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区域分析

2023-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衡阳市区域分析

促进衡阳市区域经济增长的银行信贷支持实证分析

金融发展理论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极强的相关性。商业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金融机构,尽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定的区域经济模式也极大地影响着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衡阳市作为湖南省“一点一线”和“3+5”城市群上一个重要结点,正在伴随湖南省“两型社会”的试点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弯道超车”。但如同我国绝大部分内陆地区实施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一样,衡阳市目前仍属于一个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但这种发展模式依赖于大量外部资金流量投入这一个很重要的资源约束条件。

相对于沿海地区而言,衡阳市拥有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共性:由于法治环境相对缺失和金融系统抵押品清偿价值的交易成本过高,导致金融系统高额的“存贷差”和较为严重的“信贷资金配给”事实的存在。金融系统存贷款差额伴随衡阳市经济的发展正在陷入逐年扩大的经济怪圈,而且信贷资金的分配正在向少数几个大型企业的聚集,而占衡阳经济总量和就业总量的70%以上的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拒之于银行的门外,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等形式实施资本的累积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如何借鉴信贷资金配给和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衡阳市这一特定区域内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关系,为衡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合理金融制度安排非常必要,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衡阳市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现状分析

1.衡阳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自1990年以来,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得到快速发展,从1990年73亿元快速增至2008年1000亿元,经济总量翻了15倍多。同时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也得到明显的改善,第一、二、三产业的占比由2000年的0.31:0.34:0.35转变为2007年的 0.25:0.41:0.35,传统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快速上升,尤其是近年来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增长明显,接近2倍。

(2)经济增长速度高度依赖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单项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自2002年的98.8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227.90亿元,增长2倍多。通过统计分析,衡阳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衡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49。但投资效率并不高,GDP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即投资乘数始终维持在3.6至3.8之间,投资对当地经济的拉动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究其原因,是由于衡阳市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的关联程度不够,核心企业所需要的零配件基本上依赖外地供给,产业集群的凝聚力还不明显。

(3)衡阳市近年的工业发展较快,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工业集群化效应初步显现。工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00亿元快速增至2007年的246亿元,利润总额也由1999年的4.8亿元增至2007年的35亿元。工业正在向几大核心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目前衡阳市已形成以特变电工为龙头的输变电产业、以衡钢为核心的钢管及钢管深加工、以亚新科为核心的汽车零配件及以建滔化工为核心的精细化工等四大产业集群。而且围绕这几大核心产业所引发出来的关联上游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衡阳市银行信贷发展现状

(1)居民储蓄存款的快速增长为衡阳市信贷投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衡阳市银行存款自1990-2008年间增长迅速,自1990年的31亿元增至2008年的950亿元,增长近30倍。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衡阳市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至2008年衡阳市储蓄存款已达770亿元,这反映了衡阳市居民收入增长很快,这为新的信贷决策提供了资金来源。

(2)银行信贷投放的增速趋缓导致银行体系存贷差日趋扩大。自1990年以来衡阳市信贷增长了近10倍,至2008年贷款总额为360亿元。但衡阳市目前银行与企业间陷入两难的融资困境,一方面银行存款增长高于贷款增长,导致存贷差余额日趋扩大,至2008年存贷差余额增至500亿元;另一方面是企业对资金十分渴求。

(3)银行信贷投放效率日趋提高。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三农”、工业制造以及水利、交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伴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农业类贷款继续大幅增长,至2008年12月末,全市农、林、牧、渔业贷款增加14.86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23.4%。但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很困难和信贷资金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

二、衡阳市区域经济增长和银行信贷关系的实证分析

1. 样本经济指标的选取

本文主要选取以下指标来分析衡阳市经济总量与信贷总量间的关系:

(1)银行信贷总量(DK),作为衡阳信贷发展的衡量。

(2)地区生产总值(GDP)来反映衡阳市实体经济的发展。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D),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为了检验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独立于其他变量,引入此控制变量。

为了更反映现实,对上述指标取对数。通过对上述金融指标的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检验,用以证明衡阳市信贷总量与经济增长总量间的因果关系及关联程度。

2.数据来源

3.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在作协整检验之前,先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并确定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变量的平稳性是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重要前提。沃森(1989)证明当变量存在单位根即非平稳时,传统的统计量(如T值、W值和R值等)将出现偏差。Granger和Philips指出,当使用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时,将会造成虚假回归。检验单位根有几种方法,如ADF检验和PP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分别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滞后期的选择根据AIC准则确定。

(2)协整检验

在确定了各序列都是平稳后(两个时间序列,只有它们同阶单整时,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各地区时间序列对的检验结果满足协整的前提条件),这一步的任务就是检验各时间序列对是否存在协整或者说长期均衡关系。为检验两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了两步检验法,称为EG检验。进行协整检验时,首先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进行回归,建立回归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残差检验,看其是否平稳,如残差平稳,则认为两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回归方程有效,反之不存在协整关系,回归方程无效。

下面以LnGDP为因变量,LnDK和LnGD为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从表3看,R=0.994450 ,系数是显著,拟合优度较高,存在协整关系。用OLS估计法在序列间建立回归模型:

LnGDP = 1.726404+0.121061 LNDK +0.784300 LNGD

从模型可以看出,衡阳市GDP与贷款(DK)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反映了衡阳市银行信贷对衡阳市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衡阳市GDP与固定资产投资(GD)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反映了衡阳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促进作用。

(3)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从上文的计量分析可以得出,衡阳市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符合内生增长理论,从而为衡阳实行信贷政策提供经济学理论依据。

A、信贷投放和经济增长具有相互促进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检验得知,衡阳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信贷投放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也可通过倒逼机制影响信贷投放的规模和数量。在衡阳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恰当运用信贷政策,把握信贷投放的合理规模,以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

B、从经济增长模型关系式来看,信贷投放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121061,说明信贷投放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影响不是很大,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信贷投放质量低下。

C、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通过计量分析可知滞后时间为2年,也就是说贷款对当期经济增长和后一年的影响较大,并存在第二年影响大于第一年,说明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性。

三、优化衡阳市信贷投放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

(1)加强衡阳市国有企业改制步伐,为其重新获得银行支持创造条件。衡阳市缺乏能够被金融企业所看好的好项目、好企业。而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衡阳市存在大量未改制的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导致目前衡阳市银行对这些企业不敢贷款,怕承担政策性风险而增大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因此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的改制既有利于国有企业重新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使其重获生机;也有利于培植衡阳市银行系统的服务对象,实现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2)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好项目。从衡阳市银行系统高速增长的贷存比可以看出,衡阳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本身不缺资金,缺的是能被银行所看好的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好项目,关于这一点从衡阳市银行业为争夺优质资源而激烈竞争的事实也可印证。因此通过引进一批好的高科技项目,有利于吸引衡阳市银行系统把目光更多地关注于当地,以便实现衡阳市信贷资金应用的当地化,减少存贷差额。

(3)加快衡阳市产业结构和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力度。衡阳市目前金融与经济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衡阳市银行信贷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间调整速度不协调。银行过多关注于第二产业的信贷投放,而近年来衡阳市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却很难获得银行资金的支持。因此衡阳市金融企业要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或调整信贷政策等措施实现衡阳市金融与经济的无缝对接,同时实体经济也要紧跟国家产业调整步伐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做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作者:段吉平

第2篇:衡阳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如何促进衡阳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前衡阳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衡阳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了促进衡阳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物流产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衡阳物流产业己经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运行效率低、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等方面问题。就目前衡阳各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各区域的地方政府纷纷规划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产业,但并未能从整个经济区域的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因此,如何促进衡阳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衡阳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了促进衡阳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作用机制

1.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物流产业健康快速良好的发展,会使得各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程度得到加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便利。其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发达的物流产业有助于减少地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的运行成本,能明显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效率。高度发达的物流产业能有效减少企业之间的贸易成本,企业间的信用机制得到加强,进而减少了企业合作之间的不必要的费用,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使各地区之间拥有更加密切的联系,也使得各地区各自的分工更加明朗。

第二,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让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型产业,进一步让区域产业机构得到了提高。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让劳动力在各行各业中得到转型。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诸多行业的共同发展,行业之间的联系程度得到加深,让地区的各产业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化、高度化。

第三,区域经济的发展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物流产业变得更加专业化、规模化,让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且区域内某项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带动周边企业的不断发展;同时,物流产业较好的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运营效率的改善。

第四,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物流产业作为新型的复合产业,能带动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而降低发展成本,有效地解决城市各类问题,让城市规划更加趋于合理,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2.区域经济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物流产业的需求以及不断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要想又好又快的发展,一定要让该区域内各个部门以及行业之间分工更加明确,联系紧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让物流产业总量得到较快的提升,同时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动力。

第二,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决定着物流产业发展的规模。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产业的服务作用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较高,物流产业的发展规模会伴随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壮大而壮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产业的程度。

第三,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随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间竞争力增强,为了能够提高竞争力,就要加速自己实力的发展,争取得到更广阔的利润空间,这就意味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对物流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二、衡阳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评价

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选取反映物流发展水平的货运量、客运量、运输总里程(公路、铁路和水路里程之和)、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就业人数指标作为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评价指标。采用区际贸易壁垒的测度指标来间接衡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地方保护主义是造成区际贸易壁垒和经济分割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选取边界效应指数来反映衡阳县市区区际贸易壁垒的程度。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取政府消费占GDP 的比重来反映区际贸易壁垒程度的边界效应。

2.实证分析及结果

本文选取2014年衡阳12个县市区的分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指数、贸易壁垒指数为原始分析数据,利用SPSS17.0软件计算物流产业发展与县区际贸易壁垄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以衡量二者联系的紧密程度。

从下表可以看出,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与衡量县区际贸易壁垒的政府消费占GDP比重指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42、-0.574、-0.123和-0.162。这表明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贸易壁垒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系数,说明物流产业通过为区域市场提供经济协作平台,提升县区间信息、商品与技术交换效率,消除了形成地方性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的因素,进而促进了商品市场规模的延伸,打破了县区边界效应对县区际贸易量的影响。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与区域贸易外向度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物流产业发展能够保持县区际间贸易的通畅,增强区域经济与区域外市场的融合度。

三、促进衡阳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制度建设

必须要加强政府在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维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深化对各县市区域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克服物流产业条块分割、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其次,建立一个统一的能加快衡阳市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管理体系,统一领导和调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作。最后,各区域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消除阻碍物流产业发展的问题。

2.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的供需结构平衡

要实现衡阳市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保证区域物流供需结构的平衡。物流系统是由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一系列的物流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且各个环节的生产能力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互相独立的,必须实现物流环节的供需平衡。因此,只有保持衡阳市物流空间结构的平衡,才能更好的实现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物流产业市场机制

物流市场的机制成熟程度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物流产业发展的水平的高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物流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规范的物流市场秩序,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规避衡阳市物流产业的进入障碍,形成由市自主引导的物流市场体系,进而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物流产业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杰,鞠颂东.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地区物流需求的影响一长江经济区发展对安徽地区物流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130-133.

[2]郑霞忠,陈述.现代物流与三峡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效应研究一以宜昌市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09(10):69-72.

[3]张梅青,周叶,周长龙.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7-34.

作者简介:李长征(1978- ),男,湖南岳阳人,金融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践、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

作者:李长征

第3篇:贵阳市花溪区生态型区域治理探讨

摘要:生态型区域治理是现代社会新型的治理模式,贵阳市花溪区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治理理念与方式的根本转变,调动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态素质。

关键词: 花溪区;生态型区域治理;现状;思路

生态型区域治理,是指正致力于工业化建设和业已迈进工业社会的区域,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基于人与自然关系之融洽互动、以政府为责任主导所进行的、具有公共理性的生态化多元合作治理,其治理目标是科学、循序地获致区域环境改善与生态优化基础上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花溪作为西部地区一个正加紧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区级区域,在生态型区域治理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尚需要在许多方面加强和改进。

一、现状分析——成绩及问题

花溪位于黔中腹地,在贵阳市南郊,是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县级区,距离市中心17公里,下辖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65个行政村,1 044个村民组,17个社区居委会。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地总面积957.6平方公里,有森林面积464 778亩,是重要的生态区;处于长江、珠江分水岭,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有大小河流55条,总长390公里;有两个中型水库,即松柏山水库和花溪水库,是贵阳市的重要饮用水源。为各民族杂居地区,有苗、汉、布衣等38个民族,全区总人口32.87万,少数民族人口占34.38%。有花溪公园等景物景观81个,景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23%,是贵州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和传统旅游区,被誉为“高原明珠”。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生存形势越来越严峻,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科学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执政理念。花溪区委、区政府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立足本区域实际考虑发展问题,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化建设作为发展方向。早在2002年6月,花溪区就申报并被列为全国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之后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住贵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机遇,高质量、高标准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确立了“生态立区、旅游兴区、工业强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致力于本地的生态型区域治理。2009年初,花溪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要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医院、进学校,走出了一条符合花溪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主要体现在: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花溪区委、区政府围绕发展定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为10.86 ∶43.16 ∶45 .98。农业生产整体状况良好,全年粮食产量达到8.08万吨,比上年增长3.8%;蔬菜总产量26.5万吨,比上年增长9.1%。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肉类总产量1 .52万吨,比上年增长0.7%。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8 712万元,同比增长8.2%。工业经济在克服困难中增长。重点工业行业和重点工业企业发挥主力拉动作用,推动全区工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72 989万元,同比增长17.5%。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09年旅游总收入39.62亿元,同比增长79.3%;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仓储物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其他服务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90 896万元,同比增长14.5%。

2.生态环境整治初显成效。花溪区委、区政府近年来积极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一是大力实施生态林业建设。2003年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10余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3万余亩,义务植树200余万株,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1.53%,实现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的目标。二是切实加强全区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03年以来,累计实施松柏山水库、青岩河、陈亮河等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100余平方公里。三是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采取严格控制新增污染项目、继续加强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现场监察、积极支持集中式废水生活污染源治理等措施,实现全区减排控制目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等节能降耗指标均控制在市下达目标范围内,城市生活污水截留处理率达到95%,2009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 190吨,比2008年消减61吨。四是实施花溪河环境治理工程,开展拆违还绿、植被恢复、河岸整治、河道保洁等工作,使“十里河滩”的污染不仅得到治理,而且已经成为花溪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五是实施城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补充完善城区道路交通标识、标牌、标线,依法严格规范行路、行车、停车行为,整治取缔“两的”非法运营,城区交通拥堵混乱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3.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花溪区委、区政府把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中,大力开发传统农业,积极培育都市观光农业、生态特色农业和科技高效农业,把农业与乡村旅游、拓宽就业渠道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焕发了活力,土地焕发了青春。一是积极推动党武茅草、果落等涉及7个乡镇29村的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二是采取“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协会租地,统一建棚,配套设施,反包农户,带动发展”的方式,建设了大棚草莓示范基地。三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核心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开展辣椒提纯复壮等措施,有力地提高了辣椒的品质、产量和品牌效应,促进了辣椒的良性发展。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关闭“黑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大规模种植经果林,许多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4.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按照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花溪区委、区政府以南环线经济圈为核心,科学规划,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体系。比如完成了《花溪城市发展规划》,启动了《花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花溪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完成了湖潮乡、黔陶乡和青岩镇3个乡镇规划编制和10个村规划编制。城乡建设依据规划进行;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村庄串户路改造、通村公路建设等一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正加快实施;民生问题得到重视,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卫生、住房保障、社会治安、维护稳定、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9年,花溪区成功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花溪城市湿地公园获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32 597万元,同比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68 824.1万元,同比增长17.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791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5 318元,同比增长10.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花溪区的生态型区域治理成绩显著,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和突出。主要问题是:城建规划滞后,使得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城镇建设和村寨整治存在品位不高,功能不全和乱搭乱建的现象;基础设施欠账,使得道路建设、管网布局、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等难以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产业结构不优,工业不强,全区近2 000户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不到3%;传统农业多,优质、生态、高效农业少;三产不显,旅游散小弱,地产档次低,服务层次差;广大城乡居民生态素质不高,违法违章、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河道污染、垃圾遍地的地方不少等等。这表明花溪区距离名副其实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尚有一定差距。

二、继续推进生态型区域治理的思路

“生态型区域治理”的提法,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生存焦虑与发展关怀,它实际上提出了地方政府治理转型的重大任务,涉及治理的理念、主体、客体、方法以及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花溪区的生态型区域治理才刚刚起步,要继续推进,解决存在的问题,取得更大的成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从众多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生态型区域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于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有整体安排,而能做出整体安排的主要主体是地方政府。因此,一个地区生态型区域治理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对于治理责任之担当是否适度与有效。这就要求花溪区委、区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在重构政府与市场、企业与公民关系基础上,实现政府职能针对性的强化、弱化和转化,克服以往存在的职能错位、越位与缺位现象,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和根本内容,经济社会的发展一般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来完成。花溪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当率先强化生态理念,把节能、环保、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纳入公共政策范畴,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的各种规划,始终带头坚持建设的生态化方向,不断提升治理水平,以有效实现政府的生态职能。

2.实现治理理念与方式的根本转变。生态型区域治理面临的根本性冲突是——发展是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物为本,忘却了自然生态有效承载和动态循环的增长,持续地破坏了人类存续的自然基础,使得人们的生存成本和发展代价极其高昂。生态型区域治理要求花溪区委、区政府吸取这一深刻的经验教训,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摈弃传统的发展方式,不再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而低附加值和不可持续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坚决杜绝引进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破坏大的工程项目,抑制对快速工业化的热衷给生态文明带来的可怕后果。坚持在环境保护和优化关照下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协同发展,以宁愿少些、但要好些的发展质量、分配公正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来获得渐进的进步。

3.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生态型区域治理的重点是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向生态化转变,关键是解决生态支持、环境承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张与矛盾,核心是实现利益均衡调节下的发展和生存方式集约化与可持续性。为此,花溪区要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知识经济。一要发展生态农业。紧紧围绕都市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主体功能,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为目标,以巩固提升菜、畜、果、林为基础,以发展观光农业为重点,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突破,以引进龙头企业为抓手,发挥驻区高校优势,创品牌,增效益,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新功能,通过城乡互动发展和产业融合,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创新与升级。二要推进工业强区战略。按照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布局规划,以生态园区建设、生态产业培育、生态企业创建、生态项目引进为重点,通过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跟进,重点鼓励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绿色食品、高新技术、旅游商品制造等生态产业,逐步建立起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废物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的生态工业体系。三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旅游资源、生态资源、高校人才集聚三大优势,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科技文化为支撑,创品牌、聚产业、强服务、促转型,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会议会展、房地产开发、金融保险等产业,助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实现全区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4.强化环境治理。要以贵阳市开展“三创一办”活动为契机和载体,纵深推进环境治理,保护花溪的青山绿水。一要继续开展拆违攻坚战,进一步完善拆违工作机制,保持依法打击违法建筑的高压态势,强力推进拆违工作,严禁新增违法建筑。二要以建设花溪城市湿地公园为载体,积极申报中央扩大内需项目,争取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切实抓好花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等饮用水源的管理和保护,确保饮水安全。继续抓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严厉打击乱采滥挖、乱捕滥猎、乱征滥占、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三要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本区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攻坚实施方案,立足创建标准,细化工作措施,持续开展市容卫生、报刊摊亭、街招广告、违法搭建、河流污染、交通秩序、城市绿化、市政设施、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等整治专项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水平。

5.建立科学的治理绩效考评体系。传统的绩效考评选取的是一般指标,主要看GDP。来自官方的统计数据,时刻提示着执政者GDP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拥有经济发展的效率业绩,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重心。这种考核指标助推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其结果是经济发展了,生态环境却付出了沉重代价。与此不一样,生态型区域治理重规划、讲效益、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反对以物质增长为衡量政绩的基本标尺,倡导节能与环保基础上的经济成果获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节制性的生存理性和发展理性。因而,花溪区要实现生态型区域治理目标,必须改造以GDP为中心的绩效评价,加大生态技术、民生幸福指数与环境改善的评估权重,发展绿色GDP的综合考评体系,形成基于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生产力综合评价,实现现代物质文明与自然界之间的整体和谐。

6.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态素质。生态型区域治理主张分权化与多中心治理,地方政府是核心主体,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群体也是责任主体。花溪区委、区政府既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核心和协调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其他多元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政府主导下的民主协商与合作,实现生态型区域治理决策、执行与监督的科学化、法制化与民主化,实现由以行政管理方法为主逐步向以市场、工商管理与社会技术优化组合的转变,实现由行政区行政向区域公共管理的转变,不断提升治理效能。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广大城乡居民在区域治理中的作用,采取宣传、教育、培训、处罚等多种措施,帮助广大居民抛弃落后的生产生活观念,培育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生态素质。有花溪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各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的积极行动,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花溪的生态型区域治理一定会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建洪.生态型区域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J].社会科学,2010,(4).

[2]向虹祥.花溪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R].花溪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010-03-24.

[3]贵阳市花溪区人民政府信息网.

[4]贵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Regional Governance in Huaxi of Guiyang

WAN Qiu-yue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inorities,Guiyang550025,China)

Key words:Huaxi;ecological regional governance; current situation;thinking

[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万秋月

第4篇:衡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分析论文区域经济学

衡阳县旅游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衡阳县以衡阳市成为国家首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继续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衡阳县的旅游资源及现有经济状况而言,分析衡阳县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衡阳县旅游业的发展主攻方向选择“乡村游、人文游、红色旅游”对衡阳县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关键词】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发展优势特色乡村旅游

湖南省衡阳县位于南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西北部,紧邻市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但目前为止衡阳县还处于工业发展缓慢,且工业的发展存在诸多“边缘化”的劣势,比如交通、电力等。虽然通过近几年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地区乃至周边县市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想要在衡阳通过发展工业而繁荣经济,在目前来看是行不通的。

近年来,衡阳县以衡阳市成为国家首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继续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县委、县政府设立了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信贷、奖励等方式支持第三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商贸流通、特色旅游,搞活服务业,全县旅游、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就衡阳县的旅游资源及现有经济状况而言,我认为,衡阳县旅游业的发展主攻方向应该选择“乡村游、人文游、红色旅游”。接下来便是我对整个衡阳县的旅游状况的分析

一、衡阳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衡阳县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呈现出旅游设施日益完善,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旅游结构逐步改善,旅游品牌显著提升,旅游效益大幅提升等五大特点。全县共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古迹遗址、宗教历史文化、动植物、民俗风情、休闲等类别的上百处旅游景点景区,比如“宇石寨”“ 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六朝胜境伊山寺”“金兰八景”“湘西草堂”“织女湖风景区”等

(二)旅游市场活跃有序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当发展出境旅游”的指导方针,全县加点法市场促销和市场整顿力度使入境国内两大旅游市场活跃有序发展。

(三)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初见成效

衡阳县在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节会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比重的同时,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衡阳县围绕蒸水做好天然水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做湖湘文化的水文章。始终不脱离“湖湘文化”这个大主题,借此突出衡阳休闲旅游的特色

(四)旅游景点、景点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衡阳县旅游资源丰富,中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连绵72峰唯一,逶迤八百里其中有数峰位于衡阳县内。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风光秀丽,人文渊深,让人留连忘返,千古之谜的“天下第一碑——禹王碑”。相传黄帝元妃嫘祖殡葬峰腰。大禹治水至岣嵝,立禹碑以记之。公园内名胜古迹百余,禹王碑、禹王殿、嫘祖殿令游客留连忘返。素有“南岳风光甲五岳,岣嵝归来不看岳”之说。 “名山古迹令人神往,风景旖旎令人迷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为岣嵝峰赢得了森林旅游优势。主要景点有禹王碑、禹王殿、回音墓、神灯树等。岣嵝峰森林公园拥有独特的亚热带山区气候和优美的森林景观,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五)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县委、县政府加快旅游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衡阳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衡阳县旅游被确定为衡阳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岣嵝峰森林公园被确定为全市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二、衡阳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三大优势

1、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为恢弘气势,洞察千古,游刃百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清理,创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体系。他还善诗文,会词曲,被誉为“其所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用”洞庭之南,天地之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革命家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视死如归。一首耳熟能详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冲锋陷阵。近代著名书画家曾熙,当代著名作家琼瑶、唐浩明,国画大师钟增亚都孕育在这片土地上。衡阳县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还拥有名利的自然资源岣嵝峰。白石峰双峰巍然耸立朋比增高,双峰别秀。白石脚下的山峙门中心水库与妙溪瀑布相映成趣。县内界牌的陶瓷业久负盛名,界牌瓷泥被国际瓷品业命名为“衡阳土”。台源乌莲、西渡湖之酒、也享有盛名。

2、旅游交通优势。旅游交通是完成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衡阳境内交通方便,京广、湘桂两条铁路以及107国道、省道1814线穿境而过。衡阳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几乎所有的京广线上的列车均要在衡阳站停靠。衡阳有直达长株潭

等省内各县市以及温州、沙市、宜昌、桂林、广州、珠海、中山、梧州、汕头、石狮、玉林、汕尾等方向的客车。县内公路纵横,县城距离衡阳市区仅20余公里,是衡阳市最具有优势的卫星城。

3、地理位置优越。客源市场丰富。衡阳县直连长株潭市群,与南岳衡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毗邻。从客源条件来看,衡阳县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利用南岳的游客。

(二)两大劣势

1、资源布局问题。衡阳县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集中度不够,。主要景区集中在三个区域内,各景区的协调难度加大,不便与统一管理。而且彼此之间的交通状况不好,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2、接待设施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道路质量不高,交通状况不理想。岣嵝峰至彭玉麟故居仅由一般公路连接。船山故居至岣嵝峰需要重点建设。岣嵝峰景区内建设了部分游览设施且相对简陋:由于该景区是避暑胜地,旅游的季节性强,一般集中在夏季。而食宿设施仅有新旧两座宾馆,大部分是单位组织的会务旅游形式,其他的散客不多;没有专门的旅游商品商场,而只是些为数不多的小摊贩,均是全国性批量生产的纪念品,没有特色。在县城内有一定的娱乐设施,主要为卡拉ok和一部分歌舞厅,还有一定的住宿设施,包括一些招待所和宾馆以及一些小饭馆,但主要是服务县城居民的,没有专门为景区而建设的。

虽然衡阳县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存在了许多的劣势,但是凭借着衡阳县自身所特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各级政府的支持领导下,衡阳县的旅游业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为了衡阳旅游业更加蓬勃的发展,也促进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认为衡阳可以从乡村旅游这条思路出发,以绿色、生态、健康为品牌,打造乡村环保旅游,将衡阳县的农业与旅游业完美结合。

三、衡阳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方向和措施

(一)、需要进行资源整合。 开发乡村旅游业,其实并非难事,因为投资少,见效快,惠及农民大众,它无需大兴土木,不需人工造景,只要将资源稍微整合就行,农民非常支持。

我们衡阳县就有好几处乡村景点可以“现炒现卖”接纳游客。一是板市乡的板市街。过去这里曾经是衡邵的官马大道,现残存石板大道 200 余米和一座中街亭,以及有古老的门面店铺数间,且有诸多的传统手工艺作坊,整个街道古色古香,

专家学者们考察时称之为“衡阳的芙蓉镇”。英陂、咸水两处现代农业示范园,既适合城里人游玩,又适合乡里人参观,来此游玩的,均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能陶冶情操。三是石市乡“碧水丹霞”。这得以斜陂堰水库为主景区,辅之珍珠崖、宇石寨、黄门寨等。斜陂堰水库水域宽阔,水清纯洁,波光鳞鳞,水鸟欢歌,山抱水,水绕山,水中有岛,岛有奇观,库区四周崖壁奇形怪状,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令人遐想。

(二)、乡村游必须有农民的参与。农民参与,主要靠各级政府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积极落实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监管、质量追溯和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监管措施,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总之,要生产无公害的的绿色农产品,让游客放心购买。还要讲清一点就是,政府必须重视,把乡村游当作大事来抓,正确引导,诚心服务,各行业、各部门及全社会都应鼎力支持,尽量开绿灯,不设或者少设关卡。特别是旅游局和农口各单位要履职尽责,因势利导,把乡村游当作自身的本职工作来做,当作自身的得失来经营,竭尽全力,出谋划策,出力流汗。乡村游的前景被看好,也希望衡阳县的乡村游成为一个香饽饽。

参考材料:

《衡阳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分析旅游管理论文》、《开发衡阳县开发衡阳县旅游文化资源的思考》、《衡阳乡村旅游发展探讨地方战略论文》、《衡阳县发展旅游业要重“三游”》

第5篇:南阳市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

南阳市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国际征集活动情况介绍

来源:本站 时间:2009/12/31 9:50:00 点击:1381

今日评论:0

滨水地区的开发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何打造一个具有制高点意义的城市功能区,形成一个令人振奋的城市空间与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吸引力,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广大人民群众也十分关注。白河是南阳的母亲河,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强化了白河两岸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强调要把白河作为南阳城市的发展核心、发展脊梁、发展标志和城市品牌,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好。

为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将南阳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省次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我们首先研究论证城市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于2009年4月18日召开了《南阳城市发展战略高峰论坛》。2009年5月20日,召开了《南阳市白河两岸空间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明确了白河两岸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按照南阳城市发展新的定位,根据白河两岸区域用地与建设条件良好、潜在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时机日趋成熟等有利条件,2009年6月5日,正式启动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国际征集活动。

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方案,共有国际4家设计单位参加,分别是美国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新加坡CPG集团、德国盛奈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4家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参加。4家设计单位抱着对南阳负责的态度,多次踏勘现场,沟通反馈,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交了规划成果。2009年8月6日举行了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评审会,由全国知名专家组成了评审委员会,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黎明同志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经评审委员会认真评议,美国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所作的方案胜出。

专家们认为,四家设计单位的规划编制内容达到本次征集活动的要求,从城市的角度综合考虑白河两岸功能的定位和空间布局,体现了各自的特点。

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规划设计方案是本次国际征集活动的第一名方案,专家一致认为,该方案对南阳现状分析准确,规划目标、定位明确,总体城市设计框架清晰,功能布局系统合理,切合白河两岸的实际。该方案提出了编制文化地图的构想。总体设计框架突出了“五道四区”,即以“科圣”张衡为象征的“科道”、以“智圣”诸葛亮为象征的“智道”、以“商圣”范蠡为象征的“商道”、以“医圣”张仲景为象征的“医道”、以现代城市发展为主题的“明道”。利用五道串联起白河沿线的“生态休闲区”、“城市活力区”、“文脉传承区”、“教研生活区”。方案重视水环境的规划,提出“护水、治水、控水、用水”四方面的策略。在确保白河水质和水量的前提下,加强对水的利用,籍以将水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加强白河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根据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的要求,规划方案评议第一名的设计单位将进行后续方案的深化工作,除了在原有方案基础上吸纳其他三个方案的优点外,还将按照评审纪要和广大市民的合理化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根据白河两岸区域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的要求,规划方案评议第一名的设计单位将进行后续方案的深化工作,除了在原有方案基础上吸纳其他三个方案的优点外,还将按照评审纪要和广大市民的合理化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总体设计框架图

功能分区图

景观结构规划图

生态绿地及开放空间规划图

水环境功能区划图

新闻评论

当前没有评论信息

第6篇:富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本站推荐)

富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是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优势产业,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工业的理念推动都市效益农业发展,按照省农业厅的部署,结合我市农产品布局现状研究编制了《富阳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4-2008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的效益为目标,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依据我市近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产品布局调整的现状,选择在省内外市场具有竞争优势或潜在优势的农产品,确定优势产区,明确主攻方向、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实施扶优扶强战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优势产品集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从整体上提升全市农业的竞争力。

一、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有利条件与主要制约因素

特色优势农产品就是指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产品质量较优,商品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生产地域相对集中,有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经重点培育,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且获得良好效益的农产品。经过近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我市已具备了加速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条件。

一是具备优越的区位优势。我市地处浙江省西北部,接壤省会城市杭州市,地理位置优越。特别是萧山、余杭撤县设区后,我市已成为杭州地区经济强市。发展城郊型、都市型农业,服务大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上海、杭州等大都市国际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更为我市农产品接轨大都市,面向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具有较好的政策环境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先发优势。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发展城郊型、都市型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一系列扶持“三农”政策。2002年,市委市政府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出建设农业三大产业带的总体构想,农业部门为建设农业三大产业带,按照《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全力实施“八个一工程”,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4年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决定从2004年起免征农业税。各地也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环节,抓龙头,建基地,拓市场,创名牌,努力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构筑区域优势农业,使我市农业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和名优水产发展势头强劲,畜牧业稳步增长,农产品花色品种更加丰富,质量提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化布局进程加快。初步形成了蔬菜、水果、茶叶、蚕桑、生猪、水产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带,为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奠定了基础。

三是具有相对领先的科技优势。我市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民开拓创新精神较强,新技术、新品种接受能力较强。特别是近年来,根据效益农业发展的需要,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市镇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为技术源头,以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以农业园区、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场等为平台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发展新路子,形成了以产业为载体,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示范基地与农户相联结的推广模式,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市、乡镇街道、村和农业龙头组织的三级农业信息网络的初步形成,农技110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为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发布提供了更加快捷的通道,为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具有较好外部条件和经济基础。我市对外开放早,民营经济发达,经营机制灵活,具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近年来一批工商企业凭借其资本实力和灵活的经营机制涉足农业,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机制引入农业,以工业理念推动了效益农业的大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1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杭州市级7家,出口创汇3.5亿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2家,市级农业产业性行业协会4家。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联系带动5万多户农户。产业化经营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为推进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加快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虽然,我市发展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优势比较明显,但也存在不足。表现为农业产业发展雷同,主导产业规模偏小;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技术含量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总体质量不高,市场占有率小;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名优品牌建设较差,信息滞后等问题。面对我市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劣势和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扬长避短,从新形势下我市农业发展的紧迫要求出发,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发展战略,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宏观引导和调控,实行政策倾斜,重点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分工,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构建富阳发展效益农业、精品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适应人们对农产品消费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有富阳特色的优势农产品。

二是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突出重点,相对集中,优先发展竞争优势显著、并具有一定基础的产品和产区。

三是坚持产业化开发的原则。面向特色优势农产品整体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构建优势产业群体,打造名牌产品,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是坚持突出质量和效益的原则。优化品质和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加强质量卫生安全建设。

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实施清洁化生产,推进生态市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三)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优先培育10种在省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建立7个具有品牌效应、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形成一批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大特色,做强优势,造就一批知名品牌,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提高优势产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力争到2008年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特色优势农产品重点产区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优势产业带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素质和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和条件

这次选定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主要依据是:产品有特色,在国内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并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确定优势产区。根据我市实际,由于我市在区位条件、产业集中度、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生产经营机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势较大。如蔬菜、水果、茶叶、猪禽、水产品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花卉、中药材等虽然目前产业基础较小,但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一些产品具有特定的品种、资源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在一定的市场潜力和生产上的不可替代性,如优质稻米,但由于我市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稻米等粮食产品总体上已缺乏竞争优势。本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先实施规划布局。

(二)优先发展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区域布局重点

经过比较分析,今后五年我市着重对蔬菜、水果、茶叶、双低油菜、蚕茧、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畜产品、水产品等10种特色优势农产品,实行重点扶持建设。

1、蔬菜 蔬菜是我市一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富阳市地处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带,十分适宜蔬菜生长,长期来,已形成了保障市场供应的鲜活蔬菜、高山蔬菜、专供加工出口用的蕗菜、大葱等出口蔬菜和芦笋等特色蔬菜格局。2003 年全市蔬菜 4.63万亩、播种 10.725 亩次,总产量 14.78 万吨,总产值 2.45 亿元。其中芦笋 1.3 万亩,供应市场的城郊型常年鲜菜 0.83万亩,高山蔬菜 0.13 万亩,菜和大葱等出口蔬菜 0.24 万亩,农民自留地和季节性蔬菜 2.1万亩。我市的芦笋、鲜活蔬菜、出口蔬菜、高山蔬菜等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是栽培历史悠久,生产基础好。我市的芦笋占全省的 70% 强,富阳已被认定为中国绿芦笋之乡,鹳山牌绿芦笋是 199

9、2001 年连续两届的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并多次获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银奖,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我市从解放以前就开始种植商品蔬菜,具有了较高的蔬菜种植水平。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建设的步伐较快,建成了常安镇横溪的芦笋示范园区 (杭州市产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东洲江岭大棚芦笋示范园区 (杭州市都市农业园区),富春街道春华村和春江街道中沙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等一批产业化示范基地。拥有“鹳山”牌绿芦笋、“欣洁”牌、“富华”牌蔬菜等蔬菜品牌,其中“鹳山”牌绿芦笋已通过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认定。二是自然条件优势。富阳市毗邻杭州市区,320 国道、“杭千高速”等穿越富阳,发达便利的交通为我市蔬菜销售创造了便利条件,我市芦笋 80% 销往杭州、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同时杭州市城市建设的发展,也为富阳蔬菜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加上富春江水系得天独厚,富春江流域平原的大片壤土、砂壤土十分适宜种植蔬菜,山区高海拔地区还能发展高山蔬菜,为蔬菜的优质丰产创造了有利的水土条件。三是良好的技术基础。我市在全国率先解决了芦笋茎枯病的防治难题,实现了芦笋的稳产高产;通过芦笋周年供应栽培技术的研究应用,使芦笋高产高效,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制订出了无公害芦笋及其栽培技术规程标准,标准化生产开始步入正轨。四是产业化经营初显雏形。通过多年来的努力,造就了一支强有力的芦笋营销队伍,蔬菜的加工企业也已走上发展道路。因此,我市蔬菜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但是,我市蔬菜种植规模普遍过小,主导产业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化水平还不高,蔬菜流通方面还薄弱,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无公害蔬菜比重低,出口比率低,产后加工能力弱,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主攻方向:

在大力发展芦笋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城郊型常年鲜菜、出口蔬菜和高山蔬菜。加快蔬菜良种推广速度,推进良种化进程,加大芦笋杂交一代良种的推广力度,积极开发推广适销对路的出口蔬菜良种;全面推广蔬菜标准化和绿色 (无公害) 生产,工厂化育苗,塑料大棚、微灌、新型覆盖材料等现代设施栽培技术,发展蔬菜规模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和安全度;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建设一批蔬菜品牌和品牌蔬菜基地;根据杭州市大都市建设的需要,发展好常年鲜菜基地,为杭州蔬菜西进作准备;加快蔬菜批发市场建设,扶持发展蔬菜加工企业和流通组织,增强蔬菜采后保鲜 (分级预冷) 以及速冻、脱水、腌渍等加工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

优势区域:

芦笋: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和效益。主要布局在常安镇、东洲街道、场口镇、新桐乡、湖源乡、胥口镇、新登镇、龙门镇等 8 个乡镇 (街道)。

常年鲜菜和出口蔬菜。接轨杭州大都市,扩大面积和规模,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春江街道、富春街道、东洲街道、场口镇、新桐乡、新登镇等 6 个乡镇 (街道)。

高山蔬菜:巩固现有基础,发展新区域,主要布局在万市镇、洞桥镇、常安镇、里山镇、湖源乡等 5 个乡镇。

发展目标:到 2008 年,芦笋面积发展到 1.8 万亩,常年鲜菜基地和出口蔬菜 1.6 万亩,高山蔬菜基地 0.2 万亩,实现全市蔬菜总面积5.6 万亩播种 13 万亩次,总产量 20 万吨,总产值 3.0 亿元。蔬菜标准化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蔬菜质量明显提高,内销蔬菜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出口蔬菜符合进口国要求,努力把富阳建成浙江省区域性特色蔬菜重点产区和杭州市的蔬菜基地。

2、水果 水果是富阳市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栽培历史悠久。富阳地处亚热带果树混交带,适宜多种水果生长,主栽有桃、梨、柑桔、草莓、杨梅等。2003年全市水果面积44562.5亩(包括西瓜10000亩),其中桃9978亩、梨8764亩、柑桔5215亩、草莓3500亩,产量29026.1吨,总产值5769.1万元。从长远看,我市桃、早熟梨、杨梅、草莓等水果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一是生产基础较好。我市的桃、草莓生产,在杭州市分别名列桃第

一、草莓第二,在浙江省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我省南方早熟梨生产独具优势;杨梅在我市表现适应性广、适栽地多。通过实施水果良种化、标准化栽培及产业化建设,引进推广了燕红桃、翠冠梨、东魁杨梅等一批名优水果品种,建设了新登的鲜桃示范园区(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千禧园艺场、渌渚利民果园等产业化示范基地,初步打响了“鹳山”牌富阳草莓、“葛溪”牌蜜梨等水果品牌,其中“鹳山”牌富春鲜桃已通过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基地认定。二是生态条件优越。我市是水果适产区之一,地处杭州近郊美丽的富春江畔,生态条件十分优越,低丘缓坡资源丰富,果农又有较高的栽培技术水平,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强,如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疏果套袋、高接换种等均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三是产品出口潜力大。我市是南方早熟梨、黄桃的适栽区,南方早熟梨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市场销路看好,黄桃罐头十分畅销于美国、日本等国家,产品供不应求。

但我市水果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水果种类存在“小而全”现象,拳头产品不够凸现,品牌建设有待加强,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能力弱,产业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主攻方向:调整品种结构,在稳定柑桔面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桃(包括鲜桃与黄桃)、早熟梨、杨梅等特色水果。加强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供应能力,推进良种化进程;加大水果优化改造力度,推广高接换种技术,扩大优势品种种植面积;全面推广合理留果、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水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确保果品“优质、安全”,以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绿色壁垒”;加强品牌建设,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品牌原料基地;按照杭州市旅游西进战略,积极发展观光水果业,加强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加快建设区域性批发市场和果品分级包装中心等,以提高鲜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和罐头加工能力;建立和完善行业合作组织,推进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优势区域:

柑桔:主要目标是稳定面积,提高品质。主要分布于富春江边的新桐乡、场口镇、东洲街道、渌渚镇等4个乡镇(街道)。

桃:以鲜桃为主,适当发展一批加工黄桃。主要分布在富春街道、鹿山街道、新登镇、常安镇、胥口镇、渌渚镇等几个乡镇(街道)。

梨:主要布局在高桥镇、富春街道、鹿山街道、新登镇、常安镇、场口镇、胥口镇、渌渚镇等几个乡镇(街道)。

杨梅:主要布局在新桐、春建、渌渚、新登、洞桥、万市等乡镇。 枇杷:龙门镇及新桐乡可适当发展。

草莓:在现有富春街道、春建乡发展的基础上,可在富春江两岸的东洲街道、场口镇推广种植。 西瓜:除大田轮作及果园套种外,宜在里山镇、常安镇、胥口镇、万市镇、洞桥镇、渌渚镇等乡镇山区推广种植。

发展目标:到2008年,优势产区新建与改造桃1.2万亩、梨1.3万亩、杨梅0.5万亩、柑桔0.6万亩、草莓0.4万亩,实现我市水果总面积5.5万亩,总产量5万吨,总产值1亿元。水果质量有明显提高,果园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优质果率达60%以上。“鹳山牌”春江蜜梨、富阳草莓等系列水果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3、茶叶 富阳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优势产业。以生产扁茶(龙井、旗枪)和炒青茶为主,主要集中在江南、江北、新登(包括龙羊)三个茶区。2003年全市茶园面积5.2万亩,茶叶产量2222.8吨,产值8021.1万元。其中扁茶生产已占我市茶叶产值的92.5%。我市的龙井茶生产毗邻西湖龙井茶产地,其产品质量具有明显的品质优势和地域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在国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高山龙井茶在近几年,随着质量保证体系的逐步完善、茶文化的弘扬、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市茶叶生产的发展。

我市是茶叶生产的最适产区之一,生态条件优越,茶农素质与栽培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扁茶生产历史悠久,采制工艺及相关技术逐年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无性系良种的推广和茶园管理的加强,以及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市已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扁茶生产基地,无论是茶园管理、采摘、加工已初步形成体系。同时,我市又是出口茶的生产基地之一,拥有5000吨以上生产能力的扁茶精制加工企业两家,拥有1000吨以上生产能力的蒸青茶生产企业一家。但是我市扁茶加工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茶园良种化率还不够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名茶生产的需要,产品品牌少,存在低价竞销和无序竞争的现象;部分茶叶的质量和卫生状况还难以适应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茶叶出口受“技术壁垒”影响严重。

主攻方向:提高扁茶生产的质量,巩固我市扁茶生产、加工的优势地位。主攻扁茶炒制机械化,加大扁茶炒制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扁茶生产质量;加强茶树品种的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稳步推进良种化进程;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优质、安全,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绿色壁垒”;加强品牌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品牌原料生产基地,促进产业升级;建立和完善行业合作组织,推进组织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江南、江北、新登(包括龙羊)三个优势产区。江南产区以安顶山为中心,利用其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重点发展高品质的龙井茶,主要分布在里山、渔山、灵桥三个乡镇。江北茶区利用其传统扁茶的生产优势和销售优势,重点扶持和发展龙井茶生产,主要分布在富春街道、高桥、春建、受降四个乡镇(街道)。新登产区利用其现有资源,重点扶持机制龙井茶和大宗茶原料,主要分布在新登、胥口、洞桥、万市四个乡镇。

发展目标:到2008年,三大优势产区茶园总面积稳定在4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55%,高于全市平均10个百分点,茶叶产量2300吨,产值8500万元,其中扁茶产量1300吨,产值8000万元;通过优势产区带动全市茶园面积达1.2亩,茶叶产量600吨,产值2500

万元;茶叶加工质量和加工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90%以上,鹳山龙井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4、双低油菜 油菜是我市冬种的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具有单产水平高、品种和栽培技术好的优势。近年来,积极发展双低油菜,油菜品质改良取得成效,双低油菜的种植比例达50%以上。同时,我市油脂加工能力较强,其中富春江油脂化工厂年加工量就在1.5万吨以上。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油脂加工企业迫切希望建立稳固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增强发展后劲。但我市油菜品质较差,双低油菜品种普及率较低。根据国家建设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的要求,我市要充分利用油脂加工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发展双低油菜,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提高油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主攻方向:优化油菜品质,提高含油率;研究油菜省工节本技术,重点是油菜机播、机收技术;推广引进选育菜、油兼用型双低油菜品种,提高双低油菜附加值;进行订单生产,发展精深加工,提高油脂精炼度。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洞桥、万市、胥口、场口、新桐、常安、新登、渌渚、春建、高桥、受降、东洲街道、富春街道等13个乡镇、街道。

发展目标:到2008年,优势区域实现油菜品种双低化,引进推广含油率比现有品种提高2—3个百分点的品种;双低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

5、蚕桑 我市现有桑园面积10718亩,2003年全市饲养蚕种15775.5张,生产蚕茧690.3吨,蚕桑产值1626.6万元。种桑养蚕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洞桥、胥口、万市等3乡镇为我市蚕桑生产重要基地,其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市桑园面积和蚕种饲养量的77.9%和85.3%,其中洞桥镇桑园面积和蚕种饲养量均占全市总量的1/2左右。由于西部地区低丘缓坡等土地资源丰富、农村劳力充沛、群众有丰富的养蚕经验和蚕桑生产在当地有较高的比较经济效益,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特别是发展新桑园势头迅猛,蚕茧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杭州金富春丝绸化纤有限公司年消化加工蚕茧1500吨,目前全市蚕茧生产量还只能满足企业所需原料的1/2,蚕茧销售渠道畅通、稳定,蚕桑生产发展具有较开阔的市场空间。

主攻方向:以“提高茧质、省工节本、增进规模效益”为核心,加大老桑园改造、新桑园发展力度,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建立一大批高标准桑园,普及省力化养蚕技术、优质茧生产技术和以大棚养蚕为主的规模养蚕技术,发展集中连片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较大幅度地提高蚕茧质量。

优势区域: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蚕桑生产规模,形成以洞桥、万市、胥口等3乡镇为核心的生产优势区域。

发展目标:从2004年起每年新发展桑园1000—1400亩(详见附表),到2008年全市桑园面积达15000亩,年蚕种饲养量达3万张,蚕茧产量1200吨,亩桑产茧从现在的64公斤提高到80公斤,优质茧率从38%提高到75%以上,种桑养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发展一批规模养蚕户,其中年饲养蚕种20张以上10户,年饲养蚕种15张以上100户,年饲养蚕种10张以上500户。

6、食用菌 食用菌是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现主栽品种为双孢白蘑菇。2003年全市秋菇栽培面积300万尺2,全年总产2403吨,总产值1111.05万元。我市的蘑菇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是栽培历史悠久,生产基础好。我市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蘑菇种植。1989年高峰期曾位列浙江省第一,菇农的种植水平较高,鹳山牌鲜蘑菇多次获得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银奖,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建成了新登镇沈家村大棚蘑菇示范园区(杭州市产业化基地),拥有鹳山牌鲜蘑菇这一蘑菇品牌,其产品和基地已通过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认定。二是自然条件优势。我市毗邻杭州市区,320国道贯穿富阳,发达便利的交通为我市蘑菇销售创造了便利条件,我市蘑菇畅销于上海、江苏及杭州市场。同时我市还有大量的稻草资源,为蘑菇栽培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基础。三是良好的技术基础。我市在全国率先研究推广了无粪合成料、合成碎土覆盖栽培蘑菇技术,解决了传统的有粪料栽培需大量牛粪而制约生产发展瓶颈,制订出了无公害蘑菇及其栽培技术规程标准,标准化生产开始走上轨道。四是蘑菇产业化进程已经起步。我市拥有一支华东地区最大的蘑菇营销队伍,蘑菇加工企业也有一定基础。

但是,我市蘑菇栽培规模小,大户少,规模效益难以体现,整个产业优势未能充足发挥,标准化生产水平还不高,菇农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主攻方向:稳定蘑菇面积,提高蘑菇产量和效益,提高蘑菇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蘑菇协会建设,提高菇农的组织化程度,加速蘑菇产业化进程。

优势区域:蘑菇主要布局在新登镇、胥口镇、东洲街道等3个镇、街道。

发展目标:到2008年,蘑菇面积稳定在300万尺2,蘑菇总产3000吨,总产值1320万元。蘑菇标准化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蘑菇质量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为富阳蘑菇产业的二次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7、花卉盆景 花卉是我市的新兴优势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花卉需求日盛,我市花卉种植从无到有,面积逐年递增,2003年花卉种植面积达4400亩。目前影响我市花卉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花卉业是我市新兴产业,其发展受市场影响较大;二是生产技术落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尚处起步阶段。

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重点开发盆花,花坛花促进产业化发展;加快引进和推广容器育苗和介质栽培技术,发展中高档鲜切花和盆栽花卉;大力弘扬花文化,扩大花卉消费量和应用范围,促进规模化生产;引进、推广花卉标准化生产体系。

优势区域:布局在富春街道、东洲街道、受降、龙门、洞桥、万市,建成3-5个规模较大的花卉盆景培育基地。

发展目标:到2008年,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左右,平均亩产值达到1.5万元。

8、中药材 中药材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无论从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看,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中药材的需求都在逐年增加。我市中药材也属于新兴产业,虽种植面积不多,至去年种植778.5亩,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品种以丹参、党参、红豆杉、辛夷、瓜娄等为主。目前我市中药材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少、企业生产规模小、缺乏标准和生产规程、组织化程度低。

主攻方向:以提升地道中药材、开发珍稀中药材为目标,引进或制订质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扶持一批较大规模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开展订单生产。

优势区域:主要布局在春建、胥口、新登、洞桥、东洲等镇乡。

发展目标:到2008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建立春建乡徐家坞村、胥口镇、新登镇等3—5个较大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企业订单率达50%以上。

9、水产品 富阳市渔业资源丰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富春江横贯境内11个乡镇(街道),境内水域众多,江河溪渠纵横交错,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水源充足,水质肥沃,水产资源丰富,有着发展渔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和广阔前景。至2003年底,全市渔业增养殖水域面积7280公顷。其中大江增殖捕捞水面4800公顷,养殖水面2480公顷。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680吨,渔业总产值7468万元。近年来,富阳市的渔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产量、产值持续增长,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目前全市有杭州市水产示范园区2个,富阳市级水产龙头企业2家,建立百亩以上基地43个。养殖品种多达30多只,水产品品牌2只,全市珍珠蚌养殖面积达1000余公顷,虾类养殖达300多公顷。

主攻方向:按照现有水产发展情况及自然资源状况,重点发展珍珠、虾类、常规鱼类等优势品种,适当扶持发展甲鱼、河蟹等潜在优势品种。主攻优质地方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大力推广无公害、健康养殖模式;加大优势品种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建设;积极开发扶持淡水产品的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基地和休闲垂钓基地,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优势区域:按照三大类优势养殖品种的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沿江名特优新水产品的养殖产业区。主要布局在渔山、灵桥、场口、渌渚、鹿山、富春和东洲等七个乡镇(街道);大水面增养殖保护产业区,主要包括7.2万亩富春江水域的开发保护,2200亩岩石岭水库以及北江、瓜江、春江等外荡水域;山区山塘水库养殖产业区,主要包括新登、胥口、洞桥、万市、高桥、大源、常安等乡镇。

发展目标:经过五年的扶持,形成一批生产规模大,区域布局合理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或产区,形成几个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的生产基地,提高整个养殖业的质量安全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08年,实现水产品产量6000吨,水产品产值1.2亿,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2700公顷。虾类养殖面积达到500公顷,产量1000吨,珍珠养殖面积稳定在1.5万亩,产量20吨,产值1000万元。

10、畜产品 近几年来,我市畜牧业在市扶持政策引导推动以及畜牧业自身发展下,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传统家庭副业形态发展成大农业中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一个重要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我市肉类总产量达 3.82万吨,畜牧业产值这5.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33 %。特别是优质猪、优质禽、山羊及奶牛生产,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势头好。

我市毗邻杭州,畜禽养殖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程度较高,其中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6 个,年出栏生猪占全市近1/10;“鹳山牌”富阳本鸡已取得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标志使用许可证以及杭州市名牌产品称号。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优质安全畜产品消费量日趋增长,市场需求容量越来越大。我市优质猪、禽、牛奶有很大一部分销往杭州,结合杭州市区禁养、限养政策,有大量的规模养殖场要求“移地养殖”,这为我市加快发展优质猪、禽、奶牛、山羊生产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当前阻碍市场开拓的主要问题是养殖环境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畜产品加工滞后。

主攻方向:按照“饲养上规模、管理上水平、质量上档次、产品保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加大优质猪、优质家禽、波尔山羊、良种奶牛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推广畜禽清洁养殖模式,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富阳本鸡的标准化养殖;推广牧草栽培、青贮技术和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推进生猪、山羊及富阳本鸡的产业化经营、培育名牌产品,大幅增加市场份额。

优势区域:优质猪:重点建设江北优质猪生产带和湖源优质猪生产区,主要布局在东洲、富春、新登、胥口、洞桥、湖源、常安7乡镇街道。

优质禽:重点建设沿江本鸡标准化生产区、西部养殖区。本鸡标准化生产区,主要布局在新桐、鹿山、环山、场口、湖源5个乡镇、街道;西部养殖区主要布局在渌渚、新登、洞桥、胥口、永昌、万市6个乡镇。

山羊:重点建设沿江养殖区和西部养殖区,主要布局在东洲、高桥、富春、新桐、渌渚、新登、胥口、洞桥、万市9个乡镇、街道。

奶牛:重点建设东洲养殖基地和新登养殖基地,主要布局在东洲、新登2个乡镇、街道。 发展目标:到2008年,优势产区年提供优质猪、富阳本鸡、山羊、奶牛分别达到40万头、200万羽、6万头、2500头,分别比2003年增长60%、300%、55%、180%。建成5个以上标准化生态化畜牧小区或集约化畜牧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5%;鲜活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要求,培育1-2个畜产品知名品牌。

四、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政策措施

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要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提高优势产区的生产和管理水平,以增强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以良种建设和重大实用技术推广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实行标准化生产的规模化基地,加强全程质量监控,推行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辐射带动形成一批质量高、规模大、品牌强、效益高的优势产业带。

(一)大力加强良种化建设,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良种率。进一步深化实施种子种苗工程,要以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提高种子种苗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健全良种引进和推广体系,加强优势产品的品种改良。重点在优势产区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等良种繁育场,培育、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宜优势区域发展的优质新品种,运用现代高新技术,选育新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较大幅度提高优势产区的良种覆盖率。

(二)大力研究和推广成套农业技术,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水平。适应各优势区域重点产业和产品发展的需要,调整科技研究与技术推广方向,优化和整合科技力量布局,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主导产业,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优势产区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场和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技推广组织,扶持发展适应专业化生产需要的各种民营科研推广企业,使科研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为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根据不同产品和产区,有针对性地组装配套和推广成套农业实用技术。面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扶持建设一批集中示范、引导性项目,大力推广蔬菜设施栽培、果树“三疏一改”、畜禽集约化综合配套、奶牛和羊胚胎移植、水产精养和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新型绿色肥料、新型高效低毒农药、病虫害综防技术和新型农业机械;重视产后商品化处理,推广应用保鲜储藏设施、先进仪器设备配套及有关成套实用技术,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效果,促进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效。同时以培育专业农户为重点,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通过政府资助的办法,优先支持现有的农广校、农函大、农业科教中心以及各种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加强对优势产区规模农户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率。

(三)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围绕城市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的发展要求,在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优势产区,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实行集中扶持建设一批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配套完善基地生产性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无公害和绿色生产,发展“订单农业”,使之成为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促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块状经济的发展。

(四)扶持壮大优势产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和农产品市场。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植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支持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积极培育有一定组织规模、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优势农产品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农业行业协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销联合体,加强规范化运作,发挥其连接市场、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作用,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新机制。同时,加大优势农产品产区的专业市场建设力度。

(五)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建设。随着农产品质量论证体系的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日趋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是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前提。加快制订和完善优势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技术标准,构建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并着力推进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组织标准化生产,提高主要优势农产品和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和绿色农产品论证的比例。建立完善优势产区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体系和重大疫情快速应急机制,建设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疫病诊断、防制等设施,有计划、分区域控制动植物疫病,提高对危险疫病虫害的防范和控制能力。加强优势产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结合生态市建设,积极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实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改善产地生产环境。特别是在畜禽产区重点实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建设一批规模生态养殖小区,实行无害化、标准化清洁生产。要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为依托,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培育和推介力度,支持优势产区的种养殖大户、销售大户注册农产品品牌。同时要建立质量监督体系,完善市农产品质量管理检测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持优势产区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内部检测机构,逐步形成覆盖主要产区、市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六)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整合现有富阳农网、杭州农网、富阳工作站、农技110等信息资源,构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延伸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规模场户的信息网络。加快建立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销和进出口预警系统,提高有关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科技、市场购销、价格等方面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提高准确性和权威性,及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

(七)加强对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政策扶持,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整合现有支农资金,集中必要的资金,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良种繁育、质量检测、市场信息和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套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性项目等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继续大力加强优势产区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中低产品的改造,实施农业“三新技术”配套。农业部门现有的各项农业投资,如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建设资金、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资金、畜牧扶持资金、专业村建设资金等也要加强整合,调整资金投向,集中扶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完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政策措施。对从事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实行平等支持政策,在税收、贷款、用地、出口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对从事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参加各种展览、展销会和宣传推介活动,政府应提供信息、资金支持,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坚持农业税免征政策,进一步清理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等收费规定,简化各种审批手续和程序,减免优势农产品在流通、储运和交易等中间环节的收费。在优势产区、大型和专业批发市场、农产品出口环节,对特色优势农产品逐步实施检疫和质量检验优惠制度,对国家实行强制性免疫的重大疫病防治实行免费防疫。

(八)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合力推进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把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战略重点,切实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强化部门协调,形成合力。要发挥规划的宏观导向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在特色优势产品规模总量、发展方向、产业动态、研究重点和开发领域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管理,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经验,了解和掌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相应的措施,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切实搞好科技、信息和流通服务,搞好典型示范、规划布局、政策法规引导,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7篇:伊宁区域分析

新疆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目

学号0839322

31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伊宁市区域分析 题系班姓

区域概况:伊宁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省级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伊犁河谷中心城市,俗称“花城”。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伊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中部,伊犁河北岸,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702千米。东与伊宁县相邻,南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相接,西北与霍城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科古琴山,南部为伊犁河冲积平原。伊犁河沿市区南侧流过。属温带亚干旱气 候,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年均气温

8.4℃,年均降水257毫米。全市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市辖8乡、1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截止2005年底,辖区总人口52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5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9.24%,汉族占35.13%,回族占7.57%,哈萨克族占4.49%。

伊宁市是祖国西部边陲的一座花园城市,2005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被建设部评选为“中国园林城市”,并同成都一起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她北倚天山雪峰,南临悠然西去的伊犁河,四周是美丽的西部大地,-望无际的草原和神秘的森林。市内既有宽敞大道和现代建筑群,又有小巷深处绿荫流水的少数民族人家,比较出名的景区有阿拉木图亚风情园、城市海景乐园、汉家公主纪念馆、民族英雄林则徐纪念馆、伊犁河大桥、拜图拉清真寺、伊宁回族大寺、三区革命烈士陵园、维吾尔民居一条街、汉宾乡果园八角凉亭等,以及遍布周围的雪岭冰川、高山毡房湖泊、森林公园、草原,都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新疆气候最好的地方伊犁素有塞外江南之称。并且还有各种新疆之最。新疆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伊犁河。世界著名优质草原---巩乃斯大草原。 西北最大的沿边开放城市-伊宁市。 西北最大的公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 全国最大的薰伊草基地。 全国最优良的马-伊犁天马。 新疆最优良的羊-伊犁细毛羊。新疆最优质的酒-伊力特曲系列。最佳旅游胜地---那拉提大草原、唐布拉大草原、塞里木湖风景区。新疆最大的红地球葡萄种植基地。新疆最大的商品粮、油料、甜菜、畜产品生产基地. 新疆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新疆最大的亚麻种植、加工基地。新疆最大的木材基地 新疆品种最多的中药材产地。伊犁惠远古城是新疆唯一现存的清代古城,也是中国西部第一个对外开放商埠

2010年5月伊宁市被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中国十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2008年伊宁市所在的伊犁河谷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十大新天府,紧随成都平原和台湾嘉定平原后。2010年五月的新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提出了成立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在随后的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划定中,伊宁市所属的边境经济合作区被划入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伊宁市正式成为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向“百万人口级城市”前进的口号。

经济概况:伊宁市地处伊犁河谷中心,临近霍尔果斯(霍尔果斯口岸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公路口岸,年过货能力200多万吨,过境人数300万人次)、都拉塔、木扎尔特三个一类口岸(其中伊宁市距霍尔果斯口岸96公里,距都拉塔口岸70公里,距哈萨克斯坦重要城市,也是中亚五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阿拉木图市486公里),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内地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咽喉和商贸集散地,扼东西交通之要冲。在交通方面伊宁市还是东西陆路交通的要冲,地缘优势突出,对外开放的条件优越,是新疆和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埠。早在汉代,就已形成了一条古丝绸通道,不仅沟通中亚各地和西亚,也有许多支线联接南亚和欧洲各地,历史上的伊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繁华商埠。1989年元月,伊宁市被国务院定为开放城市,1992年又被确定为沿边进一步开放城市,并在市区内设立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使这一古丝绸商埠重镇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的伊宁,是伊犁河谷的物资交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是连接霍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木扎尔特口岸的中心城市,是祖国西部最大的沿边开放城市。

经济发展的优势:伊宁已与霍尔果斯口岸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有机构成联结中亚―—东欧与祖国内陆―—沿海的重要的经济枢纽和主要通道,优越的地理区位成为打造伊宁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条件。 在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以汽车组装项目为龙头的汽车产业、以建陶为主的建材业、煤电煤化工产业、以纺织、服装、家电等其他轻工类产品为主的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和正在加紧建设的“三园一区”(建材园、轻工业园、汽车园、国际商贸物流区)将为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心的打造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进而将使伊宁市成为国家主要面向中亚市场的重要的制造业和商贸业基地;辖区现有的国家重点师范院校―伊犁师范学院和州高级职业技术学院、远程教育培训中心等优质教育资源,可为“中心”的打造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市场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商圈已具雏形,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加速向伊宁市集聚的态势,又为“中心”的打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业发展:伊宁市农业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如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伊宁市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是伊犁河谷热量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尤以巴彦岱至界梁子牧场一带最丰富,全年农区平均温度为7.7℃一

8.7℃,气温年变化十分明显。伊宁市农业生产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的气候中形成了明显的栽培特点。1981年6月成立了农业区划办公室,对市郊农业进行了区划,区划的原则是以栽培现状为基础,以今后发展趋势为导向,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类似性,农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保持乡村结构的完整性,分成三个农业区:在伊宁不得不说的是薰衣草,它在我国的影响就如同巴黎的薰衣草在世界的影响力一般。现在伊宁的多个地方开始专产,已在全国打出了品牌。在植物品种中 主要树种有沙棘、杨柳、野沙枣、大叶小蘖、蔷薇等。次生林区风景秀丽。为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市林业局已做出规划,在次生林区增设景点和游乐设施,修建游园小路、园林和服务设施,建成多功能的“森

林旅游公园”,以满足人们旅游度假需要:北部山区有600公顷的自然林资源,主要品种有野杏、苹果等,亟待开发利用。

旅游景点:火龙洞位于伊宁市西北郊19千米巴彦岱乡铁厂沟西山的火龙洞,因山底煤田自燃,常年有含硫磺、白矾等有益人体的蒸气喷出地面,能治疗多种慢性顽症,人们在喷气处挖洞烘烤治病,故俗称“火龙洞”。该处1972年就成立了巴彦岱火龙洞医院,由于疗效显著,求治者络绎不绝。

伊犁河大桥位于伊宁市南郊紧傍伊犁河,1975年在伊犁河的旧渡口上建成了宏伟的伊犁河大桥。该桥距市中心5千米,为双曲拱9孔桥梁,全长300.8米,桥面宽8.5米。大桥河段是伊犁河的主要游览河段,碧水苍茫,心岛罗列,两岸河谷林葱郁,沿河设有滨河公园、游艇码头等游乐设施,是国内外游客必游之地。

。 在伊宁市东北16千米处有伊宁县的吐鲁番圩子旧城。古城遗址由两部分组成,俗称大小金城。传为唐代之弓月城或唐之双河城遗址。

金顶寺遗址位于伊宁市,建于18世纪初。该寺原为著名的喇嘛庙,极盛时供奉喇嘛6000余众,因层顶饰有黄金,金碧辉煌,故名金顶寺,1775年毁于战火。现遗址地面尚散见有黄绿色琉璃砖片及残断佛像。在金顶寺遗址西侧的新华东路上有古朴庄重的中国古典式伊斯兰建筑——伊宁回族大寺。

伊宁市旅游景点众多。市西有占地18公顷的人民公园,园内林木葱郁,花草繁盛,辟有儿童乐园、动物园、博物馆等。三区革命烈士陵园就位于公园后部。人民公园北侧的公园街通西环路,西环路以西是新辟的伊宁市经济合作区,林则徐纪念馆就建在经济合作区中。

总结:在伊宁居住了已有10年之久,伊宁的发展可以说是如日中天,许多大型的集团公司进驻伊宁,伊宁的资源得到了有利的开发。还有伊宁的景点让人美不胜收,相信伊宁的旅游业将会更加的知名。但伊宁发展还是在起步的阶段,还有许多的地方有待开发。相信不就的将来塞外江南之称的伊宁将会红遍大江南北。

第8篇:区域分析分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绪论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特性: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整体性与结构性是区域最基础的特性

区域发展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

区域研究新动向:

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可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资源利用原则:

可再生: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 可更新:永续利用的原则

不可再生: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 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 区域性 整体性 多用途性 社会性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质地(技术 经济 需求);量;分布组合;开发利用方向;效应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生态环境的损益分析与环境外部性关系:生态环境损益,即生态环境产益和生态环境至损,由于生态环境损益的空间扩展产生了生态环境产益区和生态环境受益区、生态环境至损区和生态环境受损区空间分离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正是经济活动生态环境成本外部性的表现。

生态环境补偿:

(一) 补偿主体: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

(二) 补偿标准:

(三) 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技术、政策)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的解决对策:

1、政府的直接管制

2、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

3、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

4、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作为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2、 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3、 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区域人口结构与其影响因素:

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 影响因素:出生婴儿型比例、男女分龄死亡率、移民的性别选择,以及战争、城乡差别等政治、经济因素

年龄构成: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 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 民族构成: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等

按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衰老型

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 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

我国现行劳动年龄规定:男子16-59岁,女子16-54岁

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将包括八部分:

1、适龄就业人口

2、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

3、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

4、求业人口

5、就学人口

6、家务劳动人口

7、军队服役人口

8、其他人口(前三部分人口构成就业人口的总体为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

在实际研究中适度人口需注意的问题:

1、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

2、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

3、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

4、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将技术进步分成: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三种类型。

国际上一般把技术密集度(R&D经费强度或R&D人力强度)作为确定高技术产业的基本依据。

熊彼特是最早提出技术扩散的经济学家,他把技术进步过程分为发明、创新和扩散三个不同阶段。

根据技术空间传递方式,技术扩散可以分为空间梯度式(渐进式)、跳跃式和双向式(对流式)等三种类型。

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 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技术引进或转移的类别:简单的技术转移与吸收型的技术转移;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简单的与垂直的为真正的技术引进) 技术的选择标准: (1)高产出标准论(2)社会极限生产标准论(3)高积累标准论(4)时间系列标准论 技术选择的总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适应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 我国的技术引进目前是以与设备结合的技术引进方式为主,引进来源主要是欧盟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 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 霍夫曼系数;反映工业化程度 恩格尔系数:反映消费状况 人类发展指数HDI包括三方面: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标准 竞争力按行为主体分为四个层次: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WEF与IMD的关系:WEF的评价体系中软指标占全部指标的绝对多数,而IMD的评价体系中硬统计指标占了绝对多数。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上,两家都是在统计标准化后加权综合,但是各自选择的权数不同。 库兹涅茨法则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前者表示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后者指劳动力在三产业间的转移)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1) 传统社会阶段——农业 (2) 为起飞创造的前提阶段——食品、饮料、水等主导产业 (3) 起飞阶段——纺织行业、运输等主导产业 (4) 成熟阶段——重化工及制造业 (5) 高额消费阶段——汽车工业 (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 霍夫曼定理: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根据这一趋势把工业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 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1) 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2) 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区域分工: A竞争优势:波特钻石体系模型(4+2)(生产要素、供需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和组织+政府、机会) B相对优势即成本优势(1)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理论;巴郎斯基的地理分工论(低成本来源于高的生产率)(2)H-O资源禀赋理论(低成本来源于资源禀赋) 区域分工的模式:垂直分工(雁行形态说);水平分工;混合分工 区域联系分析的方法:投入产出法 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产业的划分: (1) 三次产业的划分(克拉克定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 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 (3) 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 (1) 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2) 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3) 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 (4)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 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 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1) 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2) 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3) 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4) 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主导产业的概念: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创新能力、持续的增长率、很强的关联效应、支柱和主导作用、时间上的阶段性)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 区域比较优势基准 (2) 产业关联基准 (3) 筱原两基准 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区域规划方法:系统法(常用)传统综合法;比较法;数学模拟法 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可以采用“形势发展的需要原则”,也可以采用“地方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的可能性为原则”,或者是两者结合。 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战略重点通常在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2) 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3) 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战略抉择 A区内选择(地位、优势与劣势、容量、创新活动) B区外环境(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或公司环境) 区域优势包括: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 技术创新源一般多在大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因:(资金;人才;信息) 第十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增长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A理论评价意义(1)它强调据点开发,强调集中开发、集中投资、重点建设、集聚发展、政府干预、注重扩散等,使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2)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启动型工业,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3)经过后人的不断发展,机派生出增长中心、生长点的概念和核心-边缘理论、发展中心理论等,增长极理论已成为内涵十分丰富的一个理论。 B实践指导意义:(1)极化中心本身的经济增长(2)计划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影响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核心-边缘理论) 城市是核心,乡村是边缘,这是最直接的理解。但两者可以是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可以是带动、互补、经济利益一体化、相辅相成的关系。 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基本原则: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 区域管制分区(即主体功能区划):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第十二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农业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关系(从区域分工体会,目前是综合发展,未来发展方向为专业化) 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应该依次考虑下列各项因素:智力密集程度;开发性技术条件;信息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产和生活环境 高技术去空间构成:生产功能(高校、研究开发、生产企业);服务功能;生活功能 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又称基础结构,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 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等部门。 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超前型—英国;平行型—美国;随后型—苏联 第十四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有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城镇体系一般分为全国、省域(直辖市、自治区)、市域(地区)、县域(县级市)城镇体系规划四个基本层次。 构筑推进城镇化的支持系统(六大系统):经济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农业与农村发展支持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持系统;资源与环境支持系统;城镇发展支持系统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三结构)主要是提出城镇地域空间结构,桂花城镇布局;提出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规划主要城镇性质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预测主要城镇人口规模等(位置、分工、大小在交通网络支持下运行) 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必须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自然保护区结构:核心;边缘;实验

第9篇:区域人力资源分析

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

我国县级市行政组织的效能分析

试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 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对我市实施小城镇战略若干问题的探索 .当前提高村级组织威信的几点想法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内部开发

谈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及其改观对策

28.浅谈公共行政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行政监督与反腐败斗争

7.浅论企事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途径

8.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养老保险工作的思考

9.浅谈收入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11.谈谈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的策略建议

17.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

23.浅析国有资产流失及管理体制的完善 行政领导廉洁自律的现实意义与途径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 转型期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上一篇:面向建设企业管理系统下一篇:大班阅读区域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