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育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优秀教育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是民族生存的根基。要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继承和传播优秀文化需要与大学语文相结合,以便促进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志愿和增强大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意识。本文探究了大学中语文学习的现状和怎样在大学语文中学习传统文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篇:优秀教育论文

着力推进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高校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必须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完善教育机制、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进而增强他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机制;教学改革

DOI:10.13964/j.cnki.zgsxswdx.2016.02.033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比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的传承创新

(一)建立健全联合施教机制

高校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集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包括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活动资源、社团资源等,涉及课堂理论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安排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等方面。首先,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个别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育人行为,而要使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承担力量。其次,高校要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作为宣传、党团、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机制,以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另外,高校要在科研工作中加强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的立项工作,鼓励教师、科研人员深入开展现代高等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及融合机制的研究。

(二)建立健全以网络自组织为代表的线上教育机制

近年来,QQ群、微信群、网络社区等网络自组织,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学习生活的重要渠道和平台。网络自组织是一个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具有典型的集群性质。由于网络自组织具有传播信息开放性、海量性和碎片化等特征,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信息交流方式和思考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散性等特点。笔者认为,高校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对网络自组织加强管理和引导,使之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建设的保障机制,不仅要营造校园绿色网络运行环境,而且要切实提升校园网络服务水平,促使网络自组织健康发展。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利用网络自组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机制。目前,一些高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和主题,精心编制文化小视频、文化段子、文化故事,并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从而使得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网络自组织传播、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一做法非常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学习。再次,高校要成立网络自组织管理工作小组,加强对网络自组织的管理和引导。网络自组织管理工作小组要明确目标要求、落实责任,强化校园网络平台的技术监控,不仅要建立信息收集、分析及传播机制,全面覆盖QQ群、微博、论坛等网络自组织的网络文化传播过程的所有环节,而且要及时挖掘并分析可利用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总之,高校要重视和研究如何利用大学生网络自组织这一平台,渗透性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三)建立健全实习实训期间教育机制

高校要准确定位实习实训的目的和意义,要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高素质的角度来理解。高校大学生实习实训不仅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际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也是服务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不仅要通过实操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高校必须在大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高校要建立一套全面的、全员的、全过程的大学生实习实训期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当前,我国一些高校采取的是“总体战”的办法,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学工系统成立实习实训指导中心,中心包括学校分管领导、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企业导师和实习实训班级的学生干部等。实习实训指导中心既要制订实习实训阶段学生技能训练计划,又要制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总体规划,并由相关岗位的人员负责实施。高校相关部门要按照高等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及过程育人的人才培养思路选拔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选拔的标准要体现技能培养和德育要求,要选派职业道德高尚,具有较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教师来担任指导教师。同时,高校指导教师在大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要认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不能缺位、放松、留空白,要体现“全程育人”,要覆盖实习实训过程的所有环节。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大宣传”为平台,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首先,高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整体规划布局中去,以大学文化建设、志愿服务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创建品牌文化项目等专项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进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其次,高校要广泛深入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通过举办征文、辩论、演讲、文艺演出、报告会、展览等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振奋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精神,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二)以“大宣传”为平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首先,在高校“大宣传”工作队伍体系中,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党总支(党支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课教师。高校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使“大宣传”工作队伍认识到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和育人价值,使他们自觉地在日常的宣传教育工作中,绷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根弦,并根据本职工作的特点,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和团学机构要负责制订针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办法,通过橱窗、广播、微信等平台,形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和风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向大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要认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引导他们通过阅读传统文化书籍、观看传统文化节目等形式,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其次,在“大宣传”工作内容体系中,宣传思想工作内容既包括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一般性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及对外宣传,也包括对师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提高文化素养、德育水平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向他们传递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立场。高校管理岗位的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和职业观。高校所有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文化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修养,使自己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总之,高校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再次,在“大宣传”工作阵地体系建设中,高校要利用网络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要高度重视网站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舆论导向、信息传播、思想交流、生活服务等功能;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不仅把校园网建设成为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领域,而且使其成为师生学习传统文化、思想交流的新平台。二要加强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播应用研究,强化“微时代”文化传播意识,针对大学生的代际特点、思想状况,甚至是性别特点,采取不同的文化传播策略、表现形式、叙事方法、语言风格等,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实效

首先,高校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校本教材的立项和开发工作。高校在校本教材立项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推动人文素质类校本教材的立项与建设,组织骨干教师编制汇集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风貌的思政课辅助教材、德育读本。

其次,高校要建立以“承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特色的通识课体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实现高等教育中知识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高校一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为学生开设诗词鉴赏、书法艺术欣赏、中国画鉴赏、中国古典音乐鉴赏、民族戏剧欣赏、中国古典小说欣赏、中国武术以及地方文化提要等课程,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加深其对地方民俗乡土文化等的了解。二要鼓励教师开设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提升此类公共选修课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如通过增加学分、课时,改革班级组织方式、考核方式等,扩大受益面及影响力,以期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再次,高校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试点。一是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应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开展以“专题教学”、“项目教学”为代表的教育教学和考试方法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二是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三要增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课时,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程建设,如开发优秀传统文化微课、慕课,以碎片化方式使当代大学生理解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四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思政课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体系关系的理解,增强对二者融合的操作能力和教学阐释能力,以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7):3-16.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6〕孙正林.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自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15-18.

〔7〕于洪霜,何瑞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J〕.教育与职业,2012(18):45-46.

〔8〕王国雨.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4.

〔9〕柯亮.浅论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和途径〔J〕.青年与社会,2014(16):184.

〔10〕颜亮,刘圆,郑晓露.高校如何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J〕.时代教育,2015(3):135-136.

作者:杨兰 王桂芳

第二篇:改革教师教育培养优秀教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新时期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号召全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报告将教育发展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首要位置。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教师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培养造就优秀教师,为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教师教育是培养造就优秀教师的重要保障。我国教师教育已经走过百年历程,为教育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特别是1998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已从规模数量发展为主要特征进入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提高效益为核心的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正在逐步提高,据统计,1999-2006年高师本科院校由87所增加到94所,师专由110所减少到48所,中师由815所减少到199所。师范本、专科毕业生与中师生之比由1999年的31:69变为2006年的71:29;教师教育体系走向开放,214所非师范类综合性高校参与教师教育,开始形成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高校共同培养教师的新格局;师范院校学术水平和办学实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诸如3+1、2+2、3.5+0.5、4+2等多样化的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也取得了新的成果;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正在走向一体化。师范院校积极承担教师培训任务,700多所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着手”改革与建设,形成上挂高师院校,下联中小学校的多功能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对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提出了紧迫要求;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仍然相对滞后。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势在必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教师教育摆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战略地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发展,教师教育为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和院校教师教育边缘化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淡化和弱化教师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对加强还是取消教师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在当前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把认识统一到温家宝总理2007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上来。温家宝总理高屋建瓴地指出:“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从这一点来说,师范教育可以兴邦。”我们需要继续强化教师教育的政府责任,进一步在事业规划、经费投入、基础建设、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优先考虑教师教育,保障教师教育健康发展。

二、落实好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性举措,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国务院决定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深得人心,制度设计和组织落实到位,实施工作开局良好,首次招生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一是招生计划顺利完成,向中西部倾斜得到落实。中西部20省生源占到90.8%。二是生源数量充足,考生报考踊跃。重点线上免费师范生报考人数均达到计划数的数倍以上。三是生源质量总体好于往年,中西部更为明显。六所部属师大免费师范生在各地的提档线平均高出省重点线约30分。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线约41.7分。四是生源结构得到改善。农村户口生源占60.2%,男生比例占38.7%。生源结构的积极变化,有利于师范毕业生回生源省中小学任教。

如何把优秀学生培养成优秀教师,如何发挥部属师大在培养优秀教师方面的示范作用,六所部属师大责任重大。部属师大要围绕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制定好免费师范生培养教育方案,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最好的教育资源来培养教育师范生。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设教师教育创新与教学平台,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把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新一代优秀教师,为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三、制定教师教育院校体系总体规划,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教师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意味着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教师,也就决定了不是什么机构都能培养教师。据统计,2006年我国师范类本科毕业生24万人,专科23.4万人,中专19.5万人(其中中等师范学校5.7万人),非师范类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约30万人。从统计数据来看,2006年中小学教师供给量约97万人。在2006年新补充到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中,录用毕业生数量为29.8万人。从教师资源储备数量来看是充足的,但还存在结构、层次等方面的问题。总的来看,教师教育将从规模数量发展进入质量效益提高的新阶段。为此需要积极推进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教师教育资源。国家应重点支持若干所师范大学的建设,各省重点建设好一至两所师范大学,采取措施激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师专逐步转向培养小学和幼儿教师,构建起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规范有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

要逐步提高教师教育办学层次,加快实现三级师范向两级最终向一级过渡,完全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以本科和本科后教育为主的教师教育新格局。

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实现学科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同步提升

学科和专业是大学教学和科研的依托,没有学科和专业支撑,人才培养就失去基础。教师工作不同于一般职业劳动,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又包括教育专业,是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成为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要成为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中学教师专业具有双学科性,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具有多学科性。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学科和专业是培养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支撑平台。

教师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始终要围绕有利于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拓展学科专业发展空间,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推进资源建设和共享,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建立相对稳定的中小学实习基地,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力度。

五、推进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教师培养模式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要求,探索建立与之相符的培养模式。中学教师试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更加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本科后教育;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探索大学文化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全科培养模式。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适应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教师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公共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教师培养与培训相衔接的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融合文本、光盘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实用性强的教师专业教育精品课程教材资源库;将学科前沿知识和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全面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六、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环节

教师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师范生实习支教既是教师培养从过程中强化实践训练的重要措施,又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一举多得,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帮助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是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密切联系,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西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和新疆自治区教育厅等在师范生实习支教方面都做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更大范围推动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展开奠定了实践基础。

下一步我们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精神,完善建立师范院校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建立健全实习支教工作规章制度;做好师范生实习支教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采取导师带队、师生结合、合理配置、成组派遣的方式,组建实习支教小组;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支教的指导教师;建立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同时各地政府要将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安排和接收高师院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

七、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促进教师教育发展

健全完善配套的法规法律制度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师范教育制度,随着高等教育招生、缴费、就业等制度改革被打破后,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我国有关教师教育的法律法规如《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立法背景在八十年代初,随着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不适应方面,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显得非常紧迫。

建议修订《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研究制定《教师教育条例》,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法规体系;健全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资格条件,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发挥教师资格制度在规范教师培养和激励教师培训方面的导向作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和促进教师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培养处)

作者:于兴国

第三篇:大学语文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摘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是民族生存的根基。要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继承和传播优秀文化需要与大学语文相结合,以便促进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志愿和增强大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意识。本文探究了大学中语文学习的现状和怎样在大学语文中学习传统文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语文 传统文化 教育研究

一、大学中语文的现状

(一)语文学习兴趣低下

近年来,普通高校以教分学生选择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大于语文学习。大学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时,教学方式单一,目的性不明确,没有建立师生课堂联动合作的教学体系。同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大学语文教师更倾向于以最快速度讲完知识,导致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此外,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是自己国家的母语,不用过多学习也可以获得很多知识,语文从小学到大,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劲头。

(二)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教材作为一种中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对感染大学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大学语文教材没有形成健全的教材、教辅书、经典读物的完善体系,没有相关的配套参考书,网络课件教学也是为了应付课堂,体现不出教材和教材互动的特点,教材内容不符合具体的历史传统文化。因此,导致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二、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大学语文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大学语文中的内容是以学生阅读历代经典的书面内容为主,教师通过与学生课堂中互动来讲解经典文本,在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在阅读大学语文中有血有肉的经典文本时,会被传统优秀文化所触动并且产生共鸣,把文本的中心思想内涵渗入到自己的心田。通过大学语文,学生不仅学习了优秀的经典文章,也是较好的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大学语文是学生价值观的指导者

大学对培养学生传统优秀文化有着重要的责任,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民族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人文精神,大学生在阅读和感悟这些文章时通过对文章里面表达出传统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就会自然而然的流入大学生的内心当中,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心、怜悯心,进而引导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在以后学习和社会发展中有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品质。

三、如何在大学语文中学习传统文化

(一)找准语文学习的定位

大学语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近年来的计划之一,大学语文应抓住这样的机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培养大学生的传统美德素养,进而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该大力倡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优秀作品,汲取精华去之糟粕。其次,立足于母语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母语应用能力,同时理解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涵。最后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与语文有关的其他典籍。例如文学、史学、哲学等从中学习到有益的东西。

(二)教师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在教育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因此,只依靠专业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可以从增强思想、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进而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以便将来更好服务于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在阅读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读一读古代名家和作者的书,除了读一些优秀的作品外,还可以看看他写的有关传记。

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下,大学语文中的对传统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 作用,但是目前来看,大学语文传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教材内容也是参差不齐。结合现状进行渗入思考,并加以有效的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便培样出更多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最终,使传统民族文化都到广泛的传承,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梅健.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重慶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周应萍.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5,(9).

[3]王小秋.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8)

[4]陆纯梅.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培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2(9)

作者简介:

许贝(1983.11.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作者:许贝

第四篇:大学语文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摘 要:该文主要以大学语文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为依据,首先分析了大学语文教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大学语文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原则,最后从依据教学目标、合理挑选教学篇目、结合学生爱好、明确教学关键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传统文化传承效率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大学语文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思考,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大学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 研究

大学语文是高校一门基础公共课程,兼具学生语文素质与传统文化精神传递的使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贤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一直以来,其薪火相传,不仅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精髓,还饱含着华夏子孙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怎样开展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全面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递,值得高校教师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1 大学语文教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价值,不只是要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明确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精神境界。对于国家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模式,社会结构内化不断调整的视角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发展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1]。因为大学语文具备文化修养与道德思想的优势,加之其存在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導向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语文教学充当人才培养的一个途径,因此高校语文教师要积极的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深透教育,加深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掌握,扩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语文素养。

2 大学语文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原则

2.1 目的性

大学语文教材包含的文章内容比较丰富,且存在延伸广泛的特征,任何一个文章都涉及诸多的教育价值,若教育活动无法体现目的性,则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由于知识广泛性不能聚焦,影响到教育成效。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表现出目的性,体现传统文化的导向作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想更好地完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文化信心与民族精神,需要全方位的引进经典国学作品,尤其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对学生文化修养进行熏陶,强化学生文化内涵[2]。

2.2 实践性

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倾向于书本教育,表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此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取得的教学成效不够理想。因此大学语文教育思想和方式的创新,要积极地融合语文教学实践性,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动态化地呈现语文结构框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践性展现,可以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效,包括朗诵比赛或者诗词大会等,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创设校园刊物等,展现高校学生自身的才能,由此延伸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的途径,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树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3 大学语文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思考

3.1 依据教学目标合理挑选教学篇目

一般而言,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布设教学欣赏以及讲授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可以对思想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掌握,这些教学篇目所取的教学质量高低会影响到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挑选合理的教学篇目极其重要。部分优秀作品中的选录,尤其是精讲篇目要充分的涉及传统文化内涵,由此促使学生深入的在篇目中感受美,得到文化与道德等层面的启迪[4]。比如教师挑选《示儿》《登高》《水龙吟》等,给学生传递爱国主义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挑选《沈园》《醉花阴》等,给学生传递理想化的爱情故事;挑选《陈情表》,给学生传递文化忠孝理念;通过《前赤壁赋》与《归园田居》等,给学生传达乐观豁达的情趣等,因为以上篇目均是国家历史演变的精华,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韵味,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所以语文教师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目标,有针对性地挑选教学篇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世界观,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水平。

3.2 结合学生爱好,明确教学关键点

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凸显的意识,巧妙地将教学重点和学生具体需求关联在一起,不然会引出教学内容和学生爱好脱节的结果,影响语文教学的成效。比如《醉花阴》文本教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究篇目中妻子对丈夫的思想,促使其想象着爱情真挚的样子,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与爱情观念。在具体教学期间,教师引导学生深深的思考爱情关联,促使学生在心中发展健康向上的爱情观念[5]。或者在《前赤壁赋》教授期间,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事迹,阐述母亲讲述的范滂故事,赋予语文课堂具备情节性与生动性,更好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动力。同时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进行熏染,促使学生树立发展的方向,甚至对教学活动进行扩展,加深学生对作者性格的深入掌握,以此端正大学生正确的生活心态,处理好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3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传统文化传承效率

高校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产生高涨热情,尤其是对生动的教学形式感到较强的兴趣,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教学方法,促使语文课堂现代化气息,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传递成效。适当的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引进信息技术,突破以往教学枯燥乏味的模式,教师给学生呈现多样化的教学信息,包含文字、声音与图像等,简洁化处理抽象语文知识,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感悟,确切的体会和感知,显著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比如《垓下之围》内容教授,选择视频的方式介绍项羽生活背景,刺激学生自身感觉器官,明确远大目标与高尚的爱国情怀,以此视作前提,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与研究教材内容,促使学生多个角度上感知项羽多情与勇猛的形象,启迪学生自觉在项羽身上学习精神,不断提升自我,不知不觉中熏染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气氛,推动语文教学课堂活动的进展。

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诵读,在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诗词基本上均是名篇佳作,在情境诵读期间,作品情感和艺术手法可以被学生充分吸收[6],在诵读的活动中,学生围绕语言内涵对语言符号进行活化,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零散的时间内欣赏与理解文章,提高学生內涵与气质,由此在文化底蕴的支撑之下,学生达到写作挥洒自如的状态,轻松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情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精髓。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与计划,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整合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存在的优势,对学生语文知识面进行补充与完善,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分析与掌握,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又能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许艳.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 温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以河北省内大学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9,19(2):93-97.

[3] 张红梅.大学生应具备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评《新理念大学语文》[J].领导科学,2019(18):2.

[4] 王育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 张维.大学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J].汉字文化,2018(22):12-13,22.

[6] 范翠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9(3):65.

作者:付丹丹

第五篇:汉中市教育系统创新开展优秀诗词文化教育

本刊讯(通讯员张露伟)为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汉中市教育系统创新诗词文化教育,形成校内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局面。

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开设诗词课程,创新开展“诗词文本赏析、诗词历史教学、诗词格律探索”等立体式课程。

在全市大力開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传统文化。西乡县开展以“传承经典文化、打造书香西乡”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将音乐、舞蹈、绘画贯穿于活动之中。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组织“2017第三届中国语文朗读评选活动”汉中分赛区活动,努力推进全民阅读和全民诵读,向全社会传播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正能量。

在诗词网上开设汉中师生诗词交流专栏,3000多名诗词爱好者广泛交流。开展经典诗词读后感征文,2万余名校园诗词爱好者以文会友,通过读后感、读诗札记、随笔等形式交流自己对名家名篇的感悟。汉中市龙岗学校定期开展诗词研讨会,以交流的形式提升学校的诗词阅读水平。宁强县铁锁关中学开展“诗心·童心”诗歌讲座,探索古典汉水文化诗歌的起源,提升了师生的诗词理论水平。

全市兴起传统诗词创作热,852所中小学校成立诗社,创作各种风格的七律、词、小令等传统诗词1万余篇。《汉中教育》杂志专门开设“校园文苑”栏目,每期发表校园诗人作品数十篇。勉县二中特级教师刘自强创作《勉阳赋》,展现出高超的诗词功底;陕西理工大学学生程川创作诗词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其作品在全校师生中广为流传。

上一篇:英语专业发表论文下一篇:幼儿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