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危机管理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高发,气象灾害对嘉善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為切实保障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嘉善县气象局在县委县府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以“防灾就是维稳、减灾就是增效”为理念,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监测预报和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为平安嘉善、生态嘉善、“两美”嘉善提供优质气象保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气象灾害危机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气象灾害危机管理论文 篇1:

气象灾害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本文以河北为例系统地分析了气象灾害管理的必要性,气象灾害管理的要素、原则和模式,根据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特性,结合河北“7.21”特大暴雨的实例,查找河北省气象灾害管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气象灾害;灾害管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综合减灾;风险管理模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软科学研究专项目;河象灾项目名称: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评估方法的研究;项目编号: 19455418D

1 做好气象灾害管理的必要性

据初步统计,自从1991年以来,全球突发性自然灾害已经造成超过280万人死亡,8亿多人受灾,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2010年到2017年間我国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到每年4000多亿元,约占我国每年生产收入的6‰。气象灾害作为最重要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70%。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稳步推进现代化是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目标。我国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水平跟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十二五”期间,我国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发态势,突发性、异常性、反常性更加突出,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据国外统计机构调研,灾前防御战略投入和减少灾害损失的效益比可达1∶7,因而,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不断提高我国防灾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逐步提高我国的救灾和灾后重建能力,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2 气象灾害管理的要素

气象灾害管理包括气象灾害管理主体,气象灾害管理客体,气象灾害管理过程以及气象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四个基本要素。

气象灾害管理的主体是指组织气象灾害管理活动,履行气象灾害管理职能,反映气象灾害管理本质,直到形成整个气象灾害管理本体的能动性的主导要素。2012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为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揭牌,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实现了由单一部门防灾向综合防灾减灾的转变。省、市、县三级政府和重点乡镇建立了常态化运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办公室,设立了相应的联络员,扩充了防灾减灾专家组,建立了信息共享、联合检查、共商应急防御措施等制度。在与气象灾害抗争的过程中,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逐渐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实现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履行了气象灾害管理的职能。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一项涉及到全社会的工作,所以,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不仅包括气象部门的管理人员,还包括每一位群众,他们作为气象灾害主体的重要成员,既要承担起监督他人减灾行为的责任,也要有提高自身的减灾意识和防灾能力的自觉性。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信息员覆盖全部行政村,并逐步向重点自然村和城市社区延伸,气象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微信、微博粉丝组织的气象灾害防御志愿服务队伍日渐成规模,气象灾害防御向全民化防灾减灾更进一步。

与气象灾害管理的主体相对应,气象灾害管理的客体是灾害管理的接收者,是气象灾害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作用的客观对象。气象灾害管理的客体范围很广,包括减灾活动中所有的资源,防灾过程中政府或者社会投入的资金,气象灾害发生过程中有关的数据等。例如,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以及各成员单位中的专业人员都是气象灾害防御中的客体。

气象灾害管理过程是指气象灾害管理的主体通过气象灾害管理的客体完成气象灾害管理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组织、指挥、协调等过程相互作用,每一项气象灾害管理的过程都发挥其作用,完成气象灾害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功能。

气象灾害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是气象灾害管理的有力工具,是实现管理功能的核心。气象灾害的立法和相关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使其行为符合气象灾害管理总体以及政府和部门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分灾种防御办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办法,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体系等。河北省在成功应对2012年“7·21”暴雨之后,在《河北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出台了全国首部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政府规章——《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之后又相继颁布了《河北省暴雪大风寒潮大雾高温灾害防御办法》和《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并制定了《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要求》《尾矿库降雨气象服务规范》等5项地方标准,涵盖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应急预案和防御标准四个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制度的颁布和推行,使气象灾害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更加充分,气象灾害管理主体的主导作用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

3 气象灾害管理的原则和模式

气象灾害管理是一项跨部门,跨学科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气象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气象防灾减灾过程中,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综合指导,政府和气象部门针对灾害要素进行会商,气象灾害管理具有综合减灾的原则;气象灾害管理与一般性的社会工作的管理不同,防灾救灾工作的投入量巨大,但是管理所期待的效益并不能立即显现,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所以,在进行气象灾害管理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科学筹划对灾害的管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气象灾害管理具有准备性的原则;在气象灾害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都需要有人力、物力、财力作为支持,需要多种技术手段的配合以及法律手段的保障,气象灾害管理部门需要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各种因素和行为,使灾害管理工作实现减灾救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气象灾害管理具有可调控的原则。

目前,气象灾害管理有两种较为成熟的模式,灾害危机管理模式和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灾害危机管理模式重在灾后恢复和重建计划,灾害风险管理模式重在灾前的防御。灾前进行系统的准备,制定减灾措施和程序,降低损失严重程度,对于气象灾害管理,预防和控制是成本最低、实施最简便的方法。

4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特性和实例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着重于气象灾害发生之前的防灾准备,制定适时的程序(包括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气象灾害风险的分析评估等),将不可控的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尽量降低。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制度规范和修订,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救灾过程的保障工作,灾后重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评价等几个主要方面。下面从河北省的一次强暴雨过程中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流程。

2016年7月18~21日,河北省出现了强暴雨天气过程,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及《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全省各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及指挥部办公室提前部署,全省气象部门建立了重大气象信息报送主要领导机制,主要负责人与政府领导保持点对点的直通式服务,并及时召开了视频会议。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發布系统第一时间向重点防御单位责任人和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院发布各类预警信息292万条。18日随着雨量增大,省指挥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9日逐步升级为三级、二级应急响应。

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分析实况和暴雨灾害风险影响,通过多渠道,及时跟各个部门联络收集灾情信息,并于19日和20日制作发布了2期《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22日制作了《河北省气象灾害监测专报》,对此次过程雨情及对各行各业造成的影响损失进行了总结评估。降水结束后,及时完成全省各地市暴雨城市内涝损失调查表的搜集上报工作,并及时奔赴重灾区调查灾情。

此次暴雨过程平均降水量为156.2毫米,高于“96·8”暴雨的122.4毫米和“7·21”暴雨的60.2毫米,仅次于“63·8”暴雨的321.4毫米。降水大值区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区,全省有2594个站出现暴雨,有517个气象站出现了特大暴雨,占河北省特大暴雨站数的79%。其中,100毫米以上降雨影响范围达11.5万平方公里,覆盖了全省61%的面积,超过“63·8”暴雨。针对此次重大暴雨,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提前部署,协调联动,启动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利用全省5000余个气象站,水文站等地面观测站,京津冀地区的7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及风云等各类气象卫星监测天气变化,两次召开视频会议进行会商。通过突发预警信息系统第一时间向各重点单位和信息员协理员等发布信息292万条,及时传播预警信息,为社会公众及时防御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5 建议及努力方向

“7·21”暴雨中,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有效利用指挥部办公室建立的针对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负责人、气象员和气象信息员的预警“叫应”机制,及时提醒相关人员查收预警信息,做好了防范和应对工作。但预警信息发布体制还存在短板,尚未建立高效的全网发布机制,在边远地区、建筑工地等地存在盲区。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应该及时完善信息传播机制,加强做好与各成员单位及各市的指挥部的互联互通,加强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为气象灾害管理工作做好数据支撑。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对象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基于气象灾害风险的管理,既要保障安全又要利于发展,赢得长期的最大利益,任何单一部门都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气象灾害风险管理需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各个部门,巧用全社会的力量,达到完成防灾减灾的目的。同时,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涉及国家、流域、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等不同层次,各个层次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从制定法律法规,到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既需要从上到下的推动和指导,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和提高,所以,必须建立起良性的运行模式和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孙玉龙,张素云,赵铁松,陈小雷.河北省“7·19”特大暴雨灾害评估和分析[P].中国水利,2018,(03).

[2]张红月.自然灾害事件的数据依赖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

[3]李海宏,吴吉东.2007-2016年上海市暴雨特征及其与内涝灾情关系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8.

[4]孔锋,吕丽莉,孙劭,王品,辛源.地球工程对中国极端降雨致灾人口风险的影响研究[J].灾害学,2019,(01).

[5]周洪建,汪明,胡心佳,袁艺.年度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及其应用——以湖南为例[J].灾害学,2019,(01).

[6]石丹,罗通均,耿刻靖.董瑞.水城县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南方农机,2019(13).

[7]武麦凤,王旭仙,胡淑兰,刘欣.陕西省城市气象灾害及防御[J].陕西气象,2004(02).

[8]范瑞光.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防御城市气象灾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4).

[9]洪文平,周浪,付智斌.加强鹰潭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05).

[10]胡晓梅,钟琦.城市气象灾害监测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11]王晓生,张锦镔,姚健,谢国林.乐清市城市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3).

作者简介:刘庆爱,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自然灾害学。

作者:刘庆爱 刘浩 张娜 祁雪飞 张静

气象灾害危机管理论文 篇2:

关于气象灾害社会防御和政府提升灾害治理能力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高发,气象灾害对嘉善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為切实保障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嘉善县气象局在县委县府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以“防灾就是维稳、减灾就是增效”为理念,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监测预报和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为平安嘉善、生态嘉善、“两美”嘉善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现况的对比,引出当前嘉善气象灾害社会防御和政府灾害治理中出现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提出建议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

关键词:气象灾害;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防御

引言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以及嘉善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气象灾害对于嘉善经济布局、农业生产、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据统计,嘉善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的90%以上,相当于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3%。而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一次良好的气象预报服务可以使咋还损失减少20%-40%。随着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三区一园”总规划建设地不断迈进,社会对气象灾害科学防御和政府对提升气象灾害“善治”能力面临着新的需求和要求。

1国内外灾害防御情况

1.1国外气象灾害防御情况

世界各国对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高度重视。据统计,有美、日、中等21个国家制定了防灾减灾计划,积极响应联合国发布关于自然灾害防御的《兵库宣言》及《兵库行动计划》(2005年)。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体制机制上形成了一套从法律保障到全民参与的科学治灾模式。

(1)灾害管理模式与防灾法律体系建设。发达国家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个专司减灾的机构,由政府首脑担任领导,政府中各相关业务职能部门也参与灾害应急管理,这种体制确保了应急决策的效率和重要资源的快速调配。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完善,防灾法律法规已相当健全,不但制定了国家层面防灾减灾基本法,还制定了对本国影响较大的单灾种和地域性防灾法律。

(2)防御规划与资金保障机制。进入21世纪后,灾害防御规划更是倍受重视。发达国家的防灾规划形成从粗到细,环环相扣的规划体系,切实做到按规划防灾。在防灾资金保障方面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在防灾基本法中明确规定防灾投人额度,保障日常应急准备和国民技能提升。

(3)社区防灾能力与志愿者队伍建设。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志愿者队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防灾生力军。各国通过政策倾斜和投入志愿者建设经费来支持非政府防灾组织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机制。志愿者大量参与社区的减灾备灾活动成为防灾体系建设中突出的特色。

(4)防灾教育与培训。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防灾减灾教育与培训工作,在注重强化政府官员的危机管理意识的同时,不惜花费巨资对国民进行经常性的危機意识教育和培训,防灾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依托高科技,重视体验教育。

1.2嘉善县气象灾害防御情况

近年来,嘉善县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颁布嘉善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出台《嘉善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嘉善县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嘉善县霾天气应急预案(试行)》、《嘉善县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计划实施方案》和《嘉善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2007年起,政府着手建设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开展全县基层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乡镇、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等建设。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嘉善县已初步建立起“网格化”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立了涵盖所有镇(街道)的气象协理员队伍和所有行政村的气象信息员队伍。2015年,县气象局与嘉安救援中心合作,成立全县首支由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志愿服务队伍。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的支持协助下,嘉善县的气象灾害防御在政策保障、组织建设、部门协作、社会响应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初步建立,气象灾害的社会防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但与“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和“美丽嘉善”建设中提出的民生保障目标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政府灾害管理机构运作效力略显乏力。2013年县政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但缺少实体化的运作机构和机制,在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时,往往存在着“运作效力略显乏力”的现象。同时,政府层面往往对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高度重视,对中长期灾害性天气(春、秋季连阴雨等)、局地性灾害、突发性灾害等往往举措不多,部门协调机制不畅,经常存在政出多门,相互不协调现象。

(2)统一的防灾减灾基础信息平台不完善。各级气象部门作为各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发布平台运营单位,嘉善县于2013年在县气象局搭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县政府出台《嘉善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但从值班、机制执行等整体运行仍不顺畅。县气象局根据要求于2014年起搭建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指挥信息平台,对有关防灾减灾职能单位基础信息进行共享整合,以便各级政府科学决策,但从整合的效果来看,部门资源共享还不全面,全县防灾减灾基础信息仍很薄弱。

(3)部门联动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县气象局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共研、联动相应”为合作宗旨,加大与县级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先后与交通、环保、邮政、民政、农经、水利签订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目前,部门间已经开展了一些联合会商、联合下乡指导等初步合作,但整体联动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一些职能部门随意引用和转发省市气象信息、有关部署和外地媒体信息,没有本地化适用处理,造成社会在灾害防御上产生不必要的错误判断,影响政府公信力,需要在资源共享、技术共研、组团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合作与联动。

(4)气象灾害公众自主防御意识与能力缺乏。随着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傳普及,社会公众的气象灾害自主防御意识和能力得到一定提升。以今年“灿鸿”台风防御为例,在县气象台全网发布强台风警报后,嘉安和尖峰等民间救援团体积极参与抗灾救援,不少市民也主动加入“抗台防洪志愿者”队伍开展平安巡逻和应急疏导,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政府在灾害防御中的责任。但从基层整体情况来看,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群众作为防御主体,对于自主防御灾害的意识依旧淡薄,“等着政府上门、靠着政府安置、想着政府救济”的思想依然普遍,造成政府“搭台并唱戏”,群众“看戏”的现象,是政府成为“无限责任”的政府。

(5)气象预警信息传播能力还需加强。随着嘉善县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目前嘉善县气象信息的传播形式有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电话声讯、气象显示屏、气象微博、气象微信、天气网等多种渠道,气象信息的覆盖面有了较大提升,在常规气象预报、预警传播和决策服务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在面对短时突发性气象灾害时却显得“力不能及”,需要进一度加强基于新媒体、新通讯技术手段上的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3有关措施和意见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气象灾害防御事关国计民生,必然要求党委政府主导推动。一方面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推动各地应地制宜建立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效覆盖,加强与防灾减灾有关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管理。同時,建立由县长负总责、分管副县长具体抓、相关部门参与的由政府牵头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以专题或合并召开等形式举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部门协调会议,常态化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加强以预警先导的全社会响应机制建设。加强《嘉善县极端天气灾害防御规则(试行)》(善政办发[2015]47号)的贯彻落实,加快建立分灾种分等级的气象防灾减灾部门和社会的操作细则,针对学校、危化企业、交通运输、旅游等重点行业与单位,分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中小学停课、企业停工、县域交通管制、游客安全疏导等防御细则和要求。通过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响应机制建设突出政府及各部门在灾害防御上的规划部署和灾害影响决策、评估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强化社会公众、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体责任。

(3)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应对灾害的防御知识普及。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纳入镇村等基层干部学习培训体系,促进基层防灾减灾一线干部对必要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气象科普常识的了解,切实提升基层在灾害防御的决策指挥能力。加强对面向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规划和投入,从媒体宣传与知识下乡、学校教育等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满足社会群众对气象灾害防御必要知识的知情权,培养民众防御气象灾害的自觉性,促进社会群众自身防御主体责任的有效落实。加强对危化企业、学校、景区等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应急准备工作认证与管理,从社会责任落实和保险理赔等政策措施上加强引导。

(4)加快防灾减灾相关社会组织培育。随着政府职能的深化转变,社会组织将成为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社会“治理”能力进步的重要体现。应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指导,鼓励、引导、孵化、培育,鼓励、激励志愿者、专家联盟、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或社会组织参与气象防灾减灾行动,引导发展相对成熟的专业社会组织入驻嘉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培育并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基层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培训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5)加强防灾减灾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必要的信息资源是科学防灾减灾决策的基础。应加强防灾减灾部门间及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依托气象防灾减灾决策平台,继续加强与防灾减灾有关的全县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对防灾减灾各部门在基层镇、村(社区)的信息源整合,可通过基层镇、村等有关机构、人员、职责等优化整合,统一各部门基层数据来源,避免多头上报,既不利于工作效率也易造成数据不统一、质量不高,影响科学决策。加强公共信息发布资源整合,更加明确公共发布资源在灾害监测预警等信息发布传播中的职责,促进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等依托更多的平台,更及时广泛传播。

结语:气象灾害防御,不能指望“天帮忙”,也不能仅靠“父母官”,应当在政府主导协调之下,部门联动部署之下,群众百姓参与之下,以全社会之力共防共抗。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以及政府气象防灾减灾体制不断完善,气象科技将在防灾减灾中发挥趋利避害的重要作用,也定将为建设平安嘉善、生态嘉善、“两美”嘉善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作者:张漪俊 李明

气象灾害危机管理论文 篇3:

解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摘要】气象灾害是最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每年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超一千亿元,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本文嘗试对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等来进行浅析。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急处理

气象应急管理是在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产生发展的,历史不长,但是涉及到很多部门,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完善和解决。

1.气象灾害应急处理面临的挑战

1.1管理体制需完善

在目前,很多地方都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不过工作人员多半身兼多职,对应急指挥机构的设置以及职责的确定都不统一,形不成有机整体,影响了气象灾害的工作效率。气象应急机构各级部门及成员间的只能交叉,不仅越位,还存在缺位,尚未形成统一、协调和灵敏应对机制。

1.2应急工作机制需进一步优化

虽然我国的气象局与相关的部门建立了双边合作协议,对气象灾害能够做出一定的应急防御响应。但若灾害同时发生,且灾害强度较大,影响的范围较广泛,这时双边合作机制在应急中所表现出的效率较低,响应不到位。在部分环节上,如突发事件隐患的排查,信息的报告,监测和预警以及应急措施等还缺乏有效的衔接。对相关的气象灾害的预报,或者是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能进行深度和针对性的分析,制约了气象应急的社会和公共服务管理。

1.3需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一方面,缺乏国家专项应急预案,由于社会约束力不强,导致应急预案的缺位,形不成应急合力。另一方面,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备,一般情况下省气象局的应急预案仅仅针对于重大气象灾害。缺乏相关突发气象保护服务及重大气象保障预案,需加强地级及县级等基层的应急预案体系的相关建设。另外,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和针对性欠缺,尤其是启动标准较为笼统,职责处置不清。最后,预案间衔接不够,无法有效进行应急联动响应,加之宣传演练不够,缺乏各单位以及部门、行业、区域之间的综合性应急演练。

1.4需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和体系

全球气候变暖,突发气象灾害不但频率高,而且强度大,气象监测无法满足灾害预报的精细化和突发性的需要,亟待建立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需建立具针对性的影响评估和预评估系统,需改进传统气象预报系统,向气象灾害预报推进。尚未建立基本业务系统灾难备份,一些相关气象突发事件没有足够的应急保障能力。预警体系不具备通常的及时发布渠道,尤其灾害的及时警告,不能及时引导群众在灾害来临前做出反应,得不到即时警告。应急物资、人力和财力等保障系统不健全,无法提供即时的、准确的信息进行调配。

1.5需完善气象应急管理制度

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缺乏信息方面的汇总联动,缺乏综合的协调指导,在处置服务方面也存在不全面、不规范的管理。另外,制度的不够明确,措施的不够具体,没有科学的方法等,都影响着应急管理的创新、激励体制等的形成。

2.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加强

2.1加强相关气象灾害预警工作

防灾和减灾的重点在于预防,必须提前做好预警工作,才能有效减少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把预警工作看成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第一要务,并且抓好抓实。虽然说我国的气象部门对气象的灾害预警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还需要对灾害预警的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尽量实现短期预报、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等无缝隙滚动订正。对预警的领域也要进行拓展,做好降水预报,开展积涝预报,提供有效的交通调度辅助信息,做好防御气象灾害可能性灾害工作。

2.2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警示系统

有效的预警,必须建立在能够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快速的传递给单位和人民的基础上,但是,这是我国目前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雷雨大风、龙卷风等, 由于其预警时间短, 及时传递出预警信息是关键。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通过各级电视台、广播等,来进行实时的插播,通过手机或者网络的群发,或者是在城市中设置气象预警的警示液晶屏等,都是一些比较现实的警示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来实时发布预警信息,扩大其覆盖面。政府应对建立气象灾害警示系统给予大力的支持,须制定和完善相关防灾救灾法律体系,通过立法解决相应问题。

2.3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

气象灾害发生前,对应当采取什么行动规避风险进行规定。目前,对如何防止台风和洪涝,各级政府或相关的部门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有效措施,部分也已经建立的应急预案。不过,在预防其他的气象灾害等,其相关的应急预案目前还是空白。近些年来,因雷击造成的死亡人数逐年增加, 这说明,继续增强对人民群众的防雷科普宣传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应急预案的制定,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时间、地点或者是强度上,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但是必须极力预防,根本上杜绝侥幸观念的存在。

2.4对抢险救灾的机制进行完善

这方面, 我国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仍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明确协同的机制,以及响应的抢险救灾方法和程序等,避免在灾害中的忙中出乱、多头指挥或无人指挥等现象。提高防灾的能力是国家的根本大计。但城市不可能无限地提高防灾能力, 需根据各地的气候进行科学标准的制定。

3.总结

气象灾害的应急的预警和方案在任何一种情况之下,都是必要的,长远来看这是一项效益高于投入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曾国平,许峻桦.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郎佩娟,王传宏.论我国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

[3]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2007(03).

作者:葛玉芬

上一篇:优秀班干部申请书(精选2篇)下一篇:节能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