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建设开放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但目前省级开放大学普遍存在课程资源质量不高、视频资源覆盖率不高、缺少实践类课程资源、不能满足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需要的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资源建设开放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源建设开放管理论文 篇1:

关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组织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教学资源成为其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持条件;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如何保障教学资源高质量地产出,一个高效的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管理组织

教学资源是联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媒介,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教学资源媒介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开展。近几年来,电太远程开放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张,在校生人数和专业开设的数量日益增多,而电大的师资队伍建设明显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在电大跨越式发展而师资相对短缺的背景下,具有规模效应的电太远程开放教育必须重新审视教学资源的媒介功能,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部门、教务处、教材处、教育技术部门、网络中心等多个部门的参与;它的实施过程包括规划、申报、审批、立项、拨款、鉴定、制作、出版发行等若干环节。多部门的参与和复杂的运作过程很容易滋生无序或不协调因素,影响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因此,立足于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的有序性与高效性,有必要建立一套专门的管理组织体系。

电太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组织体系图

一、统筹管理组织

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作周期长,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非常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管理。统筹管理组织的主要职责可定位为:负责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为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计划、各项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作出决策;指导下级管理组织落实教学资源建设的各项任务。统筹机构能把以前散落在各部门的资源建设项目集中进行规划,保证了资源建设的有序性和可控性,提高了整体运作效率。统筹管理组织位于整个组织管理体系的最高层,本身应具备如下工作特性:

1.统筹性

统筹性是指管理组织对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具有统一管理的能力和权限,确保资源建设工作的集中管理。统筹性要求管理组织具备较高的权威性,需要学校领导的直接参与。学校领导的参与表明学校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关注和支持,一方面能实现思想上高度统一,形成共识,在全校营造一个关心教学资源建设、支持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教学资源建设的环境和氛围,也保证了教学资源建设实践过程中的“政令畅通”;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重点保障建设经费,保证建设人员的齐整,为教学资源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统筹管理组织可以学校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等形式成立,由主管校长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学校教学资源建设问题,并做出规划和决策。

2.协作性

教学资源建设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牵涉到很多环节。在教学资源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很容易使资源建设的各个环节相脱节和各行其是,形成相互“扯皮”和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因此,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外,教学资源建设还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统筹管理组织的协作性主要体现在组成成员的构成上,即其成员由各相关部门领导参与,包括院系教学领导以及教务管理、教材管理、教育技术、网络中心、教学科研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成。学校要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做到既分工,又密切合作,坚决杜绝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现象,主要目的是使教学资源建设能在统一有序的管理下,保持快速、高效地运转。

3.思想性

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过程,资源市场的需求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就需要统筹管理组织有着清醒的思想认识,以此来指导其规划与决策行为。统筹管理组织指导思想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3E”目标,即Efficient(高效)、Effective(实效)、Economical(经济),达到教学资源建设结果的最优化。为了达到“3E”目标,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需要恪守二个标准:其一是学校教学实际需要标准;其二是教学资源建设的可能性标准(包括技术条件、开发人员水平、开发经费条件等)。需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方便学生”的建设思路,不要仅仅注重形式上的最优化。此外,在某些学校某个专业教学资源特别短缺情况下,可确立“先有后优”建设原则,以缓和教学压力。

二、中介管理组织

一方面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发动各个部门的力量来进行,多部门的参与很容易形成各自为政,分散开发、重复开发等无序状态,造成“信息孤岛”的形成,以致所开发资源信息的不共享、不协调以及实际可用资源的匮乏。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资源统筹管理组织及其组成人员的性质所限,很难与业务管理组织、教学资源具体制作部门和人员之间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或直接沟通,很难实际操作具体政策的制定、实施等环节。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中介管理组织,专门负责教学资源建设的组织、规划、协调、研究等具体工作。中介管理组织的设置有三种类型:(1)独立于各部门单独设立教学资源中介管理中心,直接对教学资源统筹管理组织负责;(2)在教务处或教材处成立了类似教学资源管理科的机构;(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办学机构之间交流的日益密切,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组织的构成还出现了跨校合作现象,比如为了达成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优势互补,各办学机构之间通过跨区域协作进行教学资源交流,根据这种情况可设立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联合中介管理中心,以保证校际教学资源交流的顺利开展。

教学资源中介管理组织的职能是负责学校教学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参与制订学校教学资源建设规划,提出实施性意见;负责组织教学资源建设计划的实施,协助统筹管理组织做好资源建设的申报、立项、审批、评审和教学资源的推广、使用和反馈等方面的工作。中介管理组织在职能范围内涉及两个职责定位:

1.中介职能

主要是发挥上传下达作用,密切统筹管理组织与下级资源建设组织的联系,一方面能把基层教学资源需求信息与建设情况及时上传,以供统筹管理组织作规划与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又能下达统筹管理组织的指导精神,并起解释作用,最终实现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上下统一。

2.管理职能

主要是对教学资源建设整个过程实施“一条龙”的管理与监控,是统筹管理组织管理职能的细化。从管理性质来说,教学资源筹管理组织履行的是宏观管理职能,而教学资源中介管理组织执行的则是中观管理职能。

三、业务管理组织

教学资源建设遵循的是“由下而上”的开发程序,包括如下环节:先由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审报本专业或本课程的资源建设方案;教学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然后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建设者的能力予以审批,审批的结果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给教师;采取分阶段形

式拨付资源建设经费;资源建成后,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成果进行鉴定,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根据鉴定结果与所反馈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定稿后,交由技术部门加工制作;收集教师和学生对资源使用效果的信息反馈;参照使用信息反馈,进行再修改;最后统一公布发行。教学资源建设业务管理组织的职责范围就是负责对每一个操作过程进行把关,主要包括教学主管部门、教务处、教材处、教育技术中心等。与统筹管理组织、中介管理组织相比,在管理性质上业务管理组织执行的是微观管理。教学资源建设业务管理组织具有如下工作特性:

1.组织结构的分散性

教学资源建设有着如此复杂的操作环节,很难统一一个机构对每一环节进行管理,环节管理权应分散到专门的业务管理组织。比如院系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向教师传达学校教学资源建设任务,接受申报,负责初步审查教师提供的资源脚本;教育技术部门负责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支持,并对教学资源脚本进行技术鉴定与加工制作;教材处对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特别是文字教学资源)的出版发行流程进行管理。

2.职能的交互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逐渐成为多种信息媒体交融的产物,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制作过程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一体化。因此,每一个环节都不是某一个机构能单独管理的,必须取得其它业务管理机构的支持。业务管理机构的职能也逐步摆脱单一性,具有多职能性,即每一个环节的业务管理机构在职能上互相交叉渗透。

四、监督组织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涉及很多部门的参与和诸多操作环节,因此有必要坚持建设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设立监督组织。只有通过监督才能获得系统的反馈信息,对资源的现状和建设成效进行全面的了解,为调整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依据,才能给资源建设不力者以鞭策,才能保证教学资源达到预定的目标。

(一)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监督组织的工作方式

1.建立教学资源建设档案

根据教学资源建设流程,实行过程监控,建立教学资源建设档案,对每一环节的投入、进展情况、审核情况等事项进行客观详细的记录,为监督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2.开展教学资源评估

教学资源评估的内容主要有二项:一是教学资源建设达到的水平,主要是考察资源的教育质量、实际使用质量、开发人员的水平、开发技术条件等;二是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主要考察教学资源建设中所做的工作和成效,包括教学资源研究、改革和实施。这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评估内容。明确了评估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所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必须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以上内容。根据大学教学资源的特点,可按照量化标准和等级标准来设计评估指标体系,量化标准是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分别确定其权重系数;等级标准则是对那些科技含量高,又很难直接量化和简单描述的资源类型,如IP课件.网络课件等,由评估组用等级来进行衡量。

(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监督组织的构成方式

1.内部监督组织

对于每一个教学资源建设环节来说,上述的统筹管理组织、中介管理组织、业务管理组织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督者,它们的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监督性,属于学校内部监督组织。比如人事部门鉴于教学资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教学资源建设也已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把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纳入教师正常的工作量核算体系中,从而起到督促教师按质按量完成教学资源建设任务。

2.外部监督组织

为了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监督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教学资源建设监督可采取内部监督组织和外部监督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外部监督组织可由聘用的校外专家组成,也可委托专门的校外教育技术单位、出版发行单位甚至是其他办学机构的教学资源建设部门、管理部门进行相关项目的监督与评估。其监督结果与校内监督结果互为补充。

3.系统监督组织

电大遵循的是系统办学模式,在系统内可实行互通有无,达到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建设也可充分发挥系统的力量。事实上,上下级电大之间、不同省市电大之间的协作是大量存在的,比如2004年7月22日河南电大、湖北电大、广东电大、湖南电大、广州电大、广西电大、深圳电大、武汉电大、海南电大共九所电大召开中南九省市电大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签订了《中南九省市电大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协定》。为了规范电大系统的教学资源建设,有必要建立系统监督组织,省市系统内的可由上级电大设立,省市系统之间协作的可通过协商建立一个联合监督机构,通过定期组织联合检查或以会晤交流的形式开展监督工作。

作者:吴 结

资源建设开放管理论文 篇2:

省级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 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但目前省级开放大学普遍存在课程资源质量不高、视频资源覆盖率不高、缺少实践类课程资源、不能满足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需要的问题。分析了省级开放大学课程资源的现状,论述了省级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面临的特色不明显、总体规划不完善、工作流程不明晰、制度和标准有待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建设团队不稳定六重困境,指出省级开放大学应从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组织管理、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团队的培养、多措并举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重视教学资源的应用评价等六个方面不断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关 键 词] 省级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困境;出路

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現。教育部发布《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的文件指出:“到2020年,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初步建成。通过吸收引进、借鉴利用、自主开发等多种途径,建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但作为开放大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省级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课程资源质量不高、资源陈旧、视频资源覆盖率不高、缺少实践类课程资源、不能满足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需要和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问题。笔者在省级开放大学课程资源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省级开放大学普遍面临的困境,参照国内外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省级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可行性出路,为开放大学课程资源的高水平建设指明了方向,既丰富了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内容,也可为其他学者进行相关问题更深入地研究提供裨益。

一、省级开放大学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一)开放大学学习者对资源的需求分析

为了解开放大学学习者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教学平台大数据统计等方式形成以下调研结论。

1.学习者更加偏爱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类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主要希冀在于资源检索更加便捷,制作更多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3.优秀学习资源应具有学习过程的跟踪记录,学习内容的动态组织,多样化的学习辅助和师生、生生交互等方面的功能和优势。

(二)现有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特点

1.课程资源质量不高,不适应新的移动学习终端应用。主要表现为视频分辨率低,大量教学资源内容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受以往资源制作技术和网络条件的限制,多数多媒体教学素材格式无法转换,不能改造利用,仅适用于电脑端,不支持移动学习终端。

2.资源陈旧,更新不及时。现有开放教育课程资源70%以上为2016年之前建设,部分资源的内容和媒体呈现形式已无法适应当前教育教学要求。部分课程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内容更新较快,但课程教学资源内容更新缓慢,甚至还存在学习资源和教材不配套的情况。

3.视频资源覆盖率不高。视频类教学资源是学生利用率最高的资源,也是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开放教育教学平台数据显示,开放教育课程中没有视频资源的课程占1/4左右,5个视频资源以下的课程占1/3左右,由此可见,开放教育视频资源的覆盖率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4.缺少实践类课程资源。根据虚拟和真实相结合的原则,开放教育基础类实践课程适合以虚拟资源为主,岗位实践和综合实践课程适合以真实资源为主。但目前基础类实践课程的虚拟实训资源还比较匮乏。

5.不能满足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需要。开放教育现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类型主要有视频录像、流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三种类型,且不能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不能提供学习过程的持续追踪与记录,难以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1]。除去省级以上网络精品课程和整合引进的优质教学资源之外,其他教学资源不论从课程资源的设计理念、视频讲授的水平、资源的媒体展现形式和学习者的交互体验方面,还是从移动终端应用方面,都与以MOOC为代表的当今主流在线资源有一定的差距。

二、省级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资源建设总体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无核心竞争力

现有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制作水平不高,资源种类不丰富,媒体呈现形式较为单一,交互性和生动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与国内外优质在线开放资源相比,开放教育现有课程资源缺少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二)教学资源建设规划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学校对资源建设工作缺少完善的中长期规划,教学院部缺少对所管专业课程的资源建设短期规划和落实方案。教学资源建设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缺少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教学院部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视度和执行力较差,课程的质量和水平难以保证。

(三)资源建设工作流程不明晰

教务处、各教学院部、信息技术中心在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中的职责如何划分,这三者如何在具体工作流程中分工合作做好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没有形成稳定的课程资源建设团队

学院和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课程资源建设团队的凝聚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学院和教师忙于教学和行政工作,无暇顾及教学资源建设;(2)教学资源建设作为学院的一项常规工作,缺少相应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

(五)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资源的整合引进渠道仍需拓展

目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普遍存在自行其是、闭门造车、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协作建设、共建共享环境[2]。还没有与相关高校、联盟或公司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资源共建共享和整合引进的思路不开阔,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六)教学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和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源建设经费资助标准和支出办法有待商榷,资源建设经费相关制度有待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技术制作标准需要重新修订;缺少教学资源的应用评价和更新制度,教学资源建设没有形成良性动态循环体系,教学资源建设缺少活力。

三、省级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出路

(一)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组织管理

健全教学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评审机制,充分吸收校内外教学资源建设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统筹规划与监督评审过程。由教务处牵头,校内教学资源建设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教学资源建设共同体,明确职责分工,紧密配合,确保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

(二)做好课程资源统筹规划

根据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课程建設需要,结合专业建设标准和行业评价标准,在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各学院教学资源建设的任务,分步骤、分阶段推进资源建设,有目标、有重点地自建和引进优质特色教学资源。

(三)完善课程资源建设规章制度

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管理规范制度及经费使用制度。明确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技术制作新标准,明确教学资源的应用平台,规范课程资源规划、设计、制作、测试、评审、应用评价和更新等环节[3];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专项经费支出制度,规范经费的支出标准和支出程序;建立完善有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激励制度,积极发挥学院和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将教学资源建设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纳入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工作量考核或绩效考核中,并对优秀的教学资源建设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团队的培养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团队建设,定期开展教学资源个性化培训(展示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资源总体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建设团队由课程责任教师、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和行业专家等组成,充分吸收高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资源建设,增强课程资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明确课程责任教师的角色定位,坚持“教学设计是关键、PPT为基础、制作工具为辅助”的原则,以学院为单位针对不同学科定期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团队的个性化培训和优质教学资源展示交流,全面增强教学资源建设团队的资源制作理念和提升教学设计水平。

(五)多措并举,全力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应用驱动、建以致用的原则,自建开放大学核心特色专业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渠道整合引进急需优质适用的通识类公选课和专业基础课程资源。吸收引进与适用于开放大学专业课程的国内外各类在线课程、视频课件和虚拟实训等优质教学资源,吸收引进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4];采用校际合作的形式,与省内外兄弟高校优势专业共建共享优质适用教学资源;尝试探索与各类高水平在线教育机构和联盟合作,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探索开展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特色优势实践类职业教育资源,弥补实践类教学资源空白的短板。

(六)重视教学资源的应用评价,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内容

建立教学资源建设应用评价标准,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建立学生评、同行评、专家评相结合的评价制度[5],定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评审交流会等形式对已建成应用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价,以评促建,不断优化课程资源内容和呈现形式。根据学科、行业、产业的新进展和新变化,及时督促教学资源建设团队吸收新成果,实时更新教学资源内容。

四、结语

当前国内外在线教育如火如荼,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轰轰烈烈。省级开放大学作为开放大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克服现有困难建设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开放大学学习者对资源的需求、现有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省级开放大学课程资源的现状,论述了省级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面临的六重困境,指出省级开放大学应从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组织管理、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团队的培养、多措并举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重视教学资源的应用评价等六个方面不断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以期为省级开放大学的课程资源建设提供可行性思路和建议,促进我国开放大学体系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锋.广播电视大学开放与远程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2(3):85-89.

[2]任岫林,韩晓东.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4(1):78-80.

[3]李志惠.远程开放大学的成人数字化学习方式与数字化资源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7(6):9-12.

[4]徐维,岳敏.开放大学课程资源中心建设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5):42-44.

[5]何振俊,周俊冬.国家开放大学视角下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探讨[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49-51.

◎编辑 马燕萍

作者:李娟

资源建设开放管理论文 篇3:

SOLOMO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协同建设研究

〔摘 要〕SOLOMO是一种融合社交、本地和移动3种服务的新型社会化交流网络,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其意味着泛在知识环境环境的到来,深刻影响着知识创造、传播和利用的方式。文章在分析SOLOMO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信息资源协同建设是第三代图书馆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实现信息互联共享的根本途径,并从图书馆与用户,图书馆与图书馆以及图书馆与信息供应链上其他机构3个角度深入研究资源协同建设内容,以便提升图书馆资源供应能力,在泛在知识环境下为用户提供互联、高效、便利的信息资源保障。

〔关键词〕SOLOMO;信息资源;协同建设;泛在知识环境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12.019

〔Key words〕SOLOMO;information resource;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

SOLOMO概念由美国著名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于2011年2月首先提出[1],是一种融合社交(Social)、本地(Local)和移动(Mobile)3种服务的新型社会化交流网络,通过社交网络(SNS)和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以及移动元素使SOLOMO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吴金红等认为,SOLOMO的出现,正在或者将要给图书馆的生存形态和运行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变革[2]。笔者在Web of Science、Emerald和EBSCO等数据库中以SOLOMO和Library为检索词检索(检索日期到2017-4-20),未发现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中以SOLOMO和图书馆作为检索词在主题字段搜索(检索日期到2017-4-20),共得相关文献57篇。目前,国内学者重点关注SOLOMO与智慧图书馆关系[3-4]以及SOLOMO与图书馆用户服务理论研究[5-7]等,而在SOLOMO环境下如何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协同建设,并没有相关研究。笔者认为,SOLOMO有利于图书馆协同各个参与方共建信息资源,图书馆要发展为知识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创新中心、创客中心,成为继工作空间、家庭空间之后人们流连忘返的第三空间,资源建设是关键环节。本文在分析SOLOMO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特征的基础上,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协同建设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第三代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方向和指引。

1 SOLOMO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特征

在“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中,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趋于深度融合,SOLOMO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指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基于地理信息和社交化通信平台开展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社交、本地和移动相互融合是SOLOMO的基本特征,三者之间各有侧重却又相互影响和渗透,如图1所示。

图1中,社交、本地和移动之间的关系由金字塔形式表示。社交是维护图书馆与各方关系的核心,基于本地的服務和移动元素是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手段。SOLOMO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须适应社交化、本地化和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科学、便捷、有效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1.1 社交化视角信息资源建设

SOLOMO环境下社交服务主要是基于社交网络,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入影响到人们信息获取和交互的方方面面,使人们超越文化、年龄和时空等发生关联,在互联网用户中的普及率很高。据Analysys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6年10月,在国内移动互联网细分领域应用用户渗透率中,社交网络用户渗透率为96%[8]。社交网络有利于图书馆促进用户服务,强化与用户交流,有助于收集用户反馈,提升参考咨询服务等[9]。同时,图书馆应在社交化视角下开展信息资源建设,以便于协同各个参与方共同构建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第三空间。SOLOMO概念中的社交强调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图书馆与图书馆以及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广泛互动。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社交可以让资源建设深入用户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社交功能增加用户对资源建设的关注度和黏着度。用户与图书馆之间通过社交互动可以让图书馆进一步了解用户需求,跟踪并感知用户兴趣,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图书馆亦可吸引用户参与资源建设,使用户既是资源利用方,又是资源建设参与方,便于用户从源头上获取信息资源。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通过社交能更好地协调资源建设,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图书馆还需与信息资源供应链上的其他相关机构互动沟通。基于社交的需求并构建良好的互动机制,图书馆资源建设更趋于协同各个参与方共同进行,有利于资源建设向有序化方向发展,体现了资源协同建设的核心要求。

1.2 本地化视角信息资源建设

SOLOMO中的本地主要是定位位置并基于位置提供服务(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主要针对移动终端,其将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虚拟空间和基于位置关系的现实空间通过移动网络无缝对接,能有效提高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线上线下的关联程度,用户在SOLOMO环境下参与资源建设的同时,能基于签到位置信息发现附近推荐相同资源的用户,同时发现附近图书馆对该资源的馆藏情况,其对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社交形成促进作用。位置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用户行为轨迹信息,对于挖掘用户兴趣至关重要。Annie和Hughes对肯塔基大学图书馆2008-2011年间用户通过互联网和面对面参考咨询的问题进行统计,发现有83.7%的咨询是关于位置的,主要涉及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与服务的位置[10]。用户对资源服务位置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用户兴趣,其在某个位置浏览资源,驻足时间和到访次数等活动情景信息组成用户兴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位置融合情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同时,亦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书目资源,吸引用户广泛参与,由用户需求驱动信息资源建设,在满足用户资源需求的同时,资源的分布更趋于符合用户需求分布情况,有利于图书馆总分馆资源合理配置,多校区图书馆资源建设也趋于合理。同时,融合位置信息,通过分析签到用户群体阅读偏好,挖掘用户利用图书馆位置感知信息,有利于图书馆强化区域服务,资源建设朝向地域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强化区域特色资源建设,便于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协同建设,并为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协同建设奠定基础。

1.3 移动化视角信息资源建设

SOLOMO环境下移动服务主要是基于移动网络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现的,近些年移动智能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发展,使移动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一种元素。据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 亿,占互联网用户比例达95.1%[11]。移动的便捷性让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满足信息需求的同时,也改变了其信息利用习惯和学习模式,图书馆作为最大的信息存储和传播机构,需突破传统服务模式,满足用户碎片化阅读和个性化信息需求,根本在于须有适应移动环境下信息服务新要求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SOLOMO环境下图书馆可鼓励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参与资源建设过程,引导用户生成内容(UGC)和资源建设与利用良性互动,移动的便利性结合位置信息对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社交形成促进作用。信息資源建设不再局限于单个图书馆内,需构建泛在的信息空间和信息共享环境,组成信息共建共享联盟并融合相关机构和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资源,拓展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在资源组织与建设方式上实现创新,以便于图书馆协同相关各方共同构建完备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 信息资源协同建设

经历了以藏书楼为代表的第一代图书馆,以开放借阅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第二代图书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计算等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和发展,图书馆逐渐进入以智慧图书馆为代表的第三代图书馆发展阶段。互联、高效、便利成为第三代图书馆的典型特征,吴建中认为,第三代图书馆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可接近性、开放性、生态环境和资源融合,致力于促进知识流通、创新交流环境、注重多元素养和激发社群活力[12]。第三代图书馆特征和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互联共享的信息环境,信息资源建设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协同建设是实现信息互联共享的根本途径,也是第三代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方式,其为图书馆高效和便利地服务用户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保证。目前,国内外都有关于图书馆联盟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虽然资源共建共享是资源协同建设的基础,但协同建设更侧重整体协同效应的产生,属于在一定的环境和技术条件下促进资源协作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一种共建模式。有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协同建设的研究,国外学者普遍关注数据和元数据的协同组织、存储和利用过程,Andrew S.Gordon等基于研究型图书馆创建了Databrary数据协同共享平台,以便于图书馆员和研究人员基于视频数据协同建设与利用[13]。Punzalan,RL和 Kriesberg,A通过分析美国农业图书馆(NAL)进行的四个科学数据库建设项目中图书馆员协同领域专家的各种表现形式,提出了由图书馆主导的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协同模式(Library-Mediated Collaborations)[14]。国内学者研究范围相对广泛,李芳、杨眉论述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资源协同建设的实施方法,主要是由图书馆采访馆员、学科馆员和院系专家(读者)三方协同,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施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模式[15],体现为单体图书馆协同教师共建资源。王平在对协同理论引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协同理论引入到信息资源服务后形成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进行探讨[16],主要体现为知识管理协同模式。沈秀琼分析了MOOC 环境下用户的资源需求以及大学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提出基于数据分析制定采购策略,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资源采购模式,促进资源的协同与共享等资源建设策略[17]。

美国图书馆专家ATKINSON R.将图书馆与出版商关系和学术交流的替代渠道列入21世纪图书馆馆藏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之中[18],具体如表1 所示。

笔者认为,挑战亦是机遇,出版商、图书馆、学术交流的替代渠道和用户共同构成信息资源供应链。用户是信息资源最终的使用者和受益人,处于供应链的下方,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属于同行业横向机构,图书馆除需协同供应链的下游和同行业横向机构之间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外,还需与信息供应链的上方如书商、出版社和数据库商以及学术交流的替代渠道如搜索引擎和“互联网+出版”机构等协同建设资源。同时,资源协同建设依托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参与方须有方便沟通交流的平台,并有相应的技术、组织和制度保障。信息资源协同建设中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协作关系至关重要,如果各个参与方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资源建设协力运作,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笔者认为,SOLOMO可促使信息资源协同建设向深层次发展,SOLOMO环境下各个参与方的社交活动有助于建立多方沟通和联系的渠道,有益于形成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而本地和移动服务作为方式和技术手段维护各个资源建设参与方社交关系的同时,亦对资源协同建设起到支持作用。由此,笔者提出SOLOMO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协同建设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3 SOLOMO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协同建设内容

3.1 图书馆与用户之间信息资源协同建设

SOLOMO环境下,图书馆协同用户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是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具体可分为用户兴趣资源建设、协同用户资源建设和协同用户资源重构3个方面。

3.1.1 用户兴趣资源建设

圖书馆与用户之间良好的社交关系是资源协同建设的基础,图书馆通过社交强化与用户交流,需将用户兴趣作为重要信息资源保存利用,以便于把握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图书馆亦可以结合用户兴趣将用户吸引到资源建设和重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获取用户兴趣信息可分为显式收集和隐式收集两种方式。显式收集需用户主动提交个人信息,如性别、学历、从事职业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而用户对自己兴趣爱好往往不能准确描述,这时需对用户兴趣进行隐式收集。隐式收集可以从用户利用图书馆时发生的信息检索、页面浏览、文献下载、图书预约和图书借阅等历史行为数据和用户生成内容(UGC)中分析挖掘用户兴趣,并基于关键词列表、主题概念、向量空间模型或本体模型表示。为更好地表示用户兴趣,可采用显式收集和隐式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用户兴趣模型。在SOLOMO环境下,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社交互动会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其产生的用户生成内容对彼此之间影响力更大,在构建用户兴趣模型时须将社交互动行为作为一种重要因素考虑,以增加用户兴趣描述的准确度。同时,用户兴趣须融合情景信息,如用户在图书馆不同位置的浏览和驻足时间构成用户兴趣的一部分。

用户兴趣会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须有相应的反馈和更新机制。在利用用户兴趣资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或吸引用户参与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用户对推荐服务的利用和反馈信息构成用户兴趣更新的数据源。由于用户兴趣随时间变化过程和人类遗忘规律相似,可基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理论构建用户兴趣多阶段量变更新过程,以便于定期更新用户兴趣,保证用户兴趣资源的准确度和可用性。基于用户兴趣资源,可将用户按兴趣归类,便于图书馆发现用户分类规模,以提供相应的资源服务,并引导用户协同建设其感兴趣类别的信息资源。同时,用户与用户之间可基于兴趣增进互动,并增进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黏性。在SOLOMO环境下,建设并利用好用户兴趣资源可激发用户参与资源建设的主动性和协作性,其构成图书馆与用户之间信息资源协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 协同用户资源建设

SOLOMO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服务向长尾方向迁移,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须更关注用户需求。相关调查表明,图书馆经常被访问的资源只占馆藏量的20%,一般被访问的资源占馆藏量的26%,基本不被访问的资源占40%之多[19],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提高资源建设的实效性和资源利用效率迫在眉睫。一方面,通过用户兴趣资源建设,结合用户分布情况,分析挖掘用户信息需求与利用习惯,图书馆可确定用户对各类资源的需求权重和资源建设需达到的保障层次,进而确定各类资源的建设范围和所需经费比例,从宏观上保证资源建设与用户需求保持吻合。另一方面,以馆员为主的资源建设模式难于全面把握用户信息需求及变化趋势,亟需加大用户参与资源建设力度。在纸电同步出版的趋势下,图书馆亦须从用户角度协调纸质文献和数字文献建设,推进读者荐购和PDA(读者决策采购)等以用户需求驱动的资源建设模式运作,从微观角度保证每一种资源都有相应的用户需求。如此,馆员可负责采购信息资源的覆盖面,并将纸本资源复本量定为1册,如果该种纸本资源总有读者预约并且平均在架时间较短,则复本量就处于偏低状态,可由用户发起按需采购,对于总分馆图书馆或多校区图书馆来说,可基于用户位置按就近原则决定该纸本资源收藏于哪个分馆,以便于用户使用,并促使资源的合理分布。

SOLOMO环境下,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共同荐购了某种资源而获得联系,并形成较稳定的社交关系,图书馆也须参与其中,并与用户广泛互动。目前,读者荐购和PDA模式较少考虑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协作,一般表现为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被动的接收读者荐购或PDA模式下用户自主选购的资源。笔者认为,图书馆可以通过合理的个性化推荐引导用户,使其推荐或PDA模式下采选的信息资源更符合馆藏需求,同时起到引领用户阅读的作用。首先,通过评测指标体系,馆员可分析出分学科的核心出版社和核心作者,并将核心出版社出版的核心作者所写的相应文献发布为推荐资源;其次,馆员可以通过出版社和图书商务网站等获取图书封面、责任者信息、标签或书评等数据,并分析挖掘出好评度达到一定阈值的书目数据,将其发布为推荐书目数据;再次,可建立引导性荐购机制,一定级别的用户(如副高级职称及以上教师、工程师等)在图书馆平台上可以直接发布推荐资源,并附上推荐理由,其他用户经馆员或高级别用户确认后可发布推荐资源。笔者认为,还可将馆藏已有但复本量偏低的纸本图书发布为推荐资源。所发布推荐资源结合用户兴趣做出相应推荐,用户均可通过荐购或PDA方式获取,这种兼具资源建设和阅读推广双重职能的协同机制,可有效提高用户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参与度,增加用户黏性。SOLOMO环境下,用户利用移动智能终端通过移动网络开展社交活动的同时,亦获取各种信息、体验和服务,其对用户信息交流与知识利用的行为和习惯影响很大,图书馆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在为用户个性化地推荐其感兴趣的书目数据时,亦须融合情景,吸引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到资源建设活动中。如用户在图书馆某个区域浏览图书,通过定位位置,在为其提供所在书架流通率较高的图书同时,亦可将新出版的图书馆尚未采购的书目信息结合其兴趣和所在书架区域分类推荐给用户,用户可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收到消息,并选择是否做出荐购或以PDA的方式购买。

SOLOMO环境下图书馆通过协同用户进行资源建设,可促进图书馆资源建设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趋于合理,其主要从单个图书馆信息资源采购角度满足用户需求。在SOLOMO环境下,图书馆还须协同用户进行资源重构,以便于用户高效、便利地实现信息需求。

3.1.3 协同用户资源重构

SOLOMO意味着泛在知识环境时代的到来,知识创造、传播和利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加强调人们参与和人机互动,呈现出简单、方便、个性化、自由、开放等特征[20]。传统的静态、固定不变的信息资源建构模式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很难满足SOLOMO环境下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需协同用户建立支持语义关联和知识进化的资源重构模式。

首先,SOLOMO环境下用户借助移动泛在技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成为常态。为便于用户使用,图书馆须打破信息资源按整篇文章、整本书等进行组织和存储的模式,可将信息资源按主题分解为不同的类别,每个主题类别包含若干知识节点,并可按学科知识内在逻辑规律动态组合。信息资源的拆分组合可由学科馆员主导,并吸引用户广泛参与。基于本体和语义网等技术,在信息资源静态元数据框架上,添加可扩展的动态行为语义描述模型,学科馆员可通过共现分析、共引分析等拆分并确定主题类别,绘制各学科知识图谱框架,框架下各主题的知识节点可由用户在资源利用过程中以文字、表格、图谱或视频等形式填充,如图3所示。

同时,图书馆可协同用户在资源与资源之间建立语义关联,便于信息资源之間深度整合,用户亦可将其生成内容和信息资源之间建立语义关联,让碎片化知识逐渐过渡到某个理论体系中,建立从浅阅读到深度阅读的桥梁,以满足用户从碎片化阅读开始逐渐深入阅读文献的需求。其次,图书馆须建立支持知识进化的资源管理模式,协同用户进行信息资源的创建和管理,引入多人协同写作工具,用户可评价、标注信息资源,亦可相互讨论,高级别用户和学科馆员可修改相应条目,以便于规范用户生成内容。SOLOMO环境下用户之间基于某个主题交流,有益于形成兴趣小组,引发知识发生变异,融合情景信息,可促使用户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更新知识内容或知识表示形态,形成促进知识进化的信息环境。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知识中介,须有专业的学科馆员引导知识进化过程,学科馆员可依靠情报分析专长,通过编辑整理相应主题用户生成内容,形成综述性资料,并结合学科热点提出前瞻性研究方向,促进知识创新发展。

国际知名图书馆活动家德雷克·劳认为,图书馆须站在更加理性或哲学的角度尝试和挖掘自己的角色,以支持环境变化中的用户,不论他们使用什么身边工具[21]。SOLOMO环境下图书馆与用户之间信息资源协同建设可基于专门的SOLOMO平台,亦可嵌入到微博、微信和大众点评等SOLOMO平台上,以便于用户随时随地多途径参与到资源建设和重构过程中。

3.2 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协同建设

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资源协同建设主要以图书馆联盟的形式进行,自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重要任务[22],图书馆之间协作发展进入新时期,图书馆联盟发展较快。Clement发现,图书馆联盟进行信息资源建设优势明显,通过合作,成员馆可以较少的经费获取更多的资源,然而各个成员馆在协调和沟通方面面临挑战[23]。受组织体制,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国内图书馆联盟多为松散型的,馆际之间资源协同共建共享的层次较低。笔者认为,区域图书馆之间因地缘关系往往处于相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中,彼此之间更易形成内聚力,是SOLOMO环境下图书馆与图书馆资源协同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首先,为便于区域图书馆之间沟通交流,需有适应SOLOMO环境的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可建立基于SOA的自治、松耦合且可重用的软件服务平台,如图4所示。区域内图书馆可以在各自采访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架构(XML Schema)以及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协议(UDDI)等,构建一个虚拟互联的资源协同建设平台,从技术上保证图书馆资源建设沟通交流高效、便捷和准确,促使图书馆之间资源协同建设呈现出“增力效应”。该平台须有支持SOLOMO模式的WEB APP和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并需与区域内各图书馆的SOLOMO平台互联互通,以便于区域图书馆馆员和用户之间沟通,使馆员和用户从整体上感知区域内图书馆资源以及相关参与方。如某高校用户通过资源协同建设平台不但可发现校内相同兴趣的用户,还可发现区域内其他高校相似兴趣的用户,并可看到区域内某个位置有用户推荐购买了其感兴趣的资源等,可大大增加用户参与区域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时空感和黏着度。

其次,区域图书馆联盟需建立统一协作的资源建设机制,协调成员馆之间资源建设行为,采用集团采购、协调采购和合作共建等共享模式,避免联盟成员在资源建设尤其是特色资源建设上的重复浪费。SOLOMO环境下,各图书馆馆员可从宏观上确立特色馆藏发展政策和方向,从用户需求出发,通过综合分析用户兴趣资源,挖掘出用户整体利用资源偏好,结合馆藏政策、资源特点和地方特色发掘出馆藏发展方向并确定出需重点建设的特色资源,并通过协同资源建设平台与区域内图书馆特色资源协同共建,形成优势互补。用户则可从微观角度在各个图书馆馆藏政策和发展方向下协同建设资源,笔者认为,图书馆在保证自身用户文献需求的情况下,应允许图书馆联盟内所有用户有荐购和PDA方式获取文献资源的权利,用户可基于位置和ID信息选择联盟内某个图书馆购买该资源,在方便其利用的同时,亦促使区域内图书馆资源合理布局。再次,区域图书馆联盟可协作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包含协同标引整理开放获取(OA)资源和各类有价值的互联网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建设遵守统一的规范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前提[24],SOLOMO环境下,图书馆联盟中馆员可负责制定标引存储网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格式、资源分类方式和资源名称揭示规范等,数字资源协同共建则需采用多人协作模式进行,馆员和用户可广泛参与其中,以便形成区域内较完整的网络信息资源体系。SOLOMO环境下社交、本地和移动服务易于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发展,在形成较好的区域图书馆联盟后,可逐步融合形成资源建设合作紧密的全国乃至世界级的图书馆联盟,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协同建设与利用。

3.3 图书馆与信息供应链上其他机构资源协同建设

SOLOMO环境下,图书馆需主动融入信息资源供应链当中,目前关于图书馆与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内部流程的信息资源供应链管理,笔者认为,泛在知识环境下更重要的是与外部相关方的协同合作。除了和用户以及图书馆之间协同建设信息资源外,图书馆还须以联盟的形式与传统合作伙伴书商、数据库商和出版社等协同合作,在区域图书馆联盟协同资源建设平台基础上,构建由独立第三方组织的联合出版商的资源共建共享云平台,以便于图书馆和书商、出版商之间增进沟通。其有利于图书馆之间构建联合采访平台,促进CNONIX(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标准在信息资源供应链中各机构的运用,提高资源采访效率,亦有利于出版商准确把握市场,降低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同时,在SOLOMO环境下,图书馆便于和用户之间广泛互动,并保有较完整的用户兴趣数据,出版商通过图书馆能更好把握用户需求,对出版方向提供指引。基于资源共建共享云平台,可有效支撑图书馆与书商、数据库商和出版社协同发展,彼此增进互信,建立行业规范,有利于建立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信息资源供应链体系,以便于从公益角度保障知识自由和信息公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最大的信息资源聚集中心,新的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模式逐渐形成,其对传统的“出版商—图书馆—用户”交流模式形成挑战。在SOLOMO环境下,面对众多知识源,为满足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图书馆须拓展资源建设方式与渠道,并参与到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首先,图书馆可与搜索引擎合作,一方面,图书馆可借助搜索引擎强大的资源搜索功能更好的融合资源,丰富馆藏数字内容。另一方面,搜索引擎也可利用图书馆已有的受用户信赖的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为用户提供服务。其次,图书馆须积极参与到“互联网+出版”模式的资源建设中去,通过对自出版、众筹出版、OA出版和自媒体出版模式下各个的参与方的深度合作,创建知识性自媒体并融入数字出版过程中,在新的信息资源交流模式下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多行业领域信息资源的融合。

4 结 语

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外界环境联系十分紧密的领域[25],SOLOMO环境下社交、本地和移动服务深刻影响着知识创造、传播和利用的方式,图书馆须适应变化,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协同各个利益相关方共建信息资源,提升资源供应能力,在泛在知识环境下为用户提供互联、高效、便利的信息资源保障。

参考文獻

[1]Matt Murphy,Mary Meeker.Top 10 mobile internet trends[EB/OL].http://www.kpcb.com/blog/top-10-mobile-internet-trends,2016-10-30.

[2]吴金红,陈强,王娜.SOLOMO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重构策略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4):64-69,40.

[3]谢蓉,刘炜.SoLoMo与智慧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5-10,79.

[4]周拴龙,张楠.略论SOLOMO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功能[J].现代情报,2016,(8):122-124.

[5]高春玲.图书馆SOLOMO服务理论基础探寻与对策选择——基于用户参与视角[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27-32,37.

[6]刘丹.基于SOLOMO理念的医学图书馆服务营销[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2):51-54.

[7]闫瑶瑶,李永先.SOLOMO环境下O2O在图书馆服务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4):63-66.

[8]中国移动综合资讯应用市场年度综合分析2017[EB/OL].https://www.analysys.cn/analysis/8/details?articleId=1000538,2017-03-26.

[9]Chu S K W,Du H S.Social networking tools for academic libraries[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3,45(1):64-75.

[10]Annie M,Hughes.Content analysis of reference transactions provides guidance regarding staffing of library service points[J].Evidence based library&information practice,2014 ,(2):31-33.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2017-04-12.

[12]吴建中.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6,(6):4-9.

[13]Gordon,AS.et al.Researcher-Library Collaborations:Data Repositories as a Service for Researchers[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 Scholarly Communication,2015,(2):1-17.

[14]Punzalan,RL., Kriesberg,A.Library-Mediated Collaborations:Data Curation at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Library[J].2017,65(3):429-447.

[15]李芳,杨眉.大学图书馆资源协同建设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3,(1):100-104,147.

[16]王平.基于協同理论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现代情报,2014,(4):33-37.

[17]沈秀琼.面向MOOC的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4,(22):33-37.

[18]ATKINSON R.Introduction for the Janus breakout sessions:Six key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of collection development[J].Library resources&technical services,2006,50(4):244-251.

[19]白新勤.图书馆实施读者决策采购(PDA)的基本路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6-80.

[20]白才进,王红.SOLOMO环境下图书馆发展变革[J].图书馆学研究,2012,(5):23-26.

[21]Derek Law.As for the future your task is not to forsee it,but to enable it[J].IFLA journal,2011,37(4):269-275.

[22]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2016-06-07.

[23]Clement S.Skills for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in consortia:preparing for collaborating and collaboration[J].Collection management,2008,32(1):191-204.

[24]龙伟.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之实践[J].数字与缩微影像,2015,(2):45-47.

[25]肖希明,卢世晴,刘巧园.2013-2015年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热点问题[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5):3-8.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孙战彪

上一篇:七、承揽合同下一篇:汽车电子应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