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下生态环境的现状,论述了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及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具体对策。关键词:城市化都市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机制对策文献标识码:A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下生态环境的现状1.城市化背景。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篇1:

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状与对策探讨

摘 要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技术支撑。分析了当前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进一步推进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5条建议。

关键词 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面源污染;重庆市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1110.0942.006.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10 9:42:00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技术支撑。通过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可评价农村环境质量,预测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也可为制订环境法规与标准、农村环境规划与管理、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发现污染问题,探明污染原因,确定污染物质,为保护农村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服务[1]。

目前,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仍然存在监测指标和监测范围覆盖面窄、农业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薄弱和投入不足等问题,致使重庆市农业耕地环境质量现状、农业面源污染物流失水平和流失量底数不清,大宗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不明,农业污染事故响应迟滞,污染源确定和损失估计困难,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村社会安定[2]。分析当前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进一步推进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1 现状

1.1 农业环境质量安全

重庆市农田灌溉水质量总体良好,能够满足农田灌溉用水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农田灌溉水环境质量标准对29个区县农田灌溉水监测评价,农田灌溉水质量为“清洁”的区县27个,占监测区县的93.1%;农田灌溉水质量为“尚清洁”的区县2个,占监测区县的6.9%[3]。重庆市部分区域土壤重金属累积较严重,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根据农产品产地城郊土壤重金属的连续监测结果,农产品产地城郊区土壤重金属Cd、Pb、Hg、Zn、As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城郊六区农产品产地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污染,城郊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

重庆市优质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良好,但部分产地农产品蔬菜、玉米、稻谷、甘薯有重金属超标现象。以2010年优质农产品基地环境监测为例,当年新申报的19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合格率达到94.7%,当年新申报的27个绿色食品基地合格率为88.9%。城郊区产地农产品重金属监测表明,城郊区产地农产品重金属样本总超标率为5.6%,其中蔬菜、玉米、稻谷Pb样本超标率分别为8.3%、7.2%、3.4%,甘薯样本Cd样本超标率为7.2%。重庆市北碚区、九龙坡区、巴南区、渝北区重金属样本超标率分别为11.1%、5.9%、3.7%、1.4%。

1.3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

(1)化肥投入量大。2007年三峡库区化肥投入为651.18 kg/(hm2·a),高于都市经济圈的610.38 kg/(hm2·a)和渝西经济走廊的571.32 kg/(hm2·a),比重庆市平均值高出5%。经测算,2007年重庆市年肥料流失总量为24266.88 t,其中三峡库区流失总量13771.04 t,占流失总量56.75%。(2)规模化畜禽养殖数量大。2007年库区以生猪为代表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占重庆市规模养殖量的48%。据测算,畜禽养殖各类污染物排放占库区农业污染平均贡献率的58.14%,各主要污染因子占重庆市畜禽养殖业总排放量的比重大,其中污水排放占重庆市畜禽养殖业的52.3%,化学需氧量占45.7%,总氮占47.6%,总磷占46.0%。(3)农村生活污染量大面广无序排放。据调查,库区15个区县有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人口比例为0~8.13%,生活污染基本处于无序排放状态。库区生活污水年排放总量为1501.77万t,生活垃圾排放总量131.49万t,主要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4447.48 t,占库区排放总量的38.37%,总氮排放量1080.75 t,占库区排放总量的21.03%,总磷排放量172.91 t,占库区排放总量的15.50%[4]。

1.4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

截止2010年底,重庆市有40个具有农业环境保护职能的站(办),其中市站1个、区县站(办)39个。共有工作人员3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7人,管理人员95人,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167人,中高级职称214人,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形成。但上述机构中,有检测能力并通过省级以上计量认证的仅有6个,仅占全部比例的15%,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监测能力极端薄弱。

2 存在的问题

2.1 農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底数不清

土壤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仅会降低土壤肥力和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而且恶化环境,并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2010年末重庆市耕地、园地、牧草地面积分别为223.76万hm2、23.93万hm2、23.71万hm2,耕地资源较为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67 m2。同时,重庆市也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有的不完全农田土壤监测结果表明,部分区域农田土壤存在Pb、Cd、Hg、Cu、Cr等重金属超标现象,无法达到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要求。因此,根据重庆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重新规划、调整现有农业生产布局和生产模式,并有针对性地实施耕地修复措施已成为当前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但现在已经开展的监测工作由于监测点布设未考虑重庆市各类农用地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污染源分布状况等因素,以及测试指标也未包括耕地土壤重金属有效态等原因,无法满足农业资源环境管理的需要[5]。

2.2 主要大宗和优势产地农产品监测范围覆盖面小

重庆市农产品丰富,需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的农产品种类繁多,涉及到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三大类,每个大类又涉及若干个品种。目前,重庆市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柑橘、肉牛、肉羊、生猪等农产品已被纳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但从现在已经开展的监测工作来看,其监测区域主要集中在申请认证的“三品”基地,覆盖面很低,同时检测指标范围也极其有限,无法对这些产地范围广、生产量大、消费量高的主要大宗和优势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估,很难满足人们安全消费的需要,极大地制约了区域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建立和国内外贸易的顺利开展。

2.3 农业面源污染物流失规律不明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1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2007年重庆市农业源中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流失)量分别为8.8万t、2.8万t、0.3万t,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总量1501.77万t,生活垃圾排放总量131.49万t,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为重庆市水环境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但目前重庆市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规律不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重庆市典型区域中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下,农业面源污染中各类污染物排放系数不明,无法对排放量进行较为准确的测算;(2)面源污染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下垫面类型、降水、气温等的共同影响规律不明,无法通过研究农业面源污染与不同环境因子的耦合机理来提高面源污染分析的精度,为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3)污染物排放年际变化规律不明,无法分析重庆市各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发展变化趋势。

2.4 农业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体系不完善,农业污染事故响应迟滞

近年来,我国环保部门收到的环境问题投诉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60多万件,群众上访达8.5万批次,其中相当数量的污染事件属农业环境污染事故,且绝大多数涉及污染企业,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进一步呈现出“事故数量增多,发生频率加快,危害加剧,损失加重”态势[6-7]。重庆市农业污染事件发生也较为频繁,造成的损失也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重庆市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25起,总损失金额达439.8万元。但是,目前重庆市尚无完整的农业环境应急监测体系,仅有重庆市农业环境监测站具有相应的监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而区县一级尚属空白,无法在污染事件发生后快速获取样品和分析数据,同时确定污染源,进而较为准确地评估损失,保护受害农户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和稳定。

3 推进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建议

3.1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是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政府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8-9]。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是政府行为,具有法定性、社会性和公益性,因此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将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作为重庆市长时期的重要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抓紧抓好,将其作为履行农业行政职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同时,要坚持把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应对我国加入WTO等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加强领导[10]。

3.2 开展重庆市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普查

对重庆市工矿企业周边、污灌区、大中城市郊区等重点区域和一般农区农产品产地,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摸清重庆市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底数,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依托长期定位监测点,掌握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变化动态,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科学指导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产品产地土壤普查基础上,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在工矿企业区周边、污灌区、大中城市效区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立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农产品产地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划分种植功能区,实施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严格控制重金属进入饲料及农产品。

3.3 开展农产品产地大宗农产品重金属监测

通过对重庆市农产品产地主要大宗及优势农产品质量的连续跨年监测,及时掌握其质量安全情况,通过科学分析提出合理建议,为进一步充实优势农产品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发挥好农业区域比较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3.4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物流失规律监测

在收集分析重庆市现有农田面源污染流失系数研究结果和农业种植区划及优势农产品布局等基础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种植制度、土壤类型、耕作方式等信息,选择典型地区和种植制度,设置系数校验开展田间实地监测研究,建立不同类型农田和作物的肥料流失校验系数。根据周年及多年连续实地监测结果,测算肥料污染流失系数,同时摸清重庆市种植业面源污染物径流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和主控因素。研究、建立重庆市不同区域、土壤类型、坡度、气候和典型种植制度条件下氮、磷和农药等主要污染物的地表径流流失系数,为准确测算种植业面源污染物流失数量提供基本参数。研究、建立重庆市种植业面源污染物流失量的表征和测算方法。摸清重庆市种植业面源污染物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和主控因素,为控制种植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指导。

3.5 开展农业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建设

通过农业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监督管理,加快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建设监测预警硬件设施,提高监测精度,缩短监测时间,提高应急能力、及时处理污染事故。提高监测预警的能力与水平,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为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陆泗进,魏复盛,吴国平,等.我国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状况与农产品安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4(23):321-339.

[2] 李学梅.重庆市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初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287-289.

[3] 丁敏,昌娟娟.重慶市大足区农村居住环境现状及改善对策[J].南方农业,2013,7(6):211-212.

[4] 彭绪亚,张鹏,贾传兴,等.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4):150-174.

[5] 殷捷,周丽娟,张信伟,等.重庆市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5,(13):354-389.

[6] 陈群元,宋玉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07,(3):146-152.

[7] 何学松.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32-3633.

[8] 崔彩贤.西部农村生态环境修复法制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18-4719.

[9] 胡康宁.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2):283-284.

[10] 崔颖.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5,(9):114-144.

(责任编辑:敬廷桃)

作者:谢琳 李传义

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篇2:

城市化进程下生态环境与都市农业关系分析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下生态环境的现状,论述了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及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 都市农业 生态环境 现状 机制 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下生态环境的现状

1.城市化背景。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于是,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于是,城市化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边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是“十一五”期间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背景。

2.资源约束增强。其一,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我国资源蕴藏量和国土面积分别居于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三位。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按45种主要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耕地面积0.11公顷。其二,单位GDP的资源消耗量高。其三,能源资源消耗量高,资源需求急剧上升。我们国家发展很快,但是往往质量和数量存在不协调的地方。比如,工业化,从数量来讲,很多人认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但是如果从质量指标来看,中国工业化仅仅是中期阶段,包括城市化也是一样,从数量来看城市化比例提升很快,但是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

3.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口。我国1.6亿多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今天所研究的住房保障,尤其是没有享受到住房保障这些公共服务。二是布局。布局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地扩张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这样使全国大跨度的调水、输电、输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城市形态。平原地区的城市多数以原来的城市中心区为中心进行环形扩张。即便是原来纵横交错的布局,目前也在把原来的绿地、庄稼地填满;位于大江大河两岸的城市,目前更多的是在城市的两端来扩展;更多的城市称之为双向对接,即城市向郊区扩张,郊区向城里扩张。

4.发展能力失衡。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环境越脆弱的地区,城市发展能力和集约化程度越低。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了像上海、北京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平。

二、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及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一)城市系统及乡村农业的关系

城市是由一个经济、社会、自然三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开放系统。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是运转在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上的,需要依靠生态系统来生产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可更新资源。都市农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美好宜人的公共开阔空间,有效地吸纳、降解城市有机废弃物从而净化城市生态环境,遏制城市圈层蔓延等多种生态环境;同时,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市民与农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城乡融合,并为城市防灾提供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城市化进程下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性和产生的动力

1.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性。

(1)都市农业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趋势。现代城市的功能和空间组织结构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征,普遍存在着居住及交通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现代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是都市农业兴起的重要原因,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空间小,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都市农业是从都市与自然协调和人与农业协调的两个方面提出的,是对农业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它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表明了城乡关系由原来的互相排斥、对立转变为互补融合。将传统的“城市中有花园”转变为“城市建在花园中”。

(2)经济发展是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越要求质量高、有利于健康的消费品,越倾向于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方面增加支出。

(3)都市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客观要求。发展都市农业并推进产业化,面向市场推出特色产品或精品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都市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推进,要以城市工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依托,以城市技术和人才为支撑,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过程。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一般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以后,都市农业必然由城郊向农村扩张。都市农业能便利地利用城市工商业资本和科技成果,通过集约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空间利用能力,缩小和工业生产的差距,同时也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城市化进程下都市农业产生的动力。

(1)供给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的稀缺性日益显现,土地机会成本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弱化了其作为农业的产品提供功能,而更多地强调其生态、生活、休闲功能,它使用都市郊区一部分土地提供高经济效益农业。

(2)需求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情感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运而生。

(三)城市化进程下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部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政府要将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的部门经济的管理方式,建立一个集中、高效、协调的都市农业管理体制,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使农业生产环节适应加工、运销环节的需要,加工、运销及科研服务等适应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要求,推动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将农业由单纯的物质生产部门管理向灵活多样的生产部门管理,协调农业提供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多样化功能的发展,在城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的各种产业,如观光农业、医用农业、能源农业及加工农业等。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经营目的的自给性和经营手段的技术停滞性;而与之相对应,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经营目的的营利性和经营手段的工业化。在经济工业化过程中,传统农业也应向都市农业转变,走向现代化,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农业发展才有前途。

3.常规现代农业向可持续现代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现代常规农业广泛采用工业化技术以及现代化大工业发展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它是高度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企业化的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增长和食物营养要求提高的需要,缓解了粮食短缺及其他威胁。

三、具体对策

都市农业是一项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不同区域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特点与生产传统各有不同,对多层次、多样化的都市农业要有不同的政策。

(一)树立都市农业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的观念

必须进一步正确认识都市农业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不顾区域经济发展,单纯地进行环境保护与建设,而要立足都市农业的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这是涉及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现代农村经济功能中,服务经济和生态经济的主体特色越来越明显。商贸、旅游、金融、房地产业以及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的综合发展与产业化,都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市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质量改善既是农村产业经济变革的结果,同时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统一起来,把“开发、利用、建设、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加强都市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进一步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地方立法,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效率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原则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相适应的环保法规体系。加强环境监测、监理、信息网络等软硬件建设,建立现代化环境管理手段。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机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拓农村多元化环保投资渠道,鼓励农村投资环保建设。加强都市农业环保规划的编制和落实,提高其科学性、可行性、实践性和指导性。要建立以政府直接监管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手段,由农村企业和农民自觉遵守和参与的现代化环境管理模式。

(三)继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力度

利用“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机遇,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消除结构性污染。对重污染企业加快搬迁、改造工作,对列入国家限期淘汰计划的企业按时予以关闭。把清洁生产作为农村企业转制和调整的主要内容。在农村可以采取优先发展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控制发展石化、医药、冶金、机械等行业,限制发展采掘、造纸、水泥等行业。在农村建立完整的生态生产与营销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三废”排量。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部分加工企业转入环保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环保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针,力求建立健全环保产业发展体系。

(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在农村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采用电能、生物能、太阳能、垃圾能、海洋能等“绿色能源”。提高农村气化率和集中供热率;并加强二氧化硫等污染控制区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施工现场扬尘;禁止露天焚烧桔杆、杂物或其它物品。建立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加强对废弃物实行分类收集、处理和运输,建立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机制,提高可回收利用废物的资源化比例。控制交通、三产、施工等噪声,减少噪声和震动污染。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业,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加大汽车尾气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结合农村山水景观,提高农村绿化水平,利用植被的调节功能,净化空气,增加物种,美化农村风貌。政府应鼓励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建立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在农村推行环境标志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环境管理标准国际化、规范化,以符合国内贸易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为企业进入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提供有效的通行证。

(五)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需要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控制水土流失和农田污染,重点加强生态经济带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对农村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森林公园和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业,把生态旅游、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以获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最大程度的协调发展。实施城乡生态一体化战略。全面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和检测,科学编制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建立生态环境影响指标体系,按照生态功能分区,指导农村经济布局和生态建设;对特殊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与重点建设相结合,对重点资源区实行有序开发与强制性保护相结合,对生态良好区则采取主动建设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在部门、行业规划中推行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等建设中,增加生态保护指标,形成城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乡村统一的生态系统整体。

[基金项目:本文受山西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低碳经济时代下山西都市农业科技创新研究”(2012242)的支助]

参考文献:

1.黄肇义.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25(1):59~66

2.吴良镛.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35~41

3.马世俊.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83~193

4.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4(1):1~9

5.钱易.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探索.建筑学报,1994.4:12~15

6.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魏雪梅.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7)

8.李洋.建设生态城市-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立足点[J].城市,2006(4)

9.冯启凤,曹荣林.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6(5)

10.杨志峰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盛学良,彭补拙,王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导报,2000(5):5~8

12.王静.农业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5)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李雪)

作者:孙菱 关海玲

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篇3:

推进天津市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问题研究

摘 要: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本文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天津市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高度重视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使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深入贯彻,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和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废弃物治理成效显著;同时指出了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包括农业资源约束仍不同程度存在,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不完备,种养结合等循环发展机制不健全;并从健全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加强产地环境治理、完善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供给侧改革;天津

Key words: agriculture area-pollution; green development; rural vitalization; reform of supply-side; Tianjin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都市型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保障了全市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但与此同时,以數量为导向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也使天津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功能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正式提出“农业绿色发展”概念[1]。在此背景下,作为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示范区,天津市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推进绿色发展。

1 天津市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战略意义

1.1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同时也是检验乡村振兴的重要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治理农业生态突出问题,以更大力度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在此背景下,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通过进一步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改革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管理方式,推动农业走上绿色振兴之路,助推农村“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通过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2 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

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更加注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把供给绿色优质的农产品放到最突出的位置[2]。因此,推进天津市农业绿色转型发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推广使用绿色生产技术,增加天津市优质、绿色、安全农产品的供给数量,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这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

1.3 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

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通过绿色、循环、集约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生态保育,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节约利用和改善水土资源,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加快解决农业环境中突出问题,这必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天津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的双赢。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提升天津市农业的发展优势和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推进“四区两平台”建设。

2 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

2.1 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深入贯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围绕“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认真贯彻“两山”理论,大力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天津市先后制定实施了《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天津市“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关于推进天津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天津市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实施方案》、《天津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的决定》、《天津市2018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实施方案》等文件,全面构建了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系统化、综合化的制度体系,坚持农业发展中保生态、保供给和保增收的协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得到了深入贯彻,基本形成了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

2.2 高度重视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

2.2.1 强化农业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天津市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农业水资源节约利用,严格控制水资源的消耗,开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程,强化农业节水,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健全基层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服务体系。先后实施了《关于推进天津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天津市“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使天津市农业用水制度逐步健全。在此基础上,天津市在农业节水灌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7年天津市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了0.63,高于全国0.53的平均水平;从农业用水总量来看,2013年天津市农业用水量為121 667万m3,2017年下降到107 199万m3,减少了11.89%。

2.2.2 提升耕地质量,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 多年来,天津市一直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制度,先后批准实施了《天津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关于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2018)》,协调推进贫困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用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整理等各项工作。“十三五”末天津市将完成不少于22.4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届时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同时,天津市积极开展轮作休耕试点。2018年在静海建立了4 667 hm2粮豆轮作试点,在宁河区建立了67 hm2绿肥休耕试点,不断推动用地和养地的结合。此外,为提高耕地的质量,天津市不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和通过秸秆还田等途径改善土壤质量,并大力推广水肥一体等技术模式。

2.3 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为确保农业部提出的2020年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目标的实现,天津市各涉农部门开展广泛宣传,引导农户积极加入到化肥减量行动中,自觉减少化肥施用量;同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7年全市完成了13.34万hm2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应用,使该技术的覆盖率达到了80%,肥料利用率也提高到了35%;此外,有关部门和涉农区还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及京冀两地开展深度合作,研发出了一些配套的、可操作的高效施肥技术和方式,开展集成示范水肥一体化[3]。

为深入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天津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天津市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实施方案》。根据全市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坚持综合治理,一方面是从源头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另一方面采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大中型机械,降低残留率和提高施肥精准度,并开展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和对生产主体农药科学使用技术的培训[4]。在此基础上,天津市病虫害防治效果得到了提升,农药使用量有所下降,2017年天津市农药有效利用率达到了35%,高于同时全国33%的平均水平。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天津市化肥、农药保持了零增长,使用效率不断提升,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2.4 农业废弃物治理成效显著

随着环保压力的加大,天津市高度重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治理,2013—2015年,天津市对718家畜禽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进行了治理。2016—2018年连续三年制定实施了《天津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并出台了《天津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有序开展了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三年间按照“一场一策”的建设方案,每年完成500家(其中2018年达到了557家)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治理。在各级政府和规模化养殖场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70%,高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

2017年天津市出台并实施《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的决定》,农业相关部门通过加大宣讲,加大资金扶持,对购置农作物秸秆利用的机械给予补助,对秸秆机械作业给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不断强化秸秆“五化”措施,有效推进了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目前,天津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为97.3%,高于全国80.12%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2015年开始,天津市宁河、静海等地按照“集中连片、重点治理,规模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先作业、后补贴”的模式启动了农田残膜回收试点,效果显著。2018年出台了《天津市农田残膜回收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推动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工作,大大提高了农田残膜的回收率。此外,为降低农药包装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2018年天津市也在全市范围内以“群众收集、有偿回收、集中处理”为基本模式,开展了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工作,初步建立了部门协调、属地管理、群众参与、推动督导的集中收集处理模式。

2.5 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

天津市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有效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2017年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8%,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96%[5]。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对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天津市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截至2017年底共培育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 616个,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

3 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3.1 农业资源约束仍不同程度存在

天津市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强化了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水、土等农业资源质量得到了改善,但资源约束仍不同程度存在,这也是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以耕地为例,天津市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11 hm2,且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耕地比例仍在不断下降。作为工业城市,天津市的工业三废加剧了土地污染程度;同时,由于缺乏水资源,天津市存在污水灌溉问题,导致了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超标;此外,对农田的过度垦殖和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耕地质量的下降和土壤污染的加剧。从水资源状况来看,天津市人均水资源为160 m3,是全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市。天津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59%,而全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左右。农业水资源匮乏的同时,天津市水污染较为严重,2018年7月的水质数据显示I~III类占比仅为35%,V类仍占15%左右。总之,天津市水土资源的约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要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治理。

3.2 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不完备

科技和人才是农业绿色转型的核心要素[6]。天津市在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发、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仍存在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研发体系不健全、以及对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此外,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天津市仍存在高素质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等问题,一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绿色生产意识和技术普遍不足,人才缺失一方面制约了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同时也影响了绿色农业技术的有效传播和推广。总之,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不完备仍是天津市農业绿色转型发展中的一大桎梏。

3.3 种养结合等循环发展机制尚不健全

种养结合是天津市畜禽粪污治理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是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天津市种养结合等循环发展模式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一方面,由于养殖场周边土地流转困难,使畜禽养殖场不具备消纳粪污的大量农田,即畜禽粪污无田可还;另一方面,在政府补贴有机肥生产企业生产大量有机肥的同时,农户使用积极性却不高。总之,目前天津市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机制仍不顺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此外,发达国家农药、化肥的利用率高达50%~60%;2016年,浙江省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废弃农膜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91%和89%[7]。与发达国家、国内绿色农业发展较好的省市相比,天津市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仍偏低,秸秆、畜禽粪污、废弃农膜等的综合利用率均有待提升。

4 推进天津市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动绿色发展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尽管近些年来,天津市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治理等突出问题积极开展了专项整治,但尚未形成健全的体制机制。为更好地推进天津市农业绿色发展,必须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法律制度,重点是健全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农业投入品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法律[8];另一方面,要健全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包括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等;此外,还要完善农业绿色发展补贴制度,建立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制,落实林业、湿地、水稻、休耕、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等方面的生态补贴政策[9]。

4.2 不断强化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

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天津市要继续加大对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在耕地保护方面,天津市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对土壤污染严重、区域生态功能退化、水资源较匮乏的农田实行轮作休耕。为提高全市的耕地质量,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各级政府要继续提高对生产有机肥和施用有机肥的补贴标准,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并进一步推广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生产技术、推动秸秆还田等。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天津市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农业用水制度,实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控制地下水的利用,加大超采地下水的治理力度。加快完成天津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在保护农民合理用水权益的同时,增强农民有偿用水和节水的意识;与此同时,要大力开展节水灌溉工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健全基层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3 进一步加强产地环境的治理

首先,天津市要健全土地污染的监测体系,加强经常性执法监管,严格禁止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工业污染物、城镇生活垃圾进入农业区域,严控外部污染源。其次,要继续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量,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最后,进一步加强农业废弃物的治理。加强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科研和推广,落实补贴政策,加快健全农作物秸秆收集储运体系;严格监督标准地膜生产和管理,继续开展地膜有偿回收、消除土壤残留等试验试点工作。严格遵守规模养殖环境评价准入制度,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4.4 建立完备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

农业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支撑,因此天津市要建立健全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形成合力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的联合攻关,构建现代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食品、畜禽健康养殖、智能农业等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技术体系,力争在农业投入品减量、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10-12]。此外,天津市要积极建立人才支撑体系,通过政策引领、加强培训等,鼓励更多科研人员、科技推广人员参与到农业绿色发展中来;同时要培育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能的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开展绿色生产。

参考文献:

[1]高云才.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J].云南农业,2017(12):5-6.

[2]韩长赋.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7(10):5-7.

[3]魏秀芬.天津畜牧业粪污治理的实践、困境与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17(8):143-147.

[4]于凤艳.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2017(6):25-26.

[5]刘荣志,姜岩,窦艳芬.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12):15-18.

[6]刘刚,赵振刚.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推动河北农业绿色转型的对策研究[J].河北企業,2016(7):63-64

[7]徐雪高,郑薇薇.农业绿色发展制度机制创新:浙江实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6):293-296.

[8]于法稳.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动因、核心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8(5):19-34

[9]郑薇薇,沈贵银.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7):1-5.

[10]窦艳芬,姜岩.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7(12):127-130.

[11]李浩,赵予新.绿色发展理念下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7(1):135-138.

[12]郝丽霞.国外发展绿色农业对陕西的启示[J].山西农业科学,2015(2):225-228, 248.

作者:赵广 窦艳芬

上一篇:绩效考核方案(3篇集合)下一篇:护士年终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