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智慧

2022-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的教育智慧

我的教育生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素质教育”科研启航

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当了八年语文教师后被调到教育科研部门,从此走上了教育探索之路。从高中語文教师转向科研岗位,首先需要的是自己知识转型与教育基础理论的补充、到师范大学教育系去听课、大量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浏览国内教育刊物上的教改信息,真是如饥似渴一般。我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活动,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探索工作。我开始尝试运用科研方法去探索实践,深入学校听课,摸清教育现状和问题,学习借鉴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提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的实验研究”课题,并被确立为吉林省教育科研“八五”重点课题。第一批实验学校抽取了城乡不同层次的小学作为试点实验学校,从起始年级开始对学校教育进行综合性改革,在实验班进行课程、教学、评价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借鉴北京特级教师吕敬先老师的“小学语文能力整体发展”课题成果,对小学语文课进行结构性改革,在小学低年级开设“观察与说话写话”课程,借鉴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研究思路,减少一节数学课,开设“数学思维训练”课程,因地制宜开展阅读、文艺、体育、科学兴趣小组课外活动,进行儿童素质全面评价。我带领着各区市学科骨干深入学校,走进课堂,按计划开展培训与研讨活动,实验取得了预期效果,大家的信心也随之大增。随着实验效果的显现,实验学校的经验开始有计划地向外辐射,1996年小学阶段课题结题,获得了吉林省教育研究“八五”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对我们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接下来又用三年时间向初中延伸和向区域性改革拓展,取得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区域性经验。此时我们迎来了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好形势,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把素质教育的探讨推向了高潮,我们的课题成果《素质教育的认识与操作》一书成为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的学习资料,《观察与说话》丛书正式出版发行。为期十年的“素质教育”探索,奠定了自己的科研理论与实践基础,素质教育思想成为我之后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自己被同行们称赞是“素质教育的先行者”,也由此走向了全国教改的大舞台。

中流击水,再次攀登 ——在“新课改”大潮中前行

21世纪之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成为我国教育战线最核心、最重大的任务,课改实践如火如荼地在学校全面开展起来。然而,由于我国现代课程理论发展较晚,广大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课程理论缺乏,给新课改带来很大困难和障碍。根据理论科工作需要,对于新课程理念,我要求自己必须先学一步,把握新课改精神,筛选国内最新课改信息,汇编各学期理论学习资料,引领和推动课改顺利推进。作为广州市课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员,我承担了编辑《广州课改工作通讯》的任务,从2003年10月到2006年10月,三年时间里关注着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报道课改形势和课改实验进程,讨论亟待解决的困惑和问题,交流课改经验。由于对课程理论的系统学习,眼界也不断开阔,思考问题也逐渐深刻。基于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全面分析与深入思考,写成了一篇8千多字的论文《新课改实验中课程实施问题的反思》,在2006年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言,由于发言中提出问题有充分的实践依据,讨论问题有理论思考,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引起了与会的课程专家和老师们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与此同时,我的课题《广东地域文化资源的课程价值与开发策略研究》《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分别在广东省和广州市“十五”教育科研规划办立项,在全市抽取15所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参加了2005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三届年会,广州市实验学校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由15所实验学校的成果编辑的《广州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成果汇编》受到与会同行的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广州市走在了课改的前列,为全国做出了示范。接着,《学校综合德育课程》《石湾陶艺》《谈天说地》《棋乐无穷》《主题式综合活动》《绿色之旅》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获得了教育部门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的奖项,探索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模式,为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校本课程研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这期间,自己在理论科还承担着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研究与管理任务,在实践中发现这是推进新课改的一个难点问题。这门课程由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然而老师们不会开发,校长不热心开发,各区教研员不知道怎样指导开发,一门最能代表新课改精神的课程几乎成了摆设。于是,我一方面从单位角度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指引面上工作,一方面选择了15所中小学进行试点。“广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先导学校推进策略研究”成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各区市负责该项工作的教研员成为课题组核心成员,试点学校成为实验单位。研究历时三年时间,顺利完成了研究任务,不仅研发出各学校不同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还探讨出一套课程开发模式与实施方法,同时各区教研员也快速成长,涌现出一批先进示范性学校,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为在全市推进该课程的实施探出了一条新路,为新课程的实施突破了一个难点。课题研究的首批成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行动手册》近30万字专著也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为指导学校老师实践此课程的指引,至今仍在发挥重要辐射带动作用。

凤凰涅槃,破茧重生 ——在“文化回归”中创新

就在我想停下脚步歇息一下的时候,迎来了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潮流。“国学热”不断升温,党和国家也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政府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可是,如何将国家意志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去?如何将中华优秀文化经典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我将视线下移到学前教育阶段,尝试将文化经典融入幼儿园课程领域,激活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儿童进行母语教育、品格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显然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也无疑让自己又接受了一次重大的人生挑战。2012年3月“幼儿园国学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被广东教育学会确立为 “十二五” 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进入正式实施。这是一个极具开创性的课题,当时在国内还少有可资借鉴的成果与经验。接下来先是大量阅读和学习,对传统国学经典有了一个总体的驾驭与把握,然后从中做出判断,有选择地吸收;再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学前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性政策精神,找准国学经典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设置及目标要求的最佳结合点,与国家幼儿课程接轨并顺利衔接;再后是对所选国学经典进行创造性加工和教育转化,构建出一套有目标、有体系的幼儿园国学特色课程。结题时,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课程成果颇有创新之处:(1)突破了经典内容与现实社会的隔阂,化难为易,打通古今,以今解古,将国学经典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相融合,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对接,与时代接轨,充分发挥文化经典的教化与人文素养熏陶作用,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做人”教育落到了实处,是一个大胆的思想创新;(2)整合了幼儿园课程中语言与社会领域,独创“六大德目”纲领下的24个主题贯穿,目标多元、内容丰富、结构完整、体例独特,贴近幼儿生活,研发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幼儿园国学课程资源包,表现出课程建设的清晰思路与独特视角,为中华优秀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提供一个有价值的范例,也为中华优秀文化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国内幼儿课程建设中独树一帜;(3)探索出一套适合幼儿园国学课程实施需要的教与学的模式,打破了国学经典学习中单一诵读的“瓶颈”,实现了集体教学、家园共育等多渠道实施国学经典的新路径,创造了“三大环节”“ 五大教学策略”“ 10组学习策略”以及课程实施中所坚持的 “故事化”“游戏化”“生活化”“艺术化”等一系列科学思路、方法与措施,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让国学经典浸润幼儿的心灵。大量实践证明具有普遍指导作用,是幼儿园教学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

2016年5月课题圆满结题,一本25万字的专著《让国学经典浸润幼儿心灵》正式出版,并获得了2016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奖二等奖,也成为课题成果推广中实验教师的必读书籍,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当看到孩子们感受着中华文化经典的魅力,看到幼儿教师在实施国学课程中和孩子们一同成长,听到家长们的感激与认可,我都会万分激动和欣慰,觉得自己确实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为此付出的一切虽艰辛但都是值得的。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穿行

回望自己走过的科研之路,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素质教育,新课改、幼儿国学,每个阶段均历时十年。三十年的艰难探索,三十年的执着坚持,三十年的发展蝶变,让人感悟颇多,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问题、学习、实践、创新。

问题——曾有不少人问我:你为何总能找到具有超前性的课题?我想这应该得益于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善于抓住改革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问题也来源于理论和观念。比如,“素质教育”的提出最早来自基层广大群众的呼声和改革探索,又源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界那场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开展的“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大讨论。自己有幸参与了素质教育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上的尝试,并通过实验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着、实践着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概念,尽管它还不尽完善,但是,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教育目的论的角度,从教育的价值取向方面,对于纠正教育弊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制定教育政策文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习——搞科研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去研究,所以学习是最重要的条件。在职学习提高是根据工作和研究课题的需要,特点往往是“急用先学”“学以致用”。这些年来,自己的学习从来没有间断,买书和读书几乎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科研成了自己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自己都在努力地补充知识与实践的短板,不断地再次充电;尤其珍惜每一次专题学习、教育考察和专项培训的机会。调来广州的第二年,非常荣幸地被评选为广东省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省级教育专家培养对象,为期三年的在岗学习,占去了所有的休息日和寒暑假,三年里竟然抽不出回东北老家探亲的时间。

实践——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科研一定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无论“素质教育”实验,还是新课改中的课题,以及幼儿国学特色课程建设问题都来源于实践,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这也是改革的原动力。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进行改革与探索,再将成果经验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以此去改变教育现状。 “实践出真知”“用事实说话”“一切经过实践的检验”是我的信念,尤其当自己超前性课题还没有成为“热词”之前,难免遭到誤解甚至质疑,此时不仅需要坚定信念,更需要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和深入分析,最后拿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实践中最让人欣慰和最有成就感的,便是一批优秀校(园)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脱颖而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实验学校内涵发展与区域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

创新——纵观三十年的科研探索,自己的课题研究活动都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与教育改革的大潮紧紧相连,同时又都有着一定的实践超前性和鲜明的创新性,在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而不是去“赶时髦”。比如,“幼儿园国学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无论在思想立意、选材加工、内容体例、教学策略模式等方面都有大胆的突破与创新,正因为这样,该成果才能在国内类似课题研究中独具特色。

当然,三十年的科研探索之路,自己走得并不轻松。每走一步都是一次艰苦琢磨的历练,每一个难关的突破都是顽强毅力的考验!多少个夜晚在灯下奋笔,多少次在病痛中支撑,感恩我所遇到的领导、专家、同行和科研团队,是他们一路相伴与鼓励,给了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全国三八红旗手”这个富有性别色彩的奖项中又包含了多少亲人的理解与支持!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深知个人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也更加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凭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问耕耘,收获自在其中。

责任编辑 李 淳

作者:林淑媛

第2篇:我的“尝试教育”人生

我16岁当老师,那时候虽然什么都教,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教算术,于是就教了5年的小学算术。后来上大学,我开始研究小学数学教育。当时大学里有教育科研小组,我就加入了,然后自己做小学数学教具,还编写了小学数学教材。到了三年级下学期,我们教育系组织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去搞教学改革,我也去了,所以,事实上我应该算是提前毕业了。毕业后我还是教小学数学,到了“文革”的时候,我下乡当了中学数学老师,“文革”结束后回到家乡,就在常州师范学校教小学数学教学法,后来当了校长,我还是继续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法。

我这一生虽然工作在变动,但是有一样没变,那就是我一直都在研究小学数学。对于小学数学,我从当小学老师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了。一路走来,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像“尝試教学法”,它也是从小学数学开始的,尝试追求小学数学教学的理想方法,后来慢慢发展到中学,又从中学发展到职业学校。

一、尝试教学研究

我从16岁开始当农村小学代课教师算起,到现在已经70年了。在我从教70年的经历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进行了尝试教学的研究。“尝试教学”前后整整研究了50年,可以说,我这一生都行进在“尝试”的路上,和“尝试”有着不解之缘。实际上,从提出“尝试教学”这个概念到形成关于“尝试教学”的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尝试教学研究的历程

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生涯,让我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学生;同时也让我有了很多困惑:为什么教师教得辛苦而得不到好的效果?为什么同一个教师教同一个班级,而学生成绩有差异?能不能找到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理想方法……当时我只是一个高中才读了半年的辍学生,没法解决这些困惑,于是我决定报考大学。那时候我已经是农村中心小学的校长,所以只能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到了1956年,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向往已久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我是带着问题进入大学的,就好像一头饿牛闯入了牧场,如饥似渴地拼命学习。每天早早起来读英语,从来不午睡,总是一吃完午饭就到教室去“啃”书,晚上就“泡”在图书馆。几年时间,我阅读了图书馆里大部分小学教育方面的藏书,也读了很多世界教育名著。从教育理论著作中,我发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虽然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那就是“相信学生,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这个思想就成为我后来从事尝试教学研究的主导思想。

1960年,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在母校任教。按照我的特长,教小学算术教学法。从农村小学教师成为一所重点师范大学的教师,我上大学非但没花一分钱,还拿工资,那会儿,我就立志要为丰富中国的教育理论而发奋工作。

5年的小学教师生涯给我打下了教育实践基础,4年的大学教育系学习又为我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些都为我从事尝试教学研究做好了准备。

当了大学教师后,我面前有两条研究的道路:一条是关起门来专心搞研究,通过广泛收集资料,汇集各方面的观点,再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就能写出论文和专著,这种办法既省力又容易出成果;还有一条就是深入中小学一线,搞教育实验和调查研究,再从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然而教育实验周期长,又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所以往往既费时费力又难出成果。但是我觉得第一条路大多是重复别人讲过的话,理论分析得再好也是别人的东西;第二条路虽然艰苦,但搞的是自己创造的东西,而且能够产生新方法、新思想和新理论,从古至今的大教育家,哪一个不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产生他们各自的教育思想呢?于是,我毅然决定走出大学校园,深入教学第一线搞教育实验。

后来,我主动向教育系领导请求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搞教育实验研究,为了工作方便还兼任副教导主任。既然决心已下,我就把铺盖搬到附小教师宿舍,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工作。我一边在大学上课,一边在附小搞实验。由于大学上课不多,每周大概4个课时,所以我大部分时间在附小,以至于很多人弄不清我是大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

我当小学教师时遇到的困惑“老师教得辛苦,为什么得不到好效果?”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后来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问题的根子出在“先讲后练、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始终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上开刀,反其道而行之:把“先讲后练、先教后学”改成“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让学生先做题,然后教师再讲”。这种“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办法其实就是尝试教学法的雏形。后来,我和附小的教师一起搞实验,发现这种方法效果好,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成绩也上升了。但是那时候政治运动不断,无法搞系统的教学实验,后来因为“文革”试验就中断了。

“文革”的时候,我的家庭情况也有了变化。原来我妻子在常州当小学教师,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被迫带着我的母亲和两个幼小的孩子下放到农村去了。为了照顾家庭,我决定离开上海,主动要求调到江苏溧阳的农村。到了溧阳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当时校长问我:“你是从大学来的,教什么学科呢?”我说:“教数学吧。”其实我心里明白,教中学数学我是不够资格的,因为我的数学知识只有初中水平,而且很多年不用,大部分已经忘了。于是,我就一边自学,一边教。先自学例题,看懂了再认真做练习题。做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又不好意思问别的老师,想着大学教师连中学数学书上的题目都不会做,岂不成了笑话?这样逼着自己思考,查一些参考书,直到弄明白为止。有了这样的亲身体会,我就知道学生学的时候难在哪里,怎样去突破难点。后来学生们反映邱老师上课听得懂,学得会,他们都喜欢上我的数学课。

我想,用这种方法自己都学会了,为什么不把这种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呢?让学生先自学例题,再做尝试题,遇到困难再听我讲解。这就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尝试教学模式的雏形。结果,我教的班级数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所以说,我亲自进行教学实践,这种亲身的体验为我从20世纪80年代启动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做好了准备。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我们全家回到了家乡常州。我被分配到常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后划归常州师范学校),负责小学数学教师的培训。于是,我就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培训数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这为我开展教育实验创造了条件。

这个时候,“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新教法重新在我头脑中浮现。1980年,我决定进行系统的教学实验,用科学的教育实验方法验证我的设想。改革的步子太大了,刚开始大部分教师不能接受,不敢实验。我找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的学员——劳动中路小学的徐老师,他一口就答应了,后来我就在他教的四年级数学课上开始实验。我制订了教学实验方案,大家共同上课。他上课我听,我上课他听。一年后,实验班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一次“三步应用题”测试中,学生自学课本后做尝试题的正确率,实验班达到88.2%,而普通班只有54%。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班均分96.5分,而普通班只有80.6分。在其他学校,实验班也取得了同样的教学效果。我的实验取得了成功,它证明:“先练后讲”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原来大胆的设想终于成为现实。

那会儿,我有一个琢磨了很久的问题,就是为这个新教法起个什么名字呢?曾经想过叫“五步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引导发现教学法”“先练后讲法”,等等,但都不理想。有一天早上,我在骑车上班的路上,空气新鲜,心情也很舒畅,忽然一下子就想到了“尝试教学法”这个名字。“尝试”这两个字在中国通俗易懂,而且能够揭示这一新教法的本质特征,同时又能够区别于其他的教学法。学生先练是带有尝试性质的,教师先不讲,先让学生试一试,学生可能做对,也可能做错。所以,我觉得用“尝试”比较贴切,比“发现”“探究”更契合学生的实际。

后来,我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经过反复修改写成的论文《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在《福建教育》1982年第11期上发表。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篇文章在国内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新观点震动了大家。各地教育杂志相继转载,各地教师也纷纷开展实验,全国掀起了一股尝试教学的热潮。

然而,正当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意想不到的打击来了。1983年,在西安举行的一次全国性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一位小学数学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在大会上公开指责说:“不要提这个法、那个法,小学生还能自学?”大家心里明白,他指的就是尝试教学法。在教育杂志社编辑的座谈会上,他更露骨地指着《福建教育》杂志社编辑说:“你们《福建教育》不要乱发表文章,要跟中央保持一致。”这顶大帽子真够厉害的。

后来这位权威人士的话被当成“西安会议精神”传达,一时间尝试教学法受批判的消息也传遍了全国,各地的实验纷纷下马,有些教育杂志也不敢发表尝试教学实验的文章了。江苏情况更糟,一位参加西安会议的江苏代表,在江苏各地传达西安会议精神,宣称“小学生不能搞自学,尝试教学法是错误的”。于是,江苏大部分学校的实验都下马了。在常州,原来反对尝试教学法实验的人就找到了“理论依据”,他们说:“邱学华想创造新教法,异想天开”,“邱学华犯错误了……”当时,我只是师范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面对内外夹攻这么大的压力,我并沒有胆怯,只是担心实验会夭折,“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教学理念会落空。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江苏省教育厅和常州市教育局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排除干扰,支持我的实验研究。1984年,我被任命为常州师范学校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同年底,我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又被选为常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也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事实证明,邱学华没有犯错误。《福建教育》杂志也顶住了压力,继续报道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连续发表我写的《再谈尝试教学法》《三谈尝试教学法》等文章。

1985年4月,由24个单位联合发起,在常州市举行全国协作区第一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4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第一次举行全国性的尝试教学研究活动,活动受到了教育媒体的关注,《中国教育报》《福建教育》《江苏教育》《湖南教育》等十几家教育报刊社都派记者到会采访报道。后来,《中国教育报》以最快的速度在头版刊登了记者张玉文采写的新闻稿,标题是“常州等地开展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这篇报道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再加上教育理论界人士的参与和支持,如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刘佛年教授、李伯棠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河南大学陈梓北教授,上海市教研室特级教师顾汝佐先生等,都撰文从理论上阐明,学生在尝试中学习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尝试教学法终于顶住了权威人士的压力,走出了困境,继续向前发展。

我国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李伯棠教授首先提出尝试教学法同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在绍兴许多学校开展了语文尝试教学法的实验并且取得了成功。全国有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把尝试教学法应用到音体美等学科的实验。很多中学也自发地开展了尝试教学法实验。尝试教学法慢慢从小学数学学科拓展到了中小学各科,成为普适性很强的通用教学法。

按理说,尝试教学研究已经大功告成了,但是广大教师迫切需要更具体的操作方法,所以理论上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光靠写几篇文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是,我决定写一本专著《尝试教学法》。但是当时我的工作特别繁忙,既要当校长,又要搞研究,还要到全国各地推广尝试教学法,于是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写作。白天利用一点空闲时间思考问题,打打腹稿,晚上抓紧写作。对我来说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就这样,前后用了将近一年时间完成了这本著作,后来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回答了“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的命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语文、常识以及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模式。我国著名教育家、我的导师刘佛年教授和日本国立横滨大学片桐重男教授为这本书题词。书出版后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几年里再版重印数次,总印数达10万多册,这在教育理论著作中是很少见的。1989年,举行全国首届教育理论著作评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参加评选的都是一些著名教育理论家撰写的著作,结果仅49本书获得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出乎我意料的是,《尝试教学法》竟然也获得了这项荣誉。

1992年,在第六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专门发来贺电:“尝试教学法在十年来的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并且实验分布在全国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促进了我国各地教法改革的广泛开展。”

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发展迅猛,很多市、县都在大面积推广,他们也邀请我去指导。但我作为师范学校校长行政事务太多,家又住在常州城区最西边,而学校在最东边,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往返都要两个小时,慢慢地,“时间”这个矛盾越来越尖锐。是继续当校长,还是辞去校长工作专门搞研究?思来想去,我又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去校长职务,集中精力深入搞尝试教学研究。当时很多朋友都劝我不要这么干:“有官不当,有权不要,是傻子”,“尝试教学法已经大功告成,见好就收吧。”但是那会儿我就想着,个人当不当官是小事,两亿多中小学生需要新教法,这才是大事。所以下定决心后,我就向上级提出了辞职请求。1988年,我正式调离常州师范学校,到常州市教科所当了一名普通研究人员。后来常州市委组织部把我作为知识分子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的典型。

在教科所做一名普通研究人员,为我换来了宝贵的时间。在师范学校当校长,搞研究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吃了苦还要被别人说“不务正业”。到了教科所以后,搞研究是我的正业,我可以正大光明地全身心投入,所以心情感到特别轻松愉快。教育局和教科所领导也非常关心照顾我,一般不布置其他任务给我,让我集中精力搞尝试教学研究。从1988年到教科所,到1996年退休,这段时间是尝试教学研究大发展的时期。当然,工作千头万绪,特别繁忙,真的是比在学校当校长还忙,不过都是我自己主动去做的,没有任何人逼我,所以再苦再累心里也是欢畅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又有了新的思考:“为什么尝试教学法在中小学各科都呈现积极的势头,是否证明了一种教育规律在起作用?”尝试教学法是从小学数学教学开始实验的,后来发展到了语文、音乐等学科;又从小学发展到了中学、大学;又从普教发展到了幼教、特教和职教。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似乎凸显了一种教育规律。于是,我就萌发了把尝试教学法上升到尝试教学理论的设想,提出“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课题。这项研究后来得到了国家教委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经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批准,这个课题列入了“八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尝试教学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事实上,我们知道,构建教学理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后来经过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会的批准,成立了“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把全国各地有志于进行尝试教学研究的同志都凝聚起来,在各地建立了实验学校。我以实验基地学校为依托,设立106个子课题,将研究重点慢慢转向理论层面。后来,经过5年的研究,我终于写成“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主题报告,106个子课题也都写出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汇编在一起,形成了近60万字的论文集——《尝试·成功·发展》,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6年10月,在湖北省十堰市举行了第八届全国协作区尝试教学学术年会,同时也举行了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家鉴定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金宝成主任主持并委派以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查有梁研究员为首的专家组进行鉴定。专家组听了来自全国各地代表的发言,又听了运用尝试教学理论的观摩课,然后再审阅课题的研究主报告。他们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鉴定意见中有三条主要结论:一是尝试教学理论主要是在中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基础上升华出来的现代教学理论;二是尝试教学从实践到理论历经了15年的实践检验,尝试教学法普适性强,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值得推广;三是这一课题的成果为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改革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新尝试。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通过了专家鉴定,这标志着尝试教学法已经上升到尝试教学理论。这项研究成果在1999年荣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按政策讲,我是可以延长到65岁退休的,但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1996年,我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我在尝试教学研究上又开始了新的征途。“嘗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虽然已经结题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而是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同时还要加强理论建设,必须要有厚实的理论基础。退休之后,我更知道时间的宝贵,于是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加快了尝试教学研究的步伐。

1998年,我开始着手编写《尝试教学理论丛书》,一套8本,有理论建设的、有中小学各学科具体应用的、也有幼教和职教具体应用的。这套丛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我没有助手,只能一个人工作,从编写、打印,到校对、发行,样样都干。几乎是每年出一本,直到2009年才全部完成。这8本书,达200多万字,花费了10年时间,没有一定的意志力是难以完成的。这套丛书中最主要的一本是《尝试教学论》,近50万字。这本书从历史源流、理论依据、操作模式,到中小学各学科运用,都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尝试教学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

“先让学生试一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精神。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巨大的拓展空间,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1998年10月,我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作了“尝试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的主题报告,提出把尝试教学法的推广同素质教育的实施结合起来。后来论文发表在《湖南教育》1998年第10期。

2000年10月,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我作了“在尝试中创新”的主题报告,把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完整地提出了“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新观点。后来论文《尝试中创新》发表在《福建教育》2000年第10期,又在《中国教育报》开辟了“邱学华谈尝试与创新”专栏,连载了6篇文章。

2002年10月,在广州市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我作了“尝试教学与新课改”的主题报告,把尝试教学理论同实施新课改结合起来。后来论文《尝试学习与新课程改革》发表在《福建教育》2002年第11期。

2008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我作了“嘗试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的主题报告,提出“大尝试”的构想。尝试思想不仅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可以运用到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课外活动、家庭教育中,构建尝试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后来论文《请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发表在《人民教育》2011年第13-14期。

2012年10月,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的第十六届全国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我作了“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与发展”的主题报告,提出用尝试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跳出智育看课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研究把尝试教育思想应用到德育中。后来出版了论文集《尝试教育研究》(2012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尝试教学理论

我对尝试教学的研究长达半个世纪,用了近20年的时间酝酿思考和实践探索,再用30多年的时间进行系统的教学实验,不断摸索、提高并进行理论概括,直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尝试教学理论。在长期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我形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学生能在尝试中成功。根据这个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逐步建立了尝试教学理论体系。这一教学理论的架构为:以“先让学生试一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理论核心;以中华教育思想的精华为理论支撑;以“先练后讲、先学后教”为操作模式;以全国范围3000万学生为实验基础;以长达30年的教学实验为实践检验。

“尝试”两个字是很普通的字眼,但是蕴含着博大精深、不可估量的内涵、教育价值和深刻的哲理。实际上,尝试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精神。那么,尝试既然这么重要,为什么不把尝试思想引进教学活动中来?为什么不用“尝试”的办法教学生呢?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就开始去探究尝试教学的实质。

怎样用“尝试”的办法上课呢?不就是“先让学生试一试”吗?把本堂课要教的内容,先让学生试一试、练一练,学生才知道哪里已经会了,哪里还不懂,然后再听教师讲解。这不就是学生学习的本来面目吗?因此,尝试教学的实质可以表述为: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

实际上,学校教育中的尝试是一种特殊的尝试活动,它既是尝试活动,又是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尝试活动通常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通过学生的尝试活动达到学校教育中的一定目标,尝试问题非常明确;第二个特点是学生是在班级授课制环境下的尝试,有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它是一种有指导的尝试;第三个特点是尝试形式主要是解决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所提出的尝试问题,任务比较明确和单一,又可以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能够使学生的尝试争取成功。因此,我们所提的尝试,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尝试错误说”中所提的尝试是有区别的。桑代克的理论是从动物实验中的尝试引出来的,这是一种盲目尝试;而对人的学习来说,我主张“尝试成功说”,由于人的尝试学习,可以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所以说,学生的尝试活动能够争取成功。

另外,尝试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特征,归纳成两句话就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其实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也就是先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指导讲解。从“先讲后练”到“先练后讲”,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会引起教学过程中的深刻变化。什么变化呢?第一,学生的地位变了,从被动地位转为主体地位;第二,教师的角色变了,从主宰者转为引导者;第三,课本的作用变了,从习题集转为自学本;第四,学生之间的关系变了,从各听各的转为合作交流。虽然只是前后位置的变动,但是这样恰恰引起了课堂教学一系列的根本变化。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各种不同教学情况变化的要求,尝试教学形成了一套操作模式体系,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基本模式,它是适用于一般情况的常用模式。分七步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第二类是灵活模式,这种模式是灵活应用基本模式的变式。包括:增添式(增加一步、两步);结合式(把“自学课本”与“尝试练习”结合起来、把“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结合起来);调换式(“自学课本”和“尝试练习”调换);超前预习式(把前面三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放在课前预习进行)。第三类是整合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尝试教学模式同其他教学模式整合。我向来主张提倡一种教学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另外一种教学法,它们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相互融洽,综合应用。实际上,一堂课不可能只用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是“一法为主,多法配合”。

采用“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尝试教学,大胆让学生去尝试练习,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这样可以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长此以往,逐步形成一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说,学生用尝试的精神和自学的方法,自己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尝试学习的方式和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自学方式是一致的。在学校里采用尝试教学,实际上已经是在模拟一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自学方式,这样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数学教育的奥秘

从教70年来,我对自己的数学教育理念做过一个总结,其实就是怎么样使教师教好数学,使学生学好数学。我把它称之为“奥秘”。那么邱学华的奥秘是什么?搞数学教育的奥秘又是什么?我总结为下面5条。

(一)首先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

很多年轻教师经常问我:“数学教师怎么样才算成功呢?”通常我的回答都是:“如果全班学生都喜欢上你的课,那你就成功了;如果学生都讨厌上数学课,甚至见了你就头疼,那么你肯定就失败了。”我记得有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教育家曾经说过:“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都教得讨厌数学。”这句话讲得非常深刻,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为什么不是把学生教得都考零分呢?事实上,考零分意味着还有挽回的可能,换一位教师教可能会改变。但是如果学生讨厌数学了,他看到数学书就头疼,看到数学符号就害怕,后面还怎么继续学习中学数学和高等数学呢!这就相当于害了孩子的一生,孩子讨厌数学,这种心理上的阴影是很难消除的。

实际上,心理学家早就做过一些研究,像“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实验研究,结果就是学生兴趣最高的那门学科成绩最好,而学生最讨厌的那门学科成绩最差。通常来说,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学习,能够比较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他们的潜能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开发。很多大学问家的名言也证明了这一点。爱因斯坦曾经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所以根据这个思想,我就主张教师的课要上得活跃,不要板起面孔来上课,不要老去批评学生,骂学生,因为越骂会越糟糕。我和教师们讲,你们一定要让学生喜欢数学,一定要想点办法使学生喜欢。其中有一个上海第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他当时想了一个办法,通过“一日一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什么叫“一日一题”呢?就是每天在学生进学校以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道题,这道题是有点难度的,然后看哪个学生先进学校,把这道题解出来交给老师,如果做对了就有奖励,奖励什么呢?——书签一张。因为小朋友本身就喜欢游戏,为了得到老师那张书签,他们就会早起去学校解题,于是在学校门口排队进校的学生主要就是他带的那个班。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所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第一步。

还有一个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我当小学老师的时候,虽然那会儿很年轻,但我也是有点办法的。我先看学生做得怎么样,如果空在那里,或者不及格,我暂不批改,先还给他,然后对他说“你试卷里边还有点问题,再去改一改”,学生马上就去改,改了以后我再打分。所以,我教的班级没有不及格的,我不想让学生产生一种失败的心理。有一个现象是,有很多学校经常换教师,换了教师以后,新教师往往要给学生考试,非要考到大家都不及格,好像这样显得他很有本事,把很差的学生都能教好。事实上,他错了,我也教过成绩很差的班,我也考试,但是我把考试题目出得很容易,像三年级、四年级,我就考二年级的题目,结果一考下来,大家成绩都很好,于是我就跟学生讲:“别人都说你们成绩不好,但是你们自己看看,你们考的分数都很高。”所以,学生就特别高兴,后面学习数学就更有信心了。

后来,我又想还有什么方法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呢?然后就想到了给学生看课外读物。我出过300多本书,其中有100多本是写给儿童看的。我最早的一本书叫《解应用题的钥匙》,书里面主要讲的是解题思路,再配上图画的方法,本来孩子们害怕解应用题,但是看了这本书以后,都非常喜欢,也就不那么讨厌解应用题了。后来上海教育出版社约我写一套书,叫《数学信箱》,其实和那本书是一个类别,那本书是讲应用题怎么解答,而这一套书是讲别的数学问题怎么解答,这套书后来影响很大。有一年我收到一封信,是美国旧金山一个孩子写来的,他是我那套书的一个小读者,在广东读的小学,读小学的时候他就看我的这套书,然后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成绩也直线上升,后来随父母移民到美国,读了中学,数学成绩也一直非常好。有一次他代表学校去参加旧金山的一个数学竞赛,还得了第一名。他的信写得让我很感动,他说:“我今天数学那么好,首先要感谢祖国,因为祖国把我的小学数学基础打好了;还有就是要感谢邱老师,你的书让我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所以说,我的数学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那就是要把数学教活,要把数学教得有趣,要让孩子喜欢学数学。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外在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说,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恰当地采用一些方法,像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尤其重要的是要多采用赞赏、激励的办法,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往往教师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赏的眼光,都能让学生获得一种自信心和成就感。现在有些评课专家把这些做法说成是“廉价的表扬”“助长孩子骄傲自满”,可是他们不反过来想想,他自己也是爱听表扬的,领导表扬他一次,他可三天睡不着觉呢!还有从内在方面来讲,主要是依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比如说,在练习设计中,教师可以配合课本尽可能采用一些趣味题、游戏题、智力题和思考题等题型,让学生在“练中生趣”。这样产生的兴趣,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而也能够持久下去。

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实际上,我们知道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不可能事事都愉快,有时候难免枯燥乏味,甚至是一个非常艰难、非常痛苦的过程,所以需要我们要有一定的克制力和意志力。这种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之一,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经常有人说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但是这绝对不是刻苦学习造成的。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再要往前进一步、再去创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必须要有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

这是我搞数学70年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现在我们的数学教育花样太多,一会儿一个新理念,一会儿一个新东西,我认为真正答到点子上的,还是打好基础。所以我叫“双基派”——一是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二是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很多人都没有抓住数学教育的本质——其实数学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基础的工具科学,如果学生的知识不熟练,基础不牢固,光讲那些名詞是不行的。

实际上,小学是长身体、长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人类长期积累又经过不断提炼的最基本的一些数学知识。所以对小学生来说,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讨论“双基”教学问题的出发点。现在有些人不赞成提加强“双基”,他们担心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从哪里来?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靠教师嘴巴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获得的,学生只有在练的过程中才会去思考,不练根本不会去想。

其实,早在40年前,中国数学教育界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解决“加强‘双基’”和“发展思维”的关系问题了。“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提出,90年代慢慢完善的一个提法。这个提法言简意赅,特别是“同时”一词用得好,它把“双基”教学和能力智力的关系以及解决的办法都说得一清二楚。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当时的数学教育质量和数学教学研究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也是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了国际数学教育界难以解决的问题。

张奠宙先生曾经提出:“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用这句话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我是十分赞同的。这句话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一脉相承,而且更贴近数学教育的实际,也更加简练,它把“基础”与“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引起中国数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有些人把应试教育造成的“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罪名强加到“双基”教学的头上,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在这里有必要指出:加强“双基”需要必要的重复,也需要多做题目。我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70年的经历中认识到,小学生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不练或少练就能掌握”是一句空话。我们应该把“必要重复”与“机械训练”区分开来,把“多做题目”与“题海战术”区分开来。其实关键就在于一个“度”,多少练习量才是适宜的、科学的,这正是我们需要调查和研究的课题。

有人认为数学“双基”教学不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双基”是从蘇联学来的,因为苏联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有“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法,而当时中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是参照苏联的。在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数学“双基”本身,一个是数学“双基”教学。数学“双基”本身是指数学基本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它是属于知识概念,这样的提法不仅苏联有,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有。而数学“双基”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教育概念,它不但包含着“双基”的各自教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处理“双基”教学的关系问题,如何达到“双基”之间的互相促进与互相提高,如何通过加强“双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面既有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有教育思想的问题。这是中国教师的创造,凝聚了千千万万数学教师以及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劳动和智慧,所以说,它并非是舶来品。

新中国成立后,数学“双基”教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是亲身经历并参与的。20世纪50年代主要强调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意讲清概念,注意直观教学,注意复习巩固等。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为使儿童获得牢固的、深刻的算术科学知识而努力。”但是后来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单单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强调讲清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才能巩固和熟练掌握。1960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对小学算术教法进行了全面改革,提出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上海等地首先提出了“加强‘双基’教学”,他们认为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基本技能训练应该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基本技能训练又能促使基础知识的加深和巩固。我在1962年写成的论文《试谈算术教学中的基本训练的问题》(后发表在《上海教育》上)提出了五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技能的训练,运用计算工具技能的训练,计量、测量和绘图技能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良好作业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文革”结束后,教育上的“拨乱反正”让我们认识到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加强‘双基’”是正确的,必须坚持。同时,根据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需求,又提出了发展智力的要求。后面逐步完善,又完整地提出“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文革”后大纲虽然几经修改(1978年、1986年、1992年),但是加强“双基”教学这个教学思想却没有大的变动,基本上稳定了20多年。这段时期,由于大纲、教材相对稳定,出现了十多种风格各异的教材和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法竞相发展的景象,数学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暂且不说国际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连连夺冠,就以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在1990—1991年的测试(IAP2)为例,中国大陆参加13岁组测试,成绩遥遥领先,位居第一。这次测试,按照一定的原则随机抽样选取17个省和3个直辖市1650名学生(有城市、有农村)参与,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大陆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实际上,数学“双基”教学之争,是中国数学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张奠宙教授用了十多年时间,组织几十位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集体研讨,共同编写了《中国数学双基教学》,在推进“双基”教学问题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三)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能力

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是从口算教学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我当农村小学教师的时候,遇到一个头痛的问题,就是学生经常算错,考试成绩很差。我反复和学生讲不要粗心,不能做错,可是学生还是经常算错。我想不出是什么原因。直到有一次,我买到了一本苏联普乔柯的《算术教学法》,当时真是欣喜若狂。书里面说,口算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口算练习可减少学生计算错误。这本书还介绍了一种口算练习条,但是使用以后我发现不方便,不过也由此受到了启发,于是开始设计口算表,一边使用,一边改进,后来在《江苏教育》(1956年)上发表了。再后来我考上华东师大教育系后,还在继续研究,也完成了全套《小学数学口算表》,直到1979年才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虽然这本小册子只有几十页,却花费了我近30年的时间。

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我就在华东师大附小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我发现很多教师总认为小学生主要用笔算,那只要多练笔算就行了。于是,我决定进行“基本口算与笔算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测试和个别观察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安徽、湖北、广东、河南的39所学校、158个班级、7134名学生(包括四、五、六年级)进行调查测试。调查测试的结果表明:基本口算速度快,笔算速度也快,正确率也高;反之,基本口算速度慢,笔算速度也慢,正确率也低,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现象。后来对学生的笔算错误加以分析,发现笔算中绝大部分的错误是由于基本口算不熟练而造成的。这次调查实验研究探索到两条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口算是笔算的基础”,“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

20世纪80年代,有些学校受“文革”期间三算结合教学的影响,对口算速度提出高指标,认为越快越好,导致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的口算能力高低应该有一个尺度来衡量,也就是要制定出标准。有了一个标准,学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教师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的口算能力没有达到标准,应该加强练习;已经熟练了,训练的时间可以减少,把剩下的时间用于其他方面的训练。制定口算表的标准,既要照顾到培养学生良好计算能力的要求,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于是,我组织了京、沪、津、苏、浙、皖、内蒙古、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位教研员和教师参加协作研究组,对72000多名学生进行测试。

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11张口算表,然后在教学实际中试用,再根据使用的情况,不断修改调整,每张量表都有及格标准和优秀标准。由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教学水平和学生基础不一样,所以制定的标准有一个幅度,不是“一刀切”。例如,以5分钟做对题数为准,20以内加减法量表的及格标准是60~70,优秀标准是80~90。这项口算量表的研究成果,在《人民教育》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总的来讲,我从几十年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研究中得到的启示是:要探索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奥秘,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深入调查研究的道路,不能心血来潮,信口开河。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抓“先练后讲、练在当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同时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我赞成这样的观点:“教改的关键在教师,教改的核心在课堂。”要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应该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重点,必须深入课堂,亲自给学生上课,才能有真切的体悟,才能探索奥秘。所以,60年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都坚持亲自上课。能亲自给小学生上课,成了我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到全国各地作报告,都是先讲理论,再借班上示范课,很受教师欢迎。许多人听我的报告还是模模糊糊,将信将疑,听了我的示范课后才真正明白,然后下定决心进行尝试教学法实验。

尝试教学法实验是从小学数学教学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我在华东师大附小进行教学实验时,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废止注入式已经提了几十年,为什么废不了?提倡“学生为主”为什么始终做不到?毛病就出在“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上。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上课应该教师先讲,把什么都讲清楚了,然后再让学生练习,这是天经地义的。可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把学生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怎能主动起来呢?毛病既然出在“先讲后练”上,于是我就反其道而行,把“先讲后练”改成“先练后讲”。上课,教师不要先讲例题,而是仿照例题出一道题目,让学生先尝试练习,有困难的学生就会主动去看课本,也会主动向别人请教,直到解决问题。尝试练习做对很好,做错也无妨,因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时候教师的讲解已成为学生迫切的需要,可以说讲在要害处,练在刀口上,这就是尝试教学法的雏形。

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它的教学策略可概括成两句话:一抓“先练后讲”,二抓“练在当堂”。首先,一抓“先练后讲”。一定要坚持让学生先试一试,在自学课本后先练。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可由教师领读,学生跟着读,逐步让学生学会看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由扶到放。到高年级可以逐步采用课前预习。下课时,布置下一堂课的尝试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去自学课本。二抓“练在当堂”。由于教师讲解的时間减少了,课堂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低、中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可以做点趣味题,高年级可以预习新一课的尝试题。“先练后讲”和“练在当堂”两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先练后讲”才能留出时间做到“练在当堂”;“练在当堂”又能巩固和提高“先练后讲”的效果。这套方法易学易用,效果显著。重庆市忠县、西藏拉萨市、云南玉溪市等地区都获得很好的效果。

尝试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的创造发明都要从尝试开始,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尝试是发展创造力的门户。因此,尝试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比较理想的方法。一个人遇到问题,首先要有敢于试一试的精神,先看书或上网查找资料,再向别人请教,然后积极思考自己去解决。这是学习的本来面目,也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方法。所以,“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尝试学习方法,就是还学习以本来面目、教人以终身学习的方法。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的已有知识无法解决当前问题的时候,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发现教学法”在报刊上铺天盖地地介绍,后来又有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些方法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但具体操作有困难。首先遇到的是“发现什么”“怎样去发现”,然后又是如何解决“教科书的作用”和“教师的作用”。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主要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习和继承几千年来反复提炼、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如果都要小学生“发现、探究、研究”出来,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发现教学法”提出了几十年,在中国,应用者寥寥。

尝试教学主要是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尝试去解决某一个知识点,仅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尝试去自学课本,或主动向别人请教,自己去解决问题。尝试鼓励成功,也允许失败,比较宽容。学生尝试后,再听教师讲解点评,进行正误对比,印象深刻,效果好。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尝试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3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尝试教学法观点鲜明、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每堂课都可以尝试,但不可能每堂课都有所发现,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所以,我认为对小学生提“尝试”比较恰当,切合学生实际情况,不宜提“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

(五)数学教育研究必须走中国化道路

有一段时间流行一种说法,叫“中国数学教育悖论”,说中国在教育投入不足、班额大的情况下,数学教学成绩却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优于许多发达国家,国际数学教育界由此心生疑问:为什么中国学生能够在国际测试中领先于欧美国家,但看起来他们的教学方法又如此陈旧?其实,这个悖论是不成立的,中国学生的优异成绩主要得益于数学教学工作者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不断努力,不断探索,逐步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中国虽然是个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教育上仍缺少话语权,我们对外的正面宣传也太少。

2008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小学创新学习国际论坛上,重庆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卞小娟上了一堂“轴对称图形”观摩课,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苏启祯教授当时就指出:“这节课让我们对中国小学数学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这和我们想象的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中国的教学方法十分落后,看了卞小娟老师的课,才感到现在中国教师的教学理念如此先进,课堂教学如此精彩。

所以,我现在迫切的任务是认真总结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和70年来的经验教训,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其实,这项工作已经在启动,涉及两三亿中小学生的数学新课程已经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关注。2008年在墨西哥举行的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我国有70多人参加。大会专门留出半天时间给中国展示,这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充分利用这次机会,以大会报告、小组发言、展板、宣传册、教学录像片段等形式进行了展示。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数学教育改革的成就和经验。中国的展示活动在大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实在令人兴奋和自豪。

与此同时,走中国化的道路必须破除对外国教育理论的迷信,增强民族自信心。100多年前,数学教学从外国传入,先是学日本,后学美国,1949年以后全盘学苏联,“文革”后又全面开放,欧美各式各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潮涌进中国。我在华东师大教育系读书的时候,读过很多本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方面的书,為我们国家古代光辉灿烂的教育文明史而深感自豪,也为近代教育照搬照抄外国而感到羞愧。我国是有14亿人口的大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还有2000多年的教育优良传统和经验,特别是有着改革开放后40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我们应当有信心在数学教育理论研究上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之路。

访 谈 人:张伟俊

访谈时间:2020年9月

整 理:陈 岑

作者:邱学华

第3篇:我的教育故事

摘 要:“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语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个爱唱歌的小女孩,此刻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茉莉花》的优美旋律中,在《平凡之路》的温暖期许中,我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已度过了九年的快乐时光。在我眼里,教师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使命,更是一份执着的坚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温暖的关怀,爱是殷切的希望,我的爱飘荡在音乐的海洋。

关键词:教育故事;音乐

古人云:“乐者,德之华也”。音乐自古就被视为德之光华,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丝竹之声,都能拨动人的心弦,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教育。音乐以它动人的旋律,深邃的意境,启迪智慧、美化生活、教化天下。作为音乐教师,我总在不停的憧憬、努力,怎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艺术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思想起源与实践、形成于思考。我对学生的课堂要求是“严而有度、严肃活泼”,教学中,我注重课堂音乐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与合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探索构建高效的艺术课堂。音乐课堂并不是单一的欣赏或唱歌,而是结合欣赏与分析、体验与探究、音乐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前我用心的准备好教学设计,课堂上引导学生參与进来,启发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去感知每一个音乐情境。我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用言语鼓励他们,用眼神肯定他们,和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友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自信、大胆的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声情并茂的大声歌唱,自由的舞蹈律动,惟妙惟肖的进行表演,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领悟力和表现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情怀。

学生们会感受到老师的努力和用心,并且用你远远想不到的惊喜来给予你回应。学生们有无限的潜力,无限的可能,以一颗真心来换,你能收获无数颗真心,这份荣光真的只有老师能有。在课余时间和学生聊天中,从无数个童心未泯、青春活跃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信任和友好,感受到了做为教师的幸福与快乐。

都说“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教育,收获知识,而我又何尝不是?回想这段时间,我有过困惑、无奈,也有过迷茫,但更多的是满足、欣慰。在与他们亦师亦友的相处中,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一幕幕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

今年四月份学校举办了文化艺术节,那是一个枝头绽放蓓蕾的春日,在校园歌手大奖赛演出时,我作为评委坐在台下,为每一位歌手竖起了大拇指,为他们点赞,用微笑的眼神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学生赛后对我说:“老师,我刚开始特别紧张,看到您为我竖起大拇指的瞬间,我就不那么紧张了,我一下子有信心了”,学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鼓励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啊!学生多么需要教师的认可和表扬啊!

在“五一”文艺汇演的前一周,我组建了职业生涯中第一支流行摇滚乐队,取名为“冷空气”乐队,我们师生一起器乐实践,一起创编音乐,一起讨论编曲,一起即兴演唱,一起互动与磨合,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与突破,我弹键盘并且指挥,学生弹吉他、打鼓,还包括主唱,和声。从一开始讨论编曲到现场表演,我们总共排练了一周时间,编曲是我和三位吉他手一起探讨和实践共同完成的,包括前奏和尾奏鼓的solo,当天现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观众们热烈的欢呼声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开心的笑脸,这次合作是我们师生在音乐上所产生的共鸣和默契,我欣赏他们,不论从节奏感、乐感,还是对音乐的悟性和理解能力,孩子们都极具才华。记得有一个画面至今让我非常感动,演出前一天的下午,我坐车返回学校,学生给我打电话,我当时头晕,没有及时去排练室,几分钟之后,三位吉他手跑到我宿舍来找我,着急地问“老师,您怎么了?生病了吗?”学生着急的表情感染了我,真诚的眼神打动了我,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感动不已。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做为教师的成就感,无限欣慰和幸福。我深刻地感受到:没有尊重和信任,就没有教育这一真理。

通过艺术实践,我深深地懂得音乐在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所具有的美学功能,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任何想不到的事情在学生的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而作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且给予他们支持和信任,相信他们能做的比我们预想的更好,相信的力量是很奇妙的。因此,在他们取得成绩时,用音乐渲染他们成功的喜悦;在他们失意时,用音乐帮助他们找回迷失的自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用音乐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当他们处于寂寞时,用音乐抚慰他们孤独彷徨的心灵。我自豪此生与教师职业结缘,与音乐相伴。

这就是我的教育故事,虽然普通却让我感受颇多。面对学生,现在的我除了一腔热忱,更是满怀信心,一无所惧。不畏惧困难,不懈怠精力。我将继续怀有一份敬畏之心,与学生相融相知,共同成长与进步。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诗中写到:“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我热爱,所以我选择了音乐;我热爱,所以我选择了教师!热爱不只是演说中的自白,而是心中涌动的追求。因为热爱,我选择在跳动的琴弦上演奏催人奋进的生命乐章;因为热爱,我将在三尺讲台演绎智慧世界,塑造美好心灵,为学生铺砌锦绣前程,铸就灿烂辉煌;用青春和奉献谱写最美的人生乐章!

参考文献

[1] 杨芳.2012,我的教育故事[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2)

[2] 甘连珍.2016年的教育故事交响曲[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7(02)

关于辛丽娟同志《爱在“乐”海》教育故事的推荐辞

市教育局:辛丽娟老师热爱教育事业,从教九年,兢兢业业。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教师,用音乐激励学生奋进,用爱心引领学生拼搏,踏实工作,无私奉献。

附:《爱在“乐”海》

永登县第二中学

2019年5月28日

作者:辛丽娟

第4篇:我的教育智慧

放慢脚步 和孩子一同成长

2013年9月10日是我来东营区一中交流的第一天,从这一天起让我见识了区一中二年级三班孩子们的与众不同。在这每一天的“与众不同”中使我与孩子们的感情日渐深厚,以至于孩子们对我无话不说。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二年级三班的孩子也一样,我就像一棵大树,五十四个孩子们就像是五十四片大大的、各不相同的树叶,那些树叶,有深绿色的、有黄色的、有红色的、还有的是绿中带黄„„„,这些树叶的形状也是各不相同------有扇子形的、有菱形的、有心形的、还有椭圆形的,每一片都是那样美丽、那样健康„„„更那样让人不省心。

赵柏清——老师们公认的萌娃,二年级一班李飞飞老师最喜爱的小男孩儿,每次路过我们班教室门口都会瞅上他一眼,陶醉一番。因此,他那呆萌的小模样、奶声奶气拖长音的“老师好!”的叫声俘获了所用女老师的“芳心”。赵柏清很聪明,每次成绩都在中游以上,可是他神游于课堂之外的上课状态实在让我头疼至极。从认识他的第一节课开始,几乎每一节课他都没有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要么双脚盘坐、要么趴在桌子上。不听老师讲课、不与老师同学互动、不写作业、不读书;手里经常拿着随意拿来的文具玩弄着仿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就那样玩儿着、眼神迷离着„„每次轮到他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都要反应十秒钟后才开始作答,老师提醒他次数多了他还会投来厌恶的目光。焦急!难道是我的教育方法不对,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这是肯定的。还有其他原因吗?问过原来的老师,被告知——“赵柏清从上一年级就这样,不过他很聪明,家长也上心教,成绩不是问题。”可是习惯已养成,低年级知识简单,凭聪明的大脑和家长的家庭教育成绩尚可中游以上,到了高年级怎么办?知识深奥了,家长仅凭在家的时间还能辅导得了吗?本着对孩子的成长负责的态度,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让赵柏清改变现在的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为他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认真钻研教材;使教学设计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全员育人评语进行鼓励„„效果并不理想,赵柏清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内还能规规矩矩坐好,之后还是恢复老样子,课堂上的所有任务还是完不成.苦恼! 对于像赵柏清这样做我约束力较差的孩子不能听之任之,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分析病因,对症下药。通过分析造成赵柏清现在的较差课堂学习状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赵柏清这孩子天性聪颖,对于他来说一年级的课程知识一学就会。可是家长怕他上学后跟不上,在他上一年级以前就把一年级上册的相关课程知识把他教会,导致他进入一年级以后发现课堂知识早就学会、毫无新意,慢慢的就形成了现在的散漫的学习状态。

二、家长在孩子进入一年级后更加担心他跟不上,每天晚上回到家不是复习就是预习,使之本来在课堂上能学好学会的知识放在家里学会了,使孩子在根本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另外,本来老师们一直要改变他这种坏的课堂学习习惯,但发现他的成绩比较好也就放松了对他的要求。一个学年下来他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课堂约束力也越来越差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赵柏清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二年级上学期在一次去录播教室听赵常梅老师的数学公开课时,发现赵柏清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积极,不光回答问题精彩、而且做题很正确。他的表现让老师们大吃一惊,看来他是一个喜欢挑战新知识、善于在新环境表现的孩子。至此,我恍然大悟!之前,他已经感受到了,老师们已经默认他这孩子已经无药可救了,所以他要在陌生环境里、在陌生的听课老师面前展现他是最棒的。汗颜!

上师范时就学习了“皮革马利翁效应”——孩子会朝着家长或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一经典的教育理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之后的教学中,一方面、我利用全员育人评语不停的鼓励他,让他看到他在老师眼中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让他慢慢产生自信心。另一方面,我与他的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改变家长原有的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是健全个性的学生评价机制,满足他的个性需求。比如在白天的课堂学习中能做到上的认真听讲、较好地完成课堂任务就能得到一张小奖状。得够三张、五张等不同张数的小奖状就能得到妈妈买的一件奖品。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赵柏清的课堂约束力越来越强,课堂作业完不成的情况越来越少,性格也越来越活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一个自我约束力差的孩子来说让他一下子变得有良好学习习惯是不可能的,应该允许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放慢我们的脚步陪伴孩子慢慢成长。我发现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教育智慧,在教育之路上获得了成长。

放慢脚步 和孩子一同成长

—— 我的教育智慧

刘芳

二年级级部

第5篇:我的智慧教育小故事

---帮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白云湖镇中心小学

邱长明

曾有这样一句话“选择了军人就选择了牺牲,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奉献。”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基本道德,他要求教师能够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当中。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我信奉“严师出高徒”,注重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必须达到基本的服从,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学生思想受到钳制,不能自主创新,只能一味的接受,也不能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与学生的情感的构建,与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起一种情感的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我新接这个班的时候,发现有个小女孩,她叫潘殿洁,由于基础较差,第一次单元练习成绩很不理想。上课时,她还不敢接触老师的目光,回答问题时细声细气像蚊子叫。但是仔细看过她的作业后,我发现她成绩虽然不太好,但作业书写特别认真,页面非常整洁。我把她请到教室外面的走廊里,对她说:“老师发现,看你的作业真是一种享受,你愿意把你的作业在班上做一个展览吗?”孩子使劲地点点头,于是我把她的作业给全班学生看,并大大表扬了她。然后对她说:“你的作业写得这么认真,说明你学习是努力的,以后有不懂的就来问老师,尽量减少作业上的错误就更好了。”孩子大受鼓舞,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第二天,她上课特别有精神,还敢于举手回答问题。我就在同学面前对她大加赞赏。这件事情以后 ,我惊喜地发现,她一天天活泼起来,成绩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因此,我觉得,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孩子的自信至关重要。作为老师,应最大限度地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李镇西在《爱心教育》中说道:“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的确,如果我们在教育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时,多一丝冷静,少一丝急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冲动;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威严;多一份爱心,少一份冷漠„„用自己满腔的情和爱去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温暖他们孤寂的心灵,相信,这些学生会在你亲切的笑容里,温馨的问候中,真诚的关怀下,找回迷失的自我,重塑崭新的自我!

第6篇:我的教育智慧与实践

高秀英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四年级科学第12课《植物的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四年级第八课《植物的身体》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 温度一样, 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

第7篇:我的课堂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智慧的内修和外练

我觉得教师必须充满智慧.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在等待中成为智慧型政治教师。

智慧可以通过多读理论方面的书,多读教育心得之类的书,有理有据,鲜活实际;多实践、勤总结、多借鉴等途径积累!、创没问题情境,引导想象,促使主动发现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正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狼狈前行。同同们看到猴子被颠得一上一下,乐得哈哈大笑,又不禁联想到: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学生心中久存的疑惑:大街上飞驰的汽车,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在问“为什么”的同时进发出思维的火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实现问题的直观解决. 智慧可以通过充分的期待来实现。等待,可以培养学生对数的直觉;等待,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等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美国的一位著名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询问一个高中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这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当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你驾驶的飞机没有燃料了,而此时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怎么做呢?”该学生想了一下说:“我会背上伞包跳下飞机。”话毕,主持人开始也有点愕然,现场观众也跟着窃窃私语:当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怎能不顾乘客的安危自己逃生呢?主持人等了等,随即又问其原因,该同学又接着说:“因为我要去拿燃料,再回来救飞机上的人。”……反思我们的教学,这样的“等待”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甚至不等待!

当我们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回答出来时,我们很直接就给了他们答案,然后自圆其说,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一点思考的余地。我们平时抱怨学生的愚钝,抱怨学生的不配合,我们自己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了么?尊重学生的想法了么?给学生探索的机会了么?或许,有的老师会说,一堂课就那么点时间,哪里能让学生的思维“撒野”!可是,我们看到,我们打断了学

生的思考,就是阻断了他们思维的再发展,限制了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探索。随着岁数的增加,教学经验增加,我在提出问题,没有回应时,我没有着急,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们,静静地等待,一会儿就有人举起小手。错了,再来,错了,再来,让学生直抒胸臆,趋于完美!

教学等待犹如乐曲中的休止符,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中的等待更像砍柴前的磨刀,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8篇: 我的课堂教学智慧

为什么要对孩子多称赞,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因为: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惩罚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我的课堂教学智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高中化学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而不同的风格却演绎着对新课程理念同样的关注!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学需要智慧,需要大智慧。智慧就在我们的实践中,就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智慧永远伴随着我们,但又不显山不露水,谦让,似乎有点羞怯。正因为如此,智慧在“神秘”中展现着它无穷的魅力。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2.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钝化”状态。

3.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龙头马尾,不着边际。

4.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

5.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1.伺机而动,投情入境。这种方法多用于由于天气及环境的突然变化,即将教学内容及时巧妙地与当时的环境氛围相联系,形成情景交融之势。这种对环境的及时把握,可谓巧夺天工。

2.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3.借机施教,化解尴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意外行为乍看起来极不协调,甚至滑稽可笑,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化腐朽为神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浙江省义乌中学

4.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突发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浙江省义乌中学

5.随机应变,深化认识,善于反诘和回避。课堂上,学生时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引导、启发,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身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又可深化学生的认识。如当有学生问:硫酸氢钠电离时有H+,并且具有酸性,它是一种酸吗?反诘的问题是:硫酸氢钠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小题大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6.幽默纠错,化解窘境。幽默是教学机智的润滑剂,一旦教师发生语言失误,可以转换话题,把学生的思维转移开来,在新的视点下,采取幽默的方法来补救失误。

好不仅可以化解窘境,亦可调节课堂气氛。教师若漏写了板书,说漏了话,可以不动声色,伺机巧妙补上。这样既可“保全面子”,又不至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一时不便寻机纠错,教师必须实事求是,心胸坦诚,引出教训,巧妙补正。

7.明断暗收,为我所用。课堂上对出风头、恶作剧的学生,教师要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肯定他们的长处,并以妙语相应。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要不计学生过失,吸收他们的合理见解,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导演,是演员,也是指挥家,教师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课堂则是一个大舞台,课堂教学的美在于它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而要创造这样的美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师除了有娴熟的教学技巧之外,还应该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深入理解和领会课程改革的精髓,不能人云亦云,照搬他人的做法,而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

第9篇: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的达到融通共生、自由和美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它综合了教师有关教学活动的感知、思维、创新、实践等多种能力而形成的一种整合后的高水平的系统能力。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程序,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性,导致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此,更加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和积累的教学经验,善于捕捉教学中出现的点点滴滴,培养自己的教学智慧,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

教学智慧在课堂中无处不在,例如我在“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如下的争论:

生甲:我觉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只要把这个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右边的这个三角形上面……

师:挺有道理.

生乙:我觉得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因为把它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想跟你握一下手. 握手不是意味着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因为你,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要是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多单调啊! 我没有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而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激励,用智慧性语言,真诚地呼唤课堂上更多的声音.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生丙: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的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认为剪下来以后,只是面积相等,但图形的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 是这个意思吗?

生丙:是. 生丁:因为那个(对折后剪下来的)三角形移过去以后,不再是平行四边形了,而是一个长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在讨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讨论“改装”以后的其它图形的特征. 是这个意思吗?

生丙:是.

师:(回头问生甲)你怎么看?

生甲:如果说,就这个平行四边形不裁剪的话,它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认同,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 谢谢!

生甲:不用谢.

在课堂上我始终以亲切、富有智慧的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保持一种轻松的、没有压力的、愉快的心情学习,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讲错了我也不批评、指责,而是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不仅实现了各学习者个体对知识意义的即时构建,而且学生在自由地变化着、成长着,享受着课堂收获的喜悦。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做一个新课程改革下智慧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智慧地教和学生智慧地学一直是我的追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教书育人的智慧,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教师的智慧,教育智慧贯穿在整个教学生活中,智慧型教师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一直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修炼,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上一篇:月宣传工作总结下一篇:农户调查报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