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以中国第一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5/1986)的制定作为大学英语教学诞生的标志,将近30年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和实践依次划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转型期,并分别探讨了各个时期的教师认知和学生认知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研究表明,师生认知经历了从“传授与接受”到“引导与自主”再到“共促与共进”的认知转向。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论文 篇1: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摘 要:隨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行,大学生英语教育改革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大学英语教育的简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现实困境;教育改革

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和行业对工作人员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大学英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学生后续的工作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育也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及改革,英语教育的综合应用性是当前英语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身首先分析了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及确立背景和重要意义,并分析了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理念及具体内容,针对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希望对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有所启发。

一、大学英语教育的简介

(一)大学英语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在中国,英语学科的教育是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大学的。大学生的英语教育培养方向更注重专业性,每一名大学生都必须接受大学英语教育,要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育的质量,我们应该要解决大学英语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

(二)大學英语教育的原则

一是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的必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应抽出时间对教师进行后续的教育学习,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二是明确英语教育的目标。必须要明确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确定英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与地位,口语的应用与英语的实际利用为主要教学目的,让教师根据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三)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变化与创新

一是发展特色的英语教学。就目前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大学英语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重点大学的英语教育侧重点在于学术型的英语教学,而一般大学的英语教学则是以通识教育为主,所以大学的英语教育应该结合大学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有特色的英语教学。二是更加重视英语的口语交际与运用。大学的英语教育更加侧重交际与运用,英语教育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它的本质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学生能够自如的运用英语,才可实现英语教学的第一个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教学活动是围绕着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目的定位的准确性对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应该是要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而现在大部分的大学生只会考试与做题,与人交流就不行了。教师的目标应该明确,不能只是单纯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应用方面的培养。

(二)教学的各阶段衔接性不强

我国的教学体制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体制的影响下,尽管现在我国一直在改革教育制度,但是得到的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我国的学生虽然很早就接触到英语科目,但是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单一,就只是为了考出好的成绩,将来能去更好的学校读书。在这样的环境,学生都是为了考试去学习英语,到了大学转到学会应用英语就比较困难。

三、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要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大学在进行英语教育的改革中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围绕制定的教学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要确定教学的目标,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

(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系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成果,就可以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效果怎么样。

(三)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是很重要的。只有教学的教师具备高素质,才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水平,促进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国际英语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学的英语教师大部分是主专业,缺乏其他的专业知识,很难将英语运用到其他的学科,所以师资水平更应该不断地提升。

(四)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转型

大学生应该要学会应用英语,而不是为了英语考试。要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学在进行英语教育的改革时要能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针对现在改革英语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学校应该选择合适的对策,需要校方与教师还有学生坚持不断地努力,这样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一定可以看得见效果,做出成绩,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五)丰富社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和英语应用能力都进行把握,所以要主动对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在整个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工作中,需要注重对英语应用实践机会的创造,如果学生仅仅掌握英语知识不加以应用实践,最终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另外如果缺少相应的实践机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所以教师和院校和为学生创造英语应用实践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和企业上的英语应用实践活动等形式,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应用知识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英语学习和应用实践。

结束语

总体来说,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入,社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众多行业都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英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英语的应用能力对综合性人才的考核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英语应用技能型人才对当代大学教育改革有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学生后续的工作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英语教育改革,需要明确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及确立背景和重要意义,借助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基础和学生学习力培养为辅助,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丰富社会实践平台和创新英语学习评价和测试方式,不断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懿.大学英语改革的新出路-ESP与EGP融合的项目教学模式[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55-58.

[2]郭云飞.“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青春岁月,2017(32):122-123.

[3]张文霞,黄静.构建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运用框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75-83.

作者:符宇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论文 篇2: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视域下师生认知的历时研究

摘要:

文章以中国第一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5/1986)的制定作为大学英语教学诞生的标志,将近30年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和实践依次划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转型期,并分别探讨了各个时期的教师认知和学生认知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研究表明,师生认知经历了从“传授与接受”到“引导与自主”再到“共促与共进”的认知转向。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落实英语课堂实践中对师生认知的恰当定位、计划和实施,而教师的所思、所信、所为在课堂实践中的体现,与学习者国际视野的建立和拓展,以及可持续性终身学习能力的大小,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教师认知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是否良性发展,将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成效,而师生认知特点的历时研究对于推进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无疑将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教师认知;学生认知

10085831(2015)03019606

全球化语境为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并涉及诸多课题,例如,如何转变教与学以及课程的范式?如何整合全球化网络中的教育信息技术?如何实现个体和社会在全球化语境中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已有研究[1-2]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等角度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本土化以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和直接受益者(学生)的认识论研究是对上述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它将有助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新定位,有助于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形成操作性较强的大学英语教学原则,从而真正提高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从开始至现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中国第一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5/1986)的出台,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诞生,1985-2000年间,大学英语教学处于边起步边发展的阶段,是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起步期。起步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深受行为主义“过程-结果”范式的影响,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被认为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传输式的教学模式大行其道。一方面教师的角色是传输者,以传授知识为天职;另一方面学生则被动地接收课程知识,操练语言技能,以学习知识为己任。

2001-2009年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陆续开展了两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设立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标准,构建了基于课堂和计算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评选了10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项目高校,建设了8个大学英语国家级教学团队,42门大学英语国家级精品课程等[3],是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发展期。通过近10年的改革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从原先的以“教”为中心转变成重视学生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由此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教师认知和学生认知。

2010年至今,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育模式,再次引发了教师认知和学生认知两方面的重大转向,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进入了转型期。

一、传授与接受:改革起步期的师生认知

(一)教师认知:知识传授者和技能操练者

随着1985年的“文理打通,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共核上”[4]这一主导口号的提出,以及1987 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的实施,中国开始了长期规范统一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5]。处于起步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在重点关注外语教学中“教”这一环节的同时,还探讨和比较了课堂教学的多种方法,在此期间先后涌现出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法,分别被持不同风格的教师在各自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予以运用。无论何种方式的运用,关于起步期内的教师认知的一些情况,均在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语言观、教学观等方面有所反映。

就语言观而言,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占据着中心地位。普遍的观点是掌握语言就是掌握语法,而掌握语法的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2]。“把英语当成外语来学习没有自然习得的环境,所以必须讲语法。没有语法作为基础,写作水平难有大的提高,听说能力发展也要受限制”[6]——郑新民[7]的个案研究中对几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记录可代表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根深蒂固的语言观。

站在教学观上的角度,中国传统教学重视继承性教育,以知识为根本,以记忆为基础。中国传统的语文学习观念对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作用[8]。教师广泛使用PPP(Presentation,Practice and Production)教学模式,首先展示课文生词和知识点,接着操练主要句法结构,最后通过作业和练习进行巩固。

此外,部分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所持的教师观,也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一些教师认知情况:夏纪梅[9]采用问卷形式,历时1年多,先后于2000年和2001年调查了全国约600 所高校的在职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师观等项目。结果显示90%的被试教师认为自己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主要角色是“语言讲解者”和“语言示范者”。

(二)学生认知:语言知识的容器

在国家制定颁布了第一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之后,大学英语教学一改之前在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低、缺乏语言共核基础的情况下,过早结合专业学习英语的事倍功半的弊端,在语法知识和基础语言技能的训练方面予以加强,在当时的教育背景下对大学英语教学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其时代局限性,起步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关注较少,学生主要是充当教学活动中被动的承受方,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量使用非真实的人为语料作为教材,对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实施填鸭式语法教学。二是忽视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鲜活的语言变成了枯燥的说教,日复一日的语法句式操练最终造就了大批“聋哑英语”习得者。三是过分强调考试分数,大搞应试教学,学生训练的不是如何使用语言的能力,而是如何猜题,如何应付考试的本领,由此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成批次出现[10-11]。

(三)师生认知状态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该时期的师生认知状态的原因:(1)生长于、受教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师“传授者”的自身定位和期望始终对教师在教室里的所思、所做、所说起着过滤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课堂教学;(2)将语法知识与语言能力混为一谈,向学生尽可能多地灌输语法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语言的能力培训;(3)只重知识传授和积累而脱离语言的实际运用的教学观,造就了“教师讲知识、学生听知识、考试考知识、考前背知识、考后全忘记”的魔圈[11]。从学生认知一方来看,则深受客观条件局限和习惯性认识桎梏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底子较薄;另一方面,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业已形成对语法教学的高度重视。学生沦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

二、引导与自主:改革发展期的师生认知

(一)教师认知: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

根据认知心理学研究理论,如果教师并不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路线,盲目地“一厢情愿”地组织教学,不但费力不讨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很可能适得其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根据Karavas-Doukas[12]在世界范围内针对外语教师多角色定位的看法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约有65%的受访人员认为外语教师扮演的是学习促进者(learning facilitator)、帮手(helper)或向导(guide)的角色;50%左右的人认同外语教师的咨询者(counselor)、建议者(advisor)或倾听者(listener)的角色定位。事实上,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也的确存在外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扮演不同的角色的现象。他们既可以是组织者(organizer)、鼓舞者(motivator),也可以是合作者(cooperator)、评估者(evaluator),还可以是协商员(negotiator)、讲解员(presenter),不一而足。

(二)学生认知: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

发展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致力于使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充分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该时期的学生认知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三个层面上有所转变。

首先,在学习方式上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有选择地强化不同语言技能的学习。其次,在学习内容上变“一刀切”为“个性化”。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自身语言水平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最后,在学习时间上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时间界限。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建构情景化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学习环境,课堂内外良好的融合和互动业已形成。

(三)师生认知状态分析

语言教学遵循特殊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需要准确认知学习者外语学习的路径(route)和速度(rate),在课堂上主要起到“顺势而为”或“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10] 。一方面,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从主演变成导演;另一方面,教师绝不是可有可无,教师决不能无所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育人标准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具有比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播者”更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发展期处于现代与传统观念的交替过程中,尽管众多大学英语教师对“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教师的多重角色等理念持认同态度,但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却并不懂得如何体现,造成行动与认识不一致[13-14],由此带来的观念混乱、概念模糊、似是而非、言行矛盾等教师认知问题已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另外,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作为外语”的环境,学生在真实语境下使用英语的机会较少,缺乏支持语言学习的环境条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创设具有情景化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学习环境,课堂内外形成良好的融合和互动,在语言的实际输入与输出当中切实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能力,成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发展期的师生认知状态呈现教师角色多元化和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两个趋势。笔者认为,造成该时期的师生认知状态的原因:(1)教育部(2004)制定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为各高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该《要求》明确提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强调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强调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15]。“以学生为中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二是学生的全员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重要,要关注每个学生;三是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各个学校要制定富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避免千校一面 [11]。(2)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强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这一内容,促成了部分高校的大胆尝试,为发展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例如部分高校已经打破大学阶段第1~4个学期均以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语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建构一个符合高校类型、学生专业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的本土化、个性化、可选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16]迈进有了实质性的举措。

三、共促与共进:改革转型期的师生认知

(一)教师认知:反思型教育实践者

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处于转型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在此期间的教师认知,谓之为反思型教育实践者较为贴切。

蔡基刚[17]指出,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学分减少、课程压缩、大学英语教师面临无课可上的困境。英语走出高考的改革方案业已出台,“去外语化”的呼声甚高,许多英语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危机感。周燕[18]曾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其研究显示,绝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具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愿望,有着比较强烈而迫切的自我发展意识和需求,这种需求反映出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它不仅仅关乎信息或知识的表达,更关乎价值与态度的表达;张绍杰[19]认为教师进修和自我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有效途径;夏纪梅[20]鼓励大学英语教师要“为教而研,为研而教,在教中研,在研中教”,成为教学相长,教研相益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上述种种说明,为了给学生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发展自身,在不断地批判性反思日常的教学研究活动,并在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将反思过程的领悟付诸实施的大英教师不在少数。

(二)学生认知:人性化教育的受益者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这是呼唤教育的纯粹性和终极目的的回归。在此期间的学生认知,当是人性化教育的受益者。

Kogan[21]区分了教育政策的四个价值层次,其中“人的价值”居于最高层次,超越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综观大学英语教育发展过程,为了满足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服务的功能,学习者被“工具化”,过分强调工具性就不会以学生为主体, 就会推行“来料加工”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以培养人为中心”的主体教育,从而导致大学英语教学偏离本体的“育人”功能[20,22]。大学英语教育应该改变纯工具性和功利性的价值观,开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物质基础上,追求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终极价值。“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真正意义上实现使学生“把自己培养成自己”[23]的目的。众所周知,人性化是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学生应该摆脱长期的“受益者缺席”状态,成为教学关注的中心,教育者不应再把学生视为器物,而应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情操的发展,看作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不能也不应该脱离这一要义。

(三)师生认知状态分析

转型期的师生认知进入“教师-学生”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状态。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师生认知状态转变的原因主要有:(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育模式,促成了师生认知在一定程度上的被动反思;(2)蔡基刚[5]指出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三个新特征:其一,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英语专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其二,大学英语教学从单纯传授基础语言向培养实用英语能力悄悄转移;其三,规范统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向多元化、个性化、本土化探索发展。近几年,这三个特征已然先后出现。当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的《课程标准》对各自毕业生的英语词汇量要求不相上下(前者3 300~4 500,后者4 500)时,当大学英语四、六级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测试目的、测试内容、测试难度已经非常接近时,这就使得“大学英语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不容回避地摆在大英教师面前。这样一个客观现实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从业者[13]或反思型实践者[24]。反思(reflection)是教师以一种批评的眼光自主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的内省过程,它具有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上反观自我的功能[22,25]。教师职业的反思涉及教师对自身作为教育从业者和社会人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合格的教育从业者或成功的外语教师需要兼具非语言类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语言教师的专门素质[2]172。一名好的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讲英语,具有良好的外语基本功;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需求上,具有良好的课堂控制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还有较高的人品修养和宽容、耐心、幽默、慷慨等令人愉快的性格特征[10]303,这些需求反映出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本质。(3)教学是一种“高度认知的行为”,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教学行为和过程是教师内在认知活动的外在产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既是教学内容又同时充当组织和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语言。因此,以语言共核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和范围上造成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偏重语言知识的讲授。当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本着以语言共核为基础的教学理念,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却发现一个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意兴阑珊,甚至逃课现象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参加社会性外语培训的人数却与日俱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对课堂信念、语言信念等教学信念的反思很有必要,相关反思将有助于准确把握学习者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以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尽可能满足当前教学需求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

四、结语

笔者研究显示:近30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经历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再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调整。与之相应,这期间的师生认知也发生了“授与受”、“主与导”、“促与进”三个阶段的认知转向。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起步期(1985-2000),大学英语教学深受行为主义“过程-结果”范式的影响,传输式的教学模式大行其道,教师充当传输者,学生则充当容器,被动地接收课程知识,操练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期(2001-2009),通过近10年的改革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从原先的以“教”为中心转变成重视学生主体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动参与者。始于2010年左右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转型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两个主角,他们的自身发展都被提到新的认识高度,教师要充任反思型教育实践者,学生则成为人性化教育的受益者。

全球教育发展近30年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内在效能”改革,90年代的“界面效能”改革和2000年至今的“未来效能”改革[26]。外语教育改革的宏观语境促使决策者、研究者及教师们深刻反思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新定位。然而改革浪潮中的教育研究和政策发展似乎都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认知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和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阈。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现象,学习语言有其特殊的规律。有些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者甚至认为,学习者学习外语有固定的路径,课堂教学只能影响学习者的学习速度而不会改变既定的学习路线。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成功的外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对教师认知和学生认知的有效激活过程。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落实英语课堂实践中对师生认知的恰当定位、计划和实施。笔者认为,教师的所思、所信、所为在课堂实践中的体现,与学习者国际视野的建立和拓展,以及可持续性终身学习能力的大小,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教师认知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是否良性发展,将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成效,而师生认知特点的历时研究对于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无疑将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参考文献:

[1]束定芳.呼唤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 2005 (6): 2-7.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刘贵芹.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 (2): 279-282.

[4]董亚芬.大学英语(文理科本科用) 试用教材的编写原则与指导思想[J].外语界, 1986 (4): 11-13.

[5]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1): 27-32.

[6]张楚廷.把自己培养成自己[J].大学教育科学,2005 (6): 89-91.

[7]郑新民.大学英语教师认知问题: 个案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6 (2): 32-39.

[8]王祥,王泓萱.亚太教育改革及研究三大浪潮之演进[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9 (2): 1-11.

[9]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外语界, 2002 (5): 35-41.

[10]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 问题与对策[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1]陶西平.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潮流指向[N].中国教育报,2013-12-17.

[12] KARAVAS D E. Teacher identifi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FL innovation in Greek public secondary schools [J].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1995, 8(1): 53-68.

[13]刘桦.论英语教师信念体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93-98.

[1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5]张梅.大学英语课程通识内涵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146-150.

[16]李亚.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1): 168-169.

[17]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4): 609-617.

[18]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 206-210.

[19]张绍杰.外语教师角色与学习型教师[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11): 88-91.

[20]夏纪梅.教材、学材、用材、研材[J].外语界, 2008 (1): 29-32.

[21] KOGAN M. Educational policy making: A study of interest groups and parliament [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75: 57-67.

[22]寻阳,郑新民.十年来中外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 2014 (1): 118-126.

[23]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 2007 (6): 133-137.

[24]陈文存.论外语教学中的理念[J].外语界, 2005 (6): 11-15.

[25]孙德坤.教师认知研究与教师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 2008 (3): 74-86.

[26]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 2002 (4): 27-35.

作者:毛帅梅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论文 篇3:

以本为本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探讨

摘要: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要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它是保障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理念,在大学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英语是新世纪大学生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无疑需要与时俱进地深入实施“落地”的战略布局。在“以本为本”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发展目标,实现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以本为本;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措施;探讨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多,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育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学英语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思维、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对偏低,应试教学倾向相对单一的问题根深蒂固,在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仍然根植于教育系统。为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多所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践行“以本为本”掀起了推动改革发展的热潮。“以本为本”理念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的发展,使得高校的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英语教育也是如此。大学英语以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为目标,从定义“以本为本”的含义入手,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对于提高英语课程的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有意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本为本”科学教育理念的内涵

新时期本科教育工会大会召开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政策,大学教育工作者们也基于“以本为本”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稳步推进,理论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理论指导和实践上存在一定偏差,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以本为本”的认识不够全面,限制了大学实施“基础导向”的教育理念。综合来看,“以本为本”至少包含两个具体方面。

首先,确立本科教育的基本地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庞大,由大专、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组成。这些层次的形成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与高等教育的基础密不可分,而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是本科教育上下延伸的结果。同时,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教育的质量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水平,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本科教育建设决定着能否实现我国大学建设战略的最终目标。因此,“以本为本”意味着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为高等教育整体打好质的基础。

其次,培养人才就是要明确大学的核心是提高素质,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和教育、科研能力、国际交流、文化传播和传承等多种功能,其中人才发展是根本。“只有培养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说是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能力是关键,大学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教育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培养中心为轴心,统筹学校各项职能和任务。

2坚持“以本为本”教育理念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1“以本为本”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改革优化教学方案

“以本为本”提出了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基于“以本为本”的科学含义,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多才多艺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劳动力培养目标的共识,支持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中,也要注重在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好的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大学英语教育的重心必须从培养语言技能转向培养语言应用技能。必须具有包容性,以促进知识及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将扎实的语言知识与优秀的知识相结合。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语言沟通能力强,知识面广、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改革和优化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是促进国际交流的基础,应该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让学生学以致用。从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来看,“应试”英语不在少数,很多学生考试成绩高,但不会用英语交流。在“以本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语能力为目标,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竞争力,更好地体现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时,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最能体现应用型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2.2改革英语教育内容,培养沟通能力

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重点是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以及语言交际和运用的训练。以“以本为本”为理念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应强调大学英语教育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考虑提高英语基础能力以及实际运用交际能力,最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一方面,要考虑整个大学、初中、小学的英语教育体系,让各个阶段的英语教育都有更明确的目标和内容,使英语教育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人才培养全過程。通过课程设置为支持系统完成教学内容并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必须不断更新,使其多样化、实用性及趣味性强。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通过教育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对高校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育的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英语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对学生在思考和创新能力上的培养,所以大学课本应考虑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需要。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下功夫,大学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比例,例如在通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加以培养,通过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听、说、读和写能力。另外,专业英语主要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也要鼓励那些英语基础好同时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选修专业英语内容,让英语的价值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

2.3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和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

高校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使课程和教材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在此基础上,在推进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构成,建立具有高尚品德和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鼓励英语教师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给英语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的机会,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建立能够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技能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和教学能力。所以,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的能力,从而为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教师要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同时发力。其中硬件以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设备方面为主,软件主要包括师资力量、人文等教育资源。对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大学英语教育要求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强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语言实验室建设,使学生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和语言环境进行广泛的教学活动,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与计算机的应用互动。通过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可以全方位的接触和学习英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也是英语教育“以本为本”改革的具体体现。

2.4改革培训和考试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考试测试可以作为评估和衡量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学活动中的动机和质量监控,多样化大学英语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发展综合技能。教师学生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和丰富其他课程以及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大学英语考试,尤其是一些大学的水平考试,只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对语言技能和运用方面还远远不够。随着我国英语教学理念向“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迅速转变的大趋势,大学英语考试必须科学合理的结合语言知识与创新能力进行。大学英语语言应用无论是普通课堂考试、期末考试,还是评级考试,都应以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目的而进行实际落实。

结语: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创新是教育目标的基础,也是实践创新的基础。 “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大学英语教育要坚持贯彻“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促进整体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梦晓,周继良.“以本为本”的学术解读、现实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探索,2021(03):43-48.

[2]李薇,申小玲,王磊,黑新宏,鲁晓锋.基于以本为本理念的专业建设创新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20(02):87-93.

[3]陈芸芬.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06):184-187.

[4]王强,姜莉,李雯,张鹏,李荣.“以本为本”背景下高校教师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19(02):68-69.

[5]陈佳龙,马璐妹.“以本为本”推进地方院校本科教育创新[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04):52-54.

作者简介:雷蓉、1980.06、女、汉族,广元,本科、讲师、英语教育。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646000

作者:雷蓉

上一篇:高一演讲稿(精选2篇)下一篇:大学生礼仪(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