的信息技术知识,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工作重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针对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给大家做了认真分析和引导,告诉同学们,爱玩是人的天性,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游戏当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部,沉迷于电脑游戏只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同时网络上的许多游戏不适合小学生玩,许多游戏实际上不是为小学生开发的,长期沉迷不但会对视觉、听觉造成损害,并且列举了国内外一些青少年因沉迷电脑游戏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做出错误行为、违法犯罪以致危害生命安全的事例,让他们认识到沉迷于游戏的危害性。从而达

到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端正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容量巨大而又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消极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既要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又要能够区分有益和不良的信息,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未成年人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并给学生讲解上网安全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五、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的学生总爱在文章中、幻灯制作中输入一些“某某某是大猪头,某某某是大白痴”等不严肃的内容或把其它同学保存的文件或文件夹删除,以此为乐。为此,一方面,我在教师机上建立每个班的文件夹,让学生把自己的文件传到教师机上,切实有效地保护学生的文档。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讨论,问大家:“你们这样做,

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你们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另一方面,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在座的每一位是否都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自己呢?”通过这件事,让每一位同学都懂得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要求别人不删自己文件,首先自己要做到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增强上机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

总之,德育具有广泛性,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几乎存在于教材的每篇文章里,每个章节里。探求德育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联系,寻找它们之间的可结合处,要以学科教学为主,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同时要把握度,遵循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德育教育,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点。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抓住时机、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德育,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最终使之成为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第8篇: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马秀云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要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情操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接受品德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有人认为英语教学主要是将语法、句型等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德育则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但在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却深深地体会到在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这里所说的“德育”,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也包括加强学生道德实践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赫尔巴特曾经说:“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常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和谐环境。

德育是一种道德追求的活动,即德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二、挖掘教材元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元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获得充分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在学习动物“dog、pig、duck、tiger、lion”等单词

时,光学这些单词并不难,但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在教学实践,我采用戴动物头饰让学生扮演动物并学动物的叫声、模仿动物的动作,再通过活动挂图分析、对比,使学生能对保护动物的行为表示赞赏,对有文明行为的小朋友表示喜爱,对不爱护动物、不文明的行为表示不赞赏,并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从而运用学会的新句型和语言知识培养起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激发学生主动热爱小动物,并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种美好的感情和兴趣,培养了正确的道德情感。

三、丰富课外实践活动。

德育强调: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

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新课程对英语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知识的同时,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实现育人的宗旨。虽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渗透点并辅之于有效的教学法,就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只要我们能细心捕捉教育契机,“人为本,德为先”的教育思想之花就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姿!

第9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常言道: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等诸育的和谐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认真理解教材,正确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理解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认真理解教材,正确找准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切入点。

二、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认真理解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教师要在分析这些课文的过程中,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掌握适当时机,灵活地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另外,教师要很好的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

三、深入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强化德育效果。

学习的主体拾学生,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现在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深入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要想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认真理解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并深入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强化德育效果,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上一篇:行政管理量化分析下一篇:工作教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