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艺术风格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大足石刻艺术作为历史社会的缩影,具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对大足石刻艺术世俗化的造型风格、审美内涵等方面进行数字化探讨,意在以数字化的全新视角和艺术表现手段传承与发展大足石刻艺术。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足石刻艺术风格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足石刻艺术风格论文 篇1: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以大足石刻为例

摘 要: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人类如何运用以及保护好这份珍贵资源并创造更大价值是当代每一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文化遗产从其概念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有形文化遗产,二是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也可以被称之而为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真的实物存在于我们这个三维空间里可以被触碰、看见、感知到。而无形文化遗产也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技术或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它经过岁月的沉淀被后世代代相传,是一种传统表现文化的方式。本文以大足石刻为例,根据其旅游现状,及其原因具体分析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文化性;发展

一、引言

当下21世纪就中国而言,其社会公民的文化程度早已远远高于前几个世纪人们的文化水平。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中国旅游业近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9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发展的时候,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却没有赶上其经济的发展脚步,因此像自然风景之类的可以被广泛大众接受体验的一类型的旅游景区变得炙手可热。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应当把握局势,让其发挥最大的文化价值,成为世界遗产文化旅游的宠儿。

二、大足石刻发展现状

大足石刻其规模庞大,雕刻技术高超,内容形式广泛,具有民族化、生活化等鲜明特色。大足石刻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大足的旅游业虽然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但是与拥有同质量级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来说,大足石刻只能说是在望其项背。1999年大足石刻共有五处石窟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游客大多选择宝顶山石刻其次是北山,其他的三座山去的人兼职寥寥可数甚至无人问津。在旅游黄金周时期大足石刻的游客接待量会大幅度提高,但是其旅游收入的提高却没有那么显著,在大足旅游局公布的近几年景区游客的接待量来看,虽然人数在不断增长,但其旅游经济发展却还是在一个缓慢的阶段,门票收入成为主要的旅游经济收入。

三、世界遗产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简介

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足石刻开凿于公元650年,共有74处5万多尊石刻雕像,主要是表现唐末宋初时代的摩崖造像。大足石刻以宝顶山、北山、石门山、石篆山、南山为代表。石窟是以佛教故事、道教天神以及儒家相关人物为主要雕刻内容。是首个把儒家、佛教、道教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石窟艺术。

四、大足石刻发的展优势

1.大足石刻的雕刻艺术资源

大足石刻雕刻艺术精美绝伦,其宝顶山的千手观音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而还体现出了他们的伟大创造力。先人们巧妙的利用地形,真真切切在石壁上开凿出了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华严三圣在雕刻时运用力学和透视学的原理,巧妙的雕刻出大足石刻的瑰宝之作。而在大足石刻的石雕中最出名的则是宝顶山圆觉洞,它被誉为宝顶石窟艺术之冠,是我国宋代雕刻最出彩的代表。古代艺术家利用地形以及光学原理雕刻出了圆觉洞。大足石刻的雕刻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虽说国外雕刻艺术相比中国来说更显成熟,所以学者们更倾向于像国外学习,但是就在大足石刻中国的大地上,大足石刻的石雕并不一定比国外石雕逊色,对于学习雕刻艺术的学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借鉴、学习及科研价值的。

2.大足石刻宗教文化资源

大足石刻是唯一一个将三教文化都融合在一起的地方。最为有名的宝顶山石刻中的石窟造像主要是表现的佛教密宗的主张与观念。其牧牛图造一共雕刻了十副画面,牧牛人代表了修行者,牛则表示的是修行人的心界,整个训牛的经过就是修行者对佛学的悟道过程。大足石刻不仅表现了佛教的宗教思想也有很多体现道教文化,在很多石窟中道教神明与佛教菩萨并存。这反映了在当时佛教文化与道教进入相互融合的阶段。而关于儒家思想石窟表现的如父母恩重经变相之类,儒家的很多思想本是与佛教思想相悖,例如佛教削发为僧,而儒家则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一副戒酒图既有佛教思想世间有人间地狱之说又有儒家的的提倡认为酒本无性,酒后乱性。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和佛教也有共通之处,在这里体现了两家的求同存异改变。大足石刻就是如此集合了三家之长,成为了一个容纳了中国三大主流传统文化思维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

3.大足石刻考古价值

大足石刻雕刻于唐末宋初时期,其石刻雕塑造像原本来源于印度的建陀螺雕塑艺术,其传入中国之后被人们民族化,从很多石刻造像的具体衣着打扮,神态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的民风民俗。宝顶山千手观音一共有1006只手,而这一些手中分别拿着各种生活用具、劳动工具以及战争武器,不少专家通过研究这些而了解到当时社会文明,经济情况等。

4.城市规划改变明显,交通设施更是有了巨大的改进

近几年来大足区的城市规划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区处处都在体现一股文化气息,散发着文化魅力。这让游客还没有进入景区,只是在城区内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渝蓉高速路开通了以及成渝高铁的开通其动车经过大足南站,交通的便利使得游客更容易抵达大足。这无疑是对大足石刻的旅游发展起到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五、足石刻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大足石刻近年来风化、雨蚀越发严重。大足区位于重庆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石刻本身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细纱岩容易被风化。大足石刻已经历经了几百年时间长河的洗礼,现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风化期。重庆的酸雨众所周知,大足石刻位于重庆范围之类,酸雨的侵蚀使得原本已有风蚀的大足石刻雪上加霜。曾今的大足石刻绚丽多彩,而如今石刻大部分已经褪去了原本鲜艳色彩变得黯淡无光。

人为环境破坏因素不断。随着近年旅游业的发展,大足石刻的游客接待量也在逐年增长。但部分游客的文明素质却有待提高。一些不文明行为列如触摸石像的行为就极其容易破坏原本就脆弱的石刻。另一方面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其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让石刻老化速度加快,对石刻造成隐形伤害。

旅游产品比较少是大足石刻旅游发展的一个比较大的劣势。大足石刻最主要的旅游单品就是石刻艺术宗教文化,景区内其他旅游产品较少,对于不懂这些石窟艺术或是对宗教文化的游客来说,在景区内只能走马观花,很快便浏览完所有石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大足石刻便没有什么吸引力。另外景区内设施也不够完善,游客已经无法看懂石窟艺术与其文华了但是在大足石刻景区内却只有极少数的石窟有解释牌。

大足石刻文化内涵难以被理解,处于一种曲高和寡的境况。众所周知佛学与哲学相互联系且博大精深,一个人要拥有一定的智慧、或较高的心境才容易看懂佛学与哲学的含义,才能懂石刻的价值所在,当然雕刻艺术家们也可以凭借他自己的专业眼光看到石刻另一个雕刻价值。但是作为艺术家一般也是有一定的才学与智慧的。只有懂得人才会真正觉得来一次大足石刻是不虚此行的旅程。而实际情况下又有多少人是艺术家和有见识的人呢?

文化与旅游的冲突。旅游业也是属于经济产业最大的目的除了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以外就是经济效益了。大足石刻宝顶香会算是比较出名的活动了,香会在每个寺庙几乎都是必备活动。而香会意思就是表现人们一种祛邪、避灾、祈祷平安的愿望。因为人们相信第一个给菩萨上香的人,他许的愿望最容易被菩萨听见,因此愿望一定能够实现。由此宝顶山的香会的头柱香的钱曾经被炒作到上百万。虽说佛教很多理念如鬼神之说并不存在,但是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理念或者作为一种信仰来说,它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但是景区为了经济效益做不恰当宣传,文化就变味了。

六、大足石刻旅游的发展方向

1.保护是旅游发展的前提

大足石刻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时光,现如今已经进入了老化阶段。时间不仅可以让文化醇厚沉淀也可以让文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据专家预测如果人类的专业保护技术不达到另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就现在而言大足石刻这座艺术宝库将在未来几百年里消亡殚尽。因此在尽可能的去保护它,景区应该要请具有专业技术的保护人员来保护大足石刻,同时也要呼吁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它并不是属于哪一个人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因此也需要大家共同来保护。

2.全面开发,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共同发展

目前大足石刻主要是开发了宝顶山,其他几个山却发展缓慢。这使得游客很快便游览完,由于没有其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且大足区的交通发达,景区便留不住游客。在网上随意搜一下大足石刻旅游,打出的广告一般都是大足石刻一日游,因此大足石刻应该把同时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山共同发展起来。虽然这五山的基础都是石刻艺术及宗教文化,但这五山却可以有其不同风景特色娱乐活动。例如宝顶山是主要体现佛教文化,庙会香会活动比较出名,而北山风景优美可以打造一个文化娱乐公园,在特定节日开展一些文化节。南山主要表现的是道教思想,可以在南山复建一个道观等。另外旅游的基础设施也要逐步完善,由此把五山一起发展,且五山之间的风景、交通枢纽、住宿问题也要一并投入到建设当中,打造一个把五山串连成线以大足城区为中心的石刻旅游环绕圈。

3.选择合理的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效果

有时宣传得好,只是听其名字便可以感受到它的地方文化魅力。例如西安、例如拉萨,西安是古老,拉萨是宗教信仰。而这两种大足同时都兼具,大足曾为昌州古城,宗教文化更是不用多说。文化是一种洗涤人心的东西也许你不信俸宗教,你也可能会被他们虔诚的信仰而感染。传统的宣传力度要加大之外,细节宣传也要做到位。中国佛学讲人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讲的就是一个人不同心境之后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对大足石刻的旅游宣传可能是一个启示。当旅游者游览完景区之后,可以附送游客一个小小纪念卡在上面宣传此佛学理念,期待他们在不同心境之后再来大足石刻旅游定会有另一番体验与感悟,以此来增加回头客。

4.大足石刻应该打开目标市场,应该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大足石刻是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艺术宝库,对于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也是具有较大吸引力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各种神话故事的向往就如同中国人对外国的阿波罗、雅典娜之类人物的好奇是一样的道理,加之大足石刻的雕刻艺术风格与西方的雕刻艺术风格完全不同,却可以与之相媲美,由此也可以吸引不少外国人。但是很多中国人都无法理解的石刻宗教文化,外国人可能理解起来更加困难,由此景区内的解说系统就要共同发展起来了,提供优质的外语解说服务是至关重要的,也可提供多语言的解说折页。因此大足石刻走出国门也是其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七、结语

本文具体分析大足石刻来阐述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文化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更能表现一个民族的魅力,文化也是永远不会淡化的话题。大足石刻必将以石刻之美吸引人,宗教艺术熏陶人,文化魅力感染人。同时文化遗产旅游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工作一并也不能落下,走可持续旅游发展路线。在未来高度的文明社会,文化遗产旅游将可能是旅游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郑艳芬,张朝枝.国际法对文化遗产旅游利用认识的演进[J].旅游科学,2014,8(1):85-94.

[2]郭璇,程辉,王谊.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价值再认识[J].重庆建筑,2013(12):13-15.

作者简介:陈福容(1993.12- ),女,汉族,重庆大足人,长江师范学院在读本科

作者:陈福容

大足石刻艺术风格论文 篇2:

大足石刻世俗造像的数字化研究

摘 要:大足石刻艺术作为历史社会的缩影,具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对大足石刻艺术世俗化的造型风格、审美内涵等方面进行数字化探讨,意在以数字化的全新视角和艺术表现手段传承与发展大足石刻艺术。

关键词:大足石刻 世俗造像 民族遗产 数字化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大足石刻反映两宋时期社会风俗内容的“两宋世风俗画迹”造像[1],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2]大足石刻艺术需要多元呈现方式,它自身的艺术特征、造型技巧、审美情趣等需要载体外输。随着数字艺术的迅猛发展,用数字化的方式加以研究大足石刻,这是传承与发展大足石刻艺术的新方式。

一、数字化艺术语境与大足石刻世俗造像

数字化艺术,广义上讲泛指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它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3]这种新兴艺术的发展,使艺术的创作呈现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艺术家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鼠标、键盘代替“笔”,用虚拟空间代替实际空间等等。数字艺术特有的自生成原理,也使数字艺术的创作变得更为高效、精准、快捷,在兼顾一定的视觉美学定律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美感。

大足石刻世俗化的造型艺术风格是大足石刻艺术独特的审美风格,它蕴蓄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以数字化的视角解读,以新的需求加以表现大足石刻艺术,这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具体体现。[4]

大足石刻艺术的数字化语境中,多元与传承是其中最强烈的特征语汇。多元的意义已不仅仅在方式上,更是在理念和内涵上;而传承也不仅仅是对传统和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大足石刻的数字化传承是基于对大足石刻艺术所呈现的时代文化背景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深刻思考,而数字化作为一种载体,成为这种思考的物化呈现和表述方式。

二、大足石刻世俗造像的数字化研究

研究大足石刻世俗造像,在注重其造型形式美的同时,其内在的精神内容和独特的审美内涵也是不容忽略的。本文用数字化研究大足石刻世俗造像主要注重于雕刻技法、内容和审美内涵这几个方面。

(一)雕刻技法

大足石刻在雕刻刀法上,有机的融合了直平刀法、凹入圆刀法、突起圆刀法诸种刀法技巧。大足石刻运用精炼的雕刻艺术语言,演示了如何将高高在上的“神”演化为亲切可感的“人”,[1]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用数字化研究大足石刻世俗造像,主要是采用大足石刻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数字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模仿出大足石刻的雕刻刀法和造像的神态特征。如大足石刻造像中常见的突起圆刀法,可以通过数字艺术的自生成理论,在数字虚拟模型制作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自生成起位、区域浮雕、堆料、去料、打磨等功能实现。(图1、2)

(二)内容选取

在石刻内容的选取上,选择能反映出世俗信仰、民间情趣和惩恶扬善的题材进行数字化创作。例如大足石刻反映世俗生活的典型造像,宝顶山20号的《养鸡女》,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瞬间,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体现一种无限“鲜活的世俗生活美”。诸如此类的世俗题材,运用于数字化的创作中,不仅仅只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大足石刻的世俗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借以数字化这种艺术形式将世俗化形式下的宗教义理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量传达给大众。

(三)审美内涵

“审美的诱惑也来自事物内在的意蕴,来自它的文化内涵,来自它的历史感。”[6]从审美的角度看,大足石刻的世俗造型和形式突出地表现了当时的世俗民情,有着显著的世俗审美趣味。与此同时,它所承载的审美思想体现了那个变迁时代的文化思想特征以及传统的审美观念。大足石刻的世俗造像以世俗生活场景为主题,以世俗人物为主体。这不仅迎合了中国传统审美观,也是在艺术创作中人民性的体现。它以世俗化的形式内在表现了以佛教为主亦包括儒、道在内的宗教思想内容,这不仅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其内在的宗教文化思想也在世俗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给了大众。大足石刻的世俗造像主要有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浮雕观念的本质在于把立体的东西转变为单纯的视觉印象[7],因此用数字化来呈现石刻艺术,主要是借鉴大足石刻的世俗艺术形式,用数字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来表现石刻世俗文化。通过对大足石刻艺术形与意的提取,在数字化的视角下体现石刻的世俗文化形态与审美哲学。

三、数字化对大足石刻世俗造像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大足石刻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大足石刻的民间世俗造像给人一种生活化、易趣化的美感,因此呈现出了大足石刻独特的审美。它为数字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艺术资源,或取其独具世俗意味的图案形式,或追求其在凹入和突起两种圆刀刀法上铸就的“神性”人性化雕刻技巧,这都为数字艺术的创新打下了殷实的基础。

宝顶山20号的《养鸡女》(图3)是大足石刻世俗生活美的鲜明代表,以数字化的表现手法来重新对其进行演绎,可使之在新的时空环境中焕发新的意义和内涵。图4是在计算机里构建的养鸡女虚拟数字模型。运用数字技术配合实践与空间的观念,为大足石刻养鸡女造像在虚拟的界面中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构建新的“真”图像。并形成可复制的无穷摹本,突破时空距离的限制,使石刻艺术通过计算机就能向大众传播丰富的感官信号。

在石刻造像的数字化表现手法上,大足石刻养鸡女造型的数字作品充分运用养鸡女安详宁静的表情和争食小鸡的动态达到生动的效果。同时,从作品中养鸡女和小鸡的处理技法,就可以看到大足石刻中常见的雕刻技法——一种融合直平刀法、凹入圆刀法、突起圆刀法诸刀法技巧的审美性极强的雕刻技法。在人物的形体处理上,借鉴了原石刻人物的形体处理方法,即不刻意寻求人体曲线的比例关系,而是将人体整体的动势、气韵加强,追求视觉感官上的“神似”,含蓄而自然。在突出表现原石刻浓郁的世俗风格的同时,其准确的造型又透露出数字艺术的神奇魅力。

结语

作为大足石刻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世俗生活美造像所蕴含着其他造像不可比拟的美学价值和宗教寓意。它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义理至今受用。用数字化的语言形式来演绎大足石刻艺术的世俗之美,是一种艺术体验,将石刻丰富的内涵附于数字化载体之上传递给大众,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和时代审美需求,使大足石刻艺术在新的平台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基金项目:数字化在大足石刻的传承和发展中的应用研究,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YBYS092

注释

[1] 龙红:《风俗的画卷——大足石刻艺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2] 王庆瑜、黎方银:《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

[3] 辜居一:《数字化艺术论坛》,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

[4] 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5] 童登金:《大足石刻研究文集3》,北京,中国文物出版社,2002-8。

[6] 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

[7]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作者:李绍彬 冯霞

大足石刻艺术风格论文 篇3:

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它是典型的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现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摩崖造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美、保存完好而别具特色。

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是中国北方石窟于公元9世纪走向衰落之际,在中国南方崛起的又一座大型石窟群,它将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又续写了近400年。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极工穷变,开拓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它以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共存和其丰富的内容而异于前期石窟,并以其独树一帜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反映了唐末至宋代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和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规律和变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杰出的代表作。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1999年12月,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上一篇:整改落实方案(精选2篇)下一篇:初三班主任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