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和田师范專科学校位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市,该县级市为维吾尔族聚居区(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维吾尔族占和田地區总人口的96.4%),虽然地理自然条件较恶劣,社会环境相对闭塞,但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民族音乐文化氛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论文 篇1: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分析

摘要: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更是審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校中大力普及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还存在着很多受制因素,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和教学实践,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受制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对策研究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普通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交流总结出,多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都有较大的随意性,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哪些课程起到普及的作用,哪些课程起到提高的作用,这些课程的组合,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公共音乐教育的要求,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没有一个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多是从教师的主观意愿出发,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个人兴趣性倾向,因为害怕自己的课不被学生们所接受,所以过分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感受,甚至学生喜欢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而且受制于教师数量的因素,很多音乐课程,学生们明明有兴趣选修,但是因为名额有限,选修不上。一些有音乐基础的学生,本想通过一些音乐课程,使自己在现有的音乐水平上能够有所提高,但是却没有相关的针对性课程。整个公共音乐教育被看做是一个孤立的学科,没有充分与其它学科相融合,也没有充分和社会文化生活相融合,使学生们误以为音乐教育就是了解几位音乐家和几部音乐作品,音乐教育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则被完全的淹没了。同时,因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普及型教育,学生们喜欢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但是究竟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时间和精力,又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同学认为学的一些基本的音乐技能,能够参加几次音乐实践即可,重在一种体验。有的同学认为音乐活动和音乐实践,是伴随自己一生的活动,原因拿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种差异性使得音乐实践课程的开设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和因人而异,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对策分析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当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设定为必修课或限定性选修课,并在学分上做一定的强制性要求。首先是必修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音乐课程应该设定为必修课或限定性选修课,并在学分上做一定的强制性要求,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2学分、36课时的音乐课学分,以保证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化。”按照《方案》的要求,普通高等院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选修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院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并取得2个学分,只有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音乐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音乐基础类,如《艺术概论》、《基本乐理》等;艺术欣赏类,如《民间音乐赏析》、《交响音乐赏析》等;音乐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音乐简史》等;音乐批评类,如《当代音乐评论》等;音乐实践类,如《MD制作》、《声乐表演》等等。很多高校都将将公共音乐课设定为任意选修课程,没有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学分要求,开设这样课程就相当于形同虚设,既违背了《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也不利于大学生的音乐修养的全面提高。

其次是选修课。选修课各院校可根据本校特和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开设各具特色的音乐任意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便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同时也通过知识面的增长来拓宽就业渠道。比如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各种民歌、戏曲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开设一些和民族音乐相关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方面,可以分为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三大模块。音乐技能中,基础的音乐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今后进行其它音乐课程学习的基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音乐这门艺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程度,开设一些声乐表演、钢琴入门等课程,让学生大致掌握其中一种类型的主要艺术特征,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表演。在这里要注意一个普及和提高的问题,有的同学可能在入学之前,业余学习过音乐,或者是声乐,或者是钢琴等。有的同学则没有任何音乐基础。对此,在开展教学之前不妨先展开一次摸底调查, 按照学生的水平进行归类,对于之前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不妨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首先解决一些的共性的常识问题。比如歌唱的原理,乐器的基本构造等。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则可以适当的采用小组课,甚至是单独授课的形式,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

音乐理论中,包含中西方音乐历史、音乐术概论、某种类型的音乐赏析、某位音乐艺术家的音乐思想等等,都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除了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事业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们把握住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例如对于中国音乐历史的学习,能够让同学们知道中国音乐的悠久历史,明白当前自己的音乐学习,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学生有一种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对于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够让学生享受到音乐艺术的巨大魅力,激发起他们的艺术共鸣,从而掌握住这种音乐类型的艺术特征,从而能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实践是学习音乐的最佳方式,对音乐美的感知以及音乐表现于创造的乐趣,只有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应该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音乐实践课程通过第一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教学两个渠道完成。第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包括声乐、器乐的独唱、独奏基本技能,各种民族乐器及西洋管弦乐器合作的基本技能,音乐剧表演的基本技能等。第二课堂教学的内容作为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是指在掌握了以上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活动、比赛等,包括大学生艺术团的日常排练及演出,校内外的各种庆祝活动、联欢活动、比赛活动等等。

最后,每个学校都应该结合本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科专业设置,而有着能彰显本学校特色的公共音乐教育,这不但能让学生更好的用音乐的方式和通过音乐教育的所获得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多了一门理论或手艺,这在工作竞争激烈的今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例如笔者所在的河南省,戏曲资源就十分丰富,完全可以加以有效的利用。

综上所述,任何一门艺术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都必须要走一条专业和普及相结合的道路,音乐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大学生们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是学习音乐艺术的最佳年龄阶段。普通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发展之后,也有相关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因素制约着这项事业更快递更健康的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观察和分析这些问题,思考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那么这项事业就会停滞不前,也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受制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对策研究。相信在广大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相关的理论将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为中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普及,提供更好的理论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黄立凡.从500份调查问卷谈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必要性[J].人民音乐,1999(5).

[2]黄昌海.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作者:周琰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论文 篇2: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对策

一、引言

和田师范專科学校位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市,该县级市为维吾尔族聚居区(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维吾尔族占和田地區总人口的96.4%),虽然地理自然条件较恶劣,社会环境相对闭塞,但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民族音乐文化氛围。和田师专音乐教育专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末,生源主要是来自南疆地区的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学生,该专业目前以培养南疆地区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如何在保护少数民族学生原有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探索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跟进时代步伐,是该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职责。

二、学科及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学科现状分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现有教师1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名),现开设有民族舞蹈、钢琴、手风琴、视唱练耳、专业汉语、民族乐器演奏等13门专业课程,分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核心课程有民族舞蹈、钢琴,其余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其中除手风琴、民族乐器两门课程外的所有专业课程均为集体授课形式,使用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占30%。

(二)生源及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主要生源为新疆南疆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州的少数民族学生,现有3个年级、6个班级在校学生共计224名,其中维吾尔族217名,占总人数比例的96.8%,塔吉克族4人,占总人数比例的0.017%,柯尔克孜族3人,占总人数比例0.013%。人才培养方案分为定向委培和自主择业两种形式,以培养南疆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我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为南疆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特岗教师和公务员三个方向。

三、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人才培养计划、相似培养模式

和田师专音教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分为定向委培和非定向两种,每种方案每年级各招收30-40名学生,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同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完全不同:非定向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上课专心,主动性强;定向班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普遍存在“混毕业”的心态。究其原因,即因定向班学生主要是面向南疆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行业的专项培养,毕业后经小范围考试即可在当地找到中小学教师工作;而非定向班学生就业既面向市场,就业自主性强、压力大、就业面广。

(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科学的专业学习方法

音教专业现有专业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以音乐基础理论、和声学、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等西方音乐理论为主;专业实践课程以手风琴、钢琴、民族乐器、舞蹈为主。其中专业实践课程的授课模式较为单一,除舞蹈课程以外,器乐类课程如钢琴均为周课时为每班2节的集体大课形式,且每班人数为20—25人的标准班级,给教师的授课和学生学习进度的推进带来一定困难。

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对策

(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和田师专音教专业的学生入学时专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钢琴、手风琴等西洋乐器的演奏方面,基础基本为零。而定向委培生的专业设置方面,也应根据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有针对性的开设钢琴、手风琴、音乐理论等南疆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技能的学习;非定向生可全方位多层次的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今后就业拓展空间。

(二)根据专业特色,多种授课模式混合使用

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器乐的学习而言,应根据不同水平使用不同的授课模式,集体大课较适合初级阶段的学习,小组课、个别课较适用于中高级别的学习。而我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器乐课程均为周课时为每班每周2节的集体大课,班级人数为20人以上,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班级人多课时量少,不同专业水平和素养的学生同班授课,普遍存在好学学生“吃不饱”,落后学生“跟不上”的情况,致使教学进度拖拉,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针对该情况,能否根据学情合理调整专业学习班级的人数,延长器乐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专业学习方法

任何专业的学习都有其规律,特别是乐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该专业学生对专业学习普遍存在不重视、缺乏科学学习方法的现象。在手风琴、钢琴等器乐的学习过程中,依赖心较重,大部分学生存在依靠每周两个小时上课时间学会一首作品用于找工作的功力主义心理,而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循序渐进、每日练习的良好习惯。

教育的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传播和发展的主要有效的途径①。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音乐教育,以培养本地区教育人才为主,因结合生源实际情况和师资力量,合理而有效的制定方案,发扬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当地年轻一代人才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作者单位: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作者:陈婷婷 吐尔洪·艾力

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论文 篇3:

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研究

【摘要】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合唱指挥是学生的必修课,其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合唱指挥人员。但是,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合唱指挥教学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合唱指挥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提高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专业指挥人才。

【关键词】音乐教育;合唱指挥;课程设置;思考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首先,音乐专业中,多数学校虽然有指挥课程的设置,但是合唱教学和指挥是分离的,教师常常是只讲“唱”,不讲“指”。在合唱指挥课中,实际教学只是形成了“师范生合唱团”,但是却没有既能“懂合唱”又能指挥的教师。课堂中没有针对合唱教学方法及指挥方法的全面的教学体系,并且主体针对性不强。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会唱合唱,但是不会教合唱,也不能排合唱,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合唱指挥课程教学的通病。

其次,在选择合唱指挥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系统授课体系缺乏,教学过分关注声乐技术训练,教学内容很少是儿童演唱的作品,在选择教材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等。

另外,在很多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其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师常常是声乐教师,没有专门的指挥教师,并且一些音乐院系中都没有指挥课程。这就导致授课教师缺乏专业的指挥理论知识,并且其指挥课程教学方法不足,致使在授课过程中过于关注成人美声唱法,却没有童声训练方法,种种上述问题都导致教学目标模糊,学生的培养模式固化,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难以具备合唱和编排以及指挥等综合能力。

最后,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多数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针对师范类学生做出的专门的教学训练。例如,在我市的某高校中,本科阶段是指挥专业的学生,教学是专业的以表演为主的指挥训练,并不是合唱指挥教学培养。这种方式导致音乐教育偏离了方向,并且过度关注表演技能,导致忽略实际的教学能力。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指挥课程设置思考

(一)定位课程核心目标,统领课程教学

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其核心目标是基于课程改革进行改变的。在合唱指挥课程中,主要就是将其应用实践性作为重点,并且转变过去的关注“唱”但是忽略了“指”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同时重点关注其指挥能力。首先,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将“指挥”作为中心内容,来统领整个教学课程,要能够准确使用日常的合唱节拍指挥图式,掌握在指挥中的预备拍和收拍等一些技能操作,掌握各种情绪手势表达,并能够掌握合唱团组织、训练和声部的分配;其次,要让学生掌握日常的合唱团训练和排演,了解在不同的环节中需要实现的演唱水准;能够针对不同合唱作品做好指挥手势和表达,并且利用指挥动作带领学生的参与,从而能够正确地将作品情感表现出来。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包括合唱指挥基本技能,这样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使未来的“准教师”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和需要。

(二)做好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改革合唱指挥课程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学生的音乐教学需要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可以将课程内容设计划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合唱部分。其中有合唱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进行和儿童相适应的声音训练,要了解声部划分规律,掌握儿童在变声期的特殊训练方式。将童声合唱作为重点,按照年级学生的不同的认知和特点筛选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设计;其次是指挥部分。该部分内容有指挥的站姿以及手势,经常使用的节拍指挥图式、乐句和呼吸以及相应的力度与速度,双手进行情绪表达的技能训练等;最后是实践环节。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习来说,合唱课是学生未来主要的工作,因此,在学习中需要将以后的授课作为重点。可以选择一首经典童声合唱,进行课程进度的安排,然后进行声音训练,从而获得合唱的和谐美。教师要坚持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即学即指,发挥好教学引导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需要和时代的发展紧紧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丰富课堂作品,促进学生能够了解和指挥一些其他民族的相关合唱作品,并且能够进行简单作品的编创,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的改革,就需要转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构建应用型的指挥人才。

1.增强课堂“指挥”性

在我国的大部分的音乐院系合唱指挥教学中,其课程都是采用大课教学,并且都是“老师指、学生唱”的方式。我们需要在传统教学理论上,充分利用合唱大课的优势,将学生的理论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去,从而实现授课和学习、指导的有效结合。例如,在学生基本指挥图式的一些练习中,能够将“集体学”和“小组练”综合起来,讲授完整合唱作品时,需要使用不同的指挥图式,来进行速度和情感的相关训练,可以将整体学习和个别指导有效结合起来。合唱指挥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例如,在新作品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可以进行指挥图式的设计,并且利用一定的手势对作品的速度和情绪进行突出表现,展现作品审美需求,并且进行独立的设计排练。学生对教学设计进行陈述,并且将课堂合唱团作为主体,开展“实战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补充或者是在必要时给予纠正,加强师生的互动,并且和学生一起做好总结。在指挥排练时,可以让学生观摩和评价另一个学生的指挥动作和图式等,这种方法是更为有效的,点评者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加强必备技能的培养,多种教学模式融合

在合唱指挥课程中,牵扯到很多的相关学科,并且十分复杂,同时也是在音乐领域中覆盖最多的課程。其中包含声乐演唱和作品欣赏和视唱练耳等基本功,同时也涉及到教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的学科素养。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要转变过去的教学理念,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二声部以上合唱作业,让他们进行排练计划的设计,然后详细分析作品、设计指挥图式,在课程中让学生根据计划进行指挥排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自身比较弱的环节,从而不断进行巩固,提高综合技能。

另外,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教学方式也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使用多媒体和网络,为学生探索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资源,例如,经常给学生进行一些知名指挥家排练视频的播放,充分使用网络平台来增加师生的互动,促进资源共享;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特点,从而显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合唱艺术的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合唱指挥课程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下,对其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学习国外美育教学的优秀理念,同时不断改革合唱指挥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要聘请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墨日根高娃.高校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2):97-99.

[2]胡雪君.关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几点思考[J].黄河之声,2017(23):49-50.

[3]王维娜.浅谈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合唱指挥训练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7,37(7):107,114.

作者:李小青 王婷婷

上一篇:农资打假整治工作报告下一篇:工作报告格式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