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同,地处湖南西南边陲,一个人口仅35万的山区小县,近年来在教育方面形成了颇为瞩目的会同现象,在怀化市13个县市区中,会同教育综合排名已连续三年排在前列,初中毕业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同样名列前茅。会同教育引起全省瞩目,成为会同县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偏远山区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偏远山区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1:

偏远山区文明礼仪教育浅谈

作者简介:龚仁宣(1971—),男,汉族,重庆市云阳县歧阳小学德育主任。

摘要:偏远山区,留守儿童多,行为习惯差,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偏远;习惯差;研究;坚持;收到;效果

我校处于海拔1000米的偏远山区,留守儿童居多,行为习惯较差,文明礼仪教育是一大难题。经过几年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现状

根据我校实际,我校课题组成员于2012年11月9日,对1—6年级50%的学生进行了“小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调查问卷”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在校园文明礼仪方面,学生在学校看到老师,有83%的学生会主动问好,基本上形成常规;在同学之间相处时,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只有23%的学生不能做到使用礼貌用语;但是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原谅他人,例如,有人不小心打了你,你会怎么做?只有35%的学生表示不会介意;当遇到同学之间打架时,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劝解或告诉老师,只有少数学生事不关己。平时在楼道内,保持安静的只占64%,上课铃响,做好上课准备的有70%,学生礼仪表现突出的方面,得益于学校的日常教育。但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礼仪的缺失,比如,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原谅他人,在学校生活中因礼貌问题引起小纠纷而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同学不能做好课前准备。

在食堂礼仪方面,80%的学生会自觉排队,不喜欢吃的饭菜随便乱丢乱扔的有23%;会自觉让座的只有44%,认真吃饭的只有60%。

寄宿制学生的宿舍礼仪我们觉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大多数生活时间在校园,宿舍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在个人卫生方面早晚刷牙、大小便后主动冲水的习惯,70%的学生能做到;公共卫生方面,在宿舍吃东西,果皮、包装袋仍有28%的同学会乱扔;与人交往方面,回家带来的食物46%的同学不会与同宿舍同学分享;同宿舍同学生病或受伤33%的学生不能及时报告老师。

从学生家庭文明礼仪的调查数据看,了解父母生日的学生只有34%;有58%的学生能做到文明待客,有62%的学生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有54%的学生能在和父母说话时使用礼貌用语,有76%的学生能在爷爷奶奶生病时主动看望,离家或回家主动告诉父母的有78%;会主动盛饭给父母的只有49%,不顶撞父母的只有31%。

二、原因分析

从上述几项数据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仍旧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平时对学生礼仪方面的教育不够。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很多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教育不到位,学生在校接受的礼仪教育回家两天回来有的又恢复原样。有的家长认为,礼仪是无关大雅的小节,孩子长大了会自然懂得,甚至个别家长还认为自己的孩子礼让会被别的孩子欺负。

(二)学生对自身文明礼仪不重视。小学生的思想还未成熟,对文明礼仪不够重视,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也不注意使用礼貌用语;有的同学不知道正确的礼仪是什么,更无法谈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了。而且在调查中发现,年龄越大的学生文明礼仪方面的缺失更严重,不是他们不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开始出现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碍,好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才是个性的展现。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又具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这部分学生不约束自己很容易对其他的同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具有反复现象和反弹现象。我校是寄宿制学校,由于小孩子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礼仪表现也具有时好时坏的反复性特点,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但就是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礼貌用语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交流,学生对他所尊敬和佩服的人运用文明礼仪比较情愿、自觉;而对于其他人就会相应减少其使用礼貌用语的热情,因此高年级学生礼貌用语开始出现心理障碍的苗头,表现为见了熟人或生人不好意思说,远不如低年级学生的大方自如。

三、方法和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以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课题组拟采用以下方法和对策,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1、成立文明礼仪领导小组、教研组和课题研究小组;2、落实文明礼仪课,专课专用,不挤占挪用,使用好文明礼仪配套教材,严格执行1+x教学模式;3、组建学生、教师礼仪示范队,执行礼仪规范,文明素养高,示范性较强;坚持文明礼仪监督制度,用好监督高、仪容镜、评比栏和曝光台,使全校学生积极践行站姿、坐姿、走姿、鞠躬、手势、问候、仪容仪表、服饰等仪态礼仪;开展教师和学生礼仪二级培训;.利用每周集会集中开展礼仪训练;4、向小学生们传授系统文明礼仪知识。我们给每位班主任发放《小学生礼仪读本》,内容有: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公共礼仪、社交礼仪,要求利用班队会对孩子们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同时通过学校日常管理强化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文明礼仪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给每位学生每人发一本《弟子规》,利用晨读晚读背诵学习;同时根据《新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5、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采取讲故事、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形式,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契机,利用挂图、黑板报、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利用班会作并结合集会、上课、活动等进行严格的礼仪程序训练,通过培训礼仪骨干来带动、影响学生。同时,组织学生小组检查学生的礼仪情况,并可评定分数并张榜公布,评出礼仪标兵、礼仪先进班组等;6、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的了解,注意时效性。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注意观察,发现小学生存在哪些不文明现象,并做好记录、登记,然后探索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及矫正方法,对具体不文明行为进行引导纠正;7、通过教师模范行为引领文明礼仪。教师是孩子们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在文明礼仪方面一定要率先垂范。因此我们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文明礼仪,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总之,偏远山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歧阳小学)

作者:龚仁宣

偏远山区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2:

山区教育的“三重奏”

会同,地处湖南西南边陲,一个人口仅35万的山区小县,近年来在教育方面形成了颇为瞩目的会同现象,在怀化市13个县市区中,会同教育综合排名已连续三年排在前列,初中毕业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同样名列前茅。会同教育引起全省瞩目,成为会同县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会同抓住了农村教育改革的牛鼻子,以管理、课改、育人三大主题,引领全县教育工作者,理顺了发展思路,闯出了改革新路,显示出会同教育的勃勃生机。

管理

——方与圆的辩证法

粟裕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位于粟裕大将故里坪村镇。教师年度评职称,曾让校长袁连旺一度头疼,虽然他费尽脑筋,但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制度,打条子拉关系的不少,搞得不少老师心有怨言。

同袁校长一样,全省各地校长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农村教育管理不好抓,不少中小学校长感叹。

“现在却有所改变了,”袁连旺说,“教育局从2009年开始,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一切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袁连旺拿出一份《会同县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细则》:“评定职称的各项指标公开、公正、透明,按本事按实力来,老师们心服口服,怨言少了,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

制度管人人人服。像《职称评定细则》这样的条例,会同县教育局近三年出台了几十项,涵盖机关作风、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基建管理、学校公房管理、学校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事事有规则,事事依据规则办。

会同县教育局局长李怀玉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工作之艰难,责任之重,压力之大,面临的问题之多,是空前的。教育教学、师德师风、激励机制、教育环境、留守儿童、设施设备等方面,都需要现代管理理念的支撑。

关于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李怀玉有自己的思考。他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必定是今后义务教育管理改革的一个方向。所谓标准化,除了硬件达到标准,制度、管理等软件同样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会同县教育局和各级学校近年来尽管也制定了不少制度、章程,且有不少探索和创新,但有些制度土政策成分比较多,与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精神的对接力度不够;有些制度脱离实际,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有些制度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些制度明显过时,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像教师进城,一方面,有关系有背景的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挤,造成县城学校人满为患,而农村偏远学校师资不足;另一方面,部分老老实实教书、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因进城“无门”,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又如基建这样敏感的事情,有时校长私下就能拍板由谁承包,行政审批上没有走严格的程序。又比如由于缺乏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农村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催生了人浮于事和自由散漫现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管理既要体现‘方’,又要体现‘圆’。所谓‘方’,就是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所谓‘圆’,就是以人为本。标准化、科学化管理,让教师心中有规则,工作有奔头,工作的积极性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教育局党委书记石忠良如是说。

为了推行标准化管理,教育局首先抓住了合格学校建设这个“牛鼻子”。2008年以来,会同县创建及在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共22所,建设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新建校舍就有35栋,争取教育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这对一个财力严重不足的山区县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加速度”。要知道,对照合格学校创建标准,每所学校至少要投入建设资金100万元以上,而省级合格学校建设奖补资金也就每所10万元。这么大的资金缺口怎么填补?当然还得自己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怎么“分蛋糕”。

打破“分蛋糕”的常规,会同县的做法是整合学校各类建设项目,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资金及教育费附加统筹安排,重点加强合格学校建设,避免多头投入与重复建设。这种资金的捆绑使用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以前在学校建设资金分配上,通常的做法是平均分配,谁都给一点,谁都不得罪,“手心手背都是肉”啊。这种平均“切蛋糕”做法虽然皆大欢喜,但资金基本上是打了“水漂”,钱花了,房子却没有建起来。现在不同了,大家排队,按照轻重缓急,纳入建设规划的,一次性给你,你得“一个萝卜一个坑”,盯得死死的,一分钱也别想乱花。暂不纳入规划的,你也别来讨,讨也不给你。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金效益。2010年,省、市有关领导督查会同合格学校建设时,对该县合格学校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学校面貌变化赞不绝口:“想不到会同的合格学校建设搞得这么扎实,有些学校的建设标准绝不逊色于发达地区。”

在制定规则上,教育局有许多创新。拿教师进城这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来说,城区学校有多少教师缺额,教育局会在网上公布,然后进行招考,报名的条件清清楚楚。特别重要的一条是,报名者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在学校名列前茅,而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必须在全县前列,既防止部分教师放弃教学而专攻考试,对质量的捆绑管理又增强了团队意识。

林城镇一完小是一所城区小学,校长谢果告诉记者,这几年新进的18位教师,都是从乡村公开考上来的,没有靠关系,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学生、家长非常满意。

搞标准化,不等于一刀切。教育局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均符合学校实际。在一个校长的任期内,学校怎样发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符合学校实际,程序上也很规范。

还是拿其中一个措施来说吧。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教育局充分考虑到地域的差别,以改变在评估中“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的马太效应。根据县城、城郊、农村和偏远民族乡的实际,把全县学校分为五类,实行分类分层评比。像一中这样生源最好师资最优的学校,必须连续三年拿第一才算第一,否则拿不了教育教学质量奖。

靠制度管人选人,是会同县教育局推进标准化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对校长,会同实行“112管理”,即一票否决(10个方面),一个择优选拔,两个问责(实行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和教学质量校长末位淘汰)。三年里,会同县教育局从基层提拔了5位校长到教育局任股室长,进城的校长也都是学校管理的佼佼者。这些校长的提拔,没有遇到任何疑议。教育局纪检书记胡新红说:“原来中层干部都是任命制,现在是竞争、考核和任命相结合。这样做,让校长们看到了前途和希望,也解决了他们的政治待遇,形成极好的良性循环。”

“好制度同样有利于保护干部。”会同县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副局长贺彩梅说。现在,基建项目全部实行公开招标,一切按照程序进行,有效地杜绝了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对干部来说这是最有效的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会同县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今年新任县委书记蒋炳生,到会同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全县中小学校和教育局调研,就编内缺额教师招考录用问题开会讨论。县委常委会议议定:从2011年起,每年公开招考60名教师,以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同时,迅速重启县一中整体搬迁工作。他说:“教育是最基本的民生,如果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到,又怎么叫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县长杨陵俐说:“此举意味着县财政每年将增加180万元负担,但为群众、为教育办了一件实事、一件大事,值得!”特别是2008年以来,会同党政重教力度空前加大,教育投入每年增加1500多万。

主管教育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侯桥训和副县长陈明对教育也可谓尽心竭力,不仅亲自指导制定教育强县规划,为教育发展理思路,跑经费,解难题,还经常下到学校督查教育教学和安全工作。同样分管教育的县人大副主任粟明昌、县政协副主席黄元坤等,也积极为教育发展做调研、提建议,热心帮教育“说话”。县“四大家”的强力支持,是会同教育发展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教育系统推行教育改革的坚强依靠。

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抓出了教育新气象。这三年,会同教育先后获得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全省廉政文化进校园先进单位等一大批荣誉称号,年年被评为怀化市“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仅2010年,全县教育工作就获得各级各类先进、荣誉称号31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6个。

课改

——形散而神不散

新课改强调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但时至今日,老师们对新课改还缺少明确的认识,新课改究竟怎么改,许多人仍抱有疑惑。

会同这些年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也有许多人在疑惑:在热闹的课堂背后,课改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校长出身的李怀玉,沉下身子做过扎扎实实的调研,他认为,课改的目的,不是打破原来的教学形式,而是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他对此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形散而神不散”。

把课改的“神”抓住了,新课改的思路也就出来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课改来说,观念即是粮草,践行新课改理念,关键是转变观念。转变观念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要靠老师自身,在心底深处自愿接受新课程理念才行。

观念怎么改变?首先是抓住期中、期末考试卷命题这根有力的导向棒。“我们不单纯按照教材来命题,而是把最新的生活材料、科技成果等引入试卷,将教师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视野,既拓宽老师的知识面,也拓宽学生的视界。”教研室主任向宥福说。

很快,老师们发现,教学不能再按旧有的方式了,只讲书本知识,学生考不出好成绩。于是,老师们从研究试卷开始,摸索起新课程理念来,开始把目光投向外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会同教育人开始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破冰之旅。教育局组织,教研室牵头,开始在城区优质学校、农村骨干中学以及偏远山区薄弱学校同时进行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布局试点。

“聚焦高考,关注课改”。作为全县学校的“领头羊”,会同一中有声有色地开始了新课改的探索。学校教师分年级分科目集体备课,分批派出教师到各地名校听课,上新课改教学演示课,面对全县开展“教学开放周”活动。会同三中、二中紧随其后,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的课改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林城二完小提出了“人人参与课改、人人展示课改、人人享受课改”的口号,率先在全县小学成立了“教科室”,专抓教研课改。集体备课、推门听课、集中赛课、家长开放课、课改研讨、课例分析、校本课题研究……教科室编写了《教学设计与课例分析》发给每一位教师,成为教师开展课改教研的“土教材”。

作为农村初中课改示范点,林城镇中学立足课堂,以抓实“落实预习、重视交流、点拨释疑、训练反馈”四个环节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改理念。

林城镇一完小形成了该校特有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三环四步”课堂教学模式。

农村边远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信息比较闭塞,搞课改相对较难,但不改不行,怎么改?会同做足做活“送教下乡”文章,由教育局师训站、教研室、县教师进修学校“三家”联手,组织在省、市教学比武中获奖的优秀骨干教师“名师团”,深入农村中小学上优质课改示范课,将“按需服务”覆盖至全县农村学校,着力推进教学质量的均衡提升。

教研室还组建了“会同县教学研究室”两个博客平台,以信息共享、交流经验、展示成果为宗旨全力推动新课改。记者随机打开博页浏览了一下,发现点击率每天都愈500人次。同时,从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出发,会同开展了“发挥教师博客平台优势,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目前,全县教师博客组建率达30%。

随着一系列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都提高了,课堂也活跃了。然而,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了呢?会同教育人又开始在改革热潮中冷静下来,冷静地寻找突破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没有扎实的常规教学管理,课改只能是没根浮萍。”主管教学业务的副局长朱兴实一针见血地指出。

为此,朱兴实亲自“动手”。每年4月和10月,他都会推掉一切应酬,怀揣厚厚一叠《会同县教育局机关工作人员下乡(校)常规工作抽查登记表》,率领相关股室负责人奔赴各学校检查常规教学。这份表格中的选项包括“教师上课”“教案”“作业批改”“早晚自习”“实验教学”。局领导进课堂突击听课,并不定期地突击检查,会同的教师们在常规教学中暗暗加了劲。

“常规教学的质量很重要,我们不能节节课让学生自学、探究。教育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精华传授给学生,效率至关重要。”向宥福说,“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只能是借鉴、吸收,不能照搬。关键是要结合我们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开展教学。”

粟裕希望小学对于这一点最有感受。学校地处城郊坪村镇,学生没有早自习和晚自习。白天在学校的学习效果好不好,老师们无法摸清。怎么办?校长黄觉的办法是:课堂上老师将知识讲透彻,布置练习少而精,家庭作业分层次,让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潜能生吃得到。

通过抓常规教学,会同教育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本身的素养,决定着课堂的质量。

在粟裕中学,记者见到了《粟裕中学2010年上期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近几年,在推行课改的过程中,盲目追求新、奇、活,放松了对教师基本功的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三笔字、课堂控制能力、写作能力等基本功下降了,致使授课粗糙,把握不住细节。”

粟裕中学能对自身不足有如此深刻认识,是秉着新课改的高标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的。校长袁连旺说,为了提升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分阶段分年龄制定目标、方法、措施,坚持以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科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通过讲座、示范观摩、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教育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深刻领悟课改的实质和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质量观,掌握满足学生发展和教育教学需要的技能和方法,从而使教师整体素质有质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课改促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会同近年来在组织教学比武上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两限制”:一是参赛选手只能是本校从没参加过教学比武的老师,如果老是几张熟面孔,不但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任何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会拖累全县的教学质量。二是鉴于多媒体教学设施有限,绝大多数的教学还得依靠常规教学,若一个学校有多个选手参加教学比武,只允许一个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让老师们更多地回归到自然朴实的课堂。

在派老师外出参加教学比武的工作上,会同也有自己的特色。一般而言,各地都是选当地最好学校的最好老师参加,以保证拿得好名次。会同不这么做,而是到农村学校去挑选“潜力股”。如果连农村学校的老师都能够拿得市、省甚至是国家级奖,那对偏远学校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鼓励啊。

这不,会同最小的、资源最缺乏的洒溪小学的杨明老师还真捧回了湖南省小学德育课程教书育人风采赛一等奖。这一奖励带动了洒溪其他教师,该校今年上半年三位老师参加全县教学比武,全是一等奖。

采访中,我们高兴地看到,课改给会同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学质量检测分析数据表明,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整体提高,城区优质学校教学质量的多项指标,已逐步被农村学校赶超。传统优质学校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被打破。

会同教育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不是轰轰烈烈地去模仿拷贝某一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追求某种效应,而是以自己的思考扎实地走好课改的每一步。

育人

——习惯与养成的碰撞和思考

林城镇三完小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完全小学,1200多名学生有近一半来自农村或进城务工农民家庭。在这所学校,城里孩子与农村孩子特征对比十分典型。

“穿布鞋的农村娃同穿皮鞋的城里娃,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有很大不同。”校长杨汉民说,“农村孩子朴实、勤快,不讲究吃和穿,搞劳动总是走在前头。但农村娃的生活习惯差一些,课堂上的坐姿、写字的姿势没有城里娃端正。在文明礼仪方面,农村娃显得羞羞答答,也不太敢表露。城里娃表现欲强,敢于展示自我,课堂上很活跃,老师不提问也争着举手:‘老师,我来!我来!’自信满满。但城里娃服务意识差一些,搞劳动的时候,就有些偷懒。”

习惯与养成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有些孩子做事爱磨蹭,拖拖拉拉,老师周末布置的作业,不到星期天晚上不肯动笔,周六周日疯玩,只剩最后一个晚上了,才火急火燎地草草应付;有的孩子习惯坐在电视机前做作业;有的孩子碰见长辈、亲戚、老师,也不肯问候一声;有的孩子红领巾脏了也不愿动手洗,自己的小房间乱得像狗窝……反映在孩子身上的小毛病真不少。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小事,无伤大雅。但是小毛病沉淀下来,就会成为坏习惯。一个人带着一些坏习惯走上社会,显然不是什么好事情,这对他的人生和事业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李怀玉说:“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而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生习惯好了,学风就好了,校风也就好了。所以,我们把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如何推行“养成教育”?会同人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从2008年开始,会同县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教育局编写了《会同县中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发放到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同时,制定《会同县中小学养成教育评比方案》和养成教育培养目标,把养成教育作为单项内容进行年终考核,养成教育作为一项广泛的、长期的、核心的德育活动在全县中小学扎实开展起来。

随着农村孩子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城镇学校,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与城里孩子肯定会形成激烈的碰撞。林城镇二完小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契机,让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城里娃和农村娃手拉手、结对子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活动,周末,城里娃领着结对的农村娃到自己家里生活一天,或是农村娃带着城里娃到乡下住一天,来自不同背景家庭的孩子,体验、熟悉彼此陌生的生活。学校还通过主题班会和辩论赛,让城里娃和农村娃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交流和碰撞中,孩子学到了很多。有家长给学校写信:“孩子进了二完小,仿佛变了一个人,吃饭、写作业很自觉,根本不要我们督促。尤其让我们高兴的是,他还主动帮我们做家务,抹桌子、洗碗、拖地板,蛮勤快的。”

林城镇一完小是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拉练、负重越野、队列操练、攀爬、军事知识竞赛、做饭炒菜、洗衣服,少年军校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化管理,对在蜜罐里长大的独生子女而言无疑是极大的考验。孩子们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9年全国少年军校检阅式上,林城一完小少年军校夺取第一名,并获得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全体战士签名赠送的国旗。

林城一完小还是共和国大将粟裕的母校,学校把传承和弘扬粟裕精神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什么是粟裕精神?在深入了解粟裕的生平和功勋后,学校总结了四句话:艰苦朴素,谦虚礼让,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学校开辟了粟裕纪念室,新生到校要在纪念室搞开学教育。纪念室有一个24名学生组成的宣讲团,除了在纪念室当讲解员,还经常去各班讲粟裕故事。最重要的是,学校没有把粟裕精神当成一张标签,而是落实到了行动上。暑假,老师们带学生重走红军路,让孩子们在行走中吃苦,在吃苦中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互相帮助。

粟裕是会同的骄傲,全县所有中小学把粟裕精神看作共同的精神财富。在粟裕故乡,粟裕希望小学把粟裕精神和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强调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杨小成说,学校把孩子们的行为规范分成一个个目标,每周一个主题,从讲究个人卫生、诚实守信、有事请假,到不随便翻动他人物品。目标不是很高,同学们都可以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良好的习惯就会渐渐养成。五年级(58)班在国旗下讲话中倡议:“让问候成为一种习惯。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表现个人优良文明礼仪;见到校外来宾主动问好,展示学生良好精神风貌;见到长辈亲人主动问好,彰显中华传统美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对身边的人最真诚的那一片心表达出来,并将这作为一种生活习惯。”

养成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小学、初中、高中都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在林城镇中学和粟裕中学,他们十分重视在实践中的养成教育。去年,林城镇中学专门编了一本《养成教育手册》,从学习、生活、劳动,到公共场合的礼仪,内容详尽,针对性很强。除了学《手册》,更多的是把学生带到社会生活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明了行为规范要求,政教室每周每班都要评出“行为规范标兵”。粟裕中学则在班级文化上做文章,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规班训,形成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校团委定期组织团员学生去镇上福利院看望老人,学生们用自己的零花钱给老人买礼物,为老人们洗衣服,打扫卫生,培养尊老敬老的美德;每逢镇上赶集,校团委还组织部分学生到集市上做义务劳动——疏导交通,维持秩序,清理垃圾。

在会同一中,校长侯邦明说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话:氛围就是一种制度。是的,养成不是生硬的、刻板的,需要一种轻松的、融洽的氛围。会同一中无论管理、教研还是教学质量,在怀化地区都是叫得响的。在养成教育方面,他们特别重视从“第一次”抓起,第一次军训,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升旗,第一次考试,第一次集体活动……所有第一次都有严格的规范,第一次抓好了,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考试,第一场考试就按高考要求排座、监考,不仅打消学生舞弊的念头,也养成良好的备考习惯;比如作息纪律,就从第一次就寝抓起,养成良好的就寝习惯。既重视学生的第一次,也重视老师的第一次,比如第一堂课,老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非常重要。从“第一次”抓起,使会同一中有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师生进取精神强,行为有规范,学习有劲头,教学有追求。

会同一中的老师说,我们敢于跟其他学校比,我们也不怕其他学校追,因为其他学校要比过我们,首先就要比得过我们的精神、氛围和力量。这是多么强烈的自信啊!

作者:阳锡叶 李闯 何宗焕 石先铁 梁小刚

偏远山区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3:

分层分类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探析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文章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分层确定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综合能力较弱毕业生群体、女性毕业生群体以及残疾或有缺陷毕业生群体,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针对不同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提出了实行个性化的分类指导对策,以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分层分类

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750万人,毕业生就业将更为困难。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竞争力相对不强的毕业生更难以实现就业。这些毕业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是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每个毕业生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都要立足社会谋求人生发展,高职院校应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要重视做好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一是分层确定就业困难群体;二是分析其形成原因;三是分类指导,努力帮助这一群体实现就业。

1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指由于社会、就业环境、学校、家庭以及自身条件等因素造成的就业困难的学生。经过实际调查了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综合能力差毕业生群体、女性毕业生群体以及残疾或有缺陷毕业生群体。

2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原因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2.1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群体

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是20%左右,其中大多来自偏远山区或城市的低保家庭,家境较为贫寒,获得优质教育较少,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由于经济条件较差,这些学生会有各方面不如人的感觉,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多疑、孤僻、焦虑等心理问题,不愿或者排斥参与各种活动,包括班级、社团、学校及校外的实践锻炼活动,这就使本来综合素质较低的贫困生错失了锻炼和提高的平台,直接造成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在社会用人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人脉资源对毕业生就业仍有着一定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社会关系少,缺乏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强力支持。此外,由于长期贫困,贫困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希望能到大城市福利好收入高的好单位或好企业,尽快改变贫困现状和人生境况,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基层和艰苦行业去工作,这都导致了他们就业困难。

2.2综合能力较弱毕业生群体

在现代社会的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非常注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则多为综合能力较差,学习成绩不佳;有的动手能力不强,专业技能不扎实的;有的人际交往能力弱,性格较内向,封闭自我;有的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不善于表达自己推销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没能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有的缺乏基本而重要的文明礼仪,不懂做人做事。甚至有的存在自卑、害怕、懒散等心理,不想工作,畏惧踏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2.3女性毕业生群体

虽说现在的女性自立意识和能力都已较强,但用人单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导致女生在就业方面处于相对弱势。这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从社会方面看,存在怀疑女性的工作能力的问题;从女性求职方面看,较多存在就业意愿不高的现象。女性特别是农村或边远山区的女性,由于长期受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在生理、心理、成才等方面表现相对较弱。再则,女性要承担生育、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的重任,这会使女性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有足够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时由于有些岗位性质的需要,就限制了招聘对象为男性,这些对女性毕业生的就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2.4残疾或有缺陷的毕业生群体

身体有残疾或者有缺陷的学生常常受到歧视或者嘲笑,使得他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卑、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做起事来不够自信大方。加上一直以来社会对残疾或有缺陷的毕业生存在就业歧视,觉得残疾或者有缺陷的人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工作,从事不了高科技等技术含量高的职业,用人单位认为残疾或有缺陷的学生无法给单位创造效益甚至会影响单位的效益,因此在招聘时以要求毕业生身体健康、形象气质好为由直接拒绝这类毕业生。

3对策

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兴趣、就业理想,明确每个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针对不同的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个性化的分类指导。

3.1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的指导

3.1.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的信息库,跟踪他们的就业动向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信息库,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意向、职业兴趣、个人特长、职业技能等相关有用信息。然后将毕业生的个人信息与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进行匹配,这样可以改变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窄、盲目求职的现状,从而帮助这类毕业生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同时,要时刻关注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动向,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及时反馈招聘单位与毕业生双方的信息,做到全程化指导。

3.1.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由于物质比较匮乏,这类学生想改变家庭和自身现状的愿望非常迫切,就业期望值比较高,这与当前的就业形势或者自身的条件是不相符。针对此类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探索职业环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他们有“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的就业观念。_3’拿出专项资金奖励到基层工作的贫困生,鼓励引导贫困生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并向贫困生发放求职补贴,帮助解决经济困难,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

3.2针对综合能力较弱毕业生群体的指导

3.2.1制定相应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培训计划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职业技能、求职技巧、求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培训,因材施教。针对因专业技能水平低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专门的专业技能培训,强化就业核心力;针对不善于人际交往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求职技巧的培训;针对由于期望值较高或者是自卑、懒散而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认清自己,找准位置,树立信心,提高自己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参与社会竞争、融入社会的勇气和信心。

3.2.2做好政策宣传,拓宽就业渠道 国家与省政府出台了多种就业政策,希望能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就业困难毕业生大多对这些就业政策不关注不了解或者了解不透彻,以致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学校需要加大相关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提供一站式的政策咨询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往政策导向的方向就业,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等。

3.3针对女性毕业生群体的指导

3.3.1为女性毕业生配备就业导师 根据女性毕业生的特点为她们配备经验丰富的就业导师,进行个性化的“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女大学生的就业有其优势,如语言表达能力强、交际能力强、耐心细致、善于体谅、执着真诚等等,就业导师首先要帮助女性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卸下依赖、不自信的心理负担,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以利于实现就业。其次,就业导师针对女性就业的特点,为她们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和服务,如求职目标、求职技巧、求职策略等。

3.3.2为女性毕业生举行专场招聘会 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筛选出适合女性毕业生的职业类型和岗位,为她们举行具有针对性专场的招聘会,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要指导女性毕业生展现自身的优势,增强就业的竞争力,以更有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3.4针对残疾或有缺陷毕业生群体的指导

3.4.1多方合力进行帮扶 首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合适他们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同时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主动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宣传有关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引导用人单位接收这类毕业生;其次,积极联系残联等有关机构和组织,共同协商促进残疾或有缺陷毕业生就业的有效办法。

3.4.2加强创业引导,鼓励自主创业 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很多配套政策。针对这类学生较难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实际,依据他们的自身情况,加强创业引导,鼓励他们另辟途径,大胆自主创业。对这类学生指导上应该更人性化更具体化,同时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政策上的扶持,让他们在享受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的同时还能享受残疾人的优惠政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是学校职业指导的工作重点,要在高度重视的同时,分层明确就业困难群体,针对不同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分类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的难题,促进实现就业,突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陈建红 蒋飞燕

上一篇:侦查科科长岗位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团委副书记竞职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