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审计动因主要理论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几年来,许多中概股纷纷开始了私有化进程,中概股私有化出现井喷趋势。巨人网络在2014年完成私有化,2015年在国内借壳上市,成为首家回归A股的游戏类企业。文章以巨人网络为例,总结中概股私有化动机,并结合我国新规颁布产生的私有化回归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时下审计动因主要理论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下审计动因主要理论论文 篇1:

资源优化视角下和谐审计模式的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不但要激发社会创造力,还要通过多种手段保障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因此,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公众除了要维护自身的民主权益,还要理性合法地参与到社会发展和建设进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才能在制度、机制方面保障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对审计工作来说,要以资源优化为基础,通过构建和谐审计模式,使审计机关能够真正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服务层面上来,在关注社会热点、难点与焦点的过程中,为建设廉洁、信用的政府贡献力量。实际上,审计机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和谐审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和谐审计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产权的治理理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产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交易费用,集体产权较之于个人产权会产生更高的交易费用,对公共产权而言,因其完全不可交易,所以交易费用无上限,也就无法借助市场机制完成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产权制度的存在就能够明显节约交易费用。此外,产权制度还能对“外部性”产生内向激励。当然,产权的界定会产生一定成本,要想使之有意义,需要使产权界定的预期收益超过成本。如果产权制度不完整,就会引起企业治理问题——任何主体都无法拥有企业的全部产权。这样,各个产权主体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不一致的状况,就会使得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呈现出不和谐的状态,企业运转也会低效。从这个角度讲,和谐治理理论的存在便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通过契约的完善和优秀文化的培育,使利益相关者之间保持一致性,企业整体产权会在运转过程中呈现出高效率与高效益。所以,对审计工作而言,为了优化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应以和谐治理为导向,把和谐治理理论和产权理论作为和谐审计的研究基础。

(二)委托一代理理论

作为委托人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权是在发生委托代理关系时产生的,其中的利益相关者实际上已经约定或者默许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权利,两者之间通过契约关联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而因信息不对称事实的存在,代理人会表现出不诚实或者财务舞弊,给委托人造成直接或者间接损失。为了保证代理人的行为能够依据委托人的意愿做出,需要为此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必要的约束机制,使代理人的行为受到委托人的强烈影响。当然,需要认识到的是,这种委托一代理关系会导致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分离,其中的任何一方只拥有部分优势,并且优势和劣势并存。比如,委托人虽然拥有财产所有权,但是由于不熟悉复杂的账务处理与经营过程,就希望借助于审计监督监管代理人的行为。这样一来,就全面促成了审计工作的产生以及审计模式的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借助和谐治理理论重新构建审计模式,使双方的行动目标保持一致。

(三)契约理论

从契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和谐治理导向的审计工作是作为“长期合同”存在的,能够通过“长期合同替代短期合同”,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经验表明,交易费用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交易者的数量和信息不对称。而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讲,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优化信号传递机制、提高信息甄别效率与信誉机制等来解决。但是,如果存在不完全契约,初始契约是无法保证代理人依据委托人的利益行使职权的。这样一来,就要构建有效机制消除因契约不完全性而带来的问题,而这便是和谐治理导向审计模式产生的直接原因。

(四)共同治理理论

从审计活动的产生与发展状态看,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中突是其产生这一活动的主要动因,以和谐治理为导向的审计模式的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诉求。而对任何利益相关者来说,由于利益的排他性,他们的资产都会处在风险状态之中。而为了降低其利益风险,需要为此设计一种契约安排与治理制度,以此分配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既得利益。也就是说,任何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参与到公司治理活动中——这便是“共同治理理论”的由来。与此相适应,和谐治理就是借助一套正式、非正式的机制,或者来自内外部的契约对所有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以此确保决策更具科学化和合理性,以此维护各方面的利益。所以,共同治理理论的实质便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共同治理服务。

二、审计资源配置与审计模式的现状

(一)审计资源配置的现状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审计工作在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对象的结构单一,审计过程不合理,在资金量和风险度等审计要素方面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状况,审计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也亟待改善。这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一些审计机关的相关业务处室业务不均匀,和谐审计模式并未由此构建起来。二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一些审计行为产生了较高成本,在审计实践中也表现出了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的特点。三是由于以往审计的惯性,一些审计工作在对结果处理上显得并不顺畅,审计情况和审计结果未能及时上报给上一级的审计机关与主管部门,一些信息虽然上传到了指定位置,也会因信息的质量和时滞问题,而不会对地方党委、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过多的帮助。四是审计是综合性的活动,需要审计人员的通力配合才能收到成效。但是一些审计机构未能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给予充分重视,人力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综合技能达不到要求的状况长期存在,这种人力资源方面的不和谐状况与审计工作的性质并不相符,个人特点与专长也无法因此体现出来。五是从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来看,审计是基础性与创新性兼具的工作,因此,在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上要不断创新,以满足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任务的要求。但是在审计实践中,一些审计机构的创新乏力,还将其工作定位在查错纠弊的狭隘观念之上,提高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益,并未融入到他们的审计理念之中。

(二)审计模式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审计模式也经历了多个发展过程,它们分别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基础的审计模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这四种审计模式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都是在适应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完成的,而要保证这些审计模式的合理发展和完善,需要不断寻找和界定审计工作的合理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如今,出于对经济风险和审计风险的考量,风险导向性审计备受关注,以此为基础,审计风险被看作是控制经济风险的前提条件,各项审计工作也会由此而更具针对性。如今,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规避审计风险、经济风险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融合各种经济力量,使审计工作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并借此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贡献更多能量。

三、资源优化视角下和谐审计模式的构建

(一)注重内、外部沟通

为了优化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构建和谐审计关系,审计部门需要对审计资源进行通盘考虑和统筹安排。比如,要在审计项目立项计划时予以统筹兼顾,对同一单位进行审计时,可以安排不同的审计种类和审计方法;也可以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对现有审计资源进行优化和重新配置;在注重内、外部沟通的过程中,有效降低被审计对象接待配合的工作量,与相关当事人和相关部门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当然,在审计组内也要强调沟通和交流,在合并安排和统筹兼顾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功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支撑。

(二)构建多层次的和谐人际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须。在构建和谐审计模式时,需要依照不同的审计对象,建立起和本单位领导层、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和谐关系:一是在审计过程中,要与本单位领导层、上级主管部门之间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审计人员要依照既定的工作安排开展审计工作,以增加自身对审计工作的了解与信任,保证审计活动能够具有独立性,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二是在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过程中,要建立起“多边”和谐人际关系。对审计工作人员来说,要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时,通过和谐审计关系的建立,促进其改进工作作风、降低经营风险。而对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在充分、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恰当地解决,全面避免紧张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最大限度地减轻由此而产生的抵触情绪。

(三)正确认识审计与和谐社会的关联

经验表明,审计并非简单的经济活动,它与民主法制建设、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存在紧密关联,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能够增强审计和被审计之间的沟通水平,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力度也会由此得到强化,最终实现以审计促发展、以审计促节约、以审计促和谐的审计目标。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审计与和谐社会的关联,通过规范审计监督范式和市场经济秩序,能够较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规范审计活动。

(四)优先选择关乎“和谐”的审计任务

在前文的分析中得知,建立和保持与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审计模式的关键步骤。一个和谐的审计环境是开展和保证审计工作高效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优先选择关乎“和谐”的审计任务,在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的支持和保障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优势力量,解决时下最为关键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社会公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更应该将其视为审计重点,通过审计活动的开展,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缓解社会矛盾贡献更多力量。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表明,构建和谐社会除了要调节物质利益分配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外,还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及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作者:吴书生

时下审计动因主要理论论文 篇2:

中概股私有化回归A股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许多中概股纷纷开始了私有化进程,中概股私有化出现井喷趋势。巨人网络在2014年完成私有化,2015年在国内借壳上市,成为首家回归A股的游戏类企业。文章以巨人网络为例,总结中概股私有化动机,并结合我国新规颁布产生的私有化回归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概股 私有化 巨人网络 困境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12年以来,共有34家企业从美股市场退市或者私有化进行中。仅2015年一年,就有20余家中概股正在进行私有化,可以说,中概股私有化无疑是现在中国资本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国内资本市场的高溢价使得众多中概股企业踏上私有化回归A股之路。

本文通过规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中概股频频企图私有化的现象进行分析,选取2014年完成私有化的纽交所上市公司巨人网络(GA)进行研究,试总结中概股私有化的动机和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并对现在中概股私有化回归困境进行分析,给出一定的建议。本文的研究贡献:第一,已有文献主要关注中概股公司的上市方式、财务业绩、会计和审计等问题(Beatty、Lu和Luo,2014),即使关注到动机问题,也较为概括,本文则详细分析了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动机及影响;第二,本文关注了中概股私有化后的回归困境,而同类文献鲜有此关注点,仍停留在私有化的现象分析中,本文结合国家政策和A股现状进行一定的反思并给出发展建议。

二、私有化后的公司策略

巨人网络此次私有化的主要动因是公司股价在美国市场被严重低估,私有化退市后谋求在香港或A股重新上市。近两年内地和香港市场对游戏公司的估值动辄上百倍,如创业板的中青宝和掌趣科技。追求高估值,也是巨人网络选择私有化的原因之一,因而,巨人网络成为继分众传媒之后,2015年年内第二家拟定借壳公司的中概股,其也很有可能成为首家回归A股的游戏类企业。然而,巨人网络新估值是缩水的。2014年7月巨人网络完成退市交割时,估值约200亿元,而世纪游轮公布的收购巨人网络的估值仅为131亿元。

三、巨人网络私有化动机

(一)规避海外市场的严格监管

源于海外成熟市场监管制度相对严厉、违规成本长期偏高的市场环境,不少远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业时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退一步来说,一旦企业遭到了投资者的集体诉讼或遭到了部分国际资金的恶意做空,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有时候,若企业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薄弱,或舆论公关危机的应对能力低下,则很容易把艰难发展起来的企业品牌毁于一旦。以巨人网络为例,巨人网络的美股上市公司身份使得实际控制人史玉柱不能自由挪用资金进行项目投资,企业发展受限。

(二)利用国内逐渐放宽的融资渠道

鉴于国内市场融资渠道长期处于相对狭窄的局面,不少企业很难获得较好的融资方式。与此同时,国内A股市场上市门槛高,IPO堰塞湖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无疑加速了急需融资的企业远赴海外发行上市的步伐。但是,多年下来,对于那些远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业来说,面对海外成熟的市场氛围,虽然“海外上市”的头衔会或多或少提升企业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但长期来看融资的规模却是相当有限,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扩张发展空间。而在国内市场政策环境有所宽松的背景下,部分中概股选择私有化回归,以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不失为更好的选择。

(三)避免海外资本市场对中概股估值过低

美国市场对于科技类企业的估值向来是高于其他资本市场,而且美国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的上市条件要求并不苛刻,往往更看重企业成长性,这些都是中国优秀企业在美国上市的因素。白庆辉(2015)认为,最近几年中概股频繁被做空,对中概股整体的声誉造成极大损害,连累了中概股企业的整体估值,这也是估值偏低的原因之一。同时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估值模型不了解,中概股与同类美国企业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等原因都使得发展良好的中概股估值偏低。以巨人网络为例,上市后的巨人网络表现一直呈低迷状态,低于发行价15.5美元。A股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尽管仍未脱离“政策市”的特征,但一系列预期的重大改革,比如拟将审批制改为注册制,让很多人认为A股已然脱胎换骨。同时A股关于概念股的爆炒也是中概股回归的吸引力之一,宋思勤(2013)认为,随着A股市场化改革推进与国际板等系列政策的逐步出台,将从市场周期、交易市场、离岸折价、业务结构四方面在国内市场实现估值溢价。

四、反思与建议

中概股私有化后,多试图回归A股,这更可能属于中概股企业寻求发展的一种期盼。与此同时,强悍的市场赚钱效应以及偏高的融资估值水平等因素,也是中概股企业急于回归A股市场的主要动力。但是,遗憾的是,中概股回归进程有所延缓的预期,对一些急于通过私有化退市回归的企业构成了深刻性的冲击。对于时下处于进退两难的中概股企业来说,迫切需要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来摆脱当下的回归困境。本文将目前中概股回归的困境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IPO启动艰难,企业无力长时间等待。对于中概股企业而言,其往往选择的是IPO发行、借壳上市以及登陆新三板等方式来回归至国内资本市场。但是,就目前而言,IPO堰塞湖问题严重,且A股市场上市门槛很高,不少中概股企业来不及等待。至于新三板市场,虽然目前已经出台了分层政策,但鉴于新三板市场的活跃度不高、投资者准入门槛过高等因素的约束,不少挂牌新三板市场的企业很难达到预期的融资效果。

第二,新规颁布带来政策的不确定性。2016年6月中国证监会公开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同时,还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相关问题与解答》和《关于上市公司业绩补偿承诺的相关问题与解答》。新规主要内容包括:取消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提高对重组方的实力要求。此外,上市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近3年内存在违法违规或一年内被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不得“卖壳”。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大阻碍了中概股回归的进程。

第三,市场对于中概股态度谨慎。随着A股市场遇冷,股灾风波冲击影响的持续深入,结合部分中概股企业的回归,间接扰乱了市场的理性投资环境,使得市场对中概股企业回归的态度也有所谨慎。很多回归的中概股如巨人网络在A股市场上都未能取得预期的高估值。

当然,对于中概股来说,也有利好的政策信息。2015年6月,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中概股回归有望突破目前普遍采用VIE结构回归A股的制度和政策上的约束。

总的来说,中概股回归遭到爆炒的现象接连上演,终究还是受到了监管层对中概股回归政策的重新审视影响。或许,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市场是一种大趋势、大方向,但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如何理性引导优秀的中概股企业回归国内。而通过对这类长期积累海外上市经验的中概股企业的积极引导,可以逐步把海外成熟的市场经验引导至国内市场,甚至达到引导市场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目的。或许,对于未来而言,优秀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市场的优势会相对明显一些,但对于不少中概股企业来说,其未来的回归之路却依旧坎坷。

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形势下,企业要把生存发展放在第一位。同时,中概股要合理定价私有化邀约价,增强企业责任感,否则过低的定价会引起信任危机,损失中小股东的利益,为公司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简建辉,吴蔚.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与实践分析[J].财会月刊(理论),2007(32)

[2] 叶伟.中国公司在美上市私有化问题解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2(07)

[3] 包振宇.我国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探析:理论综述与个案研究[J].海南金融,2008(06)

[4] 柯昌文.股权结构上的柔性和上市公司私有化[J].价值工程,2010(19)

[5] 王木之.上市公司私有化行为背后的回购股票动机探讨——基于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股票回购的案例分析.会计之友,2012(34)

[6] 白庆辉.中概股缘何掀起私有化浪潮[J].财会学习,2015(7)

[7] 宋思勤,曾乔.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3(23)

[8] 邵泽祥.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问题探究——以聚美优品为例[J].中国市场,2016(20):

[9] 祝继高,端杨,李鑫.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动机与经济后果[J].财经研究,2015(04)

(作者单位:上海行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7)

(责编:纪毅)

作者:庄怡

时下审计动因主要理论论文 篇3:

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风险防控

摘 要: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尤其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目标,人民币汇率由固定汇率朝浮动汇率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然而,任何改革都面临着风险,汇率改革也不例外。本文从人民币汇率改革为出发点,重点分析汇率市场化面临的风险,以期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

关键词:汇率市场化;三元悖论;风险防控

一、汇率市场化改革回顾

从1993年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即奠定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从1993年起至2005年,我国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时期的汇率只是单一的盯住美元,因而其市场化特征并不明显。2005年我国进一步改革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增加,至2008年金融危机才又收窄了浮动幅度。2010年政府进一步推进汇率改革,主要是在2005汇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重新启动因2008年金融危机停止的汇率制度。2015年8月11日,央行推行中间价汇率改革,汇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深化。

汇率市场化改革从1993年起已经历了22个年头,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政府的管理强度逐步减弱,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近些年来,政府经济改革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抓住宏观调控,而逐步放开手中的微观管理职能。然而,在看到市场化程度加深的改革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市场还远不够成熟和规范,放开市场所要面临的风险始终存在。

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中的风险分析

1.三元悖论

被誉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与其研究伙伴J.马库斯·弗莱明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论。其主要表述的是这样一种经济模型: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政府总是热衷于实现汇率稳定、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资金自由流动三项对外经济目标,但这三者是无法同时实现的。根据这一理论,各国只能选择实现其中的两项。目前我国选择的是汇率稳定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也就限制了资金的自由流动。 中国目前实行固定汇率,也就是根据“三元悖论”选择了固定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放弃了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得人民币一直无法享受国际储备货币的资格,无法自由进行货币兑换。

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则是实现独立货币政策和资金自由流动,放弃汇率稳定这一目标,实行浮动汇率。这么做的前提是一国的市场已经足够健全,金融体系完整且有力,并且拥有较多的外汇储备。由此可见,依据三元悖论对我国目前的汇率改革进行分析,其风险会长期伴随存在。

2.外汇管理风险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将随着国际货币供求变化而浮动,汇率的稳定性将下降,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的外汇管理风险,这也是汇率改革中首当其冲需要面对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央行需要有影响外汇市场的力量,尽量稳定汇率的浮动区间,能够基本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这对央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在全面放开银行间外汇市场境内机构准入的政策环境下尤其如此。另一方面的风险则是在于外汇储备的经营上,浮动汇率会造成外汇的波动风险。在受供求关系决定的条件下政府和机构的影响有限,从而对其管理能力要求更为关注。如何管好外汇储备这本账,将是人民币市场化改革中不可跨越的风险与挑战。

3.进出口企业汇率风险

汇率变化将会显著影响进出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诸如人民币升值会造成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贬值则会带来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这类认识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在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市场化的过程中,汇率的变动是不可预见也是难以认为控制的,国家的宏观调控并不足以为企业保驾护航,亟需建立企业自身的风险防范体系。进出口企业等以经营国际贸易而存在的经济实体,受汇率影响显著,尤其在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汇率的变动难以做到准确预测和强力控制,从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并不稳定的汇率,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不小的风险挑战。市场化是一柄双刃剑,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加诸了风险,而我国进出口企业的规模限制与市场化程度又无形中加剧了这一风险,对此不能不予以重视。

4.金融风险

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前提下,资金将实现自由流动,但资金的自由流动对一国的经济而言并不总是有利。811汇改之后,人民币出现了小幅贬值,从而使我国资金面临外流压力,而美元的走强趋势又将加剧这一压力。这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已经显露增长势头,加上美联储有意在近期出台加息政策,意味着美元将增值,预测国际资本将会回流美国,中国的资金在全球化市场化面前也不能例外。而国内经济面临增长放缓的压力,开始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实难延续长期以来的高增长模式,加上汇率的变化,容易引发跨境资金的波动。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环境来看,人民币汇率市场化都面临着金融波动风险。不可小觑。金融风险不仅考验着政府的调控能力,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三、风险防控措施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人民币汇率在市场化后将更加考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尤其是上述提到的外汇管理风险,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好外汇储备的经营和管理,基本掌握汇率的变动幅度,及早做好通知和防范。另外,央行要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利用好利率这一调控工具,稳定国内资金流动,平衡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外汇风险。再者,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的市场定价机制,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放宽双向波动幅度,让汇率真正由市场定价,从而更集中精力来调控市场。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要充分发挥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优势,间接影响汇率,从而化减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2.开发并学习使用外汇风险对冲工具

在全球化的时代,不仅贸易在扩张,风险也在加剧。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各行各业都需要学习并使用合适的风险对冲工具,而这些工具也在风险的凸显中应运而生了。在应对汇率市场化风险方面,汇率对冲指数基金、外汇远期、外汇期权等工具就是可以选择的风险防范工具。另外,对于进出口企业来说,更根本的是树立避险意识,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企业的防范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面对汇率市场化带来的波动风险,企业可以选择众多的外汇衍生品市场来规避可能产生的汇率风险。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要注重开发新的适应市场的外汇风险对冲工具,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规避风险。

3.充分发挥金融行业的调节作用

首先,金融行业具有其他行业没有的专业知识和组织优势,但要应对时下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仍要加强其风险管理组织建设,包括职业经理、董事会、审计部门以及外汇业务部门在内的组织建设。有了坚强的领导,才能流畅地上传下达,高效地应对汇率风险。其次,金融机构要积极针对当下多元的金融需求,开发更多的金融服务,为广大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服务,在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还可以提供市场分析与预测及海内外法律咨询等服务,这是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所亟需的专业服务。再次,金融机构除了为国内企业服务外,还需要逐步拓展海外业务,吸收海外高级专业人才的同时还可以投资海外资产,从而在掌握汇率变动的优势下更为直接有效地防范风险。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这种优势完全可以发挥出来为稳定汇率作支撑。

四、结语

在三元悖论仍然有效的前提下,在当下的国内外环境中,我们仍然要保证自身独立的货币政策,而在资金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二者之间,毫无疑问应该追求资金的自由流动来带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使汇率市场化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的决定作用,汇率市场化一直是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811汇改让我们离这一目标又进一步。虽然带来了人民币的小幅贬值,但从长期来看仍是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人民币汇率改革仍将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在这一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伴随着诸多风险,包括文中所指出的以及未指出但存在的风险,而且在改革的后续阶段还将面临新的不可预见的风险,这些风险避无可避,所以需要我们树立危机意识,及早的发现和防范风险,并集中力量去研究和开发应对风险的工具,发挥政府、企业和金融专业机构的各自优势,尽量地化减风险,积极融入到国际化的大潮流中,而不是囿于自身的舒适圈而停止不前。

参考文献:

[1]周子翔,李兴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资产风险管理研究.商,2015(23).

[2]俞树毅,房裕,杨亚龙.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市场化改革探究.经济理论与实践,2014(11).

[3]李岩.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演进与改革效应分析.河北金融,2015(6).

[4]曹凤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金融研究,2005(1).

[5]马蓉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意义及对策建议.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2).

作者:徐晴晴

上一篇:贫困生资助工作总结下一篇:区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