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社会保障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成为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而社会保障对于消除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按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确定社会保障建设的“度”,并合理界定、协调处理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各方主体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

第一篇:社会保障论文

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的比较研究

摘 要:通过对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比较研究,选取社会保障的相对规模、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衡量指标,从多角度分析了投保资助型、国家福利型、强制储蓄型等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代表性国家社会保障水平,得出国家福利型和投保资助型保障模式的国家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的社会保障水平中等的结论。同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比较,提出了对中国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借鉴举措。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

引言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它以量化指标的形式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内部机制的运行状况[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出现和发展的几百年间,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不同决定了各个国家建立和发展起了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本文选择美国作为“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国家的代表,英国作为“福利国家”型的代表,新加坡作为“强制储蓄”型的代表,对中国的特色社会保障模式进行研究,将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从不同侧面的衡量指标进行比较,探索、分析和总结出社会保障运行与发展的规律,从而得出提高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借鉴性的经验举措,促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化、结构合理化。

一、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估指标分析

(一)从社会保障的相对规模来看

国际上把社会保障相对规模,即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用公式表述为: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100%。表1为美国英国新加坡中国和世界平均的社会保障水平计算值。

从表1中的数据发现:新加坡的社会保障水平最高,美英两国次之,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最低,而且同其他国家存在很大差距。2008—2012年,中国社会保障相对规模一直稳定在3%—4%左右,而新加坡的社会保障相对规模占到GDP的25%左右,美英两国的也在10%—15%范围内,世界各国平均社会保障水平保持在9%左右,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甚至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二)从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来看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不仅有益于一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消除贫困和提高福利水平有着巨大作用,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因此,各国十分重视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所占比重。国际上通常采用“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各国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责任。

数据来源:表中数据是根据何平、金维刚、汪泽英的《部分国家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分析》整理所得。由于未找到2007年新加坡的相关统计数据,因此,列举以上几个国家以供类比[1]

由表2数据发现,从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障财政责任与英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上升空间比较大。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额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将会继续增大,中国政府正在为社会保障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财政责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责任仍需强化。

(三)从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来看

各国国民经济规模有大小之分、人口有多寡之别,即使各国用于社会保障的国民经济资源的比重相同,每个居民平均获得的社会保障金额也会不一样。所以,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更能反映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情况。由于各国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数据很难找到,本文选取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来代表,借以分析和研究。

从表3中的数据来看,四个国家及世界各国的平均人均医疗卫生支出都随年份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其中,美国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最多,其次是英国、新加坡、世界平均,而中国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在这几个国家中排名最后,且和几个国家差距十分悬殊。美国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是世界各国平均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的9倍左右,英国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4倍左右,由此推断,英美两国属于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水平。新加坡属于中层次的社会保障水平。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最低,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平均的水平。这样的差距不仅仅是国家经济实力差距的缩影,更是社会保障历史的悠久程度差距的体现。

二、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比较分析的总结

社会保障水平一方面代表了社会成员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状况。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必须建立更全面的指标体系,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发现,四种社会保障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缺点。

第一,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和水平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这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原则。但不论哪种社会保障模式,其社会保障水平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适度原则,社会保障水平如果太低,将无法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也会给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第二,虽然实施强制储蓄型的新加坡其社会保障相对规模较高,但从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和对比,发现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水平最高,其次为投保资助型,强制储蓄型为中等层次的社会保障水平。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层次最低,这与中国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较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等问题有关。

第三,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从保障相对规模、政府财政责任、人均保障支出等多方面都大大低于其他社会保障模式的代表型国家,而且也严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说明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极低,在很多层面上起不到保障的基本作用,急需大力提高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

三、其他社会保障模式对中国的借鉴

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不一样,社会保障模式产生的效果也就全然不同。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很不成熟。通过对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下社会保障水平的比较,我们得出以针对于提高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舉措。

(一)立足国情确立社会保障水平目标

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近几年国民经济有了较快增长。但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市场经济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社会问题较多,加之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速度急剧加快、城乡二元制结构突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都会有很大差距,社会保障水平不可能一刀切。因此,目前社会保障水平目标不宜过高,项目不宜过多。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扩大受保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提供以基本社会保障为主,由以城镇为主逐步扩大到乡村,促进中国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真正建立起一个面向社会的“安全网” 。

(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拓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增加资金来源渠道,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这既强化了社会保险的“安全性”,又能够满足各方面的不同需求,尤其是会不断完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项目的覆盖面,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体制

完善社会保障的调整机制,确保受保群体的待遇给付会随着社会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而自动进行调整。同时,要提高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升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化和社会化水平,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体制,理顺管理关系,统一机构,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向更加正规化方向迈进。

(四)加强国家对社会保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通过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法及其他配套法规,将国家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基金的管理、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等内容明确地固定下来,使得国家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从而使得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达到法制化和规范化。

总之,中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具有创新意义且与本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加强城市社会保障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并重,实现效率与公平共赢。

参考文献:

[1] 吴焕章.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 何平,金维刚,汪泽英.部分国家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06,(9):30-32.

[3] 贾桓宇.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

[责任编辑 王燕文]

作者:孙佳琪 李姗姗

第二篇:社会保障审计事关社会保障资金安全

摘 要:社会保障审计事关社会保障资金安全,对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制度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并促进其改进和发展,履行了法律赋予审计的监督职能,发挥了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应。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审计提出的要求更高了,社保审计的社会价值怎样提升,是审计人员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对此粗浅的认识,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对此课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度研究。

关键词:社会保障审计;资金;安全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审计是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完善的助推器在实行监督检查的同时,防止基金流失,进一步规范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管理、经办机构的财务管理,有效防范了基金的流失,使社会保障基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一、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历史沿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审计结果表明,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总体安全完整,基金运行平稳规范。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成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有效发挥了社会保障“助推器”“减震器”“稳定器”和“安全网”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保障审计的发展大约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主要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审计部门的职责中包含了对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财务收支的审计职责,使得审计部门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有法可依。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在这期间,国家审计署专门了成立社会保障审计局。第三阶段为大力发展阶段:从靠传统的手工审阅开始,逐步转向了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的道路,使得审计效率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我国审计部门的正式报告是报给当地政府,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在当地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现有的审计体制对审计结果的落实有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保障民生大计

社会保障关系到民生福祉,关系到社会公平,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我国的社会保障审计自1983年国家审计机关成立开始,从对民政事业费等专项资金审计起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审计范围和内容不断拓宽。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先后组织实施了对失业保险基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救灾资金、新农保基金、新农合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等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在维护资金安全、促进政策落实、推动制度完善、保障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

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初建,相关制度尚处于推进和完善过程中,加上配套措施不完善,基础工作不到位,相关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社会保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违纪违规问题,部分经办机构审核不严格,部分单位和个人违规牟取不正当利益,制度执行和业务管理还不够严格,部分地区资金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地区业务管理不够规范,部分人群相关保障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行业和单位社会保险基金仍封闭运行,部分省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完全实现省级统筹,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社会保障涉及多部门、各层级,关系千家万户,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信息化至关重要,但全国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尚未建成,不利于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

四、高质量推进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对策

1.运用大数据审计。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思路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开展大数据分析的基础。创新“审计大数据分析”工作思路,依托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析技术,寻求如何将大数据分析方法与传统审计方法深度融合,不断加大相关数据间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在工作实践中,审计人员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驾驭大数据的能力。审计人员总结的几种常用的大数据分析与传统审计方法结合的形式有:大数据分析与检查方法结合,大数据分析与询问方法结合,大数据分析与重新计算结合,大数据分析与分析方法结合等。大数据审计需要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还要熟练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哈尔滨办围绕大数据审计特点,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审计人员大数据分析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2、创新审计模式。为确保高质量完成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审计署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在先行试审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审计工作方案,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培训和专题研究,采取 “上审下”“交叉审”或统一组成审计组的审计方式,全面开展了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工作。同时,明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审计工作方案,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严格取证、规范程序,做到事实清楚、评价恰当、定性准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理,全面落实“实、高、新、严、细”的工作要求,确保审计结果真实、可靠。审计中,坚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工作方案、统一标准口径、统一审计报告和统一对外公布的“五统一”原则,强化督导和指导,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加强对数据的审核校验,保证了审计的质量。

3.加强社会监督途径。一是审计过程、事项要公开,加强信息披露。二是审计过程要有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能让审计报告真正反映出民声的良好渠道。三是审计结果落实需要社会监督。在相关政府部门的考核办法中加入审计结果落实情况等事项,作为评价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业绩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培林,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力挽狂澜:中国社会发展迎接新挑战——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

[2]国际社会福利协会日本国委会张评译各国的社会福利,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2.

[3]2012年8月2日,審计署公布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公告.

作者:王晶菁

第三篇:健全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成为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而社会保障对于消除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按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确定社会保障建设的“度”,并合理界定、协调处理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各方主体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建适应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奋斗目标,那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几个“更加”中,实际上非常重要的就是社会更加和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更加和谐’是战略机遇期中国社会的主调”。“‘社会更加和谐’的关键是要在社会政策上为弱势群体提供制度性保障”。“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核心问题就是社会保障”,可以说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第一要务就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保证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了维护社会安全运行,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稳定,对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面临生活困难时,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确保基本生活的权益,进而达到调适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保障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关系着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健康发展。

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是社会存在的状态,是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均衡协调,是社会分化与整合的动态平衡。它包括社会结构协调合理,社会规范统一,社会整合适度,社会流动科学有序,社会公平正义等丰富内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建设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同时标志着社会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社会改革由片面无序到全面秩序;从单纯的经济增效到全面的利益调整;从个案问题应对到妥善处理整体化社会问题等等。其使命是将社会建成充满活力又平衡有序的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首先体现为在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且和谐相处。社会保障的实质在于国家和社会履行管理义务的职责,给予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其目的在于调适人们的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人与社会处于协调发展之中,从而促进社会的有序稳定协调发展。可见,社会保障作为满足人类需求、维护社会安全运行的一种机制,在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调节社会关系、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促进社会公平以及稳定社会、生活秩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认同,减少社会冲突,保持社会稳定

普遍的社会认同与社会稳定正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在人的生命历程中难免有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残酷的竞争使一部分人因个人或社会原因生活处于难以维继状态。这部分人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穷困状态,最基本的权益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被剥夺感,从而不认同这个社会,敌视社会,并力图改变这个社会,这会极大威胁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恰是政府与社会给予这部分人以维持基本生活的支持与帮助,使他们获得基本生活权益,从而获得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有了生存保障,有了平等参与竞争机会,也就有了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可能。他们因此才能够认同这个社会。因此说,闪耀人性光芒,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保障能够消除弱势群体对社会的敌视。增强社会认同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方式,调节个人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它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公正,为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当今社会竞争愈加剧烈。竞争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没有竞争社会就不能发展。在难以杜绝的竞争中总有一部分人处于劣势而被淘汰。但是,人不同于动物,在奉行适者生存的竞争原则的同时,还要坚守人道公正的原则。社会保障就在于体现社会公正原则,它修正了市场操纵的非人性,为市场机制下的弱势群体提供平等参与竞争所需要的生存发展条件。其作法是通过向高收入阶层征收社会保障基金,由此向贫困者提供资助。通过收入调节克服了社会分配不公,缩小了贫富差距,增进了社会和谐。

(三)社会保障通过调节个人收入,不但缩小了贫富差距,维护了社会公正

人们起码的生存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以正常平和的心态进行人际互动,社会才能形成安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另外,社会保障能够使个人获得心理安全感。个人心理安全才能使整体社会心理稳定,整体社会心理稳定,社会系统才能稳定。当个人生存岌岌可危,安全感丧失,心态失衡,人际互动就会出现障碍。社会保障中的各种内容,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抚恤等都起到了增进心理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保障能够使人得到尊重,提高人的价值。以残障人员就业安置为例,残障人员就业安置是社会保障内容之一,安排残障人员就业,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多少人生存,更重要的是让社会和他们本人看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他们的社会参与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们作为社会成员,个人的内在价值有权利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应该予以他们平等的参与社会创造的机会,去为社会为自己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最佳途径。社会保障不仅予以人基本生活权益,随着它的不断完善,将使社会生活更加和谐,更加充满人性关怀。

(四)社会保障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包括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均衡与协调。和谐不是停滞或僵化,和谐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和谐。因此说,社会发展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保障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将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社会保障的实现,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而经济发展需要社会保障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社会生产、生活才能安全有序,才能增进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全社会的经济增长。当然,社会发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还需要精神生活的丰富。有了社会保障,人就有条件去发展经济活动之外的精神文化生活,才会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人类才会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说,社会保障推动了社会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

大任务,指明了我国社会建设的方向。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并由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整合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城乡分割、区域封闭、身份限制等诸多特征。这种“多元化”的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受到了侵害,扩大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工人、干部、农民之间的差别,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相悖。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衔接。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要按照互助共济,分散和转移风险的原则,加强社会保障的区域间协调,逐步建立地区的社会保障调剂基金,促进社会保险功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作好与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减少国家干部、企业职工以及农民工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待遇差别,以创造不同阶层和谐共处的良好的经济基础。要积极研究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互补充、共同保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解决好包括大病保险在内的各种风险的保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筹措社会保险基金,消化制度转轨成本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正在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基金积累制”过渡,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制度转轨成本。按照现行办法,政府试图把转轨成本转移给后代,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一代人为两代人养老的问题、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引起代际利益的冲突,也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偿还转轨成本应该是政府的责任,应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及早采取措施,多方面筹措资金,尽快补偿转轨成本,减轻后代人社会保障的压力。

(三)主动创造均等机会,强化社会保障功能

由事后补偿向事前预防转变,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比如由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障转变,由医疗保险向疾病预防转变,由工伤保险向安全保护转变,由济贫向开发扶贫转变等。为社会成员创造平等机会,是顺应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趋势的良策。一要向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政治、经济平等的基础。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制度,健全高等教育中的奖、贷、助学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要为社会成员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要加强职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加强职业介绍,重视职业培训;要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市场壁垒,保证劳动力的流动;要消除各种就业中的歧视性办法,实现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平等竞争。

作者:高 洁

第四篇:试论公共保障与社会保障

摘要:在西方公共经济学中,一般只提社会保障而不提公共保障,或者将后者与前者混为一谈。我们将公共保障定义为:社会所采取的维护社会再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各种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相应地,社会保障的定义是:社会所采取的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的各种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物资储备在确保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更是少不得必要的公共储备。西方国家的资本家逐渐意识到,以国家的名义对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维持失业人口的生存,对他们是十分有利的。然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得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努力达不到什么效果。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必须落实公共保障的四项基本原则即普遍、足额、平等和法治的原则。应当大力发展覆盖全体劳动者的工会组织和农会组织,并在这些组织中建立党团,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来促进和保障公共保障。

关键词:公共保障;社会保障;公共经济学;公共储备;平等;法制;西方国家;资本家

一、相关概念

公共保障是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支出必须实现的目标。在西方公共经济学中,一般只提社会保障而不提公共保障或者将后者与前者混为一谈。这是因为,公共保障意识会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人民的掠夺,这个话题能避则避,尽管在国家安全问题尤其是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其实也能接触到这一话题。相比之下,社会保障已经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财政上的重大问题,不能不加以讨论。

从范围上看,公共保障涵盖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只是公共保障的一部分内容,尽管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社会保障基本上可以看做是:社会为防止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带来的收入丧失或收入大幅度减少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贫困,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其成员提供的保护;提供医疗;为有子女的家庭提供补贴。”①由此可见,从生产过程来看,社会保障只涉及其中的劳动者。相比之下,公共保障则涉及生产的全过程,不仅要涉及劳动者,还要涉及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涉及包括商业和金融在内的再生产的整个环节,以及对生产过程的保护如国防,等等,而且在劳动者方面,不仅涉及劳动者的生存生活,也涉及劳动者的教育。

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都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数万座20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库年久失修,在干旱面前无法发挥作用。②这次西南大旱暴露出,近些年来对于农业生产用水和农村地区生活用水的公共保障不如20世纪50~70年代重视。这也表明,公共保障不能仅仅只是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那些内容。

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即1978—1984年的农业经济之所以有较快的发展,除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来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外,还与一系列公共保障措施有关。20世纪70年代杂交水稻和棉花新品种培育成功到80年代大面积推广;此前30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稳产增产提供了前提条件,增强了农田灌溉和防涝抗旱能力,为农业持续丰收提供了保证,也为80年代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方式抗御旱涝灾害的侵袭,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此前20多年建设的化肥厂,特别是70年代引进13套大化肥生产线,当时也已经投产见效,等等。③

因此,我们将公共保障定义为:社会所采取的维护社会再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各种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相应地,社会保障的定义是:社会所采取的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的各种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公共经济学中的社会保障,主要是指政府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但是,有钱买不到东西,也是可能的。显然,讲保障,除了谈钱,还得讲物资和人力。因此,我们所说的公共保障,不仅包括使劳动力再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保障,还包括维持劳动力生存的粮食的保障即粮食安全、保障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粮食和大宗生产资料等物资储备、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和资源保障、公共水利设施、金融系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金融安全、国内市场的保护和国际市场的开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及国防。

二、公共储备

物资储备在确保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英国棉纺织工业生产所需原料棉花的供应受到威胁,幸好战争爆发前的储备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英国企业靠它度过了1861年甚至1862年,而棉花的价格在1863年才达到了最高水平。④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更是少不得必要的公共储备。例如,毛泽东同志在长冈乡调查报告中提到一个仓库保管委员会,有三个人。“管公债谷及红军公田谷之保存。备荒仓亦归它管,将没收的三十六担田的谷拿来备荒,共十多担。”⑤这里所谓的备荒,其实就是提供农业再生产的公共保障。

再例如,印度曾经保存着“大量储存丰年很贱的谷物的习惯”。美国南北战争所引起的对棉花、黄麻等的需求的突然增大,使印度许多地方稻田的面积大大缩小,改种棉花、黄麻等,致使米价上涨,这时印度的生产者纷纷出售过去的存米。加上1864年到1866年稻米向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等地的空前输出。因此,就产生了1866年的大饥荒。这次饥荒单是在印度奥里萨省就夺去一百万人的生命。而过去的存米外流是造成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⑥如今,资源紧缺的日本更是大量储备从中国进口的煤炭和稀土。而稀土资源大量廉价地流失到国外,则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构成了威胁。

随着世界进入以白条(纸币)输出为特征的新帝国主义时代,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形势恶化,公共保障的压力增大了。美元纸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盘前的1971年,还能用35美元兑换到1盎司黄金,仅仅过了39年,到2010年,美元纸币的贬值竟使得1盎司黄金的市场价达到了1 200美元以上。201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照此计算,中国要使自己的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比重达到远低于欧美国家的印度的水平,即便按每盎司1500美元计算,中国也至少要增储3 000吨黄金。另外,中国还是铜、原油、铁矿石等再生产所必需的大宗商品的进口国,且不说美元纸币未来仍然存在持续巨量贬值的风险,以及美国国债的利率远低于市场利率,单是从保障我国再生产和人民币信用的作用来看,也应当更多地储备这些大宗商品和黄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大量储备美元纸币和美国国债甚至美国企业不良债券这样的白条。更何况,在我国储备贬值的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同时,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却在持有大量高收益的中国资产。中国虽然是美国的债权国,却要向美国支付收益。

现在,新帝国主义已经将魔爪伸向传统的农业生产,企图用垄断的转基因种子消灭传统的农作物种子,使农业生产失去自给自足的特性,成为不得不依附于新帝国主义跨国公司的一个产业,使全世界农民不得不任凭新帝国主义宰割,并以此控制全世界人民的生存和他们的经济活动。中国农业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情况下,用西方企业的广告来证明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并批准进口⑦。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我们应当对转基因技术进行研究,不能让外企独占转基因作物的市场。但是,只有在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符合统计学规律的验证表明,其比传统农作物利多弊少,且对人体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够在国内适当推广,同时,天然的、绿色的非转基因农作物也必须给以保障,其种子要妥善地加以储备。

三、社会保障的缘由与归宿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对人力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那时的医疗水平不高,人口平均寿命较低,死亡率偏高。这就提高了对外掠夺劳动力和对内保障劳动力的必要性。因此,在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英国法律保证贫苦农民得以享有一部分教会什一税的保障。

在16世纪,宗教改革和随之而来的对教会地产的大规模的盗窃,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同时,使暴力剥夺人民群众的过程得到新的惊人的推动。“法律保证贫苦农民对一部分教会什一税的所有权,也被暗中取消了。”⑧

由于“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⑨于是,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资产阶级“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⑩

西方国家的资本家逐渐意识到,以国家的名义对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维持失业人口的生存,对他们是十分有利的。这样,一来可以压低就业工人的工资水平,限制就业工人的反抗;二来可以方便他们随时找到充足的人手来扩大自己的生意;三来,他们还可以设法将相关费用转嫁到其他人头上。另一方面,资产阶级还意识到,一个贫困盛行的社会滋生着不满和革命,具有引起大的混乱和暴力的潜在可能性。收入较高的群体通过货币对穷人进行收入转移支付以保证社会稳定,从而降低暴力革命的可能性。{11}

不过,虽然西方国家实行了社会保障制度,但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在资本家同意补偿足额或接近足额的工人劳动力价值的同时,将工人未来的生活资料价值与当期养活其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相分离而实行的强制储蓄。工人并不会因此得到更多的收入。例如,西方经济学家承认,从1947年到1995年,尽管援助穷人的支出急剧增加,但他们的收入份额并没有大的增加。他们对此的一个解释是,转移支付的增加伴随着贫困人口的增多。{12}但是,根据表1中所显示的该经济学家提供的每1/5美国家庭包括现金支付在内的货币总收入的情况,我们发现,不是什么穷人的收入份额没有大的增加,而是大大下降了。其中,收入最低的1/5美国家庭的货币总收入份额的下降幅度达到26%。只有收入最高的1/5美国家庭的货币总收入份额才谈得上增加,而且是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加幅度为13%。

这表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得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努力达不到什么效果。所谓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根本行不通的自欺欺人之谈。即便有最低工资法的配合,由于市场上的工资率是由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费用所决定的,在这种生产费用本身没有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很难由法律来规定一个较高的名义工资率来切实提高工人们的工资水平。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可以通过通货膨胀,将实际工资率降低到这种生产费用的水平上。这样一来,政府对工人的补贴的实际受益人即这种补贴的归宿只能是工人们的老板——资本家。如果政府减税,富豪们也不会增加他们的工人的工资,提高工人们的收入,正如他们并不肯为此而稍稍降低一下他们在富豪榜上的排名一样。

四、公共保障的原则

公共保障的四项基本原则,分别是普遍、足额、平等和法治。

所谓普遍的原则,是指公共保障应当是涉及所有人群的,事关衣食住行医和就业的全方位保障,而不仅仅是最低收入方面的保障。

新中国建国后,“一五”计划的五年中,全国城镇安置了1 300多万失业者,1957年全国职工达到3 101万人,比1952年的1 603万人增长93.5%。1956年,全国进行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1957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五年内,国家投资新建职工住宅9 454万平方米,其中1957年竣工2 816万平方米,这一年竣工的住宅面积比经济恢复时期三年合计的1 462万平方米还多1 354万平方米。此外,五年内国家还拿出103亿元的资金用于职工的劳动保险、医药费、福利费等。{13}

在农村,由私人开业组织起来的农村联合诊所,到1958年,大部分转为公社医院。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如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保健站。在当时,保健站比联合诊所更富有生命力,因为保健站一是把医疗卫生事业变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福利事业,经济基础比较可靠;二是把医务人员变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改变了医生依靠赚病人钱维持生活的局面。这样就为扩大医疗设施,培养卫生技术人才,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创造了条件。{14}

我们看到,在这一时期,从提供就业到提高工资、再到建设住宅、支付劳动保险、医药费、福利费、扩大医疗设施、培养卫生技术人才,等等,对劳动者个人而言的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其实都已经覆盖到了。

然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旧的一套已经被打破,新的一套却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目前,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仍然过于狭窄,存在碎片化问题,交费标准混乱,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城镇社会保障的个人账户远未做实,欠账严重。除了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较大欠缺外,在公共保障的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欠缺,前面提到的西南地区水库失修就是一个例子。国民教育也缺乏公共保障。

所谓足额的原则,是指公共保障不仅要在数量上足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且在质量上也要保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得向被保障的人民群众提供低质的和有潜在危害的(如未经严格安全性检验的转基因食品)产品。由于国家经济的起点低,经济建设受到一些干扰,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规模不足以向全体民众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但是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绩的情况下,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公共保障的足额原则,否则改革开放成绩何在?

所谓平等的原则,是指在公共保障上不搞特权。如果官员们能够单独享受高品质的安全食品,他们是不会在乎市场上的普通食品是否安全的;如果官员们可以低价买房,他们就会容忍甚至纵容市场上的高房价。所以,严格实行平等的原则,才能促进公共保障的普遍和足额原则的落实。

所谓法治的原则,一是要从法治上为解决公共保障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二是要严格执行涉及公共保障的法律。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就是涉及劳动者公共保障的两部最重要的法律,但这两部法律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劳动者权益没能得到有效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强调依法治国,为落实公共保障的法治原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构想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必须落实公共保障的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保障作为公共保障应当是人人平等享有的权利。因此,应当给全国所有人口建立社会保障个人账户,账户号可以与身份证号绑定。除开设个人账户外,社会保障也开设统筹账户。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分个人缴纳、社保资金运营收益和公共收入缴纳三种,无须企事业单位缴纳,这些单位只要相应地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就行。

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于个人缴纳的部分。个人缴纳采用社会保障税的形式,按照统一的标准,与个人所得税同时征收,减轻征收成本。城镇失业人员登记后,其社会保障税,由地方政府财政部门代交。这样有助于强化失业人员登记,促进政府部门解决就业问题。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相同,各省级行政部门,可以规定本地农民应当完成的农产品产量,对于完成任务的农民或仅仅是因遭受自然灾害而没能完成任务的农民,由省级财政部门代交社会保障税,因其他原因没有完成农产品生产任务的农民,需要自行缴纳社会保障税。

统筹账户的资金来源于社保资金运营收益和公共收入。社保资金的运营要强调安全性和收益性,除购买公债外,还可以用于可以持续盈利的公用事业。公用事业建设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有社保基金参与的投标人。

在公共收入方面,要开征奢侈税,不仅在奢侈品的生产环节征收,而且在奢侈品的流通环节也要征收,包括个人携带境外购得的奢侈品入境时也要征收。其收入应纳入社会保障的统筹账户。

统筹账户的公共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土地的收入。1984年中英会谈,邓小平提出,港英政府可以批出1997年后50年内的土地契约,“可以动用这种卖地收入,但希望用于香港的基本建设和土地开发,而不是用作行政开支”。{15}这表明,政府不是地主,不能乱动卖地收入。据报道,全国土地出让价款从2001年的1 296亿元,到2013年首次超过4万亿元,13年间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达19.4万多亿元。{16}这还是土地出让价格偏低的结果,否则中国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房地产富豪了。从中国宪法的规定来看,全体中国人民是中国国有土地的地主,国有土地出让金和国有的矿产资源使用费等土地相关收入,应当归全体中国人民所有,而不能归政府所有。政府只有权对这笔收入征收相应的税收。即便按50%的税率来看,归全体中国人民所有的土地收入仍然有将近10万亿元,足以弥补此前留下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的历史欠账,完全不必要杀鸡取卵地把变卖国有企业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要知道,国有企业本身就是安排就业、提高工资水平和维持国家经济安全等公共保障的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据报道,2014年1-10月,全国财政支出大约11.4万亿元,完成预算74.2%,全国财政预算还有4万亿元没有花完。有人认为,能花完2万亿元就不错了{17}。看来,2014年的财政预算会有节余。事实上,只要不出现重大经济事件,在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下,就会有一定的财政预算节余。这些节余也可以并且应当优先用于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公共保障。

六、公共保障的保障

近些年来,我国在公共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要把这些欠缺之处全部补上,需要大量资金,但是最需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把民生问题放在心上,而不只是挂在嘴上。陕西省神木县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居然遭到质疑和谣言破坏,这表明一些人对于实行公共保障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

因此,实行公共保障的全覆盖,需要强化民众的力量。马克思曾经提到,工联是工人本身为了避免工资低于劳动能力的价值而建立起来的保险团体。{18}由于就业和适当的工资水平是最根本的社会保障,而且这些保障本身又依赖于工人力量和公有制经济的强大,因此,应当大力发展覆盖全体劳动者的工会组织和农会组织,并在这些组织中建立党团,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来促进和保障公共保障。

最后,还要提高公共保障的技术水平,降低公共保障的成本。例如,利用传统中医的优势,开发和推广低成本的医疗技术,降低医疗保障的支出。

注释:

①转引自黄恒学主编:《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362页。

②《西南罕见极端干旱暴露水利设施积弊》,http://news.sohu.com/20100318/n270905887.shtml,2014年10月17日。

③{1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4卷),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第143-145页、第3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1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9页。

⑥《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脚注。

⑦《农业部被指用广告证明进口转基因大豆安全》,http://news.qq.com/a/20120526/000517.htm,2014年10月3日。

⑧《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28页。

⑨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第43页。

{11}{12}【美】大卫·N·海曼著,章彤译:《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页、第265-266页。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1卷),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第187页。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第280页。

{16}《土地出让金存四大乱象 20万亿去哪儿了引关注》,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dl/2014-08-28/c_1112257646.htm,2014年11月24日。

{17}《今年财政预算还有4万亿 年末突击花钱难再现》,http://news.china.com/zh_cn/finance/11155042/20141119/18980

118.html,2014年11月24日。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页。

责任编辑、校对:杜 莹

作者:余斌

第五篇: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必然选择

【摘要】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存在着筹资渠道单一、刚性不足、缺乏立法保护、社会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障税进程。基于此,文章全面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模式改革及社保费改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筹资模式;费改税

【文章編号】1671-5969(2007)24-0023-02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撑,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之上。因此,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保障要求的稳定、可靠、有效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制,不但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现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弊端

(一)筹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大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应实现多样化,而目前我国的筹资渠道相对较为单一,当前只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较低比例的收缴制度,医疗保险只在个别城市实行试点个人收缴制度,生育保险尚在酝酿之中。各项保障费用基本来源于职工就职的单位,而个人对于基金的支出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受阻,资金缺口日益增大。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出现支付危机,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帐规模累计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

(二)刚性不足、缺乏立法保护

社会保障基金收缴办法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靠行政手段推向社会,缺乏严格有效的法律依据和强制有力的硬性约束,对于未能按照规定上缴的企业或者个人缺乏法律惩治措施,这导致了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的进一步增大。此外以“费”的形式征缴资金不像以“税”的形式那样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等特性。

(三)参保面窄、社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仅限于城镇、工矿区的企事业单位,即使在这些已参保的企业中,实际缴费人数与应缴费人数也存有巨大的差距。而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才刚刚展开,农民还未能充分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加上农民负担过重,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加大,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改变势在必行。

(四)部门职能不清、管理机制混乱

我国目前参与到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的部门众多,这些部门囊括了地税、人事、劳动、民政、保险、卫生等单位,它们都在经办和社会保障基金。然而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各自为政,各行其道,这造成了管理成本高,而效率低下的恶劣状况,严重阻碍了社保基金的征缴和统筹。

二、各国社保基金筹资模式比较分析

(一)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

目前,全世界已有172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征收社会保障税,即政府通过税收形式筹集社会保障金,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并通过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进行管理。第二,征缴社会保险费,即通过雇主和雇员缴费形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不直接构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政府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运营。第三,强制储蓄制,即将雇主为雇员缴纳的保障基金及雇员按规定缴纳的保障基金,都统一存入个人专门的社会保障账户,其本金及相应利息收入均归个人所有,政府通常只保留少部门的税收调节权。

(二)各种筹资模式比较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三种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曾起到良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征收社会保障税这一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保障税的实施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管理有了严密的法律依据,并且,“以纳税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无疑更有利于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力度和统筹层级,有利于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对于社会保障统筹缴款方式而言,它所依据的是部门性、地方性的法规,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管理分散,不便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和管理;而采取储蓄制形式,虽然考虑了收入与支出的对应关系,但是这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对于账户管理要求较高,只适用于人口少,且地区发展水平差距不大的国家,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景气或企业经营亏损时难以保证社保基金的筹措时期。

通过以上三种筹资模式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筹资模式的现状,建议我国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充分利用税收三性的特征,依法征收社保基金,利用人们不断增强的纳税意识,提高我国社保基金征缴的到位率。

三、我国社保基金筹资模式必然选择——费改税

(一)社保费改税的优越性

1.广开税源,保障基金充沛。开征社会保障税可以广开税源,彻底改变现存由于自愿参保或者动员参保带来的导致社保基金征收不足的弊端。依据税法强制全部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团体、个人等依法上缴社保税,保证社保基金筹集渠道的畅通,保障社保基金的充足率、到位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2.加强社保基金征收管理,保障基金安全。社保税的实施,显示了税收的“刚性”原则,能够减少征管过程中的不缴、少缴、欠缴现象的发生,充分实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社会保险费改税后,形成了“税务机关征收,财政部门管理,社保部门发放,审计部门监督”的管理新模式。将社保基金的征收、管理、发放分别由相应部门负责,协调了部门的职能分工,社保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的运作,有效遏制了现存社保基金筹资和发放过程中腐败行为的发生,保障了社保基金的安全。

3.利于社会统筹安排与调度。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工资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特定的税目,其既有一般税收的强制性,但又缺乏税收的无偿性。在全社会范围为以“税”的形式征收社保基金,克服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避免因缴费率不同造成的企业负担不均,有利于社保基金在整个社会范围为统筹安排。社保税的开展在宏观和微观上保证了基金的征缴,推进了社会的公平进程;社会保障税的开征解决了原来劳动力因流动造成社保基金不能进行相应转移的问题,社保基金不会因为人员工作地变更而中断。

(二) 社保费改税的可行性

我国目前基本已经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基本条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切实可行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当前对于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征收模式已基本达成了社会共识,近些年社会各界对于要求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呼声不断高涨,学术界对于开征社会保障税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甚至提出了具体方案,这些研究和探索为开征社会保障税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

2.从国际比较结果看,缴税制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首要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选择,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我国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最佳选择。

3.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组织基础与经济基础。从组织基础看:税务机关经过多年的税收征管实践,拥有一只强大且素质较高的征收队伍、积累了大量和丰富的税收征管经验,作风过硬、业务精熟;具备功能齐全的征收设施和健全的报税网络,可以为缴费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有较严密的税源监控制度,熟悉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工资水平、人员变化、财务收支等情况。从经济基础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我国已经具备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企业单位与职工个人也具有相应的承受能力。

(三)实施社会保障税的政策建议

1.加快《社会保障税》立法进程。原有的社会保障费主要是以行政政策为主要管理手段,给社保基金的筹集带来了大量问题,随着社保费改税的实施,配套的法律必需加快制定,为社会保障税提供法律上的依据。依据法律条款明确社会保障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合法、有序运行。

2.加强农村社保筹集渠道建设。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筹集中面临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便是社保基金覆盖面窄,特别是广大农民还主要依靠自我保障,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村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必须借助于社会保障税的特性,开拓农村社保基金的筹资渠道,扩大农村参保面。

3.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与低水平的原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表明,社会保障范围与程度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的。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的范围是逐步扩大的,层次是逐步提高的。由于我国尚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较低层次,而人员基数过大,因此,我国应特别注意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低水平保障应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原则。

4.明确社会保障功能的定位是保障而不是公平。社会保障一直强调社会公平的原则,一百余年来,税和税收规则作为福利国家的工具,被大多数福利国家用来影响收入分配,试图通过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政策调节市场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贫富悬殊,但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每一个政策评价都表明再分配的效果不好,即使在福利国家也不例外。对于中国而言,在开征社会保障税之初,强调并明确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保障而非公平,是一个真正需要引起我们普遍关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5.实现社会保障税收收入統筹调剂。由于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收入能力和社会保障支出需要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保基金余缺统一调剂机制,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协调地区平衡。

6.新旧筹资模式的衔接与转换。社保费改税是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重大变革,因此,以税务部门为主导的征收管理体系与现行征收办法存在着诸多矛盾,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实行必须做好两种新旧筹资模式的平稳过渡。这可以通过部门间职能的再分工来实现,对于原有社会统筹基金的处理,在社会保障税开征后要逐步由原来劳动部门统筹与管理的社保基金交由财政部门管理,列入国家预算,由现社会机构代为保管,按照国家财政保障预算项目规定予以使用,审计部门监督社保基金的使用和发放。

【参考文献】

[1]郑猛.空帐不断增加,如何“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N].中国税务报,2005-11-16.

[2]刘永禄,刘永新.社会保障税: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理想方式[J].中国财政,2005,(6).

[3]于秀丽.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理论述评[J].社会保障制度,2005,(6).

[4]林治芬.“2+3模式”——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06,(8).

[5]赵宇.我国社会保障税制基本框架设计[J].当代财经,2005,(3).

【作者简介】宋凤轩(1971-),男,河北海兴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制度,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何海(1977-)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2005级在读MPA, 研究方向:财政税收。

作者:宋凤轩 何 海

上一篇:渠道营销论文下一篇:社会基本矛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