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心理研究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某高职院校200名护理专业的男生进行深度访谈,归纳总结出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男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适当的建议和措施,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护理专业心理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职护理专业心理研究论文 篇1:

关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摘要:调查显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自卑、焦虑和人际交往错位。采取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心理辅导等措施,可极大地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高护生)是高校学生队伍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个群体,它的特殊性是女生占了99%以上,是真正的女性天下。这些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到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也是心理上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尤其是女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她们的心理特点,发现她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她们的心理障碍,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的Derogafis,L.R1973年编制的 Hopkin’s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1]。该量表在我国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2004级、2005级、2006级护理专业专科学生组成样本,学生年龄最小16岁,最大23岁,均为女生。共发出问卷2 393份,回收有效问卷2 305份,回收率96.32%。其中,五年制学生1 367人,三年制学生938人。

2研究方法

主试选取学院护理系(2006年5月)专科在校生,分班集体问卷测试。被测学生在统一指导下相对独立完成问卷。时间限定为35~45分钟。收集原始数据整理后,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心理问题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SCL-90因子均分≥2的人数及百分率,除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症状均较严重。特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各项分别高达46.11%、34.83%、31.24%和33.23%。这表明,高护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很高的。

2主要心理问题

从表2差异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采样对象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2],其中偏执、敌对和焦虑更为突出。这说明高护学生相对一般青年有较多心理健康问题。

三、高护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

1自卑

高护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一般,高考决定了她们只能进入高职高专类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她们自然会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近30年来,我国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应试教育社会氛围。从家长、教师到学生,都是以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为成功的标志。没有进入这一行列的学生,多数会产生一种失败的心理,别人问起在哪个学校读书,往往羞于启齿。二是对高职认识上的误区。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教育类型。目前,社会、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还存在较多的认识误区,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把护理职业看成是低人一等的职业。在加上当前舆论宣传不到位,部分学校办学水平相对较差等原因,造成部分高护生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

2焦虑

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部分学生是在家长的压力下来上高职的,自己内心并不愿意;还有些学生是所报志愿未实现,被迫同意调剂到现在学校的;也有些是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而盲目报考的,一到学校才知道与自己原来理解的完全不一样;等等。二是就业压力。在全国范围的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在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面对严峻的人才市场竞争形势,自然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3人际交往错位

处于青春后期的高护生,自尊心和好奇心都很强。她们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里一般都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到高职后,这种优越感消失殆尽,便产生了许多人际交往问题。首先,是社会交往萎缩。到了学校,失去了家庭小环境的庇护,再加上自己是高职生,感觉地位低,怕别人瞧不起,就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更重要的是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难艺在现实社会获得满足的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到虚拟的网络社会里。久而久之,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她们更加忽视真实可靠的现实人际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较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其次,是异性交往错位。青春后期年龄段的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到了较强渴望与异性交往的欲望期。她们渴望有能够亲近、信任她们的异性朋友。但由于感情的冲动性和迷惑性,部分学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少学生还以没有男朋友而感到羞愧,极易诱发品德心理问题,极个别的学生可能由感情问题产生自杀念头。再次,是师生交流障碍。高护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等水平,常被被老师忽视、指责或排斥,因而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师生间的不信任、敌对和疏远的心理。这种心理很自然地带到了高职学校。还有就是高职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少数老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学生,也是产生师生交流障碍的重要原因。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了解、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解。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定期发放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教师一对一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等等。在较深入地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举办心理教育讲座、设立专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门诊、班级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员等等。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第一,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清新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第三,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形成团结、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和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加强班风建设,严明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第四,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利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讨论有关热点问题[3]。通过一系列文化环境建设,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3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

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的心理。学校应为毕业生就业配备心理辅导员,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心理定位。心理辅导员可以为毕业生设计兴趣、人格、职业能力倾向等测试表,通过对毕业生状况逐条分析和心理辅导,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对自己的职业也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定位。通过这类测试,为学生提供职业心理定位的服务,学生可以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学习中拾遗补缺,找工作时能沉稳应对。就业心理辅导员还可以向毕业生介绍求职心态调整和择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开设就业形势指导课,请知名人士做专题讲座等。同时,给毕业生配备就业心理辅导员,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了,可以大大缓解学生的焦虑心理。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金华,吴文源,张明园,等.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

[3]陈英,王立新.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8).〔责任编辑:张家恩〕

作者:邢惠卿 聂新奇

高职护理专业心理研究论文 篇2: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某高职院校200名护理专业的男生进行深度访谈,归纳总结出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男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适当的建议和措施,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质性研究;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高职院校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我国护理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男生的招收数量正在逐年增多。可是,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偏见的影响,多数男生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尤其是进入校园后,护理专业男生的数量较本专业女生及其他专业的男生少很多,护理专业男生在校园里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说,他们面临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在学校里,他们要承受来自本专业女生和其他专业男生的压力,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家人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其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響到他们的生活、学习及自身的健康发展,甚至关系到未来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护理队伍的稳定。因此,了解护理专业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专业有效的应对措施,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00名护理专业男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一年级90人,二年级60人,三年级50人;年龄17~24岁,平均19.8±1.2岁。

2. 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首先,根据作者需要了解的问题,拟定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并向受访者说明访谈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在相对私密和轻松的环境下,与受访者进行深入交流,充分保护受访者的隐私,鼓励受访者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并且密切关注受访者的面部表情及语言变化,对有阻抗反应的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有疑问的地方要进一步求证,并认真记录。

3. 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及时输入每一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在200名学生访谈结束后,按照访谈目的,对所有的访谈资料进行重构,对资料中不同的观点和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根据观点和问题出现的频率,对照研究目的,利用类属分析法归纳研究结果。

二、 结果

1. 专业认识不足

在参与调查的200名护理专业男生中,很多人对护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本身也不热爱护理专业。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非自愿选择护理专业,他们或者是遵从家长的意愿,或者是被调剂到护理专业,或者仅仅是为了毕业后好就业、工作稳定。这种较低的专业认同感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2. 群体归属感差

从总体上来看,现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女生的数量普遍多于男生,尤其是护理专业,男生数量更少。能平均到每个班级中的男生数量极少,这就导致男生们缺少同性玩伴,长此以往,女生在班级中当家作主的地位进一步凸显,男生却慢慢处于“边缘化”状态。比如在班级里开展活动或上课时,女生往往喜欢三五成群,坐到一起互相讨论,积极发言,男生却很少参与,大多数情况下是坐在教室的后排,一声不吭。除此之外,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学生社团等大部分都是女生,男生因为人数少,许多活动被迫放弃。

3. 世俗观念影响严重

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很多护理专业的男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学的专业,他们认为护理行业是伺候人的,男生从事护理工作是很没面子、没有太大出息的事情。这些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压力,影响了一部分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他们感到理想中的自我与实际中的自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也让他们感到在亲朋好友面前不自在,没有成就感,担心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的冷淡、自卑,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 讨论

1. 加大优势宣传,弱化传统习俗的影响

通过媒体以及网络等途径,加大对男护士的正面宣传,展示男生从事护理工作的优势,从而改变传统世俗观念中护理工作“女性一统天下”的形象。例如,在校园里,可以通过宣传栏、板报、专题讲座等形式展示男护士的形象,介绍男生学习护理专业的优势,以及护理专业男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护理管理队伍中的作用等,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树立男生学习护理专业的信心。

2. 加强专业教育,增强专业认同感

从护理专业新生入学开始,就开展专门针对男生的专业教育,增强其专业认同感。通过专业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护理专业在整个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自己作为护理专业男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大力宣传一些优秀男护士的先进事迹,如2003年获得第39届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的中国藏族男护士、雪域高原的“提灯使者”巴桑邓珠的光荣事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减轻其心理压力。

3. 加强护理教育改革,扩大招生规模

各高职院校扩大护理专业男生的招生规模,不再将他们分到各个班级中,而是单独编班,让他们形成一个群体。同时,适当调整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与忽视;在课堂上,多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等,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男护士更适合在ICU、急诊、手术室、神经精神科等科室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外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等特色课程的教学,并适当拓展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为他们以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护理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男生选择就读护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护理专业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多个方面采取适当措施,努力为护理专业男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铭.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与专业思想现状调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27-128.

[2]颜琬华,唐永云,赵晓敏.高等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3719-3722.

[3]候粉兰.师范院校男女比例失调对男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

作者简介:

吴欣,讲师,山东省潍坊市,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郑卫星,山东省潍坊市,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作者:吴欣 郑卫星

高职护理专业心理研究论文 篇3:

宝鸡市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为了探索宝鸡市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策略,本人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制结构访谈问卷对宝鸡市5所护理高职院校共1323名在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宝鸡市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给予心理辅导,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心理健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微信“乐调查”网络问卷,从宝鸡市5所护理高职院校随机抽取1323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测查。该量表适用16岁以上的成年人。收集资料之后,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从量表得分情况中可以看出,全体被试的SCL-90平均分为126.11,在心理正常范围内。SCL-90各因子得分在1.18-1.68之间,均低于2分,表明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各因子中,得分较高的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见表1。

2.2 SCL-90问卷心理健康问题检出情況

根据SCL-90评分标准,本次调查检出存在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18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5%。检测出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学生共1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见表2。

3 讨论

3.1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说明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之一,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具备比较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新技能铺垫了心理基础。[2]

经过结构式访谈发现部分护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多种因素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后环境发生变化,学习压力逐渐加大,能力与目标之间不能达到相对平衡而带来心理不适。[3]护理助产学生还要应付大学里的各种技能考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应重视对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根据能力制定目标,并给于心理辅导,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

3.2 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首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学会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并及时寻求帮助。其次高职院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外,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作为选修课或对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学。同时,学校要具备能够兼顾讲专业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辅导的师资队伍,让其在给护理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把信任、关爱、理解、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再次应用团体心理辅导,这是一种心与心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团体所营造的信任、支持、接纳的温暖氛围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的促进学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影,江琴.医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7):1017-1020.

[2]袁帅.某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6,27(7):507-512.

[3]宋新跃.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抑郁和焦虑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

作者:郭东梅 张旺信 杨娟 冯文珍

上一篇:镇生态旅游工作总结下一篇:测量技术员工作总结