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为基本点,对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手段进行探讨。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化学化学教学应用探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整合逐步成为课改的一个热点话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 篇1:

化学课程整合后的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对高职高专化学课程整合后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化学课程整合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化工高职高专教育基础化学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新思路,逐步建立模块化基础化学课程结构新体系,按模块组织教学,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基础化学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对现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整合是教育科学,特别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课程整合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所化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原来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包含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近年来,我院将原四大化学进行了整合,合并为一门课—基础化学,教学课时逐年减少;并选择原有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自编了一本教材—《基础化学》,从2007级学生开始使用,教学课时由原来的三-四学期压缩为现在的两学期。

1 高职化学课程整合后教学现状分析

1.1 对高职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等化工职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化工高级人才,学生掌握好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近年来,由于片面强调化学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思想,以致在高职教学实践中没有给予化学课程应有的重视。

1.2 高职化学教学课时相对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因强调学生对相应职业技术的掌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因此,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训、实习上,在课程计划中给予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课时一般都不多。目前,对于化工类专业,我院将原四大化学进行整合为一门课—基础化学后,所有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化学教学内容都依据同一教材,同一进度,两学期教学总课时一般为160课时左右,与要讲授内容实际需要的课时相比明显不足。整合后的基础化学教材所涉及的面比较宽,涉及的点比较深,许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法细讲;学生课后又难以读懂教材。所以说,目前,整合后的基础化学的教与学都有一定难度。

1.3 高职学生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薄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所招生源大多是高考低分段学生和中职毕业生,中学化学基础普遍较差,有一部分甚至是没有多少化学基础的文科生,尤其是09级学生,有个别班级文科生比例高达40%多,学生厌学情绪大,少数基础较好好的学生受部分差生影响,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1.4 高职基础化学教材实用性、趣味性、先进性不强。高职《基础化学》教材内容的编排只是选取原有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简单混合,似乎遍布“知识点”,似乎这样就满足了“实用、够用”的原则;仔细看来,高职基础化学教材知识陈旧,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缺少与专业课深层次的衔接知识,缺少前沿知识、先进技术的介绍等。

笔者以为,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原有内容的简单混合,而是有机地组合,课程的整合应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整合后的高职化学教学,应针对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且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因此,针对整合后的化学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以下进一步改进措施,以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2 深化《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1 确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能力本位课程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因此,应倡导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能力本位课程观。

2.2 采用合理的课程整合,进行化学课程内容综合化

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整合?所谓课程整合,就是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选择的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而设置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主要围绕着能够“支持相近的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这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的,通常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所涉及的面比较宽;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原有内容的简单混合,而是有机地组合。

化学课程的整合应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凡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相关的内容,一般应保留,不能轻易丢掉;凡是与特定教学目标要求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内容,一律舍去。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去掉重复的部分;合并类似的部分;删减繁琐部分;扬弃过时部分;增加先进部分。

我们将原四大化学整合为《基础化学》,合理整合后的《基础化学》课程内容主要有:①物质结构基础知识。②重要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选修)。③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内容包括脂肪烃、脂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等知识。④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选修);主要内容有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学平衡。⑤化学热力学基础;介绍化学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⑥溶液及相平衡;介绍溶液以及相平衡知识、相律和相图。⑦化学动力学基础;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动力学方程。⑧化学实验技术,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a物质制备技术;常见物质合成与分离方法介绍。b化学分析技术:主要是滴定分析技术,从学科发展的趋势看,化学分析逐步被仪器分析取代,可适当补充一些简单仪器分析,如分光光度法、气相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c物理参数测定技术。⑨化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选修):介绍新材料化学、绿色化学、化工新产品、新工艺等,可以作为专题知识讨论,该教学内容可以更新。整合后的《基础化学》教材可以根据以上内容重新编写。

2.3 建立模块化基础化学课程结构体系,按模块组织教学

将“四大化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以“应用”为主旨建立模块化基础化学课程结构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包括9个教学模块(见上面内容)。教学过程可按教学模块依次完成,也可任意选择组合教学。整合后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适当引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

以我院应用化工专业为例,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化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主要就业岗位:各类化工企业及相关行业,生产一线操作岗位。

应用化工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知识面较宽;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强;为后续课程如《化工单元操作》、《化工生产技术》等的学习、为将来顺利走上化工生产操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教学分两学期完成,教学总课时为150课时左右。

根据专业教学目标与教学课时数,我们在9个教学模块中选择了7个模块:①物质结构基础知识;③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⑤化学热力学基础;⑥溶液及相平衡;⑦化学动力学基础;⑧化学实验技术;⑨化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模块⑨,我们以多个小论文题目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去查阅资料,或者做社会调查,再提交论文;最后在班上做专题知识讨论。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到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我们已在应用化工专业2010级部分班级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可以缓解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并且要求学生在修完每个模块之后能够运用这些综合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模块课程结构不仅能及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大大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和生存能力。

作者:雷 玲

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 篇2: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本文以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为基本点,对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手段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化学 化学教学 应用探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整合逐步成为课改的一个热点话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能提高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可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广阔的天地,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最优化。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规律,认识微观世界,突破教学难点无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本文在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欲与各位同行商讨。

一、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化学课程的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数字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基于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来源于真实情境而又高于真实情境,是在真实情境的基础上分析、提取、重组、综合有关因素,将真实情境中本质的、重要的信息凸显出来,而将其它无关因素给予弱化或去掉。

首先,只有当创设的情境在综合优化社会因素、教学因素时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实现化学教学资源的最优化。信息技术中超文本可实现对化学教学资源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信息技术优化了化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将不同性质的设备和信息媒体集成为一个整体,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多种信息传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在观察、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掌握事物的本质。

其次,借助数字模拟技术,可以模拟有关微观世界的现象、化学变化,使教学更形象、直观。信息技术中的交互性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可以与信息技术实现复合信息的双向处理,使用户更加注意和理解信息,也增加了有效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知识的获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往往需要集体的力量。在此情境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流动,还有师生、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最后,信息技术提供的虚拟实验室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赋予虚拟实验室智能化的特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虚拟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虚拟实验室的特点是省钱,且不受时空的限制。但虚拟实验室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不可以代替真的实验室,当学生需要真实地控制实验仪器的经验,就需要在真实的实验室中亲自操作;如果某项实验只是集中于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需要实际操作经验,就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了。

二、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资源,促进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网络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的基础学科。面对如此丰富的化学知识内容,如果单单靠教师运用教材有限的信息资源,学生所学的很难完整,而现在教师和学生恰好可以借助快速查询界面,从互联网提供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不同形式的资料,获取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的补充资料,以补充教材,加强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内容查询方便,成为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网络上除了有丰富的教学补充资料,也有许多最新的信息,对于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教学内容,网络是非常迅速的寻找途径。网络资源的内容更新速度快,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信息来代替部分教材内容,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学效果,又可以联系日常的社会生活。

再次,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生动展现教学内容。网络资源内容具有多样性,不仅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还可以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效果的资源,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些多媒体教材,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利用具体的图片、动画方式,让学生更加具体感性地了解学习内容。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首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思维能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一些较复杂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介绍晶体类型时,将各种晶体的典型结构通过计算机三维动画展示。如NaCl型晶体:每个Na+离子同时吸引6个Cl-离子,每个Cl-离子同时吸引6个Na+离子,Na+離子与Cl-离子以离子键结合,个数比为1∶1,这比口头讲要形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很快的或很慢的化学过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布朗运动等;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或缩小、加快或减慢化学变化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能力,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重视并发挥形象思维的独特作用,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中和滴定实验,尽管学生在实验室做了该实验,但对其操作要领及误差分析仍掌握得不太好,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从中不但可学会操作,还可通过图文并茂的电脑演示分析,彻底弄清滴定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

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加工能力和网络资源进行高中化学课程整合教学

这种整合是指利用本地计算机或网络服务器强大的信息加工能力,或将本地常规资源数字化,或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搜集整理出我们有用的信息,服务于一切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

首先,利用本地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能力,将我们需要的常规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如用“录音机”软件录制声音;借助相关的多媒体硬件设备将某些演示实验转化为数字媒休信息,以达到更好的演示效果;用多媒体编辑软件对某些课件或视频材料进行重新编辑等等。

其次,对于教师的备课,小到插件的制作,大到课件甚至包件的开发,都需要大量的素材,我们可以从Internet中轻松得到这些素材。Internet中的数字图书馆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各专业资源站点内有大量的专业资源和专业论文,各新闻站点中有最新的行业信息,我们还可以在相关的BBS论坛中进行交流,这些都为我们学习和进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环境。

最后,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只要教师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启发,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广泛的延伸,通过大量课外资源的阅读和学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有益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知识点的需求不同,强大的搜索引擎和各网页中的超链接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各自不同的相关知识层面中去,丰富他们各自独特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连清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09).

[2]吴荣华.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问题与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3]石春艳.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作者:甘维柱

化学课程整合管理论文 篇3:

新加坡数学化学习的发展及启示

数字化学习技术是本世纪初在教育学习领域迅速发展的一种高科技应用。有研究认为,数字化学习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过程的改变与学习效果的提高,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1][2][3][4]。不同的国家在推广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模式、政策、战略等方面受各国的人文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显著不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学习等方面有着深刻影响,这使得新加坡的教育文化发展与我国有着极其相似的背景。因此,分析新加坡数字化学习的发展特色,关注其发展

策略与技术应用,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我国数字化学习与数字产业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新加坡数字化学习的发展现状

新加坡1997年开始发展数字化学习,其设计发展进程由个人发展、企业发展、产业发展与国家发展四个层次组成。四个层次对应的四个目标分别是实现终身学习、提高员工技能、促进资讯服务产业的成长、转换至数字化发展。应该说,新加坡在发展数字化学习之初,就将个人的学习与发展放在首位,确立以人为本的数字化学习发展战略。上个世纪,新加坡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其在本世纪的教育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进入新世纪,新加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数字化学习的发展状况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从2001~2006年,在对各国信息竞争能力的比较中,新加坡综合排名依次为:8、3、2、1、2[5][6],表明了新加坡数字化学习的良好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数字化学习技术的发展使新加坡的学习技术迈上了新台阶,同时也衍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市场。国际数据公司的资料显示[7],2004~2005年,新加坡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数字化学习市场之一(其他三个为澳大利亚、韩国、中国,日本除外)。在数字化学习的相关技术交流与产品贸易的互动中,数字化学习渐渐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这也表明数字化学习技术、数字化学习市场与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教育、学习技术、学习交流与贸易交流良好互动,对本国的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起到合力推进作用[8]。

数字化学习技术对人的学习方式将产生革命性影响。人们对数字化学习的接纳情况既可表征数字化学习的发展状态,又可折射出人对数字化学习发展产生的影响。根据新加坡数字化学习知识平台最近的一项调查,人们对数字化学习的益处与障碍的认识体现为若干层次[9]。从表1可以看出,方便快捷成为人们喜欢数字化学习的首要原因,而表2则说明数字化学习本身的新颖性成为影响人们接受的最大障碍。实际上,这与新型技术与方法从出现到纳用的生命周期有很大关系[10],更何况数字化学习技术受硬件、软件、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因新产品升级而始终处于动态演进的成长期。数字化学习涉及的各种相关技术所综合产生的长生命周期,使其具有相对较长的普及应用期。由此不难预见,在不久的未来,数字化学习在新加坡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泛在学习方式。

二、新加坡数字化学习发展特色

不同国家的文化、经济、教育等迥异,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化学习也多少呈现出各自的区域特色。新加坡是东南亚三面临海的国家,国土面积小,人口少,资源相对紧缺。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使数字化学习成为推动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引擎,促使新加坡进入以数字化经济为主的数字社会,成为世界网络的亚太枢纽,是新加坡数字化学习发展的愿景。在制订本国数字化学习发展计划时,新加坡很好地将未来的发展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走了一条符合本国特点的发展之路。概括起来,新加坡的数字化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色。

(一)数字化学习发展“以人为本”为核心

同其他数字化学习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相比,新加坡在数字化学习的发展中更关注数字化学习的参与者[11]。这表现为新政府所关注的参与者的层面极为广泛,既包括数字化学习的业者、教育培训者,也包括学习者,与其制订的数字化学习发展进程四个层次的精神是一致的。数字化学习的发展以人为本,其他各国也都多少体现了这一点,有关研究表明,在发展前列之中,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见表3)[11]。

(二)数字化学习发展以政府推动为重要动因

新加坡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是政府、产业、学校共同作用,合力推动的结果,但在初期阶段,至少前十年中,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数字化学习的相关政策与发展方向

政府在数字化学习早期制订了eLEAP、SEEDs、eTIP、SMCP四大计划,几乎涵盖了各个层面的学习者,还专门针对社会大众(上班族或家庭主妇)设计了信息应用推广教育的e-NITLP计划。1997年新加坡出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规划”(MP1,MasterPlan1),2002年又推出更新版本MP2。资料表明,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数字化学习人才培育、标准建立、内容品质检验、刺激市场需求等[12],这直接关乎其数字化学习产业的培育。2001年专门成立了SITF eLearning Chapter产业联盟,以推进新加坡的数字化学习并将其发展为亚太地区数字化学习中心与市场的领导者。

2.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管理

如设立IDA(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of Singapore,信息通信发展管理局)、ECC(eLearning Competency Centre,数字化学习标准中心)等,以加强对数字化学习的管理。

3.提供数字化学习发展所需的策动资金等

新加坡政府在1997~2002年间投资了20亿新元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同时每年另投6亿新元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常性开支,并给每一名购买笔记本电脑的教师以经济资助。这种直接的资金投入为数字化学习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三)数字化学习发展以国际合作为基础

发展数字化学习是各国的共有观点,产生于国际间相同的发展需求,这为国家之间建立互惠合作、共谋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加坡在这方面近十年来的作为造就了一个数字化学习发展的典范。政府与产业界都在寻求数字化发展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用足了功夫。真正做到在交流中培养人才,在交流中发展产业,在交流中提升水平。

(四)数字化学习发展以学校与企业为阵地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注重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教育层面。正如新加坡数字化学习标准中心主任Lim Kin Chew在AEN2004(Asia e-Learning Network)会议上所说的[13],要教得少,学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强调学习者投入,而不仅仅是获得技巧。企业则对员工培训也感兴趣。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员工培训,可以在工作时间以外完成,随时随地进行,把接受培训与不断学习逐渐转变为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与品质素养的内在动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有助于减少公司在培训方面的投入,又会使培训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新加坡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学习的发展

政府在数字化学习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已成为各国数字化学习发展的共同特点。新加坡政府在初期建立了数字化学习发展框架,为数字化学习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扶植了一批数字化学习先导公司,为产业发展生成能量;培育了大量数字化学习专业人才,为数字化学习稳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政府鼎力支持、投入经费,为推动数字化学习提供诱因。从新加坡政府对数字化学习发展愿景也可以看出,新政府对信息时代中的数字化学习及其相关技术有深入认识,对数字化学习寄予厚望。几年来,新加坡政府的合理参与和正确引导,对于数字化学习的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国际交流为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发展创造机遇

这里说的国际交流包括多个侧面。(1)学术交流。新加坡政府及有关部门为提升国内民众对数字化学习的认识水平,不断承办各种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产业方面的研讨会议。据统计,仅从2006年9月到2007年8月,有18次与数字化学习技术相关的亚太地区或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14]。(2)产业发展交流。已有众多外国公司到新加坡开展教育培训服务,使其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趋于国际化。新政府也鼓励本国公司到海外谋求市场。(3)人才交流。伴随产业发展交流,大量的人才流动为新加坡的数字化学习的发展增添了强有力的后劲。这种活跃的国际间产学研交流氛围,在无形中促进了新加坡数字化学习与其他国家多方位的国际合作,加速了其数字化学习发展进程。

(三)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推动数字化学习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数字化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上,新加坡的数字化学习在学校比在企业中更为普遍[15]。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为树立学习技术应用的典型,引领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学习的发展。从新加坡的实践结果看,这完全是可行的。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是突飞猛进的,也是成功的,以下几方面是其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原因:正确的理念;政府的鼎力支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强调社会各行各业的积极支持(沙红,2005)。将学校教育中的数字化学习成功经验移至企业的数字化学习发展中,进而推动普通社会成员的学习技术的提高,最终在全社会中形成数字化学习整体发展的态势。

各国的具体国情毕竟存在差异,并非所有的经验都可以直接拿来套用。取其合理之处为我所用,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至少可以少走弯路,加速我国数字化学习的发展步伐。数字化学习的发展道路还漫长,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政策引导、合理的组织管理、适当的经济策动,并适时地创造条件,才能让我国的数字化学习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9).

[3]李献业.基于数字化学习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李兰.数字化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4).

[5]World Economic Forum.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1-2002,2002-2003,2003-2004[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2003,2004.

[6]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2004-2005,2005-2006)[OL].http://www.weforum.org/en.

[7][8]转引自Cindy Payne. The eLearning Market in Asia-Pacific[OL]. http://www.apconnections.com/perspective/02-March.html.

[9]文献转引自:Tan Keng Siang. the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Multimedia and e-Learning:A New Direction for ProductivityPromotion and Enhancement, 2003.

[10]Technology Product Life Cycle[OL].http://www.myxa.com/wp_tplc.htm1

[11][12]资策会数字内容训练处(台),信息市场情报中心.新、加、美、英 数字学习推动现况分析[OL],http://www.dci.org.tw/edm/930806/01.pdf.

[13][15]Lim Kin Chew. Country Report on eLearning in Singapore[OL],2002-2005,http://www.asia-elearning.net.

[14]http://www.apconnections.com/events.html

[16]沙红.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M].中国远程教育,2005,(2).

作者:谢同祥 赵 丽

上一篇:上市公司网络会计论文下一篇:劳务合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