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22-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对生活有所感悟时,应当记录下来心得体会,这可以让我们在回首岁月时,了解自己的心灵成长之路。那怎么写出言辞合适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社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品社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香港卫生信息化学习培训体会

5月8日至14日,参加了卫生部在香港组织的卫生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建设管理理念研讨班的学习。学习班由卫生部办公厅、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协和医科大学信息所,以及14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共19位同志组成。先后到香港卫生署、卫生署防护中心和香港医院管理局学习培训。

香港卫生信息化

香港特区政府负责卫生事务的行政机关是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涉及卫生及食物的政策并争取公众和立法会对政策的支持。下设卫生署与医院管理局等行政机构,其中卫生署负责预防疾病、私营医院监管等,医院管理局主要负责公营医院监管。为提高所管辖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医院管理局与卫生署分别建设和规划了一系列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1.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概况

卫生署在过去十年,研发了数个重要的信息系统,包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网上中央呈报系统、传染病综合哨点监测系统、症候群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并制定了传染病信息系统发展计划及电子健康记录十年计划。

2. 计划实施电子健康档案互通

香港从2009年开始计划用10年时间,投资11.4亿港币建设电子健康档案互通系统。目的是“发展一套全港性、以患者为中心的电子健康记录互通系统。加强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并促进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配合。”目前,香港医院管理局有800万个病历记录,8亿个化验报告,3.4亿宗药物处方,3400万个放射影像,每天300万次资料传输;卫生署持有重要的健康资料如疫苗注射,正准备建立电子健康记录及电子化资料。与此同时,私营医院以账单及会计系统为主,电子记录没有互通功能;私家诊所以纸张病历为主,电子记录没有互通功能;私家化验所/专职医疗机构没有互通功能。

计划建立的电子健康档案互通系统首先要实现“患者得益”,完整健康记录可供医护人员即时查阅,提供快捷及准确资料用于诊断,减少患者需要重复接受检验和提供资料的次数,加快治疗的时间;其次要实现“医护人员得益”,提供更有效率及优质的医疗服务,减少手写记录可能出现的错误;最后要实现“社会得益”,疾病监测,监控资源运用及医疗成效。此系统工程,设一个中央的电子健康记录平台,无论医院管理局、卫生署、私营医院和私家诊所都可以把记录存放在中心。第一阶段,在2013年实现医生平台的电子健康记录的互通,建立一个中央记录和医生使用的平台;第二阶段,推出疾病管理和患者平台,患者可通过平台查看自己的健康记录。组织架构是:由食物及卫生局成立电子健康记录统筹处(20人),下设电子健康记录项目管理办公室,人员有300人,主要人员来自医院管理局医管局资讯科技服务处。同时在食物及卫生局设立电子健康记录互通督导委员会,下设:互通系统组织架构工作小组,法律、隐私及安保事宜工作小组,电子健康记录及信息标准工作小组,电子健康记录协作工作小组。

香港认为电子健康记录是一个崭新的模式,首先:政府为个人保存健康记录,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者共同存取资料。它也是公私营医疗合作新架构,崭新技术平台及标准,以及更完善的资料隐私和安保法律保障。

其次,它的复杂程度远超过一般资讯系统:在政策及法律框架,资料隐私及安保和服务运作模式上都很复杂。

最后是需要公营、私营及市民共同参与。

3. 目前的卫生信息标准化情况

(1)身份标识

香港患者的身份标识是香港居民身份证号码,每次就诊时,要登记身份证号码,一是香港实行福利医疗,就医基本不付费用,所以一定要出示身份证;二是通过身份证号码,可以将历次的就诊信息关联起来,形成连续的电子病历。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的健康信息并不在身份证这个介质上存储,原因是,患者的信息不能实时更新到身份证上,还有就是介质本身存储量小,无法保存长时间的健康信息,所以香港采用唯一的身份标识,信息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

(2)采用国际相关标准和本土化标准情况

由于香港采用英文写病历,在临床术语标准上基本引用的是临床术语标准SNOMED CT,检查检验部分用的是观测指针标识符逻辑命名与编码系统LOINC,也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9CM,ICD-10)和基层医疗国际分类 (ICPC)。在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我们看到香港卫生署传染病信息系统医疗讯息标准本地化情况,卫生防护中心正在建立本土化的医学术语标准,主要是参照SNOMED-CT的架构建立,并和SNOMED CT、LOINC、ICPC2、ICD-9CM、 ICD-10做了一一对应。与此同时,使用元数据注册系统加以维护。

4. 电子病历及医院信息化情况

香港的电子病历系统简称EPR(就是我们说的EMR),由患者个人资料、入院及门诊记录、药物敏感及警示、化验报告、放射报告、药物处方、诊断、手术、医疗操作、住院摘要、康复治疗、产科记录、其它专科资料、扫描式的档案和放射影像组成。香港医院管理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临床管理信息系统CMS,建立了相互连接的临床计算机工作站,直接供医管局的医护人员使用。1995年~2001年,是香港医院管理局发展的第一阶段,CMS扮演的是数据收集者的角色;2002年~2005年,CMS扮演是记录员的角色,每个医疗环节都得以记录;从2006年开始,香港医院管理局开始了第三阶段的建设,这个阶段中CMS扮演助手的角色。第三代CMS投资7亿港币。香港医院管理局统一管理香港所有公立医院,所有医院的信息系统都使用统一的CMS,一个主中心,还设有灾备中心,信息化技术人员统一管理,目前香港医院管理局有信息化人员1000余人。临床管理系统CMS拥有1.2万个终端机,2.9万名医护使用者,并在162家公营医院、诊所等地方使用,采用单一登录,实现24(小时)×7(天)×365(天)服务,其主要功能有:患者资料管理和临床病历记录两大功能。其中临床病历记录又包括:诊断/医疗操作分类信息代码、手术记录、诊症记录、住院摘要、药物处方、临床检查落单、化验、放射报告、预约、临床数据分析及报告(CDARS)和电子病历记录(EPR)。

CMS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医疗流程简化。门诊预约系统、智能轮候系统等应用,大大简化患者挂号、转诊流程,缩短等待时间。

(2)病历存档和传送。如放射诊断报告、电子处方、影像浏览等。

(3)安全及风险管理。通过医疗事故通报机制、药物敏感及相互反应检查与提醒、数码身份辨识系统、改善计划收集及分享系统、与国际认证机构衔接。

(4)医院绩效管理。通过管理人员即时报表系统收集管理主要表现指标(KPI)报告,并引进患者经历指标(如等候时间报告),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内的医院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上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对管辖医院的绩效管理。通过传染病通报系统(如电子“非典”系统、电子流感系统等)对传染病进行监测,以便采取紧急应变计划控制疾病爆发。

第三代临床管理系统的未来目标是:(1)开发医疗记录内容:以标准为基础,全面及多媒体的个人电子病历记录;(2)促进临床护理程序:支援医疗服务运作,工作流程管理及沟通工具;(3)改善临床效果:重点照护站(POC)的临床决策系统,加强质量保证服务;(4)伸延到社区:预约。技术层面的改造是采用SOA的架构。

5. 香港的个人隐私保护情况

保障患者资料隐私和安保,对电子健康记录互通系统的开发至为重要。香港将制订长远法律架构,以保障电子健康记录互通系统及其数据的资料隐私和系统安保。将进行隐私影响评估、隐私循规审核等,确保电子健康记录互通系统的资料隐私和系统安保获得完备的保障。预先设定互通资料的范畴。患者完成登记后,其存于医管局/卫生署的资料会转移到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医疗服务提供者须确保上传至系统的资料的准确性。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患者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参与属自愿性质,患者可随时退出或于其后再次参与。现行的法律保障有:《个人资料(隐私)条例》;《刑事罪行条例》:有犯罪或不诚实意图而使用电脑;《电讯条例》:在未获授权下取用电脑资料。采用知情同意的形式,以“患者与医生”关系为基础,向电子健康记录互通系统和医疗服务提供者给予声明及知情同意,涵盖随后的诊症和转介,紧急情况或其他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获豁免。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手段,医疗服务提供者在查阅患者电子健康记录前,须认证患者的身份,实施“资料不能推翻”的规定,以确保上传的资料的准确性,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可追踪和追寻所有记录阅览、上传及修改。

体会

1. 信息化先要有足够的人才队伍

通过学习考察,了解到香港的卫生信息化队伍已经达到1000人,整个医院管理局5.7万人,信息化人员已经达到全体人员的1.8%。相比之下,大陆的医院信息化人员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下一阶段开展电子病历建设,信息化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最关键的要素。

2. 资金投入有保证

香港医院管理局今年资金预算是300多亿港币,其中信息化投入8亿~9亿港币,信息化投入占卫生预算的近3%,持续的信息化资金投入,才能保证信息系统发挥效能。

3. 本土化标准是出路

我国当前涉及电子病历信息/数据尚缺乏统一的基础标准,如疾病诊断、手术操作、药物、化验等的术语,分类编码等方面的标准、维护、更新的工作机制及责任机构。北京市在市卫生局、社保局等领导的“DRG-北京”项目研究小组中已建立了诊断、手术操作、药物、收费分类及住院病例数据采集标准和住院病历数据库,门诊病例数据采集标准及术语标准等已投入使用,但急需建立维护更新机制及责任管理机构,以达到长期、稳定、科学、实用的发展。以本土化、一体化为基础,建立各种相关信息/数据标准,并使其可相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可相互连接(Interconnection)、可相互转换(Interchange)。只有建立本土化的标准才有出路,并且通过统一的元数据注册工具加以维护。

4. 香港经验要学习,系统不能照搬

香港特区不管是已开展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还是正在组织的传染病信息系统建设及电子健康记录互通系统建设,都是遵循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按部就班,设定一些阶段性目标,并逐步实现。

信息系统是按照管理模式设计和开发的,香港医院每次急诊室就诊需花费100港币,急诊住院每天交纳100港币,包括一日三餐等所有费用。所以香港的CMS对费用管理的功能相对弱,主要功能在临床。而大陆的医院信息系统起步就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门诊系统像“银行”,住院系统像“酒店”,药房药库像“物流”,但又比这些系统的功能复杂。所以大陆医院无法照搬香港的系统。

5. 注重信息的挖掘辅助管理决策

香港的卫生管理系统、传染病管理系统、医院管理系统等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功能很强,统计信息真正的为政府决策、民众健康服务。香港医院管理局开发了医疗事故上报系统来管理分析医院的医疗事故,降低风险,强调通过信息化来加强对医疗服务品质和效率的监管。进行风险通报,汇报医疗事故,分析及详列预防方法并提供改革机制建议等。如:分析确诊到接受治疗的等候时间、手术的等候时间等等,建立了医院综合效益评价模型,为辅助决策服务。

思考与建议

1. 电子病历系统和健康档案系统可以统一建设,但要分清边界和阶段

通过在香港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香港就是两件事,或者说两个系统,香港医院管理局做的是电子病历,香港计划开发电子健康记录互通系统,电子病历是电子健康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计划要建立的上下联动、互联互通的系统,实际上是电子健康记录系统(电子健康档案),而电子病历系统应该是由各个医院来建设,使用卫生部、市卫生局统一的标准,进入健康记录的部分是标准化的、可共享的、主要的信息。

2. 统一患者的身份标识号比统一卡(介质)更好操作

做区域医疗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唯一确定患者的标识非常重要。下一步,在北京更应该发挥我们医联码的作用,扩大范围,结合社保卡号,共同成为北京市居民唯一标识。

3. 隐私保护要到法律层面

我们现在做共享和互通,最大的风险是如何保护好患者的个人隐私,目前多从技术手段上加以防护,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法律层面,落实隐私保护,这样的电子健康记录才会健康的使用,才能发挥作用。

作者:王晖

第2篇: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培训学习心得

【摘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育应用性强,专业性和地域性密切结合,主要培养具有专业应用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可解决工作实践中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教学密切联系企业工作实际,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本文通过对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学期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实习安排与校企合作、教授聘任等方面进行了特点介绍,并与我国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其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启示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该校成立于1994年,目前拥有在校生5000余人。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校区分布在巴伐利亚州的各个地区,研究方向和重点都不同,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以质量取胜,以高质量出名,属于巴伐利亚州(又称拜仁/恩州)乃至德国境内数一数二的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的。目前与全世界135个国家的高校有合作关系。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虽然校区不大,但是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中名列前茅,德方不刻意强调培养学生数量的多少,学生数量多少并不是学校存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最看重的是教学的质量。德国的公立学校学生是免费入学的,宽进严出。学校的资金来源为政府和企业资助,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类专业为例介绍一下德方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实习安排等方面是如何建设的以及这些方面对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经济信息系专业建设情况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下设经济信息系,主要开设专业和在校生人数如下:企业经济学(508人)、国际管理(270人)、旅游管理(314人)、经济信息学(360人)。男女生比例比较平衡。招生生源有外国学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文理中学毕业生、其他中学(包括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学生总数中有74.14%的生源来自于巴伐利亚州本州。此外,经济信息系根据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并积极开拓新专业,如应用型国民经济学专业。该专业主要招收在经济学领域内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全职学习,该专业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就去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再进行学习。工作问题如何解决?带着问题来进行研究学习,学习目的性非常明确。开设此专业的目的在于学校关注经济全局,希望帮助欧洲经济发展,尽可能减少希腊所出现的危机。

1.各学期教学安排

经济信息系本科学期安排与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是,1至2学期主要是以基础通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3至4学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学习,主要学习高级课程即管理模块的学习;第5学期是实习期,实习周期为18周,每个学生都要实习,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或学校介绍实习单位;6至7学期学生完成未修完所有学分和做本科毕业论文。

2.课程设置

以企业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为例,1至4学期学习的课程为企业经济学、会计学、数理统计、经济信息学、企业法、国民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管理系统、材料及产品经济、税法、内部控制、项目及进程管理、国际经济政治、商业计划定制、信息及信息管理等。选修课有通用经济信息(由多个课程模块构成有历史、算法分析、语言、行政管理、心理学)等。除此之外还要选修英文或法语等语言课程学习。第5学期为企业实习,6、7学期主要是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有可以选择重点学习课题。如企业经济学专业可以从企业过程优化、计算机安全和控制、数据管理及分析三个模块选择其一进行学习。

单看课程设置可能看不出与我国院校课程设置有何区别,所以在这里我们以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信息学”为例说明一下。经济信息学这门课程并不像我国高校开设经管类课程一样,这门课程在修习开始前需要学生自主选择方向,有三个模块方向供选择分别是:企业过程优化、计算机安全和控制、数据管理及分析。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模块学习。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有很多课程与经济信息学这门课程一样,涉及到多个模块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由此可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课程教学上严谨细腻。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各具特点,如国际管理专业是全英文授课,还要有一年外国学习经验。就业方向主要是国外大企业、自己创业开办公司、本地企业在其他国家设立的分公司。

除本科外,在应用科技大学也可以继续进行硕士课程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如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取得需要在取得学士学位后,通过三个学期修完全部学分和完成硕士毕业论文。需要读三个模块,分别是国际管理、财税控制、企业管理三个模块。其中国际管理模块包括战略计划、战略制定、IT策略/国际项目管理、国别战略评估等;财税控制模块包括财务合作(银行、保险公司等)、税收审核、税务战略设计、国内与国际会计制度等;企业管理模块包括国际企业管理、文化认知与交流、人员战略化管理和经济变化管理。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提高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3.实习安排与校企合作

如前所述,本科第五学期是实习学期,对于实习具体要求如下:

①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实习要修够60-70学分。此学分为欧洲通用学分。

②实习至少8周。每周实习40至50小时。

③实习必须与公司签订正式的实习合同,并且就有关实习时间起止、实习岗位、实习期间报酬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更换实习单位。

④实习期结束,学生有一周的准备时间向学校教授汇报实习经验和实习心得。

⑤教授对学生实习评估主要考察三点:一是实习结果(实习期结束后实习单位要给学生开证明来说明实习期的工作表现等情况);二是学生所写的20页左右的论文;三是问卷调查(包括实习是否有益?实习有何具体建议?)等。

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按时实习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有专门的“工作服务中心”穿梭于各大公司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并且在学校网站上有专门的“Career Service”栏目可供学生查找实习单位及提供岗位等情况,方便学生选择和联系实习公司。目前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主要的校企合作单位有安联保险、大众汽车、KVP(德国管理咨询公司)等。据统计每年有超过50%的实习生在完成实习后与所实习企业签订了正式的工作合同,所以学生实习相当于半只脚跨进了企业。

4.教授聘任与专业教学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不仅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乃至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所聘任的教授必须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受聘教授一般要求综合性大学毕业且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当然还要有足够的满足专业教学的企业工作经验,还要具备将专业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的能力。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选聘由专门的选举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一轮从专业资质、教学资质、个人资质三个方面考察;第二轮针对个人特质进行测试;然后进行综合成绩排名一般取第一名聘任为教授。教授总人数是按每40名学生需要一名教授来确定。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非常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专题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样形式。校内实习和实验室设施设备精良能够满足教学和研究需要。在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培训期间,在校园、在教室、在图书馆甚至在食堂随处可见两三人、三四人围坐在一起学习和讨论问题,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二、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启示

德国与我国国情不同,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在人才培养上有许多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的特有经验。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学习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大到专业设置小到课程设置充分调研,剔除主观因素影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地区优势和经济发展紧密关联且具有明显的应用性。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各校区并不集中在一起,分布在巴伐利亚州各个地区,每一个校区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地区特色相结合,区域服务特征明显。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接轨的现象。高职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多与本科相似,没有突出职业特点,没有把职业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有的院校开设专业只顾眼前利益招生易就业难;有的院校盲目增设新专业招生难就业更难;有的院校建设专业没有按照市场的风向标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未就业就先失业。

所以充分调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努力建设一批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和课程尤为重要。

2.顶岗实习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德国FH教育中,学生实践环节就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实践学分、总周数、每天实践小时数、实践论文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德国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体,企业之所以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职业培训,在于德国各州在法律上对企业所做出的规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科研和吸纳学生实习,可以在纳税上得到好处。可以说在法律的大环境下高校和企业能够实现双赢!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值得借鉴之处。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也同样强调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总的来说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所以政府的鼓励政策尤为重要。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加深与企业、社会的交往,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努力建立合作双赢局面。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纵向、横向交流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3.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杜绝纸上谈兵

在德国FH教师选聘非常严格,特别是教授的选聘。教授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能力,还要能够将专业与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所以在德国要想成为教授没有企业扎实的工作经验是免谈的。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应鼓励那些无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积极参加实践进修,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应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按专业对口到企业进行实践。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使教师增强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将企业中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吸纳为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其兵.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3月

[2]刘宗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6月

[3]李平.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的思考,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年6月

[4]李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及其借鉴意义.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

作者简介

1关剑(1979-),女,天津人,副教授,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相关研究。

作者:关剑

第3篇:小学品生、品社课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在学习完《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品生”、品社“课应关注学生的实际》后,我深刻地感受到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适时、适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进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致关重要的。通过学习,我对品生、品社课的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感触颇多,现将这次学习的心得整理如下:

一、通过培训,我更新了教育观念

现代的教师要具有管理职能,应成为学生潜在品质的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者和健康的引领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对照专家的讲解,我觉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深深的感觉到,作为教师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只会“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师,只有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具有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做一个好教师。

二、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真正吃透教材

通过专家的讲解,我感到只有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真正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教学设计才能够做到依托教科书但又不拘泥于教科书,能够大胆的超越,时时以生活的视角审视和处理教学内容。教科书仅仅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大致流程和活动的呈现方式的某些范例,无法涵盖和提供全部的教学资源。所以,要想真正上好一堂品德课,首先必须真正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其次,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然后,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四、回归生活,是本科的基调

通过这次学习我真正认识到,“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从儿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来生成教育主题和范例。以“真实”的事件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以日常生活事件为主;以今天的生活事件为主;以首属群体中的生活为主。

五、其它理念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习;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的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我也认识到一个教师的知识素养、品德素质、技能素质、言语素质对从教的教师来说太重要。这次教师培训在铸造师魂、陶冶师德、锤炼师能等方面给了我许多收获。我将把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教学中。

第4篇:品社培训体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

周淑红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品德与社会教学培训。在学习中,我领略了各位名师的精彩纷呈的表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格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并看了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与讲座,我这个“井底之蛙”可算是真正开了眼界。我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使我这个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知之不多的我对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下面我就学习情况并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感想。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一是课前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用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

导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平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

三、转变教学观念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次培训中我充分感受到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与课堂紧密联系的情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走进生活去学习。

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第5篇:学习心得品社

学习心得

近来因我有幸参加了校长提高班培训,为求培训能有个好成绩,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因此,我认真地学习了品德与社会学科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因此,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

第6篇:品社外出听课学习体会

临沂汤庄实验学校安洪秀

2014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区品社优质课评选的听课活动。通过学习,

我深切地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现就自己此次听课活动,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首先,新课程理念方面,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合作、探

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 绝大多数课题,教师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像设置悬念,讲故事,谈话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游戏,情景资料等等。

其次,教师的基本功和整体素质高。

此次评选活动中,教师不仅课件制作的好,而且板书图文并茂,生动

有趣。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开驰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融洽。

再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些教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

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根据学生

实际,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 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

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并且能够打造温馨课堂,用儿

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剪辑录像、制作幻灯片。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奖励,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

半天的听课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留给我的远不止我上面所讲到的,

它还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班级,走近科学,更要带领他们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近那些洗涤心灵的人和事。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痕。

第7篇:品生 品社课的学习心得(大全)

学习心得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自从学习了继续教育关于品生,品社的学习,让我明白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去上课。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精彩的,更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或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学生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所以,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而非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促使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例如,教《交通安全标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查到的交通标志,讨论这些标志有什么作用后,利用“儿童交通安全网”,直接将学生带入到一个与现实生活一模一样的模拟街道上;利用网上播放的学生过马路、乘公共汽车发生的事故,让学生找出存在的问题;归纳出过马路和乘坐公共汽车有哪些地方要注意。鲜活的案例无声地告诉学生,不按照交通标志的要求做,会给自己的生活、甚至是生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种通过案例联系社会生活的教学,学生的感触最深,认识更清,对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为反思也更彻底。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别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和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盲人的活动,如蒙上眼睛走路、写字、打乒乓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因为眼睛看不见而带来的不便,体会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激发学生对盲人的同情、关爱和尊重,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盲人的意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儿童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挫折,使学生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给予学生的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应该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亲自试一试,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校园红绿灯》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体验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和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第8篇:学习小学品社新课标心得体会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薛艳芳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是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进一步说,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主要职责。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转变现行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的传统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一、教学重心要转移。

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规定涉及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诸方面,都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

“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要改变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

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

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怎样看待“带着问题读”?这个提法本无可非议。因为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要不要每一个段落都要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呢?如果这段课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有必要去提问吗?如果这段课文想像空间和思维空间很大,学生通过读、思、议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师用一个问题框住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呢?如果这段课文确实难以理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在课文的“节骨眼”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也未尝不可。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当前,语文课上齐读太多,整齐划

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

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上传: 王志明

更新时间:2012-5-27 9:56:33

读《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推荐读《新课标解读》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常读书和常思考,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

当然读书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坚决的毅力。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有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流传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它给予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知识,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我喜欢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快乐和喜悦吧,在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3lian.com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上一篇:旧村改造项目申请报告下一篇:监控摄像头故障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