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习实习报告

2022-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习阶段必然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你必然会有很多的感想,通过实习日记的方式把每天的感想和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及时记录下来吧!这对于我们回顾实习阶段,进行实习总结具有很大的帮助。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记者实习实习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记者实习实习报告

智库报告的写作逻辑与记者的转型挑战

内容提要在西方国家,记者是除官员、专家、学者之外的重要智库成员,而在中国,媒体型智库发展处于刚起步阶段。对于记者而言,转型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挑战?本文从一名记者参与智库报告创作的经历出发,从四个方面给出了思考。

关键词媒体型智库智库报告记者转型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鼓励中央重点新闻媒体等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媒体型智库成为中国智库建设热潮中十分重要的一股力量。

中央媒体中,新华社已经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光明日报》已将智库建设列入报社战略布局,确立了“智库化办报”的发展思路。人民日报社旗下人民论坛杂志社定位为“智库型全媒体集团”,并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设“人民智库”频道。

2015年前后,媒体办智库已是行业的一个趋势,记者该如何适应这次行业变革?媒体型智库的分析师到底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从记者到分析师,表面上看是最终呈现结果的文字差异,比如体例、篇幅、文风等等,但这些差异的背后是两种逻辑思维的切换。作为海洋领域记者,笔者以分析师的身份参与了《2016东亚海洋经济发展分析报告》的主创工作,以及《中国主要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评价(2016)》《2016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等智库报告的创作、编辑工作。笔者将结合参与这几份报告的经历为出发点,浅析记者转型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视角:做好感知“天气”的温度计

在美国,智库被誉为政治的“第四权力”,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等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具有广泛的政策和公众影响力。从这些智库的研究报告来看,其关注的话题往往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

视角,是记者写作智库报告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李克强总理在文莱出席第1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峰时会提出,“深化各领域合作,中方将考虑建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到2015年底,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这种国际的合作机制如何建立?研究的角度可以有很多,但是如何在海洋局势敏感的背景下充分阐释合作共赢的理念,这是一个关键,这也是最终选择聚焦海洋经济的核心考量。

当然,视角选择的另一大主因是对于自身资源优势的整合,这也是媒体智库独特的优势之一。2014年3月24日,新华通讯社与国家海洋局签署《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组建“海洋发展智库”,吸收海洋领域和经济领域的专家,为中国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综合内外部因素,最终呈现的《2016东亚海洋经济发展分析报告》第一次系统地对东亚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产业政策以及区域间合作做了较为客观而系统的梳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告发布之前,笔者专门组织一次专家论证会,邀请了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海洋局、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对报告提意见,在专家组最终的评审意见中,特别强调了报告独特、新颖的视角。

二、框架:逻辑严谨、判断独立

智库是一个生产思想的地方,智库报告就是传播思想的载体,“自圆其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具体到报告写作上,首先要有一个分析的框架,比如《2016东亚海洋经济发展分析报告》的框架分为序言、第一章“东亚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第二章“东亚海洋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第三章“东亚海洋经济合作进展”、第四章“东亚海洋经济现实问题与发展趋势”、第五章“结束语”。报告用了约3万字篇幅层层递进地分析了东亚海洋经济的全貌,最终为东亚跨海共赢发展描绘框架性发展蓝图。

即便是从事深度调查研究的记者,写作这样的报告也是有挑战的。虽然记者在日常深度调研稿件中也会采用类似“现状、影响、原因”分析结构,但深度稿件与智库稿件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记者的稿件中往往缺少对策部分,而对策建议恰恰是智库报告的核心所在。《2016东亚海洋经济发展分析报告》第五部分从东亚区域层面、中国国家层面、以及东亚海上合作平台落地的青岛市等三个层面对于如何推动东亚海洋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此外,为了使得智库报告真正起到出谋划策的作用,报告以附件的形式专题论述了青岛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路径构想。

三、数据:绕不开的一道坎

在智库报告中,仅仅罗列个别数据很难使整篇报告的立论站得住脚。在《2016东亚海洋经济发展分析报告》中,涵盖了13个国家的海洋经济方方面面的数据,很多数据来源不同,需要数据处理才能实现可比性。对于大多文科出身的记者而言,庞杂的数据搜集和清洗整理是最基本的挑战。更严格的挑战在于数据的分析常常用到数量分析工具,在大数据的年代,掌握至少一样数量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这正是记者需要重点关注的。以经济研究为例,一名优秀的智库研究员至少需要掌握数据抓取、数据清洗、数据库管理、数学建模等技能。比如,2016年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在招聘智库研究员公告中明确提出“有SPSS、Eviews经验优先”。

《中国主要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评价(2016)》选择了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应用与创新环境四个维度,对青岛、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20个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成效做出系统评估,同样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

笔者参与了《2016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专家论证会,由于该报告包括7个子指数,涵盖38个评价指标,想要懂指标处理和指数集成技术方法,进而理解指数的含义并给出修改意见,没有一定的数学能力是很困难的。

得益于目前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记者自学成本大大降低,比如微信公众号“全球深度报道网”就专题推送过一篇介绍顶尖调查记者在数据处理中使用何种工具的文章。四、语言:接“地气”的特点不能丢

“接地气”是记者的优势,也是媒体智库研究成果的一大特征。越是专业性强的问题,越是需要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一般读者并不一定具有相关知识储备,因此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有些面向全球发布的报告,甚至应该把读者想象成只有六年级英文水平的孩子。

因此,《2016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通篇以全景式自描为主,将很多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的理论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同样,《中国主要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评价(2016)》在写作上也不追求看上去“高大上”的学术词汇,报告论述模式以阅读者的理解方式为依据,简单、直接。实践证明,媒体的语言优势是明显的。该报告的解读稿《比一比20个沿海城市海洋科技创新力》在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超过25万次。

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研究人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智库报告以浅显的语言转化,以受众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专业的观点。语言“接地气”的背后是大量的基层调研,而调查研究恰恰是记者的看家本领。

作者:曹杰

第2篇:报告文学《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的写作特色

内容摘要:“呼格案”的重审,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新华社记者汤计九年的坚持,成为这个案件昭雪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作家艾平用朴实、细腻的笔法将汤计这九年长征背后的辛酸、无奈、欢笑等娓娓道来,全方位地展现了汤计的健朗人格和高尚的职业操守,这是“法治中国”进程中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报告文学 《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 价值追寻 人物塑造 艺术表达

整整9年的时间,为了推动呼格冤案再审,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记者汤计先后写了9篇内部与公开报道,成为了八十四年来,唯一获得“新华社第001号”勋章的新华社记者。正是这样一位谨记“勿忘人民”箴言的尽职记者让同是草原儿女的作家艾平,抛开了以往擅长的散文写作,重温一个记者走过的九年长征之路。她曾在接受《呼伦贝尔新闻午间道》的采访中这样说:“因为汤计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政法部主任,在内蒙古工作了三十年,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博,如果把他所经历的事情写好,那就等于记忆了他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内蒙古的一些社会变化……”艾平担负着作家的社会责任,怀着真挚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作品中。

一.寫实——强烈的价值追寻

“报告文学是伴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近代报刊业的兴起而诞生的一种新兴非虚构文学样式,是一种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交叉性边缘文体。”具有新闻功能的报告文学,其反映新闻题材,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2014年“呼格吉勒图案”(下文简称“呼格案”)的再审,轰动了全国。其背后起着关键推动作用的是一个坚持了九年的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作为心系社会发展的人民作家、人民记者,艾平和汤计在推进“法治中国”变成现实的道路上不谋而合。艾平从这个角度解读了汤计的坚持——“更重要的是,这个案子成功了,就是中国死刑冤案重审的第一案,应该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司法进步的具体体现,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会产生正能量。”

呼格吉勒图父母漫漫9年才等来一纸立案再审决定书,再回顾近几年得到“纠错”的冤假错案,为什么真相有时会被遮蔽?作家艾平在看过汤计与《瞭望》杂志公开发表的《疑犯递出“偿命申请”,拷问十年冤案》一文后,写道:“法律剥夺一个人生命的过程越复杂,就意味着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张,更意味着冤假错案的几率将被降到最低。尊重和保障严格的司法程序,维护法律程序本身的独立价值,是最大限度避免冤案发生的根本途径,也是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

作家艾平用自己细腻的笔法把汤计丰富厚重的生命日记整理成册,呈现在诸多也许没有那么了解汤计的读者面前。她记录了汤计近三十年走过的路,也好似用自己手中的笔见证了内蒙古近三十年的社会变化。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认为,与其他文体相比,报告文学的作者更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社会责任感,更具有力挽狂澜、匡世济民的英雄主义情结。《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家艾平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背景下,用文学塑造典型人物,树立榜样,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同时,作品回顾汤计的记者成长史,较为完整地还原出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一个缩影,给予后世以启示,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二.求真——鲜活的人物塑造

“报告文学的人物性格既不是社会实体中的生活原型,也有别于经由深度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典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典型’——报告文学典型。”作家艾平在报告形象的塑造上显示了高超的技巧,从扩充人物背景、人物故事,运用细节描写等多方面入手,将人物形象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在体现人物事件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同时,也带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体验。

“记者是新闻领域里的英雄。”艾平牢牢抓住汤计“记者”的这一身份,在以“呼格案”为主要叙述事件的同时,充分扩展了汤计在记者生涯中的故事,让读者能更为清晰地看到汤计的职业态度。在第二部分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中,作家巧妙地运用语言描写,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人物心理细腻可感。细节描写的参与在塑造灵动的报告形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将琐碎驳杂的生活事相浓缩于具体的“胶片”上,映射出万象纷呈的大千世界,于有限的语符之中蕴涵尽可能丰厚的意味。艾平在实现汤计记者形象刻画的价值追求的同时,还从细微处充分体现着汤计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温热的心跳。比如在有关赤峰市三座店水库群体事件的调查中,面对惨遭政府毒打、见到新华社记者就跪地痛哭的乡亲们,“汤计管不住自己的眼泪了,他一一扶起跪着的村民,连连说,对不起大家,我们来晚了。”这一细节真实、有力地将汤计心里生命至上的原则体现出来,“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样一个有良知、有温度的记者在作家笔下变得鲜活起来。

汤计一生追求正义与真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身体出了问题,准备赴京检查身体的时候,却被一群老头儿围住了,他们见到汤计像是见到活菩萨一样,苦苦倾诉。“早上离开家的时候,妻子还在说,汤计啊汤计,你听点话行不行,可别继续破车好揽债了行不行?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拍着篮球跑一天不知道啥叫累,背上一袋麦子走十里八里不大喘气的汤计了……而此刻看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头儿们,汤计什么都忘了,他没有说话,却已经拿起纸笔,开始记录案情。”1999年,内蒙古农牧厅下属的国有农机公司改制,整体合并进了乌兰察布盟农机公司,乌兰察布盟农机公司也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政府答应,原来内蒙古农牧厅农机公司退下来的三十名老职工,一律走社保,政府负责交社保,计二百万元。可是这笔费用一直没有落实,所以这些下岗老职工,一直没有经济来源,成了儿女和亲友面前的乞食者。汤计是人民的好记者,也是妻子的好丈夫,他怕妻子担心,去调查之前特意“跟妻子请假,说当天就回来。”这样的描写聚焦到汤计的家庭生活中,让汤计的形象更加生动,同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北京治疗期间,正值乌兰察布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要去收回那座大楼,汤计无法到场督办,就安排了第二天去现场的记者,叮嘱他们带上照相机全程跟随执法人员,同时叮嘱同事:“要把发生的情况第一时间告诉我,出事儿我就推迟手术,马上发文给北京。”一位手上还扎着静脉点滴针头,即将进手术室的“患者”,在人民的合法利益面前,不顾个人安危,仍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社会正义。

在带病工作这样一个特殊情境下的作为,汤计高尚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里。这与上述专业素质极高的记者身份、遵守生命至上原则的普通人身份一道,共同支撑起汤计形神兼具的人物形象。

三.寻美——多维的艺术表达

《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运用小说化的叙述和描写,又不乏作家艾平独特的散文化的语态和笔调、诗歌式的情思和韵致。作家充分调用诸如比喻、反讽、对比、蒙太奇等修辞手法,在不同的叙事方式中彼此穿插、交相映衬,使作品读来波澜起伏。如,汤计第一次去采访张铁强所侦破的一个吸毒案件,当时张铁强给汤计的直觉印象是虽然说话直白,却心细如丝。可在提审一个女性吸毒者的时候,张铁强露出了他粗鄙残暴的一面,艾平这样向读者描述:“张铁强瞬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像抓小鸡似的把一个瘦瘦的女子‘咣’一下搡在了汤计面前。”比喻手法和形声字的联合运用,读来像电影画面般映入读者的脑海,让读者对几乎丧失人性的张铁强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同一个事件中,艾平看出汤计虽高大魁梧,“心肠却软得像草原上的流水”,这样的情形他看不下去,只好匆匆结束采访,不欢而散。诗意的表达凝结着作者对人民记者汤计的尊敬,也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汤计的铁汉柔情。

文中对于气氛的渲染十分精到,给人以真实的现场感和体验感。2005年3月,一个王姓木匠伪装成港商来到呼和浩特市,牵着市政府的鼻子签下合同,而工程却成为“烂尾工程”,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负责调查此案。这个时候“呼格案”正值推进艰难,汤计站在了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风口浪尖上。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写道:“一阵阵裹挟着废墟沙尘的风,在汤计的脚下盘旋。”被炸倒的市公安局和呼和浩特党政大楼废墟上的风,从侧面表现出当时汤计所处环境的险恶之势。

在2014年6月,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召开公检法三长会议,为“呼格案”平反做维稳预案,这时“呼格案”的重审,进入了十分关键的阶段,作者用极具表现力的比喻手法写道:“九年功夫,九年发力,呼格案的重审,就像一只时而冲锋、时而徘徊的足球,终于闯过一道道防线,来到了球门之前,现在就差临门一脚了。”如此形象生动的描寫,既渲染出“呼格案”重审进程的不易,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紧张感,牢牢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

从叙事角度看,作者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客观地展现了一个个牵动人心的事件在汤计笔下步步推进的场景,让读者沉浸在对过往的追忆中。汤计对于这些案件的报道,激发了社会对司法运作弊端的了解,有时甚至给司法建设提供改造的动力和重构的依据。汤计个人的努力虽微不足道,但是正义的基石。

在叙事结构上,本文以纵式结构为主。作者以汤计调查“呼格案”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和自然进程来行文。从1996年案件发生,到2005年汤计开始九年的调查,再到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判决呼格吉勒图无罪,作者有条不紊地围绕汤计的调查展开,推进文章的发展,让读者读来一目了然。在“呼格案”,以及其他诸多案件的叙述中,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人物不仅推动故事的发展,并且为作品的主要报告对象——汤计的性格品质、工作作风等加以强有力的印证。

综上所述,作家艾平饱含真挚的情感倾注在这一部作品中,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推动着中国法治化的进程,也充分激励着更多像汤计一样的有志记者继续追求正义和真相。这是一个时代的故事,这也终将被后世所铭记。

参考文献

[1]龚举善.报告文学的现代转进——从新时期到新世纪[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艾平.一个记者的九年长征[J].人民文学,2016年.

[3]汤计.一篇写了九年的新闻——新华社记者汤计报道呼格案的心路历程[J].中国记者,2015年.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李朱湘悦

第3篇:实习前教育对医学专科院校护理实习生临床实习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实习前教育对医学专科院校护理专业临床实习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20名护理专业实习生分为2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专人负责进行实习前教育。测定并比较两组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医疗差错的发生、带教老师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医疗差错的出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各种能力的提高及人际关系的建立、带教老师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P<0.001)。结论:实施实习前教育可显著提高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及人际关系的建立。

关键词:实习前教育;护理实习生;临床实习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是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水平的过程,是培养和锻炼护理实习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的第一步,更是护理实习生实现角色转变的初始阶段。通过临床实习,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服务意识,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熟练基本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护理人才。目前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重视,实习生在临床实习对医院护理质量临床实习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护理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对象。选择我校2012年5月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理专业实习生12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年龄为年龄19~21岁,平均(19.2±1.3);观察组年龄为19~21岁,平均(19.5±1.1)岁。学生在校上课的讲师、辅导员相同,年龄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1)评定方法:对两组学生在实习前教育培训前、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护理综合技能考核,包括动手能力、沟通技巧、基本知识、法律法规、服务意识及适应能力;对实习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结束后进行满意度调查。(2)培训方法:本届学生将于2012年5月下旬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于2012年4月下旬(进入临床实习前)开展实习前教育,由我校招生实习就业处组成团队指导。实习前教育课程共30学时,分5个模块,在3周内完成。模块一:实习基地介绍,增强组织纪律性。首先了解学生面对实习有何想法,再宣传实习医院环境,做好实习基地介绍,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和家庭、社会关系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医院,目前我校有60多家实习医院,分布在省内、长沙、广东、深圳一带。实习后期学生因面临找工作等问题不能安心实习,出现自由散漫、迟到、早退、随意请假等现象,针对实习中这些可能出现的违纪现象,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实习生管理规定》中相关条例,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服从医院和带教老师的工作安排,圆满完成临床实习任务。共3学时。模块二:医德医风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法律安全教育。通过对医德医风实例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求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实习初期,学生刚进入医院,带教老师主要让学生送化验单、铺床等简单工作,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学生要做到“三心”、“六勤”。“三心”,一是虚心:在实习过程中要虚心向老师求教,这样才能学到新知识、新技术。二是细心:医疗操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三是要热心:待人要热心,与医院带教老师、患者和睦相处,便于开展实习。“六勤”,即眼勤、耳勤、脑勤、口勤、手勤、腿勤[1]。实习中期,学生进行护理操作机会增多,要求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请带教老师指导。实习后期,学生初步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可能会进行单独操作,强调学生要遵守护理操作规程,不单独进行护理操作,未经带教老师许可,不得对病人及家属发表任何意见,严格遵守医疗保密制度,培养法律意识,对实际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分析、講评,积极预防各种医疗风险的发生。共4学时。模块三:护理礼仪训练。包括着装礼仪、形体训练、文明礼貌用语。要求做到言行举止端庄大方,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形象,不在病房开玩笑,不与病人或家属外出。共3学时。模块四:护患沟通与人际关系,树立服务意识。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指导学生应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完成护理评估和健康教育,并让学生亲自体验病人的真实感受,能够从病人的语言、表情、形态等方面了解她们的需求,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在实习期间,护生不但要注重护患关系还要学会处理与带教老师、其他护理人员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听从老师们的工作指导与安排,取得带教老师的信任,增加动手机会。共8学时。模块五: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老师按人体各个系统把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进行归纳、整理,强化基本知识复习,使学生理论上进入临床实习状态[2]。护理基本技能训练包括: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皮内注射、铺床、女病人留置导尿管、口腔护理等等。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时,指导学生在操作前、中、后自然融入护患沟通、人文关怀、同步语言告知和指导[3]。共12学时。

二、结果

两组学生在实习教育培训前及进入临床实习前护理综合技能考核成绩见表1,临床实习后带教老师满意度调查见表2。以上表格中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应组间均数x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近年来,医院病人满意度调查普遍显示满意度下降,其中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实习生引起的,实习生的素质也使带教老师感到不满。护生通过实习前教育后立即进入临床实习,从技能操作考核比较和实习带教老师满意度调查显示实习前教育非常必要。

1.组织纪律性增强,明确学习目的。通过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学生能够严格遵守学校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一般情况不请假,特殊情况书面请假并联系家长,便于学校和医院掌握学生动态,保障人身安全。实习过程中积极面对护理工作,学习主动性增强。

2.树立主人翁思想、提高主动服务意识。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实习生在医院的作用,并体现出自我价值,学生对工作积极性增加;转变了学生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态度,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了主动服务意识。

3.提高学生护理基本操作能力。通过考核显示经过实习前教育的学生护理综合技能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在临床实习中由于学生基本技能操作比较熟练,带教老师比较放心,在放手不放眼的前提下让同学们动手的机会增多。

四、小结

高职护理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实用型护理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3]。通过研究显示实施实习前教育可显著提高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及人际关系的建立;实习医院对学生满意度增加,由于实习生引起的医疗纠纷显著减少;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由此可见在实习前开展实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韦思明,戴玉英,蒋建平,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前教育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50-151.

[2]高卉,金延安,张文,等.医学生实习前教育和技能强化训练的必要性及其实践[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2):99-100.

[3]丁艳萍,王一博,张玉红.在高职护生临床实习前开设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2):547-548.

作者:刘静

第4篇:实习记者实习编辑实习报告

实习对于我们这些即将四年大学生活,即将走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次毕业之前最为重要的励炼,实习记者实习编辑实习报告。

习惯了四年从教室到食堂再到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习惯了最为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习惯了简单快乐;习惯了简单的悲伤;习惯了校园中的一切……而这时,我们要离开所有这些我们所熟悉的事物,离开这一切平静的。毕业了,我们,必须去独自面对外面世界的喧嚣。

我的理想,可能说是幻想,是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在07年参加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时候,我也为自己规划这样的职业。记得我当时把我的5年职业发展路径定为3个阶段,而这第一个阶段就是成为一名国内新闻的编译。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实习工作做是一名产经新闻的实习记者、实习编辑。这样的实习工作虽然让我的英语专业无从用起,虽然,之前的我对产经新闻几乎“闻所不闻,看所不看”,但是,我依然珍惜我的实习机会。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件工作,都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我们在校园不曾接触的东西;任何一位在单位的前辈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亮点。

在3月9日上午结束了我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考试——英语专业8级的考试之后,我只身来到了北京,来到了这个我的很多同学都向往的,都渴求可以今后工作的地方,来到了这个人多车多,我一直并不喜欢的地方。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看着车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告诉自己:有一种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了我的实习单位《消费日报》社。这是中国轻工业协会下属的一家政府性报纸,我们的文章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给政府部门、给相关轻工企业看的,我们任务是给他们提供最新的产品信息,提出产业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后来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与我背靠背坐的姐姐告诉我的。

我不知道我其他朋友们实习情况是不是顺利,但是,我的实习生活在最初的阶段,可以用“迷茫”两个字来概括。实习的第二天,单位就给我配备了一台电脑,起初是欣喜,而后便是迷茫了。除来乍到的我,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前辈们,似乎各有各的事情。报社的工作似乎不同于其它,灵活性和独立性更强。因此,这个时候得我更无助。我就这么无所事事的上上网,聊聊天,把所有网站的新闻看一个遍……这样清闲的日子,让我心慌。我反复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甚至对于所有坐办公室的工作开始排斥,这样的清闲,我会崩溃。

经历了最初的迷茫,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就这样碌碌无为下去。如果仅仅是为了实习鉴定,如果仅仅是为了几句评语,如果仅仅是想要一个那出去好看的公章,我不需要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要的,是真正的收获。

于是,我开始了一段“痛苦”的经历。为了尽快适应自己所在的部门,我开始了每天查阅各种经济新闻的日子。枯燥,厌倦,概念模糊。以至于那段时间,一见到报纸,我都有种想吐的冲动,实习报告《实习记者实习编辑实习报告》。满脑子全是什么又涨价了,什么新的劳动法实施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下降……这些之前我绝对不可能去问津的经济新闻,如今成为了我每天的“必修课”。而从前习惯性阅览的文体新闻网站,都转变成了经济网站。

同时,由于并非新闻专业,因而对于各种新闻文体没有明确的概念。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什么又是言论?我真的有点儿一头雾水。于是,我上网搜集有关新闻专业知识的资料,听从前辈的指导,收集不同种类报纸的相关文章,将其分批分类。从最基本的模仿开始。

实习的日子,让我最先明白的是严谨。一篇最简单不过的300字的消息,却也包含着5W____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5个要素缺一不可。一篇最简单的消息,也不能忽视掉她最起码的格式:要注明“本报讯”,后面紧跟着是记者的名字,而且,记者的名字一定要用括号“括”起来。我在这里阐述这一点,只是想说明,不管一篇新闻稿是大是小,他的严谨性都是不变之处。在学校的时候,经过学生会几年的砺练,让我坚信一句话:没有什么事情小到不值得我们去挥汗,也没有什么事情我们尽了全力还不能做好。

另外,我们作为轻工业联合会下属的,主管轻工行业的政府性报社,经常会应邀出席各类轻工业产品的发布会,论坛等活动。之前,总是觉得可以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某个会议的现场,是无尚的荣耀。而当有一天,我们头走到我面前,交给我一份邀请函和一个写好了地址的信封之后,我的第一次会议到来了。

首先要做的,是从偌大的北京城中找到我要达到的地点。查清查具体的往返乘车路线,避免初来乍到的我“迷失”在这样一座融合古今的城市。然后,整装待发。

我的第一次会议,是新浪房产推出“乐居”理念的一次峰会。在一个商贸中心其中一家5星级酒店举行。一路询问之下,来到会场,有一种“蒙”的感觉。精致的会场,满是西服革履的嘉宾,耀眼的闪光灯……在签到处换取了“媒体”的出入证,掩饰着内心的喜悦,佯装镇定的步入会场,在媒体专区坐下,像模像样的拿出我的“采访本”,却不知道该记录些什么。翻看着在签到处领到的峰会新闻稿,试图从其中找出一些端倪,不至于到会议完全结束我依然处于“混沌”状况。而这时,开始有人不停地交换名片。我的心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不安。名片?我现在是变不出名片的,可是我总不能说:“不好意思,没有”吧?这样的不安之下,耳边一个声音响起:小姐,请问可以交换一下名片吗?转过头,来不及多想,脱口而出:不好意思,我的名片刚刚发完了……

现在想想,觉得自己当时的反应应该是那样的情境下所能够做出的最好选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我明白,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突发状况,也是作为一名记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那次的峰会,政界,商界,房产届的名士着实见了不少。这其中还包括一直以来在中国房地产界“炙手可热“的人物:雅虎中国的总裁潘石屹。当时,正值潘石屹的“拐点论”被炒得火热,而他出现在峰会也可以说是提高网络同步直播收视率的一个举措吧!

会议结束之后,走在那个充满着“高级”气息的贸易中心,心里面的感觉很复杂。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生活,感受这样的生活。身上穿着和那些人一样的职业套装,但是自己清楚,并不是他们。那一天,我一直在问自己,这样的日子,是我想要的日子吗?为了成为可以自由出入这种奢华场所,就是我想要的未来吗?偌大的北京城,我显得那么的渺小。之后,我又去了很多个会场,采访了莫慧兰,可是再也没有了第一次的那么多感触。每次辗转于公交车和地铁站,前往一个个高级会所,观察着身边形形色色的人,都很好奇,他们是否是和我一样的人?

我们副主任说,做产经新闻,起码要半年的时间才能熟悉这一行。很显然,我的实习期没有那么长。可是,我绝对不甘心只是这样默默无闻。每天强迫自己浸泡在“财经网”,“轻工网”,关注的全部都是那些枯燥的轻工新闻。这期间,我确实有过动摇。因为,面对当初去出版社还是报社的双重选择,我放弃了名气更大、待遇更好的轻工出版社,只因为,不想单纯的坐在办公室,只因为,心中的记者梦。纵然和我大学四年的英语专业没有任何的关系,我依然坚定的来了。但是当我面对所有在学校我没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时,我也确实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尽管,去实习之前,我无数次告诉自己,一次都要从头开始,在这里,没有人认识你,在这里,曾经的荣耀并不属于你。这样的心理暗示却依然没能阻止我最初的心理落差感。这种落差,在当时,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孤独感。还好,我的孤独感并没有持续太久。

今天只这样淡淡把那段经历掀过,而那种感觉会让我一直记得。而且我坚信,那样的孤独记忆,一定是我收获的财富。我想,在大学积累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快产生了效果,和办公室的人关系日益亲密,兄弟部门也一样。我也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别人需要半年做到的事情,一个月不到,我做到了。尽管,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让我清楚的知道,经济新闻并不是我喜欢的。然则,这个时候,这些似乎变得不重要。后来,又做了实习编辑,又有了第二篇文章发表……

我不能肯定自己将来会在哪里,也不确定,未来的职业与理想,与专业有多远,有自己的喜好有多少的差距。但是,两个月不到的实习,给了我一份对未来的期许。纵使自己并不喜欢,纵使自己并不擅长,纵使与专业毫无关联,我依然可以去做。而且,只要我愿意,我依然可以做好。

第5篇:记者实习报告

暑期实习记者心得

华龙网是2000年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首批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管,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作为重庆的“第四媒体”,华龙网以“主流媒体,重庆门户”为定位,与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重庆广播电台一道参与重庆市各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并具备突发新闻首发权。作为重庆市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华龙网以“让世界变小,让重庆变大”为办网宗旨,受众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作为重庆地区网民最重要的生活服务平台,华龙网以地方新闻和互动社区为主要特色,通过旗下众多资讯频道、互动频道、群网频道灯为网民提供众多便捷的搜索查询、信息服务及互动沟通、知识共享等功能。

这个暑假能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平台实习学习感到非常的庆幸。再加上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在这短短一个多月内收获了很多,自己也得到了很多的锻炼,成长的不少。现将我的暑期实习感受罗列如下:

第一 ,做事要认真。对于新闻的时间、地点、人名一定要准确,特别是领导的职位更要弄准确。外出采访时更要注意检查装备是不是都带全,采访本、笔是最基本的了,然后我因为没有录音笔,就只好用mp4代替,虽然录音的质量差点,但回来整理采访笔记的时候,可以有证可查。所以,我认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用心的去做。

第二 ,知识面要广。记者要打交道的人是方方面面,有领导、有农民、有医生、有老师,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可能遇到。对不同的领域,如果一点都不了解的话,在采访中就可能遇到想不到的一些困难。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深入一步,对于要采访的领域多做些了解,不要在采访中显得比较无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看点书,扩充一下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在采访前要了解被采访者的相关资料,避免手忙脚乱。

第三,要有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就是把真实的事情反映给人民群众,影响力相当大。我们记者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立场,把真实的新闻传递给大家。

第四,要放开自己的视野。在实习期间,我跟着老师出去采访的内容涉及面还是比较广的,政府会议、社会新闻、人物采访都有接触,感触也比较多,也增加了很多见识。思想认识得到很大的提高,深刻体会到党的先进性;工作作风变得更加严谨;记者业务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五,要正确对待会议新闻。时政新闻是网站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报道的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的事情,涉及主要是会议、重大活动或措施之类的,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所以报道必须准确、及时。特别是政府会议,由于它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必须当天的新闻当天就出稿,并且还要准确无误。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新闻。这种新闻的写法看起来比较简单的,其实要写好也不容易,要掌握好领导人,会议时间和会议内容,组织语言,突出重点,把握好核心,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会议新闻,我在这方面锻炼的也比较多。

第六,要注意采访技巧。采访上,老师教会了我如何让当事人自己开口说的方式技巧,面对不同的人群也要选择不同的沟通的渠道。

比如,当采访对象为领导时,首先服装的选择就很重要,不能太学生样,也不能太职业化(会形成一种比较紧张的气氛),其次语言要组织好,一般会提前准备好要提问的问题,不能太随便,也不能废话连篇,一定要抓住重点。并且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激发被采访人主动提供新闻,有继续谈下去的“欲望”。采访时的礼仪也很重要。

第七,要注意采访细节。出去采访后,回来写稿子,主要根据采访笔记,大致的内容框架出来后,再拟标题和小标题这些,然后整体润色,然后就是改错别字,这个很关键,虽然后面还有编辑那一关,但是,像错别字和语法这样的低级错误,应尽量避免发生,也减少编辑的工作量,因为报纸的阅读面广,容易给别人造成误导。稿子写好后,就请老师批评指正,在老师的意见中,不断学习一些写新闻稿的技巧。

第八,要注重工作效率。加班写稿件,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准确地抓住新闻点;知道了怎样修改稿件才能适合新闻报道的需要,很大的提高了我的文字水平;实习期间,学会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工作,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要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参加社会实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有所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在学校,接触的主要是同学,关系比较单纯,交往起来也很简单。对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我都是避免接触的,在实习中就不一样了,要接触各种各样,报社里很多人并非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也同样优秀,记者与编辑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等。

第十,要谦虚学习 不能骄傲自大。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想,多读,多学。要求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要过硬。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进行补充。也要不会因为自己可以写几篇稿子就骄傲,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只有抱着谦虚的态度,老师才会传授更多的知识。

第十一,要关心娱乐新闻,因为其吸引力大。社会新闻服务受众,满足受众的获益心理。人们在生活中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是对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社会新闻以其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以及丰富的信息,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但是娱乐新闻是年轻人最关注的。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娱乐是最好的舒解压力的方式。各种搞笑的奇闻趣事八卦等会让受众乐此不疲。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社

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

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记者,就要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克服自己胆怯的心理,要学会自强,自信,此外还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有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而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就更要锻炼自己的文笔,更加地公平正直,客观的去报道事情,因为电视上的新闻也许人家一看就过了,而文章如果写得有漏洞就会惹来麻烦,这是老师说的。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真的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虽然那段时间每天要早出晚归,虽然被烈日灼

黑了容颜,但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有成长,有收获,才是最值得

第6篇:记者实习报告

从二月二十八日到四月二十八日我在邹平县《今日邹平》报社的记者部进行了将近两个月的实习,记者实习报告。在实习期间 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此,感谢报社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在我实习期间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和栽培。

我所实习的今日邹平报社,是我们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作为党报,实施发挥着党和政府的喉舌,传播党的声音的作用。能够在报社实习是我莫大的荣幸。

在这两个月中,我出去采访的内容涉及的还是比较广的,政府会议、社会新闻、人物采访都有接触,感触也比较多。第一,在记者业务方面,我懂得了不同的题材新闻的写作方法。新闻写作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多练习。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我们开设的《文书写作》课基本上把各种文体都介绍到了。因为是党报,政府会议都要报道,所以关于政府会议的新闻每天都有,这种新闻的写法也是最简单的,掌握好领导人,会议时间和会议内容,简单组织下语言就可以写出一篇会议报道。我跟会的机会也是比较多(每天的会其实很多,天天都有,五个记者有时候每人跟好几个会),这方面锻炼的也比较多。其实这种新闻根我们学校的网站上新闻很相像。我相信,在咱们学校网站上经常发新闻稿的同学们土过去做记者肯定会更有优势!所以,在学校还是多参加下活动比较好,因为我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在将来肯定都会有用,有些尽管当时看着没有,但是在工作中各个方面肯定会有用的。社会新闻算是比较难写的,首先素材的来源就很艰难,有的是靠自己去找去搜集,有些是靠群众拨打热线电话,还有些是个单位、各乡镇的宣传员给我们提供。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不管哪一种提供方式我们都要亲自去现场,亲自采访。比如我曾经跟着我们记者下乡镇,到农村去采访专业养殖户,那是个养狐狸的,一进养殖场,我就差点被狐狸的那股臊气给熏倒,但是为了完成采访,还是在里面泡了一上午。通过自信的观摩,我们才完成一篇出色的稿子,实习报告《记者实习报告》。再比如我们到急救室去采访一生的工作,因为急救室是晚上最忙,我们就24小时蹲点,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6点,救护车一共出诊了16次,看到血淋淋的场面我的腿都软了,但是工作的需要,必须在场,我强忍着一直坚持到最后,也体会到了做记者的艰辛。也只有这样写出的稿子才会真实生动。人物采访也是经常遇到的,在我们县城最近玩空竹的人们越来越多,我和吴老师抓住这一现象采访了一位玩空竹的高手。在采访的时候,一般的普通人都会有一种恐惧感,首先我们就帮助这位高手减轻恐惧,就跟拉家常一样,让他慢慢放松,然后一步一步切入正题。采访过程中,也是采用各种手法让这位高手自己开口说(以下会提到采访上的技巧),最终,我们完成了一篇不错的人物采访报道。第二,采访上,老师教会了我,如何让当事人自己开口说的方式技巧,告诉我必要的设计圈套还是要的。 同样, 面对不同的人群也才要选择正确的沟通的渠道。在实际的实习中,我用到了好多《商务沟通》课上的知识。比如,当采访对象为县领导时,首先服装的选择就很重要,不能太学生样,也不能太职业化(会形成一种比较紧张的气氛),其次语言要组织好,一般会提前准备好要提问的问题,不能太随便,由于零的时间都是比较紧张的,所以语言也要干炼,不能废话连篇,一定要抓住重点,把自己想问的问题明明白白的简单表达出来。并且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激发被采访人主动提供新闻, 有继续谈下去的“欲望”。最后要注意礼仪方面的问题。这不仅仅使个人形象的问题,也是代表着整个报社,特别是我们这些新闻工作者,直接面对的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和领导,更要注意自己的整体素质。在此,我也感谢我的商务礼仪老师,交给我的一些社交礼仪,比如握手的原则,饭桌上的原则等等。在我的采访中给我了莫大的帮助。第三,不出去采访的时候一般就在办公室写稿子,在办公室要注意维护办公室的环境,这时,谭书旺老师的《办公室管理》和《秘书文档》就派上了用途。报社的报纸特别多,由于人员多报纸总是很乱,我利用课本上的知识,每天都及时分类放好,这样就整齐的多了。办公室的环境我也是按照课本上的最适宜温度和湿度金莲调制到最佳,让大家用最饱满的精神去健康的工作。

接下来说一下在实习中我所领悟到的东西。

第一 作为一个记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政新闻是党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报道的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的事情,涉及主要是会议、重大活动或措施之类的,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所以必须做到报道准确、及时。特别是政府会议,由于它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必须当天的新闻当天就出稿,并且还要准确无误。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新闻,才有新闻的价值。

第二 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于新闻的时间、地点、人名一定要准确,特别是领导的职位更要弄准确。我还特意打印了份县领导的排名和职位以免出错。在照片的选择上也要很仔细,要注意构造,更要注意人物表情,特别是有领导的照片,更要慎重,领导的面部表情走路的姿态及站的位置都要考虑全了。往往30张照片选出1张满意的就不错了。外出采访时更要注意检查是不是都系都拿全,采访本、笔式最基本的了。千万不能忘记拿。我刚开始采访时经常玩记拿采访本,在采访中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受到了老师们的批评。所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用心的去做。

第7篇:记者实习报告

从2010年12月底到1010年4月底,我在东方今报进行了4个多月的实习。实习记者的经历让我学到了社会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将会在我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使我终身受益。我真心感谢实习期间给我帮助和指导的各位老师,现在,我把实习情况简单做一下总结。 带我的老师是东方今报的首席记者夏友胜,他的新闻线口主要包括民政、劳动、人事、环保、农林、水利等方面。刚到报社开始实习的时候,也是接近春节的时刻,东方今报联合河南省劳动保障厅和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共同推出了“冬日暖阳—讨薪进行时”的大型活动,负责劳动保障的夏老师义不容辞地接下这个担子。在报社的第一个月,我主要负责接报社开通的“农民工讨薪热线”,并进行整理和记录,同时接待来访的求助者,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立即向老师报告

在这一个月中,我真正感受到了报业的竞争与压力,以及记者编辑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普遍缺乏劳动保障和维权意识,所以在工作之前很少有人签订劳动合同,很多包工头和老板就抓住农民工的这一弱点,年关将至还在拖欠农民工一年的血汗钱,苦于没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劳动凭证,只能任由踪影全无的欠薪老板逍遥法外。

刚到报社,总想到外面跑跑,像一个真正的记者那样采访,所以对于天天让我接热线电话的任务,心里总有点不情愿,以为这些小事没什么含金量,起不到锻炼提高的作用,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多么愚蠢浅薄。在我看来枯燥乏味的接线生活,老师却让我每天都把接线情况写成一篇新闻稿,这可难坏了我,老师告诉我接电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复杂,它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天接电话内容的不同,也能帮助我发现新闻点,提高新闻敏感度。果然,当我按照老师的指点重新接电话时,我不再是简单的做电话记录,而是开动脑筋,积极去了解劳动法和劳动法和劳动保障方面的知识,为打电话求助的农民工积极献计献策;欠薪轻微的情况,我就以报社名义通过打电话帮农民工要回了自己的工资;除此之外,在每天接连不断的电话中,我总结出了农民工讨薪难的原因,刊登在报纸上,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敲响警钟,得到了夏老师和报社领导的肯定。

“冬日暖阳—讨薪进行时”的活动持续了近一个月才结束,除了写的近20篇稿子外,这一个月中我学到了很多新闻稿件之外的东西:首先是积极主动工作的态度。在工作当中,只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算是一个合格的员工,但当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时,你就拥有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的潜质,因为你拥有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就具备了创新地潜质;其次,有了一个月“讨薪热线”接线员的经历,我对劳动法和劳动保障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有了系统的了解,为农民工出谋划策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也提高了自己在就业维权方面的素养,这对将来的工作是一笔很好的财富;再次,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都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还要优秀,报社的高层领导也有不少非新闻专业出身的人。这说明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社作为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

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东方今报的论坛中,值班总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发行量第一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发行量第一是一个很难的目标,因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调。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定义,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他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大局出发写稿件。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损于国家、党和人民利益的新闻坚决不能写。第三,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办事,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

好的新闻稿件不但要有社会意义、时效性,还要联系实事,这样写出的稿件才更有吸引力,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起到媒体传播引导的作用。例如3月初的时候,报社策划了“花园行动”,主抓花园路上的交通违规行为。又一次跟记者出去采访时,花园路上有一个40岁左右的男子在快车道中央行走不说,还时不时翻跟头,,场面很是抢眼,摄影记者二话不说咔嚓咔嚓拍了几张该男子“亮相”的动作,整的老师同意后,我拨打110后紧跟男子,直到值班交警把他拦下,才文明情况,回来我写了一篇题为“快车道上翻跟头 反劝交警注意安全”的稿子,第二天打开报纸一看,发现编辑将题目改为“犀利哥回家了 跟头哥在路上”,顿时让我眼前一亮,我觉得编辑后期处理得非常到位,当时网上盛传的“犀利哥”事件,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眼球,将我的新闻主人公称为“跟头哥”,不但形象生动,还能与那时网络上的流行语结合起来,吸引市民眼球。另外从新闻立意上看,我的稿子虽然现场感很强,但似乎带有看客和调侃的语气,编辑处理之后,就有很浓厚的人文关怀,这不但是一篇稿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也能反映一份报纸的主题价值取向,对报社的发展影响深远。

时间过得很快,4个月的实习记者经历已经接近尾声了,我所在的是社会新闻部,这个部门以策划活动为主,所以在这四个月里,我和老师一起完成了“冬日暖阳—讨薪进行时”、“金桥行动”、“花园行动”、“地球一小时”、“爱润曲靖”等一系列大型策划活动,共发表近200篇新闻稿。实习记者的生活很累,这几个月都很少有周末,每天都砸不停地忙,不管外面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无论采访地点多么难找,不管采访过程有多难,我都会尽全力完成任务。这是我第一次正式踏入社会,体会到了因为专业不对口,我所要付出的努力,中间有过晚上回家加班加点地“补课”;有过为赶到采访地点,凌晨5点起床的艰辛;有过在采访造拒时,擦干眼泪继续笑着面对的坚强;也有过为完成领导任务绞尽脑汁的努力……过去4个月的艰辛,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但是不管再艰苦,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这段经历让我有了很大的改变,我认识到了自身的潜力,认识到了当我积极认真做事时,一定能够有不俗的表现。虽然现在离开今报了,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4个月的记者经历,永远不会忘记对我吼、吆喝我写稿、表扬我进步的夏老师,还

有完全信任我、放心将采访任务交给我的刘克军老师,这4个月的经历在我以后的人生中,必然是一颗灿烂夺目的珍珠,让我永生难忘,它让我领悟到的东西,也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我带来无穷无尽的人生宝藏。

第8篇:日报社实习记者实习总结

从7月13日开始,截至8月30日,我在南方日报东莞站实习了45天。我的专业是小学英语教育,但来到报社实习做文字记者,我并不觉得矛盾,反而发现两者有许多共性。比如,教育是一种传播,新闻也是一种传播。搞教育要因材施教,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做新闻也要“因材施教”,搞党报的时刻记着自己在对党和领导说话,办都市报的总想着老百姓关注什么。

45天,洗去了我的书生意气。新闻对我而言已不再是纯粹的文字功夫,而是对社会现实的记录和反映。新闻有地域之分;新闻人有国界之分;新闻机构不可能不考虑公共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影响。从新闻线索的获取,到根据报纸的定位和风格判断新闻价值,再到采写编评,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

但是,作为一名实习记者,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写好新闻。令我感受更深的是,如果没有博尔特般的行动速度,就赶不上日报的出版进度;如果新闻敏感性不强,就会因错失新闻而捶胸顿足;如果没有驾轻就熟的采访技巧,就算找到了知情人,也可能无功而返;如果社会经验和阅读经验不足,就会影响记者的创造力。

截至8月24日,我发表了28篇文章,近4万字,涉猎了许多题材,如现象、会议、报料等。会议现场我跑了许多次,如东莞拟增加出租车听证会、特约研究员会议等,慢慢跳出了对会议的肤浅认识,即某某单位召集某某人在某某地就某某事开某某会,然后打个腹稿,在会议消息主体部分写上某某领导说,或某某与会人说。

工作后跟会,我会先把工具箱备好——若干支不同颜色的笔、笔记本、录音笔、名片、笔记本电脑等——然后思考为什么突然召开这次会议,发生什么事情了,会议中有哪些新闻,新闻背后有没有新闻。一方面,我会尽量搜集全面的新闻材料,另一方面,写作时根据事实本身,采用最优处理方法。这种工作模式或许有些理想化和完美主义,但是记者的大脑每天都在激荡,不就是为了做好新闻吗?

除了会议新闻,这些日子还接触了现象报道,如《公路绿化树过高竟引来车祸?》、《买本杂志真的好难》、《暑期学生打工频遇陷阱》等。

现象报道曾一度令我倍感头疼,因为我不单无法像报道会议一样轻易获知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还时常怀疑它的真实性。如在采写《酒店影楼不抢“七夕”蛋糕》一文时,我拨打了几个酒店和影楼的电话了解“七夕”和“九九”婚宴和婚纱摄影预订的情况。最后发现,这些酒店影楼并不重视这两个传统节日。当段老师打上“酒店影楼不抢‘七夕’蛋糕”的标题时,我立马困惑了。因为我觉得它的真实性是模糊而不严谨的。东莞可能有上百家酒店影楼,而我只采访了不到十家,这可能只是局部事实,而非整体事实。没有任何一个权威的调查告诉我,酒店影楼真不抢。随后,在与段老师的交谈中,我第一次认识了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也更坚信新闻真实性是做一切新闻的出发点。

当然,在实习中,我发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社会经验太浅了,采写编过程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

跑报料新闻时,一次遇到珠宝店盗窃事件,我像一艘航行的船迷失在茫茫的雾海中,四周围找知情人,最后得到的是残缺的事实。

第9篇:记者编辑实习报告

实习对于我们这些即将四年大学生活,即将走入社会的好范文来说,是一次毕业之前最为重要的励炼。

习惯了四年从教室到食堂再到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习惯了最为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习惯了简单快乐;习惯了简单的悲伤;习惯了校园中的一切……而这时,我们要离开所有这些我们所熟悉的事物,离开这一切平静的。毕业了,我们,必须去独自面对外面世界的喧嚣。

我的理想,可能说是幻想,是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在XX年参加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时候,我也为自己规划这样的职业。记得我当时把我的5年职业发展路径定为3个阶段,而这第一个阶段就是成为一名国内新闻的编译。 范文中国,原创范文乐园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实习工作做是一名产经新闻的实习记者、实习编辑。这样的实习工作虽然让我的英语专业无从用起,虽然,之前的我对产经新闻几乎“闻所不闻,看所不看”,但是,我依然珍惜我的实习机会。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件工作,都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我们在校园不曾接触的东西;任何一位在单位的前辈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亮点。

在3月9日上午结束了我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考试——英语专业8级的考试之后,我只身来到了北京,来到了这个我的很多同学都向往的,都渴求可以今后工作的地方,来到了这个人多车多,我一直并不喜欢的地方。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看着车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告诉自己:有一种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了我的实习单位《消费日报》社。这是中国轻工业协会下属的一家政府性报纸,我们的文章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给政府部门、给相关轻工企业看的,我们任务是给他们提供最新的产品信息,提出产业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后来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与我背靠背坐的姐姐告诉我的。

我不知道我其他朋友们实习情况是不是顺利,但是,我的实习生活在最初的阶段,可以用“迷茫”两个字来概括。实习的第二天,单位就给我配备了一台电脑,起初是欣喜,而后便是迷茫了。

除来乍到的我,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前辈们,似乎各有各的事情。报社的工作似乎不同于其它,灵活性和独立性更强。因此,这个时候得我更无助。我就这么无所事事的上上网,聊聊天,把所有网站的新闻看一个遍……这样清闲的日子,让我心慌。我反复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甚至对于所有坐办公室的工作开始排斥,这样的清闲,我会崩溃。

经历了最初的迷茫,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就这样碌碌无为下去。如果仅仅是为了实习鉴定,如果仅仅是为了几句评语,如果仅仅是想要一个那出去好看的公章,我不需要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要的,是真正的收获。

于是,我开始了一段“痛苦”的经历。为了尽快适应自己所在的部门,我开始了每天查阅各种经济新闻的日子。枯燥,厌倦,概念模糊。以至于那段时间,一见到报纸,我都有种想吐的冲动。满脑子全是什么又涨价了,什么新的劳动法实施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下降……这些之前我绝对不可能去问津的经济新闻,如今成为了我每天的“必修课”。而从前习惯性阅览的文体新闻网站,都转变成了经济网站。

同时,由于并非新闻专业,因而对于各种新闻文体没有明确的概念。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什么又是言论?我真的有点儿一头雾水。于是,我上网搜集有关新闻专业知识的资料,听从前辈的指导,收集不同种类报纸的相关文章,将其分批分类。从最基本的模仿开始。

实习的日子,让我最先明白的是严谨。一篇最简单不过的300字的消息,却也包含着5w____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5个要素缺一不可。

一篇最简单的消息,也不能忽视掉她最起码的格式:要注明“本报讯”,后面紧跟着是记者的名字,而且,记者的名字一定要用括号“括”起来。我在这里阐述这一点,只是想说明,不管一篇新闻稿是大是小,他的严谨性都是不变之处。在学校的时候,经过学生会几年的砺练,让我坚信一句话:没有什么事情小到不值得我们去挥汗,也没有什么事情我们尽了全力还不能做好。

另外,我们作为轻工业联合会下属的,主管轻工行业的政府性报社,经常会应邀出席各类轻工业产品的发布会,论坛等活动。之前,总是觉得可以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某个会议的现场,是无尚的荣耀。而当有一天,我们头走到我面前,交给我一份邀请函和一个写好了地址的信封之后,我的第一次会议到来了。

首先要做的,是从偌大的北京城中找到我要达到的地点。查清查具体的往返乘车路线,避免初来乍到的我“迷失”在这样一座融合古今的城市。然后,整装待发。

我的第一次会议,是新浪房产推出“乐居”理念的一次峰会。在一个商贸中心其中一家5星级酒店举行。一路询问之下,来到会场,有一种“蒙”的感觉。精致的会场,满是西服革履的嘉宾,耀眼的闪光灯……在签到处换取了“媒体”的出入证,掩饰着内心的喜悦,佯装镇定的步入会场,在媒体专区坐下,像模像样的拿出我的“采访本”,却不知道该记录些什么。翻看着在签到处领到的峰会新闻稿,试图从其中找出一些端倪,不至于到会议完全结束我依然处于“混沌”状况。

而这时,开始有人不停地交换名片。我的心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不安。名片?我现在是变不出名片的,

可是我总不能说:“不好意思,没有”吧?这样的不安之下,耳边一个声音响起:小姐,请问可以交换一下名片吗?转过头,来不及多想,脱口而出:不好意思,我的名片刚刚发完了……

现在想想,觉得自己当时的反应应该是那样的情境下所能够做出的最好选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我明白,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突发状况,也是作为一名记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那次的峰会,政界,商界,房产届的名士着实见了不少。这其中还包括一直以来在中国房地产界“炙手可热“的人物:雅虎中国的总裁潘石屹。当时,正值潘石屹的“拐点论”被炒得火热,而他出现在峰会也可以说是提高网络同步直播收视率的一个举措吧!

会议结束之后,走在那个充满着“高级”气息的贸易中心,心里面的感觉很复杂。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生活,感受这样的生活。身上穿着和那些人一样的职业套装,但是自己清楚,并不是他们。那一天,我一直在问自己,这样的日子,是我想要的日子吗?为了成为可以自由出入这种奢华场所,就是我想要的未来吗?偌大的北京城,我显得那么的渺小。之后,我又去了很多个会场,采访了莫慧兰,可是再也没有了第一次的那么多感触。每次辗转于公交车和地铁站,前往一个个高级会所,观察着身边形形色色的人,都很好奇,他们是否是和我一样的人?

我们副主任说,做产经新闻,起码要半年的时间才能熟悉这一行。很显然,我的实习期没有那么长。可是,我绝对不甘心只是这样默默无闻。每天强迫自己浸泡在“财经网”,“轻工网”,关注的全部都是那些枯燥的轻工新闻。这期间,我确实有过动摇。

因为,面对当初去出版社还是报社的双重选择,我放弃了名气更大、待遇更好的轻工出版社,只因为,不想单纯的坐在办公室,只因为,心中的记者梦。纵然和我大学四年的英语专业没有任何的关系,我依然坚定的来了。但是当我面对所有在学校我没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时,我也确实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尽管,去实习之前,我无数次告诉自己,一次都要从头开始,在这里,没有人认识你,在这里,曾经的荣耀并不属于你。这样的心理暗示却依然没能阻止我最初的心理落差感。这种落差,在当时,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孤独感。还好,我的孤独感并没有持续太久。

今天只这样淡淡把那段经历掀过,而那种感觉会让我一直记得。而且我坚信,那样的孤独记忆,一定是我收获的财富。我想,在大学积累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快产生了效果,和办公室的人关系日益亲密,兄弟部门也一样。

我也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别人需要半年做到的事情,一个月不到,我做到了。尽管,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让我清楚的知道,经济新闻并不是我喜欢的。然则,这个时候,这些似乎变得不重要。后来,又做了实习编辑,又有了第二篇文章发表……

我不能肯定自己将来会在哪里,也不确定,未来的职业与理想,与专业有多远,有自己的喜好有多少的差距。但是,两个月不到的实习,给了我一份对未来的期许。纵使自己并不喜欢,纵使自己并不擅长,纵使与专业毫无关联,我依然可以去做。而且,只要我愿意,我依然可以做好。 范文中国,原创范文乐园 .

上一篇:少儿街舞教学计划下一篇:大学入校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